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裏新高(吉井隆成)

譯註:本文譯自吉井隆盛『裏新高を征く』,連載於1937年3-5月台灣時報。

前言

一、壯舉之旅

二、溯行陳有蘭溪

三、表新高的景觀

四、進入裏新高

五、中央山脈的縱走

六、不安一夜的黎明

七、蕃屋的生活

前言

在此

我想就日前各地報紙所報導的有關裏新高探險方面的實況做一介紹

談到裏新高究竟是指哪裡?

它並不是很確定的區域

是最近有人隨意取的名稱

根據推測

這是因為要攀登新高山

從來是由台中或嘉義方面上去的

如果把它當作是表側的登山口『表口』

那相反方向的高雄州及花蓮港廳方面

就全部可稱之為裏新高

而我們這次所探險的地方

包含了高雄州轄管的高屏溪(下淡水溪)上游流域與花蓮廳秀姑巒溪的上游流域

面積約二十餘平方里

將之全部稱之為裏新高

真是非常恰當的字彙

除了感佩之外無它

此一壯舉

是總督府的理蕃課與農務課所共同合作

之所以能夠成行

一方面是理蕃課想要知道1932年本島最後歸順蕃的玉穗社動靜以作為日後措施的研擬

另方面農務課從土地開發上也必須結合土地的利用價值與交通關係加以考量

因此乃有如此合作的機運

說到這個總督府探險隊一行的成員

有從警務局理蕃課來的平澤(龜一郎)技師、坂田(寅吉)警部

有從殖產局來的農務課愛垣(諄)技手、瀨川(孝吉)雇員、山林課的吉井(隆成)技手

加上從中央研究所來的農業部德永(芳雄)技手

合計六名

另外擔任警備員的

有從台中州來的安達警部及二名巡查、二名警手

以及從高雄州來的新盛警部補及巡查三名、警手三名參加

再加上行李搬運的蕃人

一行的人數多的時候超過五十名

使用的屋舍相當大

一、壯舉之旅

一行六名為了集集線換車而在二水驛下車時

時間是1936年12月27日尚未天亮的清晨4點半左右

距離開往集集的火車還要二小時多

因此在接客的山口屋主人引導下

上了該旅館的二樓

一行在台北驛搭上10點半發車的急行

雖睡進了寢台

但看起來大家都沒有充分睡眠

一副愛睏的樣子

女服務生一進入房間

大家都拜託鋪上枕頭及寢具

連茶都沒喝的就上了床

不久早餐的準備好了

女服務生來叫二、三次

急促地扒了飯

6點20分終於搭上了火車

火車不久從二水驛出發

四週已經明亮

但霧深令人懷疑天氣會不好

離開市街後

看到左側有鳳梨工廠

孤寂的鄉下道路上

年輕的女工們五人、十人成群地急往工廠去

從左側窗戶可見宛如屏風般的八卦山山脈

工廠用的鳳梨似乎是從這邊生產的

從火車上面眺望時

是山容巍峨、全山鬱蒼的樹林

想像不出可以種出鳳梨來

不過山上是大山丘

有果樹園及耕地

栽培著廣闊的鳳梨

另外陡坡的樹林地中

也種植整面本島的在來鳳梨

火車在霧中朝正東奔馳約三、四十分鐘後

抵達名間驛

名間直到最近都還被稱為楠仔

從地名推測

在尚未開墾之前

這附近一帶應該很多紅楠(タブノキ)及樟樹(クスノキ)

如今是連結南投與竹山的重要地名

雖是鄉下

但呈現活氣

經過此處時

霧全開

竹山的平原隔著濁水溪寬廣的河床展開

路線附近的台地

和二水附近的相當不同

整面種植了香蕉

不久抵達了集集

此處果然是新高郡役所的所在地

乘客亦多

乘客中混雜了很多小學生

讓人稍微想了一下

一大早要去鄉下上學實在很不可思議

詢問小學生

原來是正月放假

原本寄宿在集集小學校的蕃地駐在職員的孩子們正要回到雙親的懷抱

也有二、三位一同搭乘的婦人

似乎是前來迎接下山的母親

眼前看到這副情景

想著將幼齡的愛兒託付寄宿所的父母心與孩子踏上歸途的歡喜之情

一時之間心中洶湧著同情與哀憐之念而不能自已

一從集集發車

車中有人連呼『新高山』、『新高山』

一行的視線一齊朝向南邊車窗

手指的彼方!

在澄澈的藍空中泰然屹立的身姿

不就是新高嗎?

不論從何處眺望都是日本第一

具備高山應有的風範

主山、西山、北山亦可見各自的特徵

本島四十八峰之一的西巒大山(海拔10150尺)

掩在全黑的闊葉樹原始林中而近在眼前地現出全容

但在新高的面前則幾乎喪失存在感

甚至連詢問山名的人都沒有

但在距今30年前鹿島組在此山砍伐扁柏時

卻是名氣相當大的山

也託這一份福氣

集集變得相當富足

現在仍有當時未被砍伐的扁柏被零星搬運出去

8點半在水裡坑驛下車

水裡坑除了是新高登山口外

也是經日月潭至埔里的起點

另外要去丹大社、郡大社方面

也必須在此下車

所以人的出入相當多

車站前有往埔里的定期巴士與出租車在候客

要去新高山

一般是要花一天的時間從此處搭乘台車到中途的東埔

但最近為了要節省時間

很多是利用開往埔里的巴士到半里之外的頂崁

因為我們一行的行李很多

就租借了一台共乘汽車開到頂崁

令人覺得同情的是

從台北驛就在一起的三井物產台北支店六名新高登山隊

因爲不管在這裡或頂崁連一輛台車都沒有

所以根本不知如何是好

以前人說出外靠朋友

所以就勸他們先走到哪裡算哪裡

到頂崁後再等回來的台車應該比較方便

二、溯行陳有蘭溪

在頂崁轉乘三輛台車

在前來擔任警備的警官的台車先導下

精神百倍地出發

各輛台車都有兩名強悍的本島人在後推車

但手提行李堆積很多

所以只要稍微上坡就相當耗費力氣

台車持續走了約二十分鐘後

通過架在濁水溪長約二丁的大鐵線橋

這就是新高登山者常說的『龍神橋』

此後台車一直都沿著新高源頭的陳有蘭溪一路向南前進

途中在內茅埔和滿載香蕉要回頂崁的台車相當厭煩地相會

因為軌道是單線

每次相會時

我們都必須下車將台車移到線外

時間的浪費相當嚴重

從龍神橋到內茅埔之間

是以郡坑為中心的一大香蕉產地而聞名

整面山都被香蕉所彩繪

路旁看到結著一房應該有五、六十斤的漂亮香蕉

稍過12點時

抵達內茅埔午餐

內茅埔已是蕃地

在離駐在所二、三丁目的地方

最近移住的蕃人在此形成一個蕃社

開墾附近的台地成為水田

隔著溪的西方山地是一望無際的東京帝大演習林

河川對面的山腳下有大學的事務所及專賣局的製腦集散所

聽說領台前由此越過山後的鳳凰山(5462尺)

可到現在的竹山林圮埔

另外由此也可正面的看到新高山

因為是會誘惑登山者心靈的地點

有聽說最近成為話題的新高國立公園想要以此為北方的門戶

下午1點半從內茅埔出發

領先帶頭的是楠仔腳萬駐在所的安達警部

安達警部是這個探險隊中從台中前來參加的警備員隊長

由此處向前

下來的台車都載滿著木頭香味撲鼻的扁柏木材

其中也看到一起外出賺錢而在後推車的夫婦

從內茅埔行進了約二里時

渡過西岸的陳有蘭溪

鐵線橋上揭著可以一目瞭然寫有『筆石橋』的額框

筆石之名令人想起的是橋下四、五丁的地方刻有『山通大海』四字的大型圓石

這傳說是吳光亮在光緒元年開鑿中央山脈橫斷道路當時的遺物

一渡過橋

不久就有當時軍隊的駐屯處所

該處有立著『營盤之跡』的立牌

台車急急沿溪的左岸上行

可能是今天從早天氣就很好

天氣像夏天一樣的熱

即使脫掉上衣還是熱

推台車的人穿著一件薄上衣

但汗水浸透到衣服上部來

從筆石橋上行約30分鐘後

抵達名為筆石的台車起迄站

由此登爬右邊的斜坡可到羅羅娜(ロロナ)社的台地

羅羅娜台地是陳有蘭溪中最大的河階地

土地肥沃

所以為理蕃當局所注意而向大學交涉

最近將住在郡大溪深奧處的馬西塔倫(マシタルン)社、哈他倫(ハタルン)社、郡大社等布農族移住此地

目前正在督促他們進行土地的開拓

依安達警部的說法

去年大約花費三萬五千圓完成了灌溉的圳路

如今很快已經有了四十多甲的的水田

蕃人大為歡喜

這一番話

促發了一行中理蕃大人的職業意識而想要參觀一下

於是平澤技師、坂田警部、安達警部三人就會合一起由此前往台地

剩下四人就打包行李急行上路

從起迄站前進約七、八丁的地方

有營房建築的小事務所

附近的木材堆積如山

而從外庭到河川對岸高不知幾千的山凸角處繫著大大的鋼纜

不用說這就是知名的從望鄉山(9992尺)拉過來作為搬運木材的索道

目前由櫻井組經營

每年從此運出一萬石的扁柏木材

再走一里多

抵達和社(ホサ)溪的匯流口

台車由此北渡匯流口

再沿溪的右岸行走

時間已是下午4點

右邊可見阿里山連峰的松山、大塔山、祝山、兒玉山等映著夕陽餘暉

腳下的和社溪流域開展著寬廣的草原

台車由此往東埔的途中

通過二、三家屋組成的小蕃社

蕃家都很簡陋

家的入口有好像沾了鍋灰的煤炭臉蕃婦以及不知性別的孩子四、五人群集

這裡特別引人注意的是他們的服裝

想說是穿著破舊的日本衣服

卻有人穿著支那衣服

也有穿著古時的蕃裝

是依照自己意思的裝扮

其衣服之骯髒叫人無話可說

衣服對他們來說只是暖身之用

重新讓人感覺這就是真正的原始生活

然而自然之神看來是公平的

如此貧窮的蕃社中

春天依然如期造訪

庭前的冬天枯木中開著純白的李花與薄紅的桃花

我靜心的觀看此蕃社的情景

再想起他們蕃人現在的心情

他們現在的心情不正是表現在他們穿著的衣服上嗎?

如此一想

我衷心的覺得蕃人的指導者在現今的時代更要有警惕之心

稍過下午5點時

抵達東埔的台車起訖站

起迄站內有先前從內茅埔打電話拜託來搬運行李的蕃人男女合計約20人在等我們到達

今晚住宿的地方

必須從這裡登爬十五餘町的陡坡

不過比想像中的還要步履輕盈

途中抓住懂日語的蕃童詢問蕃社的事及做蕃語的研究

不知不覺中就到了宿泊所

三、表新高的景觀

東埔可說是位處表新高的中心地而以溫泉聞名的地方

而且我們今晚住宿的宿泊所是建於展望頗為良好之處

是純日式的大規模建物

備有豪華的客室與浴室

從前庭可將新高山至東埔山的景致盡收眼底

後庭臨東埔溪的深谷

背後是郡大山的原生林

其中並有一大瀑布非常幽邃

我們被引導進入客室

立刻就換穿浴衣飛奔到浴室

浴室有兩間

都是一次可容十人左右的規模

浴槽滿溢出美麗的溫泉水

入完浴後

稍稍等待之間

在筆石分開的平澤技師一行抵達了

所以大家就在煤燈下吃晚餐

並在此迎接入山的第一夜

28日

25名的蕃人背著行李從東埔出發時

時間是早上8點半

這次出勤的蕃人中

混雜著妙齡的女性

不過布農族的女性對於背行李是有相當的自信

道路是橫渡溫泉附近的東埔溪攀爬而上二、三十分鐘後

抵達東埔蕃社的上方

這裡是展望非常好的地方

正對面開展著沙里仙溪的流域

溪的盡頭是所謂塔塔加鞍部

此流域大部分是樹林

上部的針葉林黝黑茂密

回望昨天經過的地方

山面幾乎全是蕃人開墾的跡地

草叢內到處可見輪作的耕地

其中也有讓人驚訝竟然在如此陡峭的地方開墾的所在

由此前進五、六丁

就接近被稱為新高登山第一險地的北仙峽大崩壁

道路橫切高數千尺的崩壁中

通過時想到會有落石、地滑

就覺得很危險

說是這樣

其實腳下也很危險

一丁左右的距離

實在無法快起來

通過難關後

馬上就是北仙峽

北仙峽是在新高主山向北山延伸的稜線與郡大山衍下西南的稜線相互鼻碰鼻的地方

在流貫其間的陳有蘭溪形成絕壁

斷崖上稀疏可見展枝姿態美麗的松樹、櫸樹、栓皮櫟等樹種

真是好風景

手攀斷崖身臨千尺之下的谷底

根本不敢往下看

只聽到水聲衝擊岩石的迴盪之音

出了北仙峽之後

四周稍稍開闊

往南可見八通關

這裡已是陳有蘭溪的源頭

山的狀況和昨日通過的地方全然不同

即使同是草地

草的高度低矮

總覺得顯現出一種高山的氣氛

岩間及草叢之中可見惹人憐愛的石竹(ナデシコ)、玉山飛蓬(マンネンギク)、巖鏡(イワキョウ)等花

前行十丁餘時抵達『雲龍瀑布』(雲龍の瀧)

在橋旁暫歇

用瀑布的水潤喉

也有人用來洗臉

山間的水確實很冷

由此一口氣上爬的地方是樂樂駐在所

抵達該處時是早上11點

樂樂駐在所往前則即將進入原始林

一出駐在所

立刻就經過赤楊的純林

樹幹周長四、五尺的大樹長滿整面

其中一半是呈落葉狀態

宛如內地的秋山風景

隨著前進樹木越發茂密

一進入密林

頓覺寒冷

茂林之中很多青剛櫟(カシノキ)、錐栗(シヒノキ)

偶而也交雜著變葉的槭樹(カエデ)與榆樹(エレノキ)

以海拔來說

這裡大約五千尺

從樂樂往前行一里半餘

抵達對觀駐在所

時間已是下午1點

在駐在所內休息吃完午餐

對觀駐在所海拔約6300尺

附近的森林中有直徑五、六尺的大台灣杉在雜木之中如王者之姿聳立

台灣杉是上世紀的遺物

是台灣特有的珍木

從駐在所的庭院眺望近在眼前的新高北山

連八通關方面也看得到

從昨天到今天都是無話可說的好天氣

不過從剛剛新高山上開始出現的高高妖雲

呈現波浪狀放出燐光

不禁令人懷疑天候要巨變

下午2點從對觀出發

再度進入原始林

樹林更加茂密

真可謂白晝如夜

林相隨著上爬而使扁柏(ベニヒ)、雲杉(トウヒ)、松樹(マツ)、鐵杉(ツガ)逐漸變多

相對地闊葉樹則隱藏在樹蔭中

其垂直變化的植物相實在是非常鮮明

原先以健腳自豪的我們

來到這裡也泰半呈現疲態

腳力也感覺消風了

在林中休息二、三次

抵達下一個駐在所觀高

大約是下午4點

觀高駐在所建於從八通關山奔行郡大山山脈的第一鞍部的稜線上

海拔8300尺

附近出現高山性質的草原

從駐在所庭院可以唾手可得地看到原本完全無法見到的中央山脈中心部

聳立在郡大溪源流的大岩塊是秀姑巒山

左方禿頭的是馬博拉斯山

另外新高東峰巍然藏於八通關鞍部的右方、一副守衛著主山的身姿

剛爬山的新手常常將它誤認為主山

換個角度如從警備方面來看

此地在威嚇郡大方面是重要的地點

亦即通往郡大溪側的馬西塔倫社、伊巴厚社的警備道路是由此分歧

可能是因為這樣交通關係的考量

駐在所裡面有本線(八通關越嶺道)最上部的酒保

我們一行參訪酒保

補給糧食不足的部分

另外聽說此地是本線最大的蔬菜供給地

果然所言不差

耕地中的蘿蔔、白菜、神麹(シンギク)生長良好

從東埔到上面的蔬菜與平地的味道完全不同

有內地蔬菜吃起來的甘甜

大家都在想如果可以的話

希望將高山地帶的蔬菜類運到市場給平地的人吃

下午4點50分從此地出發往八通關

此間距離不到一里

但因為要登爬一千一百尺

所以道路和先前的不一樣而頗陡

陡峭的地方更有的達十分之一的斜度

不過在步行上是頗舒服的地方

道路橫切岩山的險峻山腹逐漸蜿蜒而上

路旁到處有杜鵑、雲杉、松樹等群落

從樹梢之間隱約可見遙遠的次高山及大雪山

實在是非常壯大的景觀

一行中有人看到石板岩中挾有石英層而懷疑這附近有金礦並打碎岩石者

有人採集附著在岩石上的蘭科植物而欣喜異常者

也有人尋找苔蘚類的胞子而專心於分類者

不同領域的怪人群集真是有趣

話題也非常熱鬧

之後逐漸上坡

一抵達寬廣的鞍部

前面展開著輕緩的斜坡

附近的山全部是草地

眼前可見今晚擬住宿的八通關駐在所

駐在所遙遠對向中一行人目標的達芬尖山

不正代表著裏新高在歡迎我們嗎?

血湧肉躍地忘了腳上疲累一溜煙奔往駐在所

蕃人稱呼八通關為Battonkan

以前曾以是中路開鑿之將的吳光亮的總營而聞名

如今是新高登山者經常投宿的重要地方

也因為這樣

台中州最近在這裡設置宿泊所

以方便一般登山客的使用

我們一行也托福可以自在地接受服務

四、進入裏新高

1936年12月29日

八通關的早晨

7點時氣溫攝氏11度

室內比想像中還暖和

但屋外風強

相當寒冷

想來這也是理所當然

眼前的新高北山到八合目為止都積雪

山頂為雲所掩而看不到

一行中的平澤、德永、瀨川等三名

聽到說最近北山開鑿了登山道路

於是食指大動地一大早就去攀登北山

12點再回到這裡後追趕我們一行

主隊在早上8點整頓行李

沿著和新高登山道路相反方向的橫斷道路往大水窟方面前進

這條道路橫切連結中央山脈與新高山脈、亦即從秀姑巒山到新高北山山脈的南面山腹

以河川的流域來說

這裡下的雨水會注入流貫高雄州屏東平原的下淡水溪(高屏溪)

從八通關出發的我們

不久就進入赤松的疏林

此松林中直徑一、二尺的松樹每一町步中約有五、六十棵

樹下嫩幼的茅草中小箭竹、蕨類很多

幼松無數

讓人有經過內地的松山之感

如此的景致延續一、二里

道路平坦

天候不曬、不陰霾

實在是上好的野餐氣候

約前行1小時半

該處有稱為巴那伊克的駐在所

這裡是最近以松茸產地而爆紅的所在

駐在所位於道路上方

登爬起來費力

所以就進入道旁的休憩所聽聞松茸的故事

根據他們說

這附近的松茸從六月底開始漸漸冒出來

到十月底都還有

以內地的松茸季節來說

最快是九月半

所以台灣的產季實在很早

我想早點把它送到內地、好從猛犬連隊(ブル連隊)收刮錢財應該是很有趣的事業

另外很難得地在此吃到剛搗好的麻糬

突然想起剛剛在途中遇到擔著石臼的兩位警手

駐在所的太太談及麻糬的事時說

年底時會按照駐在所的順序送去山羊?(セロー)及石臼

覺得佩服這個好點子

離開巴那伊克前進二小時餘後抵達秀姑巒駐在所

秀姑巒駐在所建於溪谷間

稍有陰氣之感

但臨近荖濃溪源流

其背後聳立著日本第三高的秀姑巒山

從駐在所建物內可以看到秀姑巒山的西方凸角

山腹幾乎是草原

從七合目起的上方是由岩石構成

其中全黑的陰影是冷松及圓柏

雖然離中午有點早

還是在此吃完午餐

12點半離開秀姑巒駐在所

朝杜鵑駐在所前進

道路和早上的不一樣

這次是陡上大水窟山的西北山面

這附近一帶的山

山面不同

林相也有改變

道路兩側松樹很少

多鐵杉及雲杉

登爬一小時左右的陡坡後

抵達展望良好的稜線

前面開展著廣闊的中央山脈

達芬尖山也近在眼前

好像可以一腳跨過溪谷直接過去

但看起來小小的溪谷

地圖上是有一千五百尺的深度

我們來到這裡

任何東西看起來都很小

我想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元氣帶勁

還因為四周整體都很龐大的關係

在如此雄偉的景觀圍繞中前進

不久抵達杜鵑駐在所

杜鵑駐在所建於山腹的高崖上

四周沒有樹木

岩石之間、草原之中整片自生著杜鵑

另外道路的前面大水窟的大斷崖像屏風般地聳立

其中群生著樹形端整的冷松附近

真有看到中歐山岳的風景畫之感

從抵達杜鵑駐在所之後

天氣轉陰

連霧雨都下了起來

通過杜鵑的斷崖時

斷崖的頂上全為雲所覆

雲低低地流動在樹木之間

斷崖越發高聳

更添景趣

出了斷崖後

終於可以眺望到大水窟草原

前行草原十丁餘後

抵達今晚的宿營預定地南駐在所

南駐在所中

有翻山越嶺來此、由高雄州新盛警部補所率領的警備隊員及1931年歸順的玉穗社蕃人30名已經先行抵達

其中聽說頭目拉荷阿雷的次男及四男也一起前來迎接

讓原本對玉穗社的蕃情深具憂慮的一行稍稍安下心來

南駐在所海拔10600尺

以台灣最高的駐在所而聞名(譯註:最高的駐在所應是新高下(今排雲山莊),疑是當時海拔測量不精確所致)

另外直到最近都是危險地帶的關係

周圍築起寬3尺、高5尺餘的石牆

外面再環繞木柵、圍起鐵絲網

作成堅固的防禦

下午6點過後

攀登新高北山的平澤技師一行也抵達

人員就此全部到齊

今晚台中州與高雄州的警備隊聚在一起

因此光是內地人的職員就有二十七、八名的龐大人數

兩間八疊房及一間六疊房似乎無法充分收容而極其混雜

晚餐時享用了玉穗社蕃人途中射中的老猴及鹿的料理

鹿肉生吃及猴肉的壽喜燒相當美味

屋外蕃人燃起熊熊大火

遠遠圍成一圈聚在一起

其中有人借助酒興高聲歌唱

也有人談著有趣、可笑的話題

另外氣溫是寒冷的攝氏9度

也有人空身像貓的睡姿般發出大大的打呼聲

蕃人實在是精神充沛的人

五、中央山脈的縱走

12月30日早上7點氣溫攝氏7度、氣壓523

一出戶外

新高山及雲峰還是從昨天以來山頭被雲所掩的姿態

今早也不見全身

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

但今天要走的中央山脈稜線幸運地明亮

另外目標的玉穗山在雲峰西側可見

真令人覺得振奮

早上8點出發之際

拍了紀念照

東埔社的蕃人與玉穗社的蕃人也一起聚集過來

一看之下

這兩社的蕃人從臉、身形、服裝都大不相同

讓人起疑並非布農族的同一郡蕃

玉穗社的蕃人還是相當原始

相對地對於東埔社這十數年來的進化令人感到吃驚

一行在玉穗社蕃人的嚮導下朝大水窟行進

途中的斜坡是草原

是相當適合放牧的場所

另外這個高處中裸露出屬於火山岩的輝綠岩

實在相當珍貴

本來中央山脈全體是屬於粘板岩

這附近一帶全部是以石板岩為基岩

早上9點左右抵達中央山脈的分水嶺

亦即這裡就是大水窟鞍部

海拔10650尺

道路右側建有定為台中、花蓮港的州廳界的二尺四角界標

站在鞍部的一行

眺望花蓮港廳轄下的群巒起伏山姿

更加油生東部台灣才是山岳之國的感慨

位處高岳重疊之中而特別映入眼簾的

是海拔11157尺的新康山

聳立天空中的新康山雄姿

對於住慣山裡的蕃人來說是非常高聳而尊嚴的存在

在布農族之間有很多的傳說

我以前曾聽布農人說

在本島因為洪水而即將沈入海底時

布農的祖先逃到新康的山頂避難而保存了性命

另外

在左邊與新康山對峙的喀西帕南山也是很巨大

流貫新康山與喀西帕南山之間的拉庫拉庫溪的遙遠彼方也看得到海岸山脈

這景致不管眺望多久都不會厭倦

我們沿著稜線從大水窟之後完全沒有道路的草原一路向南前進

熟知土地的蕃人中也有人選定好走的山腹穿越海拔低的鞍部而行

我們一個個跟在後面走

但在一萬尺以上的高山

腳程卻無法像蕃人一樣

這附近除了是本島山岳的中心地

也是新高國立公園預定地的核心地帶

芒草因為冬天枯萎而失去綠意

不過還殘留龍膽、玉山薄雪草、玉山抱莖籟簫等惹人憐愛多花朵

東北石松(ヒカゲカヅラ)、玉山薊一副現在是我的天下的氣勢般展露其深綠之色

甚至到令人有可憎之感

另外岩間山蔭中有杜鵑、高山杜鵑、玉山假沙梨(カマツカ)、薔薇、高山白珠樹、馬醉木等灌木形成群叢

令人想起盛夏之花

中午12點左右

越過海拔10486尺的無名山

下午1點半抵達憧憬的達芬尖山、蕃稱Harinboro(ハリンボロ)的絕頂

一如尖山之名

山頂部形成一個三角錐狀

南面看起來無法下去

所以再回到北面、橫切東面的崩地

這個崩地是從石板岩層面滑落的岩場

向東傾斜50度

現在即將通過的場所寬約二、三丁、高五、六百尺的規模

橫切的人沿著岩石的隙縫像螃蟹般橫著前進

S君途中對前頭的人發脾氣說

『我們和蕃人不一樣,沒辦法學山羊的樣子』

臉一陣紅、一陣青

這實在不是沒道理的話

每一個人都使出命懸一線的絕活

切過岩場後

抵達南面寬廣的斜坡

這個變成鹿的遊樂場實在是太可惜了

蕃人說

這附近很多鹿及山羊

岩石上也看得到石虎的糞便

這裡真是令人心情愉快的草原

南方隔著今夜的宿營地的溪谷眺望海拔10830尺的轆轆山(タウンタウン)

左方沿著分水嶺可以看到交通局橫斷道路預定路線的大鞍部

一行由此離開分水嶺朝宿營地下往南方的稜線

途中從海拔約九千尺開始進入赤松之林

尖山的南面一帶很多赤松的散生地

靠近溪谷時山面突然變陡峭

不論哪一面都似乎難以下降

只能跟在蕃人後面前進、踏著樹根、攀附岩石

下午4點半過後終於抵達宿營地

宿營地是溪畔的一處稍平的樹林地

海拔7800尺

蕃人稱為斯巴卡蘭(スバカラン)的地方

抵達宿營地的職員則各自依所分配的任務進行

有搭帳篷的、有準備食物調理的、有整理物品的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中熱鬧非凡

這段期間中順利搭成三頂很棒的帳篷

帳篷中底下鋪設箭竹及茅草

上面再鋪上草蓆

所以看起來像是很讚的座席

日暮黃昏時終於吃完晚餐

並分成調查員與警備員進入帳篷

不久有人通知去打獵的蕃人回來了

往帳篷外窺看

 一個年輕人一手持槍背著山羊站著

大家一面喊著『山羊、山羊』一面從帳篷衝出

喧騰不已

S君覺得機不可失便找出相機燃燒起鎂片

蕃人大為吃驚

仰望天空

不見半顆星星

可能是霧雨

雨從樹葉滴下

就寢後仍然擔心起明天的氣候而遲遲無法入睡

12月31日早上7點從斯巴卡蘭出發

氣溫攝氏15度、氣壓565

路徑取往轆轆山

登山口是雜木林

上爬二、三十分鐘後

進入鐵杉的森林

這附近的鐵杉似乎是樹身偏矮

但樹幹很粗

直徑八尺左右的鐵杉稀鬆平常

樹下整片密生箭竹

而且其高度達一丈餘

通過時簡直是像鼬鼠的身姿

必須用兩手撥開箭竹、鑽入叢中不可

讓人幾乎無法呼吸

看不到前後的人時

就變得非常膽怯

通過此一難關後

抵達燒盡森林後的草地

大家看起來頗疲累

跌坐在樹頭、岩石上

一動也不動

從這一帶開始天候變得稍稍險惡

飛雲頻頻往來

聽到今天的行程不輕鬆

就再度提起精神向前急行

從轆轆山的八合目附近開始風雨變強

周圍全為雲所掩

寒氣逼身

想來這寒冷是當然的

因為在這個時節進入冷杉生長的寒帶林域而且又從頭上享受風雨的洗禮

不過一行並不為所屈

以昇天的氣勢朝山頭行進

11點左右抵達轆轆山頂上

之後走在像鋸齒般的稜線

再越過大山崖

約12點時終於抵達寬廣的草原

可能是天助我也

抵達草原後

雲稍微開了

花蓮港廳方向的新山容在眼下展開

然而這也只是短暫的瞬間

時間已過12點

雖然覺得肚子餓

但風雨未止

也沒有吃午餐的地方

就相互勉勵說再一下再一下地往前行進

但風雨仍然不止

所以下午1點左右在圓柏的林影中避風並焚火吃完午餐

用地圖看前路的今晚宿營地

看來還要3里左右

稍微有點擔心究竟可否順利抵達

因此在午餐後就立刻叫負責宿營的人先出發

主隊則先取暖後再追上

路徑從此之後就始終通往稜線的東面

有時進入松林

有時出草原

上下、迂迴山腹不計其數

下午4點半抵達稱為馬斯闊拉拔(マスコラバ)的地方

馬斯闊拉拔位於雲峰的東方、海拔約10400尺的地點

溪谷中有冷杉的純林

流著些許的溪水

實際上我們今晚的宿營地還在這前面

但因這樣的風雨使得該地變不適合

所以蕃人就選這裡當成今晚的宿營地

就在此處開始做宿營的準備時

卻怎麼找都是山面陡峭而沒有搭帳篷的廣場

沒辦法之下只好在草原的小凹地中搭起帳篷

帳篷內地也不平

用石板岩及冷杉樹葉鋪在下面

上面再鋪上鹿皮與草蓆

座位勉強可容入坐

但這種情況有帳篷真是難得

進入帳篷更換濕衣時

開始有死而復生之感

入晚後風雨越發激烈

沒有人會將頭鑽出帳篷之外

而不顧這樣的雨勢

炊事的承辦在森林中準備晚餐

實在叫人不忍

在同一森林中蕃人五、六位聚在一起焚起熊熊大火取暖

不久晚餐煮好了

兩大鍋被搬到帳篷內

一鍋是飯、一鍋是湯

要吃晚餐時

因為今天是1936年的歲末

就拿出酒、威士忌出來

另外又各自陸續從背包取出密藏的好料

海拔一萬尺的高山突然就開啟酒宴來

吃完晚餐

因為寒冷及疲累

大家一致決定要早早入睡

由於今晚的天幕搭得很狹窄

必須相互重疊才能睡

所以雖然是就寢了

但身子無法動彈

很難入睡

可能是晚上10點左右

被巨大的打雷聲吵醒

外頭是宛如傾盆大雨的豪雨

帳篷各個地方都在漏水

又持續著閃電、雷鳴

真叫人嚇破膽

比起這些

我更擔心的是帳篷搭在山谷間的凹地

如果雨水向下聚積

今晚就不用睡了

另外如果山中出現水流

帳篷就不用說了

連毛毯等其他一切物品都有被流走的疑慮

我以前曾嘗過這樣的苦頭

所以一時之間很怕會變得如何

幸好雷鳴三、四次後就停了

雨也變小

所以又再度入睡

六、不安一夜的黎明

1937年的元旦

很難得地是在雲峰的山肩、海拔10400尺的高地迎接

跨年的雨依然未停、風吹響冷杉樹梢的駭人天氣

連從帳篷探出頭來都覺得恐怖

從帳篷空隙中恐懼地向外窺看

前面的草原整面被從谷間吹上來的雲所洗容

氣溫攝氏5度

蕃人都說現在會下雪而急著下山

沒辦法之下決定下山

簡單享用了雜煮與酒

早上9點從馬斯闊拉拔出發

被風吹、被雨打

年輕人反倒精神越出

大家都讓人見識到非凡的氣勢

特別是蕃人因為是五天來頭一次要返家

所以腳程比平時還快

我們也避免落後地從後追趕

路徑朝著雲峰斜斜往右登爬草原

但現在在哪裡?

雲深不知處

大家都不知道

約經過一小時後

抵達一處高山

因為是好地點

大家就朝皇居的方向列隊合唱『君之代』的國歌

之後短暫沈思默考

然後祈求聖壽萬歲與國運昌隆

站在高峰

在雲烟之中

曝曬風雨中的身體從心中感到清淨

歌唱的君之代歌聲

感覺傳送到了千里的彼方、九重的皇宮

 二、三位蕃人在列中也一起合唱

實在太令人意外

除了一驚外

也實在高興到眼淚要掉下來

不禁從口中吟出一句

『與蕃人雲峰迎春,欣喜於歌唱君之代的盛世』

在山頂以魷魚為佳餚舉杯後下山

這之後和中央山脈告別

路途往西

雲不知何時才能散去

斗粒大的雨滴摻雜著冰雹從谷底吹上來

其寒冷讓指尖、腳尖宛如要割裂般

不知不覺間將手插入口袋

每走一步身體就失去重心

稍為不小心就跌倒

穿著披風的S君跌倒的事變成話題

後方不知是誰形容說那個樣子很像不倒翁達摩

原來如此

跌倒很拿手

爬起來時也很快

他大笑說柔道數段的人身手果然不凡

早上10點半左右抵達有積水的鞍部

從這附近進入樹林

樹種依舊是冷杉

還是未脫寒帶林域的高地

再下行30分鐘的地方

可能是在9000尺的附近吧

就在覺得雲稍稍轉薄之際

看見右方附近一座衝破雲層的冠雪之山

山頂僅僅是草原

森林的衣飾中在肩部形成一薄薄的白絹之裝

雲間所見的雪景山姿

有著無法言說之趣

在元旦看到這個難得的雪山之景

讓原本陳腐的氣氛完全一掃而空而綻放出像正月的笑容

打開地圖判讀

那是位於雲峰西北稜線、海拔10500尺的假山頭

12點稍過的時候

抵達拉庫音溪支流的一條無名溪的上方

這裡說是溪也只是空有其名

是滾石相疊的陡峭山谷

只不過流著稍許的水而已

我們在此搜集枯木焚火

並在雨淋中吃午餐

T兄又慣例地用固體酒精煮咖啡

咖啡是每餐都被招待

但這次招待的咖啡滋味特別好喝

真是一碗值千金

話雖講得有點過頭

不過沒有咖啡的話

飯是吞不下的

午後的路程還很遙遠

就因此加快腳步

通過雲峰與玉穗山(10063尺)之間的鞍部時

雲又開了

眼下可俯瞰拉庫音溪

溪床被崩地所流出的土石所埋

溪的對向以海拔11000尺、蕃稱向陽山(シポポス)為中心

中央山脈的連峰中腹高高地飄著雲而巍巍聳立

看起來很高也不是沒道理

因為從溪底到山頂有7000尺高而可近在咫尺地眺望

實在是壯觀的絕景

通過鞍部後抵玉穗山的東南山腹

山面甚為險峻

道路橫切二、三處崩地

不過並不覺得太危險

這附近的森林大致上是闊葉樹

赤楊、阿里山千金榆(アリサンシデ)很多

針葉樹方面有松樹與雲杉交雜

從崩地可清楚看到雲峰的西面

上部是草原

從八合目以下雖成樹林

但崩地多

到處有山肌裸露

下午5點左右

終於抵達玉穗山南稜海拔7500尺的地方

此處是五、六丁之間的草原

左下的山腹可見二、三蕃屋

據他們說

這是玉穗社中稱為馬斯拉拉(マスララ)的小社

其蕃人是十數年前由玉里支廳的大分社方面移住過來的

另外拉庫音溪的對向庫哈諾辛山的山麓中也看得到稱為Shinabobaran(シナボバラン)的小社

讓人覺得距離今晚的住宿地、拉荷阿雷的家應該不太遠

蕃路從草原的中段下往右邊的森林

這裡是壯觀的原始林

青剛櫟及紅楠的大樹鬱鬱蒼蒼

樹下糙葉赤車使者(キミヅ)、紫麻(イハガネ)、繡球花(ナガバコンテリギ)等很多

另外亦到處可見闊葉的台灣八角金盤(タイワンヤデテ)、鵝掌材(フカノキ)

進入林內後突然就暗起來

在感覺下降千尺的地方

碰到拉荷阿雷的長男斯巴雷(スバセ)以頭目父親的代理人帶領一位隨從前來迎接

一見之下

他們的溫和風采及其後的致意方式

實在是端正之至

實在很難想像他是一位蕃人、而且是四、五年前都還在馘首的蕃人

再下十四、五丁之後

急速的日暮黃昏

腳下變得很危險

有人單腳滑倒而發出怪聲

也聽得到覺得好玩的笑聲

突然到了點燃松明的時刻

住慣山裡的蕃人就了然於胸地從各自背負的網袋中取出油松(コヘマツ)(松脂多的木片)點火

附近突然明亮起來

 從陰暗之中微微浮出立木的一帶

宛如360度的大展望

腳下也是前後三、四間的距離都很明亮

路程離玉穗社還很遠

日暮後約一個多小時通過森林之中

終於抵達開墾地

大家提起精神跳下焚燒過後的耕地

不久就抵達寬廣的道路

這裡已經是拉荷阿雷的後院

拉荷阿雷的家外觀簡陋

但屋內很寬廣

正面的寬度十五間、深六間的規模

然後不管是柱子、牆壁、屋簷等全部都是檜材建造

令人驚訝搜集了這麼多的材料

蕃人不論是砍倒直徑六尺的樹木、建造寬三尺的木板或取角三間物的柱子

全是用一支番刀處理

讓人覺得如此的建築要花費很大的努力

進入位於中央的五尺之門

正面的小米穗毫無空隙地堆到12尺高的天花板上

其量之多甚至很難推定是否有幾百石

依據後來的談話

如果合併計算儲存在別地方的玉米

那三十餘人的家族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繼續吃四、五年

環顧左右的內面

兩側備有爐子

其內薪材熊熊燃燒

抵達後不久

代表我們一行的平澤技師和頭目拉荷阿雷相互致意

隔著置放在土間正中央的燭台(裁切分枝有三的樹枝倒放變成三腳)上方焚燒的油松明火

全員的內地人與全部的蕃人相對而視

其情景實在是文明人難以想像的古式會面

我們以平澤技師為中心

警官嚴密地守護

對方數十名的蕃丁圍著頭目屏息以對

由平澤技師先開口

在新盛警部補的翻譯下告知來意

也對遠道前來迎接表示謝意

對此

拉荷阿雷以非常柔和的蕃語

慰勞遠道而來的辛勞

對位居山奧之處而沒有什麼可以招待感到汗顏

並請不用客氣盡情滯留為禱等等

在行禮如儀的致意結束之後

我們贈送的伴手禮中

送頭目的是一套青年團服

對其家人則送綿布

蕃社裡的人每戶各送一面日之丸國旗共30面

出勤的蕃人則送一瓶糖蜜酒

這個時候所有的蕃人都露出高興的笑容

七、蕃屋的生活

今晚的住宿地拉荷阿雷的家是約三十名的大家族

主人拉荷阿雷雖是六十五、六歲的老人

但卻是骨骼健碩的大漢

也有著豐頰的臉龐

孩子以長男為首共有男丁四名

目前四人都已娶妻

所以小孩子很多

我們更換被雨淋濕的衣服

因為終於平安抵達這裡

所以就舉杯慶祝

菜餚是拉荷阿雷餽贈的豬與雞

還有從中之關駐在所送來的新鮮蔬菜料理

實在是很豐盛的招待

蕃人在右側的集合所分成二、三組開始喝酒

酒醉在疲憊之後來的很快

不久蕃人與內地人也聚集在一起

互相倒酒地四海皆同胞

毫無隔閡地交杯喝酒

完全是一幅美好的正月情景

腸中有日本清酒與蕃人小米酒混合成的雞尾酒

平時討厭酒的A君及Y君也被年輕蕃婦強邀喝交杯酒

果然看他們很難拒絕地用一碗小米酒相互就口一起喝

真叫人笑得合不攏嘴

蕃人酒量很好

酒戰內地人處於劣勢

屈居下風的我們立刻就從戰場撤退靠近爐旁

一副要向旁邊的拉荷阿雷求救的樣子

拉荷阿雷雖然老

但因為是一社的頭目

所以蕃人不敢隨意靠過來

特別是拉荷阿雷幾天前開始下痢

今天一滴酒都沒喝地橫躺在爐旁

看起來他的病狀不是很好

所以就立刻給他藥物

透過新盛氏將他送回寢室

原本平靜無風地帶的爐側

一旦拉荷阿雷不在

醉醺醺的蕃人就又抱著小米酒圍過來

屋內已經變成七、八十名男女交雜歌唱、歡笑、談話、跳舞的狀況

完全是混亂騷動的喧鬧

不過這裡面的拉荷阿雷長男斯巴雷與次男的妻子華利斯

不太喝酒地不停監視著所有動靜

華利斯是玉穗社首屈一指的知識份子

是曾在教育所接受正式教育的女性

很懂內地語

所以即使是凶暴的蕃丁也似乎不敢造次

嚴然是玉穗社的王妃

我們因為疲態盡露

就找好時機告辭進了左側的一室、被稱為次男夫婦起居的地方

這個房間深五尺

腳伸長時稍嫌狹窄

但左右有十五餘尺

下面鋪設木板

外面開著採光用的二個小窗

出入口是木板的拉門

有利自由開閉

以蕃屋來說算是漂亮的房間

棚上擺設有王妃的鏡子等隨身的物品

灑了捕蠅粉後蓋上毛毯就寢

1月2日

今天從早上就下雨

氣壓640

海拔4620尺

早上7點氣溫是寒冷的攝氏7度

打開木板門

土間還有人在喝酒

但大半是醉死般衣服未脫地放任形骸躺在爐邊到石板岩的土間

坦白說是不想再看的醜態

走出戶外眺望周邊

拉荷的家建於從荖濃溪溪底上爬約500尺的山腹

母屋面向西南

是眺望上稍好的地方

溪對岸的山上半身為雲所覆

只見到山腳

該處幾乎是草地

山腳一帶陡峭

到處有崩地

登爬背後的小高丘

遙遙可看關山越嶺道的中之關駐在所

拉荷的住家玉穗社小社

戶數僅兩戶

周圍可見以前開墾的跡地

現在泰半已成草叢

不太廣闊的耕地中爬著蕃薯藤蔓

也有南瓜的果實斜躺著

看來似乎土地相當肥沃

吃完早餐

圍在爐旁就今天的行動進行討論

結果是因為下雨而完全無法行動

決定今天一天滯留於此

抬頭仰望天氣發發呆想一下東西

這樣一決定

緊繃的心也就鬆弛下來

大家都聚集爐旁

沈醉在所有山的話題

狗、豬、雞也聚集到爐旁來

蕃屋內雜居著所有動物

拉荷宛如是釋迦摩尼一般

豬、雞也聚集到他身旁

昨夜抵達這裡時的拉荷完全沒有精神

但今天好像變了一個人般開朗而元氣

一大早就去砍材

藥效這樣厲害

實在了不起

談話的對象逐漸轉到拉荷

他今天也打開天窗暢談

不過當談到他的故鄉玉里支廳大分社或出生地Eshiro(エシロ)時

果然他的心情也跟著動搖

懷念之情宛如忘了現狀

對向的爐子裡

又有人圍坐開始喝酒

女人們也拿出二、三個可裝三、五斗的酒桶

用力地在擠酒

雨下著

今天應該是整天喝酒吧

這個後果令人擔心

(致歉)『本次旅行,很遺憾原本預定的新高山脈縱走,因為雨及深雪所禍而未敢執行,之後改由關山越嶺道回北。無聊的紀行文

竟在珍貴的版面連載三次,深表謝意,也就此擱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