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登山日記(節錄)

譯註:本文譯自鳥居龍藏「新高登山日記」,收錄於小田內通敏與吉田賴及共編的「日本地理精說」,東京弘文館1902年出版。資料由李梅樹紀念館小威提供資料,謹致謝意。

小田內君目前在編輯一本頗富趣味的文學性地理書,並希望將我以前攀登新高山時所拍的該山照片放在卷首。我對照片因該君而得以公諸於世感到高興。

新高登山,最初並非我的目的。我在嘉義山中的阿里山蕃調查結束後,想從那裡跋涉阿里山草地出濁水溪進行布農蕃調查。明治33年4月5日,從知母朥(チブラ)社出發(海拔960尺),人跡不絕,步行阿里山草地,同月6日下午3時許,來到阿里山草地盡處與濁水溪方面的中間、海拔2550米的Yabuguyama時,望見新高山躲藏於雲間,因此讓我首度萌生登山的好奇心。我抱著前面可是新高山而下定決心即使迂迴也要登頂,然後再下濁水溪方面。所以此行可說是專業之餘的行樂。

本書夾頁的新高山圖,是我們從玉山前山Poaba海拔3400米所拍攝的新高山,照片合計連續拍攝5張。

我對文字笨拙,因此無法撰寫美文,只是根據事後印象所及記錄旅行當時的情形,並提供日記一節,作為替代新高山的說明。誠然,日記(步行時所記錄的文字)完全是當時所寫的情形,絲毫未加訂正。讀者觀看新高山的地圖時,希望務必閱讀此一日記。特別是4月11日的項中,從海拔3500米起,完全是新高山連峰,因此閱讀沿此連峰行進的記事時,期望務必與地圖對照。其沿山峰行進,實際上就是表達在圖中的雲際輪廓上。

明治35年6月鳥居龍藏

(1900年)4月7日

晴天,無風,只聽到溪水的流水聲。起床外出一看,我們身在松樹之間,令人聯想彷彿身在故國的須磨、明石。如今在台灣的山中而可以看到這景色,非常高興。

池畑君依據昨夜的決議,帶領通事與3名蕃人,早上7點左右朝東埔社出發。這是為了帶領該社蕃人前來以作為新高山的嚮導。該氏等外出後,只留下我及森氏、沃固(ウオーグ)、巴斯拉(バスラ)合計4人。

今天天氣也很好,萬里無雲,新高山應該清楚可見,心想適合拍攝新高,所以我和森氏、沃固、巴斯拉一起攜帶相機,早上9點想要到昨天來過的分水嶺,就開始攀登Pakana。穿越竹林、撥開樹木、雜草,約30分左右,抵達Yabuguyama。在這裡,首度看到冠著白雪的新高山。

一行想要拍攝這景致而架好三腳架,但天氣突然開始變化,白雲忽然遮掩新高山。因此在此等候2、3小時,靜候雲霧散開。但最後卻未能達成目的,一行不得已只好收拾相機開始下山。內心嘀咕,昨天來這裡時,應該馬上拍攝才對。不過,今天的陳有蘭溪與東埔社兩方面都可遠望。

4人沿著來時路回到露宿地。我們覺得肚子餓,所以立刻就搜集枯木生火,並將小米與米混在一起煮粥。今朝出發的一行,為我們留下今明兩日可吃的糧食,分量極少。森氏以椰子碗盛了小米與米共2碗並放入鍋中,剩下的充當到明天的糧食。這樣的狀況,以旅行來說,實在有趣。

晚餐也是同樣的份量。這樣一來,糧食的8成,幾乎已經吃光。剩下的只有椰子碗2杯的米與小米,不得不用此來支撐明天一天。

今夜月亮清明,星星亦滿天輝耀。我從松間眺望這月亮與星星,靜靜地就寢。在我想睡之際,綠色的美麗小蝶在我露宿的地方飛舞,立刻予以採集。

4月8日

晴天。早早起床。糧食只剩一頓。在前往東埔社的一行歸來之前,我們只用這小量的糧食過活。如此一想,就兼作早餐與午餐地在10點左右吃飯。這頓飯和昨天一樣,是混合2碗米與小米煮成粥。這樣一來,糧食已經告罄。

吃完飯,我離開草屋,攀登到昨天的山上,並拜託森氏進行新高山的拍攝。該氏慨然應允,並帶領隨行者沃固一人前往。我和巴斯拉2人留在小屋。我在這期間進行種種的調查。

不久,森氏歸來,並拍攝了以下的照片。今天的新高山拍攝,時機很好。

1.從分水嶺眺望新高山 2張

2.眺望阿里山草地 1張

3.從ラマセン溪?(楠梓仙溪)上游眺望新高山 1張

4.同上地點,連續兩張關山連嶺 2張。其中1張新高山,可能有誤也

說不定。

咖啡有剩一點,於是我們就喝了,心情愉快。下午4點左右,池畑氏率通事劉闊及知母朥社3名蕃人歸來。又,該氏也一如目的,有帶東埔社蕃人2名前來。

池畑氏另外採購了數日份的糧食。主要是雞、小米、蕃薯等。一行立刻煮小米、剖雞、吃晚餐。其美味真是無法言喻。

一行決定明天就要從Yabuguyama山向東方攀登新高山。今天隨同而來的東埔社蕃人,就是全為了擔任此行的嚮導而來的。此行如果順利,可說是本國人未曾到訪的探險。目前為止的2、3位新高山攀登,都是從東埔社、八通關抵達山頂後再回返該社。這次我們走的路線,是由Yabuguyama山向東方登頂新高山,再由此前進下往東埔社。這樣一來,我們所做的努力必須是原先登山者的2倍不可了。加以,我們一行最初並非單是為了攀登此山的目的而來的,而是從阿里山跋涉濁水溪方面的途中,眺望巍峨的新高山而忽然湧起攀登此山後下濁水溪方面的好奇心,所以並無特別作登山的準備而只是被好奇心驅使以至於有此行。

為了日後的紀念,我們削去松樹間的露宿小屋的松樹皮,並記下如下的文字:

明治33年4月6日、7日、8日在此露宿,9日從這裡出發攀登新高山。鳥居、池畑、森

(原文:明治三十三年四月六日、七日、八日こゝに露宿し,九日こゝを発して新高山に登る。鳥居、池畑、森)

一行中沒有人帶墨汁,不得已,只好用墨水(インキ)書寫,再用蠟塗上。

寫完之後,我和池畑、森氏等人針對明天登山的事宜進行種種商議。本來此行尚未有本國人攀登過,所以為了引導後人,決定每登山500米,就在樹間留下一面國旗。森氏立刻開始作國旗。山中旅行,原本是不會做這樣的準備,不得已之下,將一行身上多餘的白木綿割下來,再將蕃人帶來的紅布切成圓形後貼上。另外,在即將抵達山頂時,再放置紀念物。今夜就為這些事情忙碌不已。

從東埔社來的2位布農蕃人,與我的阿里山蕃隨從完全語言不通,雙方只能以比手畫腳方式溝通。又,通事的支那人也只懂阿里山蕃語,不懂布農語。因為這樣,雙方常常沈默無語。

兩蕃平時關係惡劣,也互取首級,彼此並不親近。起臥處也各別不同,槍枝也互相放在就近處。

晚上11點左右,在草床上就寢。今夜也是明月當空,並從松樹間瀉下光芒,其景無法言喻。

4月9日

晴天。今天是攀登新高山的日子,因此大家早早起床,打點各自旅裝並整理行李。早上7點離開來此露營的Tataka,一行朝Yabuguyama方面勇敢出發。

抵達Yabuguyama山時,太陽還未出現山端,新高山的三峰在雲霞之間微微可認。我比東埔社的蕃人稍微提前出發,之後再相會後一起出發,所以在此稍待。不久之後,他們來到此地,因此從這裡一起朝東方攀登而行。此處我的高度計顯示是2500米。

我們決定以此為基準,每上爬海拔500米,就留下一面小國旗。

由東埔社來的2位響導,聽說沒有從這方面攀登新高山的經驗。這樣一來,一行變成沒有任何人知道路了。雖然如此,新高山在前面高高聳立,所以即使不知道路,只要向目標前行,豈有抵達不了的道理?一行就這樣一逕地朝其方向前進。

新高山的形狀並不像富士山由一座火山的圓錐形山峰所形成,而是由三峰所成。這個形狀可由這裡清楚眺望。而三峰中,中央的山峰看起來最高。截至目前為止,本多博士及其他登山者所爬的山是其左方的山峰(龍藏曰:即地圖的針葉樹上的山峰)。於是我們決定攀登三峰中的最高峰(圖中的最高峰)。

新高山的三峰,臺人在雲林縣採訪冊中已有如下的記述(聽說支那人稱新高山為八通關山Pattung kwang):

八通關山又名玉山。在縣治東一百餘里。三峰玉立,高插天外。峰頂陰約雲端,奇幻莫測。山無大樹草木出土。輙為寒霜凍沽。四時積雪。六月不開行。終日皆履雪。地及彰化縣所謂雪山也(中略)。是山四面皆雪。人跡罕到。山頂如白雲封護。一遇晴霽,雪為日所激,光彩異常。前人以此名為玉嶂流霞,列于八景。

雖然只是形式上的,我仍沿襲本國的古風,折下樹枝充做「幣束」之用(譯註:幣束係神道教在祭典中用於供奉神靈的紙條或布條,外觀為兩條紙垂夾在木製或竹製的竿子上),途中並進行膜拜。但可沒裝模作樣學王朝時代的人物。

道路沿著Yabuguyama山的山腹而行。這地層是由粘板岩組成,岩石因為風化作用而崩壞,生蕃因為時常來這一帶狩獵而有燒山,因此缺乏樹木,偶而有的,也只是針葉樹的枯株,僅茅草與蕨類異常繁茂。

我們行走的路途,右方是深深流入蕃薯寮方面的楠梓仙溪的上游,水聲聽起來很恐怖。聽說沿著這流水而行,可以抵達達邦社(タッパン)與知母朥社(チブラ)。我們緊踏崩落的岩角,抓住茅草,手腳一面被荊棘劃傷一面採集植物而行。想到如果踏錯一步,就會突然掉落到千丈的谷底,我們就不禁毛骨悚然。

步行實在艱難,在海拔2600米的地方稍事休息。在此,正面可見新高山的山頂冠上白雪(?)。再往前行,在海拔2730米的地方,拍攝該山。

面向東方,看到遙遙高聳的一峰。蕃人指著這山說Yewiwu。應該是關山或是卑南主山吧。

到此為止雖然沒有路線,一行仍朝著新高山方向冒險犯難一步步登爬,但在海拔2800米的地方,突然失去通路,令人不知如何是好。新高山也看不到。特別是一行認為山上一定有水,來的時候並未準備飲用水,因此大家都覺得口渴,呼吸急促,一步比一步艱難。不得已將帶來的蕃薯按等分分配給大家啃食,以補充水分。起初吃起來還感覺有水分,但最後卻宛如嚼石。我在某一松樹的腐朽樹幹發現有聚集少量的雨水,就以此潤喉。這水大約是半個墨水瓶的分量。從這裡起,道路沿著山腹逐漸往上。此邊山腹一帶的樹木,大部分被蕃人燒了,僅枯木殘立,但荊棘異常繁茂,其困難難以言喻。我們通過這裡,終於抵達海拔3080米的地方。在此處拍攝一張照片。到此為止看到的主要是松樹,但由此起鐵杉(トガ)?變多,地質也是粘板岩,受到風化作用更為嚴重,完全只露出岩骨。加以,此邊是山頂,其寬幅僅約數間,傾斜陡峭,登爬之困難,難以筆墨形容。

我們一滴水未進,也無法煮炊,從早上起就單調地攀爬樹根,沿著岩角作著相同的事,只是一逕地往上行進。我們至此才開始感到水之可貴。

一行困難重重,在相互幫助下持續往上行。突然前面出現新高,其被夕陽暈彩之美,無法形容。我想到現在一行所站的山路,也是接續著新高山,心情就非常愉快。想要在此拍攝新高,但一行的疲累甚巨,所以很遺憾今日並未拍攝。

從這裡稍稍往下,在太陽已經沒入西山的時分,決定在海拔3200米餘的地方露宿。這裡雖是山嶺,太古以來的針葉樹高高並排聳立,下方箭竹叢生。一行各自選擇最喜歡的地方作為今宵的露宿地。這邊是連生蕃都不來的土地,完全沒有像獵寮的小屋,所以我們不得不在此搭設臨時睡床。

一行鋪設箭竹,靠著橫陳的樹木,僅僅從頭蓋上毛毯來渡過今宵一夜。一行的露宿地相互靠近,搭設在三個地方。生蕃撿來枯木,生火取暖。然而這裡發生最困難的事,即是晚餐一事。一行今天從露宿地出發以來,既未吃飯,也未喝水,僅僅啃食蕃薯而已。所以其空腹,不用說是焦急地想吃晚餐。但要汲取下方的流水,恐怕要花費半天的時間。這樣一來,一行雖有帶小米,但無水煮炊。不得已,今宵只能空腹忍渡而在此露宿不可了。明天抵達新高山頂之日,也應該沒水。想到要是繼續這樣,我們的前途不知會如何?就不由得內心煩悶。

在這樣的情況中,不禁懷疑起看到白白的新高山頂究竟是不是雪?想到目前為止攀登新高山或記錄其紀行的人,很多都說新高山沒有雪,那不禁令人起疑山上看起來像白雪的東西,並非雪,而完全是粘板岩因為太陽光線的輝耀而看起來像雪而已。然而,也還不能確定沒有雪。總而言之,聽天由命,大家相互說只要身體能動,就繼續攀爬。萬一有雪,就可使用,要是沒雪,一行就只好將骸骨曝曬於新高山頂。一行以樹根為枕、以箭竹為縟、蓋著毛毯,一面數著天空的星星,一面因為日中的疲累而貪圖一睡之夢。清澄尊貴的月亮女神在蒼鬱的針葉樹林中投下光芒,讓露宿地呈現一幅詩一般的圖畫。

4月10日

晴天。太陽還未升到新高山頂之時,已經整束旅裝,飯也沒吃地在早上6點離開露宿地。我們的希望是儘早到達有雪的地方,然後享受煮雪當成熱開水,再用來煮小米的樂趣。

從露宿地出發後,就只是攀登岩骨露出的陡峭道路而已。腳下是深深的谷底,乍見之下令人毛骨悚然魂不守舍。行進一小段時間,抵達海拔3460米的地方。此處有一小針葉林。新高山聳立在幽微的朝霞之間。就這樣,隨著茜色朝日的升起,朝霞之幕散去,本國最高的新高山,身著清新白妙的衣裳嚴然屹立於我們的面前。我們眺望這不久將前去的此新高山,雖然空腹,仍然鼓起更大的勇氣,從此地出發。就在我一面製圖之際,池畑氏大聲喊叫「有雪!有雪!」。我朝該氏的呼叫聲方向望去,令人高興的,雪在我們站立的北側。此時,我和一行的欣喜之情無法言喻。實在太過於高興,我和池畑、森等二氏立刻一起下到有雪處。雪積了8寸到1尺餘,這應該是殘雪。

我立刻命令生蕃將此雪搬到上面來。他們也因為得以煮炊而大為高興,並先我之前將雪搬上來。一行立刻造竈,撿拾枯枝作為燃料,並將雪放入鍋中。水滾開後,立即煮小米。另外取出帶來的咖啡,加入砂糖,做成咖啡糖。小米煮好後,大家靠攏一起享用。在此再度回神而滋生數倍的勇氣。

嗚呼!如果沒有這個雪,我們將身處困難之境,一行因為飢餓而像新高山的露珠般消逝也說不定。這樣想來,實在是非常危險。昨天出發之際,也想說會有這樣的事,所以折了樹枝作為幣束,並向此山嶺膜拜,此一嚴肅的祈禱,神明有感受而保佑我們平安。

我在此這樣想道。這裏既然已經有殘雪,那彼方新高山頂所冠戴的白妙之物無疑全部是雪。一行的勇氣因此更加煥發英氣,並焦急地想要儘早從此處出發。出發之際,為了留念,就拍攝了在此吃飯的情形。

一行吃完飯,在朝新高山出發之際,我及森氏立刻架好相機,連續拍攝了5張照片(插圖「新高山」的原照片即是用這個照片)。

我們休息的這個地方,是所謂的玉山前山,生蕃稱之為Poaba。

由此道路往下,如此一來,一行一直下行,途中碰到一隻鹿。此間的道路大致是竹林,時而交雜針葉樹。在海拔3350米的地方休息,在此再度拍攝新高山。由此下陡坡,仍然穿越竹林,渡過一小溪,再度在海拔3250米的地方休息。由此愈發前進,抵達一溪畔,這是海拔有3240米的高處。此溪是楠梓仙溪的上游,時間是下午1點半,本日的行程僅約2里。此溪水清而冷,且久違地看到水,所以非常懷念。我們決定今宵在此溪畔露宿,並以繁茂的箭竹處作為露宿的場所。之後準備煮炊,並命令蕃人洗滌目前穿著的滿是塵垢的衣服及其他骯髒的東西。

今夜的露宿是在溪畔,而且沒有屋頂,僅是在草地上睡覺,所以感到非常寒冷。不過新高山上的月亮照在此溪間並落入溪水中,讓我們感到無以言喻的詩趣。

太陽逐漸隱沒於山的一端,並在西天殘留餘光。一輪明月出現東空,宛如祝福明日的登山。我用蕃人升起的篝火取暖,在聽著溪流聲下愉快地就寢。

4月11日

晴天。早晨從草上起床外出,以照常的小米飯和福神醬菜(福神漬)作爲早餐。吃完飯後,詳細整理行李等物,早上6點從此處出發。今天是一行引頸期盼的抵達山頂之日,所以我們的勇氣數倍於前日。

路途傾斜度急遽升高,通過樹林間,抵達海拔3420米的地方,此處起是開始有殘雪覆蓋的地方。到此為止,我們才確信新高山有雪。雪的厚度約7寸,但是吹到凹處所積的雪,厚度有2尺2、3寸。一行持續踩踏冰雪,作出雪路,然後一直往上爬。抵達海拔3500米的地方時,照例又留下一面小國旗。

由海拔3500米的地方起,粘板岩的崩落甚為嚴重,或者僅露出岩骨,也沒有像草苔之類的植物。一行登行如此崩壞的路途,不久,看到長著高山杜鵑(シャクナギ)等3、4種植物。這些都因為風雪的關係而未高高伸展,樹枝匍匐在地。這讓我想起去年旅行北千島的占守島情景。逐漸地,抵達海拔3700米的地點,這裏位於新高山頂最高的中峰與西南一峰的中間。我們由此沿稜登爬到新高山頂(參照插圖)。一行從這裡登爬時,一隻鹿看到我們前來嚇一跳後逃走。生蕃立即裝子彈射擊,可惜沒打中。另外,看到黑色羽翼的小鳥3隻。

一行必須由此朝中峰沿稜前進。此道路的粘板岩崩壞得很嚴重,到山頂的路寬僅容通行的程度,其危險無法言語。生蕃不願從這裡往目的地的絕頂,不得已只好由我和池畑氏2人往前朝中峰前進,森氏留在後面,並由此處拍攝中峰。我和池畑2人或攀爬粘板岩或踩踏白雪,僅以身體匍匐前進,逐漸抵達海拔3780米的地方。因為過於疲勞,所以小休片刻。在此吃雪後,又由此匍匐抵達海拔3800米處。由此到絕頂,幾乎不是人可走的道路。我們走一步停一步,相互照應往上爬,不久,通事及2位東埔社的蕃人追來這裡。就在行進這困難的山頂之間,絕壁橫亙眼前。我們必須攀登這絕壁不可。但要爬上去的踏點一個都沒有。一行在此進退維谷,躊躇猶豫不知如何是好。但總不能一直如此空費時間,於是一行決定聽天由命,開始攀附絕壁。不久留在後面的森氏及阿里山蕃來到此地。蕃人們背著重重的行李攀爬在這危險的場所,實在不得不令人冒冷汗。由此一行一起行進,終於抵達3900米的地方。這裡就是我們非常期待而引頸企盼的新高山絕頂。我們的喜悅程度可以想像。一行在此一起高聲吶喊祝賀萬歲。

絕頂的面積非常狹小,長約10間,寬幅在寬廣處約2間,殘雪尚未消融而堅硬,植物僅有草苔類2、3種。很多蝗蟲(バッタ)在雪中飛跳,又空中看得到蝴蝶飛舞。

距此中峰僅些微距離而被許多人攀登的左峰(插圖中位於針葉樹上的山峰),是相互連嶺的。

我們站在此絕頂遙望四面八方。今天因為天氣很好,眼前景物盡皆一覽無遺。亦即東方山嶺綿延,相互相接,看得到流向台東璞石閣的溪水上游,又眺望北方時(稍微偏西),有濁水溪的上游、陳有蘭溪的流域。展望南方,則楠梓仙溪遠遠奔行,另遙遠處有關山聳立。望向南方,我們先前跋涉而來的阿里山草地,在眼下橫陳。我在此終於得以首度看到台灣諸溪流的上游之地。

我們拍攝了各方面的地形,以作為地理學上的參考。

一行拿出今早準備的小米飯,以水壺的水代替茶開始吃午餐。今日的遊山,實在愉快。我腦中忽然浮現出一首愚作,所以把它寫下,獻給新高的山靈。

異國にやまてふやまは澤にあれど

いともたうとき山はこのやま

另外,一行為了日後的紀念,在水壺中放入下述的書面,並將密封留置。

「明治33年4月5日,從嘉義轄管的知母朥社出發,由該社蕃人5名及劉闊隨同,橫斷阿里山草地,4月6日抵達海拔2300米的Yabuguyama山,7日及8日在此露宿,再加上2名東埔社蕃人,9日一行由此出發,經Yabuguyama山東方,本日抵達新高山絕頂。一行通過的此道路,尚未印上本國人的足跡(途中每500米,置留一面國旗)

由此擬下西方,抵東埔社。

依此記載登山一行的姓名,以作他日紀念。

明治33年4月11日於新高山絕頂

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助手、東京地學協會出張員 鳥居龍藏

嘉義辨務署第三課主記 池畑要之進

森 鞆次郎

公田庄 劉闊

阿里山知母朥社 沃固(オウング) 摩(モウ)、阿巴斯隆(アバスロン)、巴斯拉(バスラ)、阿巴斯隆(アバスロン)

濁水溪畔東埔社依貝(イベ)、帕庫(パアク)

他日登山來此的人,開封此文字時,請貼上左邊的郵票,寄到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人類教室,以通知此旨」。

我並豎立下如下的木標

我日本人類學研究抵達新高山的山頂,吾人寄望提升更進一步的研究。  鳥居龍藏

(我日本の人類學研究は新高山の山頂に及べり,吾人は尚ほ一層研究の高からんことを期す)

一行在此拍攝,相互談笑數刻時,風強烈吹來,我們因為這樣的風幾乎要被從頂山吹落,於是一同早早再度整頓旅裝,從此處下山。然而,路途險峻,特別是白雪覆蓋整面,看不到道路。一位生蕃先往前探路,最後無功而返。於是我們斷然下定決心,反正下面聽得到溪聲,只要朝這方向下降,應該會有人走的路。因此下午2點半左右,一同朝左峰的方向開始下降。傾斜陡峭,又因為整面被白雪覆蓋,所以生蕃居前一面或用蕃刀或用槍托作出雪道一面前行。在台灣碰到這樣的際遇,以日本人來說,我們應該是首次。從山頂上約下2町,發現一隻被丟棄的草鞋,想來,這應該是攀登左峰的人所丟棄的。

下降後不久,開始有樹木(很多高山杜鵑)。然而這裡完全只由岩石組成。沒有路徑。雖然危險,我們必須攀附此岩角,抓住僅有的高山杜鵑樹幹下降不可。而岩石原本是由粘板岩組成,所以岩石柔軟,稍微使力,岩石會因為人的力量而割裂。如此一來,一行就必須互相注意不可。森氏攀附岩角下降時,其岩石碎裂,該氏掉下不知深淵的谷底,幸好其下長有數株高山杜鵑,勉強藉此支撐身體。實在非常危險。該氏也因為這樣,帽子被風吹掉。等於帽子代替身體受罪。

原本到此為止,雪並沒有堆積很多,但再度來到被白雪覆蓋的地方。我抓住樹幹想要踏過此雪,但腳步踏錯,在心想慘了的瞬間,因為雪而一直線滑落數町的下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森氏亦接著掉下來。這裏是海拔3600米的地方,亦即由山頂下降300米。如此一來,池畑氏及通事也趕過來。我在此處休息片刻時,生蕃想要決定今夜的露宿地,就叫大人們從後跟上地先下降而行。

我們在看不到蕃人的形跡時,開始從這裡下降,突然之間抵達一大溪畔,並有2條像道路的路徑。我們選擇其中一條,或渡溪水或穿越竹木或行走像天然的木橋,但皆未看到先發的蕃人身影。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感覺肚子餓,太陽又即將隱沒於山的一端。

一行徒涉相同的溪流時,天空終於全暗了下來,月亮高掛天空。心想約走了2里弱時,聽到蕃人的聲音。一行對此回聲應答,他們也應聲,所以一行以聲音沿著溪畔而行時,遇到沃固將槍放在肩上等我們。一行在他的引導下前進,首度抵達山腹。生蕃在山的稍微寬廣之處燃起熊熊烈火,等待一行的到來。4個人在此於是變成ㄧ群。

蕃人說從這裡起是八通關的施武郡蕃的獵場,並要在此獵場作為今夜的露宿地。一同朝該地前進,地面隨著行進而視界越發寬廣,最後來到一大平原。這就是八通關。八通關是一大平地,整面箭竹繁茂,令人心情愉快。一行決定選擇在有小溪流的竹林中作為露宿地,並取出小米煮炊,作為晚餐。一同因為白天中的疲憊而沉沉進入夢鄉(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