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岳遠征(1933)報告–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

譯註:本文譯自兒島勘次、入江保太、塩見正合寫的『台灣山岳遠征(1933)報告』,刊於『關西學生山岳連盟報告』第五號(1934年),後收錄於兒島勘次的『登山歷程』(1973年)一書(書由伍元和提供借閱,謹此致謝)。此篇是其中聖稜線縱走紀錄。

當時23歲尚是大學生的兒島勘次,和鹽見正及入江保太等三人於1933.7.10從京都出發,搭蓬萊丸抵基隆後,展開近二個月的台灣山旅。他們在沼井鐵太郎的協助下,攀登南湖大山  、玉山  、 東峰、南峰東稜、西南稜及東峰北側的岩攀與大水窟山,之後陸續攀登聖稜線、關山越嶺道及關山 。

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

隊伍:兒島勘次、塩見正、長野巡查、 人夫

八月九日–二十一日

大霸尖山往次高山的縱走,如果只是單從行程的一般概念掌握,就只是平凡的紀錄而已。但作為台灣山岳特徵的多彩多樣山谷、稜線、岩壁等多變路線(Variation Route),也在這條稜線上等候登山家。例如由大安溪上溯攀登大霸尖山、次高山與素密達(譯註:穆特勒布山),或是台中方面從七家灣溪溯行次高山等,對台灣特殊事情不熟的我們,這些很難在短期間內簡單處理。所有的這些攀登計畫,只能以將來的工作期待於未來。要走完縱走路,需要相當的日數。藉由警察道路漸次習慣了從熱帶地區往寒帶地區、由寒帶地區往熱帶地區。此一氣候的順應(Acclimation)如果過急,不習慣暑熱地方的我們會有對健康狀態產生異狀的寒暑嚴差。此一稜線規模(台灣習慣將『尾根』說成稜線。這應該是最初進來的警察或軍隊的用語變成一種登山語言)的雄偉無比,可說是內地山岳無法相比的龐大。而且其複雜性,對沒有造訪過此一稜線的人來說是無法想像的。蕃人全部是新竹州竹東郡當局所介紹而對轄管內的山熟悉的人,每位都充分地不負所託。如果是從台中州逆走的路線計畫,是要雇用志佳陽社的人,但狩獵區域只到大約東北部次高與大霸尖山中間的他們,不喜歡踏到這區域以外的土地,因此必須在素密達附近由新竹州來的蕃人接續後面的嚮導。此一接棒工作如果考慮日數的變更、突發事件等情況的發生,能否順利接續是一個困難的問題,而且必須向兩州當局拜託,其交涉實在麻煩。鐵道省山岳部員的山難事件也是因為這樣的接續發生錯誤所產生,聽說當局大為騷動,且帶來相當困擾。該事件以來,當局變得敏感,對這方面的登山也非常嚴格,因此要求充分的準備及正確的預定日數。

IMG_2729.jpg - 山行九年

( 前往大霸尖山的一行,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井上溫泉–檜山駐在所

八月十一日 晴

井上溫泉(AM6:45)–瀨戶駐在所(8:45)–松本駐在所(10:48,海拔1514米)–霞喀羅駐在所–(11:45,海拔1614米)–田村台駐在所(PM2:33,1810米)–根本駐在所(4:27,2181米)–佐藤駐在所(6:10,2242米)–檜山駐在所(7:15,2303米)

蕃人們已完成山行的裝扮,正在為行李的分配喧鬧不已。一行八人,之所以這麼多人,是因為鐵道省山岳部的山難事件之後,州當局為了萬全之策所做的準備,而我們原本預定的蕃人只有兩人。出發時,長野氏作完對蕃人的訓示,就腳步輕快地和蕃人們踏出入山生活的第一步。不久抵達瀨戶駐在所,短暫休息去視察天頓社(テントン),再前進坦坦的道路。在霞喀羅午餐,鹿場大山的山頭可見。二點左右,從與薩克亞金駐在所分歧點的田村台駐在所取右路,隨著前往檜山駐在所而漸次添增台灣山的香氣。從佐藤駐在所附近加快腳步,日暮黃昏時抵達檜山,朝晚是平地無法想像的低溫度。

檜山駐在所–Karachin小屋(カラチン タータック)

八月十二日 晴

檜山駐在所(AM5:55)–大霸登山口(6:15)–稜線草原(6:45)–Habun Pawagan(ハブン パワガン)(7:55)–Kanikan Pyokku(カニカン ピョック)(10:05)–Musuriibo(ムスリーボ)(11:25)–Kari溪(ガオンカリ)(PM1:05)–Karachin小屋(2:35,海拔2500米)

出發後約二十分鐘,抵達立有大霸登山口標柱的地方,離開警察道路進入只有踏跡的獵路。登畢陰氣的雜木林後,抵達草原稜線。原本期待從此地起至少可以遠望大霸尖山的山頭,可惜被伊澤山的稜線擋住而不利展望,只單單看到小霸尖山。相較於昨日沒有變化的溪谷風景,這稜線附近的爽快感令人欣喜。高山草地、紅檜、馬尾松(ニイタカアカマツ)的混淆林之美、然後是與黏坂岩的碎崖地陽光的複雜搭配,充分彌補了台灣無雪的寂寥感。直下草地到馬達拉溪,在Habun Pawagan的溪谷解渴,進入雜林,避開了酷暑的日曬,但又抵達了草原。切過從伊澤山稜線山裾的摺襞稜線與馬達拉溪的支流前進,所以必須反覆登降。在Kanikan Pyokku的小屋休息。佑民匹代(ユーミンピッタイ)(泰雅族揹工)喊著肚子痛,所以餵藥給他吃。十一點半左右,抵達Musuriibo,因此就吃午餐。經Kari溪、濕氣多的森林後抵達Karachin小屋。有兩間蕃人小屋,所以八人隊伍可以輕鬆睡覺。迎接山上的第一日,和蕃人們的歡談,讓彼此的親密度更加濃厚。

IMG_2730.jpg - 山行九年

( 在溪谷,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Karachin小屋–大霸尖山露營地

八月十三日 晴 驟雨

Karachin小屋(AM6:37)–Kari(カリ)(7:15,高度計海拔2650米)–鞍部(10:20)–伊澤山頂(11:27,3342米)–大霸正下方營地(PM10:00,3300米)

八月十四日 晴

營地(AM7:55)–小霸尖山頂(8:25)–大霸登山口(9:20)–大霸山頂(9:37,3573米)–從山頂出發(PM0:35)–營地(1:25)

八月十三日,到伊澤山與無名峰鞍部的陡峭碎石坡與森林地帶為止,幾乎都是直線攀登。在森林中小溪流的Kari,高度計顯示2650米。登完穿『地下足袋』容易下沉而難行的碎石坡後,再進入稜線附近的森林。從小屋起約四小時抵達草原的鞍部。此一地點,大霸尖山到次高山的稜線可以盡收眼底。眼前大霸尖山的巨塊威壓四周深溪般地屹立,小霸尖山隨侍在右的壯觀,特別是素密達的北壁,其斜走的岩層令人有奇異之感。四周的山形、地勢,對內地人的我們是驚異景觀。毫無飽膩地為其威嚴所懾而沈默片刻,登爬完鞍部到伊澤山的一段,之後是沒有高低差的道路。剛好擔心的西方黑雲籠罩伊澤山並開始延伸向大霸。為恐營地潮濕、雨中的露營準備會很麻煩,於是草草吃完午餐。在前往伊澤山三角點的途中,下起雨來,準備雨具,一面煩惱雲霧地沿著稜線往沒路的草地疾行。在岩稜附近下起好像是冰雹的東西。山草襲上白色身影。從岩場下行全黑的風化土壤地帶後,抵達露營地。雨也停了,雖然多少濕濡,還是將帳篷搭在有狩獵小屋的平坦之處。雷電劃破黑雲亮著閃光,雷鳴在頭頂正上方響起,並迴響在岩壁,好像打雷般的激烈。霧開,開始看到頭上直立的大霸北壁及小霸上的藍空。附近枯木很多,燃料沒問題,但水遠是缺點。不過蕃人們行動非常俐落。不發怨言地誠心誠意為我們服務,實在很感謝。小霸到大霸的橫走水平岩層,有點像落磯山。高度計顯示營地是3300米,因此從岩壁的肩部的垂直約有250-260米。希望延長停留時間好充分偵察及攀登,但預定日數的變更,恐怕會與台中州產生安排上的誤差,所以只滯留一天。光是大霸尖山附近就還殘留很多值得開拓的地方。

IMG_2733.jpg - 山行九年

( 素密達斷崖,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八月十四日。睡在簡陋狩獵小屋的薪火旁,比睡在寒冷的帳篷還要舒服。『日本晴』的蔚藍晴空令人心情愉快,橫切大霸正下方的碎崖地,抵達小霸與大霸間的稜線,約三十分鐘後站上小霸山頂。由此所仰望的大霸,與從伊澤山眺望的山容不同,北側、西南側,其上部是懸垂的垂直岩帶(Band),北壁下部變成尖銳的岩稜落下溪側,與此相反,南面則是樹木散陳的寬緩稜線。一般的大霸登山,是由這個西南稜攀登的。從小霸出發,一面小心不要被大霸西南壁下方的咬人貓(イラクサ)、玉山小檗(ニイタカヘビノボラズ)勾到地來到西南稜,但這攀登路並無像是岩場的岩場。幾乎是草地與圓柏之林。登山口懸垂的岩場雖然很惡劣,但該處有陸地測量部所殘留的架梯,所以容易登行。不過起初只有一根打上鋲的柱子靠立及用電線稍微綁附,因此比攀岩更不安心而膽顫心驚地攀爬而上。這裡的岩帶是約二米的寬幅,迴繞到部分的東璧及北壁,其上部變成是垂懸,不難想像這是初登者的艱難勳章。上部並不是問題。只要走過圓柏及草地,不久就可抵達山頂上的三角點。從露營地起約一小時半站上山頂,先前的小霸也在眼前,碎崖地的林中可以看到小小的帳棚。二、三天前的五指山、鹿場大山亦遙遙可見,宜蘭海岸的龜山島也清楚出現。回望,素密達北壁屏立南方,登頂的路線一般應該有兩個,亦即由西南稜或由東北稜的兩種不同方式,前者容易,而攀登上最有趣的路線則是後者東北稜。用繩索確保並注意不穩定的岩石而從這個尖稜的上方偵察,但除了一處接近垂直上部的部分外,並不會覺得這個尖稜的攀登會非常困難,以攀登路線而言,雖比西南稜較富變化,不過西南稜如果沒有梯子也肯定是相當困難的。偵察中掉落的石塊轟然掉落在距帳篷不遠的地方,所以嚇了一跳。哈勇書揚(ハイユンスーヤン)驚慌地以為發生何事地過來,雖有注意聽從早去打獵的蕃人槍聲,但整天都沒聽到,結束偵察由西南稜下來,過正午回到營地。

IMG_2731.jpg - 山行九年

( 仰望大霸尖山北稜,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大霸露營地–素密達根據地

八月十五日 晴 驟雨

露營地(AM6:40)–大霸南面(7:05)–狩獵小屋(8:37)–三角點(11:00)–根據地(PM1:20)

八月十六日 晴 

根據地(AM8:00)–I峰(9:25)–II峰(PM12:05)–III峰(12:35)–鞍部(1:07)–品田山頂(2:55)–鞍部(3:55)–根據地(5:30)

八月十七日 晴

滯留

八月十五日。只是滯留一天,什麼也沒法做,只能一面遺憾地仰望東北稜,一面離開營地。繞過北壁與西南壁的山裾,抵達大霸南面的砂地。大霸也變成平凡無奇的山,南面有樹木一直長到山頂附近,並沒有從北面看時的豪壯。切割這一帶呈現赤褐色的岩片時,出來的是圓石,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收集種種橢圓形、圓形的岩石。從發源於大霸正下方的凅谷下往森林地帶。地下足袋密着在喀拉喀拉的岩石上,感覺很舒服,完全沒有任何不安地下行。這次的行程全部都穿地下足袋直到結束。離開溪谷,鑽游在一個人高的密生箭竹中,被朝露的露水弄得濕噠噠,感覺不舒服。在稜線的最低部休息,攀登東稜的森林,似有若無的道路,在連番人都時常迷路的情況下,前往稜線的東側微暗森林中。分歧自大霸的稜線斷崖,在正下方的深溪形成巨大的岩壁,因為長了不少的樹,說來也許有點古板俗氣,不過如果這是裸壁,就可能不會像是大霸尖山之塔那麼小而是壯觀的斷崖。聽到蕃人們說昨天來這個岩壁打獵,很驚訝他們的膽大與身輕如燕。他們原本主要就是過著狩獵的生活,所以一旦去打鹿時,就完全沒有平時穩重的樣子。眼睛閃閃發亮,健步如飛,露出精悍的身影。

IMG_2739.jpg - 山行九年

(泰雅族人哈勇,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在道路通往三叉點稜線東側的原始林的這個山谷前方中,有聳立在由三叉點往東流的北方山谷的天空中層狀重疊的水成岩壯觀岩峰。『聖稜線』開始發揮它的本領。前進在鐵杉的純林中時,抵達狩獵小屋的前方。這是因為聽說這個山谷有豐富的鹿棲息此間的關係。為了怕對出發去打獵的蕃人造成妨礙,所以走路聲很安靜,但幾乎都聽不到槍聲。穿過森林,經過葉溫多濕的草原後,再度進入森林,抵達三角點前的圓稜。稜線上無樹木,有部分鑽潛在圓柏的樹叢。呼叫四散的蕃人,八人聚集後一起往三叉點。在三角點午餐。品田山的南壁剛好受到正中午陽光的直射而曝現其岩肌,刺激了登行慾望。品田山的稜線雖是岩場,但並不困難。今天的露營地預定設在素密達東側的森林地帶。由三角點往品田山稜線的兩側是岩壁,但抵達次高山的稜線,大致上西側新竹側是陡峭的崩崖,台中側則到山頂上都有森林蔓延,稜線特別密生著玉山圓柏而變成是步行困難的緩斜坡。其中素密達附近的新竹側,其淒絕令人吃驚。這一帶含有稜線中最富變化的岩場,是連蕃人都未踏的無人之境。我們從這個三角點不沿稜線前進,而是下約百米的斷崖,橫切台中側的壯觀鐵杉純林,抵達以前有人野營的營地,但沒水,也不堪使用。此時來了驟雨。繼續前進、鋸齒狀下行時,來到水源充足的山谷。事後才知道,如果在這附近露營,是可以從這條溪取得水源的營地。

IMG_2735.jpg - 山行九年

(素密達岩壁,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立刻卸下行李,作露營的準備。剛好利用大岩石下鹿的睡床,除去堆積如山的鹿糞,把砂地弄平。岩石外伸變成屋簷,所以將平坦的岩石像榻榻米般置放,做出速成的岩石小屋。實在很想在這一帶有適合登山用的小屋。總之,將這個速成小屋作為我們的根據地。去遊玩的鹿回來一看,一定很吃驚吧。到傍晚還有很多時間,於是讓蕃人們去打獵。頻頻聽到槍聲。一定有獵到鹿吧。不久之後,他們嘴巴四周都是血地帶了兩隻小鹿回來。比令(ピリン)抓到產後不久的活生生小鹿回來。用蕃刀割頭後吃起腦漿。岩石小屋前沾滿了鹿的血。用味噌燉煮的鹿肉稍硬,但很好吃。

高度計誤差變大,顯示著3800米的高度。因為沒帶溫度計,無法測量正確的溫度,不過夜晚溫度應該下降很多吧。到目前只用睡袋的被套及一條毛毯,的確感覺不夠用,但也不是無法忍耐的溫度。如果用蕃人們燃燒的薪材取暖,應該也可以充分熟睡。他們只身著一條麻布睡覺。岩石上敷有相當厚的鐵杉樹葉,所以比較能舒服睡覺。夜間薪火滅了就變得寒冷,醒了三、四次。

IMG_2737.jpg - 山行九年

(泰雅族人比令,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八月十六日。決定讓泰摩(タイモバイヤン)及比令兩人去打獵,另六個人縱走素密達。路線是從根據地的正前方的樹林直登抵稜線。林中草地少好走,但稜線一樣密生玉山圓柏。突然下方山谷傳來槍聲,直覺又打中了。抵達稜線的一個突起,但這個突起到下一個稜線的段差(Gap)似乎很惡劣。因為是從下面看,很難充分了解。看起來不避開這個小段差先從台中側下去不行。從三叉點往次高山的縱走線,只有這個地方很惡劣而已吧。雖然不知新竹側方面如何,但即使通過這裡,下一個稜線是圓柏的瘦稜,似乎很難走。我們的根據地是位於通過了素密達的地點,因此是逆行路線縱走到品田山。此一稜線中有相當高度的山峰,但很多是無名峰,蕃名也不是很明確。隨意問,他們也是說一些隨興的名稱,所以不能當真。從這個山峰看,素密達北壁變成是裏側無法得見。行進在這稜線的圓柏、玉山小檗之中,可不是簡單事。有點像是在攀登樹木一樣。在一峰的山頂上,終於得以遠望品田山、三叉點、大霸方面。然後下I峰與II峰間的鞍部去窺看素密達北壁,但這山谷上部是碎崖地,下部非常惡劣,變成是數段的斷崖落下。被I峰的北稜阻礙,整體的岩壁無法得見。不過有幾處可以部分縱走的地方,只要抵達那裡,就可以觀察素密達的全貌。約是六米的惡場,但無適當的確保場所,岩石也脆弱,所以將繩索末端綁在高山杜鵑的根部上,終於和蕃人完成三人確保。首先由兒島通過困難地形,一面哄一面安撫面有難色的武陶下,終於勉強攀爬上來。眼前首度看到素密達的平板岩,兒島發出一聲『壯觀』後,身姿消失在稜線陰影中。我們四人沿稜線縱走至三叉點的鞍部。II峰與III峰的新竹方向岩壁,其規模是如今未曾見過的龐大而深深切蝕大安溪的源流並形成豪壯的地形。蕃人也說不曾進入這個山谷。我們的隊伍縱走II峰的台中側後在III峰山頂堆上基石。從這一帶開始可以看到相互結繩的兩人像螞蟻般移動在正下方的平板岩中間的身影。稜線在新竹這一側而全部形成大的垂懸,所以一面注意落石、一面避開不安定的岩石,來到II峰與III峰的圓柏林中。鑽游圓柏下到III峰時,發現野營的痕跡。一越過III峰南面的小岩場,就是山頂。之後走累累的岩坡來到品田山的鞍部。不久兒島與武陶從新竹側的山谷上來。他們下到素密達平板岩的低部,然後攀登這個三叉點南面的山谷上來。兒島、武陶、佑民三人往品田山縱走,在昨天推測應該是困難地形的品田山西稜中間,看到蕃人的紅色衣著渾然不動,似乎地形很惡劣。不久登上了山頂。看手錶,從鞍部到山頂花了約一小時四十五分。啃著牛奶麵包,循昨天的來時路回到根據地。早上的槍聲,毫無疑問地獵倒了一頭大公鹿。鹿皮攤開充當他們的屋頂,肉則浸泡在溪谷中貯藏。

八月十七日。雖然糧食缺乏,但有鹿肉補充而滯留一日。

IMG_2734.jpg - 山行九年

(下素密達北壁,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IMG_2738.jpg - 山行九年

(泰雅人武陶,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素密達根據地–次高小屋

八月十八日 晴後陰

根據地(AM7:15)–次高北峰(PM2:03)(譯註:北稜角)–次高主峰(2:30,海拔3920米)–次高小屋(3:47)

到次高山雖是輕鬆的行程,但一如凱蘭特昆山(譯註:此處應係次高山北峰),到山頂為止都是圓柏林,步行上頗困難。從根據地斜斜以稜線為目標,避開凱蘭特昆山的樹叢山頭,跟隨蕃人的引導沿比較沒有圓柏的中腹獵道前進。大霸尖山、小霸尖山的奇岩也遙遙可見,品田山、素密達的蜿蜒持續的岩稜、蒼鬱的原始林掩蓋其中腹、大溪谷侵蝕其中。從三叉點的稜線右端,有山頂是草原、下面是樹林而黑黝黝的桃山,與品田山的岩峰呈現有趣的對稱。壯年期的大安溪、七家灣溪的深深谷底,在原始林中亮著白光。遠遠可以望見美麗的南湖大山、男性氣概的中央尖山的山塊。焚火休息。從這一帶起,有部分被樹叢阻擋不易行走的地方。越過四、五個小山峰的途中,一碰到鹿,蕃人們就忘了疲倦地追逐。沒有惡劣地形的抵達次高北峰下。惹人憐愛的玉山薄雪草(ウスユキソウ)、玉山飛蓬(アヅマギク)在岩間群生。這附近幾乎看不到樹,也沒有像新高群山般的岩山。北峰、主峰間的左右有二個壯觀的圈谷地形,其末端陡落形成瀑布,各自成為大安溪、七家灣溪。攀登往北峰、主峰的途中,因為高度的關係,感覺呼吸困難。行走速度快讓疲勞感倍增,因為時間很充裕,所以就慢慢攀登。是在新高感覺稍微吸呼困難以來的第二次。午後天氣轉壞,雖不至於下雨,但起霧,所以不利展望,大雪山、小雪山的稜線最後變成看不見了。經過東南稜的岩場奔下砂地,經過陡峭的凅谷後進入森林地帶。稜線的圓柏比內地的偃松還妨礙行走,但一旦進入中腹的亞寒森林,紅檜的巨木並排,下方草地薄而易於行走。此外,由次高小屋附近到志佳陽社有細小但清晰可見的道路。進入森林地帶後,看不到次高山,只看到其東稜的岩壁。次高小屋作為山屋,聽說具有完整的設備,是蕃人的狩獵小屋無法比擬的氣派。但因為去年大雪造成屋頂掉落,如今僅剩炊事場尚可使用。水源遠必須用石油罐去裝,頗不便。入夜後下起雨,但已經是受惠好天氣而不用大幅更動計畫而平安結束行程之後的事,所以很安心地聽著雨聲。聽說這個時節剛好是暴風雨期,如果狂暴的天氣則是風雨非常強烈,所以在縱走中很注意天候。今晚的雨也是二、三小時後就停了,連星星都輝耀閃爍。遠征的第三行程順利完成,因此得以安心地鑽入睡袋內。

IMG_2740.jpg - 山行九年

(泰雅人稱為凱蘭特昆山的雪山北峰,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志佳陽社

八月十九日 晴

次高小屋(AM6:45)–志佳陽社(PM2:00)

今天的行程是每走一步就越靠近平地的酷熱。必須再陷入忘記一段時日的辛苦酷暑中。穿越森林地帶後,抵達志佳陽大山上部的草地稜線。東方可見的七家灣溪,其河床也變得非常寬廣而形成緩流注入大甲溪。此一七家灣溪附近是志佳陽社蕃人專屬的狩獵領域,其他蕃人不許入侵。又發源於次高主峰的司祭朗溪谷,流向右側注入大甲溪。這附近的風景是森林與溪谷的二重奏。持續下降的草地的長長道路上,穿既有的服裝會熱得受不了,幾乎要一身赤裸步行才可。經過瓢簞池。這一帶目前有陸地測量隊進來,所以在山的高處飄揚著赤白的旗幟。志佳陽社渺小地在遙遠下方山谷露台可見。在司祭朗的溪谷午餐,用冷水洗滌身體的汗水。中央尖山的奇異山容在兩岸的峽間現出,中央山脈的蠱惑激起無限的登山慾望。休息中碰到驟雨。必須覺悟一天會有一次的驟雨。這在暑熱的平地吹送涼風、放晴後的爽快心情,別具滋味。途中遇見志佳陽社的老人。隨著接近蕃社,開墾地可見在陡峭斜坡上。結束十五、六次的涉溪,抵達因為出口被山崩的岩石堵住而形成的水池地方。像是小規模上高地的大正池的水池。渡過倒向對岸的大木橋,攀登陡坡後,即來到志佳陽社的梯田。抵達用稀奇的眼光迎接我們的蕃人聚集的駐在所。與蕃人們親暱與共的生活,就此結束,隔天和長野兄一起越過卑亞南鞍部(塩見紀錄)

IMG_2741.jpg - 山行九年

(次高山,翻拍自兒島勘次『台灣的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