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緱卑南間交通路探險踏查書

譯註:本文摘自1927年東台灣新報記者入澤片村所著『中央山脈橫斷』中『知本方面の橫斷-第二回の橫斷』,是1910年12月野呂寧帶隊進行的知本橫斷踏查。根據入澤所述,1910年5月由屏東及台東兩廳聯合進行八天的知本橫斷等路線調查,是知本越嶺道路的第一次官方踏查。同年12月底呂野寧的橫斷踏查則是第二次。之後在1926年有知

橫斷開鑿促進運動,入澤片村並隨同參加踏查。此事也促成1927年知本越嶺道路的正式開鑿。

野呂寧(1867-1931),1889年畢業於陸地測量部修技所,1899年來台擔任台灣土地調查技手,之後為地圖繪測,足跡遍及全台,對山岳測量及地圖繪製貢獻頗大。本踏查書

文筆具漢學素養,用語精確而冷冽行間中有情感。另本文中多處舊名尚待查證,僅先以拼音表記,並感謝Odin oodin熱忱指正舊地名等。

明治43(1910)年5月的知本橫斷是由東向西的橫斷

野呂寧技師一行的橫斷則是由西向東 

亦即因為看到5月橫斷的結果 

確認有開鑿道路的可能性

由總督府自己嘗試實地調查的機運於是到來 

此第二次的橫斷 

得到道路應該完全可以開通的想法 

但至目前為止之所以未規劃道路的開鑿

一來起因於蕃情關係 

亦即此地區未有兇蕃棲息 

隨之沒有逞兇機會 

從而不認為有道路開鑿之必要 

這讓人理解總督府的蕃地道路政策 

是由兇蕃地帶漸次展開的 

野呂寧的橫斷詳如探險踏查書 

便宜上茲摘錄如次

 阿緱卑南間交通路探險踏查書 

一、總論

台灣島東西聯絡交通道路的開鑿 

是東部台灣開發上要件 

且是理蕃上的急務 

明治43年4月我先受命進行南投廳集集街及花蓮港廳拔子庄間聯絡路線的集拔線踏查 

當時編撰南投、花蓮港兩廳交通道路踏查書 

檢陳卑見並選出六條聯絡路線

在陳述集拔線的路線優越性的同時 

並說明阿緱廳阿猴街至台東廳卑南街間聯絡線的阿卑線係最有希望的路線 

因而領命進行阿卑線的踏查 

除要求土木部及鐵道部技術官的參加 

也因為有植物、礦物及地質調查之必要 

乃追加殖產局專門技術官 

小官帶蕃務本署人員

統率一隊 

並命警察官吏搜索隊擔任警備

明治43年12月29日集合在阿緱街 

30日從阿緱街出發 

由隘寮北溪右岸轉左岸 

前進東方並翻越中央山脈 

涉台東廳知本溪的上游 

越過一分水嶺後 

移往大南溪上游 

下溪過大南社抵卑南街 

本隊的所屬官衙官氏名如下 

阿卑線橫斷隊員 

蕃務本署 

  技師 野呂寧

  警部 松野常世 

  技手 高山辰次郎 

  囑託 中島重太郎 

殖產局 

  技師 川上瀧彌 

  技手 岡本要八郎

  僱員 佐佐木舜一

鐵道部 

  技手 榎本定吉 

土木部 

  技手 鈴木楠雄 

  僱員 伏木誠道 

搜索隊 

  阿猴廳警部 今澤正秋 

  同 警部補  村上榮吉 

  另巡查六名

  台東廳警部 助廣三郎 

  另巡查六名 

  巡查補一名

搜索隊中 

台東隊由卑南入蕃來中央山脈迎接本隊

並與阿緱隊員一起抵卑南 

另搬運由阿緱蕃人擔任 

在抵中央山脈時 

與由台東隊員率領的台東蕃人交替 

橫斷隊於明治44年1月5日抵達卑南後解散 

小官帶蕃務本署人員高山技手及中島囑託再次進入蕃地 

由太麻里社溯太麻里溪抵阿腊打蘭(アラタラン)社 

登Chochonoku(チョチョノク)山 (譯註:疑是唐太蘭山(1452.8米))

並由中央山脈探究知本流域的地形後 

於9日返卑南 

11日乘船 

13日歸府

二、旅次 

明治43年12月30日晴 

早上6點從阿緱(海拔90尺)出發 

坦路3里 

抵西瓜園(海拔290尺) 

攀登隘寮溪口右岸山腹 

11點抵三地門(サンテーモン)蕃務官吏駐在所(海拔1360尺) 

是入蕃的第一蕃社 

距西瓜園1里25町 

位於隘寮溪右岸 

隘寮北溪在其東方直接流下 

並蜿蜒東南方而與隘寮南溪匯合 

南方直下的溪流向西奔至溪口 

而與左岸北葉社(バクヒョウ)相對 

扼住隘寮南北兩溪咽喉 

正午出發 

上下山腹的坡路

過Tabasan(タバサン)社、Sararau(サララウ)社 

下午2點50分住宿德文(トクブン)社(海拔2730尺) 

行程3里半 

山路4里

計7里半

德文社位於靠近隘寮北溪右岸山頂的高所 

大母母(タイボホ)溪流過其東而與隘寮北溪合流 

在北溪中是次於三地門設有蕃務官吏住在所的 

是目前位處最深處的駐在所

鄰接德文社 

其北方有排灣(上パイワン)社 

南有金斜路灣(キンジャロワン)社

共有五部落組成 

與三地門、Tabasan、Sararau等三社和睦往來

頗能聽服官命 

越過該社北方山谷 

抵口(カウ)社溪上游的大(トア)社 

倘越過西方 

應可抵其下游的口社

12月31日晴 

早上7點30分由德文社出發 

過金斜路灣社 

下陡坡涉大母母溪 

經新佳暮(カバトナン)社旁 

約1里後抵隘寮北溪底(海拔960尺) 

由此下游數町 

兩岸絕壁相逼 

擁溪屏立 

交通杜塞

其一端架有蕃人編藤所造的吊橋 

方便大水時的交通使用 

渡溪攀登左岸陡坡 

過神山(カバラヤナン)社及霧台(ブウダイ)社(海拔2600尺) 

奔行霧頭山的北側山脈 

下溪支流 

登支稜

一登一降 

經去露(キヌラン)社(海拔3470尺)

下午2點30分抵阿禮(アデル)社(海拔4450尺)

住宿青年會所的廢屋 

行程山路4里

阿禮社居隘寮北溪左岸交通路線中最深奧的蕃社

與去露、霧台、神山三社及去露社對岸的北溪右岸蕃社達拉馬考(タルマカウ)及其下游新佳暮、上游達得勒(ダテル)、舊大武(ダイボアン)皆是隘寮北溪的奧蕃 

原屬於台東廳管轄 

43年2月分屬於阿緱廳

和德文、三地門等雖同屬排灣族 

但蕃社成立的系統稍異 

語言未盡相同 

不能用對德文社蕃人的語言用在霧台社蕃人的應對上 

另外此奧蕃近來稍稍了解政府的威信 

雖不得不服從官命 

但不至完全聽信

需儘速新設蕃務官吏駐在所

顯示出充分威信 

有必要讓其信誓絕對的服從

明治44年1月1日晴 夜雨 

早上6點45分從阿禮社出發 

這之後前路沒有蕃社 

進入完全無人之境 

沿著中央山脈霧頭山北側中腹行進 

或橫斷粘板岩的懸崖而汗流浹背

或下往溪流以清泉解渴 

漸行漸進 

經過茅草的荒蕪地 

進入蒼鬱的闊葉樹雜木林 

知悉中央山脈已近 

經過5700尺的高所 

終於抵達4000尺隘寮北溪支流的中央山脈下溪底喬國拉次(チョコラツ) 

並在蕃人獵舍露營 

時間是下午3點 

行程3里半

所經之路雖險路竣坡而難行 

但下往接近喬國拉次的稜線一帶 

道路寬廣 

坡度輕緩 

令人忘記疲勞 

而露營地山深樹茂、溪流潺潺

靈寂之氣自澄心神 

爽快不可言喻

新年首日入此幽邃仙境

心裡更覺日新

1月2日雨 

早上6點50分從喬國拉次(海拔4000尺)出發 

霪雨霏霏而雲霧深重

不利地勢觀察 

溪行後登凸稜

8點半抵中央山脈的小鞍部Tatorishia(タトリシア)

(譯註:疑是松山東峰西方的最低鞍) 

分水線上狹而小 

甚至無巴掌大之平地

海拔實有5850尺 

氣溫華氏51度 

小雨不斷 

密雲鎖山 

四顧晦濛 

焚火取暖

等候台東隊的到來 

蓋台東廳搜索隊率擔伕前日來此中央山脈下露營

約定本日在此分水嶺會合

等待1小時後到來 

10點再出發下往台東廳 

行進十數分鐘

遇助廣警部以下台東隊員 

同道抵知本溪上游的水邊小平地Raga(ラガ)並露營

時間剛好是正午 

行程約3里 

中央山脈的探險為下雨所阻 

無法達成目的 

然而重要之地點觀察特別要緊 

停留時一定要等候晴天

而請台東蕃人所做的知本溪底的通路調查

是斷崖絕壁多而無道路 

交通至難 

加以大南社蕃人與知本溪右岸的Kaarowan(カアロワン)社蕃人相互仇視而處於爭鬥狀況 

因此不肯擔任此行嚮導 

而知本溪確定究非有道路開鑿之希望 

又蕃人擔伕之糧食攜帶量較命令的數額少而不允許繼續滯留 

於是決定讓地理研究人員再返中央山脈完成探險後

再立即強行大南溪路

1月3日晴午後陰小雨

早上6點50分 

我帶高山技手中島囑託

率領金澤警部、助廣警部以下的搜索隊數名 

回返昨天之途的中央山脈 

8點半攀登Tatorisya(タトリシャ)北方分水嶺的嶺頂(海拔6000尺)

(譯註:疑是松山東峰(1902米)或1810峰)

趁著天晴在樹上安置測量器 

並由阿緱管轄內的高山幽溪觀測中央山脈知本主山方面及橫斷道路的前路 

在充分完成探險後

10點半出發 

奔行陡坡 

11點半返Raga 

追趕今早出發的山上技師等

上爬溪流的急湍瀑瀬 

越過小支棱 

又涉知本支流的上游

越知本、大南兩溪的分水嶺(海拔6100尺) 

抵達大南溪源頭Rata(ラタ)(海拔5850尺) 

宿泊蕃人獵舍 

時間是下午4點10分 

總行程3里強

強行一般兩天行程的難路 

一行休息以恢復疲勞 

此日午後雲雨四塞 

地理視察上頗受阻礙雖然遺憾 

但幸運的是上午好天氣

有達成所期目的

1月4日雨

早上7點從Rata出發

隨著大南溪上游輕緩的溪流前進數町 

避開懸崖飛瀑 

越過左岸稜線 

再下大南溪底 

由此沿溪流屢屢渡河 

巨岩紛亂阻塞道路 

步行不易 

兩岸又絕壁甚多

有瀑布數十丈

嶄崖左右屏立 

相逼之處即成石門

變成溪水激湍

變成瀑布

或變成深潭 

而道路倘不通 

則攀溪岸沿崖履棧道 

得以勉強抵達

山峽之奇勝添雨而更奇

是橫斷中之首勝

然行人之難加勝而更難

況且溪底之探查平凡

也無逗留之必要

而強行二日之行程 

以一行甚為疲勞 

而最後登左岸稜線的陡坡1400尺 

下午4點半抵大南社(海拔1982尺)

宿泊蕃務官吏駐在所

行程6里

1月5日雨 

早上8點從大南社出發

下稜線又過大南溪底 

抵卑南平地的西端呂家社 

經馬蘭社

正午抵卑南街(海拔35尺) 

一行以最健康的狀態達成橫斷目的而立刻解散 

行程4里半

1月6日陰 

停留卑南

1月7日晴

知本溪底的交通路開鑿雖是絕望 

但其流域的地形

在橫斷交通路調查上的關係甚大

因此認為有赴知本、太麻里兩溪的分水嶺高所之必要

帶領高山技手、中島囑託及助廣警部 

早上8點從卑南出發 

由太麻里社溯太麻里溪

由左岸溪底1200尺至海拔2000尺的阿腊打蘭(アラタラン)社蕃務官吏駐在所並宿泊

行程12里餘

1月8日晴 午後雨 

早上6點從阿腊打蘭出發

帶高山技手、助廣警部 

率領駐在官吏大前警部補及巡查一名 

登稜線的北方約3里

下午1點 

抵達知本、太麻里兩溪的分水嶺Chochonoku(チョチョノク)山頂(5200尺)

(譯註:疑是唐太蘭山(1452.8米))

在樹上綁測量器 

由中央山脈北大武山以北、霧頭山、知本主山方面 

觀測大南、知本兩溪的分水嶺、知本溪及太麻里溪流域 

清楚橫斷線的地形後正午出發 

下午3點歸宿阿腊打蘭

此日請中島囑託溯太麻里溪 

進行地質調查結果 

有火山質溫泉頻繁湧出 

另有火山岩 

擷取之後回返 

採礦上似乎稍有希望

1月9日晴 

早上7點從阿腊打蘭出發 

下午5點返卑南街

1月10日 

滯留卑南街

1月11日

從卑南出發

1月12日 

歸府

以上旅次中

橫斷行程山路24里半

平地路7里

計31里半

此外中央山脈地再登山路3里

總計34里半

阿腊打蘭行山路16里 

坦路15里

計30里 

目前橫斷中最高所為中央山脈的海拔5850尺及知本溪、大南溪的分水嶺海拔6100尺

中央山脈以西方面 

由西瓜園的290尺漸次攀登 

抵德文社的2730尺

下隘寮北溪底的960尺 

再攀登至5400尺 

下到4200尺再登5700尺

下到4000尺再登至中央山脈的5850尺

其東下到4000尺再上至5700尺

下到5500尺再上至6100尺 

由此急轉直下600尺的大南溪底 

上抵1982尺的大南社 

再下抵35尺的卑南街

一升一降 

崎嶇羊腸 

特別是中央山脈附近 

經過5700尺、5850尺、5700尺、6100尺等高所 

路線的選擇上要注意 

而道路在阿緱廳方面稍好

有像施加維修的地盤

且人跡經常不絕

並不像一般的道路

大致上不甚困難 

但進入台東廳 

則多無人之幽境

河床地或狹隘險阻之細徑 

通過甚為困難

三、地理 

隘寮溪在阿緱街正東4里餘 

由阿緱平原的盡頭溪口(海拔400尺) 

溯山峽1里 

分為南北兩溪 

南溪匯集中央山脈的北大武山(海拔10042尺)及霧頭山(海拔9313尺)間的溪水後向西流

平和(ビュウマ)、舊筏灣(下バイワン)(有駐在所)、崑山(タラバコレ)、瑪家(マカザヤザヤ)、白露(バイルス)、Sansan(サンサン)、北葉(有駐在所)等諸社在其左岸山腹 

舊好茶(コツアボガン)、馬兒(マヌル)、舊達來(ダライダライ)在其右岸山腹

上游北大武山腳下有高燕(バタイン)、射鹿(チャリシ)兩社 

山勢右岸陡峭而左岸稍緩

溪的源頭中央山脈一帶的地形最為險峻

成二、三千尺懸崖絕壁 

北大武及霧頭兩山間的鞍部低處 

實測7100尺 

由溪口直距4里3 

高低差6700尺 

平均斜度1/8的急陡坡

不僅通過困難 

中央山脈的絕壁是攀登至難的天險 

交通道路的開鑿完全無望

隘寮溪深入蕃地 

中央山脈由霧頭山東折連嶺知本主山(7820尺)

北進綿延卑南主山之南

分歧為倫原山(リンバラバラ)(8120尺)、大母母山(ダイボボ)(8110尺)而劃分溪域

霧頭山、知本主山間形成Tatorisya(タトリシャ)的低鞍部(5850尺)

遠離溪口 

且地勢稍緩而懸崖絕壁極稀

因而得傾斜緩徐之利 

在交通路線上頗為適切

北溪發源自卑南主山 

右為倫原山、大母母山的支脈

左為知本主山、霧頭山的中央山脈盤據 

左岸山脈中 

霧頭山北側及其下游有阿禮、去露(キヌラン)、霧台、神山(カバラヤナン)、伊拉(イラ)等諸社

右岸中以倫原山下的舊大武(ダイボアン)社為最內奧

漸次朝溪口而有達得勒(ダデル)、達拉馬考(タルマカラ)、新佳暮(カバトナン)、金斜路灣(キンジャロワン)、德文社(有駐在所)、排灣(上バイワン)、Sararau、Tabasan、

地門(有駐在所)等諸社 

三地門社靠近溪口 

其東南稜線正下方與南溪匯流而成為隘寮溪

且與左岸北葉社相對

成為蕃界的關門

隘寮溪的蕃人屬於排灣種族 

可暫時大概區分為南溪蕃、北溪口蕃及北溪奧蕃等三部

都是以北大武山為發祥之靈地而加以尊崇

並以Bataishi(バタイシ)社為祖居地( 譯註:バタイシ疑為高燕(バタイン)之誤)

南溪蕃亦即沿岸蕃社(舊好茶除外) 

服膺阿緱廳之指揮久矣 

北葉、舊筏灣二社設有蕃務官吏駐在所 

次於43年中增設馬兒社

皇化普及

幾乎處於歸順狀態

而其中二、三社原先互相視為仇敵

如今已漸融合而勤於農耕 

朝享受和平之域邁進 

北溪口蕃是排灣、德文、金斜路灣、Sararau、Tabasan、三地門(以上在北溪右岸)及伊拉(在北溪左岸)等諸社

德文、三地門二社設有駐在所

和南溪蕃一樣對日本柔順 

北溪奧蕃是北溪右岸的舊大武、達得勒、達拉馬考、新佳暮、北溪左岸的阿禮、去露、霧台、神山及南溪右岸的奧蕃舊好茶社 

43年之初由台東廳轉為阿緱廳 

以前並未實地查察 

幾乎是捨棄省略而全為化外之地 

因此目前仍然未霑皇化 

與其他蕃社的語言習慣相異 

僅和金斜路灣、德文、排灣等三社有聯絡往來 

從而有不重視官命之風 

最近由阿緱廳加以監視而逐漸有順從之勢 

接下來如再設置駐在所並處理得宜 

理應容易治理

中央山脈一帶的山嶺樹木蒼鬱 

霧頭山、北大武山的高地有鐵山及少數的檜木

倫原山、大母母山中亦有檜木疏林 

而其他山岳全部為雜草之荒蕪地 

蕃社附近可見硅岩及灰岩 

有用礦物全然無法獲求

中央山脈以東亦即台東廳轄內有大南溪、知本溪 

南有太麻里溪 

而與隘寮北溪及南溪相對 

知本溪涵蓋北起知本主山南至霧頭山之間的中央山脈及其支脈 

被知本主山分歧而來的支脈而與大南溪分隔

並以霧頭、北大武山間的支稜與太麻里溪分開而由西向東流

其上游一分為二

北溪匯合發源於知本主山及Tatorisya附近的兩溪 

南溪發源於霧頭山

流域全部是闊葉樹的密林 

獨霧頭山巔可見針葉樹 

地勢上 

山頂稍稍和緩 

由下方山腹向山腳陡斜 

兩岸多絕壁 

地質以粘板岩為主

上游有石灰岩 

溪底在陡斜間形成瀑布

另外有溫泉 

通過困難 

而其左岸蕃社全無 

屬於無人之地 

僅在河口有知本社 

右岸也僅在中游的山腹有Gaarowan(ガアロワン)社

屬太麻里蕃而與太麻里地方往來 

與大南社有敵對關係而不相和睦 

大南溪匯集知本主山以北數里的中央山脈之水 

聽說其水源知本主山的東北約一里的中央山脈山巔有一大池

稱為ユバ(Yuba)池 (譯註:bayu之誤,小鬼湖)

東西2250尺

南北300乃至400尺長 

水清而深 

蕃人視為靈池而不欲靠近 

43年12月志田囑託做實地測定 

溪的流域全為無人之境

山勢急峻 

兩岸懸崖 

絕壁高連

多飛瀑

溪底岩塊紛亂 

水沿其間而成激湍急流 

岩崖相對而成石門 

為天險絕勝之區 

闊葉樹的雜木蔽山 

地質為石灰岩及粘板岩

只任野獸馳騁 

餘無利用之望

溪口上游約一里的左岸稜線上有大南社

為卑南原野唯一之高山蕃

有駐在所

雖執行官命 

但蕃社尚未屈服威勢 

歸順誠意尚不充分

太麻里溪發源自中央山脈的北大武山及南大武山 

上游有火山岩

湧出火山質溫泉 

另有硬砂岩 

不見石灰岩及粘板岩 

地質與大南知本兩溪大為不同 

溪底上游險峻而湍急

中游以下和緩

兩岸絕壁稀 

因此適於交通道路的開鑿

左岸高所處

由上游起依序是密老老(ピラウラウ)、斗里斗里(トクトリ)(譯註:疑是トリトリ之誤)、Chokuziru(チョクヂル)、阿腊打蘭(アラタラン)、Korudohhu(コルドッフ)、Kakibuwan(カ

ブワン)、Pacho(パチョ)、Chorokowai(チョロコワイ)、Koriburu(コリブル)等諸社 

右岸中上游密老老的對岸僅有paumori(パウモリ)一社 

全山是闊葉樹密林 

蕃社附近耕地散在 

越過溪的源頭北大武山、南大武山的鞍部(7、800尺)

有經阿緱廳舊泰武、佳平社抵潮州庄的通路

地勢在台東廳方面 

由中央山脈至海岸線直徑8里強 

高低差7800尺 

因此平均斜度約當1/14 

且無絕壁斷崖

雖可開鑿出好道路

但西方阿猴廳方面

依以前北大武山探險實查的結果 

嶄巖峭立二、三千尺

經過不禁令人戰慄 

誠屬危道 

因此無法成為東西交通之要路 

何況太麻里、知本間海岸線亦不佳

四、交通道路

在交通道路選擇的目的方面

依探險踏查的結果

阿緱卑南聯絡路線在距離的縮短、地勢上比較和緩且在中央山脈的低處上

以由隘寮北溪的左岸經中央山脈的Tatorisya再經知本溪左岸山頂而貫通卑南平原為最優且為最適當之聯絡路線

如前所述 

隘寮南溪的上溯會遇到北大武山及霧頭山的絕壁 

潮州佳平、舊泰武、太麻里線有南大武山及北大武山的峭岩

皆攀越困難且距離漫長 

因此以聯絡道路而言終究無採用價值 

惟潮州太麻里線為理蕃上有益之路線 

故應採取開鑿細徑以資相互往來之適當措施

在隘寮溪以北方面 

由阿里港下三社蕃 

過內本鹿(ナイブンロク) 

有下大南社或北絲鬮溪的路線 

惟因尚未踏查 

不易斷定可否 

但因距離迂迴 

中央山脈過高 

蕃界無人之區域廣闊

至少相較隘寮北溪、知本溪線

可斷定大為遜色

又南方目前有充當郵務路線的浸水營越嶺路線 

由水底寮過新開庄橫斷蕃山而抵巴塱衛 

其距離十二里半 

通過蕃界僅十一里半而一日可達

山勢亦不陡峭 

路線開鑿容易 

雖是蕃地橫斷路線中之最優線

但巴塱衛、卑南間有十里海岸砂道 

波濤屢屢沖刷道路 

風浪激烈之日通行困難 

如要避之

則沿海岸山的崩壞山腹行走時 

有橫涉巴塱衛溪、大竹高溪、太麻里溪、知本溪、呂家溪等之困難

特別是軍事上海岸線係最忌諱之所 

不適合有事時之輸送線

對東西聯絡路線而言 

終究無法信其可為

隘寮北溪、知本溪線 

與諸線比較上已如前述是最佳之聯絡線

如今在思考本線之開鑿方面

其斜度輕緩在1/20以下

他日倘尋求鐵路鋪設目的時之十全十美

則可透過適當之迂迴與隧道之挖掘達成 

但光是測量設計就曠日費時 

道路開鑿之成效亦不易見 

故應先以相互聯絡為目的

以足堪負荷五、六十斤及可通山轎為限

開鑿一般山徑以資往來

再漸次進行路線調查 

他日再期改修

相信這是最適切的做法 

在此目的下的選擇 

則由阿緱經西瓜園 

前進隘寮溪口 

再繞其右岸山腹登三地門 

由此稍下行 

在Sararau之北渡隘寮北溪抵溪之左岸

由山腳迂迴山腹過伊拉的上方

逐漸攀登而抵霧台的高地

過去露、阿禮附近 

沿霧頭山北方山腹

經闊葉樹林中抵Tatorisya 

由此沿中央山脈東側

幾乎行走在等高線

而在知本主山南方兩度橫渡知本溪上游 

抵知本、大南兩溪的分水嶺 

繞行靠近其南側亦即知本溪左岸稜線的高所 

逐漸下降過射馬干的上方 

攀登大南溪並橫渡 

抵呂家社 

通往卑南

本路線全部內容的如下

阿緱-西瓜園       坦路 三里 

西瓜園-三地門    坦路 十八町 

                      山路 一里

三地門-霧台       山路 二里六町

霧台-阿禮          山路 二里 

阿禮-Tatorisya   山路 三里六町

Tatorishya-Rata 山路 二里十八町 

Rata-射馬干       山路 五里三十町 

射馬干-呂家        山路 二十四町 

                        坦路 十八町 

呂家-卑南           坦路 二里六町 

合計二十三里十八町 

其中 坦路 六里六町 

       山路 十七里十二町

以上阿緱、阿禮間8里24町及卑南、射馬干間3里12町有部落

交通上便利 

惟阿禮、射馬干間11里18町全為無人之境 

交通不便 

中間需要適當設施 

亦即霧台、阿禮、Tatorisya 、Rata及Rata、射馬干間五個地方

另去露、Tatorisya及Tatorisya、射馬干的三個地方

應該設置蕃務官吏駐在所 

並以兼任一般理蕃事務的交通上輔助機關

提供旅人宿泊及勞力 

這樣一來

阿緱卑南間的旅行就能如下

第一天從阿緱出發 

坦路3里18町 

山路8里12町 

合計前進11里30町 

而可抵中央山脈的Tatorisya

第二天由Tatorisya出發 

山路9里 

坦路2里24町 

合計步行11里24町並可抵卑南 

倘作為郵務路線而晝夜兼行 

則一天晝夜可由阿猴抵卑南 

即使放慢腳步緩行 

也不會超過三至四日 

亦即與浸水營越嶺路線的阿緱水底寮間10里、水底寮巴塱衛間12里半、巴塱衛卑南間15里合計37里相比

明顯是一條捷徑

本路線幾乎全部是新線 

不得不新造

如概算其費用 

依據蕃界道路開鑿的常例 

由蕃務官吏使役若干石工及蕃人

並在山轎得以通過的限度內建造時

1間1日圓 

亦即1里花費2160日圓

而應開鑿寬1間稍微完全的山路

而依此計算方法 

坦路除了取用現在的道路外 

山路17里12町所需的費用為3萬7440日圓 

另加上蕃務官吏的搜索旅費及蕃務官吏駐在所建築、橋樑材料、岩石破碎用火藥等費用 

總計應花費約5萬日圓 

然而此費用仍過大

顯示出無法進行實地的設施 

不論如何 

如依此計算 

1間需要人伕兩名 

1里需要4320人 

全線共需要7萬4880人 

如以一年完成 

平均一日需205人服勤 

這在人煙稀疏的山間 

終究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第一個措施應該止於開鑿寬四尺內外的山道

力求簡略 

一里千日圓 

以總額三萬日圓以內迅速取得交通路線的聯絡為最適當

要之 

隘寮北溪、知本溪線是聯絡阿緱卑南的最良善道路 

其開鑿比較容易 

費用亦不多 

而且不僅提供了東西聯絡上至大的便利 

在理蕃效果上亦大 

因此熱切希望儘速著手開鑿

以增進福利

五、鐵道線路 

東西聯絡的鐵道線路鋪設 

是東部開發上最要緊的要件

線路的比較研究是當局不可懈怠之處 

以前曾進行集拔線的踏查

如今在調查阿卑線時 

特別讓專門技術官僚的鐵道部及土木部參加

以專心進行這方面的觀察

故而專門的技術斷定則委由各部的報告

在此謹疏些許概括性的卑見

集拔線距離總長87哩半 

越過9600尺的中央山脈 

畫出幾次的之字型迴轉(Switch back) 

掘鑿無數的隧道

不僅勉強將全線的大部分控制在1/20的斜度

途中多斷崖

通過困難

在工事的障礙甚大

僅能積累鉅資以得鐵道之開設

阿卑線是新選定的交通路線中

改由通過三地門社

上爬隘寮溪左岸再稍前進隘寮南溪

倘越溪再轉隘寮北溪左岸 

逐漸上溯而和交通路線相同抵霧台社

則大體可依據交通路線來鋪設鐵道線路

其總長62哩 

中央山脈5850尺

線路斜度最陡為1/20

其次為1/25乃至1/40

不需畫出之字型迴轉 

另外斷崖絕壁少

相較集拔線不僅更容易 

比起浸水營越嶺路線的距離遠、巴塱衛新開庄間的中央山脈橫斷的斜度獲取有困難、海岸線除了崩壞的山腹很難通過外

亦有渡河的困難工事 

且有不適軍事輸送上的不利 

阿卑線是最為有望的線路 

相信恐怕是中央山脈中的最良線路 

鐵道鋪設也比較容易

然而其設施屬專門技術

且需實地進行詳密的調查 

因此短期間的踏查不容易就此下決斷

故應先開鑿交通道路讓往來容易

以利民眾之觀察

藉此交通道路再加以更細密的調查

以期他日之成效(完)

(2022.11.1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