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小史

譯註:本文譯自沼井鐵太郎『台灣登山小史』及『台灣登山小史』補遺,刊於山岳34年2月(1939年11月)及山岳36年1月(1941年9月)。『台灣登山小史』補遺部分係包括以粗體字補充的段落以及昭和十四與十五年的登山史,另有勘誤表尚待修正及確認。

編纂登山史時

首先必須先決定的

是所謂的登山歷史究竟是什麼?

或至少是登山史的書寫態度應該如何?

但以目前的情況來說

筆者對於台灣的登山開拓或探險紀錄的年代史總覽

不過是在登山動機與功績變遷及更新的念頭下試著編纂看看

並嘗試能夠多少說明其間紀錄與現象的相互關係及登山數量與登山概念的變化罷了

其次必須說的是

在整理幾乎泰半都非自己親自見聞或登爬的史料之際

根據文書等的紀錄

其確實性或精密度上有因為相異所造成的取捨解釋上的困難

特別是古老紀錄中是否真的有登頂?又是否弄錯了山頭?

這些都恐怕是無法再調查的事

有關這些事

當然會盡可能從旁進行推測

但仍免不了不確實或不完全

我將在以上預知的限制下進行本文

本文根據舊稿『台灣登山史』分為以下數章

一、史前時期及初期探險時代

二、開拓探險時代

三、探險登山時代

四、近代登山時代

附錄 台灣高山探險始末

一與『台灣登山史』相同

二為其所稱的第二期

三相當於該文獻所記載的第三期

四是其後在舊稿的現代項次下追加昭和8年以後及結論

參考文獻(未依序)

高頭式『日本山岳誌』(明治39年)

大橋捨三郎『新高登山』(大正11年)

同上         『次高山』(大正13年11月)

武內貞藏『台灣』(昭和2年11月改訂版)

楢崎冬花『太魯閣討伐誌』(大正3年12月)

豐守貢、中曾根武多合著『台灣阿爾卑斯』(大正13年)

沼井鐵太郎『台灣登山史』(昭和8年度台灣體育會協會編『創立十周年紀念台灣體育史』)

               山岳            隨處

               本會會報       隨處

               台灣山岳       各號

               台灣山岳彙報  各號

               台灣山林會報  隨處

               台灣時報        隨處

               其他各種雜誌新聞、官廳文書類

一、史前時期及初期探險時代

台灣登山史上的史前時期

必然就是台灣原住民族高砂族的山岳生活史

其傳說中

有北蕃泰雅族人誕生於大霸尖山的一隅

或鄒族稱其在太古洪水之際避難八通關(新高山)山頂後四散各處

而且從其他亦有不少山頂、山岳相關的神話口碑看來

不難想像他們不僅與低山、中級山

即使與中央山脈的其他高山亦有相當深的關係

但他們這些高砂族也不是幾千年前就已經征服了台灣高山

根據諸家學說

他們最早是在一千年以前順著黑潮渡海來台

應該是被他們之中優秀的種族壓迫、戰敗而從平原山麓逐漸往高地深處尋求安住之地

之後近世又被南方支那民族的移住而遁逃至更深處的奧地

而他們的生活樣式並未脫離狩獵時代

又與支那人的和平交往中

也造成獎勵狩獵生產的結果

山岳是他們的牧場、工場、農場

是高速道路(ハイウェイ)

更是運動場(スポーツ スタディアム)

也是娛樂場

從而

台灣山岳可說幾乎全部都在他們腳下

實際上步行在今日被視為未踏之地的高連山地時

在意外的地方可看到有狩獵小屋

有焚火痕跡

或者在意外處又發現諸多獵徑等其他踏跡縱橫山中

只有像大霸尖山無論從哪一側都需要高級登山技術的山

他們才沒有登頂

不過

他們的登山是不是在明確登山意識下行動的?

不!

或者即使是

沒有文書紀錄的他們

並無法提供文化史的相應登山紀錄

除了原住民族外

文化人的台灣最初登山紀錄

根據尾崎秀真氏的說法

是見諸於元朝的至正9年(譯註:1349年)

亦即距今約六百餘年前有所謂汪大淵的一位支那探險家所紀錄的『島夷誌略』

他恐怕有攀登大屯山(ダイトンザン)(1080.9米)一帶(台灣山岳第2號第3頁)

從這次登山到明治29年台灣劃歸為我國領土的這段期間

我稱為初期探險時代

此初期探險時代的登山也只能從史實上推測

很多並未被考證過

初期探險時代

新高山是否被文化人(漢族等其他支那系統民族)登頂?

雖尚未獲得可以論述的資料

據說鄭經曾探險失敗過

(臺灣山岳彙報第12年(昭和15年)第22頁)

鄭經是鄭成功的兒子

鄭氏據臺23年間

其拓殖地區以今台南為中心並及於西台灣全部平地地帶

也數度討剿山地蕃族

所以部將中應該有向高山地帶炫示武威的人

不過清朝末期有所謂開山撫蕃的功績

亦即清時代的同治13年(明治7年、西元1874年)基於浙閩總督沈葆楨的建議而決定『為連絡台灣東西兩部而兵分南中北三路橫斷中央山脈並開通道路』

由南、中、北三路進兵開鑿中央山脈橫斷道路

其所謂南路是從西海岸東港出東海岸溪底

亦即修鑿目前從高雄州潮州郡枋寮(ボウリヤウ)抵台東廳大武(ダイブ)的所謂『浸水營越』(シンスイエイゴエ)(1437米)

開鑿日期是光緒元年12月(明治8年)

而北路是自西台灣中部的拔石埔由關門山(クワンモン)(3052.4米)越過中央山脈再攀登倫太文山(ロンダブン)(2947.6米)後抵達拔子(バッシ)

(譯註:拔子是今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富民村與富興村一帶)

開鑿日期是同治13年3月

目前在登山家之間只不過是勉強以『關門越』之名而為人所悉的廢道

清領時代也和前述的浸水營越一樣在開鑿後因經營不得要領而歸於荒廢並交通斷絕

中部道路是從西部台灣中部的林圮埔(リンキホ)(今竹山)溯陳有蘭溪(チンユウラン)抵八通關再橫切大水窟山(ダイスイクツ)山腹出花蓮港廳的璞石閣(ボクセキカウ)(今玉里(ダマザト))的最長橫斷道路

從同治11年開鑿至光緒元年12月竣工(參照本誌第3年3號第71頁)

目前的『八通關越』(3273米)大致係沿其路線稍微上下保持平均斜度地大改修

八通關越在當時蕃地出入上也是交通絡繹不絕

因為擁有名山的玉山(ギョクザン)(新高山的舊名)

所以與道路開拓者的指揮官吳光亮齊名

其名聲流傳至近代登山時代

(譯註:北、中、南路應係指蘇澳沿海至花蓮道路、八通關古道、崑崙坳古道)

僅僅是上述道路的開鑿

就已經有三個鞍部及關門山、倫太文山被文化人所踏破

另八通關山(3242.4米)、大水窟山(3644.8米)恐怕也被攀登過

為了商業利益而不惜賭上性命進行探險的勇猛狡智支那人

在被允許入蕃後

不難想像會是如何深入蕃地探查高山大澤吧

玉山亦即現在的新高山

雖無登山紀錄

但留有為了一睹為快而外出的紀行文與詩篇

另紀錄雖然不明

據說新高山的文化人首登

應該是舊清時代的某位支那人

其他低山方面

北部的大屯火山群的開拓與茶葉的栽培是在清領時代

果真如此

那現在的小登山、健行之地以及作為國立公園而為台北市民熟悉的此一群山

也已經在前述的首登之後被這個時代的本島人父執輩為了生計而攀登過

又基隆(キールン)附近的九份山(キュウフン)或金瓜石(キンクワセキ)等金礦山的發現

是在光緒19及20年(明治26、27年)

從而得知當時該附近的山地已被蕃人以外的人所跋涉

與此同時

在幣原博士的研究與考證下得知

以大峽谷與砂金聞名的立霧溪(タッキリ)(太魯閣峽谷)

也在探金的目的下被跋涉與紀錄

(台灣山岳第7號第1頁幣原坦『台灣金山探險的濫觴』)

二、開拓探險時代

我將明治29年起迄至大正2年的登山會設立的期間稱為台灣登山史上的開拓探險時代

此時代屬於接下來的探險時代的前期

雖也看到登山家登山的萌芽

但從登山數量上的事實

訴說著總督府自台灣始政以來汲汲營營於理蕃的同時也開始冒險從事山岳地方的陸地測量、自然科學與產業調查作為主要的登山動機

故稱為開拓探險

首先

新高山的探險登山是此時代領先帶頭的輝煌故事

然而台灣高連山地中

此時代最為古老的文化史紀錄

恐怕是明治29年7月由久留島武彥氏等所進行長達20天的南部中央山脈橫斷

(譯註:久留島武彥(1874-1960)是日本文學兒童作家,大分縣玖珠郡森町出身,童謠『夕焼け小焼け』的作詞者,被稱為日本的安徒生。1895年曾隨同近衛師團於澳底登陸,並於途中以英文詢問攔路的三名外國人,之後擔任翻譯,確認其入城請願事宜。久留島氏之後曾於1916年、1928年、1935年再度來台,慨談當時領台情形)

據說久留島氏從改隸後的卑南(ビナン)(今台東)上陸

與陸地測量部員的一行從新開園(シンカイエン)(譯註:池上)沿溪溯行

一路以摩里遜山(今新高山)為目標進入蕃地

最終越過一萬數百尺的地方而抵達蕃薯寮(バンショ)(今旗山(キザン))

根據故見元了氏的推斷

該溪是新武路(シンブロ)溪

所謂摩里遜山是關山(クワンザン)之誤

其行程恐怕是由新武路溪上游的原Kakousan(カコーサン)朝Sakusaku(サクサク)社攀登主流右岸的陡坡

在行經霧鹿(ブルブル)社與坑頭(コウトウ)社之間東西走向的支棱後向西登爬海諾南山的東南斜坡

再由小關山(セウクワンザン)的東方迂迴至雲水山(ウンスイザン)的南方後橫斷其鞍部抵達寶來(ホウライ)溪源流地

之後從Tantan(タンタン)社又越過一個支稜抵達Biiran(ビーラン)社(譯註:疑是美壠社)

沿著溪流下荖濃(ロウノウ)溪(譯註:應是荖濃社之誤)又越過西方的低山性山脈抵達楠梓仙(ナンシセン)溪畔的甲仙埔(コウセンボ)(今甲仙)

然後經蕃薯寮、打鹿埔、關帝廓(今關廟)抵台南

(台灣山岳第5號120-122頁,見元了『最初越過中央山脈的人們』)

(譯註:『最初越過中央山脈的人們』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90386905)

此一推斷大致上有頗獲認同之處

果真如此

我們就面臨了日本人在台灣高連山地的第一次紀錄竟然是誕生於現在登山開拓上最為落後的南部中央山脈的諷刺事實

有關新高山(3950米)的探險登山上

以日本人及文化人的新高山首登紀錄

一般咸認是明治29年11月的本多林學博士一行

(參照大橋氏『新高山』、拙稿『台灣登山史』)

(譯註:本多靜六(1866-1952),日本林學者、造園家、股票投資家。被稱為日本公園之父。苦學成家,東京農林學校(現東京大學農學部)畢業後,留學德國,取得學位後成為東大教授。以『將月薪的四分之一扣除作為儲蓄』為本金,進行投資而取得巨大財富。大學退休的同時,將所有財產全部捐贈出去。舊名折原靜六)

然而亦有反論

亦即本多氏及其後的史鐵貝爾(Stöpel:ステーベル)氏或齋藤讓氏所攀登的是東峰

(史鐵貝爾的著作『台灣島內旅行及新高山首登記』於明治38年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德國科學會報告的形式出版,原名為Dr.K Th.Stöpel–Eine Reise in das Innere der Insel Formosa und die erste Besteigung des Niitaka-yama.(依據台灣的山林108號(昭和10年4月)第55頁–沼田大學『閱讀「史鐵貝爾氏的新高山首登記」』)

(譯註:詳Zitterlein譯『Stöpel 攀登玉山紀實』
https://ting-tau.blogspot.com/2015/11/1.html)

而首次攀登嘉義新高亦即最高峰主峰的是鳥居龍藏、森丙牛氏等

(日本山岳誌第488頁一戶直藏『有關新高山的研究』第74-75頁)

又新高山的探險嘗試

最初是明治29年9月長野義虎中尉的山行並沒有錯

但該中尉是否有登頂主峰則遭質疑

(上開文獻及台灣山岳第6號第87頁)

然而有關後者

就筆者的推測

先不論清朝

領台後新高山(主峰)的首登是由長野中尉拔得頭籌的事實情節頗多

亦即倘熟讀長野中尉的『生蕃地探險談』(台灣山岳第8號(昭和11年6月)第1-26頁)

(譯註:『生蕃地探險談』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499130

相當詳細敘述了明治29年(文獻中並未附記年代,但應該是此年無誤)9月16日至10月2日的八通關越(墣石閣(今玉里)-林圮埔(今竹山))之間從八通關以露營一夜登頂新高山的登山道路狀況以及從山頂所做的展望

如果像反論所說只是攀登八通關附近的一峰或東峰的話

那所敘述的就變得相當奇怪

特別是從山頂眺望阿里山方面時

從其間已經沒有高峰或從玉山主峰(新高主峰)的南北有兄山(南峰)、弟山(北峰)排列的事實

倘若不是從主峰眺望是無法說出來的景象

不過

相當於目前主峰、南峰、北峰的玉山主峰、兄山、弟山的目測距離顛倒了以及針對相當於現在的東峰幾乎沒有任何說明一事

稍微令人難以認同

但綜合及思考種種談話速記下

似乎可以推斷所登頂的應該還是主峰

登頂的日期是明治29年9月28日

長野中尉完成八通關越、新高山登行後

立刻就進入丹蕃的蕃地

並從10月26日至31日的6天中

進行清時代的廢道關門越的登爬

並達成了以該氏來說是第2次、以日本人來說是第3次的中央山脈橫斷後抵達花蓮港廳的拔子

雖然這是他的工作

但今日想來

實在是進行了相當偉大的探險旅行

前述的探險後一個月

有上述的本多博士、齋藤音作氏的新高山登山

此如前述鳥居龍藏氏的反論

咸認他們是攀登了東峰

明治29年中開始新高山的測量

同年9月暫告完成

其結果確認比富士山高

明治30年6月底地圖印刷即將付梓之際

由明治天皇陛下賜名改稱新高山

(譯註:詳大平晟『台灣的山旅(三)新高山與登山口』)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590804

其後明治年代新高山的探險登山紀錄如下

明治31年12月德國人史鐵貝爾以首位外國人攀登了新高山(東峰?)、翌32年11月有斗六(トロク)辨務署長熊谷直亮氏、同年12月的齋藤讓氏的登頂(東峰?)、翌33年4月前述的鳥居龍藏氏與森丙牛氏一起從阿里山沿著稜線首度縱走新高山

當然這除了蕃人外是最初之事

當時應該也經過了新高西峰(3528米)

此外聽說森丙牛氏於同34年9月7日達成新高北峰(3833米)的最初探險登山

明治35年未見紀錄

翌36年起再度每年都重複作探險登山

亦即該年6月有御料局技師秋山兼藏氏的新高山登山

(譯註:御料局(Goryoukyoku)是為了確保及維持皇室財産,擬將官有的山林、原野轉換成皇室管理經營,而於1885年在宮內省設立的局。御料係指包含動產、不動產的皇室財產)

同37年4月有臨時土地調查局技手高木喜與四氏的登山測量

並取得了發行二萬分之一堡圖的基礎

翌38年11月殖產局技師川上瀧彌、福留喜之助等8氏由阿里山縱走過來

在天長節那天登頂新高山

並花費半日在山頂舉杯慶祝

本誌第1年2號(明治39年6月)起連載數回的尾崎白水(秀真)氏詳細的『新高山紀行』

似乎也是在明治38年11月登山的(與大律法學士、藤井判官同行,攀登北峰)

此行是與山無直接職業關係的最初業餘趣味登山的本國紀錄

德國人史鐵貝爾的紀錄文獻雖不得而知

但無論如何它是趣味登山的嚆矢

換言之是台灣趣味登山的濫觴

翌39年10月川上瀧彌再度與森丙牛氏同行攀登新高山

森氏此時首度在山頂上安置一座小祠

這就是新高神祠的肇始

同年11月有岩永淡水稅關長、荒賀斗六廳長一行的登山

看起來應該是趣味登山

接著有明治40年10月住在台北的美國領事阿諾德(Arnold:アーノルド)夫婦的登山

阿諾德夫人是新高山及台灣高山女性登山之首

此外在相同時間

也有藤田組中里、吉田兩氏的登山

同41年4月有總督府技師丸山佑四郎及中村十一郎兩氏、同年野呂寧、森丙牛、志田梅太郎氏的登山

(譯註:志田梅太郎,神奈川縣人,文久3(1863)年生,明治19(1886)年進入陸軍省擔任技手,從事土地測量)

後者是正式實施蕃地測量的嚆矢

並從阿里山縱走下陳有蘭溪

其結果確定新高山並非屬於中央山脈

(參照本誌第4年1號(明治42年3月)第131頁)

翌明治42年10月後

高層氣象觀測隊的一戶直藏、小倉仲吉、大隈鴻一諸氏與植物調查的佐佐木舜一氏溯行陳有蘭溪、經八通關、荖濃溪源頭的既知探險路線登頂新高山(主峰)

並在新高北峰辛苦地進行二週的寶貴觀測

其結果由台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於明治43年11月出版『有關新高山的研究報告』

這是與登山有深切關係的純粹科學探險登山的最為光輝業績

(參照台灣山岳第3號(昭和3年7月)第1頁–佐佐木舜一『新高探險的懷古』)

(譯註:『新高探險的懷古』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76341

另外一戶氏等之後溯行和社溪(ボーシャ)抵阿里山後登後藤岩(2663米、大塔山)

與之同年的11月志田梅太郎氏攀登新高山後完成各峰的測量

並決定主峰的海拔為13075尺

同月出口雄三、中井宗三氏等亦攀登新高山發現貝類化石

開啟了新高山地質研究的第一步

(譯註:出口雄三,香川縣人,明治16(1883)年生,同38年第五高等學校畢業,41年7月東京帝大理科大學畢業,42年2月任職民政局殖產課,從事地質調查。

中井宗三,北海道人,明治16(1883)年生,同37年東京帝大農科大學林學實科畢業,原任農商務省山林技手,明治39年8月轉任台灣總督府,從事山林調查)

翌45年4月上旬

台灣守備第二聯隊的中村豐吉中尉一行5名與青木集集支廳長外4名警察

一起踏著冰雪登頂主峰

4月的新高登山在此之前雖然重複再三

但根據本次山行的紀錄

是以蕃刀在冰雪上切鑿踏點

並有隊員滑落約5百尺幸好平安無事

讓我們得知近代登山開始以前已經有了如此積雪期的新高攀登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昭和12年第50頁))

此外同年7月中有英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植物學普萊士氏(W.Price)的新高登山

以上是開拓探險時代所知的新高登山紀錄

佔了此時代所有登山紀錄的過半

南峰另當別論

有趣的是新高主峰之外

東峰及北峰也再三被攀登

主峰的攀登主要是採取經陳有蘭溪的登降路線

與因為信仰而開闢的日本內地古來名山相比

其開闢還是和近代日本阿爾卑斯的方式相同

這一點也是饒富趣味

而倘觀察有關台灣高山代表的新高山的開山攀登歷史

也大致可以得知整體的台灣山岳狀況

這個時代除了新高山

其他的山又是如何呢?

日本人進入台灣高連山地的最初三個紀錄

當時已有記載

接著明治30年1月底深崛大尉、原林學士一行18名應該是想越過奇萊主峰、能高山連峰的中部中央山脈而從霧社(ムシャ)進入太魯閣蕃地

卻在合歡山附近的Minakken(ミナッケン)溪發生凶蕃襲擊而一行全部慘死的事件

此一慘案的狀況是當年5月在秋元、柿內兩少尉的探險下發現了遇難地點

其情形更在明治33年的現地再調查之後逐漸明朗

爾來約10年間

此方面的交通聯繫斷絕

不過在反抗蕃的歸順下

探險的機會終於到來

首先是明治39年12月初的總督府蕃務主任賀來警視一行

聽說由埔里社(ホリシャ)入山攀登中央山脈

並抵達可望見東海岸、木瓜溪(モックワ)地方的地點

而於7日平安歸抵埔里社

(本誌第2年1號(明治40年3月)第177頁)

接著明治40年『蕃通』近藤勝三郎氏受到相關的命令

以單獨日本人加上少數幾位蕃人

於9月12日從埔里出發橫斷中央山脈

而於28日抵達台東

也因為這樣

橫斷道路的狀況得以明朗

所以翌41年1月上旬賀來警視的一隊十餘名人員再度由南投廳的轄管地入山

平安通過兇蕃霧社並越過分水嶺

花費10天的時間抵達台東廳的平地

並於22日歸抵台北

聽說此行從分水嶺起

因為蕃人不肯同行擔任嚮導而逃跑

所以一行是在完全沒有嚮導的人夫下完成橫斷

又所越過的分水嶺最高點

其海拔10600尺(3212米)

積雪達一尺餘

寒氣逼人

溫度降至零下12度

(本誌第3年1號(明治41年3月)第165頁)

自深崛大尉以來的此一中部台灣中央山脈橫斷探險

與久留島氏等的南部中央山脈橫斷

都可以視為是清國人無法企及的我國國力的一個發展指標

特別是中部中央山脈的橫斷相當困難

可說是危險的連續探險山行

此一探險恐怕可視為幾年後能高越道路開鑿的前驅

賀來警視一行所越過的地方應該是能高越舊道路

但其東邊的方面是採如何的路線?

則有點無法臆測

明治41年2月伊藤太右衛門氏一行在森林調查的目的下首度攀登巒大山(ランダイサン)(3075.7米,山日記的西巒大山)

(譯註:詳伊藤太右衛門『台灣高山的首登』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17725311)

又同年11月志田梅太郎氏一行在新高山登山測量之前

紀錄了首登其東方的大山大水窟山(3644.8米)

同樣時間

台灣的北部山地亦有值得注意的探險登山

亦即苗栗廳(ビョウリツ)所組成的探險隊再加上野呂寧、森丙牛氏等

往返首登可說是大霸尖山前衛峰的鹿場大山(ロクヂョウダイサン)(2683.6米)

歸途差點死於蕃害

(台灣山岳第6號第65-74頁『鹿場大山探險談』)

(譯註:『鹿場大山探險談』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481398850)

本次山行闡明了北部高連山地的地理

同時發表有關大霸尖山、Sylvia(今次高山)等登山的相關推測

後來證明其推測大致正確

是特別值得一提的探險

順帶一談

森丙牛氏是山岳與蕃人相關的研究者

同時其見識、其行動是不禁令人佩服的登山意識極其明確的登山家

接下來想紀錄一下目前在台灣當地被遺忘或被抹殺的一大探險

那就是與前述探險的時間很接近的同樣是明治41年12月森丙牛、志田梅太郎、池端警部、鴻農巡查等4氏的南部中央山脈的探險(本誌第4年1號(明治42年3月)第133頁)

森氏等參加野呂寧氏一行劃時代的新高山登山(已如前述)

他們在下八通關後與主隊分開

在調查由新高山附近的中央山脈橫亙南方關山的施武郡蕃族佔據地一帶地理蕃情的目的下

從12月11日到22日抵達雁仁(ガニ)(譯註:高雄桃源)蕃務官吏駐在所的時間中

探險漂浪於諸多山岳、溪谷、蕃社之間

其間似乎攀登了新康山(3381米)的一座峻峰及關山(3666.7米)

然而『台灣登山史』中

新康山的首登是昭和5年、關山是明治42年

倘依據對台灣的開拓探險登山貢獻很大的伊藤太右衛門氏的見解

蕃人說新康山住著祖先的靈魂而不願意前往

所以森氏只好折返

另關山方面狀況不明

由蕃務本署測量員的志田氏完成首登的紀錄

其登頂並不清楚

(台灣山岳第6號第88-89頁)

但筆者住在台灣時曾在故森丙牛氏的遺稿中看到用紅線登降新康山及關山的標記

是否真的有登頂另當別論

總而言之

我認為森氏、志田氏等的探險不可或忘

明治42年4月志田梅太郎氏等蕃務本署測量員一行攀登關山

如前述的伊藤氏所說

有攀登紀錄但不知是否有登頂

但從昭和5年八木氏登頂時發現以前的登山紀念物來看

至少可以說森氏、志田氏等一行或志田氏等一行有走到其紀念物的所在地

(台灣山岳第5號第127頁)

同樣明治42年的11月中有野呂寧氏一行從西麓ビュマ社首登台灣最南的北大武山(3231.8米)

根據昭和4年吉井隆成氏在山頂上發現的野呂氏名片中手寫的內容『本山…聽說連蕃人亦未曾登頂過,亦即我們一行是首登者』(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15頁)

又同11月15日從台北出發的警務本署警務課長中田直溫氏及其餘6名一行與集集支廳長淵邊警部及其他11名、璞石閣支廳長青木警部及其他5名於途中會合

由陳有蘭溪逆走

完成長野中尉以來第二次的日本人八通關越

並於12月15日歸返總督府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昭和12年)第49頁)

前述三個探險所進行的明治42年底期間創設了蕃務本署

有一說這之後台灣蕃地的高山就開始被攀登(得其方便)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第47頁)

不過

當時除了新高山外應該還未從事一般的登山

(明治42年另有一個目的並未達成的探險調查。亦即已於去年規劃,但因台東廳蕃情不穩而中止的蕃薯寮(今旗山)、台東廳間中央山脈橫斷。探險隊除台東廳警部平野治一郎氏外,還有以台東、阿緱、花蓮港各廳的警察為主加上總督府技師細谷源四郎氏及同技手伊藤太右衛門氏等鐵道部、阿緱廳、殖產局的技術人員等主隊20名與蕃人隊。12月7日從六龜里出發(今六龜),經馬里山社,越過中央山脈分水嶺(2500米),抵達台東廳的內本鹿社後往大南社時,在Uwasari的地點,一行中發生台東廳總通事鄭清貴的兇變事件,兇漢鄭氏的首級馬上被馘,但探險隊指揮官平野警務課長及河口警部不幸遭到不測死亡,負傷者也有數名,因此最後決定中止探險行程,12月19日歸抵蕃薯寮(台灣山林會報49號(昭和5年5月)6頁及同50號(同6月)23頁–伊藤太右衛門『內本鹿社的回顧』)

(譯註:詳『第一次內本鹿橫斷(1909年)』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681955)

另,內本鹿之後亦有第二次橫斷及後續相關山行

『第二次內本鹿橫斷(1911年)』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st=c&w=11120178&p=2

『內本鹿越嶺道的開鑿』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686953

『內本鹿蕃地行』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695688)

明治43年4月宜蘭廳叭哩沙(バリシャ)支廳長警部小島仁三郎氏及宜蘭廳蕃務係長警部坂井時彥氏一行為了探險タウサ蕃(現稱陶賽(タウサイ)蕃)而於7日從卑亞南社出發

在南湖大山南面山腹的陶賽蕃狩獵小屋野營一晚

8日越過南湖大山(3740.7米)進入陶賽蕃地

並經Busyau(ブシャウ)社住宿Kababan(カババン)社

爾後住宿各社

17日原路歸返卑亞南社(根據大正3年5月16日蕃務本署發行活版印刷的復命書)

此一史實幾乎不為世人所知而埋沒在野呂寧氏等正式探險登山的赫赫功績裏

但筆者在溪頭蕃地從某一警察聽到南湖大山的首登者是某支廳長一行

之後發現小島、坂井兩警部等的復命書(當時恐怕被視為機密的書類)

才得知這裡有紀錄

根據復命書

判斷至少有登頂南湖大山北峰(3580米)或南湖大山東峰(3600米)

主峰也許並未攀登

因為復命書中雖寫有南湖大山山頂或絕頂

以及是由三個鼎立的尖峰所構成

但並無可判定登頂主峰的材料記載

另目前筆者也無法由他方面做考證推論

不過總而言之

我認為這是從卑亞南社越過南湖大山的高處後下往陶賽溪該山塊的最初文化史紀錄

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行中首度觀察到Sylvia山(今次高山)並非屬中央山脈(當時唯一的地圖『北蕃圖』中描繪中央山脈是由畢祿山接續Sylvia山)

與前述相同的時間(4月)有中部台灣中央山脈橫斷

地區雖不明(本誌第5年2號(明治43年7月)第140頁)

這令人想像也許是野呂寧氏等的關門越

野呂氏之後又從德文社(トクブン)橫斷霧頭山(ムトウザン)北方的南部中央山脈(知本越?)後抵達台東(文化人的最初橫斷)

其年代也同樣不清楚

(本誌第10年1號(大正4年9月)第21頁)

(後來看到『明治43年春佐佐木舜一氏在知本越上的霧頭山發現台灣奴草(タイワンヤツコサウ)』的記事(台灣的山林93號(昭和9年1月)台岳年報 IV-13及同號69頁–佐佐木舜一『台灣奴草的發現與露營的元旦』),因此向佐佐木氏照會,果然一如臆測,他是和野呂氏同行。從佐佐木氏頗具好意的詳細報導私函加上他的添筆補充,內容如下:

明治43年12月27日從台北出發,所謂阿卑線橫斷(阿緱(即今屏東)與卑南(即今台東)間橫斷)的目的是為了橫斷道路與鐵路的開鑿,所以主體是地形觀察,再加上礦物與植物的專家,隊長野呂寧氏,隊員主要有技師川上瀧彌氏(植物學者)、岡本要八郎氏(礦物)、中島氏蕃務本屬員,負責礦物)、高山辰次郎氏(測量)、榎本定吉氏(鐵道部員)、2名土木專家、警察的警部松野常世是法學士、後擔任桃園郡守)、佐佐木舜一氏(川上氏的隨員,負責植物)等以上從台北來的10名。此外,從阿緱廳有今澤正秋氏外警部補以下16名、從台東廳警部助廣三郎氏以下10名、再加上蕃人126名的大部隊。行程上,從阿緱出發後,經西瓜園、三地門、德文、阿禮、北隘寮溪上游、知本主山鞍部、大南溪、大南社、呂家,明治44年1月5日抵卑南(台東),在阿禮社迎接元旦。此一橫斷,未登霧頭山,野呂、高山、中島三氏攀登知本主山(2369米),這恐怕是首登紀錄,但山頂上似乎因為濃霧而無法展望。其他一行的大部分只透過蕃路經鞍部與森林而已。和如今開通的知本越橫斷道路差異甚大。特別是越過中央山脈後,原本預定出知本溪,卻誤往大南溪,因此變成通過全行程中最大難關的大南溪。大南溪下降時,佐佐木氏與松野氏似乎未順利通過溪水激流而遭到嚴重打擊。另外在大南社,一行雖住宿駐在所,但蕃情非常不穩,因為當夜有遭到夜襲侵擾之虞,聽說26名警察徹夜警戒而得以平安無事。而佐佐木氏於信末中說『此行鑑於去年的未達成果,因而非常慎重地決行,所以部隊變得很龐大,在各地也發生種種有趣的妙談、奇特技藝,惟想起當時,仿如夢般而諸多事情記憶模糊。此一大致紀錄,是刊載於台東廳發行的台東廳歷史(距今10年前所發行的薄薄單行本?),但不僅我沒有收藏,連台東廳也稍有見過而已。在台北則沒看過』。如果是這樣,那前述明治42年嘗試一次同樣的橫斷山行後,本次是第二次的決行。又此行紀錄似乎除了前述所在的單薄小冊子外,並未發表。

另外依據佐佐木氏的書信,得以稍稍明暸以前曾經聽說卻未寫在登山史的新高會之事。這是台灣登山史的開拓探險時代當時,以攀登新高為一生的大事業,並以攀登過新高的夥伴的集會加以命名,所謂夥伴,也是屈指可數所選拔的小人數。明治44年正月左右的新高會,由出身土木技師的張禮記氏(張氏是內地人中顯赫的萩藩家老的名家)擔任幹事,知本越橫斷者中的會員(新高攀登者)出席在艋舺(今萬華)常盤館舉行的宴會,席間,聽說佐佐木氏因大南溪遇難而遭野呂氏揶揄並致謝詞?)。

(譯註:野呂寧知本越探勘的時間是明治43(1910)年12月,詳『阿緱卑南間交通路探險踏查書』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105693

野呂寧知本越探勘,是知本越的第二次橫斷,之前的1909年有第一次橫斷如下

『第一次知本橫斷探險紀要』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089506

此外,1926年有知本橫斷開鑿促進運動(詳下),此事也促成1927年知本越嶺道路的正式開鑿

『知本橫斷開鑿請願踏查行-前記出發之卷』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086038

『知本橫斷開鑿請願踏查行-本記橫斷之卷』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549709

『知本橫斷開鑿請願踏查行-後記歸來之卷』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642413)

另明治時代中井宗三、出口雄三兩氏從太麻里往北大武山

但並未去北大武山而從南大武山(2822.1米)拍攝照片後折回

(台灣山岳第6號(昭和7年11月)第94頁)

同樣年代不明

不過確定都是明治末年的事

接著明治44年12月13日蕃務本署技手財津久平氏與南投廳警部以下34名及德魯固(トロック)蕃25名一起在櫻之峰發起行動

15日早上6點30分沿著合歡山的山腹前進

在即將抵達奇萊主峰的鞍部時遇到太魯閣(タロコ)蕃的襲擊而應戰

因而未能達成奇萊主峰探險的目的而歸返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昭和12年)第50-51頁)

最後附記一下此時代低山行的情形

台北近郊的觀音山(カンノザン)(611.5米)在明治37年10月的第2個禮拜天

由團氏、折平氏連同其他一名苦力登頂的記事刊載在臺灣日日新報

又同月16日也看到總務局人員舉辦的遠足會登頂七星山(シチセイザン)(1119.5米)的記事

由此可察知當時這樣的健行(Hiking)(以今日的話來說)小登山已經在島都近郊舉辦

又遠比這些大屯山群還要高的阿里山山塊等

從明治39年左右起開始森林開發的採伐事業

醒目的山頂上當然有印上踏跡

明治末期中亦可見從內地為事業視察而來的登山者

(參照本誌第5年1號(明治43年3月)第216頁–金平亮三『阿利山登山日記』)

本章結尾之際

擬訂正『台灣登山史』記事的錯誤

亦即野呂寧氏等的南湖大山登山並非大正2年

而是大正3年

接下來本稿進入下一個探險登山時代

三、探險登山時代

此年代以台灣島內發起登山會的大正2年與台灣山岳會創立的大正15年為區間劃分前後

在轉變輪迴諸般錯綜的歷史世界中

要對一個時代畫上休止符

一般會有相當的異議

但筆者重視有關登山的有機性團體的創立對社會登山概念帶來的影響

而以此作為劃分的權宜之策

也許配合時代的名稱而將太魯閣討伐結束的大正3、4年劃為此時代的初期

並以業餘登山家魚躍而出的大正13、4年劃作與現代的區分比較好也說不定

但以筆者的態度而言

決定作如上的劃分

此時代是繼承開拓探險時代的潮流而遞往其後的近代登山時代

且被全日本及世界登山界的舉動所支配

是登山功績頗為複雜而多歧的時代

如僅就台灣而言

此時代中台灣的諸多山峰已有探險與首登的紀錄

蕃地道路開發的進展、蕃人的歸順恭順

讓業餘登山家得以沒有困難與不安地入山的傾向逐漸提高

在宣傳本島的主政心態與一般登山的流行自相一致的情況下

當局逐漸對除了登山以外沒有其他目的的一般人開放蕃地(亦即山地)

台灣山岳創刊號卷頭言第6頁(昭和2年4月)中

寫有大正4、5年之交設立了台灣登山會

首先這個設立年代的錯誤的

(譯註:詳『台灣山岳會十五年史』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332145

本誌第11年2號(大正5年12月)第241頁中寫道

『台北基隆淡水在住的諸多官民紳士,幾年前以民政長官內田嘉吉氏為會長創立登山會,開啟了登山活動…..云云』

又翻閱臺灣日日新報過往的報導時

並未加上台灣兩字而是單以登山會稱之

其設立時間是大正2年9月1日

登山會規約草案與本誌所刊載的規約有些不同

發起人為新元鹿之助、中川友次郎、角源泉、山脇春樹、賀來佐賀太郎、三村三平、稻垣長次郎、野呂寧、中山佐之助、飯田章、市來申次郎

此登山會嘗試在大正2年11月2日在台北近郊的觀音山進行處女山行

一行有內田會長以下37名

另外當時的會員數73名

會長是內田民政長官、副會長新元技師、幹事賀來、野呂、中山、山本新太郎、小西恭介等5人

登山會的第2次登山是翌大正3年11月28日的大屯山登山

第3次不明

第4次是大正5年10月8日

從士林(シリン)徒步到草山(サウザン)溫泉後在雨中登大屯山然後下北投(ホクト)溫泉

一行以下村長官為首等30餘名

當時改選後的幹部為會長下村宏、副會長新元鹿之助、幹事賀來、野呂、菊池武芳諸氏

此登山會之後的活躍情形

只相傳有大正6年4月8日下村宏會長等數十名探訪竹仔湖附近櫻花滿開之勝並登爬七星山等事實

有一種看法認為

沒有出刊任何會報也沒有徵收會費的該會

恐怕是在熱忱的核心人物更迭之後而自然消滅

雖然如此

登山會帶給一般社會的感化

不論是直接或間接都似乎相當大

亦即在官僚萬能的殖民地台灣中

總督府的高位高官核心人物自己站在前頭

雖說是近郊的小山

其無視雨勢而沿著奇怪的山徑猛然前進的行為

毫無疑問至少刺激了台北市民的登高慾望

登山會的事就此打住

讓我們再回到本時代的初期

並先從台灣開山理蕃事績中最為顯著的太魯閣蕃討伐的有關登山業績說明起吧

有關太魯閣蕃討伐的偵查已經從上個時代開始

低山以及中央山脈前衛的中級山岳(如櫻之峰)已被確認完畢

中央山脈本身也如前述再三被試登或探險橫斷

然而真正的太魯閣蕃討伐偵查目的的探險登山

其付諸實施是在大正2年起

明治44年的合歡山、奇萊主山連峰探險

因為敵蕃的出現而可惜錯失登頂機會

大正2年春舉行的野呂技師等合歡山探險

也因為暴風雪造成多達30名凍死而最終未能達成目的(在這之前野呂技師也曾嘗試合歡山的探險登山,也因為暴風雨而失敗)

此為台灣山岳中因為自然威力而發生山難的嚆矢吧

為了太魯閣蕃討伐而決定進行偵查探險登山計畫的時間是大正2年9月16日

由蕃務本署與軍部的相關首腦協議同時進行合歡山方面與能高山方面的探險

合歡山方面探險隊除了佐久間台灣總督外

另有十數名的幹部、護衛者及測量員、隨從、以及水谷大尉指揮的步兵一中隊參加

加上探險指揮官山本警視以下一百數十名的搜索隊合計近300名的大編隊

又能高山方面探險隊除萩野少將外

另有10名餘幹部與步兵一小隊參加

加上探險指揮官江口警視以下百餘名的搜索隊

這實在是我們至今所未曾有過的高山探險大部隊

而合歡山探險隊的先發部隊於9月22日從埔里社出發

24日從櫻之峰隘勇分遣所出發

決定將根據地設在合歡山南方3公里海拔約2885米的地點

25日野呂技師、財津、齋藤兩技手在分隊長梶原警部補及巡查、蕃人計100名的護衛下

抵達合歡山(3416.1米)及東合歡山(亦即山日記的合歡山東峰,3418米)

進行立霧溪上游的觀察與測圖後歸返根據地

推想起來

真正的登頂恐怕就是在當時

但目前的登山史是紀錄為大正3年10月

而佐久間總督一行的探險本隊抵達合歡山山頂的時間是大正2年9月29日早晨

當時天氣晴朗

中央山脈以東、畢祿山、南湖大山附近皆可看到並完成地形測量

但看不到太魯閣蕃社

因為蕃人說登上奇萊北峰及北合歡山就可以望見

所以決定要再攀登兩山頂而在當日先行返回根據地

在送別總督一行歸返總督府後

探險隊留置一個分隊固守根據地

10月1日發起行動

在蕃人隊、搜索隊及軍隊的順序下於寒天中前進

早上9點50分登頂北合歡山(3422米)並達成展望偵查的目的

此為該山的文化史上首登

當天在福留技師的發聲下三唱天皇陛下萬歲後再度歸抵合歡山南方的根據地

翌10月2日探險隊的大部分又前進大鞍部(合歡山群與奇萊山群的中央山脈上接合點)露營

3日全隊中僅由蕃人及警察隊一分隊、軍隊一中隊(缺一小隊)組成的探險隊(含野呂技師)攀登斷崖抵達奇萊主峰與北峰的鞍部

之後再急行而於上午8點抵達奇萊北峰(3605.3米)(文化人首登)

達成望見太魯閣蕃社的目的後歸返露營地

4日歸抵根據地

之後順序下山

而10月9日在偕行社召開的探險隊報告會中

根據山本警視報告的要旨

在合歡山面的探險

從深崛大尉以來

野呂技師2次

財津技手1次

本次是第5次

並確認了由埔里社附近通往內太魯閣蕃的道路(蕃路)有以下四條

一、沿濁水溪抵合歡山南方大鞍部的道路

二、由櫻之峰抵達作為探險根據地的地點,再由該處經大鞍部的南方露營地通往奇萊北峰『カリヤノーミン』的道路

三、由根據地的地點經東合歡山的東北登屏風山後通往拖博闊(トボコ)社的道路

四、由根據地的地點經東合歡山與合歡山之間的鞍部及北合歡山的東北方後通往西拉歐卡夫尼(セラオカフニ)的道路

且論及此道路的討伐上利弊得失

並認為以第四的道路最為適當

第三的道路次之

其後所發行的五萬分之ㄧ蕃地地形圖中

這些也大體被標示

昭和年代之後在產業、風景開發的目的下所開鑿的合歡越道路

也大致是沿著第四路線

另一方面

報告中說

能高山及奇萊主峰探險隊

江口指揮官以下人員在大正2年9月25日從埔里社出發

宿泊眉溪一晚後往馬赫坡(マヘボ)完成探險隊的編組並等候萩野司令官指揮的軍隊

29日從馬赫坡社出發

由背後的稜線登爬前進

在約2346米的地點露營後

30日於能高山九合目露營

10月1日早上6點半終於登頂能高山(3349米)(文化人首登)並完成地形觀望測圖

之後北進縱走中央山脈

在奇萊南峰(3360米)東方約3180米的地點露營

翌2日因為濃霧滯留

3日趁著蔚藍晴空於早上6點出發

在即將抵達奇萊主峰(3558.9米)的絕頂之際

敵蕃巴特蘭(バトラン)蕃約20名出現在距離3、400米處並有不軌的舉動

於是暫且先行追擊

並從大局的觀點中止戰鬥而疾步下山

途中經一夜的露營

4日歸抵馬赫坡社

依此報告

奇萊主峰的登頂雖遺憾而錯失

但從種種的觀點考察來看

推測那並非奇萊主峰而可能是奇萊南峰

山本警視、野呂技師等從合歡山方面探險歸府後

席不暇暖地於10月13日與能村大尉等一起從台北出發

由花蓮港探險內太魯閣

在住宿於頭目Haroku(ハロク)的住宅後

攀登後方的立霧山進行測量

但因為蕃情越來越不穩

所以就做適當處置後下山而無事告終

此行雖然連高山或中級山岳都沒有攀登

但在蕃地山岳地理的闡明上是非常重要的偵查探險行

在即將討伐太魯閣蕃前的最後偵查是翌大正3年4月23日至5月7日的南湖大山探險

探險隊除了野呂、財津、齋藤三氏及其他的測量員、竹中大尉、金子警視外

再加上有上次登山經驗的小島警部以下24名的搜索隊

合計34名

此行變更明治43年宜蘭廳的探險路線

26日從根據地四季社出發

由比亞豪社蕃人擔任嚮導

攀登現在的太平山事業地抵達加羅山(ムルロアフ)的山頂(2320米)

再由此越過三星山支脈分水嶺下比亞豪社

28日在南湖大山東方正下方的Kokkoku(コッコク)露營

30日抵達山頂後在附近的Shiirunuyan(シールンウヤン)(池)露營

5月1日早上9點登頂南湖大山主峰(3740.7米)

用3小時半的時間充分進行觀測後歸抵露營地

下山路是取卑亞南道路

急行到耶克糾灣並在該處露營

5月2日經由卑亞南社歸抵根據地四季

(參照本誌第10年3號(大正5年5月)第66頁野呂寧『南湖大山方面探險記』

總體來看

此南湖大山探險登山是太魯閣蕃討伐跟前的預察行動範圍

也公開闡明了北部台灣的地理而取得相當重要的功績

另外野呂寧氏等登山之際紀錄了一行數十名的大部分人罹患了猛烈的高山症

對登山生理學的台灣提供了明確的最初數據

南湖大山探險登山結束之後

終於開始了真正的太魯閣蕃匪討伐

首先軍隊由西越過中央山脈攻入太魯閣

警察隊則由東海岸進行討伐

大正3年5月13日由步兵二個聯隊、山砲兵、重砲兵組成的軍隊開始行動

佐久間總督自己擔任司令官往合歡山前進

接著進軍立霧溪溪谷

軍隊通過中央山脈的地點從北算起

有畢祿山南鞍部(俗稱畢祿鞍部)、現在的合歡越嶺道路附近、蕃地地形圖所記載的屏風山(3248.4米)與奇萊北峰間通過的路線、由奇萊北峰往東北的路線、從奇萊南峰方面起的太魯閣大山支脈方面等數個場所

討伐於8月6日完成預定的行動

其中特別是聯隊旗翻揚在逾3000米的高地

是日本戰史上未曾有過的事情

又以本國高山地帶的戰時行動而言

也是僅次於佐佐成政的針木峠越

甚且以比其規模更大的近代戰而言

實在是日本歷史上值得特別記上一筆的事績

此討伐中所攀登的山頂

推測應該不是全部都在行動範圍內

(武內貞藏『台灣』昭和2年11月改訂版第864-867頁、楢崎冬花『太魯閣番討伐誌』大正3年12月)

『台灣登山史』中漏掉了以上的太魯閣蕃討伐登山

就這樣

北蕃佔據區域的平定是透過太魯閣蕃討伐而告一段落

所以在大正4年6月起至9月的期間中終於編組了搜索隊而成功地完成面積116平方里的測量登山

攀登的主要山頭是次高山群

首先是大正4年6月17日由竹內警部一行從大甲溪方面達成大雪山(3600米)的首登紀錄

似乎是當時或在之後立刻由蕃務本署的齋藤武彥氏進行登山測量

接著同年7月財津久平氏一行由卑亞南社越過卑亞南鞍部(當時命名)

從七家灣溪沿東稜首登次高山(ツギタカヤマ)(3884米)

次高山當時仍然以Sylvia(シルビア)的舊名稱呼
(次高山的首登紀錄無疑是大正4年的財津久平氏,但在此之前並非沒有次高山探險的嘗試。亦即明治時代加拿大出身的台灣在住者馬偕博士(Dr.Mackay)亦曾嘗試探險次高山,但聽說沒離開山麓太遠就失敗以終。又根據沃頓氏的說法『曾經就要抵達山頂了,卻剛好聽到小鳥的叫聲,讓蕃人認為是凶兆而不肯前進,最後不得不遺憾地放棄踏破次高的榮譽』(參照台灣山岳第6號(昭和7年11 月)41頁Murray Walton氏記、越村生譯『台灣跋涉』中的一節、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昭和15年)22頁) 

大正5年之後

首先是2月南投廳的探險隊探查了秀姑巒山、東郡大山、東巒大山方面的地形及蕃路

惟因寒氣與積雪的緣故而未能登頂

(台灣山岳彙報第10年(昭和13年)第2頁)

接著5月由臼井氏等陸地測量部員達成挾著次高山、大雪山山稜與大甲溪溪谷的白姑(ハック)大山(3340米)

同年佐藤善吉氏一行登頂關門山(クワンモンザン)(3052.4米)

鋼島政吉氏一行首登小雪山(セウセシザン)(3043.3米)

又清水大山(2407.3米)也是此年被陸地測量部員首登

另此年6月財津氏、伊藤太右衛門氏等由北方沿稜線探險大霸尖山(ダイハセンザン)(3573.3米)

雖登頂小霸尖山(3360米)

但大霸尖山本體的巨岩塊僅繞周圍而已

一行中的警察石田貞助氏單獨一人攀登東南稜抵達懸岩的下方

(譯註:參考財津久平『大霸尖山最初登山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4664277

大正6年12月能高越的警察道路開鑿隊員一行對能高山南峰(3333.3米)進行探險登山

當然有一考證說在此之前中井宗三氏已經登頂了

應該是此年的上半年

野呂寧氏在本誌發表題為『台灣的高山』的台灣高山表

(本誌第11年3號(大正6年9月)第169頁)

據其內容

13000尺以上的山有1座

12000尺以上的7座(累計8座)

11000尺以上的19座(累計27座)

10000尺以上21座(累計48座)

9000尺以上17座(累計65座)

8000尺以上24座(累計89座)

7000尺以上26座(累計115座)

即使到現在仍然膾炙人口的『10000尺以上的高山48座』說法

我想應該是根據野呂氏所公開的高山表而來

幾年後根據筆者的計算

10000尺以上(3030米以上)的山至少有130座

昭和13年度的山日記中有103座的山名

因為山的高度而令人想起的是富士山與南湖大山的背競論與測量結果的推移

大正4年9月發行的本誌第10年1月中野呂氏寫有『台灣的山岳』

認為富士山比南湖大山低

相對於此

同年12月發行的本誌第10年2號中高頭式寫下『富嶽比南湖大山高』加以反駁

接著在野呂氏發表台灣高山表後(如前述)

南湖大山高於富士山的事實一目瞭然

爾來此一爭論就此打住

舊地的最高峰排在廣義的台灣高山第5名以下的事實久矣

但根據最近陸地測量部的測量

發表南湖大山的真正高度是3740.7米

高度順位再度逆轉

(譯註:作者沼井鐵太郎亦曾於山岳雜誌連載發表台灣山岳漫談,介紹台灣的高山,參照

『台灣山岳漫談(一)』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750000

『台灣山岳漫談(二)』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747414)

閒話休談

進入大正7年

雖無首登紀錄

但新高山在台灣新聞社的主辦下於4月下旬舉行登山會

由陳有蘭溪起登再下阿里山的路線雖不是特別新的紀錄

但回家後在報紙上刊載的登山紀行

其誘發世人的好奇心與登山熱則非同小可

(譯註:日本早期登山家志村烏嶺也參加此次台灣新聞社主辦的『新高登山會』,由東埔入山經八通關登頂玉山,之後下塔塔加,由嘉義返台中,並留下以下文章。

『台日山峰比較論』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566423

另也包含登山途中有2名因積雪而滑倒受傷的事件

(參照本誌第12年2、3號(大正7年7月)第160頁關口氏通信)

接著趁著同年10月美國Arnold Arboretum森林樹木學者Wilson氏來台之便

(Wilson氏有關台灣山的記事,聽說在Wilson『Plant Hunting』的書中有記載)

金平亮三、永山止米郎、佐佐木舜一、柳田由藏、山下新二氏等同行

從阿里山沿蕃路攀登新高山

此行雖是調查研究登山

但登頂之際有冒著新雪的危險攀登的記載

(台灣山岳第3號(昭和3年7月)第1頁佐佐木舜一『新高探險的懷古』)

(譯註:『新高探險的懷古』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76341)

此年(或大正6年)阿緱(アコウ)廳登山隊組織高雄、屏東(當時稱為阿緱)等官民有志之士進行第2次的北大武山登山

又此並非登山

能高越舊道(3308米)於去年10月11日開工

並於此年的3月24日竣工

當時本會會員關口泰氏早早於同年10月由此鞍部由西向東橫斷中央山脈

(本誌第13年2號(大正8年4月)第142頁)

(譯註:能高越舊道與新道的山行紀錄參考如下

『能高越(舊道)』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662558

『能高越(新道)』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26463341

另外在低山方面為人所知的

是同年2月21日台北高等女學校學生300名進行大屯登山

這個也是如非台灣則無法得見的大規模近郊大眾登山的古紀錄之一

大正8年中又有值得注意的探險登山

亦即首先是4月井澤警視一行作第2次的次高山的探險登山

接著是與日月潭水電工事關係深刻的濁水溪水源的治水調查探險

而探查了未知中部中央山脈

季節是9月下旬到11月上旬

由山崎嘉夫、大石浩、古川良雄、黑澤慎介、市川雄一、朝日藤太夫、財津久平、久布白兼等諸氏所組成的森林、地形、地質、測地、水力、治水各方面的共同調查探險隊

首登的高山有安東軍山(アントウグンザン)(3088.8米)、白石山(ハクセキザン)(3137.6米)等

又向北縱走能高山南峰、能高山經能高越下往霧社

另聽說也攀登了奇萊主山南峰以及從合歡瀧攀登合歡山、奇萊主山北峰連脈

(參照大正9年3月20日台灣總督府營林局發行『濁水溪上游地區治水森林調查書』)

此外另有一說安東軍山的首登可能是大正3年以後先於上述山行的陸地測量部員

同樣的

也有一說是奇萊主山已經在明治末期後在登頂上屢戰屢敗

而由陸地測量部員在大正5年到9年之間或大正9年到13年之間登頂或在此之前由野呂氏登頂

詳情並不清楚

大正9年很清楚的首登是6月山崎嘉夫、伊藤太右衛門氏等的拔都諾夫山(バットノフ)(3221米)以及7月同氏的太魯閣大山(タロコ)(3281.9米)

其中拔都諾夫山是由太平山沿稜線攀登南湖大山路線中所攀登

另外本會會員濱谷泰次郎氏於同年5月越嶺能高越並發表『台灣中央山脈橫斷記』

(本誌第15年2號(大正9年11月)第13頁)

(大正9年尚有如下的登山探險事蹟。亦即陸地測量部的梅本技師於大正9年4月24日登頂治茆山(2915.7米)(首登),同年6月17日由德魯固登頂奇萊北峰,同年7月3日首登木瓜山(2426.1米),9月1日登頂安東軍山(由能高山縱走,第二次登頂紀錄),另外也登頂守城大山。這和一般的山不同,是相當備嘗艱辛(新女苑(昭和15年5月)142頁–梅本豐吉『一等三角點、陸地測量部報告書』、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昭和15年38頁)

大正10年的首登之山有大石浩氏一行的桃山(3223.6米)

此外在新高山方面為人所知的

有宇野警視一行8月的登山

同11年的首登之山有山下新二氏一行的3月卓社大山(タクシャタイザン)(3343.3米)

此外同4月有大石浩氏一行在森林調查目的下的次高山登山

也有伊藤太右衛門氏的從治卯山(ヂバウサン)(2915.7米,首登?)迄至巒大山(3075.7米,西巒大山)的登山

7月有治水調查隊與佐佐木舜一氏等的南湖大山及太平山、三星山(2351.4米)、加羅山(カラ)等的踏查

新高山方面

在八通關越完成之後除了其最上部外早已沒了探險性登山

7月大橋捨三郎氏父子、同一時間台灣新聞社主辦的第2回登山會(18名)、10月集集在鄉軍人分會會員30餘名、11月台南、嘉義、台北有志之士8名的登山等登山一般化的氣息越來越高

總體而言

大正10、11年的期間

可以看到登山史上的一大區分

其理由第一是太魯閣蕃討伐後已經過數年

蕃情逐漸平定

對於蕃地觀念的恐怖百分比早已急速下降

其次是大正10年卑亞南越嶺道路的完成以及上述的八通關越新道路

讓原本溯行陳有蘭溪的困難消失

從而代表台灣的新高山

連一般人在登山上都變得容易

以至於變成名山化

(譯註:八通關越完成之後,健行式的登山越發普遍,例如:

木華山人『越過八通關登新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465276

安倍義人『新高主山、新高北山、大水窟山、秀姑巒山攀登日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791007)

另卑亞南越嶺道路亦有健行或巡視山行,例如

大橋捨三郎『蕃界縱走卑亞南越嶺道路與松嶺』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796896

增田福太郎『中川總督一行的卑亞南越嶺』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797062

大橋氏或報社鼓吹趣味登山或為了提升精神的登山等風潮相當盛行

即使台北近郊也在大正9年2月28日由550名台北高女作大屯登山

同年?8月2日的所謂道友會作住宿一晚的觀音山登山

連一般報紙都不會大肆宣傳的大屯山群的前山或親指山、新店溪方面的小登山或健行等盛行起來

以及內地登山界中日本阿爾卑斯的夏山探險時代幾乎全數告終

上越、奧羽、北海道等成為登山家的焦點之一而被實地探查

同時冬山、溪谷、岩場的遊技性探險時代逐漸正式到來

另外海外登山遠征被認真而實際地考慮

學生登山家群在質量上支配登山界的情形越發顯著的實情

台灣的山岳界也因此受影響而使業餘登山主義澎湃起來

亦即進入大正12年後

首登的山除了小林勇夫氏等在2月的南面山(2840米)調查探險外

並未看到其他紀錄

不過先是在新高山方面

4月台灣步兵第二聯隊的將校以下50名從阿里山攀登

接著7月在台南新報社的主辦下

進行超過70名的大眾登山

(參照豐守貢、中曾根武多『台灣阿爾卑斯』)

同時間亦有從玉里方面來攀登的20名團體登山

又10月中見元了氏等5名的隊伍從集集登山後下玉里

就這樣

新日本的名山新高山越來越被大眾所號召

另外很多業餘登山家也利用暑假登山

所以也產生了夏季是所謂登山期間的季節觀念

其次帝國第二峰的次高山

同年7月有伊藤太右衛門氏一行的治水調查隊登山

其路線是首度採取目前登山正規走法的由志佳陽社經司祭朗溪及志佳陽大山(3363.3米、首登)的東南側路線

接著8月中高橋春吉氏也在地質調查的目的下由相同路線攀登次高山

再來是從新竹州大湖郡的茂義利(觀霧)往次高山作登路探險及登山在9月、10月及同月下旬進行了3次

第1及第3次是持續上下大安溪源流地的溪谷與山稜(支脈)後登頂次高山

第2次是想從大霸尖山的最低鞍部向南縱走主稜後登頂

但從次高山北角(探險隊如此稱呼的山名,應該是現在以穆特勒布山或素密達聞名的嶮山)的絕頂起2町的跟前變得無法攀登而中止次高山行

(譯註:次高山北角係指雪山北峰,非穆特勒布山)

值得注意的是

這是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的首次嘗試

從大湖郡登頂次高山的有中間警部、神崎警部補及其他警察、警丁及蕃人

此次高山是透過大正12年4月29日的台灣總督府告示『本日由皇太子殿下傳達將台灣第二高山Sylvia稱為次高山的意旨)而決定現在的正式名稱

進入大正13年後

台灣登山界中業餘登山家的業績更加璀璨

亦即此年因為完成了八通關、新高主山間的登山道路

所以新高山登山變得頗為容易

登山者的人數也達261名之多

次高山方面也由大橋捨三郎從志佳陽達成最初業餘登山的夏季登頂

之後該氏發表紀行文並鼓勵次高山的趣味登山

(本誌第22年3號昭和3年4月第47頁–大橋捨三郎『有關次高山』)

另一方面

此年的首登之山有3月山下新二氏一行的干卓萬山(3282.3米)、

11月大石浩氏一行的喀西帕南山(3293.6米)、12月大石氏等的秀姑巒山(3833.3米)及有一說號稱確實是首登的陸地測量部員的奇萊主山南峰的登頂

另大石氏11月攀登丹大山(3370.9米)幾乎到了山頂

又3月有高雄、屏東、嘉義等其他計17名從排灣社進行北大武山的第3次登山

那之後伊藤太右衛門氏也立刻攀登北大武山

進入大正14年

新高山曾經一度因為蕃情不穩

讓夏季的登山人數減至170、180名

但登山熱越來越高漲

甚至都有女性團體的登山

那就是彰化高女的隊伍

又同年12月底原本會會員杉本良氏登頂降雪中的新高山

數年後將其紀行發表在『台北十二箇月』的小冊子中

另次高山在7月開始迎接學生團體的登山

那是以新沼教官為領隊的台北一中學生登山隊

此年蘇澳、花蓮港間的大斷崖亦開鑿新的汽車道路

成為往東台灣的安全捷徑以及開發太魯閣峽谷、合歡越的前奏曲

此道路當時稱為花宜道路或蘇花道路

今日以臨海道路之名通行

另此年4月藉由陸地測量部三角科的發表

訂正了能高越各地的海拔高度

引起了在追求美的同時也追求真的近代登山家的注意

(本誌第22年2號(大正15年8月)第93頁–『有關台灣花蓮港埔里間的水準測量』)

翌大正15年

有去年未見的3個首登紀錄

亦即9月伊藤太右衛門氏一行的烏拉孟山(3806.1米、舊誤稱馬博拉斯山)

10月高野鋼吉氏一行的東郡大山(ヒガシグンタイザン)(3604.5米)

同月吉井隆成氏一行的郡大山(3292.4米)

這些都是官方的調查探險登山

不過對山沒有直接職業關係的一般人與登山家的實績此年也更上一層樓

先是新高山截至8月的登山人數有450名

年度合計563名

其登山越來越大眾化

例如台北的安岡德之助氏率領整家族的登山

其中還有8歲的男孩而在報紙上喧騰一時

台北第一及第二高女的登山隊

在臺灣日日新報社的贊助下攀登新高山

返北後除了登山實況的影片放映外

一行中的女學生也召開討論會相互發表感想

其新聞寫作的登山啟蒙特別醒目

馬拉松登山以及在鄉軍人會員的強行登山也從這個季節開始嘗試

另外此年在登山紀錄上有關新高山的新業績有2個

亦即一是5月本會會員北田正三氏及其他2名學生的隊伍從阿里山抵達鹿林山

但因天候不良而無法前進

反而下到沙里仙溪的未踏地

再由東埔經八通關分別登頂新高北峰、主峰、東峰後下東峰東稜出八通關

(本誌第22年3號昭和3年4月第1頁–北田正三『由阿里山往新高東峰』)

北田氏自己紀錄是首登東峰

但一如本登山史所說這是他的誤認

不過的確是登山界所出現的登山家攀登東峰的最初紀錄

與沙里仙溪的探險行一起正好對台灣登山界的近代化帶來了很好的刺激

又住在上海的英國人傑克遜氏(Jackson)在八通關滯留一週的期間中

與一名警察共同探查陳有蘭溪源頭的金門峒絕勝

其歸途從另一方面冒著崩石的危險勇敢地進行岩攀

(台灣山岳第2號昭和2年9月第28頁–越村長次抄譯『金門峒探險記』)

這也是劃破台灣登山界近代黎明最值得注意的一次山行

(大正15年中亦有如下的紀錄。亦即該年4月下旬有攀登新高山的隊伍,去程由楠仔腳萬攀登主峰,下山時一隊出阿里山,另一隊循原路返回時,在地獄坂岩溝的雪溪中,3名人員滑落,惟倖免於難的紀行文(太陽第32卷8號(大正15年6月)310頁–大野恭平『新高山』)

又這應該是次章應該寫的項目吧

阿里山新高山間的登山道路在11月完成

首先由台南州知事喜多氏一行進行正式的開通

另如前述

9月達成烏拉孟山首登紀錄的伊藤氏一行完全借用此一道路而踏破新高主峰、東峰及秀姑巒山

又已於大正5年被首登、之後也被伊藤太右衛門氏登頂(年代不詳,前未揭露)的白狗大山攀登

由臺灣日日新報社一行的中曾根武多氏等於10月從八仙山前往

可惜未能登頂

又南湖大山的攀登方面

以7月台北一中職員學生及生駒高常氏的業餘團體登山創下最初的紀錄

且生駒氏將以前野呂技師讚賞為天下絕勝的南湖大山自然美從近代登山家的立場向世人報導並作再確認及強調

登山路線是從耶克糾溪攀登後抵卑亞南鞍部

其次所進行的南湖大山登山是11月台北州蕃地產業調查隊的瀨野尾寧、大橋準一郎、平澤龜一郎氏等大規模的探險行

路線是由耶克糾溪起登

下山取往加羅(ムルロアフ)方面後下太平山事業地

不過拙搞『台灣登山史』及『台灣登山界的概觀』(本誌第22年3號第114頁)中記為人跡未踏是錯的

(譯註:『台灣登山界的概觀』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90227490

一如前述

大正9年已被用逆向路線完成

另次高山的攀登方面

當時的台北高校學生暨本會會員鹿野忠雄氏與同樣是台北高校山岳部的秋永肇、西尾善夫兩氏一起在夏季從志佳陽登降(本誌第22年3號(昭和3年4月)第26頁–鹿野忠雄『次高山』)

(譯註:鹿野忠雄『次高山』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267757

秋永肇『次高山旅行記』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75954

另鹿野忠雄的生平、山行文章請參照『鸚鵡螺貝與星辰-鹿野忠雄』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195349

四、近代登山時代

此年代是從大正15年11月台灣山岳會創立起至現在

實際上幾乎包含在昭和年代內

在此首先就劃分時代上成為有機邊界線的台灣山岳會的創立及其成長作陳述

並附帶說明其他登山團體的情形

隨著前期末一般登山者的增加

在台灣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相互談山的舉動越來越強烈

從大正15年初期起在有志人士之間就在談論山岳會設立的事

最後終於時機成熟而在同年8月27日於總督府文教課長室召開發起人會

由生駒高常、杉本良、小林光政、若槻道隆、田中七三郎、中曾根武多諸氏及筆者聚集一起草擬有關山岳會設立的大綱

其後因為種種事情而導致創立延後

最後在11月8日的文書課長室召開創設委員會

匯集生駒、小林、中田秀造、大石浩、齋藤齋、田中、中曾根諸氏及筆者決定組織章程及其他要項

之後立刻向各方面配發『台灣山岳會設立趣意書』並等待回應

就這樣立刻獲得80餘名的熱心入會者

同時又推戴總務長官後藤文夫氏擔任會長、副會長交通局總長木下信氏及臺灣日日新報社長井村大吉氏並獲立即應允

接著11月19日召開幹事會

由生駒、小林、中田、中曾根、大石、齋藤、杉本、田中、若槻等及筆者擔任創立委員

並與淺野、石川、市川雄一、蒲田、見元了、新沼佐助、尾崎秀真、大橋捨三郎、大橋準一郎、佐佐木舜一諸氏共同獲薦擔任幹事而以生駒氏為會的代表人

於是新生的台灣山岳會的組織就此成立

然後在12月5日台北近郊的名山觀音山舉行『發會式』的紀念登山

(台灣山岳創刊號卷頭、本誌第22年3號(昭和3年4月)第114頁)

一般傾向以此發會式登山之日為創立記念日

但這是山岳會的公開行事的嚆矢

真正的創立之日應該是明記於設立趣意書的11月8日

此事在『社團法人台灣山岳會創立十周年經過報告』中也獲承認

(台灣山岳第9號(昭和13年2月)第9頁)

總括台灣山岳會創立以來迄至昭和14年4月的主要事業如下

一、發行會誌『台灣山岳』至第10號

二、發行機關誌『台灣山岳彙報』(月刊)至第11年

三、昭和8年7月發行新高登山地圖

四、發行台灣山岳寫真集及其他臨時出版物數種

五、向當局建議山名之勘誤、登山設施等,或經常代表參加國立公園相關會議

六、每年舉辦1到3次的演講會及展覽會

七、經常支援、出刊或宣傳山岳相關的展覽會及其他外部會議

八、創立以來召開近百次的月例懇談會

九、昭和7年以後每年在夏季登山期之前召開『山之夕』並公開給社會大眾

十、昭和9年以來每年舉辦『山的相談所』

十一、舉辦120餘回台北近郊月例登山,本年起另舉行周例健行。台中等其他支部亦經常舉行月例登山

十二、高連山地登山(由山岳會主辦以夏冬季為主的所謂大登山)約達60次

十三、登山新境地的探索介紹、透過前述山岳會主辦或由會員有志之士努力將諸多的新方面介紹給世人

十四、再三舉辦登山講習會,特別是以攀岩講習會為主

十五、建設山屋。昭和8年6月在大屯山興建振衣亭、昭和9年12月在南湖大山建設南湖山莊及寄歷亭

十六、除了以上,另有滑砂場(Sandski)調查及指導、國立公園地登山調查、對內外質疑之回答、對從內地及外國來的登山家提供建言及共同登山等

台灣山岳會的會員數在昭和2年2月是166名

此後逐漸增加

昭和11年底達303名

之後維持300名上下

最近又有增加趨勢

而創立當時的台灣山岳會幹部

原先是由山岳相關的官廳及學校實際上的權威人士、著名的登山家與新聞界的熱心贊助人士所組成

其後登山家的比率逐漸增加

山岳會的指導中心

起初是以生駒氏為首再加上杉本氏、中曾根氏及筆者等

隨著時間經過

中心地所在的人士也有更迭

一貫持續到昭和10年的只剩不肖的筆者而已

其間在會務遂行發展上

山岳會的高層幹部及熱心會員的功績

是等同於其登山本身的赫赫業績

特別是大力仰賴在實務核心圈的故見元了、大橋準一郎、千千岩助太郎、平澤龜一郎、木田文治、井上一男、財津源吉、越村長次、田口與四郎等諸氏的努力

從昭和11年起維持大橋準一郎、千千岩、平澤三氏的共同協力的中心時代

昭和14年起隨著組織的大幅變更

指導中心移往谷河梅人氏等臺灣日日新報社相關人士

這個時代除了台灣山岳會外

也誕生了若干登山團體的組織

昭和8年左右在台北市內誕生的趣味登山會

是最大且持續的組織

此會看起來是從健行出發來募集同好

起初對台灣登山界幾乎沒有任何推動力(Motive Force)

但會員增為數十名

昭和9年左右起在高連山地上也有紀錄性的業績而在登山史實的領域上擁有幾分份量

該會有發行和台灣山岳彙報相同的月刊

不過比該會更老且還持續健實強力步伐的

是台灣銀行內的和樂路會

但此會並未特別發行會誌

又中心人物多參加台灣山岳會或擔任幹部

從而會員的新業績雖不少

但並未聽聞和樂會的名聲

反而是鐵道部同好會山岳部在昭和6年進行次高山、大霸尖山的逆向首度縱走以來

目前仍在執掌的旅行及登山界博得名聲

此外官民各方面同樣的團體有遞信部交友會山岳部、台北郵便局內的北郵山岳部、專賣局內的養氣俱樂部陸上部、同局南門工廠山岳部、同煙草向陽會山岳部、BBS山岳會等

學校的山岳部方面

以前在台灣山岳會創設前常實施新山域團體登山的台北一中山岳部一直獨占鰲頭

之後有台北高校等學校山岳部的勃興

綜覽迄至今日的近代登山時代

此山岳部得到好的領隊(學校職員方面)而位居台灣學生界的龍頭

不遜於此而活躍於新時代的也是得到好領隊的台北工業學校山岳部

又在同樣狀況下的台北商業學校山岳部也曾經很活躍

台南高工山岳部也於昭和8年左右得到地利之便而輝煌活躍於南部的高嶺

不過最近已經沒沒無聞

以上都是締造過紀錄性業績的學校山岳部

從內地學生登山界的絢爛指導性立場來看

台灣登山界整體還是如此缺乏活力

台北二中、台北一女、同三女、台中、新竹、嘉義、彰化、台南、高雄、花蓮港、基隆等各地的男女中等學校

也在暑假中組織登山隊登爬新高山、合歡越、卑亞南越、能高越等

不過其百分之九十九恐怕都是登山史上數量的紀錄而已

以上之所以對台灣山岳會等登山諸團體花了相當篇幅說明

是因為這對應了近代登山時代的登山者領域的變遷

亦即台灣山岳會等登山團體在登山數量實績激增的同時

在品質上亦即在創紀錄方面

也看到非以山為職業的登山家飛躍的時代

換言之

到了這個時代

首登的紀錄開始被官方或學術調查以外以純粹登山為目的的人所樹立

特別是大霸尖山的首登在本年代之初由台灣山岳會之手締造

這真正人類首登一事

成為台灣登山意識明顯高揚的劃時代原動力

就這樣

台灣之後的登山傾向

對於文化紀錄上未知的其他高山

除了促進開拓性的首登外

同時也早就對於山的困難路線首登

帶給一般登山家應該挺身而出的勇氣與野心的動機

另外實際上

以官方為主的未踏峰的登頂調查紀錄

在昭和5、6年大致告終

另一方面

登山家在中央尖山、大霸尖山、次高山等本國無雙的高連山脈或其他高峰山脈締造了文化性或真正的紀錄

更與內地登山界的趨勢相同地尊重自擬的計畫、自行判斷、自己的技術並加以實施外

同時也逐漸改善克服因為頑迷的蕃地概念而產生的人為登山困難

追求大小高低的所有沒有路的登山道路

甚至注重無嚮導人夫及緊急避難的試煉、攀岩、溯溪以及冬山新領域的進行

這些在昭和年代的登山紀錄者中佔有重要部分的

雖是官方探險隊

但很多是台灣山岳會會員

有關該會及會員的業績在台灣登山界總決算上獨佔鰲頭一事是無法否定的

而本時代也和上個年代一樣

已經看到不少會成為下個時代的主要事例

這些包括道路開通、登山設備的發達、以及伴隨國立公園化上新意義的大眾登山

亦即非登山家的一般國民的常識性登山的增量

這在另一方面等於是高連山地的健行化

當然和內地不同

臺灣尚留有諸多未踏之地

這裡在暫時之間仍將重複登山家的新紀錄締造吧

然而筆者認為從最近台灣山岳會中位居領導立場的人們的行為改變

已然可見本時代即將畫上休止符

以上是本章的序文性概述

接下來將逐年分節主要針對登山品質上的業績進行展望

昭和二年

昭和年代的起頭應該提及的

與其是登山

倒不如說是新發現與首度踏查了台灣中罕見的兩個山中湖

其一是為了鹿野溪(北絲鬮溪(バシカウ))流域的森林調查而入山的吉井隆成氏等

2月7日在卑南(ビナン)主山的南方海拔8500尺(2575米)的地點所發現地圖無記名的周圍約1里的山湖

因為當天是大正天皇大葬之日

所以在湖畔露營並將之命名為遙拜池(遙拜ノ池)

(譯註:吉井隆成任職山林課,實際上是台灣高山的首登王,其生平、山行紀錄請參照

『沈默的首登王·–吉井隆成』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804145

另外一個是蕃地形圖早有記載、但內地人尚未發現到的小鬼湖(バユ湖)

此年的春天

伊藤太右衛門氏等在知本溪及大南溪流域進行森林調查之際

首度在湖畔露營

位置在知本主山之北、把里志(アヲウラ)山之南的中央山脈上

(譯註:アヲウラ山應係指蕃地地形圖中的ヲガヲガル(Wogawogaru)山,ヲガヲガル戰後疑是被誤看成ラガラガル(Ragaragaru),所以山名另稱為拉嘎拉嘎爾山)

海拔6500尺(1969米)

面積比前者還小

(台灣山岳第5號昭和5年9月附錄第163頁『台灣高山上的三大湖』

(譯註:『台灣高山上的三大湖』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289529213)

以登山來說

大正15年12月–昭和2年1月的冬季寒假

是大正天皇崩殂的守喪期間

所以一般登山家都顧慮而不登山

台灣山岳會雖已成立

但並無任何行事

也無有志之士舉辦活動

不過專門職業山岳家的調查登山一個接著一個進行

2月有殖產局三角測量班的白狗大山登山

3月吉井隆成氏等從南湖大山東峰(3600米)探查向東延伸的支脈並創下首登馬比杉山(3209.4米)的紀錄

又同月大石浩氏一行從南澳蕃地比亞豪社的路線攀登南湖大山

以南湖大山的早春積雪期登山而言

這是最初的紀錄

前述三個的登山主導者是台灣山岳會會員

但其登山動機並非是從所謂純粹登山出發的

本時代純粹登山家在高連山地的活躍

是從7月起拉開序幕的

首先是台北高校的學生西尾、國分、森脇等三氏從鎮西堡(チンシボ)進入、抵達大霸尖山的岩塔

(譯註:指西尾善夫、國分直一與森脇忠雄。其中的國分直一,後來成為考古學家,並留下不少的登山作品,其生平及山行紀錄參照『栴檀樹上的赤子心–國分直一』)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184940

攀登靠近西南稜的南面煙囪稜後到達岩塔的中段

但為其上的直壁所阻而勉強以相互結繩(アブザイレン)方式下降

僅在登頂小霸尖山後折返

之後不久就被其他隊伍首登了大霸尖山

7月31日從台北出發的台灣山岳會主隊

在新竹及檜山駐在所集合之後進入蕃路

經伊澤山(3341.8米,此山已經在大正5年被首登)而在8月3日於大霸尖山巨岩塔的西麓露營

同日繞行西側進行偵查

4日從小霸尖山山頂嘗試再作偵查

惟因濃霧未果

於是直接勇敢地攀登東南稜

在中央部的水平橫帶岩棚(バンド)左右偵查後

從東南稜相互結繩

攀登其下部是懸岩、上部是陡峭垂直平均80度的約70尺惡場

之後比想像中的容易

而終於以人類而言首度站上獨立不羈的絕巔

首登者是台灣山岳會員的生駒、中曾根、古平、永田諸氏及筆者

此外還有台北一中教官瀨古氏、搜索隊長綿引警部補等7名

另外加上從台灣教育會來的攝影班萩屋、相原兩氏與搜索隊警官及蕃人、揹工的蕃人合計40餘名的登山隊(本誌第21年3號(昭和2年9月)第94頁會員通信、台灣山岳第5號(昭和5年9月)第1頁–沼井鐵太郎『攀登大霸尖山–有關攀登之考察及實行』及第17頁中曾根武多『大霸尖山攀登記』)

(譯註:沼井鐵太郎『攀登大霸尖山–有關攀登之考察及實行』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241381922)

中曾根武多『大霸尖山攀登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4659155)

另本文作者沼井鐵太郎,其生平、山行紀錄參照『崖上的二刀流—沼井鐵太郎』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805445

接在大霸尖山首登大紀錄之後的

有8月台北一中山岳部員的橫亙阿里山山脈、新高山群、中央山脈的團體登山

亦即由新沼、瀨古兩教官所率領的20餘名人員

從阿里山主要縱走了兒玉山(コダマヤマ)(2568米)、石山(セキザン)(2653米)、鹿林山(ロクリンザン)(2840米)、大竹山(オホタケヤマ)(2851米)、新高前峰(ニヒタカゼンザン)(3236米)、新高西峰(ニヒタカセイザン)(3528米)的稜線

並從新設的新高下休泊所攀登新高主峰、往返新高東峰並攀登新高北峰後下八通關

更攀登了大水窟山、秀姑巒山後下往東埔

這是橫跨三大山塊首度的業餘團體登山

也是首度新高主峰、東峰、北峰的一日三山新紀錄

11月有大石浩氏等的北大武山及伊藤太右衛門、吉井隆成、上野忠貞、大富氏等的白姑大山的再度調查登山

又本年已經在內本鹿越嶺道路方面的中央山脈上首度發現並命名為遙拜池的吉井隆成氏等於11月再度入山相同區域

而在降雪與霧冰中創下首登卑南主山(3304.5米)的紀錄

另11月底中由山林課伊藤太右衛門、吉井隆成、營林所上野忠貞氏等完成次高山、大雪山、小雪山的首度縱走

透過這次山行

看到了大雪山頂上有殘存紀念物而得知該山已被首登

此一縱走季節上是初冬

露營經常在冰點之下

而使各山為冰霜所封(雖然如此困難,但事業調查上的登山仍然經常在秋天到冬天頻繁進行,這是因為這季節在天候上比較穩定)

從次高山向西縱走的順序

有博可爾山(ボッコル)(3286.4米)、Tougan山(トーガン)(2939.3米)(譯註:山不詳,以高度言疑是火石山下營地附近的3025米峰)、火石山(トンノフコワレ)(3376.6米)、大南山(タナン)(3246.4米)、弓水山(カボワラン)(3333.3米)、頭鷹山(キシュン)(3588.8米)(譯註:日語發音為奇峻山,惟以山勢之顯著而判斷為頭鷹山)、以及大雪山之西的可汗山(コハン)(3207.6米)等在此次縱走時創下首登的紀錄

另時間上稍微再倒轉

鹿野忠雄氏從3月底起橫亙75天有關蕃地動物及蕃人的研究旅行期間中

探查了東海岸山脈、北大武山的周圍、能高越

並與橫山博士共同步行阿里山、新高山、霧社附近

另外在數年後依該氏所說

季節雖不明

他曾在這一年和佐藤什侍巡查部長攀登卓社大山

(譯註:依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中的『卓社大山登行』,鹿野實際上是在1928年7月23-26日攀登卓社大山,並非1927年)

從大正15年底到本年

台北近郊的低山也在台灣山岳會員舉辦的活動下多數被探勘

以幾乎無嚮導的方式下即使是小登山也要探求刺激與發現

這又是近代登山時代的一大特色

大屯火山群中首先是最北的竹子山被證實可以一日往返登山

另也由西方嘗試攀登

又觀音山東側的石溪也早就進行了遊技性的攀登

其他文山郡的獅仔頭山(獅頭山:シトウ)、二格山、加九嶺越、皇帝殿山的岩場、筆架山及其西脈、火燒樟溪溯行、落鳳山(ロホン)縱走至大桶山(ダイトウ)、直潭山、樹梅嶺、二格山健行路線、由阿玉溪往宜蘭越、桶壁(タンピヤ)及龜山(キザン)方向的大桶山、高腰山(カウヤウ)及拔刀爾山(バットル)、波露山(ハロ)、七星郡的五指山及大崙尾山、拇指山(親指山:オヤユビ)南港山的縱走、北投附近的攀岩練習、由肉板卡(肉板峠)行往基隆郡石底的石筍(セキジュン)尖山及薯榔寮山、伏獅山、海山郡的熊空山、五寮尖(鳳髻尖)、鳥嘴尖山、新竹州上坪(シャンビン)附近的尖筆山、及遠至台中州日月潭附近的中級山岳水社大山(2182米)等也開始進行不同方面及種種走法

(譯註:作者沼井鐵太郎在台北郊山的新路線開拓上不遺餘力,並留下紀錄及感懷,詳

『台北附近的山』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959487

『台灣山岳的印象』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240305828)

又台灣山岳部的新竹支部在4月上旬舉辦竹東郡內橫坪山的賞櫻兼成立儀式的登山活動

台北的有志之士也參加了

另花蓮港支部的成立儀式登山活動於8月中旬以住宿一晚的方式攀登七腳川山(2311.2米:チカソワン山)

雖和登山沒有直接關係

本年臺灣日日新報社募集台灣八景及十二勝的發表

讓一般人士感受到新的台灣鄉土愛

又因為其中半數以上都是以大小的山岳或以之為背景

所以也似乎成為另一個流行登山的動機

昭和2年的最後

擬附記此年有完成越嶺卑南主山南方所謂Sakusaku(サクサク)鞍部的內本鹿越(2364米)以及從大正結束到此年中有某位警察在某個季節探查了干卓萬山東方的山脈

昭和三年

昭和2年底到3年的正月的登山有北大武山、合歡山及奇萊南峰

且都是業餘人士的紀錄

台灣山岳會主辦的北大武山有生駒、林田、慶谷、平澤、見元、大橋準一郎、大橋捨三郎、青木繁、齋藤齋、中曾根、關根與高木等當時該會多位一流的成員從下排灣攀登並創下縱走至南大武山(2831.2米)的明確記錄

(參照台灣山岳第4號(昭和4年3月)第26頁–關根重憲『參加台灣山岳會的北大武山踏破隊』台灣山岳第3號(昭和3年7月)第161頁)

攀登合歡山是相同時間由筆者獨自一人加上搜索隊的板橋巡查部長、高井巡查、喜納警手及手持護衛武器的德魯固社蕃人8名一起從霧社宿泊二夜往返

這是太魯閣討伐後首度的山行

所以道路清楚、登山變得容易

雖然如此

但警察擔心有個萬一

即使只有一位登山者也要護衛部隊跟隨

且其費用要登山者負擔否則不予核准

聽說去年某學校教員也希望攀登合歡山

也因為這樣的條件而放棄了

筆者這次的山行是登山家的第一次

原本目的是要調查降雪與積雪

但此時季節尚早而收獲很少(參照本誌第22年3號(昭和3年4月)第143頁『合歡山登山通信』、台灣山岳第7號昭和8年11月第161頁–羚羊人『合歡諸峰與畢祿山』)

(譯註:羚羊人『合歡諸峰與畢祿山』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25519630

同樣季節進行能高越及奇萊南峰登山的

是台灣山岳會的木田文治、高橋衛、植松益枝等三氏

雖是冬山但並非新紀錄

不過以登山家冰雪行的紀錄發表而言是第一次

(台灣山岳第4號(昭和4年3月)第37頁–木田文治『能高越途中登奇萊南峰』)

(譯註:木田文治『能高越途中登奇萊南峰』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726980

另,木田文治是台灣山岳會的資深幹部,其生平、山行紀錄詳『木田文治』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723354

昭和3年又是外部的名士登山家的來訪而讓島民大眾深受啟蒙的一年

亦即2月有田村剛博士受總督府的招聘而渡台為調查阿里山、新高山、國立公園等問題而登山

並發表、整理、確立該地區及其他各地的風景價值

讓大眾重新認識台灣風景的生存權

(昭和3年12月發行的田村剛『台灣的風景』)

接著從2月到4月為止本會的槇有恒氏來台

(譯註:槇有恒(1894-1989)是日本早期探險登山家,登山紀錄顯赫,擁有阿爾卑斯Eiger東山稜的首攀紀錄。並擔任過總公司在台南的鹽水港製糖會社的董事(取締役),有諸多作品留世,例如『山與某男』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186096496

雖無登山機會

但在台北及其他各地演講、會談

帶給登山家與一般大眾深刻的感銘與提示

比槇氏稍晚的本會高頭仁兵衛、大平晟兩位大前輩渡台

3月中從阿里山口、水裡坑口兩方面嘗試攀登積雪的新高山(未登頂)

大平氏更單獨向北步行蕃界

從卑亞南社攀登南湖大山

最後在與筆者等共同完成大屯山群的2個小登山後返國

兩氏的風格及質實的山行方式對產生登山流行熱潮的台灣留下偉大的教誨

而且歸國後所寫就的『山岳』第33年第3號『台灣的山旅號』

重新向內地有識之士及登山家傳遞了台灣山岳的真正價值(大平晟『台灣的山旅』昭和4年9月)

(譯註:大平晟『台灣的山旅』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516201)

4月上旬本多靜六博士又為大屯山群的林業設施及公園化問題展開視察

夏季中又有本會會員林並木氏、京大旅行部酒戶、岩田兩氏、東大滑雪山岳部出口一重等渡台

林氏原本的目標是新高山

卻因郡大蕃脫逃事件而未果

改探勝能高越與蘇花道路

京大、東大的三氏與台北高校的鹿野氏一起攀登南湖大山與次高山

(本誌第26年2號昭和6年7月第36頁鹿野忠雄『越嶺卑亞南的山旅』)

(譯註:鹿野忠雄『越嶺卑亞南的山旅』(上))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19893397)

此外此年的12月北大的古博勒(ArnoldGubler)博士與學生德永氏原定要攀登新高山

因為蕃情不穩而中止

改為攀登次高山
(ヌタック第2號昭和5年6月第141頁–德永芳雄『次高山』)

如上所述

此年光是來自外部的刺激就更高揚地醞釀出登山熱旺盛的氛圍

回顧此年正月以後台灣在住者的登山究竟是如何呢?

首先是有二、三個春季積雪時的新高山登山

第一是台中州兒玉內務部長等的登山

聽說是用十字鎬等擊碎3月上旬凍結的積雪並冒著猛烈的吹雪攀登

其次是3月底台北高校山岳部的齋藤教授及其他學生的一支隊伍從阿里山口新道攀登主峰

此時也因為冰結的硬雪而不得不在絕頂下數十尺的地方撤退

想起來

相較於同時代的內地登山界

台灣的積雪期登山不論就本質或台灣高山本身

在經驗及研究上都非常不足

冰爪(シュタイグアイゼン)、冰斧(ビッケル)、繩索(ザイル)的使用完全是在一般登山家的常識之外

接著從4月到5月

台灣山岳會的見元、青木繁兩氏進行了新高主峰、北峰與秀姑巒山的研究登山

特別是以照片將新高主峰的山容從北峰看是最佳的事實介紹給世人

是台灣山岳觀賞上的一大新鮮事

針對台灣山岳觀賞這一點

從大正年代到昭和9年左右

在台的石川欽一郎氏在畫筆上或文章上做出極大的貢獻

(譯註:參照石川欽一郎『台灣的山岳美』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964334

不過該氏本身是不登山的畫家

相反地親自登山並描繪台灣山岳的畫家

是從本年起滯台至昭和5年中留下新高山、次高山等大作的那須雅城氏

此外早春時節山林課的小林勇夫氏從西側直登北合歡山

及至6月

開啟了台灣理蕃史及登山史上逆行的一頁

這就是棲息於新高山東北側的郡大蕃脱逃並與違抗官命而屯集新高山南方雲峰附近的未歸順兇蕃玉穗社合流的所謂郡大蕃脫逃事件

(台灣山岳第4號昭和4年3月第43頁『郡大社脫逃的前後』)

此事件中有警察等人被馘首而使蕃情惡化

所以當局禁止相關地方入蕃而進入制壓蕃人的非常時期

也因此新高登山當然就不會獲准

從而暫時之間新高方面的登山業績除了警察方面外一概付諸闕如

這對不論數量或品質上日益發達的台灣登山界帶來相當大的衝擊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赫赫的登山業績

首先是7月下旬台北高校生也是台灣山岳會及日本山岳會員的鹿野忠雄氏

在自然科學探查的目的下以登山家的身份首登了卓社大山

(本誌第26年1號昭和6年5月第14頁–鹿野忠雄『卓社大山登行』)

(譯註:『卓社大山登行』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932186)

接著有該氏的能高越、奇萊南峰及能高山的登山

之後在8月2日至15日的期間中

鹿野氏也參加以新沼教官為領隊的台北一中登山隊

締造了由內太魯閣陶賽溪支流的小瓦黑爾溪源流方面攀登中央尖山(3703.4米)的文化人首登紀錄

(台灣山岳第5號(昭和5年9月)第45頁–台北一中登山隊員『中央尖山登山記』、本誌第25年3號昭和5年11月第80頁–鹿野忠雄『中央尖山的攀登』)

(譯註:台北一中登山隊『中央尖山登山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74888

鹿野忠雄『中央尖山的攀登』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692125)

中央尖山只有以前的某一年冬季

今村榮次郎警部補曾嘗試沿陶賽溪攀登

惟因天氣劇變被迫撤退而已

是與大霸尖山並稱為完全的未踏峰嶮山而為官民探險家一致覬覦的焦點

結果確定是雖不像大霸尖山那樣陡峭而多數的新鮮人亦可無繩索地攀登

但除了絕頂外

是岩石脆弱而不能輕忽的岩山

聞名遐邇的兩大高峻尖山

從去年起被與山無職業關係的登山家隊伍首登

代表了昭和年代探險登山史的特色

也表現出所謂阿爾卑斯式攀登(Alpinism)的燃燒開始

此外

關於成為對照的夏季次高山、能高越及奇萊南峰、卑亞南松嶺越、八仙山等登山旅行

在此不必逐一敘述

但與此不同而想特別記述的是台灣登山團體或個人的內地遠征一事

亦即台北高校山岳部的一支隊伍首先在日本北阿爾卑斯印上足跡

又台灣山岳會的木田文治氏從7月到8月的期間中

攀登立山群峰、白馬連嶺的3、4個山頂並探勝黑部峽谷後返台

原本居住台灣的登山家在返回內地省親時

大概只會從事富士山登山

但將腳踏入近代登山殿堂的日本阿爾卑斯的

本年可說是最初

且也對台灣登山界帶來某種影響吧

進入秋季之後

其大收穫有10月27日至11月5日由台灣山岳會主辦的南湖大山學術研究登山

成員有山本由松、佐佐木舜一、河南宏(以上負責植物)、丹桂之助(地質)、原田五十吉(動物)、

楚南仁博(昆蟲)、見元了(地形)、鈴木宣三(氣象)、青木繁、倉田武比古、狩集次太郎、松野清純、藤堂繁夫(以上森林)、松倉鐵藏、古平勝三(以上博物)、江島勝一攝影諸氏外

再加2名合計18名

此行雖是上下一般的路線並受限於日數而難以期待偉大的業績

但締造了台灣山岳會貢獻學界的先驅

各登山者的報導文章刊載於『台灣山林會報』第36號(參照台灣山岳第4號第71頁)

(譯註:成員中,河南宏係台北高校植物學教授,長期擔任學校山岳部部長,利用山行進行植物生態研究及攝影,並有數篇山行紀錄。1941年因實驗不慎傷及眼睛,並造成日後心理創傷而自縊,詳『薄雪草的身影-河南宏』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801096

另外為了郡大蕃脫逃事件後的處置

本年內在新高山的東西與八通關玉里道路的高處新設了警察官吏駐在所

這成為後年的登山根據地兼避難所

讓所有登山家都很感謝

又從上年度開始、繼續或新開鑿的中央山脈橫斷道路及蕃界道路的幾個工事頗有進展

對入蕃登山上持續帶來極大的方便

也是從昭和2年到3年起特別顯著

最後

如就昭和3年度以台北為中心的小登山來看

以台灣山岳會為主的新方面踏查越來越頻繁

猴山岳、北插天山(1747米)、從金包里到竹子山、鳳髻尖岩稜及主脈、大屯山粗坑、菜公坑山、皇帝殿山的鞍部與北側的岩場、鳥尖連崗、由東側攀登的獅仔頭山、由西稜攀登的直潭山、觀音山東稜及岩鋒、由五寮啟程的角板山越、卡保山(カボ)(1601米)、金面山(カナビラ)、由北側攀登的熊空山、峰頭尖等被登錄到新的已知分類中

而原本就已為人知的大屯群山等也越來越讓很多人士安心地登行

在台中為主的小登山方面

以榮升台中州知事的生駒氏為中心攀登了南投的火炎山、大安溪的火炎山等

昭和四年

昭和3年底至4年初的登山業績

以12月28日起至1月6日的10天中從霧社方面縱走合歡山東峰、北合歡山、畢祿山3370米以及從畢祿鞍部經魯翁溪下立霧溪為最

此為當時擔任山林課長且為台灣山岳會代表人的杉本良氏的斡旋下所進行的山林調查隊與台灣山岳會的合同登山

其中的畢祿山以前在太魯閣討伐時應該被攀登過

但因為沒有明確的紀錄

所以昭和4年的一行變成是首登

一行包括小林勇夫、藤井隆、狩集、奧(以上為山林課員)、平澤、鹿野諸氏及筆者(以上台灣山岳會員)與警官及蕃人的搜索隊

(譯註:平澤指平澤龜一郎,著有『台灣的山與我』,亦留下多篇山行紀錄。他戰後暫代台灣山岳會理事主席,開會決議將相關業務委任台籍會員,並轉交一隻冰斧及兩條登山繩,作為傳承象徵。其生平、山行紀錄詳『竹子湖、冰斧與登山繩的帝國光影–平澤龜一郎』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802778)

此行把原本以中央山脈為界並因東西兩蕃人處於敵視關係而無法橫斷的問題

在總督府動員州廳當局在登山中禁止兩邊的蕃人打獵

且在山脈上盡可能不讓兩邊蕃人會面下進行人夫交換的原則下做準備

如此的管理方式是內地登山做夢都沒有經驗過的大費周章探險性質

這在台灣上是打破登山技術上沒有任何困難的山行卻往往因為人為關係而導致不可能或變得非常困難的實例

(本誌第24年1號(昭和4年11月)第138頁會員通信、台灣山岳第4號第82頁消息及通信、台灣山岳第7號(昭和8年11月)第161頁–羚羊人『合歡諸峰與畢祿山』)

正月的登山中

在中級山方面

水社大山被台灣山岳會的青木繁、齋藤三男、古平勝三等三氏所攀登

而同是該會的大橋捨三郎氏則攀登李棟山(1960米)而獲得趣味登山的首登

又從年底到正月中

有觀光局(ツーリスト ビューロー)主辦的阿里山行、鵝鑾鼻行、太魯閣峽行

此雖非登山

但卻是以大眾為目標的首次健行嘗試

另外從年底到正月

台南州警務部長一行及新聞記者團利用阿里山口新高登山道路

進行蕃地訪問、新道路視察的新高山登山

向一般大眾廣為介紹了新高山的新世界

這個所謂阿里山口的新道路是在大正15年11月速成的道路大修繕

不上下兒玉山而通過北側山腹

在石山一帶也同樣修繕成容易通過北側

新高西峰附近也有做修築

新高下、塔塔加的兩駐在所已經在去年底大體落成

台中州側亦新開設新高、南、巴那伊克、躑躅山等駐在所

2月之後

生駒台中州知事、赤崛警務部長等一行首度到這裡巡視並登上新高山

回程踏查了俗稱『中線』(譯註:中之線警備道路)的郡大溪方面

2月之後的登山

首先由台北高校山岳部的活動開始

亦即3月底中出動了北大武山登山隊與能高越為中心的登山隊

河南教授、鹿野氏等的隊伍攀登了北大武山

這是學校團體登山的嚆矢

以能高越為中心的隊伍

從3月18日至月底的期間中

在齋藤教授、船曳教官的帶領下

若干名學生縱走往返能高山、能高山南峰、白能山(能高山南峰、白時山之間的一峰,當時的暫稱)、白石山

也攀登了能高山北峰、奇萊南峰

船曳氏更是單獨帶著剽悍的蕃人強行往返登頂奇萊主峰

在山頂附近使用了繩索

以能高越為中心的此一旺盛的團體登山是為最初

進入6月

山林課的伊藤太右衛門氏一行

在攀登新高主峰、東峰後

踏查了楠梓仙溪後抵達ビュマ社

楠梓仙溪在幾年前已被專賣局的『樟樹每木調查隊』踏查過

昭和4年的夏季

去年因為郡大蕃的脫逃而封鎖的新高山也允許了從阿里山口的往返登山

所以台灣山岳會等其他多數團體進行了團體登山

然而新路線的登山則在其他地區被開拓

從7月中旬起

台北高校山岳部的齋藤齋、船曳、鹿野氏等一行8名

首開學校登山團體先河地從次高山縱走大雪山、小雪山

此山旅的最後雖碰到強降雨

但在領隊適當的處置下得以平安無事

又台北一中山岳部的新沼佐助氏等一行

7月底進入太魯閣

從拖博闊攀登奇萊北峰後下合歡山方面

在登頂合歡三峰後

經合歡瀧出德魯固後抵霧社

此行以業餘登山團體的最初縱走

以及看到以前被誤認為東洋第一大瀑布的真實合歡瀧上

是值得流傳後世的紀錄性登山

(台灣山岳第5號(昭和5年9月)第70頁–台北一中登山隊員『由太魯閣翻越奇萊北峰、合歡諸峰』)

(譯註:由太魯閣翻越奇萊北峰、合歡諸峰』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790734)

此外

吉井隆成氏的調查隊7月11日從卑亞南鞍部出發

第一次完全縱走南湖大山、拔都諾府山(バトッノフ)、給里洛山(ゲリロー)(2490.2米)

メキーホル(2220米)、ムカナン(2136米)、三星山三峰(2351.4米)、(メバヤン)、(ヤップラサイ)、(タイヤフ)、(プラッサイ)等長而大的三星山支棱

而在16日抵達銅山駐在所

他在(ヤップラサイ)附近海拔約2千米的地點

發現有約25町步面積而地圖上未記載的一個山湖

乃曲蕃人的名稱命名為『テニワンの池』(翠峰湖)

吉井氏在此登山之後

接著從卑亞南鞍部(譯註:應是卑亞南社)攀登桃山後抵卑亞南鞍部

(台灣山岳第5號第122頁–吉井隆成『由南湖大山經加羅山、三星山抵銅山』、同124頁–吉井隆成『攀登桃山』)

(譯註:吉井隆成『由南湖大山經加羅山、三星山抵銅山』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233333)

吉井隆成『攀登桃山』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182608)

另鹿野忠雄氏從3月至8月止巡禮台灣各地

除了專業的動物學研究外

亦取得了蕃人調查、登山等諸多的收穫

該氏的足跡及於北大武山、台東海岸山脈、內本鹿越、拉庫斯(ラックス)蕃地、次高山群(如前述)、芃芃山越嶺道路等

昭和4年的登山除了上述之外

只有12月上旬筆者的山行與中旬吉井隆成氏的北大武山登山紀錄

筆者的山行是從阿里山攀登新高山

回程從水山經ボホーユ溪

並趁著口渴下楠梓仙溪後抵達高雄州Tebudegai(テブデガイ)駐在所

其後探查內本鹿越Sakusku道路的馬里山(バリサン)部分製腦地

雖然只是口渴

但徒涉了楠梓仙溪數十次

並攀爬了一、二個非常險惡的惡場

又此溪是鄒族與未歸順蕃玉穗社等布農族施武郡蕃的折衝之地

是除了公務之外不准入山的地方

筆者幸運因公而得以與專賣局若月謙、台灣製腦會社員日野義雄氏同行而完成下溪

(台灣山岳彙報第2年(昭和5年)第4頁、本誌第25年1號(昭和5年4月)第174頁)

昭和4年度以台北為中心的小登山方面

有從烏來攀登高腰山方面及大桶山、塗潭山與獅仔頭山的稜線、由竹子山北角下降到磺溪、由二占山攀登觀音山、小觀音山南面的石溪、春花時的菜公坑山、面天山露營與面天裏側的溪流、從阿玉溪攀登Kourekikattan(コーレキカッタン)(譯註:西阿玉山)、由大豹溪攀登北插天山、由李茂岸走北插天山越嶺網角板山方面、逐鹿山、從內洞溪攀登Kourekikattan、從阿玉山、路門山或高腰山溯北方的溪流、由桶後溪走宜蘭越嶺、坪林越嶺、樹林口健行、北投不動港附近、鳥尖及北投丘陵攀岩、鶯歌石、鳳髻尖岩稜西方的獨立峰南稜及東側的相互結繩、從角板山烏來攀登南插天山等新紀錄

(譯註:參照木田文治『由內洞溪往波露山』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723350)

台中附近方面

則探查了東勢的頭嵙山

又台灣山岳會台中支部的設立活動進行了八卦山脈橫斷

要言之

台北以地利、人和而在小登山上有壓倒性的頻繁

特別是從本年起在一般大眾及有志之士之間極有人氣的菜公坑山與桶後溪變成了登山家涉足的領域、像皇帝殿山與鳳髻尖般的岩場數度被詳細研究、從各方面深深探究以東京來說像是秩父級的插天山脈等事值得相當的注意

而台北附近的山已在本年3月先行彙總後作了發表

(台灣山岳第4號第3頁–沼井鐵太郎『台北附近的山』)

(譯註:『台北附近的山』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959487) 

最後附帶一提

本年的知本越橫斷道路(1667米?)全部開通

昭和五年

昭和5年在種種意義上是台灣登山界難忘的一年

首先是從去年年底到正月為止

在嘉義郡的好意下進行了以新高下駐在所為根據地的新高山各峰的純粹登山

這支隊伍是台灣山岳會的木田文治、平澤龜一郎、齋藤三男、青木孝二諸氏及筆者共5名

再加上岡村巡查也成為登山者的一員

或以冰爪攀登主峰、北峰及令人想起往昔主峰登頂路線的地獄坡道

或以繩索攀爬南峰、南峰西南稜的岩石

或相互結繩攀登東峰、主峰與東峰間的無名岩峰

努力地獻身於岩場的研究與試登

以今天的眼光而言

這些不過是普通的路線而已

但在蕃情險惡的當時

在登山上攀登新高各峰或試登南峰、南玉山方面或從事有關冬季新高攀登的氣象與岩石、用具及食品等的研究或其他隊伍的業績

實在是相當新鮮的

特別是開始從事台灣登山新形式的所謂放射線登山

是登山發達史上的重點(台灣山岳彙報第2年(昭和5年1月)第3頁、本誌第25年1號(昭和5年4月)第177頁)

又在相同季節中

台灣山岳會的長老大橋捨三郎氏單獨從井上溫泉攀登鹿場大山

這是測量及調查隊以外的首度山行

台灣山岳會台中支部也進行立鷹及能高方面的兩個大眾登山

雖然其區域與紀錄並無任何新味

但以當初住在台北以外的隊伍而從事此一冬山行

是有其意義的

年底年初的季節中

又有次高山的山行

這是台灣山岳會的中崎氏及上西氏的一行

是首度在冬季以業餘身份並且無警察護衛的形式下僅由登山者與蕃人登頂次高山的紀錄

(台灣山岳第6號(昭和7年1月)第20頁–上西慶藏『次高登山記』)

誠然

以新雪後真正冬山的次高山攀登

是較此落後半個月的警察囑託鳥居氏一行的試登為嚆矢

但該氏只登爬到志佳陽大山而已(同上第20頁腳註及插入照片)

另此事雖與登山無直接關係

台灣山岳會測量開發的有功人士且是台灣山岳會名譽會員的野呂寧氏

久違地於1月初來台

並與後進的登山家們會面

進入4月後

陸續取得登山的新紀錄

亦即首先是跋涉了山雖低但對登山家而言是緣淺的台東海岸山脈(植物調查)

台灣山岳會員的臺北帝大助教授山本由松氏所登頂的是4千尺級貓公富士及新港主峰

(台灣山岳彙報第2年(昭和5年)第25頁及32頁)

其次是吉井隆成氏一行的探險調查隊於4月下旬從伊霍霍爾締造了文化史上首登新康山(3381米)

的紀錄(但明治41年12月森丙牛、志田梅太郎氏等的首登可能性相當濃厚,參照本稿第12頁)

之後翻越連理山(シャカバン)(3121.2米:チャカバン山)(首登)下大分社(ターフン)

從拉庫拉庫溪支流的闊闊斯溪方面首登南雙頭山(ミナミソウタウザン)(蕃稱アントンコン、3333.3米)(位於此山東南的俗稱大分(ターフン)富士(3038米)(似乎已被警察首登)

接著沿稜往返首登雲峰(ウンバウ)(蕃稱チンカンボン、3569.1米)後

經過拉庫音溪源頭

首登三叉山(シヌベシ)(3461米)

當時在該山的東密面3300米的地點發現周圍約400米的高山池

並命名為シヌベシ池(嘉明湖)

更首登橫亙於關山北方的雄峰向陽山(カウヤウザン)(蕃稱シボボス或ラゴスタウラ或ランゴスタウラ、3611米)

(鷲頭武氏一行在同日也隨後登頂,鷲頭氏等人從霧鹿登爬上關山越嶺道,由哈里卜松住在所附近沿支稜抵達向陽山,與吉井氏邂逅,下山取往哈里卜松與戒莫斯之間的警察道路(台灣山林會報53號(昭和5年9月)33頁)–鷲頭武『向陽山調查紀行』)

俯瞰未歸順蕃玉穗社之後

往東方取安全的路線

最後首登布拉克桑山(ブラクサン)(2991.8米)

再下清水溪結束為期兩旬的探險登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6頁、台灣山岳第8號(昭和11年6月)第27頁–吉井隆成『雲峰附近群山的探險』)

(譯註:『雲峰附近群山的探險』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81516)

另從5月上旬至下旬的期間中

八木久左衛門氏一行的探險調查隊從台東廳霧鹿(ブルブル)方面進入

經東方的支脈登頂關山(クワンザン)(3666.7米)

這個也是登頂之後才知道已先被人首登

總之

以昭和5年當時所殘存的1萬2千尺級處女峰?而成為登山家關注焦點的關山

也已明確載入登山史

與此登山的同時

海諾南山(ハイノトーナン)(3175.1米)亦在八木氏等從關山縱走時首登

(台灣山岳彙報同上)

以上吉井、八木兩氏的二大探險登山

恰巧像是大正時代太魯閣蕃討伐之前的能高山、奇萊主山、合歡山、南湖大山的探險登山

而似乎與殘留於昭和年代理蕃大事業的壓制玉穗社未歸順蕃有直接間接關係

但與太魯閣蕃討伐時相比

其特徵是明顯帶有產業開發的色彩

換言之

太魯閣蕃討伐之前的探險登山

是主管的蕃務本署之舉

而新高山–關山的探險登山

則是主管的殖產局山林課之行

其意義之差

即是探險登山時代與近代登山時代之差

又此年的第3次長期探險登山地區

有5月中旬山林課小林勇夫氏一行的馬太鞍溪水源的群山

路線是從拔子登頂倫太文山(ロンダブン)

然後繞行源頭的群山

首登丹大山(タンダイ)(3370.9米)(大正13年已有大石氏的試登)

更首登其北方的大石公山(ダイセキコウザン)(3048.5米)

接著經關門山從其北方的10121尺峰(3066.9米)縱走東方支脈

抵達王武塔山(2013米)後下長漢社

(參照同上的台灣山岳彙報、台灣山林會報51號15頁–小林氏的紀行

(譯註:『馬太鞍溪巡禮-處女峰丹大山印象』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364193)

其後不久

大水窟南方的達芬尖山(3221.8)在6月也被山林課近藤盛雄氏一行的探險調查隊首登

(也有是昭和6年3月首登的記載)

南部中央山脈的暗黑時代就此過去

與以上官廳方面探險相同的時間

純登山家方面亦有相當大的貢獻

亦即當時住在東京的本會會員暨英國國立地學協會會員的英國人穆瑞沃頓氏(Murray Walton)在哈佛大學出身的年輕登山家K.C葛瑞斯(Gross)的陪伴下來台

第一階段與筆者一起在5月9日從台北出發

14日從志佳陽社攀登次高山

在露營二夜後

首登前人未曾紀錄的雪山北峰(3758米)及穆特勒布山(3712米)等二峰

接著想要往返大霸尖山後經品田山從桃山底卑亞南方面

但因統御蕃人不得要領而出錯

因此只好放棄穆特勒布山以北的部分

而從七家灣溪源頭經次高山東稜、七家灣溪、卑亞南鞍部後抵卑亞南社

第二階段是台灣山岳會的井上一男氏接替筆者與之同行

從19日起攀登南湖大山後下比亞豪社

一路出東海岸後進入太魯閣

從陶賽往返中央尖山(有一說是在接近山頂前撤退)

29日先暫時返回台北

第三階段是沃頓氏單獨從台中州方面上八通關道路

試登秀姑巒山與烏拉孟山(未登頂)後

攀越新高主峰抵阿里山結束山旅

沃頓氏等的山行

除了留給登山界首登及種種新紀錄外

連外國人都來台灣締造新方面的登山

這帶給登山界相當的刺激

又該氏除了覺得台灣山岳有值得愛惜的特色外

同時也確認其極富阿爾卑斯(特別是在Alp=草原的發達方面)、山的規模與陡峭上都在日本阿爾卑斯之上

並且針對台灣探勘上的管理改善也陳述意見

又雖是外國人卻經常使用日本人原本的良好習慣及登山服裝

啟發了年輕的在台登山家們後

6月12日離台

總之

沃頓氏的言行和之前的大平氏一樣對台灣登山界帶來極大的感化

(本誌第25年2號(昭和5年6月)第170頁會員的登山報、同年3號(昭和5年11月)英文欄第5頁Walton,『The Ascent of Tsugitaka』、台灣山岳彙報第2年(昭和5年)第5頁、Japan Advertiser,1930,Aug.1-23.台灣山岳第6號(昭和7年11月)第31頁越村生譯『台灣跋涉』Rev.W.H.Murray Walton,Journ.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June 1933;Rev.W.H.Murray Walton『Scrambles in Japan and Formosa』,1934)

(譯註:『台灣跋涉』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18658550

到了夏季

慶應義塾山岳部一行的來台登山

也給有志之士的登山家帶來正面的刺激

一行有前輩的大賀道昺氏、隊員後藤宗七氏、渡邊良太郎氏及其他共4名

私自以首登新康山為目標於7月8日來台

其新康山的登頂

雖是第一次純登山家的攀登

但在文化史的紀錄上是第2、或第3次的登頂

一行之後上八通關道路攀登大水窟山、秀姑巒山

然後攀越新高主峰後抵阿里山

之後更順路從平地繞往霧社

渡過數日的暴風雨後

上爬能高越縱走奇萊連峰

再於8月底離台

從奇萊南峰至北峰的幾乎完全縱走

恐怕是最初的紀錄

(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6頁、登高行第8號(昭和6年)–後藤宗七『台灣山行』)

昭和5年的夏季

台灣在住的登山家並無特別的成績

台灣山岳會主辦的活動

也不過是新高山、次高山等一般的登山路線而已

從秋天到冬天

有三個探險調查登山

一是山林課八木、平原兩氏一行於10月登頂小關山(3254.5米)的確切紀錄

誠然

如看大正13年6月10日出版的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卑南主山』

從西方荖濃溪經透仔火山7826尺

其點線道路有通到小關山

所以應該已被蕃務本署的測量員攀登過

又明治29年

以日本人來說是台灣高山地區最初探險的久留島氏等

依據見元了氏的推測

應該是越過雲水山的南鞍部

實際上剛剛提及的點線道路所顯示的小關山被懷疑並非橫斷地點

也就不無道理了

應該是在進入11月之後

從丹大山迄至烏拉孟山長而大的中央山脈未踏大稜線

也被山林課的調查隊在稜線上印上了文化人的足跡

(昭和5年11月左右另有官方調查的登山紀錄。亦即小林勇夫技手一行從立霧溪上游攀登南湖大山,八木技手一行的大濁水溪流域森林治水調查隊中的一隊,溯行比亞豪コクコク溪經ロゴツク山(3673米)攀登南湖大山(台灣山林會報56號昭和5年12月28頁–鷲頭武『從ロゴツク山登南湖大山』)

此地區首先被純登山家所攀登並讓登山界知悉部分有關山名等其他狀況的時間

是在昭和6年

全部山區都知悉則是在昭和12年

總之

丹大山、烏拉孟山之間的盧利拉駱山西峰(ルリラロ)(3114.2米)、馬路巴拉讓山(マルバラナン)(3164.5米)、義西請馬至山(イシキンマツ)(3280.3米)、烏妹浪胖山(ウメランバシ)(3053.6米)、僕落西擴山(ブロシコン)(3076米)、馬利加南山(マリガナン)(3566.6米)(別名ウラカバン或ウスマリガナン或バンサヌン山)、馬利亞文路山(マリアブブンヌル)(3487.8米)等群山印上了文化史上的首登足跡

此年所進行的南雙頭山與雲峰方面、關山方面、丹大山與大石公山方面以及丹大山與烏拉孟方面的四大山行

以昭和年代最大規模的官廳方面的探險登山而言

其成效相當顯著

另也因此讓中央山脈中部以南未踏的著名高峰大致被攀登完畢

另一個秋天的探險調查登山

是11月同樣是山林課的日高、長谷川兩氏的從桃山攀登大霸尖山

此行的主要目的因為是森林調查

所以據說沒走稜線而走面向大嵙崁溪源流溪谷的斜坡

從秋天到12月底

亦未見純登山家的高山活動

這一方面是因為10月27日突發了台灣近代慘案的大蕃害霧社事件

導致各方面的入山有所顧忌

霧社事件無疑也是妨礙台灣登山界發展的一大絆腳石

從事件當時起的一年間

赴該地旅行的人非常少

從而除了討伐隊以外

連能高越都不容易登爬

甚至到昭和8年的正月都還餘波蕩漾

本會的武田久吉氏亦於12月來台

但所希望的新高登山或八通關越山行不被當局核准

而僅能登爬高雄州的5、6千尺山地(京大演習林?)、阿里山等地

(參照本會會報第4號(昭和6年2月)第4頁會員通信)

昭和5年度以台北為中心的小登山方面

大屯火山群越來越多人爬

新開闢的路線方面

磺嘴山或冬瓜山、大嶺峠以東的山脈也新納入一日登山的範圍中

也嘗試攀登火炭竈坑及與之平行的小溪的溯溪或未踏的稜線及廢道

甚至一般大眾的露營也屢屢在山上進行

其次跟著流行起來的是二格山西脈的群山

另在南勢溪方面

新探了從阿玉溪往桶後尖、獅仔頭山東面的岩溝、由ローマン溪往大桶山及南稜

高腰山、拔刀爾山或從大豹溪登北插天山也被一般大眾所攀登

另一方面

台北附近的五指山也再三被登行

附近的岩場或北側的險崖亦被探勘

鳳髻尖的主峰或鳥嘴尖成為大眾登山之地

同時主峰東方的岩稜的攀岩探勘亦被反覆進行

而此年最值得注意的業績

是從昭和4年起由木田文治所開始的『從台北平原可以看到次高山嗎?』懸案

在專家再三的共同觀察研究下大致上得到解決

(台灣山岳第5號(昭和5年9月)第116頁–木田文治『從台北平原可以看到次高山嗎?』)

另以台中為中心的小登山為數甚少

紀錄上有頭汴坑露營、埤頭山、出雲山、明治溫泉等

昭和5年的最後部分

擬舉筆者國外出差中的登山作為結束

這並非是以登山為目的的旅行

季節上也不佳

所以沒有特別的成績

共進行了以堪那第安洛磯(カンデイアンロッキ)的路易斯(ルイズ)湖為中心的アグネス湖附近的漂浪、フェーアヴュウ山(9011呎)的新雪中獨行、ヴイクトリア冰河行、岩峰ニードルス的新雪中攀岩、モレーン湖行、以バンフ為中心的タンネル山(5500呎)漂浪、キャシケード山(9836呎)南壁攀岩試登、サルファー 山(7495呎)越嶺等

我想這次的山行可視為在台登山家向海外的一個發展

(台灣山岳第10號(昭和14年3月)第114頁–沼井鐵太郎『C.P.R沿線』)

昭和六年

從去年年底到年初所進行的高山登山

只有台灣山岳會的中崎大三郎、浦上郡太郎兩氏的冬季大霸尖山攀登

這是首度的冬季大霸尖山攀登

以登頂來說則是第3次

(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10頁、台灣山岳第6號(昭和7年11月)第1頁中崎大三郎、浦上郡太郎『冬季大霸尖山攀登記』)

(譯註:『冬季大霸尖山攀登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87783)

年底年初的季節中僅此一登山

實在非常寂寥

這是因為一如前述的霧社事件後整體高山蕃地地區不准進入的方針抑制下的結果

從而意氣昂揚的登山家隊伍

也只能在中級山以下的山行中滿足了

即使如此

其紀錄也不過兩個而已

亦即千千岩助太郎、田口與四郎兩氏及台北工業學校學生一行的塔曼山(2158米)、拉拉山(2054米)縱走

以及木田文治、齋藤三男、澤谷迪吉、永石淳諸氏的桶後溪流域的大礁溪山及鳥嘴山、落鳳山連脈的一千米級森林群山的山行

(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8頁、台灣山岳第7號(昭和8年11月)第123頁–木田文治『桶後溪流域的群山』)

3月初

山林課近藤盛雄、中村廣兩氏等的測量隊從南方的南尖山(?新稱)抵達大水窟途中登頂了達芬尖山

筆者依據伊藤太右衛門氏的調查(台灣山岳第6號第91頁)

近藤氏已於昭和5年6月攀登

但倘依據鹿野氏的說法

近藤、中村氏的首登是在昭和6年3月8日(本誌第27年3號第52頁)

究竟何者為真

尚未得到在調查的機會

此外

對將來南部中央山脈的登山帶來極大方便的關山越嶺道路(2930米)

於昭和5年開工

並在本年的春天竣工

本年是有關大霸尖山、次高山山群新紀錄陸續誕生的一年

首先是正月登山後到3月下旬

有台灣山岳會的井上一男、高尾勝夫、田榮藏、台北高校山岳部山崎、本村、小林諸氏的春天雪季大霸尖山攀登

(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22頁、台灣山岳第6號(昭和7年11月)第75頁–高尾勝夫『攀登春天的大霸尖山』)

另外此行中的拜沃馬來(バイオマライ)

和登山者一樣相互結繩而成為泰雅族最初的登頂者

又懸案的大霸尖山、次高山間的本國無雙高連峻險山脈

此年夏天被三支登山家隊伍縱走

可謂是繼昭和2年的大霸尖山首登、昭和5年中央山脈南半的探險登山之後劃時代的業績

而且其中兩支隊伍的根據地不同卻幾乎同時在這大稜線相碰頭

所以記者以聳動的新聞報導雙方互爭冠軍

讓一般大眾抱持好奇的關心

對登山界帶來相等的惡果與善果

第三支隊伍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以無嚮導與人夫進行縱走

一時之間據說行蹤成謎

此也造成社會的轟動

接下來就具體敘述一下這些隊伍的各自業績吧

台北高校山岳部教官船曳實雄氏(台灣山岳會員)及數名學生的隊伍

於7月上旬從台北出發

與卑亞南蕃人一起從卑亞南鞍部攀登桃山(純粹登山的嚆矢)

接著沿向西延伸的稜線攀越池有山(タラマップ)(3357.5米)

登頂品田山(ボチンシロン)(3567.2米:又稱ヤボラン或タラガユン)

船曳氏之後獨自探西面的斷崖

知悉大部隊要通過相當困難

於是全隊繞行品田山的北側登頂大霸尖山

並由於糧食等問題

繞經東方遙遠下方以避開素密達斷崖稜線及雪山北峰(カランタックン)

而於14日抵達次高山

再下往志佳陽社

池有、品田等二山也許已於去年被調查隊首登

但以確實的登山紀錄及純登山家的紀錄而言則是最初

又最先從品田山的前方(東方)循蕃人獵路走東側山腹抵達次高山

以學校團體來執行如此困難路線而言亦是新紀錄

其次日本山岳會員兼加拿大山岳會員的九州北田正三氏再度來台

與台灣山岳會的井上一男、宇佐見守兩氏以及新竹州澁木巡查與竹東郡蕃人一起

先是7月11日由井上溫泉循正路抵達大霸尖山

13日登頂

剛好這一天與稍早一步登頂後下來的前述船曳氏一行相會

北田氏獨自首攀南面中央的岩石煙囪

確認了大霸尖山新登頂路線的可能性

一行之後沿稜南下

從西側新登頂品田山

並以幾乎沿著稜線從東北側新登頂穆特勒布山(ムトロップ)(3712.1米:又稱素密達(スミタ)或雲達卡山(ユンタガ))

接著逆走筆者等去年的路線

15日從雪山北峰抵達次高山後

下志佳陽社

此行才是幾乎全部完成大霸尖山、次高山的所謂聖稜線最初縱走

此外

也留下除了大霸尖山外其他二峰『更困難的新路線新登頂』的功績

(台灣山岳第7號(昭和8年11月)第139頁–井上一男『大霸尖山、次高山首度縱走的紀錄』、山與溪谷第16號(昭和7年11月)第36頁–北田正三『大霸尖山、次高山的縱走』)

(譯註:井上一男『首度聖稜線縱走紀錄』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77032028)

進入8月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的山岳部員橫田太郎、高橋又市、境英雄、今井淳、田內五氏的隊伍逆行次高山、大霸尖山的縱走

起出和筆者等同樣是率同志佳陽社蕃人

但從雪山北峰之後就不肯同行而先行離去

所以變成是只有登山者的未踏地之行

加上天候不良

一行備嘗辛苦地進行縱走

不過以所謂無嚮導攀登的縱走而言則以這次為最初

(參照本會會報第12號(昭和7年2月)第4頁『台灣山岳近況』)

另外例年都舉行的台灣山岳會次高山登山大眾行

從本年夏天起

下山改採經由東稜的路線

以次高山為中心再進一步從事新方面開拓的

是從台北高校進入東京帝大就讀的鹿野忠雄氏(本會會員)

該氏於7月中旬作大甲溪源流的部分溯溪、次高山東稜的精查、從大劍山(バットアノーミン)(3613.6米)稍微南方的油婆蘭山(ユボラン)(3311.5米)到次高山稜線首度嘗試文化人最初的縱走

除了獲得自然科學的新研究材料外

同時也取得登山上的業績

(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32頁)

鹿野氏其後還持續台灣的山行

7月底攀登郡大山(繼大正15年吉井氏首登之後的第二次)

進入8月後

由郡大溪無雙(ムソウ)方面首登駒盆山(ウマボンゴ)(3126.1米)

再沿稜登山縱走(由北側新登頂)烏拉孟山、秀姑巒山、大水窟山等

8日獨行達芬尖山(文化人的第2次或第3次的登頂)

26日起攀登新高主峰、南峰

並首登地圖上所謂的南玉山(ナンギョクザン)(3391.2米)

再由東北的岩溝新登頂東峰(以上新高山群是由警察真瀨恒丑平氏及布農族馬契力(マキリタケシタホアン)陪同)

9月之後

從郡大出發攀登東郡大山(大正15年高野氏調查首登後的第一次)、烏達佩山(ウタベ)(3484.8米)及東巒大山(ヒガシランダイザン)(3465.5米)的首登

再經東郡大山首登縱走本鄉山(リリヤハ)(3441.2米)、櫧山(ワハシバン)(3355.5米)、無雙山(マショゾカン)(3246.1米)等地圖上無名的幾座山頭

5日再度開始登行烏拉孟山(譯註:指馬博拉斯山)

經馬斯布爾溪攀登馬利加南山(マリガナン)(3566.7米)

再抵達烏拉孟山後下無雙經巒大駐在所出蕃地

而在9月15日終於結束長長的山旅

鹿野氏山旅的目的不單是登山

而是及於地理學、生物學及蕃人的研究

但一次山旅竟有如此多量的登山

而且達成不少首登及先驅的山行

實在令人驚嘆

以純登山家的立場而且幾乎不假任何官方力量的一位科學探究者

而達成可匹敵如昔日的野呂寧氏、森丙牛氏或近代的吉井隆成氏、伊藤太右衛門氏等山岳專門職業人物的登山業績

是台灣登山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36頁、本誌第26年3號(昭和6年12月)第1頁–鹿野忠雄『新高南峰與南玉山的攀登』、同第27年1號(昭和7年5月)第59頁–鹿野忠雄『新高東峰的攀登』、同2號(昭和7年9月)第42頁–鹿野忠雄『獨行達芬尖山』、同3號(昭和7年12月)第45頁–鹿野忠雄『秀姑巒山脈』、同28年1號(昭和8年4月)第37頁–鹿野忠雄『東郡大山塊』)

(譯註:鹿野忠雄的山行依時間序如下
『秀姑巒山脈的縱走』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831950

『獨攀達芬尖山』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831968

『新高南峰與南玉山的攀登』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932188

『新高東峰的攀登』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932190

『東郡大山塊(紀行與備忘錄)』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831949

『由馬利加南山再登馬博拉斯山』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90104836

如與上述的紀錄相比

其他群山的夏季新方面登山則寥寥可數

除了新高山、次高山、大水窟山、秀姑巒山等一般路線的登山外

只有台北一中山岳部首次以中學學校的團體攀登以及南湖大山中台北工業學校山岳部的千千岩助太郎氏等所達成縮短日程的登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32頁、同第4年(昭和7年)第5頁)

另外

千千岩氏與台北高校山岳部的河南宏氏等

各別於本年夏天拜訪了日本北阿爾卑斯

昭和6年的秋天也無大紀錄而令人備感寂寥

只有一個利用10月中旬的2天連續假日

而由台灣山岳會的高尾、田代、小原、岡野、西村、出羽等諸氏從台北強行出發試登西巒大山

最後雖未登頂

但以近郊登山向三千米級延伸發展的首度嘗試

則是有意義的紀錄

此外以短期間遠征中級山岳又或比之更低但特殊山岳地帶的

有11月中旬的田代、高尾、出羽、岡野諸氏的鹿場大山登山與同一時候的齋藤三男、井上、千千岩、永石、堺、今井諸氏及筆者的台北隊與宇佐見、田中列次氏等的台中隊合同進行的南投火炎山攀登

(台灣山岳彙報第3年(昭和6年)第36頁及40頁)

除上述外

昭和6年度以台北為中心的小登山相當活潑

大屯山群越來越受更多人所親炙

杜鵑花盛開時節及積雪時特別熱鬧

其他角板山方面、猴山岳、直潭山、五指山、南港山等成為大眾登山地

五寮崙山、六寮崙山、基隆山、東眼山、從桶後溪的宜蘭越嶺、獅公髮山、汐止的大尖山、樂佩山(ブチヤシ山)(ロッペイ山)、南插天山(1915米)、塞口山、鹿場大山(已如前記)等

被納入近郊登山地

攀岩方面也在北投附近、拇指山、清潭溪奧、筆架山北側、直潭山南側的河流、大桶山西側的溪流、皇帝殿山、賽口山西方的岩峰、鳳髻尖等地進行

又以台中為中心的小登山方面

有明治溫泉露營行及新竹火炎山、南投火炎山攀登(已如前記)等

昭和七年

進入本年之後

利用年底年初進行一般登山道路的新高山等其他蕃地旅行及登山早已化為年中行事

但因警察方面體諒警察照顧登山者住宿的辛勞

而且蕃地的正月與內地的山村不同

必須進行新曆的正月行事以及休養

所以從昭和6年底起就發出通告

強調希望避免正月的登山

然而在澎湃而起的登山熱面前

這些障礙也在某些手段下一一克服

並獲得新高山方面的二個紀錄性登山

這是台灣山岳會的中崎大三郎、武上耕一、結城數馬等三氏的新高主峰、大水窟山、秀姑巒山、烏拉孟山(未登頂)之行以及該會的冰石淳、 宇佐見守兩氏與筆者的隊伍所進行的以新高駐在所為中心的放射線登山等二個

前者是正月的秀姑巒山、烏拉孟山的新紀錄

且中崎氏又從登山家的見地確認了由南駐在所強行一日往返烏拉孟山的可能性

後者限於個人及天候條件惡劣而僅止於從『地獄坂岩溝』(奈落坂ルンゼ)的雪溪往返登頂東峰以及由正常道路首登主峰、新高駐在所附近的針岩ニードルス等實績

不過這是首度全部是登山家的山行

(參照本會會報第12號(昭和7年2月)第5頁、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昭和7年)第6頁、台灣時報152號(昭和7年7月)第1頁、沼井鐵太郎『放射線的登行與新高山』)

然後是去年春開通的關山越嶺道路

也只有山林課調查隊和警察相關人士翻越過1、2次而已

此年的2月中

有石川理蕃課長一行的巡視山行

又進入3月後

有京大沼田教授從高雄州方面走到廳界作植物採集

除了上述外

遺憾的是從正月到6月上旬都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台灣高山的紀錄

只有中級山岳有若干登山家進行探查而已

亦即首先是利用年底年初的休假中

木田文治、今崎秀一、田口與四郎、山村瀧勇氏首度探查新竹州的那結山(ナゼ)(1536米:又稱ルック山)、貴妃山(ケイフイ)(1576米:又稱ラッカ山)、鳥嘴山(1795米:又稱ボレック山)等山脈

又該會的高尾勝夫、出羽佐久一、岡野宗一、小原泰二諸氏

於正月初從碎石坡透過多樣路線攀登殘雪降霜結冰的北插天山(1747米)

(台灣山岳彙報(昭和7年)第6頁)

另台中州東勢國民學校的一行數名在相同時候以業餘人士首登了大尖山(2225米:又稱鳶嘴山或モモマーガル)

(シルビア第3卷2號(昭和7年)第59頁–今川三郎『攀登大尖山』)

翌2月有冰石淳氏與筆者的攀登加里山(2318.7米)

此山已於本年或去年被河東組的山地事業相關日本人士所攀登

(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昭和7年)第9頁、台灣山岳第7號(昭和8年11月)第170頁)

更且

進入6月後

台灣山岳會台中支部的田中列次氏等12名

從出雲山(イヅモヤマ)駐在所往返醜崠山(2020米、已於大正13年9月被福谷氏、昭和5年3月福田氏等攀登)

翌7月同樣是田中氏等3名攀登大尖山

以至於對此山脈的登山價值更有認識

(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昭和7年)第39頁)

另外4月中特別值得一提的

是田村剛博士赴聲名大噪的國立公園預定地太魯閣視察

在調查後對納合木瓜溪、三棧溪(サンサン)的所謂大太魯閣的偉大風景地拍胸脯保證

並透過東台灣宣傳協會的努力讓之後的探險勝者大為增加

另外台灣山岳會員出羽佐久一氏趁赴內地省親之便

從日本北阿爾卑斯上高地攀登槍岳

開啟了台灣赴內地的積雪期登山的頭緒

6月中旬左右

筆者身帶公務從里壠、新武路方面的東側越過關山越嶺道路

以登山來說

雖只攀登了鞍部頂上附近的約3000米的山峰

但可向登山界提供以此道路為中心的向陽山、關山、庫哈諾辛山等種種登山資料

(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昭和7年)第35頁至56頁、本會會報第17號(昭和7年7月)第4頁)

7月中

台灣山岳會除了新高山、次高山的例年大眾登山外

還進行了兩大探險山行

次高山也在領隊千千岩氏的計劃下在山頂上露營(陸地測量部員紮營在山頂測量中)

之後經東稜、七家灣溪、卑亞南鞍部強行到卑亞南社

發展出一個新機軸

(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第39頁)

探險山行之一是以佐佐木舜一為領隊而由河南宏、清水善次郎、古平勝三、桑子正彥、山河友次、萩坂剛諸氏所組成的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的植物調查、寫真攝影專業的研究登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第44頁、台灣山岳第7號(昭和8年11月)第60頁–佐佐木舜一『大霸尖山及次高山連峰縱走記』)

(譯註:『大霸尖山及次高山連峰縱走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12132469)

另外一個是以千千岩助太郎為領隊而由齋藤三男、田口與四郎、宇佐見守諸氏等組成的畢祿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的大縱走

中央尖 山、南湖大山 之間的縱走

隨著去年被解決的大霸尖山 、次高山縱走

原本就成為有心人士探險以及競技登山的焦點

但竟然連畢祿山 、中央尖 山之間也一併走通

且又首登其間的無明山(ルムラモル山?, 3420米)、南湖大山 南峰(3500米)

這真的是今年登山業績上的掄元之作

此一長而大的山稜

其攀登技術上的價值雖比想像中還低

但讓中央山脈的北半部就此沒有欠缺紀錄的主稜

且在面對溪頭兩蕃敵對的人為困難中

能在當局的理解下以無嚮導方式完成最後從南湖大山 下山的縱走一事

可說是劃時代之舉

其最後的處置

是近代登山上巧妙而飛躍的管理之一

而之所以能夠有此自信

是來自於領隊千千岩對南湖大山 攀登上的再三研究

另外此行中

因為路途遙遠以及天候不穩定的夏季

所以並無勉強試登中央尖山南方無名山等其他惡劣的場所

(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第44頁、台灣山岳第7號第147頁–千千岩助太郎『畢祿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

(譯註:『畢祿山中央尖 山、南湖大山 縱走』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23494302

另千千岩助太郎生平、山行紀錄請參照『長程縱走的建築先驅—千千岩助太郎』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905439

其他在夏季的登山

首先是岡山正氏等於7月恐怕是以業餘身份首度攀登了白姑大山

(第4卷1號(昭和8年)第65頁、台灣山岳彙報第8年(昭和11年)第27頁)

(譯註:『白姑大山攀登記』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323028)

然後是台北一中山岳部員在新沼、二宮兩教官的率領下

7月攀登了大霸尖山

但因考量天候遽變而從警察道路作二日往返的強行

與之相反山行方式的

有同樣是7月下旬由見元了氏所率領的台北商業學校學生數名

在志佳陽大山山腹宿營一夜

把原本兩天往返的次高山登山

改為花三天輕鬆的山行(台灣山岳彙報第8年第49頁)

又8月中旬中

九州帝大教授江崎悌三氏在昆蟲採集研究的目的下

由東越過關山越(江崎悌三藏版『第二回台灣採集旅行記』昭和7年12月)

約同一時間伊藤太右衛門氏也同樣越過關山越嶺道路

(譯註:參照『關山越嶺道、六龜警備線及內本鹿越嶺道採集旅行』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053807

又以內地的高山遠征來說

其山與路線都不算罕見的山行

以前本會的長老大平晟氏曾千里迢迢來攀登新高山、南湖大山

與之相反地

台灣山岳會的長老大橋捨三郎氏則和島田彌市氏一起踏破燕岳、大天井岳、槍岳並精神飽滿地回到台灣

值得一記

進入秋天之後

在中級山岳方面

新竹的有志登山家在10月15日至17日的2天半中

從風尾溪攀登鹿場大山

再經上島溫泉下來的強行登山

又蕃人很少通過的阿里山塔山(2480.5米)的南面峭壁

營林所員一行於11月以文化人身份首度攀登

(台灣山林99號(昭和9年)第41頁–南山燕『塔山斷崖正面攻擊記』、『台灣山岳第10號(昭和14年3月)第61頁)

高連山地方面

山林課於10月及11月兩次首度以大調查隊從北往南進行大霸尖山、次高山的縱走

不過這些山行和台灣山岳會的其他夏季山行一樣

似乎都避開了素密達最險惡的場所

(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第57頁、同第5年(昭和8年)第4頁)

另本年理蕃史上又成為一個山行障礙的大關山事件於10月9日發生

特意開通的關山越嶺道路也因此暫時對大眾關閉

(參照台灣山岳第7號(昭和8年11月)第35頁–瀨野尾寧『大關山事件的顛末』

此年的不知哪一個月

陸地測量部的齋多技師在次高山往南延伸的山脈中

首登Atohan(アトハン)(3284.5米)

並命名為佳陽大山(佳陽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6年(昭和9年)第3頁)

另昭和5年至7年之間

伊藤太右衛門氏似乎從東側的台東廳攀登北大武山

惟日期不確定

(後來確認伊藤氏是昭和5年9月從台東廳的大麻里進入ビララウ,同17日出發,由大麻里溪源頭登頂北大武山。從東側攀登大武山連嶺,恐怕是最初的文化史紀錄(台灣山林會報57號昭和5年12月43頁)

昭和7年度以台北為中心的小登山

其分野比去年更廣也更深地進行

新納入登山家已知清單的山地有貴妃山、鳥嘴山的山脈或北插天山的不同登頂路線及加里山等已如前述的山

另包括大屯山群的烘爐山、石槽子坑、火炭竈坑、大屯山西側的溪、面天山北方的溪、小觀音山火口瀨、竹子山東南的溪、大屯山的粗坑、八連溪、南勢溪流域中的竹坑山、大保克山、從內洞溪往シラック溪、插天山脈中的從樂佩山(ブチャシ)到北插天山、南插天山到拉拉山、其他基隆水源地的群山、從宜蘭側攀登阿玉山、由白石山攀登鹿窟尖等

這些山地有些可立即適用於初次爬山者同行的大眾登山

隨著大屯山群廣被踏遍

登山家一方面追求插天山脈的未踏之地

另方面探求近鄰的山谷與岩場

或嘗試小遠征新竹州的五指山或馬那邦山(マナバン)

又台灣山岳會向台銀和樂路會請託的七星山登山路線的共同調查

是集中登山的一個新形式

攀岩在鳳髻尖進行最為深入的研究

其附近的險惡塞口山石壁的新攀登、直潭山南面的溪、龜山附近的岩溝、筆架山北側的斷崖、汐止大尖山西側的溪、大屯山的粗坑、八連溪、面天山裡側的溪、皇帝殿山等也被探索

而且應一般大眾的要求

台灣山岳會舉辦了長達四天的攀岩講習會

相對於台北的小登山有如此旺盛的登山意識

其他都市的活躍情形則頗為有限

亦即只有以新竹為中心有五指山及鹿場大山

以台中為中心的大尖山的山脈

以嘉義為中心的大坑山

以花蓮港為中心的Haroku(ハロク)臺、立霧山(タッキリ)而已

昭和八年

台灣登山界開始以來

沒有像昭和7年底到8年初的季節般如此奮發的冬季登山

首先是以池田雄之進氏為領隊的台灣山岳會奇萊南峰及能高越

這雖然沒有任何的新奇

但卻是霧社事件以來該會會員久違地通過該地

又透過天長斷崖橫斷的新道路來傳頌木瓜溪之美

也稍稍值得注意

第二是武上耕一、浦上郡太郎兩氏的中央尖山登山

路線並非是新的

登頂也是排在台北一中、沃頓氏?、山林課寺西、伊勢兩氏、千千岩氏等之後

但以冬山而言是最初的山行

另發現了日數縮短的可能性一事

是值得注意的登山

(台灣山岳第7號(昭和8年11月)第115頁–武上耕一、浦上郡太郎『冬季中央尖山登山記』)

(譯註:『冬季中央尖山登山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87783)

第三是齋藤三男、今野三郎兩氏與筆者的清水大山(2407.3)米山行

以無嚮導無人夫的方式從最陡峭的東海岸方面攀登延伸的山稜與岩谷

並得以調查石灰岩山的攀登性質

清水大山的首登已於大正5年因為測量需要而被攀登

近年來陸地測量部員聽說也有攀登並在山等上滯留6天

(本會會報22號(昭和8年1月)第10頁、台灣山岳第7號第92頁–沼井鐵太郎『清水大山』)

(譯註:『清水大山』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34078732

第四是出羽佐久一、岡野宗一兩氏從八通關嘗試攀登積雪的新高主峰與東峰

並首登其間的新岩溝

然後在主峰附近進行攀岩練習一事

被認為有新紀錄的價值

以上是台灣山岳會的半官方山行

此外尚有該會的田口與四郎、田中武男、山下只三、松本芳夫等四氏進行中級山以下的山岳

攀登了南勢溪源流地的北插天山、塔曼山、庫魯山(2101米)、玫瑰西魔山(1906米)、復興尖山(1866)等插天山脈南方的過半登山家未踏峰並締造了新紀錄

又該會的小原泰治氏試登奇萊主峰西面的峭壁

因為同行的蕃人逃跑了

而空留登頂遺憾地下山

由此西側的直登完全是首次的紀錄

另外名為BBS山岳會的一支隊伍從太魯閣經魯翁溪攀登畢祿山

這雖已在冬季走過的路線

但單純從太魯閣到此山為目的往返山行則是首次

其他亦有能高越、拉拉山方面、上島溫泉方面等越嶺或兼作植物採集的健行

可說是熱鬧的登山界之冬

總之這顯示出山界也逐漸擺脫偏重夏山的舊態

(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昭和8年)第8-11頁)

整體上

台灣高山的積雪期並不一定

有時即便月曆上的盛冬

雪已消融

或者12月到5月的期間中銀嶺輝耀

或甚至已到6月

也偶而會降雪

不過通常是1月中旬到2月底或3月上旬為止是真正的冬山之雪

3月中左右到4月是反覆輪迴凍結融解的春雪

其後完全變成溫帶地方的高山夏山般的殘雪

而在5月中冰融了

其中在真正冬山季節時嘗試登山一事

也因為一般公司休假的關係而難以執行

昭和8年也是如此

好不容易在正月中看到冬山隆盛的氣運

其後卻看不到任何登山報告

3月中在台灣山岳會的機關誌有看到二個報告

但這並不是什麼登山紀錄

而且本年又和往年不同

降水量(降雪量)非常缺乏

所以很多登山客似乎完全沒被新雪凍雪所困擾

另外3月中和登山有間接關係的

是原本住在新高山北邊郡大溪及丹大溪的郡蕃及丹蕃開始移住

蕃人特別是高山地區的蕃人向低地移住

是所謂蕃人授產及統御上的行政手段

但關係到登山嚮導人夫的供給

像其後的丹大方面

就帶來相當的問題

4月下旬

陸地測量部千葉技師一行來台

根據報導這是為了地形測量而展開為期數月的工作

其中第一班以次高山為中心

第二班以畢祿山為中心

第三班以白姑大山為中心

從來以測量為目的的登山

滯留在山中或山頂的時間最長

也做很多地形圖發行的基礎實測

但因為其工作長期且低調

所以登山紀錄幾乎沒有公開

這一點在公正的登山史編纂上實在令人遺憾

從而登山家所編纂的登山史

可以說很多並未超出登山家紀錄性的登山史範圍

5月下旬到6月

佐佐木舜一氏為了調查植物而與其他調查隊一起攀登台東海岸山脈的八里灣山(貓公富士)

之後攀登木瓜山(2426.1米,已經被首登過)及太魯閣大山

又鹿野忠雄氏6月12日登頂台東海岸山脈的都巒山

接著渡海到蘭嶼

也攀登了該島最高的紅頭山(545米)

(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第49及54頁)

進入6月

台灣山岳會決定於17日的台灣始政紀念日催生兩個值得紀念的事業
一是新高登山地圖的發行

一年多來匯集了專家及會議的核心關係人士的眾人智慧

製作出最值得信賴的登山用地形圖

二是18日舉行落成儀式的大屯山、小觀音山間鞍部附近的登山家、健行人士專用的純山屋振衣亭的建設完工

此外台灣山岳會和已經誕生的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及大太魯閣宣傳協會共同合作

舉辦展覽會或進行國立公園預定地的登山

後者聘請了本會的槇有恒氏從太魯閣峽谷縱走合歡連峰、奇萊主山連峰並探查能高越東側的登山

6月20日至29日的山行

受到大太魯閣宣傳協會請求支援的台灣山岳會

派遣了永石淳、中崎大三郎兩氏當同行的代表

(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昭和8年)第34-37頁及第41頁、台灣山岳第7號(昭和8年11月)卷末圖版及第179頁、本誌第28年3號第201頁、台灣時報166號(昭和8年9月)第81頁及同167號10月第96頁–永石淳一『從太魯閣峽谷縱走奇萊主山連峰』)

7月的所謂登山期

台灣山岳會老早就出動了新高山與南湖大山的一般登山班

新高山班是包含數名婦人的完全大眾班

並發生了高山病患

是讓擔任領隊的人相當辛苦的登山

這是顯示即使開鑿了完好的登山道路

但像新高山般的高度

是很難求其萬全的一例

此行在新高駐在所目擊了被冰霰襲擊以及秀姑巒山脈的高處降下全白的雪

(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第41頁)

此年夏天

正是去年秋天的大關山事件已經在年初告一段落

加上昭和3年郡大蕃脫逃以來造成新高、八通關警備線以南禁止入蕃主因的未歸順蕃玉穗社頭目拉荷阿雷黨羽剛完成正式歸順之時

是台灣山行上好運來的季節

雖並非知悉此一風雲而趁機而來

同志社大學及立教大學的山岳部各派出一班遠征台灣

也各自或共同登山

對島內外帶來相當的刺戢

此兩家內地學校山岳部的台灣遠征

長時間赴島內各方面以山岳隊伍活躍的情形

是迄今無以倫比的所謂快速強力部隊的遠征

特別是同志社大學的隊伍締造了輝煌的紀錄

如僅以台灣的紀錄性登山而言

7月中旬後同志社大學的兒島勘次、入江保太、鹽見正等三氏與京大植物學教室的大井氏同行

在南湖大山Bunakkei滯留三夜

雖無法往返預定的中央尖山

卻進行了從各方面攀登主峰及往返南峰(入江、鹽見二氏)

又從7月底到8月初為止

出動了台灣山岳會的新高山特別班

筆者擔任領隊

與上述的同志社山岳部3名及立教山岳部小原勝部、山田正夫、湯本正久、中島雷二等四氏共同登山

嘗試攀登新高山各峰

亦即締造了從南峰東稜的最高點往東的兩個山峰及南峰西南稜3584米小南山的首度縱走(以上由台南州伊達巡查同行)、主峰.東峰稜線北壁的RII岩溝登降、RIV岩溝下降、從東峰的東山北稜I西面經稜線新登頂東峰東山(兒島、入江及筆者)等

最後的攀登是高度4百米的攀岩

一半以上是相互結繩

是台灣最長的攀登(有關新高主峰、東峰稜線及南峰地點記名,請參照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昭和8年)第46頁拙稿及圖版)

另外在南峰北方約3600米的地點及臺中州側道路長命水附近進行的二個高山露營

恐怕是前所未有的

之後同志社的兒島及鹽見氏8月中旬縱走大霸尖山、次高山

其間在穆特勒布山南側營地滯留三夜

兒島氏與同行的泰雅族Utao Naui(ウタオ ナウイ)勇敢地作穆特勒布山北壁素密達(シミタ)的最初下降

攀登三叉點南面下方溪水後

另一位Yumin Bitsu(ユーミン ビツ)也陪伴往返攀登品田山西壁

兒島氏等的積極行動不止於此

8月底參加了台灣山岳會的關山班

與領隊千千岩助太郎氏一起由西越過關山越

途中從大關山駐在所經名為庫哈諾辛第四溪的乾溪溝抵達中央山脈

再由此向南直登關山

這是純登山家的首次關山登頂

但這在警察關係上

是未獲核准的登山

因為過於熱切想要登頂

導致其中一人擅自奔行而傷害領隊與擔任警備的警官感情

這在未歸順蕃尚有不穩舉動之虞時

實在令人遺憾

除了以上的新紀錄外

以一般的登山旅行而言

上述兩山岳部的一行登爬了大甲溪道路、能高越、往返大霸尖山

(本會會報28號(昭和8年9月)第7頁、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第45-50頁及53頁、立教大學山岳部部報6(昭和9年6月)中島雷二『新高山塊、能高越、大霸尖山』、關西學生山岳聯盟報告第5號(昭和9年7月)第28頁–兒島勘次、入江保太、鹽見正『台灣遠征(1933)報告』、兒島勘次著書『台灣的山』昭和9年7月25日發行、全62頁、台灣山岳第8號(昭和11年6月)第61頁–千千岩助太郎『關山』)

(譯註:『台灣遠征(1933)報告』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427364

兒島勘次的生平、山行紀錄請參照『南十字星的漂泊–兒島勘次』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892834

另『台灣的山』相關的文章詳下

『Brief Report Formosa』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422982

『與盛夏的年輕人-南湖大山、卑亞南越嶺』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232725

『新高山』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290282

『素密達斷崖』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384685

『台車』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233296

『關山登頂』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233312

『後記』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220750

千千岩助太郎『關山』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977739)

此外

台南高工山岳部一行亦完成大霸尖山、次高山的縱走

台北工業山岳部雖只完成大霸尖山的往返

但在歸途時經由馬達拉溪、カリ溪匯流口抵達結城駐在所

探查出新的路線(蕃路)

從春天來台旅行的鹿野忠雄氏

8月中旬自知本溫泉出發

越過知本越(1667米?台東屏東道路)抵達屏東

海拔雖低

但將此特異的橫斷道路現狀向山岳界做了報告

(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第48及54頁)

綜觀此年的台灣夏山因登山家的投入而更添新的深味

另一方面登山的數量也遠比去年大增

除了學校關係

一般社會人士及婦人的登山與蕃地旅行似乎蓬勃發展起來

從阿里山往新高山的汽車道路也部份開通

但也因為工事中的關係

今年夏天就必須作兒玉山越嶺

然後八通關及塔塔加駐在所也著手新宿舍的興建

新高山之外

適合大眾山行的太平山、卑亞南.松嶺越等

(本會會報28號第7頁)

另7、8月中

在台登山家在島外有相當的發展

攀登了日本北阿爾卑斯的穗高、槍、小槍、燕等諸岳、四國的五劒山、九州的久住山、鶴見岳、北海道的藻岩岳、手稻岳、余市岳、札幌岳、大雪山、十勝岳、朝鮮的金剛山等

昭和8年的夏山

在9、10月中也迎接了活潑的登山者

首先是本會會員田中薰氏在9月上旬與鹿野忠雄氏及鹿野氏助手雅美族托泰布典(トタイブテン)君

一起由ムルロアフ經給里洛、拔都諾府山縱走南湖大山

並以Bunakkei為中心進行冰河地形的觀察研究

以登山來說

攀登了南湖大山主峰、北峰、東北峰、東峰及由此下往馬比杉山的稜線後首登陶賽峰(3030米餘,新稱的石灰岩峰)

發現南湖溪(シラガン)源頭的岩石小屋及開拓了由溪下降後抵達タケジン附近的新路線

(本會會報第29號(昭和8年10月)第6頁、本誌第29年1號(昭和9年5月)第25頁–田中薰『南湖大山記』、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第56頁)

其次

10上旬筆者陪伴台灣專賣局的野間口徹志氏台灣山岳會員

列席和社溪樟神木所在地的久須乃木祠祭典後

由東埔攀登新高主峰

再下主峰東北稜(最長最大的北側支稜)並試登主峰北稜

因為落石多而條件惡劣

攀登僅及於下端就中止

在偵查該稜周圍後下阿里山側

再由阿里山沿廢道向北縱走阿里山山塊

經鳥松坑山(2266米)、五叉崙山(2200米)、金柑樹山(2120米)等

一日長驅溪頭(地名)的東大演習林事務所

同一時候

鹿野忠雄氏與托泰布典君由卑亞南社攀登桃山後往返大霸尖山

再縱走次高山

在山上屢屢滯留並完成各種專門的觀測研究

不過在穆勒特布山南側野營地附近

因爲同行的蕃人落跑而在登山上備嘗辛苦

(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61頁)

接著佐佐木舜一、手島龍雄兩氏於10月下旬進行最近解禁後的第一次關山登頂及關山越

此登山的目的是植物及森林調查

正想說這造成登山界種種問題的關山及關山越

今後應該可以讓一般登山家親炙

沒想到11月底黑壠附近的逢坂駐在所突然發生蕃害

導致此一區域再度封鎖

敘述稍微掉頭一下

從10月底到11月初

以早坂博士、青木繁氏等數名為成員的臺北帝大山岳俱樂部

在地質、森林調查及植物採集的目的下

從阿里山口越過新高山(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65及66頁)

又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

長期登山研究的第一人選鹿野忠雄氏同樣在托泰布典君的陪伴下

精查次高山群

並從佳陽溯ミノロー溪首登劒山(ケンザン)(3227米:ビリホン)

然後縱走布伕奇寒山(フケホン)、油婆蘭山(ユボラン)、大劍山(バットアノーミン)

在先下司祭朗溪(スカイラン)後

再由志佳陽三度攀登次高山後滯留

總計渡過20天的露營生活後下志佳陽

透過此一探究而獲得確信的該氏

有關已經預報過的本山群冰河地形

終於得以向學界作詳細的報告

(本會會報32號(昭和9年1月)第5頁、台灣山岳彙報第6年(昭和9年)第3頁、本誌第31年2號(昭和12年3月)第142頁)

昭和8年度以台北為中心的小登山

又呈現更加旺盛的活力

從此年前後起的小登山

也看到區分成探險上以近代技術攀登的登山精神及方式進行的登山家與以靜觀派、低山趣味或健行精神或方式進行的步行者(pedestrian)的兩種傾向

後者經常步行的包括從指南宮登爬猴山岳、桃園台地健行、五指山、鳥尖連崗、角板山越、安通越、基隆山、大嶺峠、其他大屯山群的一般路線等

台灣山岳會在大屯山建造的振衣亭山屋

原本是被其開拓者用於有新味的山行

但大部分是成為漂浪者、健行者的休養場所

台灣山岳會的月例登山地中

也納入了以前曾是前輩苦心所開路的山

例如直潭山、加里山、三針後山、塞口山、大桶山、樂佩山、逐鹿山、竹坑山、拉拉山等

而此年成為登山家新領域的山地

有由江頭(カンタウ)登往面天山的稜線、菜公坑山北稜、竹子山北峰、小觀音山火口瀨、同火山口壁西部及西稜、同東側的溪谷、桃園台地、塞口山、小阿玉山、由南插天山登爬北插天山、由樂佩山登爬卡保山、內洞溪.路門山.哈盆.中嶺越

然後與台中支部合同再攀登大尖山以及小遠征到治茆山跟前的一座山峰

在岩場方面

鳳髻尖岩場正式地登降數次新的處所

又從此年起登山家渡船到基隆嶼進行攀登

石筍尖山東稜的岩稜及白山的岩場被首攀

八連溪下降、面天山北方的溪流也再度被探查

至去年底為止登山的旺盛氣氛僅次於臺北的以台中市為中心的小登山

除了與台北隊伍合同進行大尖山行外

並未知悉尚有其它山行

取而代之的是擁有好領隊或果敢登山家的以宜蘭或嘉義為中心的小登山

亦即在宜蘭方面

除了阿玉山、太平山的以之山地外

烘爐地山、三針後山、 鴻子山(礁溪富士)被納入紀錄

嘉義方面

岩仔山、半天岩山、大湖山的縱走、隙頂山、瀨頭山等納入登頂名單

特別是隙頂山之行在即將山難之前

得以勉強脫離了危地險崖

(台灣山岳第7號173頁–井口刀水『某日的隙頂山』)

昭和九年

從去年底到年初的冬季登山更呈活力

雖然蕃地正月登山在某州被全部禁止或依情況而做選擇禁止

但依然顯示出台灣登山界對冬山的注目越來越顯著

首先是新高山方面有四個不同的登山報告

台灣山岳會的岡野宗一、橋爪清兩氏與他們所屬的台銀山岳部的喜多村氏

一起在長命水附近搭帳(冬山在長命水搭帳是首次)

以冰爪踏著東峰北面正下方的雪與蒼冰的岩溝(東峰北RI?)

並揮著冰斧攀登

也縱走東峰、主峰

又該會的山下只三、松本芳夫、大窪七郎等三氏及筆者

經沙里仙溪、塔塔加鞍部抵新高下

以相互結繩方式從主峰北稜下降

雖完成泰半

惟因天候不良、隊伍的條件不佳而放棄回到山頂上

又趣味登山會的小林武男、小泉清兩氏締造了短時間快速從次高山攀登到新高山及蕃地旅行

此外亦有台灣山岳會的藤田安二、下澤伊八郎兩氏攀登秀姑巒山與新高山的山行

(從秀姑巒山的下山路是取沿著秀姑巒溪的蕃路)

此外

新高山一般路線的登山隊伍

至少還有5組

其他山岳中

北大武山連嶺久違地被台北及台南的二支隊伍攀登

台北的隊伍是台灣山岳會的新井良三郎、田口與四郎與總督府鐵道部山岳部的今井淳、松元巖兩氏等4名以及土肥巡查部長、平出巡查、排灣蕃人9名等攀登北大武山

台南的隊伍是台南高工山岳部員6名

攀登了南大武山

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也由台灣山岳會員為主體的隊伍攀登

南湖大山方面

是中崎大三郎、武上耕一、結城數馬、浦上郡太郎、野村諸氏

從Bunakkei之後

只有登山者在濃霧與吹雪中相互結繩勇敢地攀登主峰

然後在Bunakkei搭起天幕

下山路跟隨去年田中、鹿野兩氏走過的南湖溪源頭路線

中央尖山方面

是江藤英雄氏及小熊博氏

從陶賽取既知的路線登降

然後山雖是中級山的海拔

北部山地明顯是登山家未登之峰的西丘斯山(2420米)攀登

由台灣山岳會的木田文治、土肥辰夫、德田佐、今野三郎、澤谷迪吉、橫田時晴諸氏及留茂安社蕃人5名從其東稜登爬

因為天候不良的關係而於暗夜強行下山

此山恐怕已於近年被陸地測量部員所首登

除此之外

能高越、卑亞南越、卑亞南鞍部及太平山、中嶺越等大小的一般路線

在這季節中也被走過

(台灣山岳彙報第6年(昭和9年)6-7頁、台灣山岳第8號(昭和11年6月)71頁、木田文治『西丘斯山登行』、ケルン第10號(昭和9年3月)25頁–沼井鐵太郎『新高的冬山–主峰北稜的嘗試』)

(譯註:『西丘斯山行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726998

年末年初的登山雖然也是如此興盛

但此年到夏季維質可說完全沒有大的登山

台灣山岳彙報中除了近郊登山外

只有紀錄了4月中旬木田文治從太平山攀登中級山岳給里洛山(2490.2米)的訊息

以及千千岩氏、宇佐見氏與筆者在出差內地及朝鮮之際

探訪了大菩薩峠、谷川岳一之倉澤、槍岳、北漢山及金剛山毘盧峰的訊息

當然這些都非什麼新的登山紀錄

像給里洛山也是被相關事業單位等攀登過好幾次

另外

台灣山岳會從今年起

在即將夏季登山期之前作街頭進出

於台北市內百貨公司內開辦『山的相談所』

和之前開辦過的通俗演講展覽會『山之夕』

之後變成每年都舉辦的例會

(台灣山岳彙報第6年29頁)

昭和9年的夏季登山

以新高山的一般路線最多人爬且登山人數激增

8月上旬在塔塔加駐在所附近的宿泊所『鹿林山莊』完工落成後

更是越來越方便

大霸尖山與鹿場大山、南湖大山等也被登爬

(譯註:參照藤田安二『大霸尖山與鹿場大山』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69420739)

7月中旬後者在台灣山岳會的登山下

在往卑亞南鞍部的下山路線中

首次由蕃地地形圖8900尺峰下往有勝、鞍部的中間快適路線

又女性登山家的次高山登山已於去年夏天開始

今年也由大崎忠一氏的令妹攀登了南湖大山

逐漸開始了新高山與奇萊南峰以外亦有女性(高砂族除外)的台灣高山登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6年33及39頁)

7、8月中

以及昭和9年中最大質量的探險

是由神戶商大山岳部台灣偵查班日比野真二、石田宗太郎、奧田五郎諸氏所執行

亦即7月21日從陶賽抵達中央尖山東稜的ボッカン獵屋

然後走抵達南湖大山、中央尖山間大鞍部的新路線蕃路

攀登南湖大山後

首度在主峰西南的岩石小屋宿泊

並在主峰東南面進行攀岩練習(陶賽峰?)

之後經中央尖山等縱走到畢祿山

再由新設道路先下塔比多

8月1日起再上爬新設的合歡越嶺道路

縱走合歡山、奇萊主山連峰後出能高越

8日下埔里

南湖大山、畢祿山的縱走是文化史上的第二次縱走

但由北往南縱走則是首次

其他南湖大山、奇萊主峰的攀岩等

此次山旅是完全締造了新紀錄

就在此大縱走之後

該校山岳部長的田中薰氏再度訪問台灣

從太魯閣奧地攀登

進行了畢祿山、合歡山、奇萊主峰、能高山連峰的地形調查

在秋天11月半之前

登山史上完全沒有值得紀錄的山行

(後來確認10月有佐佐木舜一一氏等在植物調查的目的下精查知本越道路及其他。詳台灣的山林114號昭和10年10月7頁、同115號8頁、同116號32頁、同118號昭和11年2月14頁、119號21頁、120號37頁、122號43頁等–佐佐木舜一、宮川象三、倉田猛『知本越植生調查豫報(以台東事業區管內為主))

11月下旬台灣山岳會的兩個山屋建造在新時代的名山南湖大山

其後不久

由會長幣原坦氏將建在Bunakkei的山屋命名為南湖山莊

將Kirettoi的山屋命名為寄歷亭

兩者都是最初台灣蕃地的特殊山地中沒有蕃人居住的登山專用山屋

其樣式是符合時代與土地的原始山屋

又從去年起蓬勃發展的國立公園運動

終於在本年11月誕生了北部的大屯國立公園協會

另外

追隨內地鐵道省的登山、健行宣傳獎勵政策

本島鐵道部也從本年春季開始著眼於此方面

該部山岳部及被拜託新擔任囑託的筆者著手進行相關工作

此年的秋天開始了從台灣鐵道沿線可以看到的山之調查、攝影、素描

又雖和登山有點不同

從此年的秋冬之交

以筆者為中心在台北近郊的低山及海岸開始了上述工作之一的草坪滑雪及砂地滑雪

(台灣山岳彙報第6年47及51頁、同第7年(昭和10年)3頁)

高山登山業績在12月之後

可見於合歡越、新高山及大霸尖山、次高山

以登山來說都不是紀錄性的山行

但在新高登山中

有報導說利用了備有暖爐及暖氣設備的鹿林山莊及東埔的新設一般用宿舍(警察俱樂部)

大霸尖山、次高山的縱走是對已被提出冰河地形問題的本山脈而由同學會員的佐佐保雄氏渡台研究的登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7年3及9頁)

最後來看昭和9年中以台北為中心的小登山實績

台北近郊的山方面

大屯火山群的群山、五指山、二格山、獅仔頭山常被攀登

近郊的山也有人氣的變化

去年在大屯山建造振衣亭山屋後

台北州的該山群設施有相當進展而變得容易行走

因此一般的健行者固不待言

連台灣山岳會的錚錚之士也多插足此方面

也締造了老梅溪溯行、竹子山登頂的新紀錄

但登山家曾經有輝煌積極活動的插天山脈奧山或南勢溪流域方面

僅有阿玉山、桶後溪越、大桶山等山行報告

除了以上之外

成為登山家新領域的山

有倒吊嶺、伏獅山、南勢角山、新竹五指山、鵝公髻山(1612米)、白石山等

岩場方面

除了既知的皇帝殿山、鳳髻尖、筆架山、面天山北方的溪流、基隆嶼等外

新探查了烏塗窟及金瓜石的獅子岩、半平山等

峰頭尖也久違地被探查而終於明白其地理

大致上台北附近的岩場探尋也到此年為止

之後即使有新岩場也似乎未被報導

(參照台灣山岳第10號(昭和14年3月)14-62頁–沼井鐵太郎『台北附近的岩場與石溪』)

台北以外以都市為中心的小登山方面

僅有從宜蘭往太平山、給里洛山(前述)、從台中往八仙山、從台南往關子嶺的報告

昭和十年

去年年底到本年年初的季節中

和高山因緣最深的台中州對登山大眾完全封閉蕃地(山)

其他州也發生蕃人使役上的人為不便

很遺憾讓人懷疑當局先前倡導的蕃地開發大義

不過以台灣山岳會員為主的正月登山

雖然有此暫時性的時勢逆行

依然顯示出旺盛的氣勢

首先在南湖大山攀登方面

因為去年11月中竣工的台灣山岳會山屋的開放

由筆者擔任領隊

以14名的多人數進行攀登

登山是一般的路線

但始終都為雨與雪所惱

隊員中有高山地形研究的學徒佐佐保雄氏及本山中首度的冬季女性登山家小原美知子小姐的參與

可稱為高嶺深谷健行路線代表的合歡越

由台灣山岳會出動了二班

另外帝國最南的高峻大武山連嶺有兩個縱走隊

一是北大武山、霧頭山(2821.1米、蕃稱バラトダン)的首度縱走

台灣山岳會的千千岩助太郎、田口與四郎、新井良三郎、齋藤三男等四氏由北大武山向北前進

後二氏因為有事而從兩山間最低鞍部下舊古茶(コチャボガン)

前二位則完成縱走而締造了文化史的新紀錄

又井下為三氏等3名率同警察3名、蕃人30名的大部隊

由從來無文化人紀錄的舊古樓社(クナナウ)攀登往南大武山的道路

並完成南大武山、北大武山的縱走

此外向陽會山岳部進行了已經有一、二次攀登的從陶賽攀登南湖大山

又以特別關係而取得台中州入蕃許可的隊伍中

有新高山數隊、次高山、合歡越數隊

再加上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及低山的桶後溪越嶺

相較去年

登山界絕沒有退步的跡象

(台灣山岳彙報第7年(昭和10年)6-7頁、台灣山岳第9號(昭和12年2月)79頁–千千岩助太郎、田口與四郎『北大武山、霧頭山縱走』)

(譯註:『北大武山 、霧頭山 縱走』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359414756

剛剛所述的最後情勢

進入2月之後暫時有或保證之感

亦即在花蓮港的臺灣日日新報社員渡邊氏執行了幾年前走合歡越時的槇有恒氏的建議

2月11日在台灣高山上將最初的滑雪痕跡印在合歡山高原上

當時的氣溫據說零下5度

積雪5尺

氣壓454毫米

(參照台灣山岳彙報第7年17頁–渡邊よしたか『台灣最初的滑雪痕跡紀錄』、同18頁–沼井生『合歡山滑雪一家言』)

然而綜觀昭和10年

與去年相較

仍難掩其紀錄性稍稍沈滯的現象

但這並不是指登山數量的問題

實際上一般的入番者及登山者仍有增加傾向

登山的一般化

從7月在臺灣日日新報社主辦下召開女性登山家座談會中可以充分推察

夏季登山中仍屬於尚未大眾化的地區

只有關山越、奇萊主山連峰等

從秋天到冬天

也僅有京大出身的平吉功氏的合歡越與由陶賽攀登中央尖山、南湖大山以及筆者的台灣山岳餞別行、包含能高山試登的阿里山、能高越的紀錄

(台灣山岳彙報第7年(昭和10年)44及46頁、同第8年昭和11年3及14頁、台灣山岳第10號(昭和14年3月)12頁–千千岩助太郎『行往奇萊主山連峰』、國立公園第10卷第5號(昭和13年11月)–沼井鐵太郎『由阿里山行往能高越』)

總而言之是高山紀錄寂寥的一年

(譯註:『行往奇萊主山連峰』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971753

順帶一提

本年11月雖非公開的儀式

陸地測量部發表了次高山、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合歡山等的海拔訂正

以都市為中心的昭和10年小登山

量方面固不待言

在紀錄性上也沒有高山地區的停滯

亦即以台北為中心的方面

鳳髻尖西側、中嶺越等重新被登山借所知悉

由阿玉溪側往路門山、由大嶺峠往五指山等不同的走法亦被執行

竹子山東南的溪流亦再度被嘗試

蜞哩岸岩場、石筍尖山東稜等亦有攀岩山行

其他已知的群山方面則無法一一陳述

台中方面

秋天除了合歡越、新高山等高山行外

同時亦有八仙山、霧社方面、松柏坑、出雲山、水井子等小登山計畫

為詳細的執行內容並未獲報告

相對於此

在山行上積極的是以木田文治為領隊的宜蘭及台南

宜蘭方面有新開路登頂或試登虎頭山、大礁溪山、由湖底嶺往四堵山、烘爐地山南稜

台南方面則登行了大崗山、壽山、新化水源地、由關廟往台南高雄州方面

昭和十一年

在去年的停滯之後

昭和11年的台灣登山界再度留下旺盛的紀錄給後世

首先是年底年初的台灣山岳會登山中

有新高山各峰攀登與南大武山行

前者雖無特別新的紀錄

但如看這11名的成員

似乎是首度由一般大眾所進行的各峰攀登及長命水露營

南大武山行是千千岩助太郎、池田雄之進、內藤喜啟三氏率領佳興(プンテイ)蕃人

似乎從該社攀登與原本不同的路線

此行也印證了大武山連嶺不論從哪一側攀登都缺水

其他的高山方面

台灣山岳會員的宇佐見守氏由新高主峰縱走

往返南峰東稜後

在西南稜南面露營

之後繞行荖濃溪側岩稜下方抵南玉山、錢頭雁山間的鞍部

然後沿南玉山岩稜縱走

接著繞行楠梓溪側沿西南稜抵南峰、主峰的鞍部

繩索聽說在南峰東稜與南玉山稜線使用2次

南玉山登頂是鹿野氏以來登山家的第2次

但走法不同

是亦有新紀錄之處的積極山行

台灣山岳會員松本芳夫、山下只三、大窪七郎三氏

也對被鹿野氏2次登頂以來未被登山家攀登的卓社大山

從過坑(コイケン)駐在所以露營三夜的方式登降

此外

鐵道部山岳部員攀登南湖大山

並報告Bunakkei的水源枯竭與山屋南湖山莊荒廢

合歡越和新高山的一般路線似乎都常被步行

又中級山岳方面

鐵道部山岳部的新井、田村、萩原、今井四氏以新路線攀登加里山

並報告山頂有去年9月陸地測量部所建的一等三角點的櫓及茅草小屋

以上是本年份的當初業績

(台灣山岳彙報第8年(昭和11年)5-7頁及14-15頁、本會會報53號(昭和11年1月)6頁)

(昭和11年的紀錄中尚有國分直一氏的關山越及由大關山駐在所往向陽山的稜線無名峰的登山。

這是在南部中央山脈刻上足跡的冰雪行。另外在國分氏的好意下得知,他自昭和8年以來持續台南近郊的小登山,調查中小級山岳與山麓地帶並有一、二報告。這其中有筆者漏未搜集的烏山嶺、大棟山及顯示惡地狀地形的烏嶺等新山名,和已知的大崗山和半屏山一起被介紹(科學的台灣、第。6卷第1、2號昭和13年4月30頁–國分直一『台南近郊的山丘』)。

如上,山野行的熱心人士會聚集在台南並誕生地方性的趣味團體,也就是當然的歸結了。亦即台南山之會的集會成立,昭和15年2月中出刊彙報第1號,接著出刊到第4號(昭和15年11月)。此會的方式似乎和之前在台北成立的趣味登山會同軌,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往指導者的研究方面的意圖。彙報中有和位於旗山街附近的伯耆大山形狀相似的旗尾山、下鯤鯓、烏山嶺、虎頭埤、玉井與善化之間、大棟植物抄、烏山嶺與大棟山的研究、中神高地、大棟山北峰、紅葉山與大棟山的蝴蝶、大棟山東側看到的歐穴、大崗山健行等記事(台南山之會彙報第1年第1號-第4號(昭和15年))

(譯註:『台南近郊的山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576971

進入3月後

首先是台灣山岳會員小原美枝子小姐和男女山友二人一起走積雪5、6尺的合歡越

途中攀登合歡山及北合歡山

並與從陶賽來的相樂巡查部長等人一同各別露營在ピリン及デレック兩個獵屋後

攀登中央尖山

頂上積雪約3尺

小原小姐等(含蕃娘アッパイ)以女性來說是最初的中央尖山登山者

也是積雪最多的季節中攀登該山的最初隊伍

合歡山、北合歡山的積雪期登山

以女性來說

也是以此為嚆矢

(台灣山岳彙報第8年24頁)

與上述同一時間開始的劃時代探險締造了新的紀錄

那ケ就是神戶商大山岳部一行南湖大山及次高山群的積雪期近代登山

一行以會員田中薰氏為遠征隊長

隊員山本明、石田正三、奧田五郎、阿部武道、土橋芳雄等現役學生

以及隊友的足立源一郎畫家與內地職業登山嚮導的丸山靜男氏等8名

首先從大甲溪前進

3月26日-31日投身在南湖大山

北峰下方起

只由隊員攜帶行李

在北峰西肩露營

然後以雪撬下往Bunakkei

並由主峰南肩登頂

4月3日起開始攀登次高山群

經七家灣溪登頂池有山

然後以西側的新達山屋附近作為基地營

5日登頂品田山作偵查及滑雪練習

6日起到9日為止

大霸班(田中、足立、石田、奧田、土橋諸氏)在三叉點、大霸尖山間的巴莎拉雲山下成立前進營後往返攀登大霸尖山

次高班(山本、阿部、丸山諸氏)往三叉點成立前進營

經穆特勒布山、雪山北峰抵達次高山

再從東面圈谷下降後在東稜3040米的地點緊急迫降

並從東稜下七家灣溪

一行撤收所有的營地抵達卑亞南社的時間是4月10日

使用的蕃人在最初的準備地卑亞南鞍部為止有35名

南湖大山、次高山、大霸尖山的登山方面

則有卑亞南社青年各17名

(參照ケルン37號(昭和11年6月)13頁–山本明『台灣的山與蕃人』、同26頁–山本明『台灣遠征日誌』、關西學生山岳聯盟報告第7號(昭和11年7月)山本明『雪蔽期的台灣山岳』、台灣山岳彙報第8年20及35-38頁)

(譯註:參照神戶商大如下的山行文章

『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次高、大霸尖』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4849

『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南湖(上)』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48492

『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南湖(下)』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79951

足立源一郎的生平、山行紀錄請參照『現場主義的山岳畫家–足立源一郎』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892849

另山本明有作品『志佳陽姑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226233

上述的登山在種種地方上是值得記憶的山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這是積雪期的台灣高連山地中以近代登山裝備(雪撬、冰爪、繩索、露營等)及近代登山形式(基地營、前進營、攀登隊的分類及與其警備隊、運送班的分離與聯絡)上最大且是最初的山行

在學生登山團體渺小而不振的台灣中

如此遠征的好刺激也未引起任何的效果

進入7、8月後

也只有接到南湖大山等一般登山的報告

反而是神戶商大的遠征刺激了內地的岳界

看到7、8月有大阪商科大學山岳部泉隆次郎氏等7名的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大致循神戶商大的路線)

以及本會會員且是福岡山之會的理事山田光男氏的新高山、次高山及合歡越山行

(台灣山岳彙報第8年47頁)

夏季以後到年底為止

台灣高山的紀錄行山行一直未見發表

又筆者亦未聽聞任何消息

這一方面是一如前述

此時代亦即近代登山時代比昭和10年有更加移往下個時代的傾向

這意味著登山早已是日常社會司空見慣的事

除非是新奇的登山

否則就不會向登山的代表機關(台灣山岳會)通報

所謂下個時代是大眾登山時代

不過為求方便

本稿將它們放在同一章處理

昭和11年以台北為中心的小登山方面

只有加里山新路線(如前述)、中嶺越、由基隆山往澳底、丁火功山、崎頂及八里庄砂雪撬實習及調查、六寮崙山、北插天山樂佩山縱走、插天山越、阿玉山、皇帝殿山攀岩等紀錄性上值得注意而已

其他的山行都很普通而不值一提

台日健行路線發表後

以台北為中心的山行數量似乎突然持續轉變成健行風格的大眾方式

以台中及宜蘭為中心的小登山

其登山家未踏之地遠比台北為多

所以有熱心的領隊存在的地方

就會積極進行開路小探險登山

台中附近方面

有大崎忠一氏的出雲山、橫嶺山、大屏風山、埠頭山、中心山、大南邊山、火炎山、集集大山、鳳凰山等

宜蘭方面

有木田文治氏的中嶺、三角崙山等紀錄

昭和十二年

昭和12年與去年虎頭蛇尾的登山景況相比

是紀錄上相當有進展的一年

從島外來的登山很積極

另外也是在台登山家相當活躍的一年

首先是年底年初的季節中

台灣山岳會創立10週年的紀念登山紛紛在各山群舉辦

其中最大者是一次巡禮新高山以南的新高山群及中央山脈的計畫

以實施的內容來看

知道是從12月27日到1月3日

以平澤龜一郎為隊長及吉井隆成、坂田寅吉、愛桓諄、瀨川孝吉、德永芳雄等六氏

從八通關攀登新高山

接著從達芬尖山縱走雲峰(一部分是新路線)

下玉穗社後抵關山越的中之關

之後主隊向東走關山越

僅德永氏再冒相當深的新雪攀登關山及向陽山

而於1月8日離開關山越道路

另主隊於8日從八通關道路的黃麻、蕨兩駐在所的中間循杜鵑純林的稜線登頂大里仙山(2039米)後踏上歸途

以上的山行中

沒有達成原本預定的新高山群南半部分

在台灣這毫無例外都是首先因為降雪而讓蕃人(布農族)不肯前行

接著同行的警察也梭巡不前的關係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昭和12年)18頁–平澤生『遠征裏新高』、台灣山岳第9號(昭和13年2月)15頁–德永芳雄『從裏新高往關山越』)

(譯註:平澤龜一郎『遠征裏新高』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365834

吉井隆成『遠征裏新高』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236064

德永芳雄『從裏新高往關山越』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977801

除了上述之外

台灣山岳會的紀念登山進行了次高山、新高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縱走(由陶賽進入下耶克糾溪)

另也由該會員試登了大霸尖山

雖為風雪所惱

但都是已知的路線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6-9頁及14頁、台灣山岳第9號昭和13年2月25頁–木田文治『次高山冬期登行』)

 (譯註:『次高山冬期登山行』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723353

(昭和12年1月中旬尚有東台灣新聞社主辦的探勝團,台東廳藤田庶務課長以下13名往返關山越的東面(專賣通信第16年4號(昭和12年4月)38頁–鈴木發『國立公園候補地關山探勝記』、台灣的山林133號(昭和12年5月)32頁–寺澤芳一郎『新高國立公園候補地關山方面的書籤』)

2月上中旬

鐵道部員5名一行

由阿里山口往新高山

在主峰山頂跟前的稜線

因為積雪與風雪而撤退

不過之後似乎立刻又有2名的該部員越過主峰

整體上台灣高山上的積雪期狀態

如前所述是相當不安定

不過大致上1月中至2月中或3月上旬

可以想像成相當於內地的嚴冬季節

本期除了新高山外

南湖大山也於2月中旬被台灣山岳會的岡野宗一、橋爪清二氏所攀登

此一登山和去年3、4月神戶商大山岳部的山行都是以同樣的裝備與登山形式進行

也是從北峰下方僅由登山者做困難的山行

越過之後在零下寒冷的Bunakkei緊急迫降

以冰爪與冰斧從某岩溝經岩稜攀登主峰

滑雪與其說是山中四處的登降手段

倒不如是享受的手段

此行比神戶商大還冒更大的嚴冬狀況

應該可以視為是新紀錄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15頁、ケルン51號(昭和12年8月)36頁–岡野宗一『積雪期南湖大山』、台灣山岳第9號(昭和13年2月)45頁–橋爪清『南湖之旅』)

3月中是一般進入蕃地的山行

小原美枝子小姐走卑亞南越嶺

黃甲氏步行能高越

這些都可視為本國女性或本島人自行入山調查的例子

又小林勇夫氏一行

4月由能高越向南想要縱走中央山脈

但如何走或中止

並沒有收到詳細的報告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19及22頁)

(根據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21頁會告欄及26頁第77回月例懇談會報告,小林勇夫氏參加國立公園候補地調查隊,4月13日從台北出發,調查隊員數名加上從銅門及平林雇用的高砂族30名一行,計畫從東能高縱走中央山脈抵丹大山方面,惟比予想中還困難,實際上似乎僅止於由能高山踏破安東軍山為止, 之後下洽堪溪(チャカン)抵平林)

(昭和12年3月尚有國分直一氏的大武山連嶺紀錄。該氏從3月26日至30日,從舊古樓(クナナウ)經ピノララカラナン野營地攀登南大武山,並抵達北大武山山頂附近,但似乎因天候惡劣而撤退。另國分氏同年夏天攀登了蘭嶼的大森山(デイクマイモロン)(台灣山岳第11號(昭和15年8月)125頁–國分直一『排灣即興歌-春之北大武』)

譯註:『排灣即興歌-春之北大武』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053034

 

進入7月之後

台北一中登山隊學生7名在新沼、瀨古兩位教官的率領下

由陶賽縱走中央尖山、南湖大山後下到平岩山駐在所

不過大部分是已知路線

台灣山岳會的夏季大眾登山班等其他隊伍

像往年一樣登行了新高山、次高山、合歡越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34頁、37-39頁)

不過此季進行了兩個創紀錄的大量登山

其一是七、八月之交

由台灣山岳會常務理事千千岩助太郎氏所率領由其主導的台北工業學校山岳部的OB中井晴八郎氏及在學學生近藤正德、廣畑日出男兩位與巡查村田涉氏及郡蕃、巒蕃的布農11人警備隊

一起從登山家已知的大水窟山、秀姑巒山 、烏拉孟山、馬利加南山 的山稜再往北前進

由義西請馬至山(3280.3米)往返丹大山 

再經東郡大山 塊中的斷稜西山 (コロコロアン)(3377.4米)、紅崖山(テナンコラン)(3200.9米)下凱特喀蘭社的露營五夜縱走登山

此行的中央山脈縱走

是文化史紀錄上的第二次

以登山家來說則是第一次

而從義西請馬至行往斷稜西山 、紅崖山方面則應是文化史的最初紀錄

亦即千千岩氏等解決了登山界長年的懸案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40頁、台灣山岳第9號(昭和13年2月)57頁–千千岩助太郎『秀姑巒山 、烏拉孟山、丹大山 縱走』)

(譯註:『秀姑巒山、烏拉孟山、丹大山縱走』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82068)

另一個新紀錄的大量登山隊伍

是從內地來台的大阪藥學專門學校山岳部野口榮一氏等5名的遠征隊

從7月中旬起約花一個月時間踏破關山、庫哈諾辛山(3131.5米、首登)、錢頭雁山(2861.8米)、南玉山、新高南峰及主峰、秀姑巒山、烏拉孟山、南湖大山等

從錢頭雁山接續南玉山的新高山群南方的主脈

聽說已被警察或其他官方探險隊走過(年月不詳)

即使如此

由登山家走過則是首度

庫哈諾辛山也可能是同樣的情形

總之這兩者無疑都是登山界中明確的首登紀錄

又此山旅似乎始終都讓登山者帶來愉快的回憶

(台灣山岳彙報第9年40及44頁)

上述兩個令人敬佩的登山業績之後

此年到年底就完全沒有任何高山紀錄向登山屆報告

當然陸地測量部及台灣官方的實務登山一定還是每年持續進行

但可惜並無資料入手的機會而無法談論

昭和12年以台北為中心的小登山

有雞罩山、八里庄滑砂場、枕頭山、皇帝殿山、落鳳山(ロホン)(ブチヤシ山)、白石山、新竹五指山、鳳髻尖等紀錄值得注意

又以宜蘭為中心的小登山

有接到三角崙山、竹子崙山的報告

其他都市方面則似乎沒有任何值得紀錄的山行

昭和十三年

此年是筆者本篇執筆的最後一年

意外地也是台灣高連山地探險的大致結束之年

亦即次高山群、新高山群及中央山脈上的高聳稜線中

只有小關山、卑南主山間還顯著留著文化人未踏之地

但此部分從去年底到本年正月之間已被踏破

亦即台灣山岳會常務理事平澤龜一郎氏以該氏任職總督府理蕃課的公務

由殖產局農務課瀨川孝吉氏(台灣山岳會員)及警備隊的小澤警部補、木村文治(阿美族出身的巡查)、石田良民氏(布農族出身的巡查)以及馬里山社(バリサン)、上寶來社、玉穗社、內本鹿社各蕃人合計14名同行

從12月29日到1月8日

先由內本鹿越的瀧見駐在所登卑南主山

再向北前進經雲水山(3010.3米、首登)、小關山、海諾南山抵達關山

由瀧見經三夜露營

下庫哈諾辛第二溪後抵大關山駐在所

之後走關山越出新武路

報告中說

縱走在技術上幾乎沒有困難

只有最後的下山時

一行都因為對山區不熟而相當費心

並在山上碰到霧冰與寒氣

讓操縱蕃人上相當辛苦

(台灣山岳彙報第10年(昭和13年)6頁、台灣山岳第10號(昭和14年3月)6頁–平澤龜一郎『卑南主山往關山的首次縱走』)

(譯註:『卑南主山往關山的首次縱走』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704260

另,本年7月,宮村堅彌曾由中之關駐在所往玉穗社探訪拉荷拉雷,並寫下『探訪本島最後歸順蕃拉荷阿雷的根據地玉穗社』的山行紀錄。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955410

臺灣山岳會的年底年初登山

慣例是一般化的新高山與合歡越等2個普通路線山行

但會員中有登往大水窟山、 秀姑巒山、新高北峰及主峰的人

此季節中在新高主峰山頂已經建有山屋

阿里山側的登山道路也作大改修

避開了迂迴南峰稜線

然而台北高校2名學生在年底28日墜落沙里仙溪側而發生山難

而使新高山意外地反覆進行熱鬧的探查行

所幸在警察當局、當事者高校山岳部的奔走及台灣山岳會木田文治氏等的援助下

山難者經過翌日及翌翌日後倖存被救助

正月數日後平安下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10年14頁、台灣山岳第10號67頁–台北高等學校山岳部『有關冬季的新高山遭難始末』)

(譯註:『有關冬季的新高山遭難始末』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304282

5月底到6月初

平澤龜一郎、吉井隆成、瀨川孝吉氏等山地開發調查隊

從陶賽攀登中央尖山及南湖大山

之後下耶克糾溪

並推薦南湖大山登山以此走法為最佳方案

(台灣山岳彙報第10年30頁)

同一時候山岳攝影家岡田紅陽氏被招聘前來作台灣國立公園地的視察攝影

而繞行了次高山、太魯閣峽谷、新高山及大屯山群

夏季中有幾支隊伍攀登南湖大山、大霸尖山、新高山、合歡越等

又久違地來台的慶應山岳部的小森宮章正、山本雄一郎、加瀨錄雄、大和二郎等四氏

8月中由陶賽登行中央尖山、南湖大山、次高山群

不過本年的夏山到了年底最終都沒有樹立顯著的新業績

昭和13年的小登山方面

以台北為中心的只有皇帝殿山、石筍尖山、竹子山東方的溪流等的活潑攀岩山行及繞行三貂角岬、大屯山粗坑、加里山、強行坪林越嶺、由石底越景美溪、西帽子岩的鞍部、拉拉山等紀錄

其走法稍稍不同而值得注意

另一方面健行熱沛然壓倒時勢

令人有先驅山行的積極登山被此界忘卻之感

這一方面是歸因於都市近郊的處女地所剩不多

同時也顯示出台灣登山界指導群的登山意識及觀念的改變

最後擬附記昭和13年底到14年初所進行的兩個值得銘記的登山新紀錄

一是台灣新聞社主辦的台灣國立公園獎健徒步路線實地踏查委員的第二隊山行

依據參加此隊的台灣山岳會木田文治氏的手記

沿新高山群南峰以南的稜線前進南玉山、錢頭雁山、南面山後下馬斯霍爾社

南面山以純登山家而言似乎是首次

(譯註:『由新高山縱走南玉山、錢頭雁山、南面山』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971754)

又早稻田大學山岳部大舉遠征進行新高山附近的集團登山

地域內南有南峰、北有烏拉孟山

以不同路線的新紀錄而言

有由東山東峰北稜的新登頂、由主峰北稜的新登頂、主峰、積雪中東峰稜線北壁的若干首登

這些都是應該加寫在本篇之後的登山史頁上的山行

(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昭和14年)10及17頁、本誌第34年1號(昭和14年9月)第1頁–早稻田大學體育山岳部『冬天的新高山群』)

昭和十四年

昭和13年底到14年初

有台灣山岳慣例主辦的新高山、南湖大山登山

後者因為積雪而未登頂

與之相反的極南高嶺北大武山

因全無積雪之難而順利登頂

但饒富深味的是

此連嶺證明也絕非靜觀者流的山

(台灣山岳第11號(昭和15年8月)120頁–及川富嘉志『北大武山攀登記』)

此季節中的大紀錄

有如前述附記的台灣新聞社主辦的木田文治氏等的新高山群南半行與早稻田大學山岳部的新高山附近集團登山等二個以及台灣新聞社主辦的出口一重、吉井隆成、德永芳雄、丹桂之助、齋藤、富田、朝井諸氏及谷川警部補等的由達芬尖山往關山的縱走共三個

台灣新聞社主辦的山行

標榜台灣國立公園獎健徒步路線實地踏查

依據其中一隊的木田氏手記

是循新高山群南峰以南的稜線前往南玉山、錢頭雁山、南面山後下馬斯霍爾社

與昭和12年夏天大阪藥專山岳部的路線相反

(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昭和14年17頁、台灣山岳第11號昭和15年8月89頁–木田文治『由新高山縱走南玉山、錢頭雁山、南面山』)

出口氏等的隊伍由南駐在所出發

縱走達芬尖山、轆轆山、南雙頭山、三叉山、嘉明湖、向陽山、關山越

再從檜谷駐在所經庫哈諾辛第二溪登頂關山

從達芬尖山連續直驅關山

恐是最初的紀錄

且此行在踏查將來連結八通關道路與關山越道路的預定路線上

有其意義

(台灣山岳第11號110頁–朝井小太郎『中央山脈縱走–由達芬尖山往關山』、同23頁丹桂之助–『中部台灣脊梁山脈附近的始新世有孔蟲的新產地與輝絲岩質綠色火成岩的噴出時代』)

(譯註:『中央山脈縱走-由達芬尖山往關山』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12807055)


又早稻田大學山岳部的遠征雖僅限於新高山附近

但地域內南有南玉山、錢頭雁山

北有烏拉孟山

且以新路線的新紀錄而言

有新高東山東峰北稜II 的新登頂

(東山東峰北稜I 於昭和8年夏被同志社大學山岳部及筆者所攀登)

並於積雪中進行了從新高主峰北稜的新登頂、主峰與東山稜線北面等若干新攀登

(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11頁、本誌第34年1號昭和14年9月1頁–早稻田大學體育會山岳部『冬季的新高山群』、リュックサック9號昭和15年9月2頁–伊藤久行『有關所謂遠征』同人『有關P1稜線的攀登』、同4頁–杉本義信『台灣遠征糧食紀錄』)

大體上昭和13年12月-14年1月的季節

是稍微罕見的積雪豐富

從而對缺乏積雪季節山岳行裝備的在地登山隊

除了前述南湖大山之外

似乎不少是未能登頂而撤回的

本會的槇有恒氏也和台灣山岳會的幹部諸氏一起參加台灣新聞社主辦的隊伍

從北方進入目標的大霸尖山、次高山的山稜

但為積雪與一度冰融後再冰結的地面所惱

為了大部隊的安全著想而終於不得不從伊澤山撤退

值得注意的是

此次再度讓人深刻認識台灣高連山地的積雪美觀與以前就為有識之士所說的即使台灣其高嶺的冬山行也常常需要和內地相同的裝備

(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昭和14年9頁)

又也接到消息說

在此季節中或稍微後面的時間中

松浦正太、山村瀧勇兩氏攀登了積雪的中央尖山

但因日暮黃昏而在近山頂跟前放棄而下撤

(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16頁)

昭和14年度台灣的登山業績

在這之後到夏天為止

在高山地區僅接到吉井隆成氏的3月上旬從荖濃溪往南面山的消息

即使在中級山岳方面

也只有台中州東勢郡的大尖山與新竹州的李棟山兩個紀錄而已

(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20及23頁、台灣山岳第11號86頁)

接著在7、8月的夏季中

一如預告

台灣山岳會與台北高校山岳部都出動了幾班登山隊

但都是已知的路線

可說並無特別值得紀錄的必要

不過其中可以看出一些惹人注意的傾向或事實

亦即新高登山的路線中

八通關山再再被一般登山者所攀登

次高山登山正路的司祭朗溪圓木橋因為崩壞而中止登山

合歡越的石門駐在所附近開設名符其實的高原牧場

同樣的合歡越建造了國立公園的宿泊所等

越來越健行路線化

以景勝之地的展望台聞名的松嶺駐在所

因為遷移到下方

以步行地而言非常優秀的舊道高處稍稍無法通行

根據新高駐在所員說

從主峰歸來時沿獵徑經新高東峰

走起來頗為有趣

而這方面也似乎相當為山人所知悉等等

(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54、55、62、63各頁、台灣山岳第11號106頁)

夏季登山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7月中旬攀登大霸尖山的台灣山岳會的山田宗吉、下澤伊八郎、米澤龍雄、山行總式等的隊伍

因為是在登頂正路的東南稜部分岩石崩落之後才前往的

所以最後放棄登頂

(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52頁)

接在此隊之後前往大霸尖山的明治大學山岳部的一行

最後似乎也未登頂

該山岳部的夏季台灣山岳偵查規劃了相當大範圍的計畫

但因天候不良與部員身體發生問題

完成山行的只有7月21日至8月1日山崎善郎、山下格也兩氏的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

8月11日至15日山崎、小島孝夫兩氏的由阿里山越嶺新高山

同16日至19日山崎氏合歡山主峰加上登頂東峰等已知路線三個區域而已

(參照山崎善郎私人信函、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48頁)

夏季中另外還有從內地渡台的遠征登山隊伍

亦即關西學院山岳部的淺野廣三、大橋三郎兩氏

於7月18日至9月10日從玉里攀登新康山、三叉山、南雙頭山、轆轆山、達芬尖山、新高主峰及東峰

(エーデルワイス10號(昭和15年9月)6頁–大橋三郎『台灣山行』)

從新康山縱走至三叉山

以純粹登山來說是最初的紀錄

另此一行走到非常接近雲峰的地方

入秋的高山紀錄

有大霸尖山、次高山與桃山高連山地的兩個紀錄

其一是9月底總督府農務課山地開發隊愛垣技師一行

從卑亞南方面向大霸尖山縱走

據說在大霸尖山時

隊員中的2、3人試著拉看看以前昭和6、7年左右陸地測量部員所架設而在崩壞後仍然殘留的八番線纜線

結果發現仍然很牢固

所以就利用它攀登

甚至連之前有架梯的地方也可簡單攀登

從而已經劃上休止符的大霸尖山登頂路得以在短時間中再開

其後的11月中旬

在平澤、出口一重、下澤、小林武男等縱走大霸尖山、次高山之際

也同樣利用八番線與梯子登頂

當然也有使用梯子

(台灣山岳彙報第11年88頁及同第12年(昭和15年)5頁–下澤伊八郎『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手記』及透過下澤氏私函確認)

(譯註:本年底,新竹州知事一番ヶ瀬佳雄利用登大霸尖山的北坑溪道路作為巡視的山行紀錄,詳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65620526

昭和14年年底到年初的登山紀錄

將紀錄在昭和15年中

不過在此不可略過12月中藤田安二氏所進行的台灣最南部的一個紀錄

那就是以阿爾卑斯式攀登的立場而言雖然沒有太大問題

但大多數人都僅會經過鞍部道路而忽略的南部中央山脈地誌上重要地點的浸水營附近的大樹林山(1899米)、力里社排灣名カロホニダン及牡丹、四重溪間舊道牡丹社遺跡附近的牡丹山(569米)的展望良好的山行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23頁–藤田安二『大樹林山與牡丹山』)

昭和14年以台北市為中心的小登山方面

健行登山持續盛行

其中狗氤氳(カウンクン)、德高嶺、成子寮山、皇帝山、尖山湖、由寶山越往北埔、虎頭山滑草行等嶄新的地方納入對象

又台北台中的岳人進行醜棟山、大尖山及南投火炎山的合同登山

大眾或有志之士進行稍遠離台北的俗稱礁溪富士的鴻子山或往鵝公髻山及五指山、拔刀爾山、高腰山、加九嶺、金平山、磺嘴山、伏獅山等久為遺忘的探勘時代的台北附近群山的山行

另此年此

稱為台灣山岳會的周例登山

主辦了比月例登山更簡單的山行

以嘉義市、台南市為中心的小登山方面

走了如前述的關子嶺及大棟山一帶的土地

總而言之

小登山有越來越興盛之感

昭和十五年

昭和14年12月底至15年年初的季節中

高山地區的登山紀錄有新高山、次高山、大霸尖山、奇萊南峰等

但皆非新業績

和前期同樣一般登山也碰上降雪積雪的困難

但大致登山都算成功

其中財津源吉、中崎大三郎氏等台灣山岳會的大霸尖山及小霸尖山報告

在了解現況上是很好的資料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昭和15年)17頁)

進入2月

高連山地的登山紀錄

除了採一般路線的能高越外

就不知是否還有其他

提供南湖大山方面嚮導及人夫的太魯閣深處的陶賽社泰雅人300名

聽說2月20日移住花蓮港廳鳳林郡Robusan(ロブサン)山腳地帶

今後有關該方面的登山要稍微注意一下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26頁)

到了3月

本年度台灣登山界的活躍情形就此落幕

首先是3月上旬在台中州卡社、丹大、郡大各溪流域的森林調查目的下

以總督府山林課吉井隆成氏為隊長與青木繁氏等42名的調查隊

從治茆駐在所出發

在勘姆卒(カンムツ)溫泉搭帳野營一夜後

攀登安東軍山與關門山之間的北丹大山(2913米:陸側的稱呼)

原路折返後

接著溯行密西灣溪

野營三夜後登頂東郡大山

然後下馬西塔倫

是新紀錄的山行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23頁–青木繁『登北丹大山、東郡大山』)

(譯註:『登北丹大山、東郡大山』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974592

接著是從東京來遠征的明治大學山岳部員小國達夫、山崎善郎、松永豐、寺島鐵夫、北脇通男五氏

根據去年的預查山行而期待殘雪期的台灣山岳

從3月下旬到4月上旬嘗試合歡、奇萊主山連峰

此行首先由霧社到合歡山駐在所滯留3天的期間中

或攀登主峰、佐久間鞍部、東峰

或在主峰下使用塗『濕雪臘』(クリスター)的雪撬享受滑行的樂趣

然後29日在奇萊北峰稜線的3300米地點搭起2個天幕

但當夜大暴風雨襲來

泰雅族用的天幕被吹破

隊員用的型天魚板幕也不牢固

終於隔日及隔隔日連續兩天

全員避難在稜線下30分鐘行程的獵屋

4月1日是入山以來首度的蔚藍晴空

所以再度開始行動

山崎、松永兩氏的隊伍越過奇萊主峰

在小雨中抵能高越後

4日歸抵合歡山駐在所

小國、寺島、北脇三氏的隊伍攀登奇萊北峰

6日起一行5名走合歡越道路往太魯閣

該山岳部長末永績氏延遲抵台

攀登了冰雪的合歡主峰

與昭和11年神戶商大的紀錄相比

此一行人剛好碰上糧食特別是米取得困難的時節

導致原定計畫未能成行

再加上運氣不好似乎也碰到台灣高山的氣候不穩定

(參照昭和15年6月30日山崎善郎氏的私函、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26及28頁)

除上之外

3月底到4月初岩田秀耕氏攜帶畫筆攀登新高山

之後似乎也攀登了次高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32頁、國立公園第12卷3號(昭和15年5月)27頁–岩田秀耕『次高山探勝記』)

經過殘雪期之後

似乎並無明顯的登山業績

進入7、8月

來自島內外的登山團體而突然呈現熱潮

首先在此不陳述一般的大眾登山高山行

同志社大學山岳部久違地來台

從7月18日起開始行動

約花40天達成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從桃山稜線攀登大霸尖山與次高山、新高山各峰、合歡山、能高山、奇萊主山連峰、合歡越等大量登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44、48及63頁)

相對於此

慶應義塾體育會山岳部的登山成果則令人難過

當初該部的計畫是包含新高山岩壁集中登山與未紀錄地新路線登破的長時間行動的二大目的

7月31日在台灣山岳會針對實情作了確認

雖是令人刮目相看的組織、編隊、裝備、經驗等優秀的隊伍

但在第一階段的新高山準備進行集中登山時

副領隊大森敏男氏發病

最後8月8日在八通關因急性肺炎過世

導致除了領隊山本雄一氏外

全員必須中止登山而下山返國

實在是不幸至極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44、51及57頁)

夏季登山中

尚有其他從島外過來的登山家群

亦即東京醫專山岳部攀登新高山、北大山岳部的中野征紀氏加入台灣山岳會的新登路開拓隊而攀登了大霸尖山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71頁、北大山岳部部報7號昭和16年2月101頁)

又島內方面

有台灣山岳會出口、齋藤、大窪、佐佐木氏等的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路調查行

(譯註:大窪指大窪七郎,曾留下『登秀姑巒山』的散文式山行紀錄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364240

台北大學醫學部東寧會山岳部員3名嘗試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的縱走

又為了因應時局的耐熱行軍方面

新竹州竹南郡在鄉軍人分會舉行了鹿場大山登山、山上野營前後的山岳戰演習

其他合歡越也非常熱鬧

也有新高登山上的阿里山鐵道延長計畫等

證明了登山人數即使在事變下絕沒有減少的跡象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49、50、52及58頁)

然而比前述的山行更能代表本年夏季的台灣登山界且又有劃期性業績的

是大霸尖山的新登路開拓

這是總督府內務局與新竹州當局及社團法人台灣山岳會作為紀元2600年事業的一環所進行的活動

可說是各新聞社、各學校山岳部也傾力協助或不惜勞動服務的盛世快舉

所謂新登路是避開原本一度下往馬達拉溪再攀登伊澤山的困難路線

而沿著檜山-境界山-伊澤山-大霸尖山的稜線開闢道路

春季以來官方的踏查計劃亦告完成

所以終於在8月由台灣山岳會主辦

各學校山岳部員60餘名參與共同的『道路開鑿奉仕隊』

其後由新竹州竹東、大湖兩郡出動約800名的『勤勞報國隊』

正式獻身於新道路工事的作業

從開工起約花3個月時間

道路公益勞動人員合計10274人

至9月底大致完工

並得以將此美好的紀念登山道路介紹給世人

但與道路一起的兩處山屋建造

其完工似乎有所延遲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26、44、47、49、50、63、64、73、78各頁)

(譯註:參考台北工業學校1940年的『大霸尖山行』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753636)

台灣山岳會除了上述之外

亦舉行了紀元2600年記念事業的種種活動

其二是9月21日至23日3天中委由登山部門所召開的奉祝台灣體育大會

揪合了台北市內官民各山岳團體而在22日於大屯山盛大舉辦大眾登山

其三是山岳會館建設案的發表

其四是從年底到昭和16年正月的台灣五岳新路線登山及山祠建設

以全國性紀元2600年奉祝接力步行台灣隊第一隊的指揮者與領銜者參加一事

也是記念事業之一

相較於夏季如上的多種活動

秋冬季節的登山界事蹟則如往年般寂寥

只有知道9月合歡山、10月鹿場大山、11月的能高越與南湖大山(從栂尾攀登北峰及東峰)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71頁、同第13年(昭和16年)3及36頁、台灣的山林178號(昭和16年2月)47頁–河野初五郎『南虎大山登山記』)

昭和15年以台北市為中心的小登山方面

透過新體制的精神動員及指導者登山家的實踐研究

再度強化廣而深地探查群山的傾向

依據台灣山岳彙報

新方面的小登山或健行目的地中

有從二占山(貳尖山)攀登觀音山的稜線、鳳髻尖岩稜(女性首度參加的紀錄)、大溪的石門、大金面山與小金面山、塞口山及金敏子山等各方面、鳶山、猴洞尖、土庫岳、香蘭山、圓窗嶺、四份子尾山、山豬窟越、雞心尖山、山頂山等

又根據最近拿到的趣味登山會會報第9卷第5號(昭和16年5月)

昭和15年該會的行事目的地中

有迄今本稿未引用的五股稜線、竹篙山、南港耶馬溪、尖棟山、牛埔連峰、大崎頭山等新山谷名稱

又山雖為已知

但有千千岩助太郎氏為指導者的台北工業學校山岳部所進行的以最進步的精神與形式進行的團體登山

亦即9月下旬為了隊員的綜合訓練

而以南勢溪畔的屯鹿與李茂岸為中心

進行同時分隊攀登插天山脈的卡保山、北插天山、南插天山、拉拉山而獲得成功

另一方面

台北附近的小登山、健行的數量增加

也帶來山地及市井種種的設施及現象

例如大屯山群的利用與開拓

鑑於大屯平(大屯山、小觀音山間的鞍部北側)於昭和14年8月台灣國立公園協會與大屯國立公園協會的合作下所建造的山之家的成績良好

本年度也在面天平(面天山、大岳山間鞍部)興建山屋

並藉由承受台灣山岳會轉讓山屋振衣亭的大屯國立協會之手

於年底移轉至面天平水源附近

又烏來方面

一般的遊客比登山客多

也因此汽車道路通到了溫泉的地方

另外如今處事變之下的登山時代

終於在本年11月成立了以本島人為中心的登山團體

亦即是以台北市有明町3之6為事務所的萬華登山會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26及38頁、同第13年8頁)

台北市以外的昭和15年度小登山的情況

除了嘉義市從吳鳳廟往蕃路台地的健行外

尚未得知有任何消息

(台灣山岳彙報第12年36頁)

在結束昭和15年登山史之際

擬仿效登山史本文

附記年底到16年初所進行的登山中較為顯目者

一如前述

台灣山岳會作為2600年記念事業的一環

舉行了所謂台灣五岳的登山

其中新高山第一班是以中崎大三郎氏為領隊攀登南峰、東峰、北峰

並從東側直登主峰時在7米煙囪岩石後發現了快適的路線

次高山班以財津源吉氏為領隊

縱走了劒山、大劍山、次高山

此一路線是業餘人士的第2次

還很新鮮

(譯註:財津源吉『劍山、大劍山、次高山縱走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977742

大霸尖山是以新井良三郎氏為領隊

從新設道路登頂

回程攀登基納吉山後下控溪(秀巒)

(譯註:參照下澤依八郎『大霸尖山西北稜往北稜基納吉山』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74259423

南湖大山班以木田文治為領隊

溯行南湖溪源流

從由中央尖山過來的河流匯流口登往南湖大山南峰的稜線後抵達主峰

南湖大山的西側踏查是台灣山岳界長年的懸案

所以踏查的結果不論在景觀上或登山上似乎都是非常優良
(譯註:木田文治『冬期南湖大山行(溯行南湖溪)1940年12月-1941年1月』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9666553

北大武山、南大武山班以平澤龜一郎氏為領隊

由泰武社(クワルス)經檜山2060米登頂北大武山

並進行山祠建設的『地鎮祭』後

縱走南大武山後下佳興社

(譯註:『北大武山、南大武山縱走報告』)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5083248

 與之相同時間

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大山氏一行似乎由南大武山縱走至霧頭山

又台灣山岳會的合歡越班

以實川太郎氏為領隊

走的是完全既知的路線

最後新高山第二班以伊藤道三為領隊

從阿里山往主峰

1月4日黎明前意外因為在主峰正下方、八通關、主峰與新高下的分歧道路標記附近的落石

而造成有遇難墜死者

不幸地那位是臺灣日日新報社員的張清德氏

依據新聞記事

落石同時在兩個地方發生

登山隊被夾在其間

前頭驚險避開落石

但排在最後的張氏頭部卻遭石頭擊中而跌倒

連一聲悲叫都沒有地向沙里仙溪方向滑落

接著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的竹內輝吉氏

也在1月12日從新高下登頂主峰後往八通關途中行蹤成謎

當時積雪約5尺而風強

在10天的搜索後

還是抱憾以終

不過該君的遺骸搜索

在6月時終於找到

確認是在主峰、南峰稜線西側中穿著冰爪的情況下墜落死亡

(以上登山及遇難諸報導係依據台灣山岳彙報第13年(昭和16年)3-1、26及79-82頁)

有關遇難危險的意見

並非本稿所應該談的

只是筆者認為其中的落石是台灣山岳中難以避開的不測之最

(國立公園第12卷3號(昭和15年5月)31頁–沼井鐵太郎『台灣高山登山注意事項』–登山的危險與避難的第四)

另附帶一提

昭和15年夏季新高山的突然病死

也讓人重新思考是否應該調整原本漠然的態度

從而將遇難變種特別視為有關台灣高山的遇難之一的型態來加以研究

附錄 台灣高山探險始末

下表是以迄今屢屢談到的內容為基礎

依山脈別由北到南的順序大體排列的台灣高山登山紀錄大展望

山以三千米以上的高山為主

但對於重要地點或特殊山岳

即使較低也會納入

中央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拔都諾府山  3221米大9、6太平山-南湖大山途中
南湖大山北峰3580明43、4卑亞南社-耶克糾溪-陶賽蕃越嶺道路途中(往返)大3、4比亞豪-南湖大山主峰途中?大9、6太平山-南湖大山主峰途中大15、7–卑亞南鞍部昭11、3使用雪撬於積雪期登山昭12、2使用雪撬於嚴冬期登山
南湖大山主峰3740同上?大3、4比亞豪-大9、6由太平山縱走過來昭2、3比亞豪-(積雪期)昭7、8由畢祿山縱走過來昭11、3使用雪撬於積雪期登山昭12、2使用雪撬於嚴冬期登山
南湖大山東峰3600同上?昭2、3由此往馬比杉山縱走
陶賽峰3030昭8、9由南湖大山東峰往返昭2、3南湖大山東峰-馬比杉山途中通過岩峰下方昭9、7攀岩
馬比杉山3209昭2、3由南湖大山東峰縱走
南湖大山南峰3500昭7、7畢祿山-南湖大山主峰途中昭8、7由南湖大山主峰往返攀岩
中央尖山3703昭3、8由陶賽-小瓦黑爾溪往返昭3以前、試登昭5、5由陶賽-東峰支脈昭7、7畢祿山-南湖大山主峰途中昭11、3積雪期登山 
無明山3420昭7、7畢祿山-南湖大山主峰途中
畢祿山3370大3由合歡山方面?昭4、1合歡山-魯翁溪-古白楊昭7、7往南湖大山縱走
北合歡山3422大2、10由合歡山方面往返昭3春由西側新登頂昭11、3積雪期登山
合歡越3265大2、10同上路線時通過高處大3軍用道路完成昭9新道路開通昭10、2使用台灣最初的雪撬
合歡山3416大2、9霧社-櫻之峰往返明治末年及大2試登昭4、7合歡瀧-德魯固昭11、3積雪期登山
合歡山東峰3418大2、9同上明治末年及大2試登
屏風山3248大3合歡山-溪?橫斷與奇萊北峰的中間
奇萊北峰3605大2、10由合歡山方面往返明44、12試登大3太魯閣討伐隊翻越昭4、7拖博闊-合歡山東峰昭5、8由能高越縱走(首次?)  
奇萊主峰3558大3、12由奇萊南峰攀登(不確定是何年?)明44、12及大2、10試登昭5、8能高越-奇萊北峰的途中(首次?)昭8、1由西面試登 
奇萊南峰3360大2、10由能高山首度縱走之際?大3或8或13(不確定是何年?)
能高越(舊道)3308(新道)2860明39、12由埔里往返(道路開鑿前)大2、10由能高山縱走大7、3舊道開通大15新道開通 明40、9最初的橫斷(位置?)
能高山北峰3182大2、10由能高山縱走
能高山3349大2、10由馬赫坡直登後向北縱走大8安東軍山-能高越途中
能高山南峰3333大6以前?大6、12路線?同上
白石山3137大8安東軍山-能高越途中
安東軍山3088大3-7?大8由濁水溪上游攀登後向北縱走
安東軍山-關門山的北方3066米峰這段期間中央山脈稜線紀錄不詳
3066米峰(譯註:疑是關門北山)昭5、5由丹大山縱走過來後往王塔武山
關門山3052清同治13年3月關門越道路竣工明29、10由西側攀登(日本人最初)昭5、5丹大山-3066米峰途中
大石公山3048昭5、5丹大山-關門山途中
丹大山3370昭5、5倫太文山-關門山途中大13、11試登昭5、縱走至烏拉孟山
馬路巴拉讓山3164昭5昭丹大山-烏拉孟山途中
義西請馬至山3280同上昭12、8往紅崖山縱走
馬利加南山3566同上昭6、9由馬西塔倫-馬斯布爾溪新登頂-烏拉孟山
烏拉孟山3806大15、9由秀姑巒山往返昭5往丹大山縱走昭6、8無雙-駒盆山3126-新登頂
秀姑巒山3833大13、12由大水窟山攀登大5、2試登大15、9往返烏拉孟山 
大水窟山3644清同治11-光緒元年?明41、2由八通關古道攀登大13、12–秀姑巒山
八通關越3273清同治2-光緒元年(明8)舊道開鑿大11新道路完成明29、9日本人最初
達芬尖山3221昭5、6(或6、3)由南方往大水窟途中昭6、8由北方採新路線獨行昭11、12南駐在所-雲峰途中
轆轆山3283昭11、12南駐在所-達芬尖山-雲峰途中
雲峰3569昭5、4由南雙頭山往返昭12、1達芬尖山-玉穗社途中(未登頂)
南雙頭山    3333米昭5、4由大分社-闊闊斯溪側攀登
三叉山3461昭5、4南雙頭山-布拉克桑山途中
向陽山3611昭5、4由三叉山往返昭6?由關山越攀登
關山越2930昭5道路完成
關山3666明41、12由東側首登-下南稜?明42、4首登昭5、5東方支稜-海諾南山途中?昭7由關山越庫哈諾辛溪攀登昭12、1積雪期
庫哈諾辛山3131昭12、7由關山攀登
海諾南山3175明41、12由關山攀登?昭5、5由關山縱走昭13、1卑南主山-關山途中
小關山3254昭5、以前?昭5、11首登紀錄明29、7日本人首度進入中央山脈,由本山東方通過?昭13、1卑南主山-關山途中
雲水山3010昭13、1卑南主山-關山途中明29、7日本人最初的中央山脈越嶺,由本山南鞍部越過?
卑南主山3304昭2、11內本鹿越往返昭12-13往關山縱走
內本鹿越  2364米昭2、道路完成昭2、2在卑南主山南方2575米處發現遙拜池
內本鹿越-霧頭山這段期間除了知本越附近,其他紀錄不詳
知本越1667明43?日本人橫斷昭4、道路完成昭2、春首度踏查知本越北方小鬼湖
霧頭山2822昭9以前首登昭10、1由北大武山首度縱走
北大武山3231明42、11由西麓首登昭3、1縱走到南大武山昭5-7?由東側新登頂昭10、1往霧頭山縱走
南大武山2822明治末年由東側太麻里攀登昭3、1由北大武山縱走昭9、12由舊古樓社攀登昭10、12由佳興社攀登

白姑大山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白姑大山3340大5、5山脈東部紀錄不詳

太魯閣大山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太魯閣大山3281大9本山及本山脈紀錄不詳

 干卓萬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干卓萬山  3283大13、3昭和初年有探查東方稜線
卓社大山3343大11、3由過坑攀登兩山間其他紀錄不詳

 倫太文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倫太文山     2947米清同治13年3月關門越嶺道路竣工明29、10日本人最初的關門越昭5、5拔子-登頂-ニンアブ鞍部-丹大山(山脈南方未紀錄)

東郡大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斷稜西峰3377(コロコロアン)昭12、8
紅崖山3200(テンナンコラン)同上紅崖山分歧點-東郡大山之間未紀錄?
東郡大山3604大15、10大5、2試登昭6、9郡大-東巒大山途中
東巒大山3465昭6、9由東郡大山往返大5、2試登
本鄉山3441昭6、9東郡大山-櫧山-馬西塔倫途中
櫧山3355同上
無雙山3246同上

  喀西帕南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喀西帕南山3293大13、11山脈大部分紀錄不詳

郡大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治茆山   2915米大11、首登-西巒大山縱走
西巒大山3075明41、2大11、由治茆山縱走
郡大山3292大15、10
八通關山清同治2-光緒元年?

 新康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新仙山     3121米(シャカバン)昭5、4新康山南側溪-大分社途中
新康山3381明41、12由北面攀登?昭5、4由北面首登-新仙山山脈大部分紀錄不詳
布拉克桑山2991昭5、5由三叉山縱走

 次高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伊澤山               3341米大5、6鎮西堡-大霸尖山附近的途中
小霸尖山3360大5、6鎮西堡-伊澤山-
大霸尖山3573昭2、8井上溫泉-伊澤山-由東南稜攀登(人類首登)大5、6及昭2、7試登昭5、2由桃山-東南稜昭6、1冬季最初、東南稜新路線昭6、3春季積雪期、泰雅族首登昭6、7往次高山首度縱走昭6、7由南面煙囪岩石新登頂昭11、3積雪期由品田山往返
穆特勒布山3712昭5、5由次高山縱走大12、10由與大霸尖山之間的最低鞍部試登昭6、7大霸尖山-次高山的途中由東北側新登頂昭8、8北壁下降昭11、3積雪期品田山-次高山途中
雪山北峰3758昭5、5次高山-穆特勒布山途中昭11、3積雪期品田山-次高山途中
次高山3883大4、7卑亞南安部-七家灣溪-東稜大9、10由觀霧-大安溪水源大12、7由志佳陽社-志佳陽大山昭2、11往大雪山縱走昭5、1冬季及積雪期登山昭5、5往穆特勒布山縱走昭11、3積雪期由品田山-穆特勒布山登頂-東稜-七家灣溪
志佳陽大山3363大12、7志佳陽社-次高山途中昭5、1冬季的積雪期登山
大劍山3613昭6、7油婆蘭山-次高山途中
油婆蘭山3311昭6、7首登-次高山昭8、10劒山-大劍山的途中
佳陽山3284昭7由佳陽攀登同上
劒山3227昭8、10佳陽-·-首登-大劍山

桃山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桃山 3323米                   大10、由卑亞南社起登?昭4、7卑亞南鞍部-新登頂?昭5、11-抵大霸尖山
池有山3357昭5、11桃山-大霸尖山的途中?
品田山3567同上?昭6、7桃山-大霸尖山的途中昭6、7由三叉點往西側斷崖-新登頂昭11、3積雪期池由七家灣溪上爬到與池有山的中間,登頂使用雪撬

 大雪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博可爾山3286     大9、10觀霧-次高山途中昭2、11次高山-小雪山途中
火石山3376昭2、11次高山-小雪山途中
奇峻山3588同上
大雪山3600大4、6由大甲溪攀登昭2、11次高山-小雪山途中
可汗山3207昭2、11次高山-小雪山途中
小雪山3043大5、由大甲溪攀登昭2、11由次高山縱走

  新高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新高北峰3833明34、9由八通關方面攀登大15、夏、金門峒及攀岩
新高主峰3950明29、9由八通關方面?明29、11同上?明33、4由阿里山縱走清末首登?明45、4春季積雪期紀錄?大13、八通關、主峰間登山道路完成大15、5北峰-主峰-東峰大15、11阿里山口登山道路完成昭8、10東北稜下降、北稜試登昭9、1北稜試降昭10、1由西壁新登頂?昭13-14冬季積雪期由北稜新登頂
新高主峰東山稜線大15、以前?大15、5主峰-東山稜線紀錄昭4、12 RI的頭下降昭7、1積雪期RI-東峰、新高駐在所上針山首登昭8、1RIII岩溝?積雪期 昭8、7RII、RIV. 下降昭13-14北稜I及II下降
新高東峰3883明29、11由八通關方面?明32、12由八通關方面?清末首登?大15、5主峰-登頂-東稜昭6、8由東峰北RIV新登頂昭8、7由東峰北稜I新登頂昭9、1由北RI?新登頂昭13-14由東峰北稜II新登頂
新高西峰3528明33、4阿里山-主峰途中
新高前山3236同上
新高南峰3815明37、4?由主峰稜線攀登?明42、11由主峰稜線攀登?大15、以前 確實有首登昭8、7最高點往東到第二個山峰
新高南峰西南稜3584昭8、7南峰-南玉山附近縱走(往返)昭5、1試登昭6、8通過岩稜南側-南玉山昭10、12南玉山-通過岩稜下北側-南峰鞍部 
南玉山3391昭6、8南峰-西南稜南側-(往返)昭10、12由錢頭雁山鞍部新登頂昭13-14往南面山縱走
錢頭雁山2861昭10、以前?昭12、7荖濃溪-登頂-南玉山
南面山2840大12、2甲仙-登頂-楠梓仙溪昭13-14南玉山-錢頭雁山縱走

 鹿林山脈、阿里山脈 

山岳首登(年月及路線)  試登/新紀錄(年月及路線)
鹿林山2840        明33、4阿里山-次高山縱走途中?
塔山2480大正年代?昭7、11由南壁新登頂

如將上表與地圖對照

應可大致了解台灣高連山地中的已知與未知部分

亦即至少在山脈稜線中尚未被紀錄的(未有文書或未被登山界知悉的部分)

在中央山脈方面有安東軍山與關門山附近之間、內本鹿越與霧頭山間的大部分

從中央山脈分歧的山脈方面有倫太文山脈、東郡大山脈、喀西帕南山脈、新康山脈等相當的部分

但可斷言的是

這些山脈中有顯著高度的地方幾乎已經全被知悉

以結果來說

台灣高山的探險登山或首登大致已告一段落

特別是無限滿足登山家野望的長而高的處女稜線

可以說已經沒有了

但就純粹登山的立場而言

台灣山系全體中尚有登山家未踏的稜線

且除縱走以外一般的不同路線也尚存諸多未知

所謂近代登山部門的攀岩、上下溪谷、積雪期登山可說現在才剛起步

又如以科學、藝術等其他內地一般進行的種種不同登山概念的山行方式

則應該可以開拓出無限多的新領域

本文中筆者說明了昭和10年左右起移往下個時代-大眾登山時代的傾向

然而這絕非ㄧ如文字所述是意味著形成歷史劃分的預言

以時代的影響與地方條件為主

藉由在台登山家群的思想、素質與餘力

今後短時間內將有幾個主流在台灣登山界中平行、交錯、合流、盛衰吧

其中一個新的主流是登山的平易化、常識化

亦即換言之是所謂的大眾登山的潮流

僅以以上的附章來作為台灣登山小史的結論

(昭和14年5月31日筆者於東京)

 (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