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註:本文譯自野呂寧「新高山紀行」,連載於台灣時報1909年第一、三、五期,是野呂寧與森丑之助、梅田志太郎的1908年新高山探險紀行。一行登上新高山後,森、梅田與野呂在八通關道別,完成南中央山脈的探險,森並在臺灣日日新報刊載「南中央山脈探險」一文。另感謝Odin oodin指正、提供譯文意見。
此次新高登山的目的,是為了該山附近的地形測量。此新高山是否為中央山脈?一直是疑問的所在。山脈的連結如何?溪流的狀態如何?這些都尚未被明確研究。荖濃溪或楠梓仙溪的水流尚未確認也是其中一例。於是,有必要先弄清這些問題點,以訂定大致的工作方針,然後再考慮應該選擇怎樣的路線。在這樣的順序下,於是決定以下的踏查。
11月24日 台北出發,宿嘉義。
25日在蕃薯寮商議。
26日宿甲仙埔。
27日經打鐵出荖濃溪,宿排煎。
28日宿雁爾。
29日宿蚊仔只(譯註:高雄市那瑪夏區平和巷,那瑪夏國中南方、那羅薩尼溪與旗山溪匯流口北方一帶)。
30日宿勃仔社(嘉義管轄)(譯註:嘉義縣阿里山鄉布拉社一帶)。
12月1日宿達邦社。
2-5日滯留達邦社。
6日從達邦社出發,宿阿里山藤田村。
7日滯留阿里山。
8日露宿沙里仙溪塔塔加(タータカ)。
9日露宿新高山西南麓。
10日經新高山頂,在其東麓(斗六管轄)露宿。
11日經八通關露宿樂樂(ラクラク)。
12日宿楠仔腳萬社。
13日抵集集街。
到蕃薯寮廳管轄的荖濃為止,其地理已為人所知,故予以省略而僅就之後的事項加以說明。從荖濃到排煎約2里,再約半里行程,抵檨仔腳。此處位於荖濃溪右岸,土地平坦。那有名的石門,距荖濃1里,該溪的兩岸奇巖屹立,因其形狀像天然之門,所以命名為石門。風景極佳,景色絕非平地所能得見。這一帶是絕景勝地,該溪的左岸中,懸崖數百尺,宛如裁截蠟燭,其雄偉壯觀,難以形容。與之相比,右岸雖稍平凡,尚屬佳境而值得稱讚。
此石門位處行政區域與蕃地的邊界,由此距上游1里,有排煎。再溯2里,於河的右岸,有雁爾的部落。此三處的土地,從去(1907)年10月起開始移民,持續獎勵開墾,地形皆呈現比荖濃溪右岸的溪邊高100乃至200尺的高原(Tableland),是稍稍平坦的土地。檨仔腳戶數20,人口70,排煎戶數30,人口103,雁爾戶數20,人口79,都是由荖濃及六龜里的農民移住過來進行土地開墾。這是因為數年前該方面突然發生蕃害,並有警官駐在所被包圍的事情,為預防這些事,所以招來前述的移民,充作「補助隘勇線」。爾來,實施交替警戒的方法,目前持續平穩。這些移民的大部分並非戶主,而是選擇次男、三男等非長子嫡系中壯碩的壯年者,並看不到老幼者。詢問之下,對於這些移民,最初有提供約100圓作為搭建小屋及種穀費用,並在他們能夠養活自己之前,還持續每月提供4至5圓作為補助隘勇勤務加給。雖然接受如此的保護與給予,但移民對蕃地的危險仍然心懷恐懼,有一段時間會因四周的狀況而處於不安的局面。不過,這方面的土地原本就屬肥沃,經過一年之後,移民對於意外的作物收穫感到開心,特別是在排煎,梅、桃、梨、葡萄等發育良好,其中,有頗受注目的內地種及從蕃薯寮廳苗圃移植而來的作物。各部落都已開墾了10甲乃至2、30甲,由雁爾溯上游約2里,有最適合耕地的平地,可以輕鬆容納150-160戶的移民。將來讓補助隘勇線前進到這裡並進行移民的話,無疑是相當有希望的地點。這附近的蕃情,目前相當平穩,河的右岸有排煎蕃社,其對向有美壠社(ビラン),排煎與雁爾之間有タマルン社(譯註:應是タラル社(塔臘袷)之訛音)。這些稱為下四社蕃,屬於阿里山蕃支族。他們都非常順從,對於移民來此進行平地開墾,也不加反抗、妨礙而毫不介意。也因為他們避居山奧,才有今日的平安無事。這附近一帶多草地,隨著靠近山頂,樹木繁茂,特別是雁爾的對岸高頂中,可以認出有像鐵杉的針葉樹。
由雁爾越過蚊仔只(マナツン),要通過由新高山延伸而出的支棱高達7000尺的地點,其翻越的途中,剛好在北30度的東方,可以望見新高山,再由此起的遙遙東方,可以望見中央山脈的連峰,然後再更往東稍微偏北方,可以看到關山。下此山,蚊仔只的方向,因為樹林繁茂,所以無法眺望。
這山脈就是荖濃溪與楠梓仙溪的分水嶺,並向南南西延伸經過大竹溪山、打鐵山、內英山等而連嶺旗尾山。此一路途全是蕃路,甚為陡峭,斜度達50度乃至60度,幾乎不能稱為道路,通行頗為困難。特別是下坡極為陡峭,不過逐漸下坡抵達大人溪後,這附近有製腦所,由此起的下方,開有道路,頗得交通上的便利。
由蚊仔只沿著楠梓仙溪溯行約半里,越過溪,登上一座山。此山峰向東北延伸連亙水山,由此向東是新高山,向北是連亙阿里山的山脈,再向東南前進,則連嶺大邱園山杉林等的西方山脈,成為楠梓仙溪與曾文溪的分水嶺。其山巔即是簡仔霧(カナブ)峠(譯註:高雄市那瑪夏區青山巷、陳家茶園露營區一帶?),海拔約3300尺,越過之後下行5、600尺的地方,有稱為三石際的蕃社。這一帶道路良好,交通亦不困難。此三石際社、蚊仔只社附近的小蕃社,總稱簡仔霧蕃,都屬蕃薯寮廳管轄,其中的三石際社蕃人,聽說自古與嘉義廳管轄的後大埔方面的土人有往來,非常狡猾,擅奸智,幾乎無可救藥。由此三石際的前方下行道路,斜度約7、80度,因此在通行上要沿著岩角慢慢滑下。當天不巧剛好下雨,頗感困難。不久之後,抵達曾文溪上游海拔約1200尺的地點。從這一帶起,屬嘉義廳管轄。沿溪溯行時,其前方有巨岩橫陳,翻過巨岩或穿越溪流,行進中,也有不得不攀登的懸崖絕壁。或翻越或飛渡,並四度涉溪。行進如此難路約2里,溪底海拔約1500尺,再攀上溪的左岸陡斜面,抵達海拔3000尺的勃仔社。由蚊仔只至此約有7、8里。此勃仔社位於由曾文溪起1000尺至1500尺高地的山岳中腹,耕地亦相對頗有開闢。勃仔社戶數13,人口97,原屬於中央山脈的施武郡蕃,但移到此地後,與達邦社往來,而幾乎變成同種族。不過,與下四社蕃亦有往來。另與簡仔霧社亦有往來,宛如成為達邦、施武郡、簡仔霧三社間交往上的樞紐。該社頭目的父親,原本是福建人,因此比較開化,多少有些智識,所以很早就僱用土人,研究農耕之道,開闢埤圳,興水利,駕役水牛,耕水田,持續稻作。這些都比任何的蕃人還卓越,對小孩的教育也非常注重,另也服從官命,盡力於蕃地事務。其僱用的土人,也撫卹其年老而提供犒賞的方法,在蕃人中實在是非常罕見的人物。此地附近肥沃,頂笨仔(テンブナ)的蕃人也前來同住。從勃仔社到達邦社路程約9里,沿曾文溪左岸通過山中而行。此道路有二,一是下溪,但此次取捷徑。此日也和前一天一樣有下雨,因為雲深而無充分的展望,加以樹林蒼鬱,遮住前面,但此邊的地勢並沒有太複雜,所以相信不會有誤。此日三次上下山,而且都很陡峭,斜度有70度,較緩處也不下50度,山頂的海拔都是4000乃至5000尺,其下的溪流約3000至3500尺,因此常常非上下2000尺左右不可,宛如是上7000尺,下6000尺的狀況,而且道路遙遠,一行中在日沒後還持續行走2、3小時,特別是攜帶行李的蕃丁,更是遲至晚上9點左右才抵達達邦社。另外山中多螞蝗,被吸附時,會腫起,之後有嚴重的疼痛感。蕃人們對吸附在腳部的螞蝗,常常用番刀將其撥落。此日經過的土地都是屬於第三期的地層,主要是頁岩,因此崩壞嚴重,也很滑,行進頗為困難。
從達邦社要登新高山,必須在此準備所有的登山物品不可。糧食、飲用水固不待言,也需要露營的準備,因此所需物品已經在兩天前事先從嘉義帶來。糧食方面,不單是自己所需,以人夫身份隨同的蕃人也需要,酒也需要,所以行李的數量意外的多。多加一名蕃人,行李也就變多,招募人夫也相當困難。光是一行的行李,就需要5、6位蕃丁,但他們的食物也需要帶,所以最後變成雇用25人,米也需要攜帶1石5斗左右,1個人的背負能力約2斗,因此就免不了要多人數了。這些蕃丁都是雇用達邦社與知母朥(テブロー)社,為了要雇用他們,此地的駐在所警官非常盡力奔走,但不巧剛好碰到小米祭,所以他們酒醉,日夜喧囂,不易應允。根據他們所說,祭典中如果外出,會受天罰,日後農作很難收穫,所以頑固不為所動。最後不得不等到祭典結束後而在此滯留4日。依他們的習慣,在小米祭時,首先去狩獵,獵鹿或用魚藤在河中捕魚,捕到魚後,所謂「置酒高會」(譯註:設酒宴辦盛會),男女從早上開始就集合,唱起祈求豐收的歌,而盡皆爛醉。其酒是用小米或稻米製作,並由女子含在口中咀嚼,使其發酵。完成的酒像濁酒一般呈白色,我們屢屢被迫飲酒,非常困擾。我們一行滯留中,他們集合在曾文溪上游進行捕魚。老幼婦孺舉社出動,在河上將魚藤榨汁,流入河中,不久魚類酒醉而持續浮出水面,再用三叉或球網捕撈。當天約在20町的距離試捕,其魚種蕃名聽說是テフバン,形狀似烏魚(鯔:ボラ),體型小,以7、8寸者最多,味甚佳。此流域中,鰻魚、河鱉看起來相當豐富。此達邦社位於曾文溪左岸,位於距溪流陡峭斜面約600尺的高地上,有5、6甲的平地,海拔約3000尺。知母朥社距此上游半里,位於曾文溪右岸,並在其支流(由阿里山流出)的中間,比達邦社稍微寬廣,都屬於阿里山蕃族,蕃社內都設有公館,壯丁經常聚集在此進行工作或充當談笑之所。單身者日常在此起居,因此內部多裝飾有頭骸骨,中央設有爐具,並頻繁製作手編藤物。公館的前面有鳥松,這被稱作靈木,據說是用在馘首祭的棚架。達邦社的戶數16戶,人口312人。知母朥社21戶,284人。
達邦社從數年起有蕃同教育所,收容20歲以下的人數十名持續進行教育,每一個人日語都很熟練,那有名的羅巴斯崙、阿巴里之輩,就是出身這裡的教育場,也參加了內地觀光,目前擔任巡查補的公職。另外,ヤシューグ、ボーイ、タッパン、バンヤ等蕃童,是學生中最優秀的,頭腦好,操著熟練的日語,他們同行這次的登山,也盡力幫忙一行的煮炊,將來應該是有望的青年。達邦及知母朥的蕃人近來習慣於世間的風潮而變得狡猾。也知悉物品的價格並要求與此相當的銀貨,而不像其他蕃人以一片布就滿足。要說服他們,首先有必要先給酒。信守承諾上並不堅牢,叫他們搬運行李時,如果稍微重了一點,就會任意將其部分丟棄。叫他們由公田庄運米過來時,一般會從其中盜取部分成為自己的糧食,又計算必要的木炭份量讓他們搬運時,大部分的蕃人會在半途將之丟棄,看到他們僅帶1/3來而詰問他們時,他們會不在乎地表示太重了所以丟棄,如果只給帶來部分的工錢,他們還敢說不行,其狡猾甚為惡劣。像贈品,他們會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一點感謝之意。萬一贈品少了,還會透露出不平之意。也看到他們為了觀光等而對恩德忸怩作態,儀態甚為難看。不過勃仔社大致上有純樸之風,被稱為嘉義廳管轄內的模範蕃社。此邊的蕃人在建造住家的習慣上,是在新建前從蕃社中的各壯丁聚會所搜集其材料並放置好後,再預定建築的日期,壯丁等則一舉外出打獵,5、6日後歸來再一起工作,一定在一天中將建築完成。完成之後,則以獵物為佳餚享受酒食,聽說住家主人因為提供酒,往往也有犧牲一年份的全部收穫的。我們一行的滯留中,因為也有2戶新建家屋,所以看到在小米祭後,全社外出狩獵的狀況。(1)
因為登山的準備已經完成,6日早上7點即將由達邦社出發,密切注意前夜集合留置的蕃人們,雖然有將他們留置,但其中有7、8名逃跑了,所以發生了所需人夫上的缺員,在中村警部等人的奔走下,仍然不容易湊足,不得不讓14名蕃丁盡可能背負行李,早上8點出發。剩下的行李,再雇用蕃人而由榊巡查、阿巴里巡查補率領於隔天7日抄捷徑經水山來鹿林山的和社溪頭會合。一行經知母朥社朝阿里山十字路的東方前進,這一帶險阻陡峭,且晴天暑氣強,汗水淋漓,相當困難。早上10點終於抵達這裡的最高點。
從這裡起碰到阿里山鐵道路線,因此斜度也緩,步行不困難。在雜林中午餐,下午1點抵達所謂奇觀台的勝地。海拔6200尺,四周的風景是平地看不到的雄壯且佳絕。東方除了新高山脈、玉山前嶺的展望外,水山也近距離聳立。東東南方中,眺望中央山脈的關山、石水山。南西南方中,遠處從卑南主山起屹立蕃薯寮廳的諸山脈及後大埔的高嶺。眼前,則可俯瞰知母朥、達邦兩蕃社以及曾文溪流。這就是取名奇觀台的原因,其景色之雄壯偉大,讓人覺得反而是命名「大觀台」比較恰當。
漸次前進,下往森林之間,下午2點左右抵達坪社仔。此處是位於山中的一個平地,也有充當休息的小屋。由此起,開始有2、3的檜木。由坪社仔起的道路是通往北方,循著緩斜的坡路一面仰望赤楊林,一面漸次前進。不久,抵達藤田村的藤田組事務所的所在地。事務所全部是無節的檜木建築,香氣芬芳撲鼻,讓人心氣壯快。此外,也有7、8間官舍,都是使用和事務所一樣的建材,備有榻榻米房間(座敷),也附有衣櫃(戶棚)、壁櫥(押入)。特別是衣櫃有2層,可充當床位。屋頂全部是木瓦板屋面(コケラ葺)。目前因為業務中止的關係,只有2名蕃人留守。一行在此宿舍得到溫暖的安眠。
附近的土地是純然的檜木林,幾千年來斧鉞未入,鬱鬱蒼蒼。北方中屹立著塔山,此山幾乎是由巖石組成,隨著靠近其頂點,全然是檜木林。其中許多是枯立之木,由此遠望,彷如白骨簇立。加以此山由斷崖層斷而成,因此強降雨時,一時如懸掛一大瀑布般,出現許多大小瀑布,其壯觀無法言喻。我們一行滯留中,也偶有豪雨來襲而得以目擊。
7日,早早從藤田村出發,原本是要往水山,但因前夜起的強降雨,讓前行頗為困難,但要變更預定的行程,也會發生問題,因此不得已只好將2天的行程用1天來完成而決定滯留。森林中強烈風雨的來襲,有一種無法言語的淒然。雨漸漸停了,所以試著到附近散步。數人環抱的壯觀檜木林,實在令人驚奇。距宿舍北方約5町左右的溪谷間,有宮尾殖產局長命名的神木。這是紅檜,樹齡約2000年以上,樹圍65尺,直徑20尺7寸,枝下伸長45尺,全長達135尺。用材材積實達1009尺〆,不僅是阿里山中第一的巨木,恐怕全世界這樣的巨木也很罕見吧。稍距此地,有亞於前述神木的2株巨樹,但枝葉已經凋衰,看不到像神木般栩栩如生的崇高之像。聽說藤田組在著手事業時,對山中的每一棵樹都詳細調查,據說並沒有比這棵神木大的樹,但有相應的巨木,不少每棵可得5、600尺〆以上的立木。此日有來自後發隊伍榊巡查的使者來報說「今早天未亮出發,中午12點半抵兒玉山,今晚在東南方1里半的蕃人獵寮住一晚,明天擬在塔塔加會合」。有關阿里山,還有其他的話題,不過都是世人已知的事,所以在此略過。
翌8日從阿里山出發,朝塔塔加前進。此日是1天要走2天行程,所以早上5點半早起出發,不巧雨還沒停,只能在黑暗的林中冒雨前進,頗為困難。一行腳穿草鞋,鼓起勇氣,越過萬歲山東鞍部,朝水山前進。這邊很多整然鬱茂的檜木純林。
樹圍4、50尺的大樹不少。我想這就是阿里山的真正價值吧。7點30分經過和社溪西南頭的鞍部,8點左右抵達水山。水山是新高山脈與阿里山脈與曾文溪楠梓仙溪分水嶺的分歧點,由此道路直角彎向東方並橫切草地南側頂附近的地方,在出和社溪主流源頭的西高地時,在1小時左右行程的前方石山,看到行進中的榊巡查一行。山上的低平處中,有水湛漾。9點30分左右下和社溪頭的鞍部,這下方出現溪流的地方是適合露營的處所,再上陡坡越過石山,升降2、3次,正中午抵達鹿林山午餐。附近鐵杉逐漸變多,其部分被蕃人所燒而變成枯木。山上有聚水池,在此露營似乎很適當。和社溪頭與鹿林山之間的斜坡很陡峭,是此日行程中的難路。鹿林山的風景亦有難捨之趣,放眼正下方望見楠梓仙溪的上游,東方是高聳的新高山,由西向北是阿里山塔山、對高山,由西向南是石水山,南方看到蕃薯寮、後大埔的諸山。由此處仰望新高山時,岩石娥娥,足知如何險阻,看來彷彿即將崩落,壞裂甚多,也看得到鐵杉茂密。然而此日雲霧稍濃,無法盡情觀看,頗為遺憾。下午1點從鹿林山出發,經過草野,約經1里左右下東方的山脊後抵鞍部,再朝北沿溪而下,抵達沙里仙溪的上游塔塔加,時間剛好是下午3點5分前。
塔塔加的露營地位於林中,有蕃人外出狩獵時住宿的極簡陋小屋。屋頂是用茅草遮蔽,僅可防雨水。我們住宿在此小屋,下面鋪上一張獸皮與草蓆,並以此為臥床,寬度僅容一人橫躺,其上再包裹毛毯就寢,還好小屋前有生火,並添加稍微粗的生木,終夜以此取暖。但我是自出生以來第一次野宿,再加上在蝦夷松(雲杉)、鐵杉及冷杉的林中,駭人的月光從樹間洩下,又因為霧的關係時而被遮蔽,彷彿像是怪獸出沒般,又恰巧風停了,四顧下,有難以言喻的靜寂,讓人宛如被太古以來神秘感所撼動,再加上可能膝蓋被毒蟲螫成膿腫而一直疼痛的關係,導致終夜無法入眠。此夜溫度32度左右,但因為升火的關係,並沒有感到特別冷。
在此與達邦社以來因為蕃丁逃跑而分開的一行會合。從現在起變成同行。一行除了我以外,有總督府囑託志田梅太郎、同森丑之助、蕃薯寮廳警部池端要之進、嘉義廳警部中村喜十郎、嘉義廳榊巡查、同阿巴里巡查補等諸氏以及達邦社的學生ヤシューグ、ボーイ、タッパン、バンヤ等蕃丁23名。以上的諸氏中,阿巴里巡查補屢屢攀登新高山,並經常擔任嚮導的工作,森氏自領台以來不斷往來蕃地,對蕃情及蕃地地形相當清楚,新高山已經登過3次,這次是第4次,所以特別請他擔任東道主,此行託該氏協助之處實在很多。
9日早上8點從露營地塔塔加出發,爬上溪後抵達昨日的鞍部,此間陡坡5、6町,突然陡升650尺。由此起是由新高前山登往西山,所以坡路越發險峻,開始是經過草地,然後逐漸進入森林。山幾乎是由片岩組成,偶而交雜古生紀的砂岩,樹木等從岩石之間冒出來,穿過樹根與岩盤相互交錯的地方前進,所以其困難程度無以名狀。逐漸抵達西山與前山的鞍部,稍下南側,橫切岩崖的中間並攀爬山崖,其危險令人起雞皮疙瘩。倘若走錯一步,身體就突然墜落千仞的谷底。去年川上技師來登山時,蕃丁失誤而從此處掉落行李,懸賞下搜索的結果,花費了2天才勉強撿上來,但行李嚴重破裂,還好這如果是人,恐怕一命嗚呼。所以我們戰戰兢兢踏好腳步,終於勉強登上11700尺的西山山頂。山頂樹木蒼鬱,岩石翻起甚為嚴重,加以上上下下之難,風也變強,連雨都突然降下來,雖然在林中焚火,但指尖仍覺得寒冷。從此高頂又下往與主山的鞍部,岩石屹立,其中一側崩落,這山頂彷彿像是鋸齒一般。幾度上下之後,急轉直下南側的樹林及竹叢中,並下往溪流。其地高約有700尺。今夜的露營地決定在此楠梓仙溪的上游,但一行在雨中進退維谷,途中一直擔心究竟會碰到什麼事,等抵達溪邊後,一直到處探尋哪裡是適當場所時,天可憐見,幸好森君發現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岩窟,一同不禁大呼萬歲,決定在岩窟內渡過一晚。今日的行程從8500尺的塔塔加攀上11700尺的西山山頂,所以海拔差距約3700尺,另里程雖然只有3里左右,但幾次上上下下,所以算來宛如升降5000尺以上的岩山。此通路是登往新高山的最大難路,所以至抵達露營地,約需8小時的時間。途中的困難真不知如何形容,道路不僅險阻,強風還狂吹,加上午後的驟雨,行走在林間還好,一旦是在無樹的地方,就彷彿要被吹飛,時而覺得心臟快停止了。即使這樣,休息時,寒冷一逕地增加痛楚,也根本不可能生火。除此之外,西山中野薔薇或薊或荊棘叢生,尖銳的岩角亦多,蕃人們都是穿草鞋或皮製的「足袋」通過,所以很多人的腳部皮膚多有受傷,特別是我的膝蓋的膿腫得越來越大,其劇痛,簡直就像屋漏偏逢連夜雨(哭泣的臉又被蜂螫)。拐著一跛一跛的腳前進,所以特別困難。但雖這樣說,也不肯就這樣認輸。所謂的登山的趣味,此時別具滋味,在如此非常的困難中,精神上也有難以言喻的愉快。露營的地點位於新高山正下方10500尺的地方,雖是岩窟,沿著岩石落下的水滴,不僅臉龐、身體,連衣物甚或毛毯,都無一倖免地弄濕了。而且一積水,就從床下浸犯到毛皮,加以原本的膿腫越來越痛,而且有點發燒,所以從橫躺變坐臥,終夜輾轉、懊惱苦悶,終至無法成眠。不過,雨停之後月亮出來的情景,有一種難喻的感動。
10日。今天終於要攀登新高絕頂。一行鼓起勇氣,早上過7點左右從新高山西南麓露營地出發,從溪的左岸、露營地上游約1町的地方立刻上爬東方的森林中後,稍向北轉,匍匐爬上片岩的頹岩滾落的陡斜坡,不久抵達新高南山北方約500米的山脊,此地比露營地高約1500尺,山脊危岩峭立,呈鋸齒狀。西側大致崩壞,奔行在岩片嘩啦嘩啦的陡斜坡,東側岩壁直立,形成懸崖,所以通過此處萬一有閃失,就墜落千仞的谷底了,其危險只能說莫可名狀。
一行宛如匍匐般上上下下此一鋸齒狀的岩石,最後終於抵達13000尺的最高頂。時間是上午10點30分。很多蕃丁立刻朝東麓方向,我只有3名攜帶必需品的蕃人伴隨,但不管有沒有抵達山頂,都異口同聲高呼萬歲。這時剛好霧深,細雨霏霏,弄濕衣帽。溫度是43度,裹著外套勉強忍受寒冷,但展望上有很多障礙。
新高山原本就是台灣、不,是日本的最高山。依據幾年前臨時土地調查局的調查,其海拔13020尺,是畏我聖上陛下所賜名的靈地。然而直到今日卻沒有任何設施,實在是遺憾萬千。數度登爬此山的森君發起在此山頂奉祀神社的提議,在台北出發前,一行表示贊成此舉,並在台北建造檜木的小宮祠,表面整面以紅銅鋪裝,並請台灣神社的山口宮司,求得祭拜後的台灣神社的御神符,這次有帶來,打算安奉在山頂的最高點。首先,我們選擇適當的地點安奉宮祠,並在祠前備供神酒、松魚,一同在前面整列舉行儀式,並祈願永遠成為此山的鎮靈。此外,從來對登山者並未提供任何設備,所以在宮祠下附抽屜,並在裡面放置肉泥、筆墨及3顆印章,以讓之後的登山者方便表達登山紀念。目前為止的登山客在山頂上所留下的名片,也收納放在右邊的抽屜中。三個印章中,四角的印內刻上新高山,圓印中則各刻上「萬歲」及「登山紀念新高山明治OO年OO月」。一同遙拜東北的天空後,三唱聖上陛下萬歲,並三唱日本帝國萬歲。
雖然如此,山上仍然霧深,連太陽都看不到,所以四方的景物當然就無法展望了。溫度逐漸升到46度,不久霧也開始散了,太陽輝耀,朗朗照射。溫度再升到55、6度,四顧的景色也可以觀望了,身心頓時覺得壯快。再怎麼說,從13000尺餘的高嶺上,8、9000尺以下的群山被厚厚的雲所蔽,很難俯瞰。可以看到的都是一萬尺以上的山,這些都像雲上之島般,僅其山頂露出來而已,同時隨著霧風浮動,這些山峰呈現忽隱忽現的奇觀,可說是山下的人難以想像的景致。身處此山上的我們,變成所謂雲上仙人的心境,數度不覺高呼快哉。山上的奇觀不僅如此,下午2點左右,太陽逐漸西傾,開始照射西方的山側時,映著日光的水蒸氣,東方的雲上映照的山影上,恰巧在一行所站的地方顯現出小圓形四重彩虹。亦即日光分解後呈現七色日暈(ハロ)的壯觀奇景,到底不是筆墨所能形容。在絕頂佇留約4小時,透過四方的觀望及拍攝,雖然有霧妨礙,但可看出大致的山勢並達成登山的目的,因此下午2點40分左右踏上下山之途。(2)
從這裡下山並在新高山的東麓露營,但因爲是滑下岩片碎渣的崩落處,是以所謂急轉直下之勢下來的,所以抵達露營地時,剛好是下午3點50分左右。露營地在荖濃溪的上游、靠近水邊的樹林中,我因為是跛著腳下山而且路途險阻,今日的痛苦倍增。此夜月明,清風頻頻狂吹,寒冷頓加,生火也未如預期,只有悶燻,隨著膿腫的激烈疼痛,又終夜難眠、徹宵呻吟。不過,此夜仍有讓人產生一種莫可名狀的淒清之感。在此先說一事,亦即此日下山時,仰望了秀姑巒山,此山高高聳立東方的中央山脈上,雖尚未測量,但感覺幾乎與新高山同高甚或更高,讓人擔心萬一比新高山高的時候該怎麼辦?反正近日會進行測量,所以我想其結果發表的日期應該不遠。
11日早上7點30分從露營地出發,沿著溪流而下的地方,是荖濃溪的上游,溪下的岩石隨著下行而變大,溪流逐漸變深,斜度也越來越陡,有時碰到激湍飛瀑,有時上上下下百尺甚至二百尺的山腹山崖,又有時在渡涉溪流時必須飛越岩石。自己因為腳的膿腫而失誤滑落河中,全身變成濕濡老鼠,旁邊人看來也許覺得相當滑稽,但本人實在非常苦。森君也變成濕濡老鼠的夥伴。下行這樣的地方約1里,出左岸的草地。由此橫沿山腹約半里,剛好10點抵達八通關。遇到在荖濃溪溪邊露營而來迎接我們一行的斗六廳鴻農巡查一行,聽聞之下,他們昨天早上10點左右攀登斗六新高,準備迎接我們時,因為走錯路而折回在此露營等待我們。現在才了解,昨天在山頂高呼萬歲時,聽到像是呼應我們聲音的,正是他們一行。在八通關,我們的登山目的就此結束。但我們的地理探險上,仍有必要弄清中央山脈的位置。自己雖然也想前往,但15日之前必須回到台北工作,所以雖然遺憾,中央山脈方面就拜託志田、森氏兩位。此行池端警部也同行,另外由斗六廳來迎接的一行中的巡查、通事、蕃丁、蕃婦擔任嚮導。自己由此與一行道別,踏上歸途。臨別之際,一同拍攝紀念照,相互酌酒祝福前途的安全與健康並分配各自的行李。朝中央山脈探險的一行,向通往南東南的吳光亮開鑿的橫斷道路方面前進,我們一行因為紛亂而遲至下午1點40分從出發,向北下陳有蘭溪。道路比之前經過的路徑相比,稍微好一些,坡度也較緩,但溪流寬,在處處的巨岩中形成飛瀑。或下爬像梯子的東西或踏著樹根而行,依然是危險的道路。此外,因為今早以來的步行困難,膿腫越來越痛,而且從八通關的出發延遲,加以路程也稍遠,一般2日行程用1天來趕路的關係,所以越來越痛苦。不過有派遣先發隊伍去做露營準備,自己也提高步伐前進4里的路程,下午6點左右,抵達樂樂溫泉亦即預定的露營地。抵達是抵達了,此日從傍晚起開始陰天,有30分鐘的時間幾乎是走在全暗的道路,而且是溪底,道路實在不像道路,一面探尋岩石上方或砂石上方一面前進。而且溪水多而深且急,步行上的困難無法言語。在弄不清楚方向時,大聲呼叫以引起先遣隊伍的注意,但因為溫泉的臭氣,雖然知道露營地點已經不遠,卻被轟然溪流聲所掩蓋而沒讓前方的人聽到。真的是進退維谷,越來越膽怯。但也不能持續這樣,所以就鼓起勇氣奮發前進,終於勉強抵達露營地。此時剛好在先遣隊伍的盡力下即將完成露營準備的時候,所以立刻卸下草鞋紐帶,喝一杯威士忌提神。吃完飯躺臥的時候,已經沒有站起來的勇氣。雖然一直被勸說去洗澡,但入浴必須徒涉溪流,加上今早以來難路的疲累,終究未能完成洗盡塵垢並愉快入眠的希望,就這樣直接臥躺而眠。此夜月亮廣照四方,一同沐浴在月光下橫躺,氣溫也高,在沒有生火的溪邊露營,並未有打破夢鄉般的寒冷感,實在是幸福。
12日早早起床,去溫泉入浴。露營地在溪的左岸,溫泉位於右岸。溫泉含硫氣與鐵氣,溫度也適中,一時洗去數日來的塵垢,輕快無以復加,也大大療癒了疲勞。在上游數町的地方亦有湧出溫泉,比此處稍高。左岸凸稜上方的稍稍平地中,有一小蕃社,稱為樂樂(ラクラク)社,是東埔社的支社,聽說共2戶20餘人。
早上8點出發,但途中有因為地震而遭破壞之處,所以移向右岸,爬上山腹約5、600尺,下行7、800尺後抵達東埔社。此社位於陳有蘭溪的右岸,從溪底起200尺高處,有約20甲步的平地,戶數30,人口150餘人,土地肥沃,並開闢耕地,種植穀物,也栽培香蕉等。距樂樂社約1里半,部落分為3個地方,都耕作其周圍的土地。北端的山谷間聽說亦有溫泉湧出,適合入浴。此地位居陳有蘭溪與沙里仙溪的匯流點的東北岸,南方的對岸,是新高北山的正下方、山脈盡絕之處。
東埔社稱為郡大社蕃,郡坑社及十八頂溪社屬之。與台東的高山蕃往來,與嘉義的蕃人等相比,較為從順溫和,特別是背負行李的能力非常強,能夠背負重擔越過險路。昨天在八通關分開時,嘉義蕃10人所帶來的行李,東埔社蕃用4名壯丁與3名蕃婦就可搬運。此蕃社中,並沒有像嘉義蕃有公館,另他們之間的迷信也未必相同,舉例來說,嘉義蕃在離開露營地時,不僅自己搜集的薪材,連以前置放的薪材或小屋,都要燒掉,並將刀與刀摩擦,表示驅除惡魔。但東埔社的蕃人都會想辦法認真保存薪材或小屋,在臨將離去時,只會跨過焚火處離開而已。聽說這樣可以避免惡魔的追跡。當然,所謂惡魔的迷信是相同的。
因為狩獵區域的關係,東埔社與達邦社、知母朥社的蕃人從以前就相爭久矣,但聽說今春(明治41年)在有關人士的斡旋下,在林杞埔舉行和睦儀式。而且這和睦僅在有關人士之間舉行,其他多數人仍未釋然。嘉義蕃通過這邊時,宛如有進入敵地之感,結果是不休息也未與該社的蕃人交談隻字片語。如此一來,特地的和睦儀式也就沒有意義,對於之後來這邊的人也不方便,幸好此次有帶嘉義蕃人前來,所以想借我或中村警部之手來謀求和睦,就叫來東埔社的頭目,告訴他用意時,頭目大為高興,時機也湊巧是小米祭,所以立刻就提出酌交和睦之酒的建議,也諭示嘉義蕃此意,我們同道相伴前去蕃屋。對方不僅歡迎款待,還酌酒請客,因此開始時嘉義蕃還沈默不語,隨著酒醉逐漸打開話夾子,最後就唱歌、跳起舞來,相當喧鬧。這讓目的充分達成,算是意外的成功。所以我和警官諸君商談後,決定贈送頭目圓鍬與鐮刀各一隻,其他人每戶火材一包。
不過,因為情況是如上的結果,除了花了2小時外,蕃人也都醉了,所以正中午過後才從該社出發,但幾乎都是不堪負荷的蕃人,途中也有倒下的,也有進退維谷的,另也有在河水沐浴醒酒的。我們不管這些,只帶著微醉的人前進,從沿溪右岸而下約1里半的地方移往左岸,又渡過和社溪的匯流點,遇到前來迎接的楠仔腳萬駐在所的國友巡查,並在該氏的引導下約步行1里左右就是楠仔腳萬社。我們抵達的時間剛好是下午2點45分。從牛醞轆起由塚本警部迎接。與因為爛醉而遲到的蕃人一起,終於在下午5點安全抵達。
此夜一行在此受到貼心的款待並住宿一晚。阿里山以來第5天首度可以睡在榻榻米鋪上棉被,入浴後得以悠哉酣眠。此晚那個膿腫破裂,擠出很多的膿,所以痛感大為減緩,特別是有助於睡眠。
楠仔腳萬社在從陳有蘭溪左岸溪底起約200尺的高處,位於和社溪的匯流點起下方1裡的地方,此下游1里餘之間,是河階地,形成平野河階,似乎容易可得5、6甲乃至20甲、合計300甲左右的適合耕地。如果開鑿水圳,我想應該可得200甲左右的水田。蕃人在此間輪耕,穀菜豐饒,令人吃驚。警察官吏的菜園成績,也似乎相當優良。蕃人也相當溫良,不太需要警戒,所以我想以移民的適當場所來看,移民200戶應該也沒問題。由此往南,可見新高連峰高高屹立,位於東方約8000尺的高山,是十八頂溪山,可見茂密的檜樹林,亦可窺見連嶺的西巒大山、郡大山。西南方是阿里山的森林,北方2里左右的地方,十八頂溪與陳有蘭溪會合。風光雄麗,其佳絕固不待言,土地高燥,氣候溫順,再加上夏季聽說很涼,所以被認為是將來最有希望成為避暑勝地。特別是3里的上游處,有東埔的溫泉,所以倘加以相當的設備,足以勸誘都會人士。到牛醞轆約是下游7里,對向的社仔,有從二八水通往埔里社的輕鐵,所以從此處鋪設支線的話,交通上至為方便。楠仔腳萬社的蕃屋是以板圍起來,在積石為基礎,屋頂上置有粘板岩,周圍圍繞竹木柵,造成最為堅固的結構。這聽說是為了防範外敵,與東埔社分屬不同種族,性格上也比東埔社柔順。此附近的蕃社及戶口,摘記如下
社名 戶數 男 女 合計 壯丁
楠仔腳萬社(鹿林大社)16 59 50 109 30
和社(鹿林大社) 10 41 33 74 23
郡坑社(郡大社) 6 35 29 64 18
十八頂溪社(郡大社) 10 23 21 44 18
東埔社(郡大社) 30 90 63 153 66
13日早上8點從楠仔腳萬社出發,在此與嘉義廳的一行告別,下陳有蘭溪經牛醞轆,該夜在集集街住宿一晚,翌日在嘉義一泊,15日平安歸北,由楠仔腳萬社起的地方,我想已為世人所知,故省略,以下僅略述新高山附近的地勢概要。
新高山附近地勢概要
新高山位於北緯23度28分、東經120度57分,海拔約13020尺,山脊高聳,南北延伸,南北各約2200米,更有山頭崛起。位於北方者稱為北山,海拔約12580尺,位於南方者稱為南山,海拔約12540尺。而在東南方的小支脈上有一峻峰聳立,此為東山,海拔約12080尺,又向西急傾奔行2000米,崛起一海拔約11700尺的劒峰,稱為西山。此等一群的最高嶺亦即總括主山、南山、北山、東山及西山而稱為新高山。
如依地勢及蕃社關係劃分廳的管轄界線,則主山與南山成為嘉義與蕃薯寮兩廳的分界,西山位於斗六、嘉義兩廳的分界,北山為斗六廳,東山屬蕃薯寮廳。
新高山一帶的山嶺,由古生紀的粘板岩及砂岩組成,岩層傾斜,突起於山脊,其側面解體,片片破碎,沿著陡斜面崩壞落下,山脊恰成鋸齒狀,一升一降,兩斜側陡峻,幾乎讓人目眩,僅能匍匐沿山脊抵達山巔。主山巔頂的平坦處寬幅10尺左右,長不過百尺。斜坡的陡峭處甚至成7、80度,岩片不絕滑落溪下,屢屢令登降者膽寒。西山的山脈長長向西延伸變成鹿林山,至水山後北走,形成阿里山脈,南走者成為石水山,向西南遠遠延伸者,劃分楠梓仙溪及曾文溪的河床,並蟠踞崛起於後大埔、嶕吧哖與甲仙埔、山杉林之間,蜿蜒於台南鳳山廳下者,亦即是其支脈。北山僅稍微向北延伸,止於正下方的東埔社的南岸。陳有蘭溪與沙里仙溪在此處會合。
由主山稍微向北再東折下八通關的稜脈,再向東延伸連亙中央山脈,抵達高度幾乎與新高山不遑多讓的一大高峰(可能是秀姑巒山),該山脈由東北而來向西南綿延,經關山連嶺卑南主山的所在,稱為中央山脈。而新高山是其一支脈,八通關成為蕃薯寮與斗六兩廳的分界,其北成為陳有蘭溪的源頭,其南是荖濃溪的流域。
南山連亙西南,達於大竹溪山,變成內英山、月眉山,而止於蕃薯寮街之東旗尾山,並成為荖濃、楠梓仙兩溪的分界。
從來,荖濃溪及楠梓仙溪的水源,是令人懷疑之處,又有關新高山,有人說是屬於中央山脈,也有人說是其支脈,縱使確信是其支脈,關於其與中央山脈的關係及其系列的狀態如何,也尚未被詳盡說明,而像南走於八通關下的溪流,被稱為是流向台東廳的的秀姑巒溪或新武路溪,然而本次的踏查,首先想要解決順序上的問題,並由荖濃溪及楠梓仙溪的下游觀看上游的地勢,再登新高山確認其連續的結果,地勢變得明暸,已經毋庸置疑。亦即荖濃溪匯聚中央山脈的諸水源,向西南流經荖濃、六龜里,再下行與楠梓仙溪匯流,變成下淡水溪。楠梓仙溪由新高山西側收集鹿林山等溪水後奔行西南,並流往阿里關,所以很清楚地新高南山的支脈成為此兩溪水的分界。
新高山以北陳有蘭溪、沙里仙溪及和社溪等流域,因在地圖等其他地方有詳細解悉,茲不再贅述。
新高山頂全部是岩石露出,無樹木,僅有兒玉菊、蝦夷カヤツリ等矮小的苔草而已。其下方密生像高山杜鵑、白檜的短矮植物,再往下,蝦夷松、鐵杉等針葉樹繁茂,偶而間雜草地,又也簇生箭竹,也許是蕃人焚燒之處,有幾處顯示枯木稀疏的林跡。此地命名為阿里山草地,其溪間中有成檜樹林的地方,並連亙阿里山的大森林,阿里山草地中,在山頂的各處有凹地,成為聚水池,方便露宿者使用。
新高登山從集集街經牛醞轆溯陳有蘭溪,過楠仔腳萬社、東埔社底八通關,由此向西沿荖濃溪源流攀登,行程雖比較容易,此道路在八通關以西的溪底,碰到困難之處,多弄錯方向,變成以攀登南山亦即斗六新高為常,因此需要善加探索主溪,不要弄錯。又蕃丁的雇用,可在東埔社進行。住宿地如果是楠仔腳萬社、樂樂、八通關及新高東麓,應該比較容易。若想以健腳踏破,則可由楠仔腳萬社抵八通關,次日登頂再下到八通關,如由嘉義方面攀登,則在達邦社雇用蕃丁,由此處迂迴阿里山或立刻前行水山皆可以,如是後者,由達邦社經和社溪頭、塔塔加、新高西麓可抵達山頂。此道路中以前山亦即西山越嶺最為險阻,與斗六道相比,其辛勞遠勝於彼,且又其可帶領的蕃丁,東埔社蕃丁的力量強且最為柔順。
登山的困難並不在道路的險峻,而是糧食攜帶困難很多。如加1位蕃丁,則增加1人糧食,旅程如延後1天,也需要增加1日的糧食,所以儘可能減少行李並節約人力,重要的是要注意不要讓糧食的搬運上太辛苦,從而又像露宿,如果是在岩窟內或樹林間,可以省略攜帶天幕,衣服亦可輕量化,而且要選擇可適切防寒之物,已備氣候的激變,即使碰到下雨,也要有在雨中徹夜佇立的覺悟不可。我在此行中,在風雨之夜,幸好能在岩窟內渡過,雖然可遮風避雨,但水滴沿著岩石不斷聚積,弄濕鋪設之物,導致終夜不得橫臥,好在有焚火取暖,得以免除凍痛。蓋焚火是露宿最好的伴侶,倘若無火,將是徹夜難眠的
天候時時刻刻在變化,大致上早上是晴天,但突然就為雲霧所蔽,又忽然為雨所襲,像這樣的事是高山地方的常態,不足稱奇。氣溫的變化也是很劇烈,此行中,最低的溫度是在塔塔加露宿的白天,華氏32度,大致上平均溫度是42、3度之間,防寒上均不會感受到絲毫痛苦,雖是萬幸,但風不斷稍稍狂吹,像露宿在新高東麓之夜,山風一逕地掠過林樹間,其寒冷之氣特別令人痛苦,焚火也未能如意升起,終夜因為風而悶燻,且被煙所咽,最終無法成眠。
大凡旅行,重要的是要體察天時,避開寒暑風雨,此已無庸再辯。其中,旅行在遠離人里的山地,因為是位於連續露宿的地域,更需選擇天時良好的季節不可。由來新高地方,夏季降雨最多,不僅溪流氾濫,交通頻頻杜絕,雲雨濛濛深鎖山巔,展望機會幾稀,相對於此,冬季大致降雨少,且晴天多,所以沒有以上的障礙。然而1月至3月的期間,氣候稍稍寒冷,積雪不絕,需要有防寒裝備,因此以從來的經驗而言,10月至12月乃是登山的最好期間,其中以11月上旬最舒適。然而此行選擇在12月,是因為氣候雖然有稍冷之嫌,但相信晴朗的天空讓眺望會變得很好。然而不幸的是,此次季節失序,降雨日多,雲霧深深,遺憾之情莫此為甚。不過,氣候意外暖和,高嶺不僅看不到雪片,最低溫度也不低於冰點,所以大出意料之外。所經過的主要地點的海拔及溫度表示如下,也許以此可窺一斑。
日期 時間 地名 海拔 溫度
11月27日 早上7點雨 甲仙埔 900尺(華氏)72度
正中午雨 打鐵峠 3750尺 70度
下午3點陰 上荖濃 1500尺. 70度
11月28日早上7點晴. 排煎. 1880尺. 62度
11月29日早上6點晴 雁爾 2200尺. 60度
早上10點晴. 雁爾西方山頂7000尺63度
11月30日早上6點 雨蚊仔只 2100尺 68度
早上8點雨 簡仔霧峠 3300尺 67度
正中午雨 曾文溪岸 1200尺. 68度
12月1日早上7點雨 勃仔社 3000尺. 64度
早上9點雨. 陳海舊山 5000尺 64度
上午10點雨 陳海舊溪 3100尺. 65度
下午1點雨 頂笨仔山 5220尺. 65度
下午2點雨 頂笨仔溪 3550尺 65度
下午3點雨 殺送山 5520尺 65度
下午5點雨 達邦社 3470尺 65度
12月6日早上6點晴 同上 64度
下午1點晴 奇觀台 6400尺 66度
下午4點晴 阿里山藤田村. 7300尺. 55度
12月7日早上6點雨 同上 49度
晚上7點雨 同上 56度
12月8日早上5點晴 同上 56度
早上9點晴 水山之西 8450尺 66度
早上10點晴 和社溪頭 7650尺 65度
正中午晴 鹿林山 9500尺 57度
下午2點晴 沙里仙溪頭 8700尺 56度
下午3點晴 塔塔加 8050尺 56度
下午7點晴 同上 54度
12月9日早上5點晴 同上 32度
早上10點雨 前山 10700尺. 55度
正中午雨 西山 11700尺. 62度
下午8點雨 新高西南麓 10500尺 50度
12月10日早上1點陰 同上 46度
早上9點陰 新高南方山脊 12400尺 46度
早上10點半陰 新高山頂 13020尺 46度
下午2點半晴 同上 58度
下午7點晴 新高山東麓 10500尺 43度
12月11日早上6點晴 同上 45度
早上11點晴 八通關 9400尺 54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