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註:本文譯自金平亮三「阿利山登山日記」,刊於山岳第五年第一號(1910.3),是金平陪同國會議員須田來阿里山視察的紀錄。
(1909年)10月1日。為視察台灣島而渡台的須田代議士,因為要攀登阿利山(阿里山),我奉命出差與該氏視察阿利山。此日與該氏約定在嘉義飯店會合,早上6點50分搭急行列車從台北出發,天氣晴朗,溫度也沒很高。沿道整面綠色稻田,遙遠左方望見中央山脈的山塊。相思樹及雜木四處叢生,看到水牛、黃牛放養在田畦畔。
火車經過桃園、新竹、苗栗等各驛站,抵達殖產局苗圃地的「三叉河」(サンサホ),時間是11點。鐵路逐漸斜度向上。從此站起到「後里庄」之間,是縱貫鐵路中的困難工事,有無數的隧道及鐵橋,後里庄中有記載鐵道最高點1220尺的標柱。此時剛好烏日(ウジッ)、大肚間的火車脫軌,停車約2小時。下午1點50分終於抵達台中。吃完午餐後,下午5點30分從台中出發,10點25分抵達嘉義,投宿嘉義飯店。
10月2日。嘉義出發,住宿交力坪(カラビン),行程8里。
早上5點半起床,6點半從飯店出發。旅裝是著草鞋、綁腿,攜帶雨衣及登山杖,行李用桐油紙包裝,再用繩索綑綁。台灣的草鞋與內地的相比,外型稍小,附有麻紐,穿起來感覺甚佳。
一行有代議士、我及藤田組嘉義出張員石田君,另外石田君有2名內地人陪同。登山中的食物及寢具,前夜先送到距嘉義3里半而通有輕便鐵道的竹頭崎。苦力由該地背負行李。
離開飯店,搭車前往嘉義的東端輕便鐵道的停車場。鐵道的車輛共4台,須田氏、我和警部1台,石田君及送行人搭另1台。我們的手提行李,放在其他2台,過7點整時,在苦力的押車下出發。這鐵道元是藤田組阿利山開發當時所鋪設,是軌距2呎6吋、25磅的軌道。
此日從早是陰天,感覺有冷。沿道附近是平坦地,民家多,竹林、雜木林在各處鬱鬱蒼蒼。9點5分抵竹頭崎。有嘉義的支廳。下車受到支廳長、警部、巡查的迎接。
竹頭崎在明治39年有強震,市街全遭破壞,目前人口有300,海拔700尺,是東部生蕃地蕃產物的集散地,土人的產物主要有木炭、竹紙、龍眼、檳榔、李、桃、鳳梨、香蕉、柿子等。
進入支廳的官舍休息。裡面有清流,開著扶桑花。支廳長說,此地氣候比較涼,但瘧疾病甚多。幾年前藤田組從事鐵道工事時,有擠進一千餘的內地人,所以附近一帶聽說一下就變成繁華的街道,朝夕絃歌不斷。
9點半從竹頭崎出發。一行有石田君及其他2人、中林警部補、加上高橋巡查、苦力33名、轎夫4名,合計44人。
竹頭崎附近,丘陵起伏,道路一下平坦一下陡峭。這一帶竹林、龍眼樹散陳,間有耕地,看到土人在耕作。
此時太陽逐漸高升,逐漸炎熱。渡過多處溪流,11點半抵達金獅寮。有十數的民家,多檳榔樹。莊丁準備茶水迎接我們。所謂莊丁,是選擇15歲以上未滿20歲且身體強壯、品行方正的土人,提供一定的制服,在有事時擔任警察的助手從事勞役。
中餐後,10點15分從金獅寮出發。道路完全隱沒在竹林中,登爬羊腸的坡路。橫度拳頭般大小的小石路旁,步行極為困難。碰巧天候突然開始變陰,暑氣悶熱,感覺很渴。站在前頭背負我們行李的苦力,看來也很受不了這個坡路。步行稍稍放緩時,扁擔有時會頂到臉。嘉義平原在這附近絕盡,進入山岳地帶,整面是桂竹純林,面積甚廣,不知盡頭。有清流止渴,稍稍前進時,籠罩的霧變成雨,穿著雨具,難堪其熱。幸好不久雨就停了。
這附近也興行竹紙的製造,遇到土人擔著竹紙下來。竹紙使採伐竹子後,將其放入石灰水中,待其腐敗後取出,以臼搗碎再漉過,紙質厚帶黃色,很多是用於包裝。
道路奔行在竹林中,越來越險峻。忽然抵達一個稍微高的平地,有涼亭、有桌子、椅子等設備,並備有茶水。入內休息。
停留十數分鐘後,整面籠罩的霧開始散開,得以遠望嘉義平野。東方是接續阿利山的巍峨山脈,這是阿利山鐵道計畫線中最為困難的工事。眼前可見獨立山。實際上,由嘉義的平地透過有一定斜度的鐵道要抵達8000尺以上的阿利山,必須逐漸由低往高登爬不可。然而這地方中並無連續的山岳,因此鐵道鋪設當時,在路線的選定上,花費不少苦心,最後決定採取以螺旋狀繞行獨立山,藉由眾多的隧道來接續其他山脈。從嘉義起到阿利山的鐵道,距離43哩,其中25哩已完成,80餘的隧道中,有一半已經開通。
從獨立山向東南奔行的山腹中,有土人的民家。從這裡到我們得以休息的地方,有一個大山谷。在山谷日照良好的地方,有寬廣的柑橘園。土人一看到我們,很多就聚集過來。下午1點再度出發。
道路向南方奔行,又進入密林中。稍微下行道路,有人家。路旁有石灰的水池,下方聽到用牛搗碎竹紙原料的石臼聲。
道路由此只是一路下坡。經過竹林中,終於抵達交力秤(坪)。我們住宿在警部補派出所。時間是下午4點。我以前還在鄉下時,警部、巡查來巡視我們的地方之際,我家經常是他們的住宿地,而如今我反而變成客人。
交力坪海拔3700尺,位當阿利山鐵路的沿道。
10月3日。從交力坪出發,住宿奮起湖,行程3里半。
天未亮即起床,打開窗戶,雖然陰天,但沒有霧。宿舍下方隔著溪谷屹立的山脈,像屏風相疊。這附近竹林非常豐富,所以家屋都由竹子做成,像竹柱、竹床,又聽說生產四時筍,不時都可以此供膳。
ㄒ7點半從交力坪出發。道路下往從宿舍可見的山谷間。兩側又是竹林。下到盡處又上爬。竹林中交混雜木,最後竹盡變成純雜木林。
途中遇到擔著楠木樹皮或藤的土人,聽說搗碎楠木皮可變成線香的材料。前行半里,有數個土人的家屋。兩側的絕壁中,數千、數百年的老樹古木蒼然,有晝猶黑暗之感。劃破溪間寂靜的蟬聲,聽起來有像土人拉胡的絃音之妙。
從山谷抵達稍微寬廣的道路時,有河流、有竹橋懸吊。下方有水車ˇ搗碎楠木的樹皮。水車除了車軸,其餘都是竹材製造,承水物,也是竹籠作的。
從水車處前行5町,抵達吹寮。一稱水車寮。這是因為有水車而取此名。有民家,庭前拿出桌子,喝茶。清流流過庭前,並注入水車。此時剛好前面的山奧處聽到喧囂的人聲。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回說是土人的葬儀。喝茶稍待時,土人30餘名在前頭,有持大鼓、鑼者,也有持旗、提燈者。棺木在這之後,十數名婦女頭披麻布跟在後面。這應該是所謂的哭女。葬儀經過之後,話題談及哭女。當談到在支那有教哭法的學校,畢業後,以每日支付費用的方式雇用到葬儀來。須田氏說歐洲有教人笑的學校,每月收取數十數百圓的月謝,研究如何成為上流的淑女。
9點從水車寮出發,道路甚為險峻。有楠木、櫟的密林,又高齡的大樟樹散在。沿著溪流而上時,出到廣闊之地。這是著手阿利山鐵道的終點,道路下方有隧道入口,草木繁茂,完全塞著內部。右方有民家一間,入內暫時休息。由起數町,抵達科尾(コウボヘ)的峠,這是我們午餐的預定地。科尾海拔5500尺,距水車寮1里半,位居交力坪及奮起湖間的最高點。
涼亭設有桌子、凳子。莊丁油水車寮帶來鍋子,燒開茶水接待我們一行。這地方晴天時,聽說可以看見下方曾文溪的溪流。
午餐後休息1小時。往下的道路非常陡峭,俗稱「三十三曲り坂」,是藤田組修築道路的地方。下行15町後,道路往左轉沿著山腹前進,約行5町後,有標柱。這是奮起湖保安林的邊界地。奮起湖聽說是由原來糞箕湖所改成的。1町之後有平地,有原本藤田組鐵道部的宿社,入內住宿,時間是下午1點30分。此地海拔4800尺。
10月4日。從奮起湖出發,抵阿利山,住宿當地,行程7里。
天未亮,我被叫喚睡在宿舍下方苦力的起床聲而劃破美夢醒來。吃完早餐,6點出發。從宿舍下往道路,僅有1間民家。聽說藤田組開始在這裡開墾此平地前,原本有十數的民家,但買收此平地附近之地進行開墾時,只有這家不肯撤離。事後遭逢事業中止時,此土人反而成為藤田組宿舍的留守人。
前行半町,又有1間空屋,聽說這是故前總督兒玉大將的宿泊之所。由此爬上斜坡時,雜木林密生。渡過2個溪流,由此抵達稍高的峠,暫時休息。這是大塔山的分水嶺,塔山的峻峰隔著溪谷橫亙在面前。由塔山向東綿延,是阿利山一帶的山地,一行看到,大呼快哉。
下行約30餘町,溪間有樟腦小屋,入內休息。腦丁入山,不在小屋。清水流注山谷。離開小屋下行時,坡路陡峭直直朝下,步行並不容易。不久抵達廣闊之地。看到塔山從腳下聳立。這是多嘮嘕(トロエン)(海拔2000尺)。有藤田組苗圃事務所,入內喝茶。庭前有大嶋民政長官手植的杉及檜木。此地是幾年前土匪討伐之際有名的地方。
9點半從多嘮嘕出發。天氣蔚藍晴空。溫度稍涼,道路甚為粗惡,小石、盤根橫生,步行甚為困難。從這附近到塔山山麓之間是平地,整面是稻田。短暫經過茅草簇生之間。數町後,道路進入樹蔭中。一面望見左方的塔山一面登爬屈曲的坡路。櫟樹及其他闊葉樹密生,又聽說櫻花樹混生此間,5月開花。11點15分抵達十字路。
十字路是曾文、清水兩溪分水嶺的鞍部,成為行政區域及蕃界之邊境。此峠是與奮起湖通往阿利山的道路及蕃地達邦、朥朥柴兩社通路的交叉之地,所以有此名。海拔5200尺,有小屋,入內午餐。
小屋的旁邊有標牌,揭室入蕃者提醒事項。午餐後,沿著山腹前進。土砂和樹木都崩壞而無道路。一面攀登山一面上行。數町後,抵達俗稱第一禿之地時,一望之下,可以見到從阿利山長谷川溪一帶的森林到知母朥、達邦兩蕃社。從第一禿出發,天空看來要下雨的樣子,冷氣沁身,道路又變得險阻,加以雜草繁茂,充塞道路,步行極為困難。經過第二禿,由十字路起1里餘,抵達名為平遮那(ヘイシャナ)的地方,道路才開始變平坦。此地海拔6300尺,櫟樹蒼鬱,蘚苔纏繞樹幹,如有仙境之感。此附近亦即是阿利山美林的一部,林相隨著由此向東北前進而越發美麗。有小屋,聽說是蕃人外出狩獵時住宿的地方。離開小屋,雨開始下。一行稍微覺得疲勞。只有須田氏乘轎。道路平坦,樹木越來越美,前行十數町,有赤楊樹的純林。以前,聽說此地有很大的崩落,當時自然就長出此樹種。樹齡雖屬壯年,但良木不少。從此地起,有通往山腹的阿利山舊道,稱為阿利山開山坂。聽說這是去年前民政局長官後藤男爵登山之際所命名。由此以東,闊葉樹生長的最為旺盛,在我國,尚不知有比這還大的闊葉樹林。栲、櫟為其主要林木,富濕氣,多螞蝗。行進約半里,右方有鋸木工廠(業務停止)。這附近的樹種,是全然的檜木純林,形成悠緩的傾斜地,巨大的檜木蒼鬱摩天。前行檜木林1里,抵達藤田組的住宿地。
宿舍位於高齡檜木林中的河合溪山腹(取自河合博士之名),四時湧泉不絕的,只有這裡及稱為二萬平的地方。土地平坦,適合居住。目前老木森然,晝猶仍暗,但砍開林木時,應該會是空曠之地。事務所、事務員宿所、倉庫、勞動者宿泊所、醫務室等建物,全部是用檜木材料作成,稱之為檜御殿。食堂、寢室、澡堂等設備,無可挑惕,海拔7000尺。
事務室中有2個留守家族,郵件2天送1次,食品及其他用品,經過竹頭崎走過險峻道路而來,其費用每百斤需要5圓。
10月5日。滯留阿利山,視察森林。
7點45分離開宿舍,天氣晴,萬里無雲。但聽說阿利山一到午後就必定降雨,所以就準備雨具外出。此附近是高齡巨大的檜木純林,其中很多直徑6尺以上,樹皮密生蘚苔,一見之下,即可知其是老樹。行進18町之後,抵達萬歲山,海拔7500尺。幾年前後藤男爵登山時,稱呼萬歲,乃附此名。山頂有休息所,東方隔著長谷川溪,越過鹿林山(9600尺)、玉山(10700尺)、西山(11700尺),可以望見新高的最高峰。此地眺望絕佳,想要命名為Inspireation Point。因為那北美尼加拉瀑布(ナイヤガラ)的山羊島(ゴート嶋:Goat island)一端有此名稱。對於壯大的山河,讓吾人自然湧起神秘的感覺,故命此名。休息數十分鐘,再取舊道,經過藤田村的上部,抵達分水嶺。有長而大的扁柏林。這是阿利山沒有暴風雨來襲的徵兆,因為此樹絕無法與暴風對峙。左轉後,道路通過形成阿利山與農科大學演習林邊界的分水嶺,約25町後上爬開農台,海拔8600尺。道路極為險峻,11點30分登上山頂。先發的渡邊氏在此台下射到阿利山帝雉。此帝雉僅棲息於阿利山,其他地方甚少棲息。羽毛藍黑色,有白色斑點。生蕃人對此帝雉的尾巴很是珍重,用於裝飾帽子。聽說幾年前安平港的英國領事想要這帝雉而懸賞讓60餘名生蕃去打獵,最後空手而返。此種帝雉的嘴及腳是紅色,最為稀有。
在山頂午餐。雖然陰天,但無霧。眺望新高山、新高前山、對高山。下方是河合溪區一帶的森林,藤田村在遙遙森林中隱見。右方眺望塔山。到左端突出的地點,則懸崖數百尺,如果踏錯一步,就會突然下墜。望見郡大山(10700尺)、望鄉山(10200尺)、金甘樹山等諸峰。
12點45分下山。開始下雨。這是「阿利山雨」,早上一點雲都沒有的天候,午後慣常一變。下午3點抵宿舍。因為立刻要去看神木,所以下往宿舍前。道路沿溪流而行,巨木甚多,超過千年以上的大木不少。右邊有精米所,下行8町後抵達「神木」。目測樹圍65尺,直徑21尺,樹下伸長45尺,用材部1100尺,樹齡2000年以上,樹幹包覆蘚苔,是東洋第一的大木。這是阿利山調查之際所發現,每木調查的結果,全山的大木未有出其右者。宮尾殖產局長登山之際,稱此為神木,命令嚴加保護(順帶一提,阿利山中直徑12尺以上的有165棵樹)。
下午4點回到宿舍。
10月6日。從阿利山出發,宿達邦社,行程5里半。
我們一行的目的是阿歷山大森林的視察,也預定在滯留1日視察眠月、七千平,但決定變更行程踏上歸途,並去看知母朥、達邦兩社。
6點起床,天氣晴朗。7點15分從宿舍出發。取舊道抵第二禿時,又可望見新高山。在十字路休息十數分,下行通往知母朥的蕃道。道路直下溪間,斜度甚陡。數次渡涉溪流,兩側的溪谷雜木及茅草的雜草繁茂,前方遙遙可見石水的峻峰。出雜草密生之地時,太陽直射,非常酷熱。下行半里,出葺山並抵達廣闊之地。兩側有生蕃人的陸稻,造有稻草人,蕃人進入耕作小屋並一直拉趕鳥器。下降越來越陡,有芭蕉園、芭樂(バラ)的果樹園。隨著下降,出長谷川溪的下游。有橋、是用電線、藤、竹子做成的釣橋,聽說命名為阿利山橋。水流極清,渡橋後,有樹蔭,鋪草蓆在此午餐。
下午1點起身往知母朥。知母朥蕃社位於石水山的山麓、曾文溪的上游高燥地,戶數20,人口182。蕃社周圍有棚。入內看到蕃人的住屋。蕃人外出山野,幾乎不在。家屋呈橢圓形,以雜木5寸乃至1尺的圓木及藤、竹、茅、芒等搭建。正面寬(間口)2至5間,深(奧行)3至7間,屋頂一般用茅草,牆壁用茅幹編織而成。出入口2至3個,窗戶偶而有用樟木,很多是以茅幹或竹子製作。
屋內並無特別隔間,也不鋪床,大土間的中央、柱與柱之間設有2至3個爐,其結構是三方埋石,置放大鍋,足供炊事之用。聽說夜間焚火不絕以取暖。爐上必定以細圓木與藤作柵,用於烘乾穀物或衣物。又屋內有2、3個穀倉及寢台,寢台並非看家族的多少,而是視配偶者及未婚女子的多寡而設置在屋內的一隅或周圍,高1尺5寸乃至2尺,長6尺寬4尺,都是立起茅幹圍在上下四面,前面一方設出入口,棉被是由綿布、鹿皮、山羊皮、月桃製的草蓆充當。另外,在知母朥蕃社中,屋外設有骨堂,有作成高床的正方形家屋,裡面陳列獸頭骨。
又各蕃社都有一個稱為公館的建物。在正面寬6間、深7間以上、高5尺餘的地方鋪床。此公館白天是男子的木工場,夜間是未婚男子的共同寢室,也充當社內的會議場、節慶的會場。那放入人頭骨而已葺幹編成的籠子,就祭祀在此。
達邦社距知母朥社數十間,其間的道路一度下溪間,非渡溪流不可。有長釣橋,長15間、高5間餘。
我們在此受到由達邦社前來的警部巡查及2名巡查補的迎接,渡橋上坡道後2町餘,抵達達邦社。蕃人的土目、蕃童學校的學生列隊表示敬意迎接我們,下午3點住宿在達邦社警部派出所。
此地氣層乾燥,空氣清新,乃是健康之地。戶數16,人口304,亦即1戶平均18、9人的家族。他們並不分家,兄弟姊妹結婚後仍在同一家屋生活。達蕃中,以生蕃人而成為巡查補的有2位,與內地日本人無異,先畢業於蕃童學校,也有來過我國參觀。阿利山的蕃人,大致性情上與其他蕃人相比極為柔順,歸順以來未曾反抗過,討伐土匪之際,也為我軍盡心盡力不少。
10月7日。從達邦社出發。宿公田,行程6里。
早上6點起床,7點半離開宿舍。蕃人出來為我們送行。在生蕃2位巡查補的前導下,引領我們前進。道路越過「八獎溪」的支流,走在山腹的翻道上。路旁有生蕃小屋,有結實累累的芭蕉田,行經芒草密生之間10餘町後,抵達河底。沒有渡過對岸的橋,徒涉而行。須田氏搭轎渡過。道路沿八獎溪之流的右岸、山腹的嶮道而行約1小時餘,有瀑布落下的地方,在樹蔭下乘涼。時間是早上9點。
道路由此經過山腹的傾斜地平坦的陸稻田之間,前行半里,抵達竹腳社的蕃社。進入路旁的耕作小屋休息,有生蕃的婦人,因為覺得口渴,所以就讓她帶來香蕉。
生蕃婦人眼大、鼻梁挺立,有漆黑的頭髮,並以6尺餘的黑木綿卷附頭部,像印度人一般。穿著筒袖的襯衣(襦袢),袖口及衣襟附有裝飾品,並有耳環,腰中纏衣裾。
前行數町,來送行的2位巡查補回去。
10點45分抵達無老咽(ムロイン)蕃社。在此之前,巡查補率領生蕃前來並煮茶等候我們一行。在樹蔭中剷除芒草,設蓆位午餐。
11點45分出發。攀登クヤニヤ峠。這是公田與達邦兩蕃社間的最高峠,並成為蕃界的邊界。所謂クヤニヤ是鬼峠之意,以道路險峻而有此名。下午1點15分抵達絕頂,暫時休息。
道路由此下溪間。路旁老木蒼鬱,岩石為蘚苔所覆,稍不小心,就會滑倒。坡路直下,毫無屈曲,斜度很陡。這是蕃路的特徵,有很多條小溪,下行30町後進入竹林。此溪間聽說有天然瓦斯噴出的地方。
再下行20町,道路變平坦,抵達公田的村落。這裏有稱為劉闊的有名蕃產物交換的商人,入內休息。此下方數町有公田的派出所,在此住宿。時間下午3點50分。
10月8日。從公田出發,住宿嘉義,行程6里。
7點25分從公田出發,下抵與八獎溪主流會合的道路,約行1里可抵主流。看到從河的左岸採掘石灰石,越過河流藉由鐵索法搬運礦石。河中無橋,搭乘竹筏渡過。由公田約1里半,抵達稱為觸口的村落。進入派出所休息。時間是10點15分。停留20分後再度出發。由此到嘉義之間,道路平坦,是所謂的嘉義平原。有甘蔗、稻、芋頭田。由觸口到嘉義有輕便鐵路,雖然危險,但不得不搭乘。12點進入民家吃午餐。3點17分抵達嘉義飯店,拍攝紀念照。
10月9日。早上9點35分從嘉義出發,傍晚抵達台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