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蕃地探險談(全)

譯註:本文譯自1936年6月台灣山岳第八號,是1896年(?)台灣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主辦的演講會,由撫墾署長長野義虎氏進行的演講內容。內容採自公文類纂明治30(1897)年乙36之7。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是日本人在台灣中央山脈玉山附近的最初探險紀錄。在尾崎秀真的好意下,將其抄本投稿台灣山岳。註是徵詢沼井鐵太郎、吉井隆成、佐佐木舜一諸氏的意見。譯註則為譯者的說明。

我昨天感冒引發咳嗽

不太能講話

請各位諒解

今年三、四月去看阿里山附近的二十七社生蕃領域

視察了從牡丹社、Houyubeku(ホウンユウベク)、Koukan(コウカン)、Kai(カイ)到Kikin(キキン)附近的生蕃

之後再到大庄附近

(譯註:大庄是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為大武壠族馬卡道族及少數西拉雅族所共同建立的原住民部落)

從大庄越過所謂Kerontai(ケロンタイ)山(註:為海岸山脈,疑是安通越嶺)到Chousekishi(チョウセキシ)(註:疑是新港支廳鳥石鼻)(譯註:位於台東長濱鄉)

再從Chousekishi經Seikou(セイコウ)灣(註:疑是成廣灣)(譯註:台東成廣澳)繞到牡丹生蕃的地方

這是上次的視察

這次是七月十七日從台北出發

視察大嵙崁的生蕃領界及北方南庄等生蕃及熟番領界

八月一日從基隆搭船赴蘇澳

視察了蘇澳的生蕃與熟蕃的狀況

八月五日搭戎克船

沿東海岸在六日抵達花蓮港

六日視察花蓮港附近的Hiitsu(ヒイツ)蕃

之後逐漸往南抵達拔仔庄(譯注: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富民村與富興村一帶)

然後下往濁水溪(註:秀姑巒溪)抵達Taikou(タイコウ)社(註:疑是大港或稱為大港口的海岸阿美族的蕃社)(譯註:疑是台東長虹橋一帶)

沿著此大港社的東海岸

經Shinsyashi(シンシャシ)(註:新社)(譯註:疑是今花蓮縣豐濱鄉)抵達花蓮港

八月二十七日從花蓮港附近上溯Waon(ワオン)溪、Tairin(タイリン)溪等

觀察了橫越鳳山東西方的山容景況

之後九月五日搭戎克船抵成廣灣

抵達時是隔天六日

其後從成廣灣沿東海岸再抵達台東港

由此台東港溯濁水溪(註:此濁水溪為卑南大溪)抵璞石閣(註:玉里的舊名)

抵達璞石閣是九月十三日

在此滯留至十五日

有關平地蕃的事宜

已有數位研究者調查過

因此擬就高山蕃的事宜

就其住屋模樣等情形稍做報告

其後從璞石閣經八通關大崙坑社

(註:現在的太魯那斯(タルナス)社、米亞桑(ミヤサン)社。當時對在高地的蕃社一般都俗稱大崙社)

往前山的途中做了視察

(註:台灣的文化發展係由西海岸開始,故支那人稱台灣背稜的高山為後山,將其西亦即前面低的山脈稱為前山)

同時一併視察了蕃人的模樣

此道路是同治十一年(註:明治五年)(譯註:1872年)
由一位吳光亮的清國官吏所開鑿

花了六年完成

據民間的傳說

費用達一百九十萬圓

從璞石閣起測量海拔為六百尺

(註:現在玉里的海拔為150米,亦即約500尺)

使用氣壓計在經過的每個道路都測量海拔

但在抵Morrison之前

(註:Morrison是西洋人稱呼新高山的山名,是僅次於玉山的舊名,現在西洋人寫的文件也會看到Morrison的名字)

氣壓計好像亂掉了

在Rinunto(リンウント)的時候

下降到二千三百尺

在林杞埔時下降到一千尺

(註:林起埔為原斗六廳管轄下的一個支廳林杞埔之誤,林杞埔為現在的竹山)

如此在通過的道路上

氣壓計有所錯誤

但為參考起見

就從甲到乙的順序依序記載

九月十六日從璞石閣出發

其後

在璞石閣的西方

有一個叫卓溪社的地方

(註:卓溪社為現在玉里支廳管轄內的Takke(タッケ)社(布農族巒蕃的一社)

拜訪了此卓溪社

卓溪社是在西方二里半的高地

海拔二千四百尺

面東而居

家屋的結構等

大致在屋頂鋪上石灰岩

牆壁及門庭亦鋪上石灰岩

其中的梁柱則使用木材

屋外也鋪上石灰岩

此家屋的結構看起來幾乎和一般的高地蕃一樣

但進入裡面後

可看到很多地方用杉的相異之處(註:杉指台灣杉)

這讓我先說明一下

卓溪社的「社長」叫近馬(キンマ)

副社長叫貝都(カイツー)

人家有二十三戶

卓溪社的山頂約三千一百尺

一行人十七日出發

向西稍稍下行後

登往西北

從三千四百五十尺的側面向西前進

這裡有很多樫、椎的雜木

之後的七、八里路很多像這樣的地

此山全部是雲母粘板岩

(註:雲母粘板岩指現在的雲母片岩、綠泥片岩)

約四里之後

有一處叫異祿閣社

(譯註:在台東卓溪鄉,位於拉庫拉庫溪下游北岸,玉里山南方)

附近看到有野生的肉桂樹

(註:台灣肉桂(タイワンニッケイ?))

此家屋的結構也和卓溪社的一樣

不過屋前的牆壁是木板做的

這是內部木板寢室所剩的

人死之後

聽說都埋在寢室下面

如果死很多人

家中無法全部掩埋時

才開始改建別處

異祿閣社的社長是阿行

副社長安老行

男女合計三百二十五人

異祿閣社的女人很熱中織蕃布

晚上到十點

早上從四點開始認真地織布

蕃布不僅供自己穿著

還充當交換品

男人則製作網袋

從異祿閣社沿著清水溪左岸向西北而行

(註:這裡的清水溪是現在的拉庫拉庫溪,清水溪已變為支流)

這裡的道路非常惡劣

沿途是難行的斷崖

只要踏錯一步

就會掉落千仞的溪間

長約四里

通過此地來到蚊仔厝社(註:蚊仔厝社是馬嘎次拖(マガツー)溪岸的舊番社)(譯註:馬嘎次拖社)

這一帶很多山枇杷及肉桂樹

此蚊仔厝社也是清水溪左岸上的一社

海拔二千七百五十尺

社長叫時明

男女合計五十六人

朝著蚊仔厝社的南方

之後開始下降

抵達一條河流

此河是流向清水溪西北的水源

(註:馬霍拉斯溪(マホラス))

水非常乾淨

此河海拔一千八百七十尺

之後往南登爬約二里半

抵達萬里木社

(註:萬里木社是所謂的Masuban(マスバン)社,在現在馬西桑(マシサン)社的北方)

此社西北方的岩石極為陡峻

山的傾斜有八十五度

此地很多山枇杷(タイワンビハ)及胡桃木(タイワンクルミ)

此社僅有四戶

應該是大崙坑社(譯註:一稱太魯那斯社)的分社

海拔三千六百尺

此社的北方是斷崖

皆為石灰岩

此石灰岩的三千六百尺處起

長著五葉松(註:疑是タカネゴエフ)(譯註:台灣華山松)

其上好像生長著日本的松樹(註:ニヒタカアカマツ)(譯註:馬尾松)

我們往此山峰的西方前進

但此附近長著非常茂盛的雜木

特別是從五千尺開始

直立著像是日本松及台灣杉、日本杉(註:疑是紅檜)的樹木

最多的是鐵杉及台灣杉

從六千六百尺起稍稍向上登爬

有一棵大杉橫倒

剛好方便遮避雨露(註:所謂大杉應該是紅檜)

這個時候剛好下起雨

生蕃拒絕再前進

於是在大杉下焚火取暖

此大杉下應該可供十五人露營

附近有水桶

都是接雨水以供飲用

之後向西下降

抵達清水的河川

沿著河川渡河往對岸去

有一個約四十尺非常棒的岩窟

有岩屋

幾乎做成和家屋的結構一樣

一行在此岩屋露營

時間剛好是九月十日

約可容納二十人的這個地方

海拔為五千一百尺

由此越過七千七百二十尺的山頂

在抵達此山頂前的六千五百尺為止

長滿著五葉松、鐵杉等

(註:這鐵杉的極盛層,讓人稍帶疑問。因為就我們所知,最初發現鐵杉的最低海拔是北緯24度40分海拔1720米的芃芃山頂,而林相形成上,北部被認為是2200米,中部以東是2400米。而大概到3000米時,與台灣冷杉交替。所以我們有理由推定,氣壓計有可能錯了800米左右)

此地以上則是很多台灣杉及日本杉

鐵杉、樅(タイイワントウヒ)(譯註:雲杉)、檜木類亦很多

由此處下往西南方

抵達大崙坑社

此大崙坑社的海拔有五千五百五十尺

此社的房子屋頂用很多的杉皮(註:紅檜皮)

牆壁用木板

是杉板

然後把桶放在屋簷下

是為了儲水之用

大崙坑社的社長是砂里難

通事是黃才

人家有二十四戶

由此越過八通關抵東埔為止

還需四天

途中必須露營

到此之前

我們中間剛好露營三、四次

登頂Morisson山後有做露營

如果不登Morisson山而直接走山路的話

從大崙坑到東埔

應該只要露宿兩晚即可

聽生蕃說

一到冬天

生蕃不喜歡走八通關

因此會避開

因為從十二月到隔年四月

山會積雪

這段時間會避開

是因為蕃人裸體的關係

不想在寒冷的時分通行

一行抵達此處時剛好下雨

因此生蕃拒絕再前行

不得不滯留兩日

這是因為如被雨淋濕

生蕃會凍僵

附近如果有生蕃的家

就可以焚火好好睡上一覺

但因為是在沒有家屋的地方

又是寒冷時分且必須在高海拔的地方露營

因此生蕃不太願意前進

如果是即將要越冬

那在之前就要注意比較好

從此前的卓溪社到大崙坑

是總通事杜貴的管轄地

南方從分水崙的附近到拔仔庄的裡面

是璞石閣杜貴的管轄

如果想要通過到此為止的蕃社

最好和總通事一起走比較方便

報告一下這一帶的耕作方法

主要是生蕃砍下樹木的枝幹等

或將之焚燒

樟樹也是一樣

砍的很多是樟樹

也有任其生長的

小樹則連根拔起

然後在下面耕作

總之

耕地方面

不喜歡在平地耕作

平地也很少

即使偶有平地

也似乎不耕作

全部在山的斜坡耕作

要將有草的地方變成耕地

須將草或茅草燒盡

取出根部再將其焚燒後

撿拾石頭後將其放一邊

再將此作為耕地使用

此耕地上所種植的

首先是小米

第二是蕃薯

第三是玉米

第四是菸葉之類的

另外也種碗豆及各種生蕃的豆類

大概就是種植這些

使用的農具大致雷同

首先是斧

和日本斧一樣

鉈刀就有點不一樣

幾乎是日本的鉈刀和鐮刀的折衷

圓鍬則柄稍短

鍬的金屬面積比較小

第四是像三根鍬的東西

生蕃的男人主要以狩獵為主

耕作則主要由女人或孩子從事

蕃人的食物為耕作物

副食則是獸肉

然後在服裝方面

高山蕃大致相同

但不同地方也有相異之處

這在後面會說明

這些高山蕃不論男女

其上排牙齒的正中間會缺二牙

不論男女都是這樣

很小的孩子則不會這樣

為何上排牙齒會缺兩門

是因為高山蕃的祖先和平地蕃的關係很壞

祖先在參戰時

上排牙齒斷了

於是因為這樣就把上排兩顆牙齒拔掉

作為和平地蕃的區別

九月二十四日從大崙坑出發

由該地向西北方下降

沿著一條河流走(註:ミヤサン溪)(譯註:米亞桑溪)

此河的海拔四千一百尺

由此登往西南

沿著山峰向西北行進

從七千一百尺高的地方向西下降

在一條溪水的左岸上

有一個稍有整理的蕃小屋

在此露營

時間是九月二十四日的晚上

此小屋約可容納十五人

海拔五千一百尺

附近茂生著杉木、鐵杉及其他的雜木

由此往西攀登

有日本松

有鐵杉

有杉

繁茂到遮掩眼睛的程度

抵達八千尺的地方時

(註:從2300米的米亞桑起,如穿越台灣鐵杉、台灣冷杉林後,高度會達10000尺、亦即3000米附近而抵達高山草原。現今的大水窟駐在所位於此一草原的中心地,夏季時百花齊放而開展著所謂的花海,其主要的花草有玉山小檗(ニヒタカヘビノボラス)、玉山龍膽(ニヒタカリンドウ)、玉山小米草(タイワンコゴメグサ、巒大當藥(ランダイセンブリ)、一枝黃花(アキノキリンサウ)、玉山毛連菜(ニヒタカカウゾリナ)、黃苑(ニヒタカキオン)、玉山麝香草(ニヒタカジャカウサウ)、馬醉木(タイワンアセビ)、高山白珠樹(ニヒタカシラタマ)、玉山金絲桃(ランダイオトギリ)、小米草(コゴメグサ)、玉山剪股穎(ニヒタカヌカボ)、長葉蘭(ナガバチドリ)、瓜子金 (ヒメハギ)、深山石松(ミヤマヒカゲノカヅラ)、野百合(タカサゴユリ)、玉山懸鉤子(ニヒタカイチゴ)、臺灣披鹼草(タイワンカモジグサ)、叉葉鐵角蕨 (スゲシダ)、芽胞耳蕨(ニヒタカシダ)、玉山一葉蘭(ニヒタカヒトツバラン)、矮生芒草(タカネススキ)、長萼瞿麥(カハラナデシコ)、玉山沙参(ニヒタカシャジン)、玉山山蘿蔔(ニヒタカマツムシサウ)等亂綻,紅毛杜鵑(アカゲツツジ)、碗蕨科(ランダイワラビ)等在主要群落中競相妍。特別是玉山山蘿蔔群落之廣大,是在其他山地中所看不到的。又南、躑躅山駐在所之間,有尼泊爾籟簫(コタマギク)、玉山抱莖籟簫(ニヒタカヤマハハコ)等叢生於岩石上,開展出難以言喻的高山植物景觀)`

山頂上有蕨類

以及茂生著像日本稻桿的草、竹子等

由此地到八通關之間

樹木變少

改生長著剛剛所說的草

溪間則大致可見茂生著樹木

由此稍稍下行往西行進

在八千尺的地方有小溪流

在此露營

此水非常清澈

想要洗身體

一洗臉

結果是非常冷的水

冷到臉有點麻痺的程度

翌日

下往西方

橫渡一條河

此河流穿八通關與有名的Morrison山之間

此河海拔六千二百尺

由此登山

抵達稍稍開闊的原野

此寬廣之地的旁邊

一條小河流經

右邊則圍繞群山

左邊是玉山

八通關的西北方是斷崖(譯註:金門峒斷崖)

是一夫據險當關

萬人皆無法通過的險地

這裏雖開有道路經過

不過道路頗為險惡

此八通關在吳光亮開鑿當時

聽說是用木頭做成關門

之後生蕃每次來此打獵時

就削了關門的柱子升火

或就把它削掉

如今關門的木材不剩半個踪影

僅知道所在的遺跡而已

蕃人如此的神經大條行徑

後面再另報告

二十六日在八通關露營

二十六日稍早

Morrison山從四合目起即為霧籠罩看不清楚

所以就在八通關露營

翌日

讓一行人先出發

我帶兩位蕃人想要攀登此Morrison山

登山道路有一條

循著登山道攀爬上去

這道路是獵人走的路

有路徑的地方僅一點點

再爬上去

就沒有像樣的道路了

往上一看

Morrison剛好形成一個山峰

從八通關起登

因為要從右方登行

從主道要去Morrison需要相當的時間

在登爬的途中

剛開始有松及鐵杉類

再往前則有杜鵑之類的花

其中有像松的根部匍匐的植物

這叫做Tousyou(トウショウ)(註:疑是玉山圓柏)

此植物直到上面都還生長著

爬山是靠抓住Tousyou攀登而上

爬上去之後有一處斷崖

這斷崖呈現赤紅顏色

心想這是什麼往赤紅的地方一看

岩石內部是白色的

拿起這白色的岩石一看

裡面有黑鉛

採了一些黑鉛

然後再攀登而上

抵達了一處高山

海拔剛好是九千七百尺左右的地方

樹木還生長到此地

霧從這裡籠罩

看不到四周

於是就想找一處好地方露營

這山的南方有大的岩山

沿著這方向爬往岩山

這岩山在八合目以上

除了岩石之外什麼都沒有

四周有非常駭人的斷崖

因為時間上已經不能攀登這個Morrison的岩山

也沒有取暖的薪材類

所以就在前面有樹木的地方露營

時間是半夜

華氏溫度四十二度

清晨四點時是四十度

四點半從露營地出發

匐匍登爬Morrison

攀爬時

沒有任何東西

連草也沒有

所以稍一不注意

石頭會從上滾落

砸到後面上來的人

抵達山頂時

日出開始照著玉山

這玉山像我剛說的是岩山

是由三個山峰組成

如果稱居此峰中央的是玉山主山

在南方的是兄山

在北方的是弟山

應該可以吧

其海拔差異

兄山比主山約低百尺

弟山約低三四百尺

主山與兄山的距離約有一千公尺

主山與弟山約離四五千公尺

主山及兄山從山頂一千尺到二千尺處

沒有半點草木

四面多有斷崖

再往下則多少有點松及杜鵑

鐵杉類也茂生著

此岩石應該不是火山質的岩石

此玉山的西方

主山兄山弟山連亙

成一斷崖

其斷崖高的地方達二千尺以上

然後下方似乎都有樹木生長

自己幾年前有在阿里山頂露營過

曾想要察看玉山

不過玉山在八合目以上都是雪

那個時候覺得這座山非常高

從玉山眺望

西方幾乎都沒有像樣的山

全部隱沒在雲間

不過

登臨此Morrison山的絕頂

便可清楚知道何者為台灣最高的山

我自己也調查過台灣的高山

但這裡沒有黑板

沒辦法一個個寫下讓各位看

所以僅就調查的內容向各位報告

自己調查的群山之中

要說到哪一座是台灣最高的山

這Morrison的主山有一萬尺

弟山有九千六百尺

剛剛說過

這數字是因為氣壓計亂掉的關係

唯恐將來留下錯誤所以就不記載數字

由玉山觀看

在苗栗的深處有一萬尺以上的山(註:疑是雪山)

我也有記下山形

日後再供參覽

這是在玉山西北方偏東方十度的地方

Morrison的最高峰在八通關

這在古圖也有記載

八通關向南或向北

在抵埔里社的霧大社(註:霧社)之前都是低山

是光禿而無望的低山

我也證明一下北方沒有高山

從玉山正北約三十度東方

在宜蘭坪林尾的深處有一座九千尺的高山(註:疑是南湖大山)

偏玉山正北三十五度東方

在東勢角和花蓮港的中間左右有一座九千尺的山(註:疑是能高山)

偏玉山正北五十度東方

在新城和苗栗的中間有一座九千尺的山(註:疑是七腳川山)

玉山正北約偏六十度左右

在宜蘭和新城深處

有一座呈富士山形狀低約七千尺的山(註:疑是王武塔山)

這從Morrison看得很清楚

玉山正東十五度北方

有秀枯葉主山(註:應是秀姑巒山的筆誤)

這是約一萬尺在苗栗的深山

玉山正東二十五度南方

是緊鄰隔壁的山

有一座叫ヲマツボハン(註:疑是達芬尖山)的九千尺的山

玉山正東四十五度

相當於大崙坑的南方

有一座ウシソカン山(註:和新康山是同一座山)

這也約九千尺高

玉山西南方

有一座オモバヲツイ山(註:不詳)

這也約九千尺高

玉山正南十八度偏東的オシマス山(註:疑是關山或是無名山)

然後從玉山正南三度偏西

正好是位於台灣最南端烏鴉石或枋寮的深處

有一座約九千尺的山(註:疑是關山)

玉山正東二十五度北方的木瓜深處

有一座約九千尺的山(註:疑是丹大山)

從所看到的山形來說

應該是自己所通過的分水嶺

至於從玉山所見台灣全島的模樣

很多大森林是位居Morrison的南方

其一支衍入阿里山方面

另一支從オシマス山及大崙坑通過東西之間的山脈

延伸到宜蘭深處

此森林中

以杉及松類最多

由玉山觀看

從八通關到埔里深處之間

亦即到霧大社之間的山

多為凸山且無價值

苗栗深處的大山

其山脈連亙至台北深處

其迄東海山脈之間

令人想像也許有平原平地

為了參考起見

我帶來了玉山的岩石

等一下請大家觀看

然後從玉山下來

這時因為沒有吃飯 

肚子非常餓 

走去河川喝水

九點十分左右吃早飯 

然後抵八通關準備住宿

食物到此已經都沒了 

因為生蕃很會吃 

吃光了三人的食物 

於是就非得和生蕃一起走到東埔不可了

以非常快的速度下往東埔

從八通關下東埔時

有一條河(註:陳有蘭溪)

可以下到河川

途中 

河川之中有硫磺泉 

這裏有硫磺湧出的地方 

因為接近日暮黃昏 

生蕃腳步非常快 

自己沒辦法像生蕃一樣快 

在這樣的情況下

碰到了拿著生蕃食物前來的人

另也拿著火把照亮道路

午後十點抵達東埔

東埔有十餘位支那人

對我們非常壞

這些支那人說了一些軍隊事情的壞話

強迫我帶來的通事等人

說你們跟著日本人 

但日本軍隊的食物

因為土匪的關係被奪走了

已經沒有半個日本人了

於是我透過通事提供生蕃生病的孩子藥物 

大大餽贈了東西

才勉強獲得了苦力等

社長生病

副社長雖在

但似乎是很壞的傢伙

土匪的頭頭好像逃跑了

我在相當努力的情況下

才沒有被視為苦力的同類

(註:清朝時代在台東的劉德杓將軍,當時曾遁逃到中央山脈,應該是指這件事。劉德杓之後被兒玉將軍送還支那本國。)

這裏的戶數有十二戶

社長的姓名

因為社長生病

不能在這裡記載

日後會將它寫在日記

此社的風俗和大崙坑看起來沒有差異

三十日從東埔出發

前往和社

此和社的社長叫毛係 

副社長阿八里 

戶數十一戶 

人口約百人

然後在這和社吃午餐後下往河川

通過楠仔腳萬社

住宿在羅竹庄 

(註:羅竹庄可能是以製樟腦為業的蘆竹庄之誤,現在的內茅埔,本島人家三、四戶)

此楠仔腳萬社的社長叫碗

副社長叫八集羅

戶數十三戶

此和社及楠仔腳萬社和大崙坑相當不同

首先是家屋的結構很小 

服裝也似乎不同 

這和阿里山下的生蕃及其家屋的結構服裝的模樣相同

耕作的模樣也相同 

這畢竟是拔社埔內的生蕃

此和社有金銀礦 

在支那政府的時候已經開採 

現在還留原貌 

居住於此羅竹庄的人已經是熟番

主要以支那人的家屋居多

我沿此川下行

在牛轤轆住宿一晚

抵達林杞埔時是十月二日

這樣算來

從璞石閣出發到林杞埔約花十七天

另外中途停留了四天左右 

自己觀察這條清國政府開鑿的道路

對其工事之仔細實在嚇了一跳

在有岩山的地方鋪設石頭或開鑿階梯的道路 

在樹林之間時則伐木做為鋪設之用並做階梯 

路寬約一間(譯註:一間約1.818公尺)

不過如今幾乎已經毀壞泰半

此道路雖已壞掉

但仍可讓十名或二十名步兵通行

而且可以順利的通行

不過異祿閣社到蚊仔厝社之間的道路很危險

其餘就沒問題

接下來 

讓我談一下拔社埔(譯註:南投縣水里鄉民和村)到拔仔庄(譯注: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富民村與富興村一帶)沿道的生蕃及道路的狀況

此拔社埔位居集集街東南方

正好在頭社的東方 

從東埔越過山頭 

在河川的那一面

此道路在光緒十三年(譯註:1887年) 

由名叫余步青的人和張流領

(譯註:應係張統領之誤,指張兆連統領)

邀集一千五百人的人伕 

聽說花了三個月進行工事到分水嶺 

張流領也從花蓮港邀集了一千五百的人伕 

鋪設了到分水嶺的道路

這剛好似乎也花三個月完工

張流領完成的稍快一點

(註:佐佐木舜一補充:現在的八通關道路中,亦即以花蓮港廳玉里為基點到台中州八通關為止的中央山脈東西橫貫道路,到分水嶺頂花蓮港廳大水窟駐在所約19里30町,海拔差距達3080M,在此擬略述此間垂直分布的森林地帶的變化,以作參考。又,長野中尉所記述的樹種名稱,有很多不甚妥當,所以就其部分做推測並加以附註說明。從玉里到卓麓可通汽車,所以幾乎和平地一樣,所謂森林大致是處處散生著二期林或貧弱的熱帶性榕樹類而已,住家的附近,看得到刺竹、長刺竹、構樹(カヂノキ)、異色山黃麻(ウラジロエノキ),所以實際上是從卓麓開始爬山的。從卓麓起是二期森林,陰樹稍有混生。有很多蘭嶼野茉莉(ハンノハエゴノキ)、富士千金榆(フヂバシヂ)、樹杞(モクタチバナ)、構樹(カヂノキ)、大戟科(ウラジロアカメガシハ)、鹽膚木(タイワンヌルデ)、大葉楠(オホバタブ)、幹花榕(ギランイヌビハ)、糙葉榕(ムクイムヌビハ)、山豬肉(ハゼバアワブキ)、山黃麻(ウラジロエノキ)、九芎(シマサルスベリ)、樟木(クスノキ)、無患子(ムクロジ)、蟲屎(ヤンバルアカメガシハ)、台灣欒樹(タイワンモクゲンジ)、杜英(ホルトノキ)、楓(フウ)、台灣烏心石(タイワンオガタマノキ)、鵝掌柴(フカノキ)。 

從山尾駐在所附近起,樹種稍有變化,也長有台灣櫸木(タイワンケヤキ)、大葉釣樟(オホバカウバシ)、台灣胡桃(タイワンクルミ)、光蠟樹(タイワントネリコ)、茄苳(カタン)、九芎(シマサルスベリ)、丹招樹(ハンノハエゴノキ)、小果冬青(タイワンタマミヅキ)、紅櫻(ベニザクラ)等落葉樹,海拔有350米。

常綠闊葉樹原生林,從海拔750米到1600米,錐果櫟(ホソバシラカシ)、台灣肉桂(タイワンニクケイ)、瓊楠(アヲグスモドキ)、大葉楠(オホバタブ)、台灣烏心石(タイワンオガタマノキ)、台灣雅楠(タイワンイヌグス)、鵝掌材(フカノキ)、富士千金榆(フヂバシデ)、山枇杷(タイワンビハ)、三斗石櫟(ナンバンガシ)、飛蛾槭(クスノハカヘデ)、大葉楠(オホバカシ)、青剛櫟(アラカシ)、杜英(ホルトノキ)、大葉苦櫧(オホクリカシ)等樹種,形成蒼鬱森林。

落葉樹林從海拔1500米起發達,生長台灣紅榨槭(タイワンウリハダカヘデ)、阿里山榆(アリサンニレ)、光葉石楠(セイバンカナメモチ)、化香樹(タイワンノブノキ)、台灣櫸木(タイワンケヤキ)、台灣千金榆(アリサンシデ)、青楓(イトマキシマモミヂ)等種類,下層與針葉樹林混生而逐漸消失蹤跡。

針葉樹林從海拔1600米起,松樹方面出現台灣五葉松及新高赤松,也看到台灣黃杉(タイワントガサハラ)、 紅檜(ベニヒ)等。紅檜從1700到2400米附近相當多,與台灣杉(タイワンスギ)或台灣雲杉(ニヒタカタウヒ)混生,而在2400米附近逐漸由台灣鐵杉(タイワンヅガ)形成優勢林相,並延續至3000米附近,而與從稍微下方長出來的台灣冷杉(ニヒタカトドマツ)交替。而且巨木很多,像紅檜般令人驚奇的樹木很多)

拔社埔的海拔一千五百五十尺

全部是支那人的家屋 

這一千五百尺 

我認為氣壓計有點亂得離譜 

為能了解甲乙不同地方的海拔 

就取兩個來觀察看看 

此拔社埔附近為平原

尚未耕作的土地還有很多 

從拔社埔沿濁水溪而上約六里 

抵達蚊蚊社(ブンブン)

蚊蚊社位處濁水溪右岸上二千二百尺的地方

社長叫至密

副社長為阿密 

由此社抵達拔仔社

因為水的關係 

也有從埔里社來到蚊蚊社 

也可以從埔里社經頭社和社抵達現在的拔仔庄 

從埔里社往蚊蚊社途中

有一個木履蘭的地方 

抵達木履蘭後越過一個山頭就是蚊蚊社 

如果從集集街來 

可以上溯濁水溪抵達拔仔庄 

因此就從蚊蚊社橫渡濁水溪 

濁水溪的水深約達肚臍 

之後爬山而行 

此山約五百尺

攀登上去之後

右方是巒大社

左方是卡社

通過之後抵達豬府蘭社(ラフラン)

並在此住宿 

豬府蘭社的社長世久 

副社長叫長仔 

住家約十戶 

之後沿著山的側面行進

一直往東南行進後抵達一處叫治咛散社(ブルサン)的地方

時間是十月二十二日

治咛散社位在丹社之中(註:丹社即是丹蕃(タケバタン))

社長毛潟

副社長世久

住家十戶 

翌日

沿著山側的東南方向前進

有一條濁水的支流

沿其支流而上 

便抵達簡吻社(カンムツ)

此距離僅約三里 

社長使仔 

副社長女老同時八 

住家十戶 

通事叫杜成羅

頗受生蕃敬重

此附近的蕃社稱為丹社 

範圍及於拔仔庄 

是最尾端的蕃社 

從蚊蚊社到此社 

其一般的風俗和八通關的生蕃相同 

其耕作器具有相同 

首先 

斧也是一樣

第二是鉈 

第三是鍬之類 

第四是石鍬

石鍬的前端比較尖 

形狀似乎比較小 

鍬的柄和日本相較 

比較短

此丹社沿道的土地是赤土 

摻有石頭

石頭是石灰岩

山頂上有光澤的岩石是雲母石 

此邊的耕作物 

首先是小米 

再來是玉米 

第三是蕃薯 

第四是龍瓜稷 

也叫朝鮮稷 

然後是稷

第六是綠豆及紅色的豆 

第七有點像日本佛珠的東西 

生蕃常吃的一種東西叫薏苡 

第八是菸草

(註:耕作物的日文名稱如下1.アハ2.タウモロコシ 3.サツマイモ 4.シコクビエ 5.キビ 6.ヤヘナリ及キマメ 7.ジュズダマ或ハトムギ 8.タバコ)

此附近的山樹木很少 

僅有散見櫟木以及蜜柑生長著

(註:這裡雖指麻櫟 (クヌギ),但台灣無麻櫟,是指栓皮櫟(アベマキ))

不過樹木實在很少 

蕃人在家裡不僅不吃蜜柑 

也嚴禁外人吃

家屋的結構也和八通關沿道一樣 

多數鋪設石灰岩

此沿道附近生蕃的日用品 

是從集集街送來供給所需 

其耕地都在山的斜坡耕作

但因為沒有樹木 

所以沒有樹頭

從簡吻社出發剛好是十月二十六日

之後迄至拔仔庄 

因均無蕃人

所以蕃人皆不願前往

最後終於說服了他們

這生蕃真是各處都一樣 

生蕃如果旅行超過兩天

就會抓鬮占卜

鬮如果不好 

當下就不前往

也看過支那人抓鬮

支那人和生蕃的抓法不一樣

也因為這樣的關係

最後滯留了兩三天

此簡吻社的河流北方出溫泉

此溫泉含有碳酸鈉及硫磺

碳酸鈉最多

我把骯髒的手帕丟進去約十分鐘

就變得乾淨美麗

當時在硫磺泉的河邊露營

然後十月二十七日出發時

因為天氣惡劣

上行一里半時

看到有空屋的住家

就在此露營

這是因為天氣不好

生蕃不願前往的關係

十月二十八日終於出發 

天氣雖然陰天

但還是說服他們啟程

之後往東南行進

剛好抵達分水嶺的右側

這地方的寬廣處立著用木材建造的鳥居(註:此地為關門峠)(譯註:關門鞍部)

此鳥居聽說是在道路建造時所立的 

然後再稍稍往上爬

上方還是岩山 

之後向東南行進

此地海拔九千一百尺 

但不是很肯定 

下行往東北方後再往東南方 

橫渡小河流及大河流(註:馬太鞍溪的上游) 

此河邊有一個很棒的岩屋 

岩屋約可容納二十人 

所以就在此地露營

此地海拔六千六百尺

隔天冒雨出發向東而行 

來到七千五百尺的地方並作露營 

該地沒有岩屋 

所以生蕃就割茅草 

然後伐木做柱子

用生茅草建造小屋

裡面可供十七、八人露營

直接用採伐下來的樹木容易導致生病 

但有用火焚燒

即使潮濕也沒關係 

此分水嶺的東方

大森林很多

台灣杉、鐵杉、冷杉、松類很多

隔日越過八千六百尺的山頂(註:疑是倫大文山(ロンタブン山))後

又再度下起雨

生蕃說冷得受不了 

就在海拔五千九百尺的地方 

在岩窟下露營

翌日抵達拔仔庄 

是十月三十一日

此道路全部都很完善

如果不太帶行李前往的話 

從這裡到埔里社或拔社埔約六天可達 

除了需越過分水嶺以外就沒有其他困難了

八通關方面

要爬上爬下實在有點困難

露營也相當簡單

道路也是之後才建造

因此拔社埔到拔仔庄之間的道路非常完善

就所經過的道路來看

一般路寬有一間(譯註:一間為1.818公尺) 

有岩石的地方還是鋪有石頭 

有森林的地方鋪有木頭 

建造上非常仔細 

但幾年來沒有維修 

所以有草隨意生長而掩沒道路的地方

也有水流破壞道路的地方

不過受破壞的部分實在很小

現在再加以整修的話 

就會變得非常完善

目前步兵在通行上並無問題

接下來談一下蕃人的服裝

蕃人的帽子一般是戴這個(此時秀出帽子) 

這是韋皮

這個在阿里山下的生蕃或高山蕃

他們一輩子的帽子一般是這個 

阿里山下的二十七社中 

依地方不同也有不戴帽子的 

但如果戴帽的話就是這樣的帽子 

這紐線在咽喉的地方打結 

高山蕃的頭髮會垂到這個地方(指著胸襟)

一般會在這個地方打結

另外這是服裝(此時秀出衣服)

這是蕃布或皮做的 

所以看起來像穿著『陣羽織』

(譯註:陣羽織(Jinbaori)之名,源於戰國時代,以在戰陣所穿著的羽織得名,羽織是無袖和服,穿於鎧甲之上,特色是方便美觀、兼具防寒)

這是丹社的生蕃所穿的男性陣羽織(此時秀出衣服) 

像阿里山下的也有一定的穿著 

通常大多不穿衣服 

雨天時也有穿皮衣的 

這像袋子的東西

好像澡堂包巾

裡面穿洞

我今天沒帶來

然後一般都會攜帶袋子 

袋子四個角可吊垂

阿里山下附近也一樣

丹社也同樣

有環拉緊後變成袋子 

婦人的頭到處都如此一般 

稍微整理後卷起

上方用黑布一直卷著頭

然後穿著上衣

上衣看起來像襯衫

年紀大的

有的穿著蕃布

婦人的湯卷(譯註;Yumaki,入浴時纏在腰間的布)分成兩種

通常好像由左邊向右邊纏著蕃布

服裝大致是這樣 

接下來說明一下有關道路方面生蕃的作為

生蕃不管道路如何困難走起來都很容易

道路都走捷徑而且越是沒路越好 

不管道路如何完善而寬廣 

生蕃也不會喜歡 

不管是如何險峻的路

只要是捷徑就好

例如支那政府花大錢建造傾斜的道路

但因為生蕃不通行 

所以即使是建得非常棒 

道路也是草茫茫一片 

生蕃不走彎曲的道路 

是直直地爬上山

即使知道是很棒的道路 

如果有捷徑

就不走很棒的道路

今後在建好的道路上

必須請生蕃嚮導通行時

不必建造太好的道路

一定不要建成剛剛講的那個樣子

另外

蕃人在跋涉山野之際

就我所目擊的

是一邊通行支那政府所建造的道路

一邊又加以破壞

即使是用岩石建造的階梯

如果一到有斷崖的地方

就站著帶行李的同時

將岩石取出丟到山谷

看到岩石掉落山谷還會很高興

這樣的光景常被旅行者所見

實在像小孩子般的行徑而自得其樂

因為如此這般 

所以未來要建造道路時 

不要像支那政府一樣花大錢建造 

然後要建造成讓很多土人通行才好 

土人如果覺得山道困難 

自然很多人就會逐漸避開

光就生蕃而言 

就如上所述的觀察 

我想畫一下Morrison的模樣讓各位觀看 

不過今天也沒辦法做到 

接下來要談一下木瓜社、太魯閣社

太魯閣社的生蕃 

其割據的範圍似乎很廣

外太魯閣蕃住在新城附近的海岸

其必需品則仰賴新城

所以其語言似乎和埔里社的霧大社相同 

此生蕃據說由霧大社分離而移住過來 

由埔里社來的話則在北方 

這裡出產苧麻及棺蓋木 

這些由新城的商人裝在戎克船送往基隆 

耕作的狀況和高山蕃沒兩樣 

這裏有人口及社長的名字 

但我想沒必要詳細說明 

僅將蕃社的名稱作一報告 

亦即: 

石空社 

七腳籠社 

擢其力社 

古魯社 

九碗社

新城附近有相當的平地 

但不耕作 

這是因為和生蕃什麼都可以交換 

物品交換實際上是提供平凡的東西而交換很多物品 

因此支那人覺得當農民百姓實在是很蠢而不願從事

木瓜蕃和太魯閣大致一樣 

很多人都有黥面 

木瓜蕃的黥面約有五條 

女人也約有五條 

聽說是每馘首一次就增加一條 

這實在難以置信 

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就開始黥面 

此木瓜蕃由七社組成 

麻老老社 

麻阿加之社 

馬要社 

陳門社 

鬥烏呂社 

砂寶社 

苟南社 

這些似乎也是從埔里社的霧大社來的 

語言似乎也相似 

此木瓜蕃和太魯閣蕃和平地蕃相較之下 

對平地蕃有著猛惡的舉動 

討厭平地蕃 

但對日本人相當好 

這裏的服裝也和平地蕃相同 

木瓜蕃的必需品仰賴七腳川社 

此平地蕃走的是剛提到的道路 

不論是花蓮港到卑南之間的狹隘道路及海岸道路 

我都視察過了 

如果總督府有派遣專業的人士進行調查的話 

那我就沒必要再做拙劣的報告 

我自己視察過地的地方 

則會謹呈地方人口調查書的拙作

接下來稍微談一下森林的狀況 

除台東之外 

森林很多 

不過平地蕃附近 

大致是雜木且相當矮小 

這雜木之中 

藤類不管什麼山多少都有 

但高山就沒有此類 

樟木也生存於卑南至花蓮港的狹隘道路和海岸道路的山中 

數量有雜木的五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 

特別是水尾到新開園之間的狹隘道路的兩山中 

看到很多的樟木 

樟木大致矮小 

在三千尺以上的山則看不到 

大體而言 

在稱為台灣森林的山中 

五千五百尺以上的地方看得到松杉類 

地質屬岩石多的地方 

則有五葉松等松類的植物 

岩石少而地肥之處

則有台灣鐵杉、冷杉、檜木之類 

在高山森林之中 

也看得到和內地相同的各種草木

自己視察台東各地 

想到運輸交通的道路 

必須依賴道路火車汽船之便 

才能讓台東繁榮 

因此首先就視察台東 

並在此表示一二意見

首先 

道路是運輸交通上必要的東西 

盡可能經由捷徑建造道路 

已經是道路的地方 

透過維修盡可能整頓 

重要如橋樑的地方 

因為內山有很多木材 

可以運用這些樹木興建 

現在由太麻里往卑南的軍路已經建好

看這些軍路 

實在有點過於迂迴 

如果要經由這軍路 

應該沒辦法一天走完 

但有一條沿太麻里海岸一直線往來的道路 

因為這實在太近了 

幾乎所有的蕃人 

連日本人都沒人要經由這條軍路 

所以儘可能還是建造近路 

花了很多錢 

如果人不使用 

特地建造的道路也等於沒用 

或者變成像八通關的道路一樣 

所以對於已經建好的道路 

不做維修而任其擱置 

只有無法通行的部分才做維修就可 

橋樑也是針對無法通行的橋樑做修復就可 

只要可以通行就好 

由前山通往台東的中央道路 

應該可以使用由埔里社到拔仔庄的道路 

此道路非常近 

只要六天就可由埔里抵達拔仔庄

現在的道路在通行上也沒有問題 

只要稍加維修就會變成完全的道路 

從水尾到大港口尚未有道路 

生蕃都是渡河前往大港口 

慣於水性的人當然沒問題 

日本人中不慣水性的人就很危險了 

在其間開鑿道路應該可以

沿著河川在左右都建道路應該可行

第二是港口方面 

東海岸並沒有躲避風浪的港口 

所以像汽船一個月三次定期航班 

也常一個月都沒來 

如果這樣下去 

應該沒辦法讓台東繁榮 

這或許也讓現在的軍隊或官廳的人陷入了飢渴之憂 

我視察了台東各地 

發現了一個只要築港就能避風浪的港口 

這不是別的 

就是大港口 

所謂大港口的地方 

是大的河川 

將此港口變長

也僅是目前的狀況

畢竟無法變成優良的港口 

現在的港口是河川的入口

因為砂石很多 

所以位在波浪高的地方 

不管如何的挖掘入口 

因為波浪的關係而堆積砂石變淺 

從而因為波浪變高 

而無法變成港口 

我自己的想法是 

因為台東沒有其他海港 

如果上溯那個港口的河川入口 

會有一個丘陵

就像柴山一般

長度而言有三百公尺沿岸橫陳 

其內側像水池一樣 

將此入口塞住 

讓中間懸空 

然後將入口築成不高於丘陵的堤防 

如此一來 

從入口處緊鄰的側邊看起來會像草原一般 

一進入其中 

有小池 

也有山 

也有約一百公尺寬的地方 

這是臨接海岸 

看到的都是岩石 

將岩石低矮的地方完全切開 

此左邊會有兩個山 

通過該地 

中間就宛如懸於兩端之中 

這應該有一千公尺 

裡面也有無岩石或任何東西的低矮之地 

是在約比水面高八尺的地方 

另一方面 

大港口有生蕃村落的地方 

約比水面高二尺 

將該地完全挖填

一丈高的地方必須挖四十尺

實在是大工程一件 

這樣的大工程 

在如今軍備擴張之際 

想要將錢花在台灣 

總督府也妄想有錢入帳 

這對日本帝國可不是好方法 

與其這樣

台灣自己也自備有金錢 

這是什麼呢? 

這是剛說的樟腦樟木 

可以用來築港 

這不僅是陸軍得利 

海軍也得到不少利益

如果讓我來做 

即使補助金很少 

我想應該可以用台東的物產 

即使多花幾年 

也想建造優良的港口

第三是鐵路 

鐵路是憂慮東海沿岸沒有良港 

在視察高山蕃時 

有注意到不是有鐵道可從台東通往前山方面的台中雲林(註:雲林為今斗六街)的路嗎?

不過高山非常多 

山高而斷崖多 

所以要在此高山鋪設鐵路並不容易 

因此在目前無法和前山聯絡的情況下 

我自己覺得應優先港口 

鐵路放在後面 

台東的鐵路 

由此卑南經大庄、烏鴉立社後連接花蓮港 

而由烏鴉立社可通大港口 

由卑南到花蓮港的路線 

可由密接此海岸方面的山作為路線

由花蓮港通過拔仔庄 

剛好在西方有河川

因為河川很多 

所以如果是這方向 

越過一條河川 

可用一座橋樑通行 

台東的民政廳

與其放在台東 

倒不如放在卑南 

將來如果要放兩個 

有必要一個在卑南一個在花蓮港 

撫墾署沒必要放在目前的卑南 

放在花蓮港而由木瓜太魯閣逐漸往北前進比較好 

以我巡視高山蕃的狀況來說

埔里社到拔仔庄一直線的生蕃大致溫順

對日本人感情不差 

去這些生蕃的地方

男女小孩都會聚集過來

從早到晚喋喋不休非常繞舌 

因為是這樣 

所以我認為放在花蓮港是好方法

接下來報告台東生蕃的宗教事宜

生蕃中最開放的是台東平地蕃亦即是東蕃 

是出生後並無特別施予教育的自然人類 

凡事易行惡事難行善事 

所以惡事易成善事難成

何況是天真浪漫生後自然的人類 

要將此輩變成日本帝國人民 

有必要用宗教傳道 

至於哪一種宗教好?

我認為用佛教的簡易方法 

教化感化他們應該可行

例如向他們說

做壞事會入地獄

說謊會被鬼割舌頭

教化他們不可作惡事說謊話 

然後講解種種仁義道德 

我認為這是方今的第一要務 

自己上次視察台東地方

這次更到上次的地方實地視察 

看到蕃人跟上次變了很多 

突然有利慾薰心的傾象 

貪圖不當的工資 

用詐欺想到貪得工資的人很多

不過我認為僅是一部分開鑿軍路附近的人染上了日本人伕的壞習慣

蕃人如果是有受普通教育的人

即使眼前有壞榜樣

也不會受感染 

但是他們是未受教育的人 

會採信面前惡事易成的事例放在腦海 

看到善事難為也不會瞭解 

所以會將之執行的很少 

想來如果像如今這樣放棄他們 

他們將來會愈發傾向作惡事而不知停止 

所以現在實施宗教的教育實在是緊要的事 

我國的佛教家應該奮勇進入生蕃地 

學他們的蕃語並教他們日語 

教導本份的佛教 

這還只是剛開始 

我認為要引導他們走入善道 

降服在佛門之內並不困難

接下來報告一下義勇蕃隊的事 

此事在上次總督府的參謀及內地的參謀本部演講時

有申述自己的意見並獲得贊同 

這次巡視又再度感到其必要性 

現在我謹報告其概要 

希望得到大家的贊同

義勇蕃隊是為保護台東而可由各生蕃地徵兵少壯者加以組織 

將之納入徵兵組織的理由 

首先是生蕃體格極為強健 

第二不需要衣服

所以費用很少

第三日本人多染風土病

很多幾無戰力 

蕃人則無此憂慮而可以培養 

全體士兵都可緩急因應 

第四跋涉山川時極為敏捷 

第五富尚武之心 

第六富耐力

可空腹跋涉山野 

不是我們日本人所能及 

第七各地進兵時

即使不帶食物只要吃生蕃的東西就好

有其便利性 

第八純樸且自信心強 

不會利慾薰心

視死如歸 

第九將來必須討伐不服從的蕃人時

日本兵畢竟無法馳騁山野險峻 

反而有害日本兵的信用 

這也是培養蕃隊的原因 

用蕃隊討伐生番 

日本兵只要在後方監視就好

這樣一來

被討伐的蕃社不會深深怨恨日本

將來的撫育上比較沒問題 

第十蕃人富於各自的防衛心

如果以各自保護自己的蕃社的方式加以組織 

他們會樂意並參加徵選

義勇蕃隊的幹部屬於陸軍退職或預備後備役 

應可由將校下士的志願者中拔擢任用 

幹部可攜家眷來台東定居 

平時可多少試著耕作

義勇蕃隊的資金

希望每年得到政府的若干保護金作為資產 

如果政府保護金少的時候 

倘能給予台東物產的開發特許 

義勇蕃隊就可以此資產作為資金

義勇蕃隊的事業

不管有沒有得到政府的保護金 

一旦有事 

各蕃兵當然必須為國捐軀 

另外 

生蕃地有若干奸惡之徒 

 一旦如需要討伐

義勇蕃隊是帶有奮勇參與討伐義務的人

平時無事的時候 

一週進行一次軍事演習 

或者學術的研討 

其餘則從事台東的公共事業 

這些首先是道路橋樑 

其次是築港 

第三是鐵路 

雖稍有重複 

容我再說一次

台東支廳撫墾署無論就地形而言 

都還沒有從卑南往恆春方向的道路

另外

從花蓮港往宜蘭的方向也尚無道路 

所以可以安置一個地形上獨立的管轄支廳撫墾署 

台東平地蕃中

秀姑巒溪以北的生蕃人

有名字相同姓錢或鄭的人 

一社或數社固定有這樣的人 

這應該是從過世的生蕃人獲得冠此一定的姓氏 

而這些是其後代 

仔細想 

這是主要從高山蕃移住的人

從和社或阿里山附近移來台東的高山蕃很少

是從卓溪社或拔仔庄移住璞石閣附近的生蕃

此台東生蕃的彈藥類 

高山蕃是仰賴宜蘭方面供應

平地蕃則仰賴戎克船供應

台東平地蕃內 

在花蓮港附近有製造像馬尼拉菸草的東西

平時做為抽煙之用 

其味道比馬尼拉的低劣品還要好 

其形狀也和馬尼拉的沒兩樣

如果能多做改良獎勵

教導其製造方法

該地方會成為煙草製造地 

不僅可產出不遜於馬尼拉菸草的一大物產

如果進一步擴展到高山蕃 

其利益會非常巨大

台東平地蕃和高山蕃中 

野生的桑樹很多 

如果考慮以此桑樹養蠶應該非常好

接下來談一下高山蕃 

從埔里社到拔仔庄之間的南方高山蕃社 

可以經常讓軍隊或官吏及僧侶出差前往 

如果進入蕃社 

可集合附近的男女老幼進行訓導

此時可帶對醫術很有心的人士前往

我自己巡視高山蕃 

深感支那政府對生蕃的用意之深

八通關道路是同治十一年開工 

道寬一間左右 

丹社的道路是光緒十三年開工 

道寬約一丈 

南澳道路是同治十三年開工 

對如此熱心投入的人實在了不起

依據傳說及書籍記載 

剛開始生蕃並不懂耕作 

是獵捕獸類食用的人 

支那政府開鑿道路

或設撫墾署積極從事撫育

結果不出三十年

各蕃社都知道耕作的方法

高山生蕃多瘠地 

沒有平地 

所以沒有日本人移住的機會 

用高山蕃地的樹木供建築之用的木材 

有志者可將它運到平地 

充當各軍隊及官廳及一般的需用 

不過伐木之後立刻要進行植木才好

應該採用伐木之後立即種植建築材料的制度

高山蕃人的疾病 

第一是眼病很多 

這原因是身體有垢 

然後不洗臉或用全黑的手騷屁股或擦眼睛 

所以眼病很多

其次是喉嚨腫起來 

宛如喉嚨垂著很大的袋子 

這以三、四十歲的人居多 

年輕人很少

男人有人腸胃不好 

孩子罹患像天花的疾病 

但大人很少

叫高山蕃開鑿道路立電線桿時 

在之前就要事先諭示比較好 

如果不這樣 

這些生蕃每每在通行道路時 

會用蕃刀把立在道路或耕地的電線桿砍掉當作樂趣

他們砍木頭並非惡意 

幼小時就把砍木頭當成一種樂趣

就這樣

我在經過八通關時 

看到當地建造的壯觀關門連一根木頭都沒留下

另外在通過分水嶺時 

在該山頂的鳥居也有很多的刀痕 

已經削到木頭中央以上 

如果再五、六年 

他們會把它燒毀什麼也沒有留下

進入蕃社時 

可攜帶銳利的連發步槍及保養很好的日本刀

他們頗富尚武之心

所以進到蕃社第一個想看的 

就是槍和刀 

這個時候如果做充分說明 

他們會感受到槍與刀的銳利 

我看過他們自然就會有順從的情形 

我自己帶著長日本刀及美製的十三連發步槍 

並說明給他們聽

然後進一步就必須對平地蕃及高地蕃進行教育

此生蕃的教育幾乎要像母親在家教育小孩子一般 

絕不可用大人的教育 

讓其自然進步即可 

把這些生蕃視為我神武天皇以前的生蕃即可 

要導正這些生蕃 

如果用經過二、三千年的今日教育施行的話

只會變壞不會變好

開始時先用簡單的 

讓其精神變優秀之後 

自自然然再教育就好 

抓到二千五百五十六年以前的人類 

並用和我國今日相同的處置 

我認為並不會把生蕃導向好的方向 

必須用神武時代的人來教育 

這次看到開鑿軍路的附近生蕃 

在開鑿此軍路時 

日本政府用當然對待日本人的方式 

給予他們工資 

如此一來 

他們知道了獲取金錢的事 

現在就動不動為了要拿到錢而甚至說謊

通常只要給他十錢

就會帶很多蜜柑來 

但現在這點錢不行

不拿多點錢絕對不拿蜜柑來 

上次不會這樣說

這次就往往會說這樣 

總之在處理他們時

要像母親教育孩子一般 

給小孩子甜的糖果 

小孩子在有糖果時一定會來

生蕃也是一樣 

有錢能使鬼推磨 

將來教育此生蕃時要特別注意

生蕃一般不管高山蕃或平地蕃都很能織麻 

特別是高山蕃多的生蕃 

一般製作麻 

還織蕃布 

不僅供自己穿 

也把蕃布當交換品 

織蕃布的機器實在是拙劣的器械 

這樣的東西應該儘早改良 

蕃布也將成一大產物

各地不管何處 

椎及樫木很多 

我想用這椎應該可以種香菇 

這是因為椎木在山裡很多

而我看從中生出的香菇

這一般是無法適應的東西

如果獎勵一般適應的東西

應該可以成為生蕃的一大產物

就台灣一般而言

支那人的斬髮及女子小腳的禁令 

在台灣的基礎確定之前 

絕不可實施 

此後四、五年間必須捕獲所有匪徒

確立台灣的基礎不可 

即使基礎確定之後 

也不宜立即實施激烈的禁止令 

日本也在開始時並沒有斬髮 

現在還有人留著髷髮

朝鮮發佈斬髮令結果如何 

只是招致朝鮮人民的怨恨 

此斬髮令在台灣並沒有什麼必要 

只是讓外觀好看而已 

為了經營台灣 

斷絕土匪的根本 

讓支那人變成和日本人沒有兩樣 

未來五、六年間必須好好努力 

如果不這樣

將來日本如果有事時 

台灣就像現在一樣

不僅土匪蜂起 

會變得非常嚴重 

今天用很拙劣的語言

向各位報告以上很無聊的事

(2022.8.26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