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小史(一)前言及史前時期與初期探險時代

譯註:本文譯自沼井鐵太郎『台灣登山小史』及『台灣登山小史』補遺,刊於山岳34年2月(1939年11月)及山岳36年1月(1941年9月)。『台灣登山小史』補遺部分係包括以粗體字補充的段落以及昭和十四與十五年的登山史,另有勘誤表尚待修正及確認。

編纂登山史時

首先必須先決定的

是所謂登山的歷史究竟是什麼?

或至少是登山史的書寫態度應該如何?

但以目前的情況來說

筆者對於台灣的登山開拓或探險紀錄的年代史總覽

不過是在登山動機與功績變遷、更新的念頭下試著編纂看看

並嘗試能夠多少說明其間紀錄與現象的相互關係及登山數量與登山概念的變化罷了

其次必須說的是

在整理幾乎泰半都非自己親自見聞或登爬的史料之際

根據文書等的紀錄

其確實性或精密度上有因為相異所造成的取捨解釋上的困難

特別是古老紀錄中是否真的有登頂?又是否弄錯了山頭?

這些都恐怕是無法再調查的事

有關這些事

當然會盡可能從旁進行推測

但仍免不了不確實或不完全

我將在以上預知的限制下進行本文

本文根據舊稿『台灣登山史』分為以下數章

一、史前時期及初期探險時代

二、開拓探險時代

三、探險登山時代

四、近代登山時代

附錄 台灣高山探險始末

一與『台灣登山史』相同

二為其所稱的第二期

三相當於該文獻所記載的第三期

四是其後在舊稿的現代項次下追加昭和8年以後及結論

參考文獻(未依序)

高頭式『日本山岳誌』(明治39年)

大橋捨三郎『新高登山』(大正11年)

同上         『次高山』(大正13年11月)

武內貞藏『台灣』(昭和2年11月改訂版)

楢崎冬花『太魯閣討伐誌』(大正3年12月)

豐守貢、中曾根武多合著『台灣阿爾卑斯』(大正13年)

沼井鐵太郎『台灣登山史』(昭和8年度台灣體育會協會編『創立十周年紀念台灣體育史』)

               山岳            隨處

               本會會報       隨處

               台灣山岳       各號

               台灣山岳彙報  各號

               台灣山林會報  隨處

               台灣時報        隨處

               其他各種雜誌新聞、官廳文書類

一、史前時期及初期探險時代

台灣登山史上的史前時期

必然就是台灣原住民族高砂族的山岳生活史

其傳說中

有北蕃泰雅族人誕生於大霸尖山的一隅

或鄒族稱其在太古洪水之際避難八通關(新高山)山頂後四散各處

而且從其他亦有不少山頂、山岳相關的神話口碑看來

不難想像他們不僅與低山、中級山

即使與中央山脈的其他高山亦有相當深的關係

但他們這些高砂族也不是幾千年前就已經征服了台灣高山

根據諸家學說

他們最早是在一千年以前順著黑潮渡海來台

應該是被他們之中優秀的種族壓迫、戰敗而從平原山麓逐漸往高地深處尋求安住之地

之後近世又被南方支那民族的移住而遁逃至更深處的奧地

而他們的生活樣式並未脫離狩獵時代

又與支那人的和平交往中

也造成獎勵狩獵生產的結果

山岳是他們的牧場、工場、農場

是高速公路(ハイウェイ)

更是運動場(スポーツ スタディアム)

也是娛樂場

從而

台灣山岳可說幾乎全部都在他們腳下

實際上步行在今日被視為未踏之地的高連山地時

在意外的地方可看到有狩獵小屋

有焚火痕跡

或者在意外處又發現諸多獵徑等其他踏跡縱橫山中

只有像大霸尖山無論從哪一側都需要高級登山技術的山

他們才沒有登頂

不過

他們的登山是不是在明確登山意識下行動的?

不!

或者即使是

沒有文書紀錄的他們

並無法提供文化史的相應登山紀錄

除了原住民族外

文化人的台灣最初登山紀錄

根據尾崎秀真氏的說法

是見諸於元朝的至正9年(譯註:1349年)

亦即距今約六百餘年前有所謂汪大淵的一位支那探險家所紀錄的『島夷誌略』

他恐怕有攀登大屯山(ダイトンザン)(1080.9米)一帶(台灣山岳第2號第3頁)

從這次登山到明治29年台灣劃歸為我國領土的這段期間

我稱為初期探險時代

此初期探險時代的登山也只能從史實上推測

很多並未被考證過

初期探險時代

新高山是否被文化人(漢族等其他支那系統民族)登頂?

雖尚未獲得可以論述的資料

據說鄭經曾探險失敗過

(臺灣山岳彙報第12年(昭和15年)第22頁)

鄭經是鄭成功的兒子

鄭氏據臺23年間

其拓殖地區以今台南為中心並及於西台灣全部平地地帶

也數度討剿山地蕃族

所以部將中應該有向高山地帶炫示武威的人

不過清朝末期有所謂開山撫蕃的功績

亦即清時代的同治13年(明治7年、西元1874年)基於浙閩總督沈葆楨的建議而決定『為連絡台灣東西兩部而兵分南中北三路橫斷中央山脈並開通道路』

由南、中、北三路進兵開鑿中央山脈橫斷道路

其所謂南路是從西海岸東港出東海岸溪底

亦即修鑿目前從高雄州潮州郡枋寮(ボウリヤウ)抵台東廳大武(ダイブ)的所謂『浸水營越』(シンスイエイゴエ)(1437米)

開鑿日期是光緒元年12月(明治8年)

而北路是自西台灣中部的拔石埔由關門山(クワンモン)(3052.4米)越過中央山脈再攀登倫太文山(ロンダブン)(2947.6米)後抵達拔子(バッシ)

(譯註:拔子是今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富民村與富興村一帶)

開鑿日期是同治13年3月

目前在登山家之間只不過是勉強以『關門越』之名而為人所悉的廢道

清領時代也和前述的浸水營越一樣在開鑿後因經營不得要領而歸於荒廢並交通斷絕

中部道路是從西部台灣中部的林圮埔(リンキホ)(今竹山)溯陳有蘭溪(チンユウラン)抵八通關再橫切大水窟山(ダイスイクツ)山腹出花蓮港廳的璞石閣(ボクセキカウ)(今玉里(ダマザト))的最長橫斷道路

從同治11年開鑿至光緒元年12月竣工(參照本誌第3年3號第71頁)

目前的『八通關越』(3273米)大致係沿其路線稍微上下保持平均斜度地大改修

八通關越在當時蕃地出入上也是交通絡繹不絕

因為擁有名山的玉山(ギョクザン)(新高山的舊名)

所以與道路開拓者的指揮官吳光亮齊名

其名聲流傳至近代登山時代

(譯註:北、中、南路應係指蘇澳沿海至花蓮道路、八通關古道、崑崙坳古道)

僅僅是上述道路的開鑿

就已經有三個鞍部及關門山、倫太文山被文化人所踏破

另八通關山(3242.4米)、大水窟山(3644.8米)恐怕也被攀登過

為了商業利益而不惜賭上性命進行探險的勇猛狡智支那人

在被允許入蕃後

不難想像會是如何深入蕃地探查高山大澤吧

玉山亦即現在的新高山

雖無登山紀錄

但留有為了一睹為快而外出的紀行文與詩篇

另紀錄雖然不明

據說新高山的文化人首登

應該是舊清時代的某位支那人

其他低山方面

北部的大屯火山群的開拓與茶葉的栽培是在清領時代

果真如此

那現在的小登山、健行之地以及作為國立公園而為台北市民熟悉的此一群山

也已經在前述的首登之後被這個時代的本島人父執輩為了生計而攀登過

又基隆(キールン)附近的九份山(キュウフン)或金瓜石(キンクワセキ)等金礦山的發現

是在光緒19及20年(明治26、27年)

從而得知當時該附近的山地已被蕃人以外的人所跋涉

與此同時

在幣原博士的研究與考證下得知

以大峽谷與砂金聞名的立霧溪(タッキリ)(太魯閣峽谷)

也在探金的目的下被跋涉與紀錄

(台灣山岳第7號第1頁幣原坦『台灣金山探險的濫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