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山旅(四)阿里山鐵道

十五、由嘉義往阿里山

阿里山鐵道、困難地名、大塔山、沼之平、緋櫻、神木

△3月12日 晴 朝 嘉義62 夕 沼之平56

我們選擇由西口攀登、北口下山的行程。

從嘉義到阿里山的所謂阿里山森林鐵道,是由總督府營林所經營,原本是作為木材搬運專用,但因近來木材的伐出日益減少,加上阿里山風光之美已經名聞遐邇,尋幽訪勝者越來越多,所以目前以嘉義、竹崎(タケサキ)間為營業區域,每天運行5次,竹崎、沼之平間的列車則僅1天運行1次,連結2、3台客車,當然是歡迎一般乘客,不過因為原先的目的是運材,所以對乘客的心態頗為強勢。今記其概要如下:

『火車發車或抵達時刻,得因本所的狀況作變更或途中要求乘客下車。對於乘客的事故災害,本所概不負責』

這個內容揭示於火車停靠站,在車票的背面也有記載。

另每月第1、第3週的週日,竹崎、沼之平間暫停營業。

團體20人以上,本線有車資3成折扣、阿里山線有5成折扣的優惠。但學生即使是單獨一人,在本島內亦有3成折扣的優惠。

近年來光是阿里山的訪勝客人年年呈現數千人以上的盛況,因此位於蕃界內的該山自昭和3年2月起廢止入番許可證而可隨意登山。

火車時刻表中,嘉義發車的時間是早上7點,但此日發車的時間是7點18分。一抵達北門驛,車外有人呼叫我的姓氏並要求會面,一看遞出的名片,是『營林所嘉義出張所庶務係長、台灣總督府屬鄉光治』。因為是基於總督府的通知而來訪,所以贈送了總督府營林所發行題為『給阿里山登山者』的冊子與『阿里山口新高登山案內』及『阿里山鐵道圖』,另也將我們介紹給車掌認識。

有約30名通學兒童從灣橋驛上車,然後在鹿麻產驛下車,笑嘻嘻地朝學校走去。這中間有牛稠溪,很多的水牛四處在游水,令人覺得和名稱名符其實。

E9888A85-A798-44A2-948B-E3DB72F9DE13_4_5005_c.jpeg - 山行十一年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的『新高山登山案內』鳥瞰圖,翻拍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一抵達竹崎驛,列車將火車頭連結在後方。由此起是所謂的山線,要通過很多的隧道,不過並沒有煤煙的困擾。因為這是種結構獨特的汽罐火車,一面發出奇怪的轟轟之聲,一面上爬。客車的結構亦頗不同。車台的地板下設有收納室,可以放置大行李或其他貨物,所以車內的出入,必須上下幾個樓梯不可。運材車理所當然是特殊的結構。

竹崎舊稱竹崎頭(チクトウキ)。附近以蔚然的麻竹林聞名。濃綠的龍眼樹惹人注目。裝飾籬笆而開著鮮艷紅色髮簪的扶桑花,在此處亦受歡迎。也看到旅館及料理店。站內有叫賣香蕉、鳳梨、木瓜、蜜柑。也有水煮蛋。一出竹崎,不久就開始登爬以螺旋式聞名的獨立山,透過之字型迴轉(Switch Back),駛進樟腦寮停靠站,海拔1670尺。也看到屬於專賣局經營的亞鉛屋頂製腦所。這個車站也賣香蕉及水煮蛋等。在台灣,雖也飼養很多雞,但中部以北,以家鴨比較多,車站販賣的蛋,幾乎都是鴨蛋。


(竹崎驛,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這邊的山間中,有生氣勃勃的野生芭蕉。據說是本島的珍品。其守護淡黃花的暗紅紫色大型花苞,頗呈奇態,但更惹人注目的是像張開花傘開著很多橙黃紫色的梧桐(九重桐),四處地彩繪著濃綠的林間。

楓香(フウ)、烏桕等落葉樹與矮小天仙果(イヌビワ)、山黃麻(ウラジロエノキ)的常綠樹為伍。

矮小天仙果又名筆羅子(ヤマビワ),果實與無花果(イチヂク)同樣很小,所以也稱為小無花果(コイチヂク)。成熟後富葡萄糖,滋味很好,所以為山行人士所禮讚,天仙果的尊稱實在令人贊同。其樹皮纖維可為抄紙的原料,嫩葉川燙之後可混在飯中炊煮,熟果可供果酒釀造,亦可當庭木供觀賞之用,必須說其功能實在是非常豐富。

沿道四處呈現著異樣葉形的桫欏(ヘゴ),引人注目。這是木本狀的蕨類,莖高約30尺,直徑可達1尺餘。在無任何樹枝的垂直柱狀莖頂中叢生的葉子,是類似蕨類(ワラビ)的大型羽狀複葉,高大者也有約長二丈者,非常壯觀。幹莖密生刺。葉子掉落的表皮呈現蛇皮紋,所以有蛇木之名。樹幹充當床柱、筆筒、插花筒、火鉢等種種器具,另眾所週知,其根部纏繞的黑色纖維用於附著性蘭科植物的移植。

一從樟腦寮驛出發,火車就向右、向左迴轉,進隧道、出隧道,沿著山腹而行,再進入隧道,迴旋復迴旋地一直往上登繞獨立山而一直俯瞰腳下的樟腦寮驛,每一次迴轉,則眼界漸開,風情面貌改變,令人有眼界四開的一大展望之感。火車實際上一口氣攀登了700餘尺後,抵達獨立山停靠站。海拔2430尺。

30ED00E2-BC1C-4298-9A29-788BF9EDB8BD.jpeg - 山行十一年

(樟腦寮驛,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從這裡出發,偶然俯瞰右手邊的深谷,覆蓋谷底凹地的一團濃雲,看起來宛如湖水。高山的名產物中有所謂雲海,但我很想將它命名為雲湖。

從獨立山停靠站往東朝稜線前進時,梨園寮停靠站附近有美麗孟宗竹的殖林。塗著白色的木標中寫著『孟宗』。

交力坪(カラピン)停靠站(海拔3300尺)附近可見橫亙數里的桂竹林偉觀。看起來雖不像麻竹般呈現一大群束的叢生,但頗密生,莖幹似苦竹(マダケ)而直挺,長7、8丈,直徑可達5、6寸者。材質強韌而耐久,因此成為建築等其他器具的材料,但近年來大量被用於製紙的材料。這是所謂的竹紙,主要用於包裝。這裡果然是中部山地桂竹林的正宗,除了柱子外,連地板、屋頂、四面的牆壁,都用割成兩片的竹子巧妙組合,看起來全部是竹製的建築家屋。『這很風雅,一種適合茶室的風味』。能博得高頭氏的讚賞,令人覺得有趣。

749BBD0F-B3D9-4F67-A2A2-4AB34420517B.jpeg - 山行十一年

(交力坪驛,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該車站的叫賣中,看得到例行的香蕉、水煮蛋,但有用暗褐色葉子包著的一種麵包或粽子般的東西,頗引人注目。常看到乘客及在附近休息的人都買來吃。這包葉是在縱貫線沿路、阿里山沿線一直都有看到的月桃草(ゲツタウサウ)的葉。一般單稱為月桃,也聽沼井兄說過,本島山野四處生長很多,其莖皮及葉都頗強韌,所以可當繩、草鞋、行李、籠、草蓆之用,用途頗廣。蓋形狀似螟蛾(メウガ),葉甚厚、有光澤。發育旺盛者,莖高可達1丈以上、葉長可達3尺以上。宜蘭的名產月桃布,就是由這個製造。我後來在烏來的溪谷,也看過呈現奇形怪狀的花。

沿路一直看到很多的野生芋頭映入眼簾。山有山的幸福,即使不工作,這芋頭也吃不完吧。但一請教警察們,原來這不是芋頭而是姑婆芋(クハズイモ),不能食用。根莖有毒,但可用於另一種藥劑。聽說蕃人們僅將其葉用來包東西。又名滿州芋(マンシウイモ),根莖甚硬,所以也叫石芋(イシイモ)。當時我和高頭氏一起命名為假芋頭(サトイモダマシ)。

附近的原生林中,樟木(クス)、紅楠(イヌグスタブ)、火燒柯(クリカシ)、大葉楠(オホバカシ)、柯(シヒ)、栓皮櫟(アベマキ)、楓香(フウ)、台灣櫸木(タイワンケヤキ)、台灣赤楊(タイワンハンノキ)、蓪草(ツウダツボク)等闊葉樹雜然茂生,覆蓋至深谷。在蔚然蒼鬱的深林中,藤蔓(ヒロハノシヒノハカヅラ)、藤繡球(ゴトウヅル)、藤(トウ)等偉大纏繞植物上爬捲曲,令人想起宛然是暗中飛躍的大蛇,樹幹及樹枝到處都有鳥巢蕨(オホタニワタリ)、 刀葉槲寄生(ナガバヤドリギ)等寄生植物呈現黝黑的巨大球狀,令人懷疑是宛如縮身即將飛撲而下的怪物。對於蔚然幽林,我們常用『晝猶尚暗』的形容詞,但對台灣的深山密林,我真的覺得該形容詞非常適切。蘚苔覆蓋的古木中,寄生很多細莖石斛(セキコク)。蕃人將之視為除魔之用,也當成藥用而非常珍視。

特別是這一帶的林樹,大致是常綠闊葉樹,所以其深綠更為濃厚,我和高頭氏頻頻發出讚賞之詞,認為實在很像台灣的林相。我以前跋涉吉野群峰之際,在大臺原山接觸到原生林的大觀,認爲它是內地其他地方所無法比擬的,但在台灣山岳,這個原生林更遠遠地呈現偉觀而極其濃厚。

30E1F4C9-24BF-435E-89E5-9E4A61C98D3D.jpeg - 山行十一年

(俯瞰交力坪,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因為各種樹木目前正開始長出嫩芽,所以有淡綠色,有淡紅色,甚至也有黃綠色、褐色、灰白色。而且這些色彩,極其濃淡複雜,當俯瞰覆蓋深谷的密林之際,其美觀異觀,在內地實在無法得見。沼井氏頻頻勸誘我台灣盛夏的林相,這或許是最能看到台灣山色特徵的季節,但我能夠接觸到這次孟春時節生氣潑辣的林相,實在覺得無比的快感。

路旁有魚腥草(ドクダミ) 車前(オホバコ)。另外生氣勃勃的野生芭蕉(バセヲ)亦映入眼簾。

交力坪之地,聽說在二百餘年前隨著支那民族的移住而開始植林,種植福州杉(廣葉杉)(カウエフサン),且其種子廣佈全島各地,當時的漢民族就已經擴展到如此的深山高地,實在令人驚訝。現在也仍看得到很多苗圃。



(交力坪庄竹紙原料,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前往沿線闊葉樹林採伐地,這當作保續事業而於7年前由營林所種植的廣葉杉及內地種的杉木,呈現非常美好的發育狀況,高亦可達2丈左右,其生長優於內地的2倍以上,且其材質毫無遜色。

經過水社寮、奮起湖的兩個車站,中午12點30分抵達哆囉嘕(トロエン)停靠站,海拔4970餘尺。

聳立於水社寮後方的四天王山,是嘉義水道的水源地。

EFBC9822-43D1-446D-B1B4-900A983CC54D.png - 山行十一年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的『新高山登山案內』鳥瞰圖,翻拍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奮起湖舊稱糞箕湖,因為名字感覺不怎麼好,所以最近才改名。台灣的地名中,很多冠以湖字的,讓人聯想有湖水,其實是窪地的意思。本站位於阿里山鐵道約略中間的位置,有火車頭庫房(機關庫)、保線執勤所(保線詰所)、警察官吏駐在所、旅館茶屋等。

一登爬獨立山,在其前面稍稍的左方,展開了一個真正無比驚異的大偉觀,這就是以大塊奇岩怪石而聞名的大塔山。全山岩石的肌理呈現出像巨鐘的怪狀,神似越中黑部溪谷的鐘釣山(カネツルヤマ)或奧鐘山,但比之更大,斷崖峭立幾千尺,河合(カハイ)的溪流沖洗其岩腳,令人聯想起黑部別山的岩壁,但其激流奔湍,令黑部別山(クロベベツサン)的岩壁無法向背。明治35年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氏踏查本山的結果,決定開發此一寶庫,所以用此溪名傳頌該氏的功績。

93884F10-0DEB-42FD-BEC8-77467881DF2A_4_5005_c.jpeg - 山行十一年

(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翻拍自網路)

大塔山的偉容,從獨立山之後,在各地點經常映入眼簾,但哆囉嘕是得以眺望幾乎全貌的好地點。其無止盡呈現雄偉、明暸、重疊的層狀岩壁,必須說實在是發揮了水成岩的特徵。

隔著左方河合溪深谷的對岸山肌,整面包覆以剛萌生的嫩草,實在呈現出令人眼睛一亮的淺綠美,而背景遙遙的淡青色群山重疊光景,真有令人進入大自然畫中之感。車站附近中有蕃人家屋十餘戶,正在從事杉木及廣葉杉苗圃的作業。

在河合溪流域,俯瞰雖狹小但到處呈現鮮綠的稻田。

我想在此敘述一下有關地名的感想。糞箕湖變成奮起湖一事另當別論,交力坪、哆囉嘕(陸測暫製20萬分一圖中寫作多羅焉)等,非常不容易讀,且有屬於現代所謂的『死字』,是將原本的蕃語用近音的漢字表記,所以難字難讀的地名,在蕃界內外仍然很多,我從鄉里出發前,讀過一些人的新高登山紀行,在北口登山的途中,有人用漢字寫成楠仔腳萬社,有人用假名寫成ナマカバン(Namakaban)社,從地理上思考,或從其人的行程思考,推論應該是同一地名,但為了謹慎起見而向楠仔腳萬警察官吏駐在所(目前該所的標牌中寫為『楠子腳萬警察官吏駐在所』)照會,確認果然是同一地名。支那民族所命名的地名,當然都是音讀,但領臺以來所新命名或改正的,以訓讀為多。枋橋改為板橋、打狗改為高雄、阿緱改為屏東、竹頭崎改為竹崎等等相當多,更有進一步將用難字表記蕃語的地名,幾乎全部想改以假名文字。特別是在地圖上,不論是製圖或讀圖都會非常方便。但八通關、觀高等有特殊語源意義的則除外。實際上目前台灣的地名,複雜混亂難字難讀至極,我感覺有下定決心整理的必要。


(大塔山的偉容,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從哆囉嘕驛繞過幾個大大弧度的彎曲後,抵達十字路驛(海拔5020尺),終於進入了蕃地。車站的稍稍前方立著寫有『蕃界』的標示,並揭示入蕃者叮嚀事項。我利用停車時間特地下車,想在蕃地印上出生以來首度的足跡。

廣告揭示牌寫著『阿里山銘產蜂蜜一瓶白色一圓二十錢、紅色一圓』。

此處是阿里山鐵道與達邦(タッパン)蕃社方面與勞勞柴(ララチ)蕃社方面的交通道路相交叉的地方,所以才取這個名稱。有警察官吏駐在所、蕃產物交換所等。

身軀強健、全身黝黑、皮膚光澤甚至予人愉快之感的數名蕃人,在從事貨物搬運。這貨物中,也有他們極為嗜好的糖蜜酒。聽說他們原本以小米或甘藷為原料自行釀造自家用的酒,但隨著近年製糖業的進步發展,從其副產品的糖蜜釀造出非常廉價的酒,所以大受他們的歡迎。

蕃人腰上的異樣蕃刀惹人注目。一進入蕃地,警察的身上,除了佩劍外,肩上也看得到槍枝。

這一帶開著從內地移植過來的吉野櫻。聽說數年前營林所在沿路各地種植了數千株。本島特有的台灣緋櫻(タイワンヒザクラ)也生氣勃勃地散見林間。

這附近看到的杉木、廣葉杉的造林,是大正9年所栽種,長得頗好。所謂沿線造林是指十字路以下。

D5F393D4-BAB3-49E5-9426-F9EDA6BBDFDB_4_5005_c.jpeg - 山行十一年

(十字路驛,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達邦社位於十字路驛南方約1里半,在阿里山蕃中是最具優勢的蕃社,戶數約70,人口約800。勞勞柴蕃社在驛站北方1里24町,戶數約50,人口約250。這些蕃社質樸從順,頗服從官命,戮力農耕,很多從事阿里山造林作業或搬運或嚮導人夫等。聽說附近適合種植白蘿蔔、甘藍、牛蒡、蔥等。

一從開著明亮吉野櫻與桃花的平遮那驛(ヘイシャナ)(5500餘尺)出發,塔山的雄姿就隱見於樹間中,道路益發險阻,渡過棧道式橋樑數次,迂迴曲折於羊腸山徑,仰望,則懸崖近逼車窗,俯瞰,則幽谷現出腳下,時而有所謂催人危懼冷汗的場合,但又為一種痛快滋味所襲,如非特殊任務目的下所建造的阿里山鐵道,就無法品嚐此種經驗。

櫧樹(カシ)、火燒柯((シヒ)、紅楠(イヌグスタブ)、赤楊(ハンノキ)等蔚然密林之中,映入眼簾的是混生著裝飾淡黃綠色松蘿(サルヲガセ)的紅檜古木,火車透過第一、第二頗長的之字形迴轉,越來越沿著森林前進,在一個大迴轉後抵達二萬平(ニマンダヒラ),海拔6554尺。

此處約成二萬坪的平坦地,所以得此一名,在所謂阿里山地帶中,呈現最平坦的寬廣高原,戶數約有一百。車站前有幾個座椅。我利用停車時間,稍微下車看看。前面隔著深谷,可以仰望塔山的全景,東南方近立纏繞黑木的香雪山,遠則可望霞翳的霞山,親臨朝暮雲海之壯觀,實在是得來不易的展望地。

1CFDCB90-4087-467C-8045-C300CDD2931D_4_5005_c.jpeg - 山行十一年

 (二萬平驛,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數十株的吉野櫻與數株的紅桃花正盛開。十字路以來,看到很多全緣燈台蓮(ユキモチサウ)。

由此起鐵路是16分之1的最陡峭斜度,所以火車邊喘氣邊穿越森林,透過第三之字型迴轉,前往以本山名產物紅檜巨木聞名的神木(シンボク)驛(海拔7050尺),進行所謂的拜謁神木,再透過第四之字形迴轉,在下午2點30分抵達沼之平(ヌマノヒラ)停靠站。海拔7457尺。距嘉義起點44餘英里。火車時刻表中,抵達沼之平的時間是下午1點50分。嘉義、沼之平間的火車車資三等是2圓88錢。

沼之平是森林鐵道幹線的終點,是阿里山森林作業的中心地,也是新高山新登路的起點。由此處向內奧處、亦即通往北方約8英里杉山邊為止的鐵路,稱為塔山線,其中眠月(ミンゲツ)驛,是搭便車的終點。

我們在營林所派出所的斡旋下,投宿在阿里山俱樂部,因此行李託付給谷內田君送到俱樂部。在前來神木驛迎接的營林所海老澤浪吉氏與阿里山警察官吏駐在所巡查德永福飯氏的引導下,覺得應立刻視察沼之平集材作業而由車站轉搭塔山線,在眠月驛下車,徒步走到約一英里的地點,視察了一部分的作業。

藉由升吊機從2400餘尺的下方,將一個7、8噸木材的巨物拉起,再透過起重機堆到搬運用的台車。

沼平驛與眠月驛的中間,有塔山驛。海拔7691尺,除了是阿里山鐵路的最高點外,同時也是日本全國中最高的停靠站。由車站走約10分鐘,可抵塔山(8310尺)的山頂。杜鵑與高山杜鵑很多,所以又稱杜鵑之丘(躑躅ケ丘)。倘再攀登大塔山(即後藤山、8830尺),則眼界大開,俯瞰腳下點綴垂直數千尺岩腳群裾的原始密林,亦可望見西方雄偉中央山脈的景觀,惟此日微陰,無法遠眺,所以就遺憾地將此略過。

附近的岩壁中,有一般的山杜鵑(ヤマツツジ),惟蕾尚堅閉,目前綻放中的是類似九州杜鵑(ミヤマキリシマ)淡紅紫色的小型花朵。高山杜鵑亦見開花,惟是淡紅色的小型花朵。在此特別惹我注意的是台灣特產並為阿里山所自豪的台灣一葉蘭(タイリントキサウ)。『給阿里山登山者』的封面中也是畫此花朵。好生於岩壁,像水仙的球莖,一半露出地上,由一球根抽出一莖約4、5寸,一莖附一花,半面朝上方開展。花被直徑1寸5分餘,外被5枚,呈紫紅色,內瓣是鮮紅色,唇瓣有鮮黃點與濃紅點。形狀概似朱蘭(トキサウ),花大型,所以日文命名為『大輪朱鷺草』(タイリントキサウ),惟因莖的約中間部分有平行脈的線狀一葉,所以又稱一葉蘭。實在是極其佳麗的楚楚可憐珍品,目前已禁止採集。我在此行跋涉北部山地之際,曾在各地目擊。

下五5點左右回到沼之平,拜訪阿里山警察官吏駐在所,向主任警官角田利重氏拜託有關新高登山的糧食及人夫的事宜後,投宿在阿里山俱樂部。

048F1C08-6123-45CF-907E-93682003060F_4_5005_c.jpeg - 山行十一年

(阿里山俱樂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阿里山作業區域屬於總督府殖產局所經營,除了屬於阿里山鐵道沿線的造林地帶外,西起十字路驛到東鹿林山(ロクリンザン),南起霞山至北鳥松坑山,東西約2里,南北約5里,其面積有1萬2千餘町步,沼之平是營林所派出所的所在地及事業中心地。

森林包括針葉樹、闊葉樹等多總類,主要有扁柏(ヒノキ)、 紅檜、台灣杉(亞杉(アサン)(タイワンスギ)、鐵杉(タイワンツガ)、台灣五葉松(タイワンヒメコマツ)等五種,即所謂的阿里山五木,其中最為豐富且是優良木材的是扁柏與紅檜。

扁柏的樹皮及葉子稍帶黑味,樹枝伸展情形強直,相對於此,紅檜的樹皮及葉子稍帶淡赤味而柔軟,乍見之下像日本花柏(サハラ),樹枝悠緩下垂。材質方面,前者帶緻密淡紅黃白色而有香味,與內地產的相比,無任何差異,後者帶淡褐紅色,質稍輕,亦有一種香氣,兩者據說都頗能防蟻害。紅檜是本島特產的樹木,最為巨大,因此聞名世界。本山紅檜深表光榮的明治神宮大華表的雙柱上,一株是樹齡1950歲,另一株是1093歲。如以紅檜相比,扁柏則產於比較高的地方。

台灣杉被認為是史前世界的珍品,樹葉比一般的杉稍短而密生,木材帶赤味,因為便於薄薄剝落,所以被用於裝飾天花板。

闊葉樹中有櫧(カシ)、柯(シヒ)、楠(タブ)、烏心石(ヲガタマノキ)等優良木材。

沼之平的常住人口有一千以上(內地人約五百),和二萬平附近實在有共同形成沐浴在高山氣氛的理想文化村之感。氣候在盛夏時聽說不會超過華氏75度,冬季則很少降至35度,大氣清澄,水質清洌,蚊蚤不居,因此無瘧疾等風土病。以終年必須搭蚊帳的本島而言,真的是脫離俗塵、絕佳的避暑勝地,其雄偉的景觀,真的可作為世界性的遊覽地區而值得推薦。雨季以6、7、8月為中心,降雨量頗多,不過上午大致蔚藍晴空,午後有短暫驟雨,所以據說白雨一過,就有熱帶高地特有的爽快而肌膚沁涼。

土地與二萬平相比,有高低參差之觀,不過隨著日後的發展,倘設施加以相當的整修,反而無失之單調之慮。

沼之平驛下方一帶的土地,稱為飯包服山,與車站方面合起來稱為阿里山兒玉村,旅館除阿里山俱樂部外,有阿里山飯店,裡面有各種洋式隔間,設備及料理相當好,兩者皆可容納7、80位客人。也有電燈。以位於海拔7千尺以上的村落而言,在日本全國之中是絕無僅有的。

除營林所派出所外,有製材工廠、營嘉購買組合配給所、郵局、小學、阿里山神社、阿里山寺、警察官吏駐在所、醫務室及很多的商店等。

晚上營林所派出所主任田村綠郎氏來訪。

F62180F5-1E95-4A19-8782-3804ED7F3B1F.jpeg - 山行十一年

(沼之平驛,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3月13日 晴 朝 沼之平50 夕 兒玉山工廠50

為了想視察阿里山自豪的雲海而早起打開窗戶,但天空微暗,整面是雲霞的世界,而且是霧雨。

俱樂部用地的一隅,高高聳立著利用天然立木的參觀用櫓。

庭前有一株高約2丈、樹幹周圍2尺左右的台灣緋櫻。這是有名的台灣特有櫻。花稍近凋落,不過是實驗上的好材料。樹皮呈暗黑褐色,樹枝細長斜斜挺立伸揚,外形似山櫻。花先葉而開,花梗短,無毛茸。其樹枝根部附著稍微大型的苞葉2個。梗通常再分叉3小梗,其分歧點又附著2、3個小苞。花萼呈比較長的管狀,是濃赤褐色。花冠是鐘狀,斜斜向下,尚未全開。其口徑約7分、花瓣狹長,前端淺淺分裂為二,花色是濃紫紅色。這一如在學名上冠以緋寒櫻之名,在櫻花之中,是最早開花的,在台灣因地方而有異,從12月開始開花,一般1、2月全開,但在高地,則橫亙3、4月,所以我此行在台灣各地始終看到它開花。據說花的壽命長,一般可達3週。

過去,以櫻花研究家而聞名的松岡玄達氏,在他的『櫻品』中如此寫道:『薩州有所謂的緋櫻,從薩州到琉球的路上,有所謂的三千島嶼,緋櫻生長於此。正月上旬開花。並非京都的緋櫻,而是別種。花似八重紅櫻而早開,此種櫻花在東山泉涌寺悲田院的庭園有種植,惟未開花,這是因為暖國之樹移來京都寒地之故,樹木長不大,我曾親自目擊過。樹葉和此地的櫻葉完全相同』。

F3726A2C-A878-4C4B-9969-2D72916E253D_4_5005_c.jpeg - 山行十一年
0C3BCFF8-55E8-40C4-B639-8C3B4E4CA185.jpeg - 山行十一年

(江戶的博物學者松岡玄達(1668-1746)及其櫻花解說之著作『怡顏齋櫻品』,翻拍自網路)

緋寒櫻因為是以前從薩摩傳來,所以稱為薩摩緋櫻,在九州地方,於陰曆正月左右開花,所以又稱元日櫻。德川幕府時代移來江戶,備受珍重,但最近才知道此櫻的原產地是台灣的阿里山,所以也稱阿里山櫻或台灣緋櫻。當地人也以蕃地櫻稱呼。

松岡氏說它像八重紅櫻,但實際上是單瓣。

依據有櫻花博士之稱的三好學氏的說法,以櫻花來說,在花的全紅這一點上,內地中沒有可以望其項背者。它雖和印度的喜馬拉雅櫻甚為類似,不過喜馬拉雅櫻的花萼會粘,緋寒櫻則不粘。喜馬拉雅櫻的果實是橢圓形長5分,緋寒櫻的果實是圓錐形,上部肥大,長4分5厘。緋寒櫻盛開時葉不出,但喜馬拉雅櫻花葉同時出等差異。

果然,緋寒櫻的花色,實在是非常的深紅。紫紅色過濃,毋寧是呈暗紫紅色。從而並無栩栩如生的鮮豔味。無光澤。特別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合瓣花冠這一點。一般的櫻花的各個花瓣是翩翩各自散落,看起來有像飛舞蝴蝶的雅趣,與此相比,這花是一整個花直直孤零掉落,看不到那琵琶歌中『兩手交替拉繩的袖口上,花之吹雪翩翩降臨』的風情,櫻花禮讚的我輩們,也不禁稍有失望之感。

此櫻的原產地並非僅阿里山。從中部山地起及於北部南湖大山、大霸尖山的北麓,另隔著台北平原蔓延至山脈生成完全不同的大屯山群,又南方亦橫亙至阿里山以南,海拔以5、6千尺附近最多,低從2千尺一帶到高8千尺附近都有,其分佈區域甚廣。

阿里山中也很多從內地移植的吉野櫻(大吉櫻)。花目前半開,不過花色不佳,根據詢問的結果,將內地附花蕊的櫻苗移植到本島時,最初的花色還好,但花色一年比一年差,著花也變稀疏了。

319FA0B0-1160-457C-AE40-8CDD256AD710.jpeg - 山行十一年

(櫻花博士三好學(1862-1939),翻拍自網路)

聽說此地的郵局局長嵩岡末男氏是我縣村上(ムラカミ)的人,於是在早餐前去拜訪,並請他在紀念帖上蓋郵局的印戳。該氏很高興並招待我茶點,特別在『萬國郵便聯合加盟五十年紀念』的郵票上附帖押印,又贈送自行拍攝的阿里山寫真數枚。此紀念郵票中有我國郵便創始的功勞者前島密氏的肖像。因為前島氏是我縣出身的人,對嵩岡氏的好意,除了感謝,也將永誌紀念。

在營林所的海老澤氏的引導下,參拜了阿里山神社,參觀小學,並在神木驛下車,參觀了所謂的神木。樹木是紅檜,樹幹根部的周圍113尺,目測樹圍64尺、長150尺、枝下45尺、材積1800石,樹齡推定3000年。四方用木柵圍起。以檜木來說據說是東洋第一的巨木,所以宮尾殖產局長命名為神木,以謀求其存續,不過聽說山奧之處尚有很多神木之上的樹木。走下箭竹茂密的小徑數町,有約略一樣大小第二神木,據說其樹內的空洞可容納5、60人,不過可惜的是日前因為有人不注意而造成半毀的火災。昨日從車窗所見的神木,看起來不怎樣,但現在靠近一看,真是驚人的巨大,樹幹的肌膚中的苔蘚,不能說是樹枝,此一蘚苔甚至木柵都裝飾著松蘿的勳章,實在非常神聖。不過幾年前的暴風,損壞大部分的幹枝,讓樹容大大受損,實在可惜。

我幾年前遊薩摩,曾與高頭氏一起目擊蒲生(カモ)八幡社境內所謂的日本第一大樟樹,其根部的周圍125尺4寸,目測樹圍76尺、長百餘尺,所以樹圍比這裡的神木還大,另據說在屋久島的杉木巨樹,目測樹圍67尺,所以單以巨木來說,是在這神木之上,但這裡以檜木來說,不得不獻上東洋第一的榮冠。



(阿里山神社,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