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小史(四)近代登山時代

四、近代登山時代

此年代是從大正15年11月台灣山岳會創立起至現在

實際上幾乎包含在昭和年代內

在此首先就劃分時代上成為有機邊界線的台灣山岳會的創立及其成長作陳述

並附帶說明其他登山團體的情形

隨著前期末一般登山者的增加

在台灣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相互談山的舉動越來越強烈

從大正15年初期起在有志人士之間就在談論山岳會設立的事

最後終於時機成熟而在同年8月27日於總督府文教課長室召開發起人會

由生駒高常、杉本良、小林光政、若槻道隆、田中七三郎、中曾根武多諸氏及筆者聚集一起草擬有關山岳會設立的大綱

其後因為種種事情而導致創立延後

最後在11月8日的文書課長室召開創設委員會

匯集生駒、小林、中田秀造、大石浩、齋藤齋、田中、中曾根諸氏及筆者決定組織章程及其他要項

之後立刻向各方面配發『台灣山岳會設立趣意書』並等待回應

就這樣立刻獲得80餘名的熱心入會者

同時又推戴總務長官後藤文夫氏擔任會長、副會長交通局總長木下信氏及臺灣日日新報社長井村大吉氏並獲立即應允

接著11月19日召開幹事會

由生駒、小林、中田、中曾根、大石、齋藤、杉本、田中、若槻等及筆者擔任創立委員

並與淺野、石川、市川雄一、蒲田、見元了、新沼佐助、尾崎秀真、大橋捨三郎、大橋準一郎、佐佐木舜一諸氏共同獲薦擔任幹事而以生駒氏為會的代表人

於是新生的台灣山岳會的組織就此成立

然後在12月5日台北近郊的名山觀音山舉行『發會式』的紀念登山

(台灣山岳創刊號卷頭、本誌第22年3號(昭和3年4月)第114頁)

一般傾向以此發會式登山之日為創立記念日

但這是山岳會的公開行事的嚆矢

真正的創立之日應該是明記於設立趣意書的11月8日

此事在『社團法人台灣山岳會創立十周年經過報告』中也獲承認

(台灣山岳第9號(昭和13年2月)第9頁)

總括台灣山岳會創立以來迄至昭和14年4月的主要事業如下

一、發行會誌『台灣山岳』至第10號

二、發行機關誌『台灣山岳彙報』(月刊)至第11年

三、昭和8年7月發行新高登山地圖

四、發行台灣山岳寫真集及其他臨時出版物數種

五、向當局建議山名之勘誤、登山設施等,或經常代表參加國立公園相關會議

六、每年舉辦1到3次的演講會及展覽會

七、經常支援、出刊或宣傳山岳相關的展覽會及其他外部會議

八、創立以來召開近百次的月例懇談會

九、昭和7年以後每年在夏季登山期之前召開『山之夕』並公開給社會大眾

十、昭和9年以來每年舉辦『山的相談所』

十一、舉辦120餘回台北近郊月例登山,本年起另舉行周例健行。台中等其他支部亦經常舉行月例登山

十二、高連山地登山(由山岳會主辦以夏冬季為主的所謂大登山)約達60次

十三、登山新境地的探索介紹、透過前述山岳會主辦或由會員有志之士努力將諸多的新方面介紹給世人

十四、再三舉辦登山講習會,特別是以攀岩講習會為主

十五、建設山屋。昭和8年6月在大屯山興建振衣亭、昭和9年12月在南湖大山建設南湖山莊及寄歷亭

十六、除了以上,另有滑砂場(Sandski)調查及指導、國立公園地登山調查、對內外質疑之回答、對從內地及外國來的登山家提供建言及共同登山等

台灣山岳會的會員數在昭和2年2月是166名

此後逐漸增加

昭和11年底達303名

之後維持300名上下

最近又有增加趨勢

而創立當時的台灣山岳會幹部

原先是由山岳相關的官廳及學校實際上的權威人士、著名的登山家與新聞界的熱心贊助人士所組成

其後登山家的比率逐漸增加

山岳會的指導中心

起初是以生駒氏為首再加上杉本氏、中曾根氏及筆者等

隨著時間經過

中心地所在的人士也有更迭

一貫持續到昭和10年的只剩不肖的筆者而已

其間在會務遂行發展上

山岳會的高層幹部及熱心會員的功績

是等同於其登山本身的赫赫業績

特別是大力仰賴在實務核心圈的故見元了、大橋準一郎、千千岩助太郎、平澤龜一郎、木田文治、井上一男、財津源吉、越村長次、田口與四郎等諸氏的努力

從昭和11年起維持大橋準一郎、千千岩、平澤三氏的共同協力的中心時代

昭和14年起隨著組織的大幅變更

指導中心移往谷河梅人氏等臺灣日日新報社相關人士

這個時代除了台灣山岳會外

也誕生了若干登山團體的組織

昭和8年左右在台北市內誕生的趣味登山會

是最大且持續的組織

此會看起來是從健行出發來募集同好

起初對台灣登山界幾乎沒有任何推動力(Motive Force)

但會員增為數十名

昭和9年左右起在高連山地上也有紀錄性的業績而在登山史實的領域上擁有幾分份量

該會有發行和台灣山岳彙報相同的月刊

不過比該會更老且還持續健實強力步伐的

是台灣銀行內的和樂路會

但此會並未特別發行會誌

又中心人物多參加台灣山岳會或擔任幹部

從而會員的新業績雖不少

但並未聽聞和樂會的名聲

反而是鐵道部同好會山岳部在昭和6年進行次高山、大霸尖山的逆向首度縱走以來

目前仍在執掌的旅行及登山界博得名聲

此外官民各方面同樣的團體有遞信部交友會山岳部、台北郵便局內的北郵山岳部、專賣局內的養氣俱樂部陸上部、同局南門工廠山岳部、同煙草向陽會山岳部、BBS山岳會等

學校的山岳部方面

以前在台灣山岳會創設前常實施新山域團體登山的台北一中山岳部一直獨占鰲頭

之後有台北高校等學校山岳部的勃興

綜覽迄至今日的近代登山時代

此山岳部得到好的領隊(學校職員方面)而位居台灣學生界的龍頭

不遜於此而活躍於新時代的也是得到好領隊的台北工業學校山岳部

又在同樣狀況下的台北商業學校山岳部也曾經很活躍

台南高工山岳部也於昭和8年左右得到地利之便而輝煌活躍於南部的高嶺

不過最近已經沒沒無聞

以上都是締造過紀錄性業績的學校山岳部

從內地學生登山界的絢爛指導性立場來看

台灣登山界整體還是如此缺乏活力

台北二中、台北一女、同三女、台中、新竹、嘉義、彰化、台南、高雄、花蓮港、基隆等各地的男女中等學校

也在暑假中組織登山隊登爬新高山、合歡越、卑亞南越、能高越等

不過其百分之九十九恐怕都是登山史上數量的紀錄而已

以上之所以對台灣山岳會等登山諸團體花了相當篇幅說明

是因為這對應了近代登山時代的登山者領域的變遷

亦即台灣山岳會等登山團體在登山數量實績激增的同時

在品質上亦即在創紀錄方面

也看到非以山為職業的登山家飛躍的時代

換言之

到了這個時代

首登的紀錄開始被官方或學術調查以外以純粹登山為目的的人所樹立

特別是大霸尖山的首登在本年代之初由台灣山岳會之手締造

這真正人類首登一事

成為台灣登山意識明顯高揚的劃時代原動力

就這樣

台灣之後的登山傾向

對於文化紀錄上未知的其他高山

除了促進開拓性的首登外

同時也早就對於山的困難路線首登

帶給一般登山家應該挺身而出的勇氣與野心的動機

另外實際上

以官方為主的未踏峰的登頂調查紀錄

在昭和5、6年大致告終

另一方面

登山家在中央尖山、大霸尖山、次高山等本國無雙的高連山脈或其他高峰山脈締造了文化性或真正的紀錄

更與內地登山界的趨勢相同地尊重自擬的計畫、自行判斷、自己的技術並加以實施外

同時也逐漸改善克服因為頑迷的蕃地概念而產生的人為登山困難

追求大小高低的所有沒有路的登山道路

甚至注重無嚮導人夫及緊急避難的試煉、攀岩、溯溪以及冬山新領域的進行

這些在昭和年代的登山紀錄者中佔有重要部分的

雖是官方探險隊

但很多是台灣山岳會會員

有關該會及會員的業績在台灣登山界總決算上獨佔鰲頭一事是無法否定的

而本時代也和上個年代一樣

已經看到不少會成為下個時代的主要事例

這些包括道路開通、登山設備的發達、以及伴隨國立公園化上新意義的大眾登山

亦即非登山家的一般國民的常識性登山的增量

這在另一方面等於是高連山地的健行化

當然和內地不同

臺灣尚留有諸多未踏之地

這裡在暫時之間仍將重複登山家的新紀錄締造吧

然而筆者認為從最近台灣山岳會中位居領導立場的人們的行為改變

已然可見本時代即將畫上休止符

以上是本章的序文性概述

接下來將逐年分節主要針對登山品質上的業績進行展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