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大霸尖山

(由大霸尖山頂東望,照片引自桑子政彥「台灣山岳大觀」,Hunan Lee提供)

譯註:本文譯自財津久平『奇峰大霸尖山 』(上)、(下),刊於1941年4月及5月台灣山岳彙報,是大霸尖山最初的登山紀錄。

財津於1915年6月8-17日,由泰亞崗社(尖石鄉秀巒村)經鎮西堡前往大霸尖山 ,進行高度等測量。期間中嘗試攀登大霸山頂未果。這山頂直到1927年8月4日,才被沼井鐵太郎一行揭開神秘面紗。

財津1875年1月10日生於大分縣杵築,1904.11.22任總督府技手,1919.12.6兼任總督府營林局技手,1921.11.11因病辭職。登山當時,任職蕃務本署的測量技師,首登過諸多台灣高山。

(編著註:本文原載於台灣時報第七十四號(1915年11月號P3-6) ,是大霸尖山 最初的登山記。另外,在台灣時報的版頭有對作者財津久平氏的採訪,其中記者有如下記述『…本島各高山幾乎被踏查殆盡之際,最後殘留的大霸尖山,其攀登之困難、快感與多趣味,是過去所未見』)

在『御大典』紀念號(譯註:指大正天皇即位大典(1915.11/10-15)紀念)出刊之際,為祝禱天皇威德之彌高而能夠介紹新領土台灣的高峰中呈現最奇蹟偉觀的大霸尖山 踏查實況,實在是光榮之至。此大霸尖山位距平地最為僻遠之處,本島人及內地人均未曾踏查過。北部的蕃人也以其為祖先發祥之靈地而獻上崇敬畏敬之念,從而擔心攀登此山巔恐將觸犯神赫而僅作遙遙瞻仰。

大霸尖山的位置,位距北部平地最山奧之處。如逆鉾之姿突起北部台灣的最高峰,無論從何處均可觀望。但要走怎樣的路線才得以抵達山頂?則最費思量。如前所述,山麓附近的蕃人只把它當成祖先靈地而畏敬尊崇,未曾攀登過。唯獨桃園廳內最深處的泰亞崗社(タイヤカン)(譯註: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蕃人,時常到該山一帶。倘若要探勘此山,便宜之計是請此社蕃人擔任嚮導。於是決定由泰亞崗社出發。此社位於距桃園廳十七里的深奧之地。溯大嵙崁溪十七里後(註:疑是由淡水河起算),設有卡澳灣(ガオガン)支廳(註:現在是分室)(譯註:今桃園縣復興鄉三光)。在此地組織搜索隊,由丸田警部、中間警部、石田警部補及巡查十名、隘勇十名組成,並由強悍者先行,大隊跟隨在後。在抵達一處溯大嵙崁溪約五里的地方(註:控溪)(譯註:秀巒),其上流分歧為兩溪,一是塔克金溪,一是泰亞崗溪(註:依陸測五萬分之一地形圖是薩克亞金溪)。此分歧點匯流處(南)方海拔五千尺的地方,設有泰亞崗駐在所。在此,為了調查抵達山頂的應行路線而進行商討,並召集泰亞崗、卡澳灣、馬里闊丸社的蕃人,聽取應採行的路徑。各蕃人各自憑空想像,根本無法得出值得信賴的一致意見。勉強從中決定經由看起來最接近的鎮西堡(チンシボ)社攀登,並挑選百名蕃人擔任搬運及嚮導之責,而於今年(註:1915年)六月八日早上出發。道路簡直不像道路,沿著羊腸崎嶇的稜線勉強行進,從泰亞崗社迄至鎮西堡社(註:如今已不存在而移住爺亨(ギヘン)社),僅僅三里半的路程,要抵達卻非常不容易。鎮西堡溪中有塔克金的支流(註:疑是塔克金溪中有鎮西堡的支流之誤),鎮西堡社位於此支流的點上。以此蕃社為目標溯鎮西堡溪後,終於抵達源頭並作紮營,時間是下午四點。此鎮西堡溪源頭(註:疑是基那吉山南的鞍部附近)的露營地,有由泰亞崗駐在所沿稜線連亙著大霸尖山,此連亙的高峰泰亞崗的南麓中,可看到被闊葉樹密林遮掩的部分。

隔天九號早晨從營地出發,一直線地攀爬約直立二千五百尺險峻而不像路的道路。根本就是攀附岩角木根而行,因此隊伍的困難甚巨。汗水淋漓四小時的時間,終於抵達八千八百尺的一個地方。此地山有二重,南方的一重山前面隔著一條小溪橫亙著綿延到塔克金社的稜線,北方是泰亞崗(薩克亞金)溪的上游。此邊起處處可見針葉樹,但簇生的箭竹沒胸,前進極為困難。一行人押開箭竹下到前面的溪通過如馬背的鞍部後,得以抵達一處稜線。一旦抵達九千五百尺的海拔,幾乎主要都是針葉樹而盡是鐵杉。沿稜行進時,遇有注入塔克金溪的水源地,於是在此紮營。此日行程五里半,早上六點出發下午三點抵達,亦即需要九小時的時間。這裏湧出的水很清澈,寒氣強烈無法洗臉,氣溫華氏三十八度。大凡高山之常,只要碰到霧就會下雨。這裏也一樣,下午大概就隨著霧的襲來而立刻下雨。根據擔任嚮導的蕃人說,前面的路程沒有水,因此不得不在此露營。

翌日十號很早就朝大霸尖山的絕巔出發。但此邊是鐵杉的純林,無論其發育或伸展狀態都極佳。前進此蒼鬱鐵杉純林約三十分鐘,抵達南面一處茅草原。茅草高度不過五寸左右。再往北方又是鐵杉密林,一行採南方的道路前進再前進,終於逐漸接近山頂。由此前進的鞍部越發狹隘,而且兩側是斷崖絕壁(註:疑是バボーユーミンブタ的上方)(譯註:バボーユーミンブタ是南馬洋山),連踏點都沒有。攀附岩角或草木一步一步前進,終於抵達山頂直下的附近。幸好面前有廣闊的茅草原(註:Uraukuji)(譯註:庫基草原),一個小池湛著清澈的水。一行的蕃人強調倘若不在此紮營,山上會沒有水。惟時間尚早,天氣也不壞,所以就決定讓大部分的蕃人留在此地,只選出強悍的蕃人朝絕巔前進而攀上一千五百尺左右非常陡的斜坡。此處並無可攀登的道路,其攀抵之處(註:中霸尖山(バボーシンバラン) 與大霸尖山 之間長草的圓形山),海拔一萬四百尺,前面如前所述是北台灣中比任何地方都可以更好遠望大霸尖山 的絕巔,其宛如六方石的巨塔屹然現出。由此再繼續攀登,沿著矗立傾斜四十五度左右的陡坡而且是經常滑落的板岩約三十分鐘,終於抵達巨塔的根側。慶賀一行平安無事的聲音甚囂塵上。

絕巔的光景,突屹於大霸尖山 絕巔的巨塔,高度四百五十八尺,周圍約五町左右。此巨塔之根側邊,巖石累累崩落,宛如溪邊的河床,從而附近巖石草木不生(註:春天到秋天時多高山植物),因此岩石逐漸崩落滾向下方。幸好此巨塔的根側有約二段步(譯註:段步為面積單位,一段步為十畝)的鐵杉林(註:應是台灣冷杉(ニヒタカトドマツ)),形成自然的庭園,由巖隙所湧出的水清澈凜然,也有可稱為『金明水』(譯註:原指富士山頂的火山 口積雪融化後湧出的泉水,被視為靈水)的水源。一行選擇此地紮營,終於開始著手測量的作業。在此生活了四天。期間中有想攀上巨塔的頂點,而用繩梯或其他方法想要攀爬上去,但因沒有踏點也無可以攀附的巖角,簡直是一個直立山巖。不論如何費心攀爬,連一半都爬不到。圍徑達五町的周圍也是險峻絕壁,其東面的部分,畢竟對我們繞行來說還是太困難,只有一位蕃人勉強繞行一周。

隨著每日的測定及調查,確認大霸尖山的東方,是大嵙崁溪的源頭。換言之,大嵙崁溪的源頭就是大霸尖山。另外也確定,其西北方是大安 溪的源頭。

由山勢來看,大霸尖山 的北峰途中一分為二,一是連亙至鹿場 大山,一是綿延至霞喀羅大山。西(東?)方形成鞍部,接續宜蘭的桃山次高山 兩山中間的鞍部,亦即大霸尖山桃山次高山 的三峰,形成三角丁字的一大偉觀。從此絕巔,不僅可見宜蘭、基隆、台北、新竹、苗栗各地,連大甲溪的河口方面也一目暸然。東方近在眼前,可望龜山島,遠方則渺茫海洋數萬里,其眺望的展開實在叫人心曠神怡。

營地的溫度降至三十六度,須持續焚火,冷到穿夏天衣服都無法承受。次高山 的北陰,在盛夏之時殘雪皚皚,寒氣令人雞皮疙瘩豎起地侵襲身邊,因此蕃人等無法久留地逐漸遁歸。從地形上測定,雖然希望由此地可以到達鹿場 大山 方面,但擔任嚮導的蕃人並不知道路,他們說勉強前進的話有生命危險,只好聽從其意。在不知不覺中,結果造成蕃人一個個的減少。預定作業完成之後,立刻循來時路回返,途中過夜二日後,一行平安歸抵泰亞崗駐在所。時間是領台二十年始政紀念日的六月十七日。

在山巔滯留的四天中,天候變化劇烈,無法終日看到蔚藍晴天,作業上也頗多障礙。不過測定的結果,確認大霸尖山 是高度有一萬一千七百九十八尺的高峰(註:其後測定為一萬一千七百九十二尺,但陸測圖則是一萬一千五百一十三尺),就此,本作業的目的達成。此山頂風恆強,雨亦甚多,時時刻刻在天候劇變之中。原本晴空萬里 的瞬間,讓人身覺直立萬丈的遙遠山中而雲遠氣宇壯闊之時,霎那間轉為雲雨襲來,閃電霹靂,心情如觀照崢嶸山巒為異彩的宇宙,而渺茫狂瀾怒濤的彼方有著須臾的多彩晨曦,綿延的各山峰呈紫顏,雲彩變為金黃色,其照射海岸的背光日頭光景,畢竟不是塵俗世界可以想像的。絕巔巨塔的岩質經幾世紀間的風雨霜雪洗滌,只有巖骨帶著褐色屹然聳立。此附近帶鐵色的方形小石橫積累累,巨塔正面一如本誌所揭之插圖,其巖骨稜稜聳立,其下包容神像,具備著無比莊嚴之象。只要登臨此地一次,其心地如凡骨化仙而吸霞御風,心機一轉而入無我之境,幾忘己為塵界之人,而與偉大自然相融合。所謂高山使人甦醒,大概就是這樣吧。

大霸尖山絕巔的光景大致如上所述,其絕勝恐稱全島第一。現今雖交通不便,也有蕃人上的問題,而使其攀登甚不容易。但在最近的將來,如果這一帶被順利開發,而蕃人的化育懷柔也如期進行的話,拜訪此一神秘奇蹟,攀登雄渾及偉大的自然界,攝取新生命而活絡社會,也將可養成越發積極的人物吧。

在台灣始政二十年的紀念日中,完成大霸尖山 的實相測定,在天皇即位大典之際,能夠介紹如此秀麗奇蹟的高峰存在於新領土台灣的事實,令人感佩這都歸因於今上天皇的威德之高,也越發不禁油生崇仰之念。(完)

(2024.8.23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