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岳漫談(一)

譯註:本文譯自沼井鐵太郎『台灣の山岳漫談』(一)』,刊於山岳二十八年第一號(1933年4月)。

有關台灣的山岳

我想嘗試依其高度的順序並主要以補充『山日記』的情況下

撰寫其山名、新的山峰位置、登山等相關事項

這可能與『會報』所載的有部份重疊

但為了有比較完整的彙總

這實在情非得已

尚請見諒

山日記中指出

二千米以上的台灣山岳有125座

但這不過是撿拾既有地圖中有記名的山峰而已

並未對誤記的山名或無記名的山名進行訂正或補充

總括而言

這次山日記所載125座的台灣山岳中

3500米以上的山有20座

3000至3500米有36座

2500至3000米有24座

2000至2500米有45座

相對於此

我們的調查加上其後所得的資料則是

3500米以上且有山名的有25座

無名山20座(或者應該說是我們不知道山名的山,大致上都有蕃人的山名)

合計45座山

3000至3500米有山名的有56座

無名山169座

合計225座山

2500至3000米有山名的有28座

2000至2500米有山名的有58座

當然

山的數目因算法不同而有所差異

我們是將蕃地地形圖中等高線的圈線有200尺以上差距的視為一座山

因此

倘認為這樣的做法太細而只取一半的山

那3000米以上的山也有135座

(如以一萬尺亦即3030米以上來看則有133座山)

由此可知

台灣毫無疑問是高山國

此外

如考慮一萬尺以上的土地佔台灣全島面積的1%

8000尺以上佔6%

6000尺以上則升至15%的事實

台灣土地的海拔之高

殆無疑義

(參照台灣山林會報38號(昭和4年6月)第22頁伊藤太右衛門『面積上よりする垂直台湾の計数的観察』)

新高山(3950米)

山日記在本國主要山岳高度表排名第一的新高山中

應該以括弧加註主峰的方式表達比較好(譯註:亦即新高山(主峰))

舊稱摩里遜山

清朝時代名為玉山

阿里山蕃(鄒族)及其他北麓地區稱為八通關(Pattonkuwan(パットンクワン),kuwan(クワン)或發音為kuwon(クヲン))

本年6月筆者走關山越嶺道時

聽到荖濃溪深處的布農族施武郡蕃說成Saadeyaha(サアデヤハ)(yaha(ヤハ)的地方是強音,ha(ハ)的發音像是德語的ch)

當然從那裡看得比較清楚的是新高南峰及南玉山一帶

所以Saadeyaha是否和Pattonkuwan一樣指的是新高山的總稱

則不無疑問

新高西峰與前峰的位置

蕃地地形圖的記載是對的

陸測圖最初雖有誤記

但最近發行的地圖中

已參考台灣山岳會的見元了氏等其他人的提醒而作了訂正

所以陸測的西峰標記為3528米

而前峰則是3236米

另外

山日記的表中第54頁起的第3個玉山(舊稱前峰)項目應該要刪除才對

有關這些名稱的討論

請參考台灣山岳第2號及第3號

另山日記的表中

在第54頁第5行提到南玉山

但如從地理學上觀之

南玉山應該包括在新高山群內比較好

筆者首先充滿諸多疑惑的是其命名

整體而言

所謂玉山是新高山的舊稱

所以如果南玉山是要表示出方位的山名

那應該要包含在南峰之中

事實上

南峰與所謂的南玉山是相互鄰接

兩山間的鞍部也不是低降得那麼明顯

另外

哪一個隆起應該視為南玉山的主峰?

哪裡要視為南峰與南玉山的分界?等問題也隨之而來

這些事項的解決是今後南玉山的完全縱走及新方面的攀登上所課與吾人的問題

南玉山的攀登

最初的嘗試是昭和5年正月2日由台灣山岳會的木田文治、齋藤三男、平澤龜一郎、青木孝二諸氏與筆者所組成的隊伍

但地圖上記名為南玉山的山頂

則因為時間關係而未能登頂

(參照台灣山岳彙報第2年第1號、山岳第25年第1號的通信)

地圖上所謂南玉山的首登者

是會員鹿野忠雄君(請參照山岳地第26年第3號)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932188)

順帶一提

新高東峰的攀登

根據山岳第22年第3號所載北田正三氏的紀行

似乎是該氏完成首登的

但他是相信警察所言

而警察常因人不同而未保存以前的紀錄或未作口耳相傳

所以往往不能相信

不過這些因為未發表

所以以登山家的紀錄而言

北田氏是最早的

根據北田氏的記載

新高主峰到東峰山頂的稜線路似乎非常危險

但這危險有可能是登山者對攀岩的經驗較淺或文飾太過或距真正的稜線太靠南方的關係

以筆者二次的經驗以及其他人的感想來看

假如單純只有登頂為目的

是不至於需要用到繩索的

另外由西北的岩溝首度直接攀登東峰的

是鹿野忠雄

這是從台中州這一側的登山道路可以直登的最短距離

(請參照山岳第27年第1號)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932190)

不過

東峰是純然的大岩峰

東峰以及與主峰間的北側峭壁中

有很多岩溝、瘦稜(アレート)、岩壁或小尖峰

對果敢的攀登者設下重重關卡

其他的新高山一帶

其岩質雖不理想

但從種種的觀點

我認為是台灣中一流的『攀岩人遊樂場』地區

筆者曾於今年2月以此想法

在台灣山岳會月例懇談會中進行講題為『放射線的登山與新高山』的演講

其概要並刊載於台灣時報7月號

最後附帶一提

有關新高山

當局期待從台中州、台南州、花蓮港廳等三方面完成汽車車路的測量

以進行道路的開鑿

(譯註:另沼井鐵太郎認為新高山的首登是長野義虎,其首登文章詳下)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499130

次高山(3931米)

目前以概括的分類而成為帝國第二高峰的次高山

其比較接近最高點的地方有南、北二峰

通常將南峰視為絕頂或主峰

但也有北峰較高的說法

聽說今年夏天7月陸地測量部員將在山頂野營並作基點測量

所以前述的疑問或真正的海拔

不久即將揭曉

不論如何

目前傳聞將會比換算的3931米還高

蕃名是Babo hagai(バボ ハガイ)

(バボ是山峰,ハガイ是山崖之意)

舊稱Sylvia(シルビア)山(參照山岳第22年第3號所載大橋捨三郎氏的記事)

另外

亦有使用『次高山北角』文字的文獻

但這並非指前述的北峰

而是指北方4公里之遙的Babo karantakkun(バボ カランタックン)(譯註:指雪山北峰,非凱蘭特昆山)

據說是從新竹州方面眺望時所稱呼的山名

但台灣山岳會為避免混淆

決議不使用這樣的名稱

相較於新高山

次高山的登山者極少而仍不適合大眾登山

雖然如此

其人氣仍高於南湖大山、能高與奇萊主山連峰、大霸尖山或北大武山

目前尚無像樣的登山路

是由南麓的志佳陽社(シカヤウ)(不可發音為シカヨー)徒涉大甲溪支流的司祭朗溪

一口氣越過一萬一千尺級的志佳陽大山後

住宿在八、九合目的破爛小屋(參照山日記第151頁)

第2天登頂後返回志佳陽社

此一上下山和從排灣社往返北大武山

在台灣著名山岳登山路中共同被視為最困難的路線

幾年前筆者與日本山岳會員Walton氏、Gross氏一起從次高山東稜的下半部下山

並在七家灣溪畔野營

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18658550)

因此之後的台灣山岳會主辦的次高登山

我都推薦此一下山路線而博得好評

東稜中彷彿阿爾卑斯的大草地、幾處山麓階、擁有海拔5500尺以上寬廣平坦河成河階的七家灣溪谷(這令人想起明治時代的上高地)、清冽的溪流、由溪谷眺望的桃山雄姿、以及東稜上部的神秘針葉樹林、次高山的圈谷(カアル)地形的觀賞等等(參照地理學評論第8卷所載鹿野忠雄氏的論文)

也就是說

這個以前本國人最初登山時所取的路線

暫時因為發現從志佳陽起登的路線而告中斷

卻再度以新的面貌而在登山家、愛山家面前復活

次高山的山頂本身是偏柔弱的女性而比較平凡

不過從次高山群一帶日本無雙的高連山地、台灣中最容易受到冰雪的自然力量、四周特別是大甲溪水源的諸溪谷都是充滿風情的秀麗溪谷等

以山的總體趣味的對照而言

也許在新高山之上也說不定

筆者希望

如果要將新高山、阿里山一帶視為國立公園來開發

那就一定要保存次高山、大霸尖山、南湖大山等三者匯集所包含的地區

秀姑巒山(3833米)、烏拉孟山(3806米)

帝國第3高峰的秀姑巒山

如果把新高山的東峰及北峰算入

則排名第5

蕃名馬霍拉斯(マホラス)(布農語白髮之意)

而第4高峰(如細算則排名第7)的馬博拉斯

蕃名烏拉孟(ウラモン)

蕃地地形圖犯了嚴重的錯誤

這似乎是製圖之際所誤植

當時調查這一帶的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雖然有注意到

但已經是地圖發行以後

所以工作上就繼續沿用錯誤的地名

普遍上很多人也已經習慣把烏拉孟視為馬博拉斯了

去年夏天經會員鹿野忠雄君的實地踏查

也再度指出其錯誤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831950)

我們的傾向當然也想和日本北阿爾卑斯的蓮華岳一樣訂正錯誤

希望山日記表中的秀姑巒山可以括弧加註馬霍拉斯

馬博拉斯山訂正為烏拉孟山(舊稱馬博拉斯山是誤稱)

目前台灣山岳會所編輯的新高登山地圖中也已訂正

此兩山從新高山方面眺望時

實在是堂堂的大山岳

與背後丹大山附近高度均整的山脈形成很好的對照

登山道路一般是以從八通關抵達玉里道路的南駐在所為根據地(日本最高的駐在所,海拔約3424米)

由大水窟山沿稜線而行約2日行程(野營一夜)

自從筆者在本誌第22年第3號所寫的『台灣登山界的概觀』以來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90227490)

只聽到有以下的紀錄:

昭和5年春Walton氏(在烏拉孟最高點前撤退)、昭和6年夏鹿野君從郡大山方面攀登(2次)、昭和7年正月台灣山岳會的中崎、武上、結城等三氏的山行、山林課的調查隊走了一兩次(其中一次由丹大山縱走過來)

對名山新高山附近的群山來說實在有點寂寞

依據前述中崎氏的經驗得知

從南駐在所一日往返烏拉孟絕頂並非不可能

但這方面的登山有必須從遠方找來蕃人的不便

附帶一說

秀姑巒山、烏拉孟山以文化人的首登而言

似乎都是山林課的伊藤技師

(譯註:指伊藤太右衛門。惟根據伊藤自己在『台灣高山的首登』中談到,秀姑巒山的首登是大石浩,並非他自己,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17725311。沼井也於台灣山岳漫談(二)中訂正)

南湖大山(3797米)

根據尾崎秀真氏的說法

南湖大山正確的稱呼是南澳大山

這據說是領臺當時從東海岸的南澳眺望時漠然取的山名

之後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不過因為台語的澳與湖的發音相同

所以並沒有特別訂正而僅以南湖大山(南澳大山)處理

蕃名上

西方的志佳陽蕃稱為Babo- Biyon(バボー ビヨン)

南湖大山的山頭有西(主峰)、北、東等三峰

東峰除了山林課調查隊的吉井隆成氏一行外

尚未有其他登山者攀登

主峰及北峰則自從大正2年野呂寧氏以來已經屢屢被攀登過

南湖大山是台灣山岳中最有大山氣勢的大山

一如大平晟氏等人所激賞的

其雄偉而優美的景觀傲視群雄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640520)

南湖大山的登山一般是以宜蘭蘭陽溪上游的卑亞南社為起登點

經耶克糾溪、審馬陣山屋(タケジン)、Bunakkei後往返山頂或下卑亞南鞍部

可以野營二夜完成登山

大正15年以來

每年夏天有一到二隊人馬來登山

所以熟悉這裡的『山通』也有自信只過一夜的強行登山

自從筆者的『概觀』發表以來

用不同路線攀登此山的只有以下三次

一、昭和5年春Walton氏、Gross氏及台灣山岳會的井上一男等三氏從傳統的卑亞南社攀登,之後

下南澳蕃地的比亞豪社。

(譯註:詳前述Walton氏的台灣跋涉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18658550)

二、昭和4年7月總督府山林課調查隊的吉井隆成氏等,從南湖大山山頂以野營四夜攀登拔都諾府山(バトツノフ)、給里洛山(ゲロリー)、メキーホル山(7325尺)、ムカナン山(7078尺)、三星山(7474尺)、メバヤン山、ヤッブラサイ山、ゲヤチン山等南湖大山眷族的長大稜線,最後發現地圖上無記名的翠峰湖(シイルンテニワン),再經シイルバホ山(2100米)、タイヤフ山、ブラッサイ山抵達銅山駐在所。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233333)

三、與前述二差不多的時間,聽說有山林課調查隊攀登南湖大山的東峰(蕃地地形圖標記12122尺的山峰)後縱走馬比杉山稜線(マビーサン)(3167米)

四、本年夏天台灣山岳會的千千岩助太郎、齋藤三男、宇佐見守(日本山岳會會員)、田口與四郎等四人,由太魯閣進入,從畢祿山經中央尖山縱走南湖大山(參照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第9號)。此一大縱走,是繼大霸尖山、次高山之後,為我們同志長年計畫的險峻未踏路線。一直以來,因為太魯閣蕃與卑亞南社方面的溪頭蕃處於仇敵關係而使縱走變得相當困難(目前亦然)。領隊千千岩氏充分研究了南湖大山,從南湖大山野營地Bunankkei起,採取了無嚮導(サンギイド:sansguide(法文))而只有登山者的方式,這是成功的關鍵。縱走本身雖不如預想中的險惡,但無論如何,以文化人來說是最初的縱走,且又是南湖大山無嚮導山行的最初輝煌紀錄。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23494302)

除了南湖大山原有的雄麗無比的世界外

有心人如果精細檢查地圖

應該會發現它向四方衍出的許多長大支脈與其間溪谷之廣闊

不僅鐵定是台灣第一

其高大恐怕也是日本第一

就這意義上

擁有南湖大山

也許比擁有日本最高的新高山、第二的次高山還讓台灣自豪吧

雪山北峰(バボー カランタックン)(3758米)

山日記的表中

這座山排在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之間

以前曾被稱為『次高山北角』的奇怪山名

這是蕃地地形圖シルビヤ山圖幅中距次高山北方約三公里的12400尺山峰

蕃名取自新竹州竹東郡的天頓社(テントン)、白蘭社(パスコワラン)、民都有社(メントユ-)

首登的紀錄我認為是昭和5年5月的會員Murray Walton氏、Gross兩氏與筆者一行

中央尖山(3715米)

中央尖山和大霸尖山

共同成為台灣山岳中尖山的代表

絕顛的海拔曾有一說在南湖大山之上

山名是測量絕顛當時野呂寧氏所命名

蕃名太魯閣(タロコ)蕃稱為Bokusuisaraga(ボクスイサラガ)(Bo(ボ)或發音為Gu(グ),Sa(サ)或發音為Se(セ))

志佳陽蕃稱為Bushigaga(ブシガガ)

德魯固蕃(トロック)稱為Dyugyakku mukuo-ko(デュギャック ムクオーコ)(Dyugyakku可能是泰雅一般稱為Rugyafu(ルギヤフ)(山峰之意)的訛音)

中央尖山的岩石僅絕頂附近比較堅硬

下方很容易崩落

因此據說攀登者對它沒有像大霸尖山或新高東峰般的好感

南方及北方的絕壁斷崖非常恐怖

但登往南湖大山是攀登東面的山頂後行往北走的稜線

所以雖然很陡峭

不過聽說並不危險

到目前為止的登頂中

只有文化人首登的台北一中及鹿野君等一行(昭和3年,參照山岳第25年第3號)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692125)

、第二次的警察官之行(有一說並未登頂)、第三次的Walton氏、Gross兩氏與井上氏一行以及第四次的從畢祿山縱走過來而已

相較於大霸尖山自去年起每年夏天都有二、三組隊伍的攀登

中央尖山可說相當寂寞

以其北臨南湖大山卻登山人氣意外地如此之少

實在是不可思議

素密達(シミタ)或穆特勒布山(バボームトロップ)(3712米)

山日記將此山排在中央尖山與關山之間

是蕃地地形圖シルビヤ山圖幅中在次高山北北東到大霸尖山及桃山的山脈上一座有標記12250尺的山峰

其首登是昭和5年5月由會員Murray Walton氏、Gross兩氏與筆者三名與石戶巡查部長及志佳陽社蕃人共同從南方次高山方面完成攀登(參照山岳第25年第3號英文欄的Walton氏稿與同第25年第2號170頁的筆者通信以及台灣山岳第6號的記事)

當時我們聽到的稱呼是Habanora(ハバノラ)或Habarau(ハバナラウ)

當然從這稜脈以東是卑亞南社蕃人的獵區

所以志佳陽社蕃人對山並不瞭解

從大霸尖山方面攀登過來的

去年夏天的會員北田正三、宇佐見守、台灣山岳會的井上一男氏等率同新竹州的蕃人是第一次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77032028)

素密達是此時我首次聽到的名稱

但因不清楚正確的山名及山崖名

所以就約定暫時不附記素密達山或山的文字(參照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第6號)

然而今年夏天台灣山岳會的縱走隊確認了素密達有潛伏的意思

且新竹州竹東郡的天頓社、白蘭社、民都有社等蕃人稱其為穆特勒布山

但因尚未和卑亞南社蕃人赴現地調查

目前暫時如標題所示

以素密達或穆特勒布山的方式併稱

此山的西側亦即次高山方面的路線

也因有岩石與密林交雜

所以很難輕易就說是簡單的地方

光是觀看的情況下

最西端的山峰似乎也無法攀登

而必須從西北斜面與第二個山峰之間像是鞍部的地方攀登後登頂

東邊越走越險惡

最後站在可以窺看正北方恐怖斷崖的危峰

這應該是在最高點的稍微東方

接下來的低矮岩峰從大霸尖山方面遠望時一目瞭然

我們去到該峰之後

考慮到稜脈上多人數的相互結繩很花時間

而且很危險

所以就想下往岩峰南側的岩溝後繞行岩石底部來上稜

但因為來到別人獵區而顯得膽怯的志佳陽社蕃人與指揮上的混亂而無法如願

結果最後下抵遠遠的七家灣溪源頭而中止了縱走

實在令人遺憾

根據去年夏天最初完成縱走的隊伍(北田、宇佐見、井上氏等)的說法

他們似乎是從與桃山山脈之間的分歧點(竹東蕃人稱為布秀蘭山(バボーブシュラン),約3455米的地點,最近通稱為三叉點)越過小岩峰後

避開筆者想要相互結繩下往的長長裸露岩稜而往南側攀登

三叉點與穆特勒布山山頂之間是大霸尖山、次高山間最為險惡的場所

也是不遜於攀登大霸尖山的地方

如此的大霸尖山、次高山的山脈

就其規模之大與險惡的點而言

據說更甚於以前槍岳、穗高間的稜線

蕃路(雖然說是路,但不過是蕃人為打獵所通行的冒險山徑)也避開此一稜線的惡場

而巧妙通過岩石與岩石之間

今年夏天的縱走隊、測量或調查的職業登山隊也都跟隨這條蕃路

卑亞南社蕃人的蕃路好像也有走比這蕃路更下方的路

去年夏天台北高校的一支隊伍是從桃山方面向下相當低繞後行往次高山

順帶一提

通過素密達(或穆特勒布山)而完成大霸尖山、次高山最初縱走的

是前述的去夏7月初北田正三氏等一行

其次是去夏7月底8月初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有志之士橫田、今井、堺、田內、高橋等五氏的逆向縱走

這支隊伍因為在高連山地與蕃地的經驗尚淺以及研究準備不足而引起種種問題

但這種所謂亂來的山行

以逆走來說卻是首次

而且從雪山北峰起以無嚮導的方式縱走到大霸尖山的紀錄等

在台灣登山界立下不少創舉

第三次是今年初夏山林課調查隊的山行

而第四次則是前述的今夏台灣山岳會之行

此外去夏台北高校的隊伍雖然避開了素密達

但他們從桃山進入攀登西方的岩峰品田山(ヤボラン)後往返大霸尖山

並比北田氏早一步抵達次高山

陸地測量部隊員今年赴大霸尖山與次高山測量一事雖已確知

但是否有攀登品田山、素密達(或穆特勒布山)則有疑問

另外

就在最近11月的山林課兩支隊伍

一隊由大霸尖山抵達次高山

另一隊逆走

但在途中的路線時

似乎還是避開了險惡的稜線

關山(クワン サン)(3667米)

關山以台灣一萬二千尺級的有名未踏峰而備受登山家等矚目

但透過昭和5年5月山林課測量隊的登山得知了領台當時已有被日本人登頂的形跡

(參照台灣山岳第5號及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第1號)

然而此山尚未被業餘的登山家所攀登

(譯註:1933年兒島勘次成為登山家登頂的第一人,詳『關山登頂』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233312)

這主要是因為附近的蕃人直到最近都尚未歸順之故

今年6月筆者因公務而越過新開鑿的關山越嶺道(參照會報第17號)

當時得知了關山越嶺道的最高點鞍部是位於通過關山北方8公里的遠方以及由該處往關山的稜線有很多容易崩落的岩峰而連蕃人都不走

當時是有登山的空閒

但因為天候不佳而中止

也想過從高雄州這一側越過庫哈諾辛山(ウハノシン)稜線直登關山

但也因為下雨而完全放棄

之後曾擬定僅以登山為目的的計畫

但去年9月突然發生大關山蕃害事件(大關山是駐在所名)

而蕃人犯嫌仍然不明

因而一般的入蕃就被禁止

台灣山岳第5號所寫的登往關山的道路

是筆者所誤聞

山林課的一支隊伍實際上是攀登了台東廳側的東側支稜

關山的蕃名是Mapaokku(マパオック)

但這裡荖濃溪流域現在雖是布農族施武郡蕃的棲息地

卻是鄒族達邦社(タッパン)的獵區

所以聽說此蕃名是鄒族的稱呼

獵區的界線

今年秋天在台南、高雄兩州的斡旋下

以楠梓仙溪為界而和解

大水窟山(3645米)

雖然擁有相當高的海拔

但因爲隔壁就聳立著秀姑巒山般的大岳

大水窟山是不顯眼的運氣欠佳之山

文化人的初登是明治41年的志田氏

是一般攀登秀姑巒山、烏拉孟山時一定會經過的山

昭和5年夏天

三田登高會的大賀、後藤氏在完成新康山的攀登後往新高山的途中

因為沒有得到相關單位的核准

所以雖然是以秀姑巒山、烏拉孟山的山行為目的

但只到大水窟山後就折返(參照登高行第8號)

大劍山(バットアノーミン)(3613米)

山日記的高度表中

在大水窟山與奇萊主山北峰之間補上此山與後述的的向陽山(ランゴスタウラ)

大劍山是蕃地地形圖シルビヤ山圖幅中位於次高山西南方6公里處海拔11925尺的山

蕃名來自志佳陽社的稱呼

文化人最初的登山紀錄是昭和6年7月會員鹿野忠雄君與志佳陽蕃人一起從南方的稜線開始攀登後縱走次高山時完成首登(參照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第5號)

是從志佳陽社攀登次高山的登山道路上可以清楚看到的山

從司祭朗溪直登此一山脈很令人嚮往

向陽山(ランゴスタウラ)(3611米)

位於蕃地地形圖關山圖幅的東端11915尺之山

是布農族施武郡蕃的稱呼

目前因為關山越嶺道開通經過此山山腹

所以可由台東廳側的溪頭駐在所或向陽(コウヨウ)駐在所比較簡單攀登

警察官之間雖使用向陽山的新稱呼

但筆者等想盡可能使用蕃名為正式稱呼

蕃人以外的最初首登者

是山林課的吉井隆成氏一行

他們從昭和5年4月下旬起費時二旬

攀登了新康山、南雙頭山、雲峰、三叉山(シポポス)後登頂向陽山

(譯註:此處シポポス應係指三叉山,惟吉井隆成氏的文章中,稱三叉山為シヌベシ山,シポポス是向陽山的另一個原住民稱呼,此處應是沼井誤植)

接著往布拉克桑山結束探險山行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81516)

奇萊主山北峰(3605米)

為何不稱為奇萊(キライ)北峰或北山?

這令人稍稍費解

但確實只有奇萊主山連峰使用此一稱法

從明治44年蕃務本署所製版的二十萬分之一蕃地圖(有秘字的標記)中奇萊主山與合歡山都未標記各自的姐妹峰來看

應該是被後來的測量人員進行名稱的分家

蕃名上

德魯固蕃稱為Kariyanoumin(カリヤノーミン)(ノ或發音為モ)

太魯閣蕃稱為Dyugyakkukiribion(デュギャックキリビオン)

文化人的首登是大正2年的探險隊(包括野呂氏)從東合歡山方面攀登

其後太魯閣討伐結束

大正7年由陸地測量部員第二次登頂

接著昭和4年4月同樣由陸地測量部員登頂

由東北托博闊方面的起登

其最初的文化人登頂紀錄是大正8年5月的陸測隊

昭和4年8月

台北一中的登山隊由托博闊方面登頂後下往合歡山方面

另外昭和5年夏季

慶應山岳部的隊員從合歡這一側登頂後再往奇萊主山方面縱走

奇萊主山北峰及其連峰

在山容峭拔這一點上

將來應該會引起登山家不少注意

東郡大山(3605米)

此山逸出於中央山脈的西邊

相較其高海拔

是幾乎沒有人氣的高峰

首登的紀錄也是相對較新的大正15年殖產局的高野鋼治氏

其他則只有昭和6年鹿野忠雄氏的山行為人所知

依該氏所說

蕃名在郡蕃稱為Hahaashi(ハハアシ)

巒蕃則稱為Kakaashi(カカアシ)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831949)

大雪山(3600米)

講到大雪山

首先想起的是北海道的那座大雪山

以酷熱的台灣而言也許會覺得是奇怪的名稱

不過原本所謂雪山是次高山(也許稱為次高山群或次高連山比較好)的古名

次高的群山是台灣中雪量最多的山

有時一年中從12月到5月都始終冠雪

此外

即使不是雪也沒關係

也有一說認為支那式的形容會將岩面露出的光亮感視為冰雪

大雪山的名稱在明治44年的蕃地圖(前述)中已明記是在シルビヤ山(次高山)的西方

蕃名聽說撒拉茅蕃稱Tsubusan(ツブサン)

文化人的首登是大正4年6月17日的竹內警部

其次是蕃務本署的齋藤武彥氏

都是從大甲溪的溪谷登頂

由次高山起的縱走

最初是昭和2年冬季的伊藤太右衛門氏、吉井隆成氏等

其後昭和4年夏季

台北高校的業餘登山隊由次高山縱走過來

以後聽說為了殖產局事業而屢屢被攀登

奇峻山(キシュン)(3588米)

山日記把奇峻山放在大雪山之後

蕃地地形圖シルビヤ山圖幅中是位於大雪山東北約3.5公里地點的11843尺之山

首登的紀錄是前述次高山、大雪山縱走時

亦即昭和2年

不用說

奇峻當然是蕃名

大霸尖山(3573米)

國內無雙的嶮山大霸尖山(タイハセン)(蕃名Pa-pakku(パーパック)或Pappakuwaka(パッパクワカ))

在筆者等於昭和2年夏天首登之前

伊藤太右衛門氏、財津氏等曾於大正5年6月繞行大岩塊

一行中的石田氏單獨一人攀登到東南稜的中段懸岩下

這是嘗試攀登的第一次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4664277)

第二次嘗試是昭和2年以登頂為目的的一支台北高校隊伍

這支沒有經驗的年輕隊伍只攀登到靠近南面西端的煙囪地形中段上面就折返

這支隊伍離開後不久

就是筆者等以東南稜為起登點的首登完成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241381922)

第二次的登頂是昭和5年11月24日山林課調查隊的日高、長谷川、坂倉、Abaonagui(アバオナグイ)等四氏從桃山方面過來

並倚靠樹幹登上東南稜懸岩

第三次是同年12月31日台灣山岳會員中崎大三郎、浦大郡太郎兩氏的一行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74775500)

第四次是昭和6年4月的台灣山岳會井上一男、高尾勝夫、田榮藏、台北高校的小林邦彥、本村正二、山崎慎氏等一行

這兩次都是從新竹州井上溫泉方面起登

第三次是沒有警察同行而僅帶蕃人

這是只有登山家登頂的最初冬山紀錄

第四次則以春季登山及蕃人首度登頂來說

是值得銘記的紀錄

這兩次在攀登路線上多少都有變化(參照台灣山岳第6號)

從昭和6年夏天開始

大霸尖山變得相當熱鬧

首先是7月

會員北田正三、宇佐見守及井上一男等氏首度達成大霸尖山、次高山間幾乎完全的縱走

(參照『山と溪谷』16年第36頁)

與之前後的時間

台北高校船曳實雄氏一行的桃山、大霸尖山、次高山的縱走(沒有通過所謂素密達的斷崖)

接著有台灣山岳會員見元了、大宮三郎氏等與台北商業學校學生一行的大霸尖山攀登

8月之後有總督府鐵道部的橫田太郎氏一行的次高山、大霸尖山的逆向縱走

以上的攀登中

北田氏單獨首登大霸尖山南面中央的煙囪地形後下東南稜(筆者昭和2年也觀察到如果東南稜無法攀登,則可攀登此煙囪地形)

而其他同組人或其他隊伍則都是由東南稜上下

這之後

今年夏初透過山林課調查隊及陸地測量隊部員的登山

從新竹方面抵達大霸尖山的蕃路變得清晰

東南稜的惡場也架上自然木的梯子

讓縱走至次高山的路線困難度減少

台灣山岳會的佐佐木舜一、河南(カンナン)宏、古平(コタヒラ)勝三、清水善次郎、桑子政彥、山河友次、萩坂剛、福山伯明(福山氏只走到大霸尖山)諸氏一行

是首次以植物調查採集及寫真攝影為主的科學探險(Scientific expedition)來縱走大霸尖山、次高山

(山林課等其他調查測量隊雖也是這般探險的一種)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12132469)

而台北一中的一支隊伍則強行從檜山兩天往返攀登大霸尖山

另本年10月、11月中

山林課的調查隊至少兩次通過大霸尖山、次高山間

一如上述

大霸尖山及由此登往次高山或桃山的山稜

早已不是探險時代(初登時代)的山稜

除了小部分所謂的『聖稜線』(聖なる稜線(クレスト))外

已經沒有未踏之地而確立了大眾能夠親近的可能性

現在要攀登大霸尖山

如非由桃山或次高山縱走過來

則以在新竹州竹東郡的井上溫泉渡過蕃地第一夜後經由檜山駐在所攀登最為方便

嚮導上

和在縱走上勇敢無比的新竹州蕃人同行比較好

如果只想攀登此山

則由新竹市往返五日或六日就足夠

如果是縱走至次高山

則再加一到兩天抵達大甲溪上游的志佳陽駐在所

之後再花二到三日都可以抵達東部或西部的鐵路

最後筆者想說一件事

那就是台灣山岳第5號(昭和5年9月發行,定價1圓50錢)第17頁中筆者所寫的文句

『神聖的稜線、大霸尖山 –次高山的真正縱走!究竟誰可以背負這樣的榮譽,訴說其真正之美? 』

(聖なる稜線 、大霸尖山 –次高山の真正のトラヴアース(縱走)、果たして何人が其の栄誉を荷ひ、其の真美を語りうるだらうか)

這像是要折騰及誘發實際閱讀的人(亦即登山意識明確的馬默里風格的登山家)

看起來也是為了這樣而寫

確實這是筆者自己在首登的隔年春天想要縱走而為自己所寫的內容

昭和5年春天

筆者與Walton、Gross兩氏一起從次高山抵達、穆特勒布山時

雖然有著熾烈的意志

但因為志佳陽蕃人的無智恐懼與警察統御上的不徹底(筆者等不會說泰雅語,也對蕃人毫無指揮權限)

加以與一般登山不同

自己身負台灣總督府貴賓的兩位英國人的嚮導責任而想避免重蹈那次橫田氏一行的覆轍而中止縱走

(台灣山岳第6號第44、45頁腳註)

另外

有人批評筆者『神聖稜線』前後的措辭

然而如前所述

這是說給自己聽的字彙

只不過不小心變成這樣

就結果而言並不足論道

同時筆者想起前輩田部重治氏在他有名的名文『秩父印象』(大正5年6月)的最後所寫的類似文句

『但是西澤、石塔澤等兩處仍是人跡未踏之地,誰會是開啟其神秘的最初之人呢?』

(しかし西澤、石塔澤の二つは未だ人跡未踏の地である。誰かよく其の神秘を開くべき最初の人であるだらうか)

畢竟山也許是應該自己爬自得其樂

而不是講或寫給他人的事

雲(ウン)峰(3569米)

這是窺視直到最近都被視為拉荷阿雷一派的未歸順施武郡蕃棲息地的著名高峰

蕃名施武郡蕃稱為Chinkabon(チンカボン)

文化人的初登且是至今唯一的登山是昭和5年4月山林課調查隊的吉井隆成氏一行

(譯註:詳前述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81516)

如果所謂的大關山事件告一段落

在關山越嶺道路完成的現在

應該是和關山一帶的中央山脈或新高山脈的南面山等

共同成為登山家延伸其俊足的一山

其山容相當壯觀

品田山(ヤボラン或バボー タラガユン)(3567米)

山日記在雲峰之後插入此山

在蕃地地形圖卑亞南社的圖幅中是位於桃山(モモヤマ)西方的11772尺之山

西側是段狀的岩壁

看起來雖不像日本式的怪峰

登降狀況並不困難

可由桃山稜線、大霸尖山稜線、次高稜線接合的所謂三叉點(布秀蘭山(バボーブシュラン))往返

當然

由東側桃山方面似乎可以比較容易登頂

文化人的首登應該是昭和6年夏季台北高校的船曳氏一行

從西側斷崖方面的首登是同年夏天北田、井上、宇佐見三氏的一行

其後是否有登頂則有疑問

大致上

之後的縱走隊都略過此一山峰

而連結桃山與大霸尖山的路線

大家似乎都通過此峰的北側山腹

Yaboran(ヤボラン)的蕃名

筆者等是在昭和2年初次聽到

其後聽說此一名稱是卑亞南社方面的稱呼

又因人不同

也聽過Zyuboran(ジュボラン)的稱法

此一拼音文字的差異經常發生

Taragayun(タラガユン)的稱呼是今年夏天佐佐木氏首度從天頓社、民都有社、白蘭社等竹東郡蕃人聽到的名稱

此外

在昭和5年的山旅中

筆者等也從卑亞南社蕃人聽到Bakoayun(バコアユン)的名稱

但並不確定

要注意的是

次高山的南稜中也有ヤボラン或ジュボラン的山名

另外從台北附近大屯山火山群一帶眺望ヤボラン時

其山容頗富特徵

馬利加南山(マリガナン)(3567米)

山日記將此山插入在奇萊主山之前

蕃地地形圖郡大社的圖幅中是位於烏拉孟山(舊稱馬博拉斯山)東方4.5公里的11770尺之山

根據鹿野君的說法

Mariganan(マリガナン)又稱Usumariganan(ウスマリガナン)或Urakabana(ウラカバン)

文化人的首登是昭和5年山林課調查隊一行縱走丹大山、烏拉孟山時登頂

以登山家而言

則是昭和6年9月7日鹿野忠雄君第一次登頂(參照本誌)

(譯註:詳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90104836)

奇萊主山(3544米)

太魯閣蕃的蕃名為Dyukyakkukunriibo(デュキャッククンリーボ)

文化人的首登雖不清楚

但大正9年至13年間有做陸地測量

所以據說是在這期間或更早之前由野呂寧氏首登

之後聽說山林課調查隊的黑澤慎介氏有攀登過

但這也不是很確定

筆者以前曾經在霧社調查時

聽到擔任德魯固巡查部長的板橋氏從能高越方面往返

以登山家而言

最初首登之人恐怕是台北高校的船曳實雄氏(台灣山岳會員)

他在昭和3年夏天從能高駐在所與蕃人強行往返

在奇萊主山附近有使用繩索

以上就海拔3500米以上台灣高山的名稱、位置、首登、登山路線等做了漫談式的說明

感覺緣淺的台灣山岳

但它絕非明治時代日本阿爾卑斯般的不方便

只要預估往返十天的火車、汽船

就可以從內地過來充分享受新境界的山旅

從以前筆者曾經寫過『台灣登山界的概觀』的時代觀之

如今狀況已改變很多而使登山更為方便

附帶一說

社團法人台灣山岳會不僅是孤高登山家的聚集場所

對於以登山為主的遊子來說

也是站在與官方之間的有力仲介者

(昭和7年12月30日於台北)

(2022.8.9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