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越(新道)

譯註:本文譯自佐藤春吉的「能高越」,刊於台灣山岳第一號(1927.4)。1926年7月,

擔任台北高校教諭的佐藤,率領十餘位學生,從台北出發抵二水 ,經水里、車埕、日月潭 、魚池、夜宿埔里

隔日經眉溪抵霧社住宿一夜後,道路一分為二,一循能高越嶺主道,由霧社往荷哥社、蘇庫、博阿崙到屯原,

另一由霧社經荷哥社、迂迴櫻溫泉、馬赫坡社抵博阿崙社,再與主道會合。他們夜宿屯原後,次日再經尾上 抵能高駐在所,

翌日通過廳界、東能高、奇萊、天長山 ,夜宿坂邊駐在所,最後經桐里、瀧見、烏帽、銅門 、榕樹抵達初音,

再搭臺車抵初音驛後,搭乘火車到花蓮港 ,完成前後六天由二水花蓮港 出的橫斷旅行。

佐藤春吉,生年待查,日本茨城縣師範學校畢,1906年任職茨城縣水戶中學校教諭,

1917.8,任台灣總督府台北中學校教諭,1922.4任台北中學校兼台北高校教諭,其後並曾任職台北州立基隆中學校學年主任。

另能高越嶺舊道的旅行記,請參照中曾根武多所編之『台湾アルプス』中之『能高越』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8662558

大正十五(1926)年七月

我和十餘名學生

嘗試從二水 方面進入、抵達花蓮港 的橫斷旅行

現擬紀錄其概要以供日後參考

惟因是團體旅行

途中即使有想看、想調查的事物

因受行動限制

內容只是路過程度而已

先請諒解為禱

請參照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埔里 社、集集、霧社、萬大 、奇萊主山、能高山 、加禮宛、花蓮港

七月九日

晚上搭乘往高雄的急行列車

從台北出發

又與登新高山的女學生團同車

七月十日

天未亮從二水 驛下車

等候往「外車埕」(譯註:車埕)的輕便鐵路發車約兩小時後

車往濁水溪右岸

在濁水驛附近

車中遙遙望見新高的雄姿

一同大叫快哉

車抵水裡坑後(譯註:水里)

離開濁水溪

登新高山的一行也下車

我們仍然前進

抵達終點的外車埕後

換搭台車

濁水溪雖是本島最長的河流

抵達二水 後仍無舟筏之便

一旦上游地方降雨

則濁流滔滔、漲溢寬廣的河床

果然是名實相符的溪流

其奔流使兩岸變成斷崖

又多處形成河階地

本島唯一作為硯石材料的螺溪石

實際上聽說就是本溪上游所輾轉流下、而在水裡坑附近最適合採拾

從外車埕到尚離八里深山遠的眉溪

則有手押車之便

搭乘此車約一小時許

抵達五城

向右迂迴東南約一里餘

看到本島唯一的日月潭

日月潭 周圍雖不過四里

惟因其湖面海拔達二千四百尺之高

以山間小盆地中湛滿河水的風光之美而著稱

湖岸的名山

東有聳立水社大山

高逾八千四百尺

冠壓四周

西岸的水社是湖岸最大的部落

有令遊客愉悅滿足的蕃婦杵聲、獨木舟、四手吊網

其一大發電所的設施

號稱是東洋第一規模的設計

大部份基礎工程已完成

卻因財界的突發變動而面臨工事暫停的無奈命運

向北繞行湖岸

抵達主道的魚池後

再度成為台車上的客人

沿著山間行進約三里弱

進入埔里

投宿在「日月館」

(譯註:位於埔里 鎮台汽客運前,1910年由原田源吉所建,其工匠與日月潭 涵碧樓相同,

佐久間左馬太1912及1913年曾兩度入住其中之『八番房』,日月館今已拆除,僅八番房被保存下來作為藝術家黃義永之工作室)

途中有「新耶馬溪」的景勝之地

(譯註:耶馬溪(Yabakei),原指位於大分縣中津市的山國川上、中游流域及其支流為中心的溪谷,

以日本三大奇勝之一而名聞遐邇,並被選為日本新三景。日本時代,對於台灣各地具有溪谷美的地方,

經常冠以耶馬溪之名。此處新耶馬溪係指埔里 耶馬溪,在投131線牛洞路段,南港溪的溪谷)

規模小卻令人驚訝其美溢乎其名

埔里 街屬於大肚溪流域

海拔一千五百尺

是方圓橫亙兩里的小盆地中心市街

能高郡役所設置於此

以本島內最深處的「山間都會」而名聞遐邇

從而有很多生物界特殊的東西

是研究者的好資料地

七月十一日

由此再往深處是蕃地

沿著眉溪的溪谷前進

至眉溪駐在所為止(譯註:位於台14線山側往眉溪的橋頭)

雖沒有可稱為坡道的地方

但所謂的緩上

使台車的行進非常緩慢而裹足不前

反而走路都來得快

山谷隨著前進而變狹且深

左右的山越來越高

此一沿道

看到射干屬(ヒアブキ)、秋海棠盛開的一大群落

蝶類亦甚多

連木葉蝶的飛翔都可看到

眉溪駐在所是台車的終點

由此向內山

則非用走的不可

前年還通到一里餘之遙的霧社

如今已裁撤而無車行之便

眉溪駐在所至上方的約半里之間

因眉溪的侵蝕而呈狹小的斷層谷

兩岸壁立如削

其下是深數十丈的谷底

溪流激越

被岩石所噬而成湍、成淵

仰看又有數十丈的崖頭

綠樹蓊鬱使白晝如夜

由谷底吹上來的清風

和著由崖頭滴落的涓滴

其涼味津津

令人忘卻盛暑的苦熱

雖無法比擬奇勝的新耶馬溪

但其中有人止關

是橫斷道路中屈指的絕景

過了此地後

山谷稍稍開闊

坡道越發陡峭

隨著靠近霧社

陡坡的傾斜更加厲害

令人稍有高山踏破的氣氛

可說全橫斷道路中的一處小難關

下午三點

抵達海拔三千七百八十九尺的霧社

我們成為唯一住宿地「櫻旅館」的客人

(譯註:林務局霧社分站一帶)

霧社夾在中央山脈的能高山雪山 山脈的守城大山 之間

其東濁水溪的源流深深沖刷谷底

西又有眉溪穿越深谷向南流

兩者鄰近相逼

而在分水嶺 中的鞍部

開闊成一處小平地

霧社是蕃族唯一的中心市場

警察署分室、療養所、郵局、小公學校等皆備

氣溫在盛夏之際多不超過華氏八十度(譯註:攝氏約26.6度)

展望四開

能高、奇萊、守城大山 等在指呼之間

又此地是櫻花的名勝

從十一月到翌春三月

長期可見開花

七月十二日

晨早

參觀警察分室內的蕃產物交易所

鹿皮、鹿角、猿骨、薯榔是蕃人獵獲或採集之物

毛絲、棉布、首飾、髮飾等則是他們需用之品

須臾片刻後出發

沿著濁水溪溪畔一千數百尺的崖頭而上

約半里後抵達荷哥(ホーゴー)社(譯註:下春陽)並作致意

草葺的低屋

除入口處外幾無窗戶

其室內之暗

沒有燈火則白晝如夜

取出手電筒觀看其模樣

比鄰住宅的雞舍

比鴿屋大

板岩的屋葺所圍成的穀倉

是由數人共有

此集團部落約有二十名

靠近霧社的此一蕃社

可看到所有文化上的蹤影

道路由此處一分為二

主道路直走

經「蘇庫」(スーク)前進「博阿崙」(ボアルン)(譯註:廬山 民眾活動中心)

另一道路是迂迴經「櫻溫泉」、「馬赫坡」(マヘボ)(譯註:廬山 溫泉)

在抵達博阿崙後與主道會合

櫻溫泉是濁水溪畔湧出的溫泉

水溫約四十度

無味無臭而水清

地雖狹小但有新建的浴場

清溪流過崖下

崖上 種植櫻樹

渡過吊橋

對岸有天然的澡堂

可容五、六人

此地約較荷哥社下降千尺

來霧社玩然後來泡澡的

或從能高順道下行的人

皆有在此一浴的價值

不過一路想要以能高越嶺為主的話

則不應取繞道之地

反倒是蘇庫的吊橋才是本道中不可錯失的景點

橋距水面高一百二十間

長達八十間

成一大奇觀

在經由櫻溫泉的途中

可由東方的稜線遙遙望見

離開櫻溫泉後

渡過溪的左岸

抵達「塔洛灣」(タロワン)社

通過該社

其東部的稜線海拔約四千尺

由溫泉處約需上爬一千尺

再往下抵達馬赫坡社

吃午餐

途中有溫泉湧出之處

也有往年浴場的設備

但如今已經破損不堪使用

馬赫坡社中有蕃童教育所

時期剛好來到要作繭吐絲的蠶期

蕃童忙著飼養而去摘取野生的桑葉養蠶

教育所是該地駐在所警官管理教育的地方

主要以日語為主

教授耕作養蠶等

此地是「布卡桑」(ブカサン)溪頭的ㄧ小部落

海拔三千七百尺

和霧社幾乎同高

渡涉布卡桑溪後

有爬上博阿崙的陡坡

開鑿成電光形的十餘個曲折路有十餘町長

上爬千尺

再往前行進十町

抵達博阿崙並與經由蘇庫的主道會合

由此到能高

幾乎是平坦的道路

行進一里不過才上千尺而已

沿道多為無數的草野

展望四開而不知攀登之苦

途中有一小瀑布

清冷可掬

博阿崙社是位居沿道中最高點的蕃社

其駐在所在海拔四千六百尺之地

由此上爬一里半

抵達海拔六千六百尺的「屯原」(トンバラ)駐在所(譯註:位於霧社至屯原車道盡頭的北側)

與博阿崙之間

通常只要登爬兩小時即達

沿道一帶的草野令人想起關東地方的初秋

「黃花龍芽草」(オミナヘシ)、「地榆」(ワレモコウ)、「高山沙參」(ツリガネニンジン)、

「落新婦」(タイワンアハモリ)等花草亂綻

呈現出熱帶地方的特色

午後五點

進入屯原駐在所

脫下草鞋

氣溫頓時下降

冷氣逼身

大家取出冬天夾克穿上

駐在所已無蕃社

僅剩駐在所本身

所員與其家族合計不過約十名

令人有寂寥之感

大快朵頤吃著所員耕種的蔬菜

撫慰了一日辛勞

此日的行程僅四里半

高度才上爬二千餘尺

因為採取了迂迴櫻溫泉的行路

由荷哥社下行一千尺後

再上爬塔洛灣蕃社東部約八百尺

又下馬赫坡社

再上博阿崙

此間上下三千餘尺

加上霧社、屯原的海拔差約三千尺

合計上下六千尺

需要相當的體力

倘不取此一迂迴路而直取主道

只要半天而且不艱難

七月十三日

此日也是天晴無風

早上八點

由屯原出發

行李搬運人伕是募集自博阿崙社

他們將行李背負到能高後

再下行歸返蕃社

其行程十一里

上下海拔四千尺

所得工資僅六十錢

此日的行程是緩斜山道

雖乏變化

但涼風沁肌

幾乎無樹的草野

一步一步地眼界開闊

令人有山靈崇高之感

十點過後

抵達尾上 駐在所小休(譯註:舊址位於雲海保線所東方約一公里道路下方,霧社事件時遭焚毀,1931年重建於今雲海保線所)

該所居谷頭的凹地

為針葉樹的密林所蔽

開始有滿滿進入高山的氣氛

海拔達七千八百七十四尺

沿道中有密林的地方

只有向斜層的溪頭而已

其他大部分為草原

有著明顯支配風與水的植物景觀狀態之物

接近能高的一個凸角草地

在像是敷設毛氈的草地中 

有一處能看見黎蘆(シュロサウ)拔高著莖亂綻的一大群落

呈現著花田景觀

午後一點半

抵達接近能高北山(譯註:今南華山 )山巔西腹的能高駐在所(譯註:天池 山莊)

由屯原到此的行程約四里弱

上升不過三千尺

是全行程中最平易的道路

通常只要五小時即足夠

能高駐在所海拔九千四百三十七尺

居橫斷中的最高點

比八通關駐在所高百餘尺

實是位居日本全國中最高地點的住宅

所謂「能高御殿」全是由檜木所造的壯麗建築

(譯註:御殿是對豪華宅邸的尊稱)

往前可近望能高主山及能高南峰

其山脈綿延遠至白石山安東軍山

其右方蜿蜒宛如伏龍之勢的溪谷

即是濁水溪的一個源頭

遠連至霧社方面

後方聳立的是奇萊南峰

經過其最前方的是其南腹

針葉樹的老幹、巨枝交疊

白晝如夜

採伐密林使展望開闊

氣溫甚低

人皆著冬衣

即使是晴空萬里 的溫暖之日

今天早上是華氏五十九度

正中午是七十一度

下午六點是六十五度的低溫

這是這時期的標準氣溫

關起拉門偎著火缽

懷想山下的暑熱之苦

入夜仰望天空

萬里 無雲的天空一片碧藍

燦然滿天輝耀

其美觀究非山下所能窺看

人馬座(ケンタウリ)alpha及beta兩星

和南十字群星

都是台北平地時無法非常親近的星辰

但如今在一萬尺高山猛夏的晴夜

夜未宵而四面俱闇

佇立在萬籟宛如睡夢的靜謐之中而盡情沐浴其光輝時

真有如羽化登仙之感

彷彿某種崇高感及於此

山靈惠我以莫大的恩寵

山上的冷氣沁膚

無法長佇庭前

愛惜自己地就寢

因為白晝的疲勞

很快就進入夢鄉

七月十四日

早上起床外出洗臉

水管的水冷到指尖非常痛

令人想起往年在日本北阿爾卑斯山時

被梓川的雪水割裂指頭的回憶

感懷猶新

此日也是晴天

一面感謝上天如此大的恩賜

一面七點整裝出發

在密林之間

行進在平坦的砥石道路約二十四丁

抵達廳界的鞍部

受到由花蓮港 廳所派遣的一支隊伍的迎接

此間高山杜鵑甚多

莖粗一尺餘

也有直幹達十餘尺的巨木

五、六月開花的美觀無法言喻 

此邊看到玉山 櫻草(ニヒタカクリン)、野鳳仙花(ツリフネサウ)、高山綬草(グンダイモジズリ)、

玉山 水苦賈(ニヒタカクワガタ)、細葉鼠麴草(ミヤマチチコグサ)、落新婦(タイワンアハモリ)等開著花

此地海拔八千九百六十六尺

是中央山脈中東西兩斜面的分水嶺

位於能高主山與能高北山之間

蜿蜒於西方的濁水溪溪谷

盡於埔里 盆地

遠遠俯瞰盆地西方的平野

也無法認出海陸的分界

東方是木瓜溪 溪谷

迂迴曲折後注入花蓮溪口的海面一帶

可見白浪拍打岸邊、海波遠遠飄渺

天空幸好晴天

展望毫無遮蔽

實在是爽快至極

忘卻時間的經過

歡談壯語久久不已

九點整列踏上下山之途

舊道由能高駐在所越過海拔一萬二百尺的「池之端」(譯註:天池 )

最近開了此一新道

舊道變成廢道

於是就有能高駐在所的目前位置過高而應該再降一千尺之議

想要攀登能高主山或奇萊主山的人

就必須再滯留一天才能完成行程

由鞍部東下的道路

比下行大斷層線的斷層面還要險阻

一里之間直下二千尺後抵達東能高駐在所(譯註:檜林保線所)

此間

斷崖峭立

片岩積累之狀

極其雄渾

東斜面的緩斜坡是循著粘板岩的層面

岩種亦無變化

地形大致單調

及至主斜面

則其趣迥異

可望見大斷層山脈的中央山脈

片岩中的綠坭片岩裏

看得出分佈著黃銅礦等

因為和日立、別子等在外帶片岩系中皆有含銅

往年在企業家的委託下進行過調查

最後發現並沒有開採的價值

實在是遺憾

從東能高起

為檜木等其他密林所深深遮蔽

其間

有高數丈直徑達五六寸的蓪達木及高十餘間直徑一尺餘的九穹(サルスベリ)等巨木交錯

至左為止雖非險惡

但相較台中州下

則道路大為惡劣

這是地質的差異

叫人莫可奈何

令人想像由東的攀登應該困難不少

由能高至奇萊駐在所雖不到三里

但下坡反倒需要時間

下午一點十五分終於抵達

此地位於木瓜溪 畔的低地

海拔三千七百尺

在蒼鬱闊葉樹林之間

臨近潺潺的清流

乃一幽邃仙境

環紋蝶(ワモン蝶)、木葉蝶等值得採集

綠樹枝上盛開著黃石斛(キバナ石斛)

非常珍貴

吃午餐養精蓄銳

接近兩點時出發

渡過吊橋

行往緩斜山道約十町

抵達壯觀的天長山 的險坡前

此一坡道開鑿著二十多個電光形(譯註:之字形)道路

上升二十四町二千餘尺

是我們全行程中最困難的地方

一行中最勇敢的人

只花二十八分鐘即抵達

殿後的人則花了五十六分

兩側皆是削剝崩頹的山體

其雄偉風景

毋寧有悽愴之感

此一崩頹

與遠遠的木瓜溪 對岸的大崩頹相連

極其壯觀

登抵天長山

又下緩斜的山道

木瓜溪 頂的凸角

可一併看見其溪底的激流與其裡面的大斷崖

也可看到右下方的奇萊駐在所

極其雄渾的偉觀壯絕

此一大斷崖 峭立高度實際達四千尺

橫徑約有一里

目前的崩落極其激烈

以前的日本阿爾卑斯中

對槍岳與穗高的風蝕、燒岳的火山 作用所形成的雄偉感到驚奇

但如今看到此一大觀

畢竟予人兒戲之感

可說是高山國台灣炎熱多雨的此一高山才能自豪的雄偉

道路逐漸下行

路旁很多白大理石的露頭

其中一部分靠近坂邊的新割面

散布著黃鐵鑛的稍大結晶

其中看到變成武石之物

商借從事道路修理的人的工具奮力採集

下午四點抵達坂邊駐在所

坂邊駐在所海拔三千四百尺

距能高鞍部五里半

由能高至此

一日行程雖然適當

但如果逆行由此地上爬能高

則對一般人士是稍為的難關

兩地海拔差雖未滿六千尺

但中途加上下降天長山 二千尺

約是一萬尺的上下

到達當地後逐漸有蕃社

但相反於台中州管內的緩斜面

陡坡幾乎難生平地

可作為耕地得相當缺乏

蕃社也甚少

當地有完備的住宿地方

可容二、三十位旅客安心地慰撫旅途的疲憊

七月十五日

早上七點辭行坂邊駐在所

終於要下往平地

桐里駐在所距坂邊一里餘

植物景觀已和平地一樣

暑氣又更炎熱

再下行一里餘有石門

直立的峽谷峭壁

寬幅僅數町

深達三千尺

是沿道中有數的勝地

由此下行約半里與舊道會合

越過木瓜溪 的右岸而下

以下至烏帽為止

木瓜溪 侵蝕成石灰岩斷層山谷

將逼近峽流兩岸的峭立岩壁予以削截作成棧道

風景實在壯麗淒絕

瀧見駐在所現在已經遷移而看不到瀑布

但仍不失景勝之地

接近烏帽駐在所谷壁的一個斷崖

用大吊橋橫亙

由數町的下方回望

則谷深、白大理石的巨巖吞食清流

谷壁斷崖的中腹開通一條細細的道路

景趣無法言語

就在此行即將結束之際

竟然還有此絕景

本橫斷道路始終在各處都保留著景勝之地

是旅客能在三十里的山道中不會感到遙遠的原因

在烏帽駐在所午餐

經過銅門 、榕樹兩駐在所後抵達初音

銅門 附近有甚多木葉蝶、臘蜥蜴(タテガミトカゲ)等

銅門 以下

谷地寬廣

兩岸有平地且被開墾

居住者不少

由初音搭臺車抵初音驛

再搭火車抵達花蓮港 時是下午三點

橫斷旅行的一大行程屆此終了

此日的行程是徒步七里

台車半里

汽車五哩

高度下降僅三千餘尺

沒有任何的上坡是全行程中最容易者

但連日受惠於冷涼山氣而忘卻炎暑苦熱的身體

忽然如煨火般在炎天中忙不迭地猛拭汗

在感受其苦悶的當下

有昨是而今非之感

加上連日的疲勞交頓

絕非是平易的一日

在完稿之際

擬再將全行程以格式紀錄

以利閱讀

七月十日

二水 -外車埕 火車

外車埕-五城 台車約二小時

五城-日月潭 徒步一里十二丁

日月潭 -魚池 徒步約一里半

魚池-埔里 台車約一小時半

七月十一日

埔里 -眉溪 台車五里約五小時 海拔差約千尺

眉溪-霧社 徒步二里約兩小時 海拔差約一千三百尺

七月十二日

霧社(3789尺)-荷哥社-櫻溫泉-馬赫坡社-博阿崙-屯原(6554尺)徒步五里約七小時

(霧社-荷哥-蘇庫-博阿崙-屯原 徒步四里約五小時)

七月十三日

屯原-尾上 (7874尺)-能高(9437尺) 徒步四里約五小時

七月十四日

能高-廳界(8966尺) 二十四丁

廳界-東能高(7095尺)-奇萊(3696尺)-天長山 -坂邊(3399尺) 五里十五町約七小時

七月十五日

坂邊-桐里-瀧見-烏帽-銅門 -榕樹-初音 六里二十八丁約七小時

初音-初音驛 台車十四丁

初音驛-花蓮港 火車五哩

(1927.1.29受理稿件)

「編輯人員附記」

本文參考紀錄上請參照以下資料

1.濱谷泰次郎「台灣中央山脈橫斷記」–山岳第十五年第二號(1920.11)p13-14頁。照片五張

2.杉本良氏「攀越能高山 」–「台北十二箇月」再版(1926.8)p127-153頁。照片四張

3.安齋徹氏「台灣的登山旅行」–臺灣日日新報九四三四-九四三六號(1926.8.8-10)

4.陸地測量部三角 科「有關台灣花蓮港 埔里 間的水準測量」–地學雜誌三十七年四百三十六號(1925.6)

 p15-20頁。以及山岳第二十年第二號(1926.8)p93-98頁

上述中濱谷氏的橫斷記

亦即能高越嶺的寫法

似乎從一開始就把台灣的山岳溪谷視為凡山庸水

沈醉於殘雪之美、雪線上山岳的所謂日本阿爾卑斯「心醉黨」

或許最後並無法看出台灣山岳偉大的單調之美

然而該氏的感想對於狹隘的島上人們或許有醍醐灌頂之效

倘與佐藤氏的文章相比較

應該是一種樂趣

杉本氏一行是在1922年10月下旬

是以沈穩的文體寫就頗能獲得贊同的觀察

題名為「攀越能高山

但並沒有抵達能高山

而只記載抵達奇萊南峰 山頂附近的事宜

能高越嶺大都由西向東行

但山形高等學校教授安齋徹氏一行遠渡來台

完成地形地質觀察上更有趣的由東向西的能高越嶺

臺灣日日新報上所刊載的是其觀察概要

文中雖有自我宣傳式的令人不悅的文句

但卻是最近山岳相關的新聞記事中最引人注意的參考文章

陸地測量部的水準測量結果

其刊載於地學雜誌與山岳的文章是同一東西

但此水準測量的道路是能高舊道

並沒有通過東能高或坂邊

為參考起見

謹將各地重要地點附上陸測的海拔如下

地點          海拔(米)

埔里          442.5 

眉溪          766.1

霧社         1148.6

博阿崙       1391.3

屯原          1986.4

尾上          2386.5

能高          2860.0

紀念標       3307.8(舊道最高點 )

奇萊溪       1526.0(舊道)

巴特蘭       783.9(舊道)

瀧見          385.0

初音            77.4

上述海拔如以日本尺換算

則霧社到能高為止

陸測大約高一尺

佐藤氏的本文中

舊道的最高點為一萬二百尺

此之陸測海拔(米)則為一萬九百十六尺

在序文中

安齋氏有指出

能高越的新道並沒有記入1926年3月發行的三十萬分之一台灣地質鑛產地圖中

不過如考量地圖的原版作業與印刷所需時間

這也許是無理的批評

誠然

他是想用但書的方式表達

不過

如果看最近新高堂所發行的四十五萬分之一台灣地圖

雖堂皇地載有合歡山 越嶺新(?)道及其他新奇(?)的山中道路

但能高越嶺東側的道路還是只記載繞行聯帶山的舊道路

而且去年完工的阿里山 至新高山的道路也被省略

後者因為不是街道就算了

但是否應補加能高越嶺呢?

已經是昭和年間所發行

印刷上還印成大正十六年一月三日

還迂腐到用橡皮章蓋上昭和二年的程度

自然有無山中的道路

位置有無偏離就似乎無所謂了

要說的還有

此圖的一角印有內台交通一覽圖

令人驚訝的是

從基隆到內地的航路

除了往鹿兒島及往長崎之外就沒有了

(完)

(譯註:文中之日本度量衡,請參考以前翻譯的各文,在此不再添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