台灣北部的山嶽景觀

譯註:本文譯自足立源一郎『山に描く』書中『台灣北部の山嶽景観』一文,原書於1939年自行出版,因戰爭燒毀,由古今書院於1950年7月29日再發行。

足立源一郎(1889-1973),日本畫家、作家、登山家。生於大阪府大阪市南船場,京都市立繪畫工藝專門學校(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畢業後,師事淺野忠,1914-1918年及1923-1926年等七年赴歐(巴黎),學習作為畫家的基礎。回國後與多位畫家共同設立春陽會(1922年)及日本山岳畫協會(1936年),一年的時間有泰半是在北阿爾卑斯渡過,留下諸多的山岳畫如『日暈西鎌尾根』、『滝谷ドームの北壁』、『北穂高岳南峰』等。他的作風以現場主義聞名,並以山岳作家的身份,足跡遍及國內外,1936年3月與田中薰教授帶領的神戶商大山 岳部來台,進行約一個月的積雪期南湖大山 、次高山、大霸尖山 登山行,本文是其中一篇山行紀錄。

另田中薰的神戶商大山岳部山行紀錄請參考

1.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南湖(上)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48492

2.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南湖(下)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79951

3.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次高、大霸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48499

參加神戶商大山岳部的積雪期次高登山行的約一個月山旅

是我近年來未曾有過的愉快之旅

季節是三月下旬到四月中約三周的期間

我們所走的行程是由台中溯行大甲溪

越過卑亞南鞍部(譯註:思源埡口)後由卑亞南社(譯註:南山村)入耶克糾溪

先攀登南湖大山(3740米)後暫回卑亞南社

再經鞍部由桃山稜線的中途涉七家灣溪後

從池有山(タラマップ)(3358米)抵新達小屋(タッタク シンタ)

攀登品田山(ヤボラン)(3567米)後分為兩班

一班往大霸尖山(3573米)

另一班往次高山(3884米)

我參加大霸尖山這一班

所以次高山是隔著素密達斷崖就近眺望而已

並未攀登

山行的樂趣之一

是觀察垂直氣候變化下的景物轉變及其對照

這在內地的山旅也是一樣

但對擁有熱帶氣候的台灣

其變化與對照會特別顯著

新竹或苗栗附近青翠而欣欣生長的水田彼方

像嶂壁般聳立的次高山及大霸尖山的殘雪

並不像由『安曇野』或『伊那盆地』眺望阿爾卑斯連山般的寒愴

而是在遍地普照的光與熱中綻放著如白金般的光輝

另外

在往南拜訪靠近台南、位於麻豆的明治製糖會社時

透過高高並排伸展的大王椰子柱列

遙遙仰見殘雪的新高連峰

其壯觀實在印象深刻

這是熱帶國度才得以品嚐的景觀

在這宛如反覆蒸熟的綠野盡頭中霞翳綠金陽光的天空下

看見綻放白銀光輝的雪之山時

令人想起喜馬拉雅地方的山民對山岳懷抱敬畏與信仰之念的當然之情

在台灣

此一殘雪倘是萬年雪

恐怕也會誕生很多傳說與神話

可惜的是

台灣山岳的積雪期間實在太過短暫

此一山旅所接觸到的最初山景

是在為入蕃手續而拜訪總督府理蕃課時被准許上樓所做的展望開始的

北方中

擁有七星山、大屯山寬緩曲線之姿

被相當靠近的濃綠所覆而隆起

形狀上有如京都的東山般柔軟

距離上類似愛宕山

稍稍向西隔著淡水河

觀音山張著稍微瘦瘠的肩膀

相反方向的南方

以獅仔頭山及六寮崙山等為前衛

在雨季告終的低雲間

遙遠的連峰在深奧處綿延相連

晴天時

聽說連大霸尖山的頭頂都看得到

東方與西方都有山丘之姿斷續相連的台北

是美麗眺望上得天獨厚的都市

黎明前從台中出發

在由土牛(譯註:台中市石岡)搭營林所森林鐵路的便車前

為了順道去東勢的郡役所致意而第一次渡過了大甲溪

勉強通行一輛汽車的吊橋非常長

由車窗所見河床之廣與累累石塊之大

透過其黝黑的色調

令人有寂寥的淒絕之感

在廣大壓迫般的陰暗河床前峭立的高高河階之後 

高峻的山脈劃出明亮天空綿延相連

其連峰在剛好背對晨光的逆光線下

因為紫紺色的熱浪而看起來更為高聳

被告知說這首次拜見的群山是由大雪山接往小雪山的次高山支脈時

令我非常懷念地入神眺望

由土牛搭乘的輕便鐵路

一逕地喘氣爬上大甲溪左岸的台地

隨著上爬

高而寬廣的河階相疊

算得出河階有三層

在種植得煞是美麗的甘蔗田中

四處露出大圓石堆積的斷崖

令人想起大甲溪的構成是如何的壯觀

在這樣斜面的荒地上

很多地方植有香蕉

在像要大大展葉以遮掩耀眼陽光的寬闊葉間

垂著如蓮苞的花

撐起套著水泥袋果實的強壯樹莖

彎出粗大的曲線

在這樣鮮烈的綠色明暗之上

大雪山之姿越發顯現出其高而悠緩的稜線

甚至彷彿都可算出其殘雪的橫縞模樣

實在是寬潤的景色

森林鐵路的終點久良栖(譯註:松鶴部落)

是大甲溪畔最深奧處的水田耕作地

緊緊相逼的山間狹小盆地中

階梯狀的水田

被整齊的橫線細細切劃

在正巧完成插秧的田面映著明亮的天空中

細細的稻葉把它暈染成恰好的淡綠

讓人感覺漂著清新滋味的涼感

彷彿是為了打破此一橫線構圖而特意種植般

像柯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圓柱般沒有樹枝的木瓜樹痛快地垂直伸向天空

這是近代的清新色調與構圖

然而這樣平明的景色到此為止

大甲溪不久變成僅僅沿著險峻的斷岩絕壁狹隘處流出的峽谷

明治溫泉(譯註:谷關溫泉)、馬崙、烏來(譯註:青山)到假名字(カナジ)一帶

有很多欣欣向榮的赤松

透過赤松粗大枝幹或柔弱樹枝俯瞰堆積著鴿羽色岩屑而蛇行的群青色溪流

像是觀賞住吉派繪卷物般的舉世無雙美景

(譯註:住吉派是江戶時代大和繪的一派,相對於京都的土佐派,而由在江戶擔任江戶幕府御用繪師從土佐派所獨立的派別,以中興『住吉家』的廣通為祖師。繪卷物是日本繪畫形式的一種,將橫長的紙(或絹)以水平方向相連而作出長而大的畫面,以連續表現出情景或故事的畫)

通過Pisutan(ピスタン)(譯註:達見的舊名)後不久

宛如切落於大甲溪右岸而露出幾近垂直岩層的斷崖

也帶著朱色調的赭色岩肌峭立著

此一讓赤岩浮現出來的陰影盡是濃濃的鳶色

乍見之下有淒慘之感

但四處形成屋棚的輕緩地帶繁生嫩草而添增明亮感

這是次高山南稜的一端

經過達邦(タバン)(譯註:德基山莊)接近佳陽時

大甲溪左岸稍微開闊的高原狀草山層疊著輕緩曲線

令人得以享受明亮的天空與遠景的展望

我們也是在此處第一次看到南湖大山的龐然山容

這是從台中出發的第三天

綠意隨著距離而遠褪變黃

不久變成褪赭色的山奧深處

連峰的群裾整面霞翳著薄青色調

從接續雲朵的邊緣覆下幽幽白色的殘雪

由佳陽出發後不久的撒拉茅鞍部中

在隔著北方的河流而重疊的群山之上

現出綿延尖銳斷崖的次高山橫長身姿

令人覺得是主峰圈谷的一帶輝耀著白雪

綿延其右的稜線僅作小小起伏而無限延伸其皚皚白雪

不使人想到個別的高度而只以連嶺高山長長地劃空的雄偉感

我想應該也是台灣山岳景觀的一大特色吧

此次山旅的目的正因為是積雪期的攀登

所以看到這豐沛雪景的瞬間

隊員們不禁歡呼起來

因為到此為止的行程都是盛夏的景物

特地帶來的雪撬究竟可否用得上的不安

雖沒說出口

但讓大家的心都因此變得陰暗

如此一來

我們的目的在先決條件上已經變可能了

作為台灣山岳景觀之一而非新增不可的是蕃社

他們的特異服裝、建築樣式、部落的構成等個別上都有令人湧起興趣的研究慾望

但我最感興趣的是蕃社所處位置的地形選擇

這是從景觀立場來看的

當然以他們來說

是因耕作或對他蕃的防備或連接獵場等種種原因下所做的選擇

但無論如何

經常避開山蔭或底地而建造在明亮且有幾分展望的山鼻台地上

而在整平鴿羽色的岩屑並交錯出不規則曲線的原始耕地的四處蓋著寂寥的耕作小屋

此一耕地的色彩讓附近的強烈自然甚至漂著無限的祥和與夢幻的情趣

當經過整個枝幹上包覆蘚苔的巨木與長有三米高桫欏(ヘゴ)的叢生暗綠色林帶看到這個蕃社時

雖然多少感覺乾燥之感

但卻有如白晝之夢的快活與明亮的悠閑

他們為開拓耕地所燒山的地方

雖然有點荒寥

但讓人感覺在飽滿的綠地風景之後有種難捨的畫趣與詩興

以蕃社風景來說

撒拉茅社(譯註:梨山部落)、志佳陽舊社(譯註:環山部落)比較優越

由志佳陽向內奧深處

則全是丘陵風格的草山地帶

原本壯闊的大甲溪也變成不過是輕淺的悠緩谷川而在四處交疊濕地的千草之原中伴著些微的散石流動著

此一行程

我們是在淋著霧雨中步行

所以接觸到了更加蕭條的景觀

有種恰如更形廣闊的尾瀨的沼山鞍路之感

此一登路到1909米的卑亞南鞍部為止都是輕緩上坡

但對向側的宜蘭濁水溪(譯註:蘭陽溪)則由卑亞南鞍部急峻地直下馬當溪(マタハラ)

在越過鞍部的同時變成了密林

而在鞍部上

即使是晴天也常看到霧鎖濁水溪

這是一大特色

站在鞍部上同時眺望到寂寞大甲溪方面的冬天景色與濁水溪方面蒼鬱綠林中白霧湧起的樣子

實在是奇觀

濁水溪一下到馬當溪急峻之路

就立刻變成平坦的台地

四處只看到僅有的部分河階

景觀上毋寧是平凡的

我想溪谷之美是在大甲溪右岸的支流、匯集次高山東面之水的高山溪(コワイヤン一)與七家灣溪合流點附近形成相當開闊的三角洲一帶最為美麗

廣大的盆地鋪著綠草開闊地延伸

輕緩的丘陵與此相接

為張開黑色樹幹與樹枝的櫟林嫩葉所襯飾的澄碧溪流中

時時有櫻花鉤吻鮭(サラマオ鱒)跳躍而劃出銀色的波紋

下游方向

以志佳陽社附近的群山為界而在無垠層疊的遠山之上

浮出靠近海洋地方所生的夏雲

上游方向

品田山的濃藍色斷崖可從綠濃的池有稜線窺看

稍稍攀登此一稜線

則可仰望覆蓋次高山東北面的針葉樹林之上為殘雪所覆的主峰寬潤之姿

我相信此一地帶是可完全匹敵『上高地』的場所

而且是因為位處台灣而應該獲得更高評價的仙境

不過目前出入不便

令人懷想起當時以『德本峠越』為唯一交通要道的上高地

Yaboran(ヤボラン)(3567米)是卑亞南社蕃等從台中方面的品田山呼名

新竹方面的蕃人則稱為Pochinshiron(ポチンシロン)

由池有稜線眺望

只看到輕緩丘陵狀的前山上有一個稍微瘦瘠的圓頂

一旦接近觀看

則是兩側皆是峭立著急峻斷崖的恐怖細細山頂

特別是北面的斷崖

露出交錯著片岩與砂岩的規律岩層而在恰巧的積雪中織岀美麗縞目

我想

構成水成岩層的平行線之美正是台灣北部山岳的特徵

即使在形態方面

在山稜的色調濃淡(Accent)形塑上

也很多經常是伴隨著透過水平線的色調微妙差異(Nuance)而現出其主動性的形態

由我們露營的布秀蘭山(バボープスラユン)方面、亦即由北方眺望時

品田山變成是整面橫縞的岩壁

堆積在岩層的冰雪橫線與覆蓋四處斷崖的冰雪縱線描劃出有變化的角度

實在是美麗的眺望

然而作為品田山全貌的特徵及美麗

我想沒有比從與次高山素密達斷崖對峙的神聖山稜三角點所作的眺望還要佳的

從這裡所見的品田山聳立著明亮煉瓦色的雄偉而優美的人面獅身(Sphinx)之姿

其頭頂戴著白金之冠

背覆白毛之披風

群裾被交織著褪紅色岩層與淡藍色殘雪的壁飾(Arabesque)所妝飾

與其說它是山

倒不如上説是優秀的雕像

大霸尖山的豪直之姿與素密達斷崖的淒絕雄偉

可以說都是由水成岩層的整齊之美所構成的

作為自身連峰的型態

也異於內地阿爾卑斯的景觀

與其是爭奪個別高峻之姿

倒不如作為連峰而成一大觀這一點

讓人印象深刻

由南湖大山五岩峰(ビャッチン)稜線隔著大甲溪遠望次高連峰

或相反方向由桃山稜線回望南湖大山

都是先讓人忘了主峰之姿而僅僅恍惚於全山容的雄偉

即便是本國最高的新高連峰

其宛如水牛伏身的豐饒龐大之姿

也讓人感覺到超越海拔的大震撼力

這只作一次山旅卻下起如此獨斷的論述

雖有欠穩當

不過我想把它記錄下來作為我的第一印象

(完) 

(2022.8.3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