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本橫斷探險紀要

譯註:本文摘自1927年東台灣新報記者入澤片村所著『中央山脈橫斷』的『知本方面の橫斷–第一回の橫斷(明治四十三年)』。根據入澤所述,明治四十三(1910)年5月由屏

及台東兩廳聯合進行八天的知本橫斷等路線調查,是知本越嶺道路的第一次官方踏查。同年12月底由呂野寧率領做第二次橫斷調查,之後在1926年有知本橫斷開鑿促進運動

入澤片村並隨同參加踏查。此事也促成1927年知本越嶺道路的正式開鑿。

入澤片村生平待查。另本文中多處舊名尚待查證,僅先以拼音表記。

明治42(1909)年內本鹿方面的橫斷

因為指揮官等遇難以致不得不中止

但阿緱、台東兩廳並未屈服

翌43(1910)年度更計畫了知本溪方面的橫斷

台灣中央山脈的橫斷

一般認為此知本溪是比較容易的

於是就此決行

隊伍由一名阿緱廳警部、四名巡查、台東廳警部二名、警部補二名、四名巡查及一名巡查補組成

並以阿緱廳蕃務課長警視荒卷鐵之助氏為隊長

台東廳蕃務課長警部井野邊幸如氏為副隊長

再加上阿緱廳技師一名、台東廳技手一名、囑託一名、雇員三名參加

5月13日從卑南出發

14日溯大南溪

(譯註:溯大南溪至索那拉溪與喀拉博拉溪匯流口後,往西南沿喀拉博拉溪左岸)

15日沿Rorotto(ロロット)山中腹翻越5790尺的陡坡

(譯註:Rorotto山疑是今1870峰,其翻越點疑似在1870峰與蓬萊山之間最低鞍的北方)

16日取往知本主山森林中的道路

攀爬分水嶺

窮知本溪水源處

17日橫越中央山脈鞍部

(譯註:翻越點疑似松山東峰西南方的最低鞍)

抵隘寮溪左岸

18日入阿禮(アデル)社

19日經去露(キヌク)、霧台(ブウタイ)兩社

沿隘寮溪下行

經金斜路灣(キヌジャロン)社抵德文(トクブン)社

20日經Sararau(サララウ)、Tabasan(タバサン)、三地門(サンテイモン)各社

21日抵阿緱

此行程33里11町

所需日數八天

因為有雨淋濃霧之日而無法充分觀測

但通過台灣中央山脈中最低鞍部

充分確認得以開拓的交通道路

此次所花經費

阿緱廳393日圓20錢

台東廳405日圓30錢

合計798日圓50錢

橫斷狀況詳如報告書

茲摘錄如下

明治43年5月25日

阿緱廳長佐滕謙太郎

台東廳長朝倉菊三郎

此致台灣總督伯爵佐久間左馬太殿

中央山脈探險調查狀況報告書

此次舉行的阿緱、台東兩廳聯合中央山脈探險調查事項

檢證的結果認為中央山脈橫斷道路的開鑿大有可為

雖然阿緱廳阿禮社與台東廳大南社之間的里程11里22町沒有蕃社

讓蕃人的使役上稍感困難

但阿緱廳上大武(ラブアン)社、阿禮社等靠近中央山脈

台東廳則主要位於大南社山奧處

因此在開鑿之際

只要使役該附近的蕃人

就可達成目的

再者

在兩廳的協議下

擬定了開鑿計畫的方針

而其他礦物、林產物等方面

仍有充分調查之必要

探險隊調查事項添如附件

探險紀要

一、探險日程

第一日

5月13日早上8點晴天

在台東廳廳舍內組成探險隊

一行意氣昂揚奮勇出發

經馬蘭社抵呂家社

之後率領搬運行李的苦力、呂家社、太巴六九社、斑鳩社、阿里擺社蕃人110名

下大南溪

溯該溪溪底抵土名Morarugan(モラルガン)

之後攀上陡坡

下午3點抵大南駐在所(海拔1860尺)

(譯註:疑似鄰近大南社的北方)

在此宿營

此行程5里1町

下午2點起因為時時下雨

遺憾無法觀測地形

此地有阿緱廳阿禮社頭目咖羅(カロ)滯留在此

因此命其擔任嚮導

他欣然答應

第二日

5月14日早上8點陰天

先導者咖羅以今早的鳥啼聲是兇兆而不願出發

但隊員中的飯塚、山口兩巡查以前曾經路過預定要走的道路

因此決定讓此兩位巡查擔任先導者

並命咖羅明早出發追上我們後

立刻從舍營地出發

下羊腸的陡坡

抵大南溪土名Agasuto(アガスト)

溯溪底約2里30町的地方

即二溪的匯流點轉右

再溯主流約2町

下午3點30分露營在土名Tsuranaranappu(ツラナラナップ)(海拔1820尺)的溪底

此行程3里20町

當天早上10點天氣轉晴

但因兩岸斷崖及連嶺

無法觀測

第三日

5月15日

早晨的晴空

讓一行的意氣頗為而昂揚

早上8點從露營地出發

溯大南溪

由兩溪匯流點轉左溯該溪支流

(譯註:索那拉溪與喀拉博拉溪匯流口,左溯之溪流即喀拉博拉溪)

抵達土名Soranarai(ソラナライ)(海拔2740尺)

之後往Rorotto山山腹森林中的路徑

越過5790尺的陡坡

(譯註:Rorotto山疑是今1870峰,其翻越點疑似在1870峰與蓬萊山的最低鞍北方,即後來開鑿之知本越嶺道越鞍點北方)

抵大南溪支流的發源地

四周經常為霧所覆

因為森林蒼鬱

無法觀測

午後3點下起細雨

該地相對較為平坦

溪寬約10間

流勢緩慢

溯行約10町餘

下午4點抵Rata(ラタ)

在此露營

海拔5670尺

此行程2里22町

下午5點原命令當嚮導的咖羅

和大南社頭目拉布拉斯(ラブラス)一起追到露營地

和帶領的蕃人一起露營

第四天

5月16日

早上8點微雨

從露營地出發

下山腹

抵知本溪上游的土名Daguwara(ダグワラ)時

天空放晴

但因海拔過低而無法觀測

之後行往知本山山腹森林中的路徑

途中抵達小小的空地

僅東方的一部分得以觀測

持續攀登

越過該山腹的分水嶺(5990尺)

(譯註:疑似1854峰的南方)

再往下抵知本溪的水源

下該溪溪底途中

雷雨激烈

一行的衣褲皆濕

頗為難行

下午3點抵達該溪溪畔Degana(テガナ)

並在此露營

此地海拔3980尺

行程約3里2町

路程頗難

途中樹木皆附著青苔

地質濕潤

多螞蝗

雨至晚上11點方歇

第五日

5月17日晴天

早上8點晴天

露營地出發

經中央山脈越過知本溪支流

攀登該山山腹的路徑

早上11點30分抵中央山脈的鞍部(海拔5590尺)

(譯註:此鞍部疑似松山東峰西方的最低鞍)

然因該地樹木蒼鬱

無法做地勢調查

但特地選東北方的高地

撥開樹木枝葉再攀登眺望

雖得以調查西方隘寮溪主流及該溪兩側的山脈地勢

但東方為知本主山及中央山脈遮斷而無法充分觀測

下午1點從該地出發

下陡坡抵隘寮溪左岸

3點抵Mochyaorahoru(モチヤオラホル)

此處因有蕃人的狩獵小屋

因此在此舍營

此地海拔4080尺

行程約2里

此時剛好驟雨激烈

當天的旅行中

中央山脈以東的樹木皆附著青苔

濕潤而多螞蝗

以西樹木不附著青苔

而且濕潤之氣少

亦少螞蝗

第六日

5月18日陰天

早上6點30分從宿營地出發

沿隘寮溪左岸攀爬山腹

抵一空地時

雲霧散開

得以觀測部分的中央山脈及隘寮溪右岸

其它則為左岸的連嶺所遮斷而無法觀測

隨著行往樹木的西方

因為樹木稀疏

能展望之處頗多

但因為雲霧而完全無法觀測

之後下溪間

攀爬山腹2次

下午2點降雨激烈

4點抵阿禮社(海拔4130尺)

在蕃屋宿營

此行程3里34町

在此與準備一行糧食及行李搬運人伕的阿緱廳警部補內田辰熊氏及五名巡查會合

但因從台東帶來的搬運人伕及蕃人110名在此應令其回返

所以由他們跟隨隊伍

且因我們希望參觀前山地方

所以就由他們帶領

第七日

5月19日晴天

早上6點30分從宿營地出發

經Kyura(キュラ)社到霧台社之間

(譯註:キュラ社疑似去露(キヌク)社之誤植)

斜度輕緩

蕃路良好

特別是阿禮社以西無樹木

也少有雲霧遮掩

因此得以調查地形

由霧台社下隘寮溪

再攀登山脈

下隘寮溪支流再攀登坡道

抵達金斜路灣(キヌジャロン)社

時間是下午2點30分

雨下得很大

下午3點30分抵德文社(海拔2740尺)

在此宿營

此行程4里15町

霧台社德文社間都是陡坡

旅行頗為困難

本日通過的附近一帶

溪底溪側的平地固不待言

即使是急傾斜地也是輪耕作地

第八日

5月20日陰天

早上10點從德文社駐在所出發

經Sararau社、Tabasan社、三地門社

下午3點抵鹽埔庄土名西瓜園蕃婦紡織場

在此宿營

此行程4里12町

蕃路斜度輕緩

道路寬廣

以蕃路來說非常良好

地形上因為已經調查過

所以不作觀測

第九日

5月21日

上午進行視察事項的會商

下午3點搭乘台灣製糖會社臨時火車

經九塊石庄

下午5點30分返廳後解散

此行程4里3町

以上日數行程要約如下

1.日數 九日

2.行程 約33里

3.自大南溪口至隘寮溪口 約25里4町

如附件圖面(略)

二、經過的路況

經過的道路都有蕃人作為聯絡交通的路徑

特別是通過中央山脈的路徑

阿緱廳的霧台社、阿禮社、去露社等社的蕃人

目前與台東廳的大南社有往來聯繫

該路徑中由阿禮社到中央山脈之間的路徑

有作為道路的開鑿痕跡

此路寬約6尺

總長約18町

聽說以前清國時代曾經兩次要著手開鑿

但因附近蕃人認為開鑿道路將消滅野獸而不能狩獵

因此拒絕

所以就中止開鑿

由大南溪上游土名Soranarana到呂家社之間

多是走大南溪底

並無特別有像道路的東西

三、蕃社分部狀態

如附件圖面(略)

四、將來道路開鑿的能否

1.台東廳管轄內

a.

由呂家社到大南溪上游土名Soranarana的通路多在大南社溪底

雨季時恐有無法交通聯絡之虞

所以有開鑿其他道路之必要

此河兩岸皆為石盤岩

由溪底起三百餘尺多懸崖斷崖

雖無開鑿之可能

但五百尺以上則皆為森林

山岳的斜度輕緩

地形少斷崖

因此有道路開鑿之可能

b.

由大南溪上游土名Soranarana越過Rorotto山的山腹及知本主山的山腹分水嶺下往知本主溪的通路

坡路險峻且交通頗為困難

而且由Soranarana起的Rorotto山山脈

多森林且是傾斜較和緩的地盤

因此倘迂迴而出中央山脈

有希望開鑿高度下降且斜度小的道路

c.

由知本溪主流經支流到中央山脈鞍部的通路

坡度雖稍陡

倘迂迴山腹

有可能會容易開鑿

2.阿緱廳管轄內

蕃人的通路由中央山脈鞍部起迂迴山腹至隘寮溪之間

仍多陡峭的坡路

因此倘將該坡道予以迂迴減少其斜度

則可開鑿以蕃地而言算稍好的道路

換言之將來應該開鑿的通路

在台東廳的管轄內

應該將現在的道路由呂家社迂迴行往中央山脈

或沿支流數少的大南溪右岸踏查

應該可得適當路線

另外

沿知本溪右岸時

由地形推測

相信應避開此次通過的Rata、Rorotto、知本主山等中央山脈支脈

並可找出最好的路線

屬於阿緱廳管轄的部分

相較台東廳所管轄的

其地盤傾斜輕緩

因此較容易選擇路線

至於具有相當搬運能力的路線

因在此次的踏查中未做實地測量而無法具體指定

但其中央山脈的低底處值得大大期待

他日如再加以充分調查

相信應該是聯絡中央山脈最適當的位置

五、林產物及礦物的有無

1.台東廳轄管內

a.林產物

由大南社至中央山脈約6里30町間的樹林

全部是闊葉樹

其中樫及椎樹占大部分

再加以雜木混生

以1坪約1棵樹的距離生長

比較缺乏大森林

大的樹也不超過7、8尺

高度很少超過6、70尺

樹木因日光的透光不充分

所以青苔附著

宛如附著藍色房屋

2.礦物

大南社至中央山脈間的石質

大致由粘板岩構成

特別是石質良善

少有混入砂岩及硅岩

有望成為石板、瓦及其他加工品

其他在知本溪上游中散在有白色鐘乳石及不結晶的六方石

另外土名Ragana附近

發現粘板岩上有金光混入

但因未作分析

無法發表混入物究竟為何物?

2.阿緱廳管轄內

a.林產物

中央山脈以西森林的樹木

一如台東廳管轄內的

全都是闊葉樹

樫及椎樹占大部分

在生育及伸長上和中央山脈以東並無大差異

然而因為日光的透光充分

所以青苔不附著

另再往西方前進

在Bubusu(ブブス)山附近

發現有茂盛的石楠木

石楠木非在海拔五千尺以上的高地不會生長

木材質堅且有光澤

因此以工藝品材料而備受珍重

b.其他植物

阿禮社、去露社附近一帶的地點

發現茂密的野生桑樹

Sararau社附近發現茂盛的牧草紅菽草(レットクロバー)

該牧草屬豆科植物

有紅白兩種

此植物近來廣被栽培作為綠肥

特別是根部繁殖很多菌

氮的含有量也非其他植物可比

另外作為牧草栽培

也是有利的植物

c.礦物

中央山脈以西的石質

也像台東廳管轄內的一樣

是由粘板岩構成

石質良善而未發現混合物

另外隘寮溪上游

發現有混入金光的雲母石

混入物為何

因為未做分析而無法發表

六、探險隊成員

探險隊

隊長   阿緱廳 警視 荒卷鐵之助

副隊長台東廳 警部 井野邊幸如

隊員   同       同   有馬源太郎

同      阿緱廳 同   脇田義一

同     台東廳  警部補橘昇七

同     同        同      山本清

同     同       巡查  飯塚儀平次

同     同       同     德安正見

同     同       同     鑓水冬覽

同     同      同      細川福松

同     阿緱廳 同     安座土 廽

同     同      同      田村長作

同     同     同      吉村正勝

同     同     同      山口重太郎

同    台東廳 巡查補張知保伊

參加員阿緱廳技師 磯田清之輔

同     台東廳 技手 吉田一之

同     同      囑託 井上正一

同   台南新報 記者 藤原兼吉

同               攝影師 小谷文一

同  阿緱廳    工友    菅原辰治

(完)

(2022.10.28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