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尖山的攀登

譯註:本文譯自鹿野忠雄『中央尖山の登攀』,刊於山岳第25年第3號(1930.11),翻譯圖資由小草藝術學院秦政德提供,

另徐嘉君小姐熱忱幫忙訂正植物名稱,併此致謝。

另與鹿野忠雄一起首登中央尖的台北一中,其山行文章請參考『中央尖山登山記』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7274888

紀行

博物學的觀察

   植物方面

   動物方面

   地質方面

山名及與附近蕃人之關係

附記(有關遠眺及攀登)

1211208304_o.jpg

(小草藝術學院秦政德提供 )

一、出發前

在山頂風貌的變化相對較小的台灣山岳中

談到光是一瞥就能烙印其秀魁與淒絕感受的

有大霸尖山與中央尖山

同樣被取名為尖山的這兩座山

聳立於台灣北部

其怪異的容姿在群山中特別突出

倘不揣愚昧硬作比較

後者或可比為槍岳

在筆者看過的為數眾多之台灣山岳中

中央尖山與大霸尖山是最能勾引心靈的山

圍繞陡峭而粗獷斷崖的三角錐

起自南湖大山而向南奔行的中央山脈綿延山波中

此一尖山

其尖頭直立於北方天空

其槍茅的尖端附近

白色的飛雲彷彿被蠱惑般地交纏而紋風不動

(此種現象也經常見諸於馬特洪峰等尖銳的山岳)

我也許愚昧

當聽聞此山尚未有人攀登時

更加激發決行的慾望

尚未被人類足跡污染的處女峰

讓人感覺可以嗅到至今無法感受到的原始與壯麗之香

登上次高山而在眼前呼之即應的此一尖山之頂

看到它沐浴在旭光中而輝耀著薔薇色彩

另外從新高山的山頂

在其北方遙遠的雲煙飄移不定之處及山波激盪之中認出此尖頭後

心中發誓明年一定要嘗試攀登看看

翌1928年年初

筆者即開始進行此一準備

然後在山頂之雪即將融化的夏天

台北一中的新沼佐助大尉在報紙上發表擬率領該校的山岳部成員進行此山的首攀

我認為權宜上可加入此行而會見新沼氏並懇請同行時

他認為筆者加入ㄧ行將可添增信心且可期待博物學上的收穫而大表歡迎

這讓我極為欣喜也深深感謝該氏的好意

台灣山岳的攀登目前處於黎明期

一般的登山僅限於在二、三座山中進行的狀態

但獨獨此中學山岳部與其他不同

對於路徑未知的山仍以一般團體登山的方式快著先鞭並居指導後進的地位

其活躍情形有明顯耀人之處

率領身軀尚未定型且對山也不太習慣的年少者而奮然於尚未被開拓的深山行

此事本身也許招致一般議論

但無論如何

其開拓山岳的諸多功績應該被肯定

又居其間詳加指導且未起任何差池者

這都拜指導者新沼佐助氏及古瀨氏的努力所賜

一中登山隊從台北出發是8月1日

由蘇澳搭船從花蓮上陸

然後溯行花蓮港研海支廳的太魯閣峽谷至西拉克(シラック)駐在所

並以此處為根據地嘗試中央尖山行

筆者7月初起有山行活動

因此決定8月5日在根據地西拉克與大家會合

並在此完成蕃人人伕募集及糧食等所有的準備

我7月上旬由台北出發

在阿里山滯留一週

然後抵埔里並帶蕃人攀登卓社大山(10816尺)

再由此抵霧社

經能高越嶺道路攀登奇萊南峰及能高山後抵花蓮港

由該處花兩天至研海支廳的所在地新城

再溯太魯閣峽谷抵達攀登中央尖山的根據地西拉克

1260041745_o.jpg

 (台灣北部概念圖,翻拍自鹿野忠雄『中央尖山の登攀』,1930.11『山岳』第25年第3號)

有關此太魯閣峽谷

最近因為尋幽訪勝者漸多

筆者不想執拙劣之筆以敘其景

不過仍就當然的順序上做大致的說明

太魯閣峽谷是花蓮港研海支廳的立霧溪在侵蝕中央山脈山懷之處所現出的溪流

不知是因為溪谷處於相對的老年期或是因為粘板岩質柔軟的結構所致

台灣之中並未有可稱為峽谷的溪谷

在這樣的情況下

僅太魯閣峽谷具有名符其實的壯觀與雄偉

水流的河床多石灰岩

又其兩岸山崖係由石灰岩、片岩、粘板岩所構成

今倘循谷脈觀察

隨著由河川出海口逐漸深入內奧處

則山谷刨空而兩岸岩壁逐漸增其壯觀

七、八里後抵塔比多(タビト)(譯註:天祥)

由此入內

中央山脈的山懷中流出為數甚多的支流

其形狀恰如扇形般擴散

其兩岸崖壁實在可用壯觀一語道盡

直下數千尺的裸露斷崖

毫不吝惜地展現其素肌而襯飾著此一溪谷的兩壁

其絕壁規模之大及險峻

在台灣諸溪谷中亦無望其項背者

此山岳地區係由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太魯閣蕃的蕃人所佔領

他們是台灣蕃族中最為剽悍的族群

以前當局曾為了此一族群而付出極大犧牲地進行討伐

他們勇敢、豪膽、頑強又敏捷

如野猴般飛繞山林的他們

仰賴此一偉大的山險而持續反抗到底

對此當局也相當苦惱

如今他們已經歸順而頗為遵從當局之意

然而因為有不知何時又會蜂起的顧慮

所以就派軍隊駐屯

對於非常時期

透過道路的修築、駐在所的配置及電話聯繫

以備緊急之需

鑿開岩石並在峭立斷崖橫面開通危危的細弱道路

站在此道路俯瞰時

深淵裏暗水渦捲而碧湍中白珠跳躍

對岸的陡峭斜坡中有蕃屋二、三家安穩點綴其間

飄忽不定的飛雲由峰頭轉而放浪溪間

太魯閣峽谷真的可用壯觀形容

其突兀而聳立的斷崖之雄偉真是無以倫比

然而倘讓筆者來說

則尚可加之一、二

其一是森林

其二是河床

彷彿馬上就要崩落的直立大斷崖是無比壯觀的

然而惜哉其潤澤猶有不足

稀疏的雜木之類予人乾燥之感

倘若在此有密生的美麗樹木襯托兩岸

那會何等的美麗啊

而這絕非僅是筆者的感想而已

其次是河床

這裡也有緊張感不足的弛緩之感

既非徹頭徹尾窒息般連續的奔湍

也非梓川式的輕緩溪流(譯註:指上高地的梓川)

而且也不是激流囓岩、奔湍躍淵般的急流與平和潺緩溪流的交響樂

又其水一般稍嫌混濁

這如能像水晶般晶瑩剔透就好了

以上是從極平凡的正統美學見地所敘的內容

筆者完全沒有自認絕對正確之意

受內地的自然所培育的筆者

也許最終還是尋求內地式之美也說不定

不過

筆者也覺得用以上的定型觀賞法來看太魯閣溪谷之美似乎是錯的

毫無虛飾造作而阻絕去路的岩石屏風、誘發鄉愁的赭色岩肌、不透明也不澄澈的溪水

加以強烈的南國太陽

這些不就是和前述令人懷念的自然、優美的自然、整飾過度的自然處於完全對比的位置而必須透過另一種美學的創造才能理解的一種自然表現嗎?

有時筆者會痛感台灣的自然美是必須脫離鄉愁才得以觀賞的

8月4日

溯行此一太魯閣溪谷後抵達西拉克駐在所

這西拉克社可說是太魯閣的中心

位於從塔比多起4里的山奧處

溯行由塔比多稍微朝北衍入的溪谷2里餘時

溪谷一分為二

右邊是陶塞(タウサイ)溪

左邊是小瓦黑爾(コワエル)溪

溯行此小瓦黑爾溪右岸一里餘

可抵西拉克

途中

和從花蓮港帶著58歲不年輕身軀的阿部善助翁相伴

據說該氏一聽到這次的一中登山計畫

便奔馳前來與共

宮城縣出身

年輕時渡台

討伐當時以警部補的職位擔任操縱蕃人之責

又退職後不辭老弱身軀地從事台灣東海岸山地的礦物探險

是帶一種氣骨之人

彼此雖有老壯之差

但對山有種著魔性格的兩人

從而能夠毫無隔閡地談笑

路途中雖有危險

但仍一面大談愉快的探險經驗及山的故事一面前行

該氏是純樸的山人

對蕃人非常理解且同情

這讓我非常同感而對他抱持好感

天氣稍稍偏陰

初見的太魯閣溪谷在薄陽下開展

停滯峰頭的飛雲移動頗為輕緩

雨雲逐漸在帶濕氣的山氣中低瀰

超越時光的兩人在每每有岩石中停佇

在每每有水流處休憩

又在每每有草的地方恍神而不疾不徐行進

途中與蕃人閒聊然後浸泡在『深水溫泉』

並把它視為神聖處女峰的準備之一而完全洗去俗界的污穢

溫泉由靠近河床的壯麗石灰石岩床中湧出

透明而令人心情愉快

此溫泉據說是太魯閣蕃討伐當時由深水大尉所發現

泡在湯裡

思緒經常飛向中央尖山

入神於眼前倉皇流逝的溪水

思緒再度暫時飄浪於此一水流源頭的中央尖山山懷

約定返途時再來訪

依然沿著溪間

在雨雲的氣色逐漸轉為狂怒時加快腳步

下午5點過後抵達西拉克駐在所

是寂寥的駐在所

雨雲擴至整面

白色調塗滿此一山境

僅溪谷的岩壁頭頂黝黑而暈染其面

黃昏的來訪與雨雲的進軍終於來臨

擔心天氣

在微暗煤燈下多次重看地圖

在這五千尺的高處並無蚊軍來襲

想著明天預計來會的一行而捲著厚厚棉被進入夢鄉

隔天8月5日

是和一行會合的日子

也是準備明天深山行的日子

天氣不佳

大氣含著濕氣

細細霧雨從薄又轉濃的白色雨雲群裾中靜靜的輕落下來

不過總感覺有明亮之感

於是相信不久就會轉晴地奮勇做準備

偶而眺望的窗外

南畫畫風的群山氤氳在細雨中

在雲朵無意識地徐徐飄動下

黑色的山頭出現後轉薄又消失

在雨雲放晴的空隙中外出展望四周時

看到此西拉克處於群山圍繞的正中央

東北方隔著小瓦黑爾溪的複雜山谷

三個三角形並排的三角錐山(8882尺)在雲上拔出山頭

右邊則可指呼海鼠山(5110尺)

因為雲的上昇而突然出現西拉克背後的是陡峭山稜

通往洛韶(ロサヲ)蕃社的蕃路像蚯蚓痕跡般地可認

將視線移往中央尖山

但仍被前山所遮而無法望見

終於在下午三點左右迎接了一行的到來

立刻會見新沼氏並和一行打過招呼後

馬上進行相關的準備

一行全部二十人

是從塔比多步行四里路前來的

二十人的話

行李可就麻煩了

另外有五、六日份的糧食及露營用具

也有蕃人的糧食

要將這些均等分配再讓蕃人揹而不會過與不及並非易事

要一同前往山行的蕃人全員到齊

萬事準備就緒

泡澡後和新沼氏、瀨古氏齊聚一室時

已是薄暗逼近的時分

山行上令人擔心的是天候問題

大家有志一同抬頭仰望的

無非都是天色

天空模樣看來不佳

徂徠薄暗天地間的白雲飄動

終於讓眼前的山頭出現又消失

此時

從窗戶出現堂堂身軀配上白色山羊鬍鬚的溫潤圓滿人物並向我們遞上名片

名片上寫著花蓮港廳研海支廳第五監視區駐在警部補今村榮次郎

我們想要攀登的中央尖山

是位於蕃人居住地區的所謂蕃地中

亦即是位於行政區域以外之地

而這些蕃人的操縱

是由臺灣總督府的警察理蕃課擔任

在這樣的關係上

想要攀登未知領域的中央尖山時

並不允許僅只我們的單獨行動

且在搬運人伕的蕃人募集與擔任嚮導的蕃人斡旋上

也必須得到該地方支廳乃至郡的助力不可

此一助力的體現上

通常就是組成由理蕃課所規定的搜索隊以充當我們的護衛

此一搜索隊會因人數的多寡、率領蕃人的數目以及地區別而有增減

此行則決定由警部補一名、巡查部長一名、巡查二名、警丁一名同行

而擔任此搜索隊指揮官的

就是這位從五里之遙的陶賽山里駐在所前來的今村榮次郎氏

該氏在這太魯閣之地是資深人士

並以『太魯閣的三羽烏』(タロコの三羽烏)聞名

(譯註:三羽烏是三隻烏鴉的意思,指特定領域的三位優秀人士)

從太魯閣討伐當時

就是此地蕃人討伐及操縱上迭有功績的人

在這方面的地理、蕃語造詣與蕃人間的人望上可說是第一人選

能夠迎接這樣的有力人士加入一行

不僅添增信心

而我們得以順利完成也相當大部分歸功於他

外頭完全為夜幕所籠罩

劇烈移動的雲朵變成細雨

駐在所前的廣場上聽得到令人怨恨的雨滴之聲

明天是早上五點出發

惶惶不安地就寢

興奮的腦袋被水量增加的小瓦黑爾溪溪聲弄得無法成眠

8月6日

早上四點左右從床上跳起並眺望窗外

在天尚未亮的薄闇之中

粗大的雨條叮咚地拉長著雨線

小瓦黑爾溪的溪聲很大

看得出來上游昨夜有下雨

到底要強行還是休養?

一如困惑在不知晴或雨的雲一樣

我們的決心也不得不困惑了起來

在茫然自失中

蕃人背著昨天付託的行李而三三兩兩地前來廣場集合

然後問說怎麼辦?

精悍的身軀啊!

炯炯的眼神啊!

如鐵的手腕啊!

敏捷的雙腳啊!

腰上配戴的彎曲尺餘蕃刀啊!

我們全都仰仗你們了

仰賴山人的你們的經驗與力量

未來幾天要甘苦以共的蕃人

絕非是不相干的他人

聽說今天雨要下一整天

就相信蕃人所說的吧

最後決定今天鎮日要自由的休息以養精蓄銳

本來突然說要出發而一臉睡眼惺忪的夥伴

又都高興地紛紛鑽進溫暖的睡床內

原本朝憧憬之山啟程的澎湃心情

哪可能就此安閑睡覺

從原本鑽進的床鋪又爬出來

一下翻弄行李

一下又看地圖

天氣並沒有那麼壞

是下下停停的天氣

上下陡峭的山坡去拜訪散在附近的蕃屋

延後出發的今日

蕃人們圍著圍爐抽著苦苦的菸草

他們聽說是跟我一起去山行

就露出懷念的眼神

用隻字片語的蕃話詢問山的狀況

到目前為止和蕃人實在渡過了無數愉快的山旅日子

前往的所在是充滿原始的台灣山岳

此外和我一起的又是超越浮世之風的純樸野人

此後還有機會和這些自然人相交吧

至少這幾天可以和我熱愛的蕃人一起在山裡生活

不管怎樣的危險、怎樣的冒險

要來就儘管放馬過來吧

我想激發出那潛藏人類深層的原始與野蠻

盡力來戰鬥看看

用沈著強壓那每次深山行前必會引發的興奮

被勸喝自釀的小米酒而早早陶陶然

然後在小雨中回到駐在所

今村、新沼、瀨古等諸氏攤開地圖正在熱烈磋商決議中

本來這次的山行是全然未知的領域

要前往完全陌生的地方

有不安也有樂趣

初初僅用地圖來規劃中央尖山的攀登時

原本預計應該可由陶賽方面溯行陶塞溪後由尖山的東肩登頂

但將此計畫提交轄管的花蓮港廳過目

港廳又將此轉給當地的陶賽負責人今村氏

今村氏過去曾因調查各蕃社的狩獵場域及勘查附近的地勢而規劃此一由東肩攀登的尖山行

但他曾有剛好是冬季的積雪期以及被危險的斷崖所阻而未能登頂的經驗

所以在詢問尖山附近擁有狩獵領域而對地理知之甚詳的西拉克社方面的蕃人時

他們説因為經常來這一帶打獵所以知道路

於是就決定以此西拉克社為根據地而由這方面的蕃人擔任嚮導來執行此一山行

就這樣

此次山行是全數仰賴蕃人而令人不安的山旅

而且途中也不知道露營地可以選在哪裡?

不過在中腹一處有水源叫『布連諾夫』(ブレンノフ)的地方

蕃人經常在那野宿

之後的事等去那裡再說

所以就決定先到那裡

聽說一大早出發的話

中午前就會到

不過蕃人的腳程和我們的腳程不應該用同樣的尺度衡量

另外

抵達之後的事才是問題

會有什麼非通過不可的惡場呢?

那個挺拔出三角錐的最後尖山之頂究竟是如何呢?

這些問題與其在此聽不確定的蕃語

倒不如盡可能接近尖山之頂後再來研究

我們下定決心

而且綿密地做最後的準備

另外

此一山行也令人期待買賣性質的博物學收穫

雖然說現今的台灣已經被調查的差不多了

但這是指海拔低的地方

尚未被探險的地方以及高山領域則可說幾乎接近黑暗亦不為過

中央尖山的地方也是同樣

地質地形的問題姑且不論

從這次的探險中就不知會獲得如何珍奇的動植物了

所以此行我想把最大的努力放在此等的收穫上

我之後獲得當局的許可得以在蕃地使用槍械

但這時尚未拿到執照

所以為補不便

非得藉助蕃人的幫忙不可

對射箭有自信的蕃人

我讓他持弓射鳥獸

然後採取工錢制度予以購入

這雖非值得讚賞的方法

但在這情況下也別無他法了

用弓射下的小隻動物或鳥等

其破損的狀況很嚴重

但在至少得到一些未探險之山的博物學知識欲求下

已不是什麼問題了

一隻老鼠多少錢

栗鼠多少錢

飛鼠、鼬鼠多少錢

小鳥多少錢等

我用意想不到的價錢讓他們嚇一跳

藉以獲得他們的幫忙

聚集在我們居住房間窗戶而用好奇眼光觀看的蕃人

也一個個回去了

靜靜的夜裡

響起蟲鳴

明天不論如何就出發吧

那未知領域的初遊之地啊!

即使躺上床

那興奮仍然一下子無法消退

二、從西拉克出發

1211437172_o.jpg

(中央尖山附近略圖,翻拍自鹿野忠雄『中央尖山的攀登』,小草藝術學院秦政德提供)

8月7日

跳下床往外眺望時

天氣依舊不甚好

時間是早上5點

晨早微薄的明亮中

白霧暈染山巒

在倉促吃早餐之間

蕃人三三兩兩揹著像山一般高的行李聚集前來

雲霧籠罩中

蕃人呼朋喚友的叫聲異常高亢

讓緊張的啟程山行有著肅然的心情

早上6點終於出發

一行20人

加上蕃人人伕40人合計60人

不同於內地山行的這半探險的大部隊

作出長長的縱列

終於要朝憧憬之山邁進

我則和今村氏一起先行出發

由駐在所的裏側下坡道

飛跳岩石、渡過清冷的谷川

氣喘吁吁地一口氣爬上相當陡峭的斜坡

濕潤的霧氣聚宿在踐踏而行的花草及灌木上

霧及花草的香味撲鼻

逐漸明亮的四周

橫陳著不放晴的雲霧

所以山的樣子也無法得知

只能偶而從這濃淡的間隙中

窺見到密生森林的山腹及紫色碎崖地

不久抵達茅草原的稜線上

撥開露珠濃重的高茅草前進約三十分鐘

途中經過從舊小瓦黑爾蕃社連接而來的道路後

抵達有點像山的山腹

在此種有小米

白色顏面上有活生生刺青痕跡的女人為我們送行

這裡應該是距蕃社不到一里的所在

是可嗅到人類體味的最後場所

這之後則是完全沿著原生林的森林之中而深深進入中央尖山的山懷

在此暫時休息

剛好變黃的小米穗結實累累匍在地上

被雨調和的穗色

對即將行往深山的人來說

有一種想念之感

天氣依舊

早先一步出發的我們

也立刻被腳程快的蕃人追上

他們在我們的旁邊重重卸下行李

一見之下

他們很多手上握著六尺的桃木長弓

而且也添附二、三支射鳥用的箭

我對這些蕃人的成功深信不疑

饒勇善戰的他們一定可以滿足我才是

看著他們的勇姿不禁微笑起來

向他們發出Ma-garu(マーガル)、Bahannekku(バハンネック)的不牢靠蕃語

之後被霍然起身的他們所慫恿

我們終於要進入這個森林之中

森林的樹種多是落葉闊葉樹

映入眼簾的是台灣赤楊(タイワンハンノキ)、霧社木薑子(ムシャダモ)、野核桃(タイワンクルミ)、

樟葉槭(ハスノハカヘデ)、阿里山灰木(アリサンハヒノキ)、高山新木薑子(コバノシロダモ)、茵芋(ミヤマシキミ)、華參(ウラジロヤツデ)

森林陰溼

而恰巧的濕潤天氣

讓森林中更加陰鬱

路過的我們頭上

偶而會有雨滴掉落

道路沿著稜線右側稍稍的下方上上下下

下方聽到從一、二千尺的地方傳來小瓦黑爾溪主流淙淙的水聲

雖是蕃路

但比想像中好

在遭遇陡峭斷崖時

則架有圓木

所以並不覺得困難

可以推斷這地方的蕃人常來這一帶狩獵

道路仍然經過這些樹木的樹蔭下

草地的草並不高

林中拔地而出一丈餘的無葉蘭(ムヨウラン)黃色花梗

在每每上上下下的時候

咬人貓(イラクサ)的刺就會在攀附的岩角上伺候

偶而左邊會湧出小清流而落入山谷間

但水含有石灰成分

並不好喝

岸邊附著青苔的石頭很多

也是帶有石灰沈澱而呈現淡褐灰色

一行默默行進

偶而會踏空而差一點掉入山谷

還好都不礙事

灰色天空中細雨終於絲絲降下來

讓此暗綠的寂寞森林空氣更形孤寂

森林益發幽寂

樹枝交雜的綠意繁茂處寄宿著奇怪的霧之精靈

從剛剛山谷的繁茂處

白耳畫眉(ミミジロチメドリ)的Hoibi- bi- bi-叫聲

蓋過其他小鳥叫聲地傳過來

然後隨著拍動羽翅

又傳來別的鳥叫聲

這森林中的松茸與煙色離摺傘(センボンシメヂ)

因為數日來的陰雨而群聚菌生在倒木上

每每發現時就叫蕃人去採

好當晚餐加菜

覺得已經走了好一段時間

便問蕃人說已經一半了吧?

他一面笑一面點頭的表情讓我鬆了一口氣

想說用吃飯來提振一行日漸萎頓的心情

所以雖然有點早還是吃起了午餐

個人的平凡經驗是

一面仰望眼前的山頂英姿一面爬山的話

精神就會出來

然而像這樣出發以來連一次都眺望不到目標的山

在暗示上也許不錯

但也因此讓人感覺還非常遙遠

從我們一行休息的眼前僅有的開闊立木空隙中

如果天氣好

應該可以看到中央尖山的山頂

但白霧瀰漫深處

讓應該要開展的雄景完全被遮掩

也就是只來到目的地的一半而已

這個無垠無際的森林

不論怎麼走

都是同樣的綠色帷幕

時而在立木稀疏而視野開闊的地方放眼天空時

想要看看白霧的彼方有什麼東西

不過從休息地出發

即使是同樣萎頓的氣氛在行進

但我們逐漸接近露營地卻是不爭的事實

眼前所見慣的樹木種類

在不知不覺中隱身

取而代之的是出現不常見的樹木身影

然後帶著紅色肌膚與女性般直線挺拔的紅檜

擴展出其夢幻般的枝葉

出現紅檜

就代表已經來到相當高的地方

不過我們並不知道露營地實際上是位於多少海拔?

我想從海拔高度的植物分布來大致推測

於是問蕃人那裡有油松(ハロン)嗎?

回說有

那不論如何

從海拔上來看

應該距離這裡不遠了

雨下得比之前更激烈的午後天氣

也許是心情作祟

感覺變暗了起來

之前聽到的灰林鴿(タイワンジュズカケバト)叫聲

更加沁入胸中

仰頭所見巨木的一根樹枝裏

在迷霧中神態悠哉的三隻灰林鴿

停在不怎麼高的地方

今村氏拿起Y巡查的騎槍時

山鳩被人聲驚嚇而逃入林中深處

然後又遠遠傳來寂寞的叫聲

天空的確暗了下來

雨也愈發激烈

我們的衣服相當濕

於是加快腳步前進

一位蕃人在我心無旁騖前進的時候拍我的肩

指著說那裡是布連諾夫

一望之下

在眼前開闊的立木彼方

一座被森林覆蓋的山臨靠陡峭斜坡之前而阻擋去路

可以看出那山的中腹確實有平坦之地

且從那裡升起一條細細的紫煙

那是先行前往的蕃人所升起的火

一行好不容易地恢復力氣加快腳步時

立刻聽到高亢的溪聲傳來

稍微下往陡峭的惡場時

下方是河床

是小瓦黑爾溪的水源

並沒和下游一樣因石灰而白濁

這裡才是像清冷溶玉般的清淨

因為已近營地

所以一行就安心喝水、潤喉、擦汗

太魯閣的下游

其斷崖的規模雖大

但總感覺缺乏溪谷之趣

不過這裡才是埋身中央山脈胸膛附近的清淨無垢仙境

水無比清澈

襯飾兩岸的岩壁非常美麗

圍繞在珪岩與片岩中的堅硬美麗兩壁

以及被河床、清水浸蝕的岩石佇影

上方是淡紅色的陡峭岩壁

沿此岩壁懸垂的兩條美麗銀線下方

有白珠跳耀的樽桶在承接水源

流速快又相當深

不過這裡留有蕃人用獨特的樹枝製成的簡單臨時木橋

所以很容易就抵達對岸

渡過之後是陡坡

奮力的拼最後一口氣

終於抵達今天的露營地布連諾夫

時間是下午三點半過後

蕃稱布連諾夫是平坦之地的意思

果然這邊在山稜的中腹

有相當多的寬廣平地

四周茂生高山櫟(ヒヒラギカシ)、高山新木薑子(コバノシロダモ)、錐果櫟(ホソバシラカシ)、莢迷(ニヒタカガマヅミ)等

此外也混生台灣華山松(タカネゴエウ)、台灣粗榧(タイワンイヌガヤ)等針葉樹

從植物分布來看

可以得知此地顯然有八千尺的海拔

在這森林之下茂生陰濕性的草木

水到處湧出形成水流

飲用水不成問題

開始今晚總計六十人的準備工作

在這因樹木茂生而陰暗的森林氣氛中

蕃刀的砍木聲叮咚作響

樹木被砍伐

天幕搭了起來

薪材被集中作為懷念的營火之用

熊熊青煙瀰漫林中

從大部隊用的炊事鍋中升起晚飯的熱氣

雨也頻繁滴落

夕闇日益逼近

大家都拼命工作

這個布連諾夫是位於什麼地方呢?

為了先觀察附近的地勢

我和新沼隊長決定往更高處去偵查

針葉樹的草地上立即有高山玉山箭竹(オヒワケメダケ)叢生

被露水沾濕地攀登有點陡坡的途中

有數間蕃人所蓋由檜皮箿建的美好狩獵小屋

背向斜坡防風的此一山屋

構造雖簡單

但因為是從能辨地利的蕃人經驗中所建

所以倘住這裏

不管任何暴風雨都絕對安全

自由狩獵之日啊!

他們蕃人偶而會以這樣的狩獵小屋為根據地

終日毫無所執地整座山滿場飛奔去狩鹿或豬

天花板所吊的汲水用葫蘆、被放在一隅的舊鍋、變黑的鹿頭骨及山羊角

還有蕃刀、遺留下來的懷念白色灰燼

由這些可充分想像他們的愉快日子

在萬事擺放整齊的山屋中

甚至連薪材及引火木材都有準備

看到好東西很興奮的我們

又攀登斜坡而上抵稜線

上頭已無樹木

眺望闊然開展

薄綠草地寬廣延伸

然而被整面霧所遮而無展望

四處立著的鐵杉感覺頗為孤寂

如果是好天氣

從這裡應該可以看到中央尖山的英姿

然後這個稜線也可能接續到尖山的胸口

我們在蕭蕭吹渡的高山寒風中又循原路回返

能夠多少知道附近的地勢

又能夠發現狩獵小屋

真是望外之喜

一回到露營地

一行已經等在那裡

立刻大啖晚餐

貪念所採來的松茸配上味噌湯

更添山的香味

疲勞與空腹變成精神充沛及飽腹

頭痛的是雨又大起來了

敲打樹葉的雨滴聲更煩添增勢

從上而來的雨倒還好

煩的是潮濕的地面讓人不知如何是好

先前發現的山屋雖然窄了點

但位置佳

最重要的是地面是乾的

於是決定強行要因為疲勞而露出不情願的一行搬遷

像這樣的深山行

露營地的謹慎選定是絕對必要的

因為一個天氣就可能造成數日的滯留

麻煩的搬遷終於完成

在大家都和蕃人共處山屋時

天色已經全暗而降下了夜幕

前面自由繁茂生長的森林

也只能微微辨別它的頭頂

看著紅色的焚火想著山

然後想著山的天候

明日會如何呢?

前頭又會是什麼難關等在那裡呢?

到山頂還有多少距離呢?

另外有可以獲得飲用水的地方嗎?

再怎麼說

作為一行人的統率者之一

什麼都不知道

實在讓人無比的不安

因此就決定明天儘早出發

並除了防水防寒用及緊急用糧食外

其他無用的東西全部不帶以減輕重量

倘若距離遠而時間不夠

則可野宿在岩蔭下而強行此一尖山行

計畫決定之後

大家就寢

最後的突擊終於來到

不睡不行

即使不願意也必須睡眠充分以恢復精神

橫躺的身旁燃著細細的火焰

蕃人睡在旁邊

夜越更深

此一靜寂是如何滋味?

深夜的寂寥與襲來的寒氣

大家在此山中的一角睡著

而只有我自己醒著

在逐漸陷入深山深夜不可思議的魅力之際

在這樣的地方

自己的生命與魂魄卻只一逕地思索明天的激烈攀登而呼吸著

讓人有完全不可思議之感

雖然如此

自己卻非常享受這個緊張的瞬間

明日的攀登倘順利完成

將會立刻回返下山

但這樣一來

山的試煉變少

和愉快的蕃人相處的日子也將變少而告終

自己一方面祈禱明日攀登的成功

一方面又熱切希望這次山行是充滿波瀾萬丈而多難的

三、露營地

8月8日

早上四點左右

沈睡的身體與魂魄被搖醒而跳下床

新沼氏指著天尚未亮的陰暗天空前來洽商

今天怎樣呢?

大氣帶有相當的雨氣

而令人擔心的是以相當快的速度奔行的一團黑色飛雲

凝神一看

感覺這雲藏著某種強力的底蘊

這時我們不得不困惑了

特別是從『測候所』(譯註:氣象中心)聽到這二、三天中會有暴風雨

新沼氏認為因為每年深山都攀登成功

所以今年有可能會遭殃

我也希望對這次山行大大的謹慎小心

也認為再延一天則愉快的日子又多一天

這個黑雲的出現也逐漸導致變成『出發延期說』

在和零星陸續起床的夥伴說話之際

連雨都降下來了

這樣一來就無話可說

便又鑽進棉被內了

睡了相當一段時間後醒來

時間已過早上六點

吃完早餐抽菸時

有二、三位蕃人帶著老鼠過來

那是昨天拜託他們設陷阱所抓到的

一看之下有大小兩種

是蕃名Kaurit和Kaurit Dugeyakka

(譯註:Kaurit Dugeyakka為高山白腹鼠(Niviventer culturatus(THOMAS, 1917)),Kaurit不詳。參考

『台灣產哺乳類的分布及習性 鹿野忠雄(Tadao Kano) 』1929及1930年發表於日本動物學雜誌41卷 489期332頁至340頁及42卷499期165頁至173頁,林良

在這樣的高山上

哺乳動物很稀少

但發現相當多的鼠類

而且這些是與平地完全不同的山地種乃至高山種

是高山地帶動物分布的研究上最重要的東西

在高興得到這個收穫之際

雨停了

也稍稍明亮起來

我心裡待不住而想去看山的狀況

於是就和新沼氏、原徹郎君及擔任嚮導的兩位帶弓蕃人出發去偵查

並留話給其他蕃人說至少去抓抓鳥後外出

抵達昨天來過的稜線一看

茅草原的綠意極為清新

沾著露水的高山白珠樹(ニヒタカシラタマ)果實像寶玉般鮮豔並從茅草(ニタネススキ)之間冒出頭來

心情也跟著開朗起來

小瓦黑爾溪水源地的群山看來稍稍變晴

從雲的隙縫中也窺看得到懷念的青山顏色

這樣稍微的明亮也讓玉山幽眼蝶(イワヤマヒカゲ)、尾白日蔭蝶(ヲジロヒカゲ)、

胡麻斑小灰蝶(ニヒタカゴマダラシロテフ)、雙環翠鳳蝶(ホツボアゲハ)等高山性蝴蝶心情飛揚地在稜線四處飛繞

天空雖未晴朗

但天氣比想像中還有希望

悠哉地沈浸在清新的早晨空氣時

突然巨大的山崖崩落聲響遍小瓦黑爾溪的水源處

崩落的光景雖看不到

但規模似乎很大

呼叫岩石然後滾落山谷的轟轟聲音震撼此一山境

帶給準備深山行的我們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中央尖山方面整個蔓生著雲朵

而我們所站的稜線無垠地朝東北方向延伸

其深處沒入雲中

稜線相當寬廣而帶圓味

斜度比較寬緩

我們盡可能沿著此一稜線想要觀望四周地勢而踏著沾滿露水的草地前進

路中一面大啖高山白珠樹(ニヒタカシラタマ)的果實一面前進

斜度越來越陡

通過闊葉樹的森林時

傾斜更加嚴重

路途前方有圓圓的隆起從雲中出現

心想爬上去後應該可以清楚眺望四周

結果終於抵達時

上面還有另一個同樣的隆起

再被吊胃口地逐漸爬升中

下面的草地變成短生的玉山箭竹(オヒワケメダケ)

台灣冷杉(ニヒタカトドマツ)粗而枯立的樹幹

悄然地在灰色天空中曝曬數株白骨般的姿體

路變不見了

傾斜越發厲害

箭竹(メダケ)中荊棘的數量也變多了起來

然後冷松的巨大倒木胡亂交錯地橫倒其殘骸而擋住我們的去路

其慘澹光景宛如『山津浪』般的痕跡

(譯註:山津浪(Yamatsunami),土石流)

讓人見識到轄領此一尖山的山神凶暴性

撥開樹叢踏越倒木或再沿著攀登而上

四邊依舊是落寞的景色相連

大家都默默無言

灰林鴿不知從何處飛來

停在寂寞的高高冷杉樹枝上

蕃人持弓箭一靠近

鳥就離枝消失在雲中

倒下的冷杉偶而會長出團扇茸(ウチハタケ)

把它摘取來

休息時烤來吃

香味好到不行

途中有要經過危險倒木上方的所在

便用蕃刀鑿出刻目

我們在這相同的綿延稜線

只是一逕地攀登而上

花了三小時以上的時間

但稜線的樣子一點也沒變

按照地圖

不論時間或距離

都應該已經相當接近尖山

但這附近的樣子顯示和目的地還有相當的距離

因為想再稍稍弄清地勢

所以花了近半小時登高觀察

但還是同樣狀況

灰色的霧、寂寞的枯立樹木、荒涼的綿延稜線以及令人肌寒的高山空氣與令人憂鬱的森閑

應該已經來到一萬尺的海拔了

但應該變化的周圍一點都沒變

如今對這個長而巨大的稜線更加感到驚訝

決定停止想再向前的心情而放棄前進

就這樣拖著疲憊的雙腳回到露營地

時間是下午一點半

稜線是如此的長而巨大

透過此次偵查得以確認這個事實真是幸運

如此一來

如果是一般的早上時間出發

光要攀登這個稜線就要花相當的時間

接近尖山的時間已是午後

倘又碰到壞天氣

午後尖山一定為雲所覆

而且途中如果有水

就地露營亦可

不過那個稜線的樣子應該是沒水

所以這裡需要作明智的決斷

那就是今晚先將明天早餐及午餐一起做好

然後盡可能輕裝地在午夜十二點持『松明』的火把開始夜間行動

倘拼命一直爬的話

在黎明時分應該會抵達這個稜線的終點

如果該處可以攀登就立即攀登

然後利用這個時間叫蕃人去尋找露營地

如果不行就又再住宿露營地一晚做最後的努力

事已到此

也沒有其他辦法了

夜間行動雖不值得讚賞

但以今天偵查的稜線樣子

只要天氣慢慢變好

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一旦如此決定

接下來就是準備了

集合所有蕃人

叫他們去砍取作爲火把之用的油松

蕃人攜帶大型蕃刀各自潛入森林中

不久唰唰撥開枝葉出來的蕃人背部

搜集了大量的油松

如此一來準備就緒

接下來只剩睡覺來稍微補充體力而已了

因為今晚十二點要起床

大家都在睡

我也很睏

但還意外留有工作未做

那就是需事先調查這附近的鳥獸及昆蟲

今天倘不先調查

就無法知道這附近的動物了

叫四、五位蕃人持弓箭

我帶捕蟲網

在這森林中四處遊走

各式各樣的鳥叫聲從茂密的樹上傳來

然後綠色帷幕中

有大大小小的鳥影在移動

踐踏而行的潮濕地面

獸跡時而連續時而紛亂

可以分辨出鹿最多

然後是山羊、豬等

蕃人仔細觀察這些足跡

然後說這是公的、這是母的、幾個小時前倉促經過等等

他們一副很遺憾的樣子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帶槍來

另外攜帶來的弓箭是射鳥的箭

並不適用在這個大型野獸

鳥的箭是帶有鋸齒的竹枝

附在箭尖

倘有槍彈

這裡應該可以獵得一、二頭鹿

但之所以沒帶槍械是有理由的

亦即中央山脈的東、西住著泰雅族與賽德克亞族的不同部族

他們自古是仇敵關係而一心在相互馘首

而此中央山脈的脊梁剛好位處兩族狩獵區域的接觸點

外出狩獵的雙方經常在這山上剛好相遇

這樣一來必定發生戰鬥

不到出現死傷是不會善罷甘休

這個中央尖山也是一樣

亦即從西側來的有溪頭蕃卑亞南社、志佳陽社的蕃人

而自東側來的則有太魯閣的蕃人

因為有這樣的顧慮

就禁止攜帶飛行性的道具

這樣的事情當然是情非得已

但想來實在令人遺憾

在這美麗原生林的森林中

我和蕃人一起

特別是和蕃人中以最為武勇而聞名的太魯閣眾多蕃人有著諸多的回憶

在和他們一起行進中

很多的鳥類逐漸被採集過來

我無法忘懷他們拉弓的樣子

放掉拉滿強弓的箭順勢強勁飛向鳥類或栗鼠

下個瞬間獵物掉到地上來

可能是因為箭尖分離

有時候箭會高高卡在樹上掉不下來

然而他們不會就此捨棄

不管如何困難的直木

也會毫不猶豫地冒險攀登而上

然後如果樹枝太細無法攀抵時

就揮動腰間的蕃刀將它和樹枝一起砍下

這絕非覺得浪費這支箭可惜

而是認為沒有狩到獵物而平白失去箭是一件奇恥大辱

我很高興他們有這般的武士氣氛

就這樣

傍晚時分

當我因為有各式各樣獵物而躍雀歸來時

手上攜著種種獵物的其他蕃人已經聚集在山屋等我

這些裡面有被視為新種的鼯鼠(モモンガ)

羽翼閃耀著紫色調而腹部有點茶色的綺麗森林之鳥

是棕腹藍仙鶲(チャバラオホルリ)

也採集了很多如藪鳥(ヤブドリ)、紋翼畫眉(シマドリ)、冠羽畫眉(カムムリチメドリ)、鵂鶹(ヒメフクロウ)等除了新高山以外沒有獵過的珍鳥

就這樣

中央尖山八、九千尺附近的動物大體上已可知悉

但這上方的動物也應該繼續狩獵更貴重的高山地帶的動物收穫就看明天(雖然是短時間)的奮鬥狀況了

山方面

深藏很多最神秘及最壯麗的山頂觀察

卻僅能用明日的部分時間來進行

實在讓人覺得非常不夠

但現在這樣的情況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我內心深深發誓一定做最大努力來進行明日的山行

外頭早早夜幕低垂

白霧越發濃厚地擴展開來

今晚會在睡夢中被叫醒

大家都在睡

我也橫躺著

枕頭旁有二餐份的便當及大採集箱焦急地等待明天的出發

我是一起床就立刻要帶著這些行李出門的

成事在天

謀事在人

我就盡全力做看看

因為整天的勞動而累垮的我

也不管營火變小地沉沉進入夢鄉

1260061533_o.jpg

 (由南湖大山西斜面六合目眺望東方的中央尖山,翻拍自鹿野忠雄『中央尖山の登攀』,1930.11『山岳』第25年第3號)

四、朝向尖山

8月9日

睡夢中聽到蕃人的叫喚聲

驚嚇地起床一看

松明之火強烈照射惺忪的眼睛

看手錶

時間是12點20分

深夜的寂靜中蕃人高聲相互呼叫的異樣聲響

令人不由得感受到出發前的顫慄

深山的深夜發出意想不到的物品聲音

大家亂哄哄起床

騷動地開始出發的準備

12點35分

祈禱這次山行幸福後就要出發

各自在所持的松明點上火 

在這草木俱眠的半夜中開始行動

排出縱列後

大家朝黑色之山前行

像長蛇般的這個縱列

松明之火熊熊燃燒

與其說是綺麗

倒不如說是壯觀

穿越森林地帶後

不久抵達茅草原的稜線上

雲霧散去

黑而寒冷的闇夜擴展開來

突然看到路的前方而嚇了一跳

因為通過這紺黑之闇

不就看到中央尖山的山塊黑黝黝地比這闇暗還黑地張開雙翼嗎?

這次山行第一次仰望到的尖山雄姿

它比至今任何之物都還龐大地擺開陣勢

至今不容易得見的這座山

終於現出其面貌來了

今天有希望嗎?

然而最後它又和白天拜訪時一樣

將臉龐藏在雲霧之中

率領其旁側之山而堂堂張開雙翼之姿實在雄偉

作為中央山脈的一峰

完全無愧於其他山巒

黑闇中張開的雙翼

讓人感覺像是棲息於黑暗中的蝙蝠現出某種奇怪的性格

即使如此

從這裡到尖山顯然還有相當的距離

究竟今天真的能夠登頂並平安地歸返嗎?

這樣一想

就不由得加緊腳步

不過這是夜間及團體行動

腳步並無法按照自己想的速度前進

前頭已經先行數町之遙

而最後頭則尚在二、三町的地方

紅色的松明行列搖搖晃晃忽隱忽現的登山樣子

確實有一種不同的美麗光景

路徑逐漸轉惡又變陡

一行約每走十分到十五分就休息二、三分鐘後再前進

路況雖稍差

但這沒有樹木的陡峭稜線

比起白天一面被太陽照射一面攀登

則反而好多了

路徑更加陡峭

跨過任意橫陳的倒木上面時

昨天先砍好刻目的腳踏點幫助很大

路越發深邃而沒入草叢中

要跟路並不容易

可以時常看到前頭為了找路而拉出距離時的火焰左往右來

此一難忘而如惡夢般的難行連續約四小時之際

決定暫時在稜線上休息

然後為了恢復力氣地把一半的早餐吃光

這樣紋身不動地坐著

凝視著擴散整面而流瀉於黑暗之中的松明以及隱約聽到震動於寂寞空氣的團體聲音時

種種事情像走馬燈般浮現心頭

不安、好奇心、希望、勇猛心…..

而在深處操縱著線頭的是那前往怪異之山的誘惑

為何來到這裡?

那是道理說不通而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不可思議力量

大約休息了十五分左右

一行又繼續走上同樣的道路

藉由松明之光看著手錶

時間指向早上四點三十分

一行仍然繼續前進

夜色離天亮的時間不遠了

我們應該來到相當靠近尖山的地方

但在證據上

尖山之姿仍然無法看見

在一逕地行進中

可能是接近早晨的關係

白霧滲出到大氣中

原本強烈照射眼睛的松明之火逐漸變弱

很輕鬆地便能看清楚腳下

霧的帷幕添增高山晨早之趣

在玉山箭竹(オヒワケメダケ)的草叢越發幽深之際

一抓住樹根岩角攀登陡峭的峻坡時

就進入了台灣冷杉的森林中

已經是弄熄松明也可以走路的情況

參差的冷杉樹枝中

懸著蒼然的松蘿(サルヲガセ)

其下躺著長滿青苔的岩石

低瀰在森林中的闇黑與霧逐漸散去

時刻已然是白天的領域

在早晨的造訪下

睡眠不足的頭腦也稍稍清醒

用力的深呼吸這高山的大氣

這個台灣冷杉的純林顯示高度已經接近一萬一千尺

這是台灣的海拔必定出現的高山風景

像做夢般行走在微微明亮的森林中時

看到二、三間簡單的狩獵小屋

蕃人一副極為遺憾的表情訴說著以前的太魯閣蕃人曾在此被卑亞南社蕃人馘首

此一松林不久也逐漸變低

玉山圓柏的瀟灑身姿現了身

我們一行終於抵達可以近看中央山脈脊梁的附近

時間剛好是早上七點

1211207912_o.jpg

(由中央尖山山頂上附近的樓階地眺望山頂的方向(此處看不到最高點),熊澤熊太郎攝,翻拍自鹿野忠雄『中央尖山的攀登』,小草藝術學院秦政德提供)

五、看見尖山

一行在此暫時休息

果然很冷

想要下腰坐下來的岩角降了白霜

玉山圓柏的枝葉中長著薄薄霧冰

一行進入森林地帶

感覺身體被早晨的寒氣而發著冷顫

整面籠罩的白霧頻頻飄動

心想會逐漸散去而變明亮時

懷念的高山澄澈日光終於瀉了下來

欣喜的不僅是我們

腳下為寒冷所苦的森氏杜鵑(モリシャクナゲ)也突然輝耀著歡喜的面容

藏宿在樹木的露珠發出黃金之光的微笑

被寒冷凍僵的森氏杜鵑樹葉恢復生氣勃勃的光澤

松蘿的棉花般衣服染著蒼白的銀色

春光一過

讓我們一行逍遙在駘蕩的氣氛中

和雲的移動一起沐浴陽光的範圍越來越擴大

中央山脈的低垂脊梁岩壁映著赭紅

連生長於該處的玉山圓柏的一枝一葉都清楚映出

今天真的可以受惠好天氣了嗎?

天氣至少比這二、三天都還要好應該是事實

我們無法用這神恩賜的一天來拜訪這座山嗎?

夢中的中央尖山應該已經在這一帶聳立尖頭才對

雲的飄動仍然頻繁

從冉冉上升而行的雲朵裙裾中

中央尖山終於現出其大観雄景

整面都無樹木纏繞的稜稜岩石尖塔

交纏其山頂的雲遠颺

尖銳魁偉的整面山容如今在我們眼前

啊!

我們終於可以偷偷接近此一神秘而令人恐懼之山的胸口附近

山靈會同意一行的登頂嗎?

雲朵飄散後的尖頭右肩

如今東昇著原始赤紅的太陽

尖山的粗獷岩壁在逆光中霞翳紫色調

一行彷彿現在才發覺似地被此一尖山的雄偉所打動

在我們面前展開的斜坡

是至少七十度以上的陡斜

而露骨的赤裸岩石訴說著太古時代劇烈的地形變動

應該是水平的地層

在此清楚可見其傾斜接近六十度

加以那是剝脫轉落無常的粘板岩結構

脫離此一母體的岩片硿隆震動著雨後太陽的空氣而滾落谷底

尖山是日日處於崩壞之途

我在計劃此尖山行之時

從各處的遠望得知必須強行攀岩此一陡峭的岩壁不可

然而其他台灣山岳之所以相較上大多不是尖頭而是圓頭

我原本相信其原因之一是由於其結構是遭風化而易崩落的粘板岩

所以對此尖山和其他不同而有著尖頭

我深信不疑它應該是由比其他岩石還硬的岩石所構成

堅硬的岩石當然就陡峭了

但透過努力也不見得不會成功

因此我準備了繩索及岩釘等攀岩上必備的道具

然而事實擺在眼前

那是鬆垮垮的粘板岩

不過眼前威壓一行的尖山之姿實在堂堂

這比從遠方眺望時還更加有壓迫感

我們也許因為此一天然障壁而必須放棄攀登也未可知

不過光是來到這胸口附近就已經覺得滿足也説不定

尖山斷崖的下方

崩落的累累岩石形成長長的斜坡而接續小瓦黑爾溪的一處水源

然後其下方通過粘板岩瓦礫流下的水

一面閃著銀線的光一面向更下方流去

山腹靉靆著仍然模糊的雲而未散去

從這空隙中

夜裡走過來的稜線長長的延伸

另其更下方處

小瓦黑爾溪的深谷為密生的森林所覆

而遙遠的彼方

在西拉克可以眺望的三角錐山看起來很小

如果要在這附近露營

除了在這水源的森林中選地然後叫蕃人從這條溪挑水上來外別無他法

雲始終飄動不停

中央尖山的山頂若隱若現

今天的天氣也不可靠

必須趁這山頂在雲朵消散的空擋中達成登頂不可

我們前面的斜坡

就如同先前講過的

是非常難以攀附的粗礪斷崖

所以要先抵達中央山脈的脊梁尖山肩膀的鞍部

然後要繞往這裡看不到的裏側前進

橫越碎崖地的斜坡(此一斜坡不似尖山斷崖般陡峭)攀登到左方立即可見的鞍部

如此一來

腳下的岩石會搖晃而硿隆滾落下方的山谷

所以一面小心注意一面前行

二、三處危險的地方也平安通過

鞍部近在眼前

此處的傾斜相對上和緩

粘板礫似乎不會崩落而巨大的磊磊岩石盤固

也長有圓柏

是休息的好所在

想像這之後盡是陡峭的光景

也是用餐的時刻

所以決定吃便當以培養精力

岩間看到可愛的高山植物

台灣筷子芥(ニヒタカハタザヲ)的白色小花

玉山山蘿蔔(ニヒタカマツムシサウ)的藤色菊花

然後是藍色的高山沙參(ミヤマシャジン)等映入眼簾

溫煦的日光充滿透明的大氣

熊蜂(マルハナバチ)及虻(アブ)等在花間忙碌地振翼飛繞而享受著高山夢幻的短暫陽光

從白雲之間窺見的藍空是澄透的桔梗色

是蔚藍顏色(Cerulean blue)

而它和岩壁所輝耀的藍與黃(Blue and yellow)

形成極棒的對照

此時從東南的白雲空隙中

突然出現兩座拔尖而高的山頭

這讓我們困惑

和新沼氏討論的結果

是太魯閣大山(10863尺)及其附近的無名峰

1260063329_o.jpg

(由南肩所見的中央尖山,翻拍自鹿野忠雄『中央尖山の登攀』,1930.11『山岳』第25年第3號) 

六、攀登尖山

肚子飽了

必須在雲尚未飄來前攀登

終於得以一口氣攀登由累累岩石所構成的傾斜地後抵達鞍部

時間剛好是八點

稜線在這鞍部變成極端狹窄的完全瘦稜

東側是現在一行攀登過來的傾斜地

西側是形成絕壁的崩壞地

稍微赤色的岩石巍峨而成此一斷崖

其下方難以窺見

中央尖山由此處看

其三角錐的約略三分之二的地方有一處稍微的樓階

借用望眼鏡偵查後

應該有機會想辦法抵達那裡

天氣似乎變晴

雲的徂徠變得激烈

每次這樣時

天氣就陰晴不定

山面時時刻刻將其色彩變成明暗濃淡

像棉花切成千絲般的白雲飄動下方

可以窺看到次高山脈的雄偉山波逼近眼前

然而其全貌仍因雲所遮而未能得見

偶而隱約可見怪異的大霸尖山(11792尺)的岩壁及次高山的斷崖

南湖大山也在遙遠的彼方開始現出其恢宏的山容

從南湖大山往這尖山的縱走可能嗎?

由此處所見

西斜面是駭人的斷崖相連

如果沒有往下深繞的話

縱走應該是令人存疑的

依著蕃人的嚮導從這個鞍部登上延伸中央山脈長軸方向的陡峭山稜

路徑稍稍離往裡側並導進台灣冷杉及玉山圓柏叢生而白晝猶暗的密林中

實在是壯觀的森林

在這確實有60度陡斜坡上

針葉樹直立著數根筆直的樹幹全黑茂生的景觀

實在令人讚嘆

我想這樣的景觀是內地的山岳所看不到的

地面是綠草柔茵而且生氣勃勃的生長

玉山良茛(ニヒタカキンボウゲ)及高山翻白草(フクトメキンバイ)等金黃色的花朵亂綻

一面緊抓這個陡斜面當主幹一面橫向攀附地行進時

從潮濕青苔所覆的土中看到抬頭的球果假水晶蘭(ユウレイソウ)

令人驚訝的是

這植物是在超過一萬一千五百尺的高地所發現

暫時潛入這森林中前進

森林不久消失

遇到了從尖山山頂衍下的無樹地帶

這可能是因為這之後的上方是岩石多而風強的地方吧

這樣的喬木林失去蹤影

變成全部是岩場碎崖地高山植物的草園

然後是可以比擬為內地偃松(ハヒマツ)的成群刺柏(ハヒビャクシン)

仰望之下

山頂被這樓階地所遮而看不見

這成為樓階的岩石廣場

在其前方聳立著細微粘板岩的風化小砂礫的陡坡

要抵達此一砂礫的陡坡前

有一處稍微困難的岩場

不過這也勉強可攀登而過

終於要攀登這砂地的五十度斜坡

這砂地出現各式各樣的高山植物

玉山石竹(ニヒタカセキチク)、傅氏唐松草(タカサゴカラマツ)、玉山佛甲草(ニヒタカマンネングサ)、

斑紋鹿蹄草(アリサンイチヤク)、玉山薊(ニヒタカアザミ)、玉山馬蘭(ニヒタカアヅマギク)等最多

像這樣的陡坡

因為砂礫崩落下來而稍稍費事

不過完全不危險

氣喘吁吁攀登這陡斜坡四百尺後

傾斜稍稍和緩

然後抵達刺柏(ハヒビャクシン)在地上低低扭曲枝幹而茂生的地方

此一地帶也不長

數分後鑽穿此一波陣

在稍稍攀登之後

一行終於抵達此一尖頭下的樓階地方

此一樓階比想像中還要寬廣

有充分讓百人左右坐下的空間

是相對較細的砂礫

四處有大岩石抬著頭或叢生著刺柏(ハヒビャクシン)

東北是接續尖山山頂的岩壁

但山頂為前面的岩壁所遮而看不見

尖山的東南岩壁俯瞰下頗駭人

風經常以相當的勢頭將白雲的斷片吹進這峭壁中

岩片從這易崩壞的風化岩壁

朝深谷底處發出轟隆的聲響滾落

聽到這不安的聲音並看著破碎不堪的岩壁時

感覺在我們身居此處的期間中

這個尖塔就會崩落

太陽將其溫暖光線灑落此一平地的整面

粘板岩的細片泛著白光而刺眼

此處又出現下方看不到的高山植物

像瑪格麗特(マーガレット)的玉山馬蘭(ニヒタカシラヤマギク)在岩角開著美麗的花

尼泊爾籟簫(コダマギク)的白色介殼般小花

像絨毯般群生

也發現像絹棉作成的玉山薄雪草(カハカミウスユキサウ)之花

在此處第一次發現的是南湖柳葉菜(タイリンアカバナ)

豔麗的葉子上像皋月杜鵑(サツキツツジ)的低矮桃色合辨花

從砂地之間拔地而出

細看之下

這是南湖大山特產的珍貴花朵而未在其他地方分布的種類

又到處看得到的南湖杜鵑(ナンコシャクナゲ)

也應該以新產地來記載

不久

嚴重落後的一行也終於全部集合到這裡

在此暫時休息

茂密的玉山圓柏中有振翼飛快的鳥在鳴叫

蕃人放箭但無法一如所願的命中

白雲的徂徠越發急促

也起了風

時間已由清早的平和瞬間轉為險惡的時刻

與風一起被吹拂的濃烈白雲下

太陽變暗而隱身

山變險惡

所以即使失敗也要儘早試看看

即便已經來到這裡

真正的試煉是現在才要開始

不能使用繩索的這個破碎不堪的堆積岩石

究竟要如何通過呢?

要從何處攀登起才好呢?

我和今村氏一起高聲唱合應該要在天氣尚未變壞前儘早出發

新沼氏覺得這之後很危險

所以就決定把一行中比較弱的人留在此地

在一行尚在休息的時候

今村氏和我率領幾位強悍的蕃人

先行開始攀登這個岩場

以儘早了解這個岩壁

這個廣場的正上方有破碎不堪的脆弱一枚岩阻擋一行的攀登

所以必須放棄此一登路而攀向尖塔的西側

三名蕃人在前頭

然後是我、今村氏及二名蕃人的順序

踏向前的腳底是已然風化的赤褐色岩片

左邊深不見底的陡峭崩壁一副在等待我們墜落

可以搆到的岩角很脆弱無法仰賴

仔細探尋可充當踏點的岩角並慎重地保持身體的平衡

一步步地攀向這西側的峭壁

從腳底崩落的岩石發出誇張的聲響

撞上岩壁後碎成細片

我們如果踏空的話也是這樣的結局

前進一小段時間後

峭立的斷崖阻擋去路而無法可施

心痛地想著只能回頭不可嗎?

這時候先登的蕃人由右手岩壁攀往尖山的方向

相距近十間的間隔

我知道蕃人在拼命探路

看到微微顫顫抓住岩角而不安地尋找道路的蕃人身影

實在叫人擔心不已

然而獵鹿追羊地在山野狩獵而過著數千年以來祖先的山中生活的他們

這個情況下成了可以仰賴的唯一之神

我儘管相信蕃人就好

然後內心發誓

蕃人在不論如何的危險都不願放棄的情況下

我也不管如何都要持續登高

蕃人的努力有了回報

他們終於攀上這個岩壁抵達一處更高的地方並招手說從這裏可以攀登

稍稍安心地往那裡去

岩壁果然很陡峭

在蕃人的協助下微微顫顫地成功渡過此處後

上頭有更陡峭而張出尖角的岩石形成一個長的碎崖地

而其上有宛如即將要崩落的大岩石垂懸著

一邊對這碎崖地取出間隔一邊如陷入『蟻地獄』般的螞蟻氣喘吁吁地登爬時

(譯註:蟻地獄(Arizigoku)指螞蟻無法從自鑿的鉢狀巢穴中脫身而非常辛苦的狀態)

擦落的岩石以非常的力道彈出並飛入深谷之底

平安通過此一惡場並巧妙避開垂下的大岩石後再攀登時

傾斜稍稍變輕緩而接近山頂

可能是出了稜線的關係

伴隨白雲的突風凶暴地狂吠

並一副要吹落我們般地粗暴迴旋

絕頂很近

依然踏著粘板岩的岩面前進時

令人驚訝的是

粘板岩失去蹤影

取而代之的是蒼白的石灰岩佔據頂上附近

岩石的身影突然一變

堅硬而不易崩落的岩石

這山頂附近有很多的龜裂處

其龜裂實在深且幅度也寬

如今我們終於抵達尖山幾乎山頂的地方

最高點位在北方

先行的蕃人在那裡休息

啊!

我終於成功站上這尖山之頂了

至今的努力沒有白費

無垠的歡喜與感激湧上胸中

然後忘我地像野獸般奔馳在這山頂的岩場並站在蕃人所處的地方

時間是早上九點四十五分

看到喘息而沈醉於喜悅中的我

蕃人也微微笑著

然後用奇怪的日語向我說

『你有懶芭』(アナタキンタマアリマス)

(譯註:指有膽識、帶種、叫小賀)

我終生不會忘記被台灣蕃人中最為勇猛果敢的太魯閣蕃人說的這句話

我永生不忘這作為我青春歲月中活力的回憶

因登頂成功而萬分欣喜的我

對於這句話特別感到高興

今村氏也以軍刀當仗地緩緩用安靜的步伐攀登上來

然後想說陶賽方面的粗獷山稜微微可見時

尖山之頂就終再陷入濃濃的雲渦中

風越發強烈

寄身岩蔭時聽得到風威嚇般的遠吠

體溫因襲來的高山之氣而逐漸變冷

凝視此一白雲的徂徠、風聲、以及冰冷岩石等釀出的悲壯光景時

我的腦袋逐漸由感激轉為平靜、由興奮轉為冷靜

所謂首登是什麼呢?

所謂處女峰的首登究竟是什麼呢?

那不就是以山下的體味污染了只有神才得以逍遙的神聖莊園嗎?

不就是以自稱文化人的輕佻般動物腳步蹂躪了原本只有風、雲、日光或雪才得以愛撫的岩面嗎?

這樣想來

彷彿現在才發覺

我們的行動被自然以某種方法處罰也是當然的

雖然如此

我是內心仰慕這尖山而被誘惑來的 

對於這座山沒有想過冒瀆的行為

我們應該被指責嗎?

在逐漸陷入哲學式的反省中

無論如何

對於達成此一尖山的登頂還是感到高興的

而沉醉於這高山之氣的沈默

在嚴重落後的一行終於到來前都還持續著

(十點五分)

一行在蕃人的忠實幫助下得以登上這絕頂

一見之下少了五人

原來是讓他們在樓階的地方等

風越發劇烈

雲也變濃厚

從此一尖塔上眺望應該在附近展開的北方南湖大山或在西方雄偉盤根的次高山脈又或群聳於南方壯觀山波的期待就此絕望以終

至少想先由此處好好偵查接續南湖大山的稜線與往陶賽方面延伸的稜線

但這希望也是失敗告終

眼前的雲偶而被吹散

而在得以展望之處

看到突兀的大岩石開著慄然般的大口

山頂寒冷

拔開特地帶來的葡萄酒瓶栓

向尖山的山靈感謝允許我們登頂

並慶賀一行的成功

氣壓計顯示254毫米

高度計則顯示是3840米

雖不能遽信這高度計

但因這中央尖山的高度一般所知是3715米

倘若高度計是正確的話

那中央尖山的實際高度還要更高

要比富士山高64米了

缺乏實地踏查的此一高山領域且未以正確水準點進行三角測量的此地方的山岳高度

將來測量之後不知會變成如何?

冰凍般的岩石默禱在狂吹的風中

灰色的空氣逐漸把這尖頭變成荒涼

寒氣又徐徐襲來

一行已經心在歸途

然而努力下終於抵達的此一尖頭魅力

讓我們忍耐寒冷而依然坐著

但在必須早一點踏上歸路的情況下

十一點

一行向這尖頭惜別

1260070443_o.jpg

 

(由南湖大山西斜面八合目眺望東南方的中央尖山,翻拍自鹿野忠雄『中央尖山の登攀』,1930.11『山岳』第25年第3號)

七、歸路

攀登的事已完成

但歸路令人擔心

崩岩、強風

另外還有多人數的行動

任何一件小事就可能讓這些沉醉於成功的攀登者陷入悲傷的境地也未可知

將蕃人插入隊伍間而採長間隔

驚恐地一步步下往此一惡場

每當偶而崩落的岩石發出令人恐懼的聲響滾落時

一行都感到無比恐懼

但幸運地平安下到留置一部分人的樓階處

來到此處就不那麼危險了

多少心情較放鬆地朝著鞍部加快腳步

滑下砂地的陡坡

下方的惡場也平安通過

穿越長著台灣冷杉的密林陡坡

十二點半抵達鞍部

至此的緊張稍稍緩和

突然就覺得肚子餓了起來

立刻決定吃午餐

沈醉於喜悅的一行沐浴在雲間洩下的太陽光中

所有的山巒景致令人無比的快樂又美好

碎崖地的岩石泛著微微赭光

紅紫黃白色的各式各樣高山植物像毛毯般覆蓋斜坡並在突然吹來的風中目眩般地搖晃

仰望一看

尖山之頂向雲吼吠而肅然聳立

完成登頂的現在

一面想起二、三小時前走過的路徑一面眺望

實在是愉快的事

沐浴在日光下不知不覺中讓時光渡過

於是早早從此處出發

接下來必須加快腳步經過昨夜走過的長長稜線回到露營地

橫越碎崖地前行時

日光逐漸陰霾

原本飛翔的長澤蛇目蝶(ナガサハジャノメ)在岩蔭消失蹤影

迎霧而飛的小雨燕(ヒメイワツバメ)變多

沿路一面回望而行

尖山之頂如今已隱入雲中

終於是森林地帶

鐵杉(コメツガ)的樹梢上畫眉(チメドリ)發出ChuChu寂寞的鳴叫

來到今早首度眺望尖山的地點

這之後是一口氣奔下露營地

尖山的眺望在此將變成絕響

所以就暫時佇停回望時

在越發增勢的雲朵跳梁下

尖山幾乎消失蹤影

甚至帶著雨氣的天空逐漸轉暗

森林的樹下很快開始漂著幽暗的氣息

稍微等了一下

但沒有轉晴的可能

於是不得已開始朝著露營地做最後的急行

一面督促蕃人去捕獲在針葉樹的茂密處及箭竹叢鳴叫的小鳥一面前行時

不知不覺就穿越了森林地帶

然後抵達枯木散在的稜線

昨夜

是早晨

我們是沿著這稜線攀登而上的

而現在我們是要下行

這感覺起來好像是很遙遠的事

即使是單調的相同稜線也有夜間的回憶

在那裡休息或者在這裡滑了一跤等等

如今這些都變成快樂的追憶

昨夜看不到的展望反而沒有特別值得一提

因為那只有一望荒涼的茅草起伏

遙遠的山巒或變黑或為白雲所覆地睡意濃厚相連

與攀登時不同

像這樣一面飛越倒木、潛入草叢並被意想不到的岩角撞痛膝蓋一面下往此一長長稜線

是非常辛苦的

在即將接近露營地時

夕闇早已逼近

甚至從擴大的雨雲群裾中

連細雨都落了下來

現在的尖山會是如何呢?

可能是強風狂吹、激烈的雨敲打著尖山的山面吧

藉由今天一天的奮鬥而能平安成功登頂

再怎麼說都實在是幸運的事

雨仍增其雨勢而雨滴的聲音也變強

對於任其淋濕地踏上歸路的一行

不管如何的風雨或山的狂暴

都有完全可以加以防範的懷念狩獵小屋在等候

在膝關節疼痛的情況下終於抵達這個小屋

時間是將近下午五點

營著懷念的溫暖焚火

烘乾淋濕的衣服

吃起相隔幾日的暖暖飯食

大家都肚子撐得飽飽的

在尖山的成功下

白蘭地被盛勢栓開

山酒很快就滲入肚子底層

外頭已經入夜

攀登的勞苦越多

在成功的今日

那些都更變成懷念的回憶

甘苦共嚐的攀登回憶

讓大家的心相融合

自然湧起愉快而沒有隔閡的談笑

蕃人也一定很高興

對面的小屋響起陽剛的異國旋律

而這些立刻反映在我們的心

誘發出安易的氣氛

真是浪漫的夜晚

我很想一直沈浸在這個氣氛中

從去年開始

在那之前就思慕不已的尖山

終於在今天努力不懈的十七小時勞苦下

得以完成登頂

在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屢屢乾杯

大瓶的白蘭地幾乎空了

我不知天地地進入和昨日不同的熟睡夢鄉

博物學的觀察

山對人類來說

或至少對山癡人種的我們來說

是強力又有魅力的自然創造物

也是崇高之神

是失去它便無法忍受的生命泉源

對筆者來說又是知識的殿堂

沈浸山林而醉心於山岳之美與神秘並傾聽山靈的私語是我的第一願望

但理解作為山之骨骼的岩石、山之衣服的草木或群遊於該處的動物

也讓人更加認識山的姿容

而透過揮汗努力於尚未被探究的博物學項目所得的知識

對於虔敬山岳的讚仰之心

是一種遠離慾望的滿足

在這樣的心情下

筆者漂浪山岳、行走溪谷

岩蔭下惹人憐愛的一朵小花

也讓筆者嗅出山獨特的神秘與美而不能自已

此行中

筆者不懈怠於將最大的努力放在博物學的觀察

如此觀察的精細記述

不應強加在非專家的一般讀者去完讀

不過我希望可自由地揭櫫其精華於此小文的最後

作爲筆者的小小紀念或其他參考之用

一、有關植物

我想一般人對植物也稍微有興趣

所以就決定揭載一萬一千尺以上地區所取得的採集品目錄

並敘述此行中所得之分布學的收穫

中央尖山採集植物目錄

禾本科

1 台灣三毛草(タイワンカニツリグサ(Trisetum formosanum Honda))

蘭科

2 袖珍斑葉蘭(ホウライウヅラ(Goodyera nantoensis Hayata))

3 高山雛蘭(グンダイモザジズリ(Amitostigma Tominagai (Hayata)))

石竹科

4 玉山卷耳(ニシウチサウ(Carastium trigynum Vill.var.morrisonense Hayata))

5 玉山瑞香(ニヒタカガンビ(Melandrium transalpinum Hayata))

6 玉山石竹(ニヒタカセキチク(Dianthus pygmacus Hayata))

毛茛科

7 傅氏唐松草(タカサゴカラマツ(Thalietrum Hayatana Koizumi))

8 蓬萊毛茛(ヒメウマノアシガタ(Ranunclus japonicus var.yakushimensis Yamamoto))

小蘗科

9 玉山小蘗(ニヒタカヘビノボラズ(Bareris morrisonensis Hayata))

十字科

10 台灣筷子芥(ニヒタカハタザヲ(Arabis alpina Linn.))

景天科

11 玉山佛甲草(ニヒタカマンネングサ(Sedum morrisonense Hayata))

薔薇科

12 玉山繡線菊(ニヒタカシモツケ(Spiraea morrisonicola Hayata))

13 高山翻白草(フクトメキンバイ(Potentilla Leuconota Don.var.morrisonicola Hayata))

風露草科

14 單花牻牛而苗(ニヒタカカフウロ(Geranium uniflorum Hayata))

金絲桃科

15 玉山金絲桃(ニヒタカオトギリ(Hypericum nagasawai Hayata))

柳葉菜科

16 柳葉菜(タイワンアカバナ(Epilobium roseum Schreb))

17 南湖柳葉菜(タイリンアカバナ(Epilobium nankotaizanense Yamamoto))

鹿蹄草科

18 玉山鹿蹄草(ニヒタカイチヤク(Pyrola morrisonensis Hayata))

19 斑紋鹿蹄草(アリサンイチヤク(Pyrola albo-reticulata Hayata))

石南科

20 金毛杜鵑(キンモウツヅジ(Rhododendron Oldhami Maxim))

21 森氏杜鵑(モリシャクナゲ(Rhodoendron Morii Hayata))

22 玉山杜鵑(ニヒタカシヤクナゲ(Rhodoendron pseudo-chrysan-thum Hayata))

23 南湖杜鵑(ナンコシヤクナゲ(Rhodoendron nankotaizanense Hayata))

24 高山白珠樹(ニヒタカシラタマ(Gaultheria bornensis Stapf))

櫻草科

25 玉山櫻草(ニヒタカクリン(Primula Miyabeana Ito&kaewakami))

龍膽科

26 玉山龍膽(ニヒタカリンドウ(Gentiana scavbrida Hayata))

27 大籽當藥(ニヒタカセンブリ(Swertia randaiensis Hayata))

28 阿里山龍膽(ミヤマコケリンドウ(Gentiana arisanensis Hayata))

玄參科

29 玉山水苦賈(ニヒタカクハガタ(Veronica morrisonicola Hayata))

30 馬先嵩(ニヒタカシホガマ(Pedicularis transmorrisonensis Hayata))

山蘿蔔科

31 玉山山蘿蔔(ニヒタカマツムシサウ(Seabiosa lacerifolia Hayata))

桔梗科

32 高山沙參(ミヤマシャジン(Adenophora polymorpha Ledeb.var.Lamarckii Trautr.))

菊科

33 玉山薊(ニヒタカアザミ(Cirsium Kawakamii Hayata))

34 玉山馬蘭(ニヒタカアヅマギク(Erigeron morrisonensis Hayata))

35 玉山抱莖籟簫(ニヒタカヤマハハコ(Anaphalis morrisonicola Hayata))

36 玉山毛連菜(ニヒタカカウゾリナ(Picris morrisonensis Hayata))

37 高山艾(ニトベヨモギ(Artemisia oligocarpa Hayata))

38 尼泊爾籟簫(コダマギク(Anaphalis nagasawai Hayata))

39 玉山薄雪草(カハカミウスユキサウ(Leontopodium microphyllum Hayata))

40 兔仔菜(タカサゴサウ(Lactuca chinensis Makino))

41 白山菊(ニヒタカカシラヤマギク(Aster seaberrimus Hayata))

藉由上述的採集品所得之植物地理收穫究竟如何呢?

中央尖山是從來未被探險過的山岳

所以此處所記錄的植物都是首度來自中央尖山的報告內容

而其多數是原本除了新高山或能高奇萊方面或南湖大山以外無法獲得的植物

其中最令人注目的種類是南湖柳葉菜(タイリンアカバナ)及南湖杜鵑(ナンコシャクナゲ)等兩種

此兩植物原本都被記載為南湖大山的特產

之後也未在其他地方發現過

甚至是在研究比較詳細徹底的新高山上也未見過的品種

此兩種植物也在中央尖山被發現

剛開始是有預想應該是兩山的位置很接近的關係

從植物的分佈上也可說是有利的證明

南湖杜鵑(ナンコシャクナゲ)是在南湖大山西斜面的Takezin(タケジン)(不到一萬一千尺)

(譯註:疑是審馬陣山屋一帶)起的上方成一壯觀的純林

而因樹葉底面的褐色密毛

倘從遠處眺望時

則現出其獨特的景觀並構成南湖大山高山景致上的特異風景

不過在中央尖山方面則未見優勢

僅在鞍部至上方的岩角中可見較少的數量

南湖柳葉菜除了兩山之外

另外在次高山上也由小林勇夫氏採集過

原本花期並不為人所知

我在南湖大山看到的是八月二十二日

在中央尖山是八月十日

所以可能是八月中旬至下旬開花

在南湖大山的山頂直下的露營地Bunakke(譯註:南湖山莊附近)周圍的峭壁砂地發現不少

一如前述

在中央尖山也生長於同樣的砂地

如上所提

此一植物顯示是在次高山、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的三山中極為狹小分布的植物

僅生長在這三座山是有何理由呢?

台灣的植物學者佐佐木舜一氏也對此抱持疑問

這應該是以下的原因吧

亦即台灣高山地帶中

北部與南部已有三千尺的差距

上述北部三山的山頂附近的寒冷地理環境並不存在於南部的諸高山

換言之

透過在台灣島內共通的最寒冷地帶

此三山讓這植物得以在此分布

球果假水晶蘭(ユウレイサウ)是在一萬一千尺的地點採集到的

它分布在如此的高地

是從來不知道的事實

另外

獲得馬先嵩(シオガス)的一種(Pedicularis spec.)及琉璃草(ルリサウ)

在台灣似乎是未被記錄或是新品種的植物

目前正煩請中井猛之進博士研究中

二、有關動物

動物不像植物是靜止不動的

即使能夠目擊但被它逃了也只能徒呼負負

然而透過蕃人的幫忙

以忙碌登山的副產物而言

是獲得了相對不錯的結果

這些報告

我想利用別的機會詳述

而且一一記述也很麻煩

所以就摘要其中有興趣的收穫就好

(甲)哺乳類

這類的最大收穫是獲得了鼯鼠(モモンガ(Belomys spec.))的未知種

酷似腳毛鼯鼠(ケアシモモンガ(Belomys pensoni Kaleensis(Swinhoe)))

但形體稍小呈灰色

其他在各部的測定上明顯有區別

應該是被黑田常禮博士所記載

此種棲息於布連諾夫附近

老鼠則在露營地布連諾夫獲得兩種

一種是Micropus屬

目前正在研究中

另外一種是裔鼠(トゲネヅミ(Rattus coxinga(Swinhoe)))

這從來僅知生活在低地

但如今很清楚也棲息在至少八千尺的海拔

而且有趣的是一如其名字的由來

低地產的是棘毛叢生

但中央尖山得到的標本是棘毛明顯減少

這是何種原因造成的呢?

我想這是需要依據動物形態的高度做變異研究的問題

(乙)鳥類

有在露營地的上方特別注意鳥類

實際上所採集的鳥類如下

除了(1)(2)(3)外

其他多為新高山以外不為人知的物種

其他也獲得屬於知目鳥科(Timelidae)的小型二、三個未知種

(1)灰林鴿(タイワンジュズカケバト(Columba pulchricollis Blyth))

(2)鵂鶹(ヒメフクロウ(Glaucidium pardalotum))

(3)棕腹藍仙鶲(チャバラオホルリ(Cyornis vivida Swinhoe))

(4)紋翼畫眉(シマドリ(Actinodula morrisoniana (Grant)))

(5)藪鳥(ヤブドリ(Liocicbla steeri Swinhoe))

(6)斑點鶇(タイワンツグミ(Turlus albiceps Swinhoe))

(7)小鱗胸鷦鶥(タカサゴミソサザイ(Pnoepyga albivenlris formosana Congr.))

(8)冠羽畫眉(カムムリチメドリ(Yuhna brunneiceps Grant))

(9)棕噪鶥(タケドリ(Pryonastes poecilorhynchus(Gould.)))

(10)金翼白眉(キンバネホイビイ(Trochalopteron morrisonianum Grant))

(丙)、爬蟲類

在九千五百尺的地點採得龜殼花(ハブ)的一種(Trimeregeurus spec.)

另外在七千尺附近獲得Bungarus屬的蛇

這都是未知的新種

前者的黑色龜殼花

其後在南湖大山九千尺的地點也有捕獲

其他這一類的品種在尖山鞍部附近的碎崖地有目擊到草蜥(カナヘビ)的一種

但未採集到

(丁)、蝶類

有關昆蟲類擬在別的雜誌詳述

因此此處僅就蝶類做簡單說明

亦即被認定為高山蝶的有

1 曙鳳蝶(アケボノアゲハ(Papilio horishanus Mats.))

在露營地附近被目擊

2雙環翠鳳蝶(ホツボアゲハ(Papilio hoppo Mats.))

被看到在露營地上方的稜線上

3絹粉蝶屬(タカムクテフ(Betaporia moltrechti Oberthur.))

有不少在飛翔露營地正前方的森林中

4胡麻斑小灰蝶(ゴマダラシロテフ(Delias belladonna taiwana Wilem.))

與2同樣在稜線上被看到

5尾白日蔭碟(ヲジロヒカゲ(Lethe durn neoelides Fruhs))

同樣在稜線上活潑地飛翔

6波紋玉帶蔭碟(イワヤマヒカゲ(Lethe niitakana Mats.))

飛翔在稜線上及玉山箭竹叢

7長澤蛇目蝶(ナガサワジャノメ(Satyrus nagasawae Mats.))

在尖山鞍部的碎崖地

8波眼蝶屬(タカムクウラナミジャノメ(Ypthima auragas Fruhsto-rfer. ))

在稜線上

9青雀斑灰蝶(オホゴマダラシジミ(Lycaena atroguttata Oberthur))

在至露營地的森林中混著絹粉蝶屬(タカムクテフ)飛翔

(戊)、其他動物

其他也採集到若干的蜘蛛類多足類蚯蚓類

但尚未整理

在一萬一千尺的地點發現匍匐於早晨寒冷的岩石上的蛞蝓(ナメクヂ)(屬不明)

令人感興趣

三、有關地質

北部中央山脈的地質結構是粘板岩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的台灣礦產地質地形圖(大正十五年發行)中

也將這地區整面塗上代表粘板岩系的黃褐色

但透過這次攀登

確認中央尖山的最頂點是約二百尺的石灰岩

從來缺乏實地的踏查而單單僅用遠望所想像的尖山山頭

其實是石灰岩

此處的地質圖必須重塗

我希望永遠記住這個發現以作為此次攀登的紀念

藉由這次的發現所想像的中央尖山附近的地形圖

我想另在別的機會論述

山名及與附近蕃人的關係

1211209765_o.jpg

(中央尖山一帶蕃族分佈圖,翻拍自鹿野忠雄『中央尖山的攀登』,小草藝術學院秦政德提供)

中央尖山的山名究竟何時由何人所命名的呢?

這和南湖大山及畢祿山是由漢人命名的古老名稱不同

是比較新的名稱

亦即大正二年

(譯註:應是大正三年)

距今十八年前

台灣山岳探險時代中名聞遐邇的野呂寧氏

為了太魯閣討伐的地勢觀察目的攀登了南湖大山

當時看到其正南直立的無名峰

因此就賦予中央尖山的新名稱

亦即

該名稱源自聳立於中央山脈中的尖山意義

佔據中央尖山東西兩側的蕃族集團是泰雅族志佳陽蕃與賽德克族的太魯閣蕃

這些蕃族對中央尖山有古來的蕃稱如下

太魯閣蕃–Bokusui saraga(ボクスイ サラガ)

志佳陽蕃–Buziga(ブジガ)

有關Bokusui saraga的意義

並無法得知詳情

但Buziga是轉自Buzihagai(ブジハガイ)的訛音

Buzi(ブジ)是泰雅語帽子的意思

hagai(ハガイ)是山崖的意思

亦即從西側的志佳陽社眺望尖山時

看起來不是尖頭而是冠狀

因山崖形成此ㄧ冠狀造型

因此命名

接下來敘述一下中央尖山與蕃人之間的關係

台灣島的任何地方與任何山地

古來皆為原住民的蕃族所佔據

在狩獵為主的原始時代

整片土地都是狩獵區域而為某一蕃族所有

此一所有權當然為這地方的先住蕃族集團所有

但日後因與其他種族的爭鬥結果或合意的分讓而有更換所有權者的情形

中央尖山附近的土地也是如此

目前以尖山為中心的蕃族分布

可由插入的地圖清楚可見

以中央山脈的脊梁為界

西側是泰雅族志佳陽蕃、溪頭蕃居住其間

東側則由賽德克太魯閣蕃及泰雅族陶賽蕃所佔領

志佳陽蕃、溪頭蕃之間有親戚關係

略以南湖大山起自桃山的山稜為界

另外在東斜側方面

太魯閣蕃與陶賽蕃雖無如前者的密切關係

惟以中央尖山的陶塞稜線為界而能和平共存不發生爭鬥

不過挟著此一中央山脈

兩集團自古以來即是仇敵關係

其中以太魯閣蕃對志佳陽、溪頭兩蕃的關係最為惡劣

亦即兩者在各自狩獵時

一旦在山上相見

則沒見到殺傷是不會結束的

他們彼此都想侵入敵蕃的狩獵區域進行侵略

即使當局的嚴加監督

有時也有緩不濟急的時候

現在的狩獵區域一如附圖所示

但志佳陽蕃因為太魯閣蕃的優勢而使自己的領域不停地遭到侵入

聽說志佳陽蕃社有越過遙遙的中央山脈脊梁而在夜間焚火挑發戰端的事

他們蕃族的目前占據狀況一如前述

但聽說以前的中央山脈一直都是志佳陽蕃的領域

以數千年為單位的台灣蕃族古代史中

太魯閣蕃入侵太魯閣峽谷是比較晚近的事

太魯閣蕃的祖先是霧社附近的賽德克族德魯固(トロック)蕃

越過合歡山移住東方而散布在太魯閣蕃地

之後擴大到太魯閣(タロコ)一帶的他們

更反過來想要擴張到中央山脈的西側

如前所述

志佳陽蕃自古即將中央尖山視為自己的山而加以尊崇

他們認為中央尖山是這附近最高的山

實際上比尖山還高的有次高山及南湖大山

而他們相信

守護他們並保佑作物豐收的祖靈(オットフ)就住在尖山

他們之間有另一傳說

亦即Buziga(中央尖山)、Babou hagai(次高山)、babou byon(南湖大山)是三兄弟

而上面的順序就是長幼的排序

附記

最後

擬針對由中央尖山各處進行的眺望作一敘述

並就攀登一事稍置一詞

中央尖山均可從台灣北部的任何高山中眺望

從北方與南方眺望時山形是呈三角錐

由西方看時是冠狀

亦即由北部的南湖大山山頂上

兩者隔著中間的瘦稜而可就近看到尖山的頭

而從南部的合歡山或畢祿山

也隔著無明山(11046尺)可望見三角錐

從次高山方面

則在登山的途中均可眺望尖山

經常是呈現帽子狀或冠狀

從新高山的絕頂亦可望見中央尖山

蟠踞在主峰北方的新高北山

其左肩可眺望遙遠的北中央山脈波濤

而中央尖山則在南湖大山的右邊呈現明顯的三角錐狀

從台北、新竹等西海岸平地雖無法看見中央尖山

但以前在台灣縱貫線的豐原附近

曾在車中看過像是南湖大山的山

台灣山岳因為沒有成為高山標示的積雪

在鑑別上非常困難

時間恰巧是一月

看起來低低的南湖大山因為有很多積雪而得以辨識

那在它南邊聳立尖頭的應該就是中央尖山吧

這事留待今後的研究

如前所述

這次的攀登使用太魯閣蕃人並溯行太魯閣蕃地的小瓦黑爾溪右岸抵達尖山的南肩後登頂成功

倘若今後的登山要選擇別的路線

究竟有哪些可能的路線呢?

針對此事我想稍微說一下

前已述及

這次的今村榮次郎氏曾帶陶賽的蕃人沿陶賽溪嘗試攀登卻因天候的惡變而中途歸返

但這路線想來並非不可能

這次的山行中

在逼近中央尖山時有想過這事

這個路線也許比本次的路線還要輕鬆也不一定

其次是由西側志佳陽社起登的路線

就我從志佳陽社蕃入聽到的

這個路線是可行的

亦即沿大甲溪上游的南湖(シラガン)溪攀登

不過在抵達我們攀附而上的尖山南肩後

之後的路線結果也和我們所採取的一樣

除了前述之外

也可考慮由南湖大山方面攀登

但南湖和尖山之間是極度的瘦稜又或者是開著巨口而極易崩落的斷崖

因此要是不往下深繞的話

攀登應該是不可能的

即使可能

以目前來看

由北面直下攀抵尖山之頭

是相當困難的

(完)

(2023.2.8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