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群峰與畢祿山

譯註:本文譯自羚羊人『合歡諸峰と畢祿山』,刊於台灣山岳第七號(1933.11),是筆名「羚羊人」攀登合歡群峰及畢祿山的山旅紀錄

(參照台灣山岳第五號、台灣山岳彙報創刊號、台灣山林會報第36號)。

作者1927年底由霧社出發,經三角峰駐在所登頂合歡山主峰,翌1928年12月28日起至1月6日的10天,

從霧社方面縱走合歡山東峰、北合歡山、畢祿山,並從畢祿鞍部下魯翁溪,野宿在1932年千千岩助太郎縱走畢祿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時的相同露營地,

其後出古白楊駐在所經花蓮港返北。此次山旅,係當時擔任山林課長且為台灣山岳會代表人的杉本良氏的斡旋下所進行的山林調查隊與台灣山岳會的合同登山。

一行包括小林勇夫、藤井隆、狩集、奧(以上為山林課員)、平澤龜一郎、鹿野忠雄及沼井鐵太郎等(以上台灣山岳會員)。

從文章筆觸及內容判斷,「羚羊人」應係沼井鐵太郎的筆名,台灣山岳彙報第一年第一號(1929年5月1日)有一篇沼井的「合歡越嶺的印象」,

其內容與本文雷同,應可證明。

沼井鐵太郎(1898-1959),秋田縣人,東京帝大農藝化學科畢業,1926年來台任職菸酒公賣局,同年創立台灣山岳會,

至1936年返日為止10年間,曾負責台灣山岳會的會務、編輯,也熱衷登山,1927年帶隊首登大霸尖山,並引文「聖稜線」名詞,

是台灣登山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沼井文筆成熟而觀察細膩,本身亦是日本山岳會的有力會員,並留有多項首登紀錄。

著有「台灣登山小史」、「仙人峠」等。

1927年底到翌年的正月

我曾帶家人去霧社

在埔里渡過一夜後

從往霧社的台車上

欣賞了襯飾河川對岸河階地的直立栓皮櫟(アベマキ)以及如夢似幻般的秋色之美

這是霧社給我的初印象

霧社當時已被外國人說成是台灣的輕井澤

這應該是指作為避暑勝地的輕井澤

但其實它有全然不同的景趣

屯居在合歡山經三角峰、立鷹駐在所衍伸而下的稜線細腰的一個鞍部

(譯註:三角峰在南投仁愛鄉梅峰農場一帶,立鷹為現博望新村的上方)

俯瞰兩側的溪水

面對巴蘭(パーラン)社而海拔不到1200米之地的

就是霧社

令山之子高興的是

從「櫻旅館」的窗戶

就可看到能高北峰、部分奇萊南峰以及有著「馬海濮富士」(マエボ富士)美名的一山、甚至是干卓萬山(カンタバン)山塊

干卓萬山看起來是比富有韻律的奧秩父型態更大的山塊

(譯註:奧秩父位於關東山域的中心地帶,跨東京都、埼玉縣、山梨縣、長野縣,以深川及溪谷之美聞名)

更令人欣喜的是

冬天來霧社時

可以渡過不像台灣般的寒冷一夜

然後在拂曉時分看到窗外萬尺高峰皚皚白雪的模樣

親子和樂融融地吃完美味早餐後

到蕃社一帶閒晃

在殷紅霧社櫻開花的前景下

山裡的雪又閃閃發著白光

而蕃路的轉角有些山岩

在四周是濃綠闊葉樹林的景物中

穿著原色刺繡美衣及脛巾的二、三位霧社蕃娘

恭謹卻又吹奏著自由的口簧琴

並向我們爽朗的問候

霧社事件之後

而且是文化潮流席捲蕃山的今日此刻

一直要保留我最初所見的情景也許很困難

但是

那櫻花與群山

以及冬天來時飄降的山之雪

應該是相同的霧社吧

我就是在那時從霧社攀登合歡山

這個登山從規劃之初就有「觀察台灣高山上的降雪及積雪」的意圖

為了如此清楚的目的

在當時不太能獲准的冬天登山

也在能高郡的好意下順利成行

不過遺憾的是

當時的筆記本遺失

所以僅能依印象所及寫下來

在年底某一天的午後

我從霧社出發一直爬到三角峰駐在所

同行的只有嚮導的警手和拿行李的蕃人

霧社上方的羅多夫(ロードフ)駐在所

是位於牧草之中

散在的栓皮櫟大樹以及其下因霜而枯萎的綿延草原一望無際

展望非常好

牛群散在其間

要是有吹奏的號角

就是一幅瑞士風的阿爾卑斯

羅多夫的上方是立鷹駐在所

位於如高台般大稜線上的隆起處

西側是森林

其它則是開闊的草原

台地上也有小池

此處就是霧社附近自豪的大展望台

此一印象以第二次的登山時比較佳

於三角峰駐在所迎接正月的我

在板橋巡查部長、三角峰駐在所的某巡查(名字忘了)、警丁及蕃人8名所組成的搜索隊保護下

前往舊討伐道路

櫻之峰僅剩其名

那一天野營在合歡山南腹九千五百尺左右處的蕃人狩獵小屋

下午四點起降下貨真價實的雪

當時的氣溫比攝氏四度還低

傍晚起在小屋看到的雪變成「雨雪」(みぞれ)

氣溫也有稍稍上升的感覺

那之後不久變成純然的雨

隔天清晨很早出門

朝合歡山主峰前進

霧輕輕飄來

剛好從一萬尺附近的地點開始有積雪

一行的主事者非常高興

但從昨晚就被寒冷凍得直發抖的德魯固(トロック)蕃人因為光著腳丫

看到雪更不願前行

於是說服他們焚火等待

而讓有穿足袋的蕃人警丁以上的人先往前進

(譯註:足袋係勞動用平底鞋,腳趾僅大拇指及其他共兩列)

從一萬五百尺附近開始

積雪平均約有五寸

白色山路令人心情舒暢地綿延著

從合歡山東峰的鞍部起迄至合歡山頂為止

大致上都是輕緩的斜坡

不過卻非常遠

山頂(11200尺)的西側稍稍成為斷崖

向西陡斜地垂降

雪量到處都一樣

這才明暸令人作美麗想像的滑雪場是需要再積五、六倍的雪才行

另外

合歡山上一帶的積雪景觀

可能是在為霧所掩的情況下步行

總覺得有行走在仙台附近的冬天山丘之感

我們在登上雪之合歡山的當天

循原路歸返霧社

兩天半的山行

因為支付搜索隊的費用

旅費將近花了五十圓

如果是內地就不需要嚮導或人伕而可輕鬆行走的簡單之山

這一點讓人深深感覺這是和台灣蕃地很大不同的地方

第二次的山行是在隔年的年末及年初

是山林課調查隊會同台灣山岳會一起前往的

當時我也和第一次一樣以調查雪為目的

所以帶去一些觀測用具

不過實際上連日都是蔚藍晴空

中央山脈的橫斷旅行雖然很成功

但期待的調查收穫幾乎為零

第二次旅行得到的最初深刻印象

是在台車逐漸上抵坡道盡頭然後從「槌子寮起訖站」往魚池奔馳的時候

夜行的惺忪睡眼突然被出現的一大輝耀景色所吸引

干卓萬山、卓社大山的一萬尺級連脈、水社大山、西巒大山一帶、八仙山南方五、六千尺的群山

是亞熱帶無法感受到的紅色光芒融化下的紫綠色

實在是無以倫比的壯觀

我們對當時身在台灣深感無上的幸福

山的印象

每每隨著山旅野宿的次數增加而越發深刻

自霧社起

我和夥伴道別

和一位警手一起循著溪底

登往位於鞍部(約5500尺)的合望(ハボン)駐在所

從那裡

我重新眺望八仙山、白姑大山、次高山、北合歡山、合歡山、干卓萬山、卓社大山、西巒大山、新高山連峰以及山腹山麓的蕃社、道路與溪谷地明亮晴朗之姿

得到了與昨日不同的感覺而令人懷抱感謝之念

從合望登上森林中的陡坡

一抵達立鷹駐在所(7334尺)

從霧社直接上來的一行人頻頻用望眼鏡觀看

從此處看山的感覺

在廣闊氣氛這ㄧ點上更勝一籌

然後那一天空氣的清澈

讓次高連脈奮然的壯觀大峭壁、桃源鄉(Fairyland)之感的合歡山、峻崇的新高主山、東山、北山及其眷族、

郡大山的蟠居身影、能高山、從安東軍山一帶迄至丹大山附近的遙遠山波等廣闊的展望顯得更為崇高

那之後

一上一下在感覺良好的森林中的警察道路

再由裏側(北側)登上三角峰駐在所(7834尺)

這是名符其實位於三角峰凸端的理蕃上重要的駐在所

該處的日暮黃昏是美麗而令人感動的畫面

我們在堡壘遺跡的開闊地打開地形圖

盡情享受著四周所見的高嶺夕照之色

翌日起

我們漂浪在更高、更清新的樂園

從森林杜絕的草地端詳次高山而進入馬尾松(ニヒタカアカマツ)之林

這令人高興

而在台灣鐵杉(タイワンツガ)的林中

一面聽著山谷的遠音

一面望穿合歡山的西稜

也令人愉悅

奇萊主峰近在眼前彷彿唾手可得

能高山尖聳的山峰一靠過來

便讓人胸中高鳴

另外

丹大山、烏拉孟山、秀姑巒山也現出山容

一度隱匿不見的新高連峰

也從干卓萬山的稜線上冒出臉來

這亦讓山之子備感愉快

越過一萬尺看到合歡山、合歡山東峰的鞍部時

奇萊北峰的壯絕岩峰以及南側可見崩壞的合歡山東峰半圓屋頂

實在奪人眼目

因此

如果攀岩站上合歡山東峰的絕頂

就可見奇萊北峰不畏風雨的毅然之姿

其南方則經過幾處亂嶂迄達奇萊主峰及奇萊南峰

我一面被強風吹得顫慄不已

一面更衷心朝著屏風山、太魯閣大山、畢祿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等新見的大山尖山、桃山、次高山的稍稍特異之姿以及成為雲海深底的立霧溪等膜拜

那天

在合歡山、合歡山東峰間鞍部北方的廣場搭起偉大調查隊的天幕

此處以前曾是太魯閣討伐當時軍隊的大部隊駐屯的所在

我們一行的目的是討伐隊通過後最初的合歡越嶺以及附近森林的調查

但即使是昭和聖世

太魯閣蕃和中央山脈西麓諸蕃也尚未充分和解

因此在台中州花蓮港廳的洽商下

在我們一行通過之前

禁止蕃人的出獵

而且找到了可以在合歡山上的野營地野宿兩晚並且讓兩蕃相互不碰頭的交替方法

台灣的登山旅行就是這般美好的探險(Expedition)而且也有管理上的苦勞及樂趣

毛毯很多

不過在超過萬尺的野營地

而且是草原露地的跨年夜冷得凍僵

新年天亮

破冰汲取元旦的初水

年頭的致詞也強而有力而簡單的帶過

準備就緒後出發

打算往返北合歡山

展望比前一天還壯觀

特別是從這一天起

我們注目的焦點主要放在中央尖山

並以此為中心而獲得很多美麗風景之地及時刻

其中從北合歡山登頂途中所見的景色

雲從中央尖山的山頂到右肩如煙火般地流湧

將尖山的特色毫無遺憾地發揮出來

這是歐洲阿爾卑斯的馬特洪峰等經常發生的現象

也被拍成美麗的照片而廣為人知

而和這一樣的東西實際上可在台灣高山看見

這從高山風景的觀賞上來說

或者從科學觀察上來說都是很難得的事

北合歡山比合歡主峰擁有更龐大的乾性草原山背

如果將台灣山岳風景的特色加以分類而把其中之一定為合歡山型

那它就應該是其型式中的典型

此山型恐怕是山野放浪者登山的好對象吧

話題有點前後顛倒

從野營地往北合歡山的途中

我們遇到了太魯閣蕃古白楊社的一隊蕃人

這是由前來迎接的警察官所率領的隊伍

當時他們的歡聲、禮砲的槍聲實在是令人臉色發青地壯觀

太魯閣蕃人身材雖小

但實在是勇猛而且爽朗的蕃人

次日爬上百尺大樹獵捕松鼠的景象實在令人驚艷

我們因為意外地很早就遇見他們

所以就可以不回原來的露營地

而在北合歡山的西南腹野營

隔天

我們主要是沿著森林稜線朝畢祿山前進

蕃路主要開鑿在稜線東側

途中有很棒的半永久性番人狩獵小屋五、六間

此處聽說叫波波小屋(ピー ポッポ)(ピー(Pii)是小屋的意思)

內心很想在此小屋停留數日和他們一起狩獵走走

好品嚐一下太古的氣氛

畢祿山南方的鞍部稱為畢祿鞍部

抵達此處前的稜線西側

有一個稍微險惡的地方

鞍部非常寬廣

此處亦有軍隊駐屯的遺跡

水池約有兩個

同行的鹿野君在其中之一採集到珍貴品種的蜆(シジミ貝)

由北合歡山頂的展望很是壯觀

但在畢祿山頂所做的訣別展望

實在叫人難以忘懷

那是午後三點半前後

東側看到綿延小岩峰的畢祿山東稜

其左有全黑的三角錐山

遠離其後在立霧溪右岸的塔山

如島嶼般地浮出雲海

經過無名山(ルムラモル或クッシャ)(譯註:無明山)

接續著悠揚的太魯閣大山

接著映入眼簾的

是眺望起來無法控制登山慾望的怪峰奇萊北峰

然後在合歡東峰的死命接續下

合歡山、北合歡山的天堂之國、鹿之國悠然寬坐

西望

則淡雲片片環繞白姑大山

再由眼前的隆起望向下一個岩角

則看到被台灣冷杉所遮掩的北部中央山脈及次高山域堂堂布陣以待

大霸尖山雖看不到

但在其附近出現一處隆起

甚至看到接近台北南勢溪深山以及像塔曼山附近的山

而這個展望上的台柱中央尖山

銳角般地屹立

其白色調的淒絕岩肌渾然現出

宛如王者

甚至連海拔比較高的南湖大山都彷若侍衛般地跟隨左側

中央尖山的跟前

是稱為魯穆拉莫爾(ルムラモル)的地圖上的無明山

也赤裸裸現出不輸老大哥的大岩壁(約三千尺)

別人的感受如何我是不知道

截至目前為止我也有印象深刻的山旅

但此一眺望是合歡越嶺旅行中最為壯觀的

而且是接近我理想的眺望

那天

我們從畢祿鞍部下到立霧溪一個源頭的魯翁溪水源附近一處叫洛克爾(ロッケル)的河邊野營

到野營地需趴降陡峭稜線的狹小峽谷

而且要避開瀑布、沿著岩間、徒涉流水、沒身在茂密的岸邊蕃路中前進

這真是有趣

倘將我的興趣理想化

則把這次旅行反過來由山谷往山頂走會比較好

然後那座山如果有像中央尖山或大霸尖山的山頂放在像南湖大山般大山體之上就更好了

(在台灣暫時先不考慮雪線以上的事)

而且下行如果又是行往綠色深深的山谷那就更理想了

就這意義上

對我們來說

立霧溪是可以成為重要的休憩樂園(ブレイクランド)

在我們一行之後

千千岩氏從我們下降的魯翁溪開始縱走畢祿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的問題大稜線

(參照本號所載千千岩氏的文章)

如此一來

能高越嶺以北的中央山脈

全數變成業餘岳人的自信對象

今夏六月合歡越嶺道即將開工

和此同時

花蓮港方面邀請槙有恆氏來台

(譯註:1933年,槙有恒在花蓮港梅野清太的邀請下來台,溯行立霧溪,越過合歡山抵能高山,

再經天長斷崖下木瓜溪,這是他的首次臺灣山行,途中並作山行示範及教育)

本會也由中崎、永石兩幹事同行

嘗試合歡山奇萊主山連峰的大部隊縱走

(註:參照台灣時報166號(1933年9月)第81頁及167號(10月)第96頁所載,永石淳一「由太魯閣峽谷縱走奇萊主山連峰記」)

如此一來

太魯閣深山

今後將以大眾登山之地而日益發展吧

看到所謂由探險登山時代逐漸轉化為登山家的登山時代、大眾登山時代的潮流

在無限感慨的同時

也不禁萬分喜悅

於是就搬弄拙筆至此了

(完)

(2023.3.15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