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附近的岩場與石溪

(由鳳髻尖岩稜西岩峰所見之副峰方面)

譯註:本文譯自沼井鐵太郎「岩場と石溪の臺北附近」,刊於台灣山岳第10號(昭和14年3月)。另感謝張光承、黃斯煒與傅子煜先生指正專業用語,謹此致謝。

內容

大屯火山群

北投大砲岩附近、頂北投附近、舊北投東丘、鳥尖、北投谷左岸、不動瀧附近、粗坑、火炭竈坑、大屯山南面的溪、小觀音山南面的石溪、七星山路途中的岩塊、七星山北方的大噴氣孔壁、觀音山凌雲禪寺背後的岩山、觀音山東側的溪、楓樹湖溪、枕頭山與大屯山間的溪、菜公坑山的岩塊、小觀音山火口壁西部及其一支西稜、石槽子坑、小觀音山火口瀨、八連溪、老梅溪、清水溪、小觀音山東側的諸溪、竹子山正南方的溪

五指山山脈

劍潭山、小金面山附近、五指山附近的岩場、大崙北側

基隆河、景尾(美)溪的分水嶺

六張犁的岩山、親指山(拇指山)、南港山、大尖山西方的溪

基隆島(基隆嶼)

金瓜石附近

金瓜石露頭的大岩、獅子岩、半平山

宜蘭線沿線

石底方面

石芛(筍)尖山、白山及虎口坑、峯頭尖、石底方面的其他岩場、石溪

北勢溪景尾溪的分水嶺

猴山岳、二格山、筆架山連峰、西帽子岩、烏塗窟的岩場、石碇東南的岩場、新店附近與青潭溪奧、直潭山

皇帝殿山

主稜(蟻戶渡稜線)赤岩、赤岩南方的岩壁、最高點590米峰及其支棱

南勢溪溪身附近

龜山附近的裂谷、烏來瀑布附近的溪身、烏來信賢(ラハウ)間右岸的凸角

大桶山的溪

羅曼溪(ガオン ローマン)、西側其他的溪、南側的溪

插天山脈

獅頭山(獅仔頭山)、高腰山(カウヤウ)、拔刀爾山(バットル)、北插天山及其以南

鶯歌、三峽附近

鶯歌石、鳶山

大豹溪流域

鹿窟尖、白石鞍山、雞罩山、熊空山、竹坑山、大豹溪左岸的山、塞口山

鳳髻尖(五寮尖)、白石山山脈

鳳髻尖主峰、鳳髻尖連山主脈、鳳髻尖岩稜、鳳髻尖岩稜東方的

獨立峰、鳳髻尖岩稜西方的獨立峰、鳳髻尖岩稜西端岩峰的獨立

峰、鳳髻尖岩稜西方鞍部南方的溪、鳳髻尖第二及第三副峰等其

他岩場、白石山頂稜

角板山方面

新竹方面

五指山、獅頭山、加裡(里)山、石壁、馬那邦山、火炎山

附、中南部都市近郊

醜崠山、大尖山、頭嵙山、南投火炎山、大橫屏山、大屏風山、其他台中附近、岩仔山、半天新山、隙頂山、瀨頭山、岳亞那山(ヨイアナ)、矢場谷山(ヤバガナ)、塔山、其他阿里山的岩場、半屏山、岡山附近、壽山、大尖石

後記

本文不過是彙整昭和9年至10年筆者擔任本會的編輯期間充當台灣山岳彙報塞版面用的雜散文章

(註:「台北附近的岩場」–台灣山岳彙報VI-19、23、27、32、42、45、49(昭和9年)、VII-23、28、45(昭和10年))

原本的記事中

鳳髻尖(五寮尖)的相關部分也依然未完成

且其後有人持續引用這些雜文

再加上彙報的發行部數少、容易佚失的考量

決定在本誌重新做彙整性的改寫

這裏之所以稱為「岩場與石溪」

是因為原本像我們這麼多濕多雨的國家

在水系顯著發達的山地中

像土地乾燥歐洲風的純粹岩場非常少

相對地受到水蝕的山崖或削磨作用盛行的谷線(谷筋)很多的緣故

在我國

「谷行」是最為發達的一種山行型式

這在技術上可說和純粹的攀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

筆者就以可伴隨岩場從事谷行(溯溪或下溪)的谷線意義上來使用石溪的術語(譯註:石溪(せきけい),指流貫岩石間的谷川)

當然

從專家的角度看

這裡蒐錄的岩場、石溪也許不過是兒戲的行為

但筆者的立意並非要誇耀優秀的岩、谷或卓越的紀錄

而僅是為了親近以台北為中心的地球真皮或骨骼之處的岩場開發一個方便之路而已

然而遺憾的是

筆者離台後的3年間並未赴現場觀察實際的景物

所以不僅無法對舊文的現狀進行再確認

也無法檢討諸位赫赫之士的業績

規模另當別論

如以台北附近的岩場作一概述

則和日本一樣

相對於岩石

石壁是比較多的

因此到處都有垂降(アブザイレン)或懸垂的地方

但卻很難找到完美的岩場

除了基隆島(基隆嶼)、金瓜石及大屯火山群的岩場外

大致的岩場是由砂岩、粘板岩等對攀登運動上不理想的新水成岩組成

而且這些是透過比較高熱多雨的特殊氣候所生成的特殊地形

因此整體上少有適用鋲鞋的岩場

而適合草鞋、岩靴、橡膠底鞋(ラバーシューズ)、地下足袋或光腳的岩場則佔重要比率

雖然也有手腳點優良而豐富的地方

即使如此

這些地方也很少可以運用一般的岩釘技術

不過好的地方是

岩面的角度與摩擦力以及銳眼得以利用的小握點(マイナーホールド)巧妙地合成而使得容易理解平衡攀登(バランスクライム)意義的岩場比較多

另外在突發狀況時

岩石也具有可揮動岩槌刻鑿的柔軟性

(但這在道德上絕不推薦)

植物有的看起來很高齡

但有些是不測試就不能利用的淺根植物

所以要很小心

此外

垂降上可以富節奏進行的地方很多

但登爬上特別是可以富節奏性連續登爬的地方卻非常少

從上述看來

似乎缺點頗多

但一一數來

台北附近的岩場與石溪

數量上相當多

且也可以一日往返

再加上風景觀賞上的優點

對岩人來說

住在台北毋寧是幸福之事

序文的最後

我想引用以前R.C.C.藤木(九三)氏「岩石生技術」的名言

在台北附近的岩場上習慣其岩質與規模

就是熟練其岩石自身的最好方式

如果僅是把握攀岩的一般原則

往往會失敗以終

極端來說

喜馬拉雅的攀登技術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面對喜馬拉雅來進行練習

事前避免一切詳細的論述

此事不僅對於初學者

更希望能喚起具有領隊身份的人的注意

大屯火山

首先

先來細數以前是美麗的草山而如今是造林綠化得非常明顯的大屯群山的岩場與石溪

權宜上也把北投唭哩岸丘陵包含在此項目中

北投大砲岩附近

這是攀岩實際技場的幼稚園

不過不好惹的稜線、裂隙或石壁很多

硫磺谷的正上方可以立即辨識我們稱為大砲岩(タイホーイワ)的奇岩

岩石堅硬

確保點也確實

但岩場的高低差僅10-15米

因此作拋繩的練習就會很荒謬

只能作基本練習

在困難岩壁(デイフイカルト フェース)的直接登降或懸垂下降是需要相當技術的

本會的講習會也是從這個岩場先開始練習的

(台灣山岳彙報IV-30(昭和7年);VI-19(昭和10年))

要進行攀岩練習時

很多隊伍首先是選擇來這裡

這應該是交通之便以及看起來感覺不錯的關係吧

實際上這個岩場的近景、遠景眺望也是非常好的

但在作真正攀岩練習時

一如序文所說

初學者不要過於深入比較好

頂北投附近

這是北投草山自動車道的頂北投正前方的山崖

道上由堅硬的峭壁(東方)與脆弱的岩場(西方)兩部分組合而成

以前稍微有趣

但如今卻因為道路工事的關係而難以靠近

道下適合長路線(ロング コース)的隊伍練習

講習會也曾經在此舉辦

(台灣山岳彙報IV-30(昭和7年)

高低差可能有大砲岩的3-6倍

不過因為是大道直上直下的岩場

完全沒有攀岩的氣氛

所以不知不覺中就沒人來此嘗試

舊北投東丘

這裡與其說是岩場

倒不如說是巨大岩石散在的地方

在初學者的練習上

以正規的攀岩來說

有很多是不適合的

但除了鳥以外沒有其他動物棲息

對於進行抱石(boulder-climbing)而想體會一點優越感的人來說

也可以利用拋繩的變通方法來攀登

筆者等也曾經在此做過價值不高的攀岩遊戲

(台灣山岳IV-76(昭和4年)

鳥尖

北投唭哩岸間的丘陵是適合輕度健行的好所在

其中最具異色的是這個鳥尖(チューチャム)

所以可稱為鳥尖連崗

鳥尖的山頂北側是10-15米的岩壁

因為是稍稍外傾岩壁(オーヴァーハンギンク)

在垂降的練習上

雖是小岩場卻很令人滿足

(台灣山岳彙報I-48(昭和4年)

不過因為只能進行部分的攀岩

所以不是很大不了的場所

鳥尖丘陵的南面靠近淡水線的方面

也是可以進行稍微的攀登基礎練習

(台灣山岳彙報I-48(昭和4年)

其背面(北面)的帶狀岩石露出

似乎只是石壁而已

北投谷左岸

前進星湯方向的道路到深處時

右側亦即溪谷的左岸山中可見若干相當的岩場

西端是弘法大師岩

不過攀岩者(クラッグスメン)有興趣的

是其裡面的岩場

有相當的高低差

岩場也有變化

昭和4年11月17日

齋藤三男、古平勝三、木田文治等3氏及筆者的隊伍所記錄的岩壁

其高低差不過30米

但傾斜超過70度

岩石雖堅硬

但最上部及起攀點相當困難

我想這是附近一帶一流的岩場

最上部的裂隙(クラック)

對身材高大的先鋒者有利

(台灣山岳彙報I-48(昭和4年)

另外台銀和樂路會的俱樂部在附近

所以像是自家的岩石庭園(ロックガーデン)

他們以高尾勝夫君為中心涉獵了很多岩場

但詳細並未公開

不動瀧附近

根據木田文治的說法

位於靠近新北投驛的不動瀧溪谷(鬼仔坑)及其東鄰的溪谷(水磨坑)

聽說作為攀岩的練習場都不是很充分

(木田文治「不動瀧漫步」-台灣山岳彙報I-45(昭和4年))

粗坑

這是向南流入大屯山西峰與中弛峰(中のたるみの峰)之間的溪谷

從面天山登山道的緩坡(女坂)離開後進入

台灣山岳第4號消息及通信欄等其他地方以「大屯山南峽」暫稱的

就是這個粗坑

水源的一支(左股)

在雨季有變成瀑布的脆弱裂隙(リス)以及其上危險的岩面攀登(フェースクライム)的地方

昭和3年3月21日

我和木田、谷口政一郎兩位一起稍微看輕了大屯谷線

並未帶繩索前往而飽嘗了苦澀經驗

(台灣山岳彙報IV-75(昭和4年);台灣時報201號91(昭和11年8月)

其後千千岩、田口、長谷川諸君準備了繩索投身在相同的地方一、二次

大家一致的結論是感覺不怎麼好的場所

最近有報導新井、一之瀨、田村氏等去了右股

(台灣山岳彙報X-24(昭和3年)

火炭竈坑

這是粗坑東鄰的地方

與其說是岩場

不如說是有八個瀑場的連續狹谷

對於想獲得岩登初步要領的人是可稍微來此一試的溪谷

如果喜歡小原泰治流在瀑布中淋濕全身而登的不動瀧攀登

那更是不錯的選擇

瀑場告終而變得稍微平坦時

會立刻碰到造林道路路經過溪谷

如不利用造林道路而再往溪前進時

附近就變成乾溪溝

最後抵達了一處不大的岩場

這是讓人產生稍稍明朗的攀岩氣氛之所

之後就是什麼也沒有的「藪谷」(草叢溪谷)

(台灣山岳彙報II-33(昭和5年);IV-10.10(昭和7年))

大屯山南面的溪

這是接下來東鄰火炭竈坑的兩條溪

其中之一(西方)在昭和5年2月16日被齋藤三男君單獨溯溪

聽說是有阻塞前方的連續瀑布及30數米山崖而意外險惡的溪谷

(台灣山岳彙報II-16(昭和5年)

因為其後並無人探查

其岩場的價值無法得知

小觀音山南面的石溪

此一石溪最初被介紹的時間是在昭和4年4月7日的山行

(台灣山岳彙報I-10(昭和4年)

岩場並非特意選的

所以幾乎沒有值得說的

不過此一石溪是南向

且有相當的傾斜而開闊

所以是小而感覺頗好的溪谷

對於初學者進入攀岩的氣氛而開始習慣岩與水這點上是恰好的溪谷

七星山路途中的岩塊

七星山(1119.5米)是大屯火山群的最高盟主

從台北所見的感覺

也稍微有粗獷之感

但登頂一看卻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是道路開闢良好的健行山丘

然而在為數甚多的登山路線中的某些地方

似乎在部分的東稜中有險惡地形

也有若干讓人稍有攀岩氣氛的岩塊

特別是降雪之日

讓人體會出意外之感的氣氛

七星山北方的大噴氣孔壁

如果是冷冽堅硬的岩石

筆者還能感受情勢

但對於參混硫磺蒸氣的地獄之壁

實在感受不到好感

最後就僅步行其邊緣而不與接觸

然而此壁高低差很大

在地球活動停止時

應該可以一試

觀音山凌雲禪寺背後的岩山

大屯火山群中

僅僅觀音山隔著淡水河孤獨聳立

在舊火山的解析上

此觀音山比起大屯火山群的主體還遠為徹底

因此雖然中腹有名剎凌雲禪寺

以名山來說是最早被開闢的山

但仍存在很多險惡的岩場

位於禪寺背後的大岩壁(火山集塊岩)

是所謂第三觀音山的峭壁

其左端的岩針是善才山

右端的岩峰是良女山

(台灣山岳IV-77(昭和4年);台灣山岳彙報I-49(昭和4年))

大岩壁是除了垂降外沒有其他攀登方式的岩壁

但其他二峰

則也可從禪寺這一側攀登

當然

善才山如從岩針背後攀登

則可免垂降而勉強攀登

(台灣山岳IV-81(昭和4年))

良女山是被樹林所圍的岩峰

如能巧妙規劃路線

可以不困難地無繩登頂

(台灣山岳彙報II-21(昭和5年))

觀音山東側的溪

從觀音山東側的蛇子形進入

然後通過石壁腳部落

再溯行該處的小峽谷

這是昭和2年3月6日我與谷口政一郎二人行的首登

(沼井「觀音山的東側」台灣山岳II-67(昭和2年))

當時溪水相對多

一面帶著繩索相當辛苦

其後所探的地方可能因為溪水較少

變得相當輕鬆

(台灣山岳IV-81(昭和4年)

詳細請參照台灣山岳第2號的拙搞

未踏的惡場還有很多

但以岩場來說絕非是感覺良好的地方

楓樹湖溪

這是公司田溪的一個支流

因為係流入面天山與大屯山及枕頭山的山麓傾斜地會合處並滋潤楓樹湖部落之故

所以如此暫稱

原本也屢屢被暫稱是面天山北溪的谷線

從水源方面來說

首先從面天山下廣場緩緩下行道路時

就立刻變成清淺源流的溪溝

就在水即將滲出之際

溪水從右邊流入

此溪其實距溪谷源頭的距離很長

而且迄至溪谷源頭之間是稍具陰氣而生長青苔的有點珍奇的凋谷

也有些地方要使用繩索

(台灣山岳彙報IV-10(昭和7年))

從匯流點起傾斜度稍增

然後變成面天山與枕頭山的「裾合谷」(譯註:裾合谷(すそあいだに),指兩個火山的山麓緩斜地相合而形成的山谷)

在逐漸像岩谷般閃耀光芒時

突然急轉直下變成面天裡側的瀑布

瀑場的上方大部分是在岩場之間

最下段則稍微纏繞左岸而下

這是適合初學者不用繩索做攀登練習的好所在

瀑壺相當美麗

在此有一條道路橫切過來

從面天山頂下東北側的防火線亦可抵達這裡

這是筆者與齋藤三男君在昭和4年7月13日所發現的

並且很高興平常乾凅的面天山竟然也有如此美麗的名所

在瀑壺的地方過溪再行往右岸的道路

通過像平埔蕃的小屋後向北繞過枕頭山

可以通往蜜蜂嶺(竹子湖淡水間的峠(譯註:越嶺點)及菜公坑山

如從瀑壺下左岸的林道

避開楓樹湖溪下方的兩個高瀑場

則可下抵楓樹湖

(台灣山岳彙報I-30(昭和4年))

從面天裡側的美麗瀑壺通過溪身而下時

落差逐漸增加並來到第二個高瀑場

越過之後稍稍變平坦

但這實際上是為第三個驚人瀑場所設的陷阱

通過此兩個高瀑後

不久抵達匯流口

由此向左溯行的溪谷亦即本溪的右股

在昭和7年4月3日被高尾、小原、大崎、岡野、吉田、石井諸氏所探

聽說大部分是凋谷

裡面有凋瀑的險惡場所

(台灣山岳彙報IV-22(昭和7年))

然而以岩場、石溪而言

比較美麗的是上記的左股

而這左股的完全攀登是在這昭和7年7月24日由中崎、永石、田等3氏與筆者所締造

(台灣山岳彙報V-45(昭和7年))

其後昭和8年9月10日中崎、楢橋、浦上等3氏及另外2名嘗試第二次的不同路線的攀登

(台灣山岳彙報IV-55(昭和8年))

昭和9年9月16日楢橋、田口、大窪、田中春男、田中武男、松元諸氏進行第三次攀登

(台灣山岳彙報IV-44(昭和9年))

越發證明這是台北附近適合一流熟練者的岩場

這些都是利用夏天的水凅期所做的成功攀登

沒有任何隊伍在其他季節中嘗試並非凋瀑的兩個高瀑場

另外似乎也未作下降

兩個高瀑場都各有約40米的高低差

上方的傾斜有點緩鈍而成曲面

讓人感覺一種美

下方則是幾近直立的淒絕石面

僅能稍微向上從右側利用藤蔓等抓住東西登爬

向左橫渡(トラヴァース)中段之後

在注意有點懸垂味道但有手搆點岩面的情況下攀登

多少可以嘗試一些不同路線

但總的來說

下面的瀑場是只允許專業攀登的岩場

不過只要領隊俐落的話

因為不是那種100米或200米的岩場

也不是不能攀登

左股、右股的匯流點是感覺相當良好的休息點

所以在此宿營

然後悠哉地進行岩谷攀登

應該很有趣

枕頭山與大屯山間的溪

這是位於一般前往竹子湖-菜公坑山-枕頭山東方-面天山下廣場的健行路線然後抵達枕頭山東方道路的西方下面

昭和4年8月25日

我曾與谷口政一郎、齋藤三郎兩氏一同溯溪過

(台灣山岳彙報I-40(昭和4年))

在溪的入口看

好像很嚇人

但記得並無困難地溯行後抵達道路

菜公坑山的岩塊

菜公坑山的最高點位於西方

如下往從竹子湖越向淡水的蜜蜂嶺後

再從正下方朝最高點的隆起前進

則有相當攀登的點

另外我記得途中也有一個大岩塊

不過以岩塊來說

壯觀的是位於北峰頂上的兩個岩塊

講到春天的菜公坑山

可說等於是台北市民的年中行事的娛樂

看到山上高原中有無數的人聚集

如果不懷好意地靜靜觀看人們攀登岩塊

則可以在笨拙的動作上顯露出是山、岩的初學者

實在很有趣

另外

菜公坑山在面向東側石曹子坑的地方

有帶狀的岩石露出

但這似乎只是石壁而已

小觀音山火口壁西部及其西稜的一支

如今的小觀音山火口壁西部應該道路變好了

但原本是草叢道路

相當難行

從與大屯山之間的鞍部上來

離開主稜線路進入火口壁西部

然後緊沿著馬蹄形的左彎而行時

有一、二個小岩峰

可以稍微進行攀岩遊戲

更往北進時

變成是1042.9米的一個隆起

從該處起

西稜的最顯著的一個隆起落向石曹子坑

此一隆起與西稜

在攀登技術上是毫無困難的平易之所

但某部分有身在岩場之感

讓人感到暢快

感覺是可以成為拍攝岩場寫真的攝影地

我曾在積雪時住宿在振衣亭

然後特地選擇夜晚從西稜攀登抵達火口壁

然後回到振衣亭山屋

這實在讓人心情愉快

(台灣山岳彙報V-18.42(昭和8年))

石槽子坑

這是流入菜公坑山與小觀音山之間的小峽谷

但和前述的楓樹湖溪不一樣

是初學者也可以溯溪而具大眾性的幽邃且有點小美麗的谷線

大屯山群之王的本會大橋理事也相當推薦

(大橋「有關菜公坑山」-台灣山岳彙報IV-27(昭和7年))

大橋等大屯造林相關人士應該很早就知道這溪谷

與山無直接關係的業餘人士的最初行動

是昭和7年1月31日高尾、岡野、小原氏等台銀和樂路會10名(其中婦人3名)的淡水-北新庄仔-石槽子坑-小觀音山、大屯山鞍部之行

石槽子溯溪(或下溪)也開鑿避開惡場瀑布的道路

又瀑場也大致是連瀑身都可以攀登

所以山黨的軟硬兩派都很讚賞

水源附近的一枚岩的平坦河床也很罕見

也有其他獨特的風情

是先驅者高尾君等極力讚賞的地方

同年6月19日該君再度溯溪

並成功直登四個顯著的瀑場

(台灣山岳彙報IV-40(昭和7年))

爾來人潮變多

儼然成為大屯溪谷中的寵兒

然而此谷線的生命在於綠樹、流水、瀑布、岩石等渾然一體的谷行

所以僅僅主張惡場、岩場的人

應該無法從自然的神秘中獲得啟示

小觀音山火口瀨

這應該稱為石槽子坑左股

一起匯流之後最後變成大屯溪注入支那(東)海

它比石槽子坑稍長

谷頭的高度也高

但火口壁的谷頭到處都是被箭竹所掩

以谷行來說令人不快

瀑場也是連續全體的溪谷

感覺似乎一點也不輸石槽子坑

只是以惡場岩場來說

尚無法區分高下

溯溪的最初紀錄是山下、長谷川兩氏與總督府官房營繕課的有志之士於昭和7年6月5日所創

其後昭和8年4月4日筆者與池田、川添、澤谷、今野、田口氏等前往

又昭和9年8月12日的第67回月例登山記錄了田口、新井、大窪等3氏溯溪的行事

(台灣山岳彙報IV-35(昭和7年);V-27(昭和8年);VI-38(昭和9年))

八連溪

此溪是從小觀音山、竹子山間的最低鞍部俗稱迷子山鞍部向西北流下的溪

從石曹子坑主流起算

是位於五腳松坑的小溪東臨的一條顯著的溪

從淡水徒步約5小時餘

來到內柑宅的部落

溪一分為二

其一是從目的的鞍部附近而來的內柑宅坑(暫稱)

昭和7年10月9日

眾多人數參加

從內柑宅溯行約1小時的匯流點起

齋藤三男、野間口、郭、野出、山村、永石等6氏溯主溪

筆者及田口、田中、中間、河村、今野等5氏溯左股

共約花3小時餘出稜線會合

再沿林道經七星山小觀音山鞍部、竹子湖、草山歸北

(台灣山岳彙報VI-56(昭和7年))

內柑宅坑的主流中有50尺的美麗瀑布

用相互結繩(アンザイレン)的方式攀登

另左股在約中間的地方有無水的釜以及7個連續瀑布高距200尺的惡場

在大屯中

我認為是僅次於楓樹湖溪的岩場、石溪

另外主溪方面

中崎氏好像在昭和8年7月23日從鞍部下溪過

(台灣山岳彙報V-12(昭和8年))

此外

八連溪的另一個源流木屐寮坑(暫稱)

尚未有人完成溯溪

但就在本會創立後的昭和2年2月27日

生駒、大橋捨三郎、中曾根、林田、井上、山下氏等

在雨中以挑戰竹子山為目的前進到木屐寮部落

當時沒有陸測圖

也沒嚮導

登山者也對地理不熟悉

所以脫離了預定路線

在飽嚐草叢奮戰的情況下

出竹子山小觀音山的稜線後返北

(台灣山岳I-162(昭和2年4月))

如今想來

如果都一直沿谷線前進的話

即使最後的箭竹草叢是無可奈何的

但應該可以更輕鬆才對

當然最近從小觀音到竹子湖的裡山(從台北來看)

造林事業也似乎有相當進展

所以應該有各種便利的道路

當時奮戰的猛者中曾根、井上兩君尚健在在台

真希望能像往昔一樣完成直接挑戰竹子山的任務

老梅溪

這是發源於竹子山

流入其北北西765.6米的東西方

再從海拔200米的匯流點變成一條溪向北流

經過老梅後注入海

昭和9年5月5-6日

田口、新井、大窪、楢橋、高木等5氏達成首登紀錄

這是大屯山群主脈最北的溪谷

根據他們的報告

在匯流口約30分鐘下游的水利組合監視所住一晚後

前進左股的溪谷

途中只要避開一個約20米的大瀑布

也沒有想像中的惡場

走在乾凅感覺良好的上游

從匯流點起約7小時後抵達竹子山頂

(台灣山岳彙報VI-26(昭和9年))

其後聽說新井君也曾拜訪過此溪

但實情不詳

另外有關剩下的右股、尖山湖方面的支流及圍繞792米峰的奇怪溪谷地形(依地圖)等

與竹子山正東的峭谷一樣

都不在我們的知識範圍內

不過

透過由下方及其他地方所做的眺望

只能想像竹子山領域(プロパー)正東的溪谷

恐怕因為擁有大屯火山群中第一級的傾斜

除了肉眼可見的瀑布外

應該是連續的惡場瀑場吧

清水溪

這是指磺溪上游、小觀音山東側的溪底主流

從冷水坑北方的鞍部流下至溪的匯流點以下

究竟是稱為清水溪或磺溪並不明確

這清水溪本身

以石溪來說

稍微較大且有點像主谷

其難場與其說是岩石

倒不如說是水量與水速

對我們來說

重要的是這個溪谷是小觀音山-竹子山側的溯溪或下溪的主道

以大屯的溪谷而言

是相當寬廣

水量也相當多

森林的山景也不錯

如果問筆者以溪谷來說是選石曹子坑或清水溪

我當然是選清水溪

行政上屬於七星郡北投庄字竹子湖

正所謂是貪圖安逸的北投人種的世外桃源仙境

但如今變成如何了呢?

小觀音山東側的諸溪

小觀音山東側的幾條谷線

傳統上是由清水溪上溯或由此下溪

但在山腹的下方開闢林道之後

權宜上可採取由林道往上或往下的路線

這些溪谷中有遠望起來特別顯著的瀑布

但最後並無法確認位置

筆者曾數度前往這方面遊玩

但都是很悠哉的心情

所以只是走到附近

然後私自以為真正的瀑布應該更大

溯溪方面

大致上無論谷線或瀑場似乎都無特別的惡場

(台灣山岳彙報V-27(昭和8年))

竹子山正南方的溪

這是指竹子山及以竹子山東峰南面為谷頭的溪

溪整體從谷頭起呈S-SSE-SE彎曲

並以此方向注入清水溪(或磺溪)的附近時

突然向東西的方向曲折

另在匯流之際谷線變為SE方向

從小觀音山及往竹子山的主稜觀看是位於東方

所以以前很膚淺就簡單地稱為竹子山東側的溪

其後似乎就流用此稱呼

如果要固執東側的說法

那稱為竹子山東側的一條溪會更好

昭和7年3月19-21的3日間

以野營2夜的方式完成溯溪

一行包括木田、永石、齋藤三男、吉岡等4氏及筆者

詳細請見彙報及台灣時報

(沼井生「竹子山東側的溯溪紀錄」–錄台灣山岳彙報IV-20(昭和7年):沼井鐵太郎「山的四個思索」(前篇)–由清水溪往竹子山」台灣時報201號88(昭和11年8月)

在此隊伍之前

昭和6年10月25日

筆者與永石、齋藤三男、谷口政一郎、平澤、古平、吉岡、西、物井諸氏一起由清水溪與主溪的匯流點溯到二股

了解了大致情況

(台灣山岳彙報IV-22(昭和7年))

是相當美麗的溪谷

在相當水量之中也有落差

也有攀岩之處

是非常好的溯溪行程

不過以此谷為目標的隊伍

依據之後的紀錄

僅有昭和10年2月9-11日新井良三郎、田村、甲斐等3氏來到一樣東股650米附近

然後因為豪雨漲水而空返

(台灣山岳彙報VII-21(昭和10年))

直到最近才有昭和13年9月23-25日新井、今井、富田等3氏的再舉

(台灣山岳彙報X-41(昭和13年))

知道路線而想縮短行程的話

當然也可變成2天

甚至週六下午出發的週末山行也可能

亦即在清水溪部落央求住宿一晚或在溪畔野營

隔天週日早上出發

如果藉由道路省略下游的話

那就可充分攀登竹子山或其南方的山峰

之後是熟到不行的林道

所以也是可以在晚上8點前抵達草山

五指山山脈

劍潭山

五指山山脈最西端的劍潭山雖包含台灣神社境內的靈域

但沿著稜線邊緣仍有小的山崖

很久以前在台北附近的岩場未被充分認識的時代

聽說有人曾嘗試過

但如今也僅止於此

山背後的大崙尾山領域

也有小山崖

但都不成問題

小金面山附近

從圓山通往劍潭寺前

約3、40分鐘向東行時

有切石場

這就是金面山

這也是昭和4年時KO(慶應)出身而意氣昂揚的青木孝二君獨行時負傷之所

筆者也曾經去玩過

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地方

只覺得從東鄰的鴨母嶺接續北上的樹林中的岩稜不知如何而已

五指山附近的岩場

這裡所謂的五指山

是部落的名稱

通常所謂五指山的山

據土地的達人說

實際上是指大崙

從五堵驛轉乘台車再徒步前進時

在五指山部落的東方可見一座山容奇拔的山

這是稱為バーヒョー尖(チャン)的山

只要能忍受猛烈的草叢襲擊

稜線上有蟻戶渡式的狹小裸岩(ベーアロック)

(譯註:蟻戶渡(ありとわたり),指像螞蟻以列爬方式行進的瘦稜地形)

另據T君說

如從北側適度的攻擊

聽說也能享受相當的攀岩樂趣

即使離開五指山部落的西方

也有一些山崖

筆者也在這附近嘗試過

可惜紀錄不見了

所以無法得知是哪一年以及詳細的情形

大崙北側

大崙即通稱的五指山

從南側到山頂為止都是「若草山式」而能悠哉進行

(譯註:若草山(わかくさやま)是位於奈良市奈良公園東端海拔342 米的山,輕緩的山腹被草皮所覆,是奈良代表性的景觀之一,以毎年1月的燒山而廣為人知)

但北側發揮了台灣水成岩山的特色

複雜的崖、谷、稜線或森林交錯

昭和5年7月13日

我和古平、木田兩君共同探查過

下降時花了很多時間思考

(台灣山岳彙報III-7(昭和6年))

基隆河、景尾()溪的分水嶺

(台灣山岳IV-7(昭和4年))

六張犁的岩山

陸軍用地的裡面有一個稍稍令人在意的小岩山

但因為是陸軍用地的關係

最後並未去看

親指山(拇指山)、南港山

從車窗所見的外觀

對攀岩的人來說似乎有點困難的相貌

但實際上並非好的岩場

感覺也不優

不過從西方的峠到姆指山的沿岩稜攀爬現在不知變成怎樣

很久以前曾與生駒氏、谷口政一郎氏一起在山嵐的日子時才開始攀爬而頗有攀岩的氛圍

(台灣山岳III-163(昭和3年))

從姆指山往東立刻懸垂而下時

20米的繩索加倍也不夠

似乎有人在這姆指山上感受到超乎氣氛的顫慄

(台灣山岳彙報III-14(昭和6年))

南港山北壁的攀爬

在獲得層狀岩山壁面的攀爬概念上或許不錯也說不定

大尖山西方的溪

位於汐止正南方的大尖山西側的溪

以溪谷的溯行來說

因為有瀑布等

感覺起來似乎有點有趣

(台灣山岳彙報IV-5(昭和7年))

溪的上部

根據永石君、澤谷君的踏查

似乎有相當的岩場

(台灣山岳彙報IV-10(昭和7年))

同樣地

如果也踏查本地區的其他小溪谷

也許會意外發現有攀岩氣氛的場所

從五堵的保長坑翻越石底的肉板峠北側

似乎也看得到有此氣氛的溪谷

基隆島(基隆嶼)

如哨兵般屹立於雨港灣頭並俾倪大海的基隆嶼

在事變發生的很久以前就禁止上岸

之後也沒有任何詳細的調查

但島嶼確實是具有魅力的出色岩山

記得有人以台灣的天空島(スカイ島)稱之

(靠近蘇格蘭西海岸的島,以英國國內一流的岩場而聞名)

但這不過是以比較地理學而不得不為的憧憬式比喻而已

昭和5年9月

筆者從船上觀察此島、確信攀登的可能性

並想像其攀登岩場的愉快滋味

(台灣山岳彙報III-7(昭和6年))

之後虎視眈眈想要上岸攀登的隊伍至少有二、三組

根據傳說聽聞了偶而有路過該島的漁夫、島上有被飼養的山羊、以前有某水兵嘗試攀登卻墜落負傷或很久以前就是砲擊的練習標的等事

因而變成喜歡作夢的山黨、岩黨的好對象

以人類的首登來說

恐怕早就被有地緣關係的人或在更早以前被土人攀登了

不過非職業的攀岩人的最初紀錄

根據筆者所知

是昭和6年8月高尾君等台銀的登山家一行所創

但本會的紀錄中並未看到任何的詳細報告

筆者也在同年9月27日與永石、齋藤三男兩位想要短時間完成攀登

卻因波浪太高而上岸失敗

轉而爬別的山

(台灣山岳彙報IV-5(昭和7年))

相隔兩年的昭和8年7月9日

再度由台銀的田代、岡野、橋爪、伊東、加藤、藤本、北田、喜多村、出羽諸氏到島上遊玩

並投稿本會最初的通信

根據通信的內容

「7月9日10點從基隆八千代橋出發

天氣極佳、波浪平靜

11點半抵達基隆嶼

與參觀基隆嶼的一行分開後

登山隊9名以每3名為一隊

以繩索攀爬基隆島西面北端的岩壁

手搆點很充分

但落石多

每每落石發生時

就互相發出奇聲進行警戒

天氣很熱

岩石也很熱而無日蔭

攀爬上困難無比

勉強在下午1點半平安登頂

從頂上向南橫渡(トラヴァース)

並立刻從面對基隆港的瘦稜下降

3點抵達下面

然後什麼都沒有比全裸跳入海中還要痛快的事…..後略」

(台灣山岳彙報V-42(昭和8年))

又隔年的昭和9年

是基隆嶼之行的最盛期

報紙上也有記載

真有島上的密寶被公開之感

首先是7月15日在本會中崎幹事的斡旋下

該氏與植物學專攻的鈴木重良氏及基隆市尹桑原氏一行

盛大陣容地出發上岸攀登

並獲得種種學術上的資料

(台灣山岳彙報VI-34(昭和9年))

此事大而言之就是基隆嶼上科學探查(Scientific expedition)的嚆矢

接著在8月19日

以本會的有志之士為主

有中崎、岡野、新井、松本、大窪、田口、野田、河村、佐藤、黑山、(舊姓永石)中村、浦上、坂本、武上、松元之外另2位及筆者與筆者的兩位幼女合計20名訪問基隆嶼並登頂

(台灣山岳彙報VI-40(昭和9年));沼井保子「きいるん島」(台灣山岳彙報VI-45(昭和9年))

此後

「台灣山岳彙報」或「台灣山岳」中均不見基隆嶼的文字

這是因為上述的行政上困難所導致的吧

詳情避免述及

但談到基隆嶼為何除夏季以外都不能攀登?

這是因為其他的季節整體上浪高導致甚至不能靠岸的關係

但雖是夏天

也不是隨時都能上岸

大體而言是筆者的11歲與8歲的女兒能上岸的程度

到山頂的一般路線

只要稍加注意

對成年人來說是沒有困難的簡易攀登

附帶一說

島上另有很多攀登及下降的變化路線

也留有不少僅允許專業級攀的地方

金瓜石附近

(台灣山岳彙報V-46(昭和9年))

可從宜蘭線的瑞芳驛或主線的基隆驛前往的金瓜石附近

可以單單是步行

另外因為也有雞籠山(基隆山)

所以是可兼礦山見習的爽朗健行好地點

該處有幾個金礦露頭像殘丘(モナドノック)的岩峰

會讓攀岩人食指大動

實際上透過黑山君而有來自台灣礦業向本會的請託

所以在昭和9年8月4日及5日

黑山、中崎、新井、今井諸氏與筆者創了首次登行的紀錄

(台灣山岳彙報VI-39(昭和9年))

金瓜石露頭的大岩

昭和9年頻繁進行爆破

所以現在形狀可能已經改變

記得當時岩容相當壯觀

聽說中崎氏有攀登過

似乎不會太難

只要岩石安定、沒有爆破的危險

嘗試各種不同路線的攀登應該也很有趣

又其岩石的裙裾下到礦山飯店附近

其裙裾的地方也看到稍微能練習的岩場

獅子岩

這是與狹義的金瓜石相隔一個溪谷而聳立於東方的岩石

此岩聽說從西側攀登時

在最後的地方是怎麼爬都爬不上去的

如果從北方繞向東

有一個我們不用繩索都能輕鬆攀爬的岩面

山頂的岩石中嵌入一個古老的金屬片

筆者率領所長三宅氏、阿倍氏與佐佐木氏站上該山頂

下降時面對正北

最後的地方則作懸垂

以岩場來說

獅子岩的南側最長且有頗大的岩場

岩尖硬而有趣

筆者等分成兩組

各自以相互結繩進行「隔時攀登」的不同路線攀爬並完成首攀

另外對於俗稱無法登爬的西面上部幾乎垂直的難場

中崎君利用巧妙的小握點(マイナーホールド)及平衡完成攀登

我們原本是為了今後攀岩的練習及不同路線的開拓而來到這裡的

結果是美夢成真

除了交通費較花錢外

對初學者的練習來說

在岩的質與量方面

這是台北附近恰好的一流場所

獅子岩的西側下方有一個蠟燭岩

此岩因為很小

讓人沒有前去一看的慾望

半平山

從獅子岩向南沿稜的半平山(約700米)

是礦山區域中的最高點

北側山崖突出

有點很棒的岩稜感覺

然而以岩登的場所來說

並不是恰當的地方

如果探尋金瓜石附近

應該還有岩場

雞籠山面海的部分

也許只是牆面也說不定

但有岩石閃閃輝耀

找時間從九份漫步到猴硐去尋找如何呢?

宜蘭線沿線

宜蘭線沿線中從車窗眺望而惹人注目的岩場

除了金瓜石外

首先就是大溪附近

大溪驛背後的山

雖非純然的岩山

但相當急峻複雜

特別是探查山體陡峭的石溪時

意外地感覺難纏

另外龜山島應該也是個問題

其他礁溪附近的谷線

應該也有岩場

所有這些方面很多都有待得地利之便而住在蘭陽平原的登山家的研究性山行

遺憾的是只有中嶺越、烘爐地山、桶後溪越、大礁溪山、阿玉山、三針後山、鴻子山(礁溪富士)、虎頭山、四堵山、湖底嶺、坪林越等普通路線被木田、黑山、結城諸氏確立

有岩場、石溪氛圍之處

本會的文書中僅出現「猴硐溪的奇勝石壁」的文字而已

(台灣山岳彙報VI-3(昭和9年))

另外如想在時間上對台北附近重新思考

比較簡單的是搭乘巴士走蘇花道路接觸海岸岩壁或太魯閣峽等骨牌(カルタ)狀岩壁

此事也無需太驚訝

如果想到那位住在倫敦的攀岩人士利用週末駕著汽車或摩托車飛奔來到湖水地方或威爾斯的岩山山麓

就覺得也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

石底方面

(台灣山岳IV-10(昭和4年));(台灣山岳彙報VI-42(昭和9年))

七星郡平溪庄石底方面的奇岩峻峰和以文山郡石碇的皇帝殿山為主的群山以及海山郡鳳髻尖為主的群山

是台北附近的三大尖山群

又是最富險怪至極的山形而如異境般的存在

然而這一帶原本是廣義的要塞地帶

地形圖並未發售

而且以前僅有從宜蘭線三貂嶺驛不定時發車的基隆炭坑專用台車

交通甚為不便

因此山黨要進到這裡來稍微辛苦

都要一步一腳印地越嶺而來

昭和不知哪一年

這個台車變成汽車的「局線」而變得相當方便

但要充分享受攀岩的樂趣

還是必須住一晚才行

如今的住宿場所是怎樣不得而知

當時有一位對登山家深富理解與同情的平溪庄長渡邊源作氏

筆者等常借宿在石底的庄役場值班室

要到石底

可搭鐵路(主線-宜蘭線-平溪線)或在五堵驛或搭巴士在保長坑下車再越過肉板峠

從肉板峠的嶺頂先是有往石底地區的主道

從嶺頂立刻往右(西南)的道路

則是經石筍(笋)尖山的東麓出石底、菁桐坑之間

(台灣山岳VI-3(昭和9年))

或者可從汐止越過一個峠抵菁桐坑再以此為根據地

另要由南側攀登峰頭尖

也可由石底再往東勢格派出所借宿一晚

另外也可權宜地從西鄰的石碇方面攀登峰頭尖西部等

石笋尖山(台灣山岳彙報VI-42、45(昭和9年))

這是石底方面或應該說是台北附近又或臺灣中最為奇怪的奇峰

但高度應該不滿700米吧

業餘人士的首攀是昭和2年11月27日在石底吉野巡查的前導下的越村、慶谷、古平、井上、中島等5名及筆者一行

當時的登頂路線似乎變成現在的一般登山路線

亦即從石底朝菁桐坑步行路線

再從山洞的前頭一帶向右轉入田圃路

會稍稍有點迷路

所以第一次爬時有嚮導比較好

從最後的人家往上爬抵達石笋尖南方的一個鞍部

再由此向右(北)攀登西南面的茶園或叢林中

最後抵達西稜的某一點

到此為止的二、三個點

雖不需要繩索

但需要相當的「特技表演」(アクロバテイーク)

(譯註:在垂直岩壁或懸垂岩壁進行的高難度平衡技巧,雜技般攀登技法)

從稜線到山頂

如從南側繞行就不是那麼困難

山頂尖銳有岩石

幾乎沒有空餘的地方

朝東北的裸岩及北側百尺餘的懸垂山崖而下

這樣的絕頂無非就是積極登山家所喜歡的山頂(Gipfel:ギップエル)

但這山頂與皇帝殿山或鳳髻尖相比

交通較為不便、氣候也較容易下雨

所以拜訪的紀錄屈指可數

(「第43回月例登山五堵より石底越え石笋尖山行」-台灣山岳彙報IV-61(昭和7年)),台灣山岳彙報V-56(昭和8年));IV-10.29(昭和9年);「有志の石笋尖山行」台灣山岳彙報X-19(昭和13年)),「第114回月例登山報告石笋尖山行」-台灣山岳彙報X-34(昭和13年))

轉而讓人有寂寞之感

登頂的其他路線

有第43回月例登山之際所採取的由菁桐坑出相同南鞍部的下山路線以及沿東稜而行的路線等

後者在抵達路線的鞍部時

爬上右方像芋頭田或其他的開墾地

之後通過易於行走的樹林抵達東稜的稜線

北側是山崖

之後繼續行走一段時間

會碰到裸岩

此時避往叢林中然後一直通往岩石下方的樹林

似乎比較容易抵達山頂

筆者們在攀爬岩石之際

渡邊庄長及基隆郡街庄主任關口氏曾經採取此路線而輕易登頂

石笋尖山的純粹岩登

僅東稜可以嘗試

這是有趣的地方

從下或從普通的路線看似乎相當困難

筆者在昭和8年9月23日率領澤谷、笹浪兩君

解決了此東稜裸岩的懸案

(台灣山岳彙報V-56(昭和8年))

繩距(Pitch)看起來短

岩稜整體上也不長

所以3人就簡單以20米相互結繩

雖然短

但稜與面及細岩裂隙(リス)交錯

是有點暢快的攀岩

此路線也可以有幾個不同路線的變化

以台北附近的岩場來說是一流的場地

根據紀錄

昭和10年5月26日

新井、松元兩君也從東稜上下

(台灣山岳彙報VII-29(昭和10年))

石笋尖山北側的100尺餘懸崖

尚未有人垂降過

看來相當險惡

西稜如加以精查

也許有好地點也說不定

另外

與石笋尖山的山體隔著溪分開而在東稜裙裾的對岸

有一座被人開玩笑稱是大霸尖山(パーパク)的小岩峰

這岩峰就令人束手無策了

另如前所述

上爬此溪不久就抵達肉板峠

從東麓稍稍上方所眺望的石笋尖山形

實在是尖銳峭拔非常壯觀

白山及虎口坑(台灣山岳彙報VI-45(昭和9年))

真正說來

這些岩場是位於峰頭尖山體的東端北部山腹

只是權宜上以單獨的項目敘述

以平溪線為界

此岩場位於與石笋尖山相反的南側

但遠望上並未呈顯著的相貌

白山的岩場從石底的部落下行復下行

渡過河川往西前進台車路線進入第三個溪谷時

從溪谷的入口只要20分即可抵達

左岸有大的裸岩

但這幾乎是滑面

所以對未帶吸盤的岩人來說會是問題

右岸的岩山是白山的岩場

至今似乎僅筆者的隊伍在昭和8年嘗試過2次而已

(台灣山岳彙報V-56、66(昭和8年))

是不太一樣而稍微困難的岩場

首先

通往白山的西稜路線

起點稍微有點麻煩

11月23日依照沼井、佐藤茂雄、齋藤三男的順序進行相互結繩

終於穿越下段時

中段的傾斜約有65度

實在是令人興奮的惡場

這與其說是稜倒不如說比較接近面

幾乎沒有確保點

起初筆者借助NS君的肩膀稍微攀登後橫向右方

最上部由先頭的筆者空身利用只容指尖的小握點

以平衡攀登方式攀爬

最後橫向左方

所有的橫渡(トラヴァース)都需要節奏感及速度

不過其上的稜線長有樹木

光裸的馬背在岩登上非常快適

白山西側的另一條路線

是前往西稜北面被清淺侵蝕的細岩裂隙

9月24日

沼井、澤谷、笹浪等3人以20米繩索相互結繩

細岩裂隙中始終是不注意不行而無法信賴的確保點

攀登2/3後從細岩裂隙到中段幸好有樹根

所以是很好而能安心的場所

總的來說

白山岩場的草地都是薄而容易剝落

從其上段到真正的西稜也是稍微需要技術的地方

排第二的攀岩人在確保上

要盡可能到段的上方去

先頭的人對於僅有的確保點(小攫點或小凹點)要利用橡膠底鞋或赤腳保持平衡

節奏上必須盡快斜上橫攀以抵達稜線

這是訓練攀岩之眼及領導統御的好地方

這路線如以垂降而下

則和攀登不同而相對容易

但一如筆者所進行的

需要30米繩索折2折作五次垂降不可

全路線的攀登需2小時

下降需1小時

且因為是首攀

在偵查上花了相當時間

筆者在白山岩場所攀登的山頂北側

是有趣的粘板岩

但沒有嘗試過

東稜雖只有俯看過而已

但專家是可在不垂降的情況中下降

岩的周圍可以行走到相當的程度

最後的針岩如果沒有岩槌(ハンマリング)或竿子(ポール)的器械輔助(Mechanical aid)是無法攀登的

(譯註:竿子(ポール) pole ,撐桿攀登(Pole Climbing),用一根長杆(通常是木製或金屬)撐在岩壁上,作為人工支撐點進行攀登。 人工攀登(Aid Climbing) 時,早期有用 pole 或 長棍支撐岩壁,在缺少支點處掛設繩索或放置岩釘)。

越過岩頭的拋繩

因為岩頭稍高

沒有16米以上應該不行

從而偵查的結果是山頂尚未有人首登過

之後應該有人嘗試特技表演過或進行工事吧

峯頭尖(台灣山岳VI-10(昭和4年));台灣山岳彙報VI-32、42(昭和9年))

峯頭是位於比它還有名的皇帝殿山的東鄰約略相同型態的連山

但高度似乎比皇帝殿山稍高

以登山根據地來說

可以考量的是西麓的峰頭(石碇庄)北方的菁桐坑與石底以及南方的東勢格

在我們之間的首度登行是昭和3年10月28日

前一天經景尾、雙溪住宿在大溪墘派出所

木田、渡邊平作、鹿野等3氏及筆者翻越小峠抵達峯頭

在保正的兒子的嚮導下行走在峯頭尖西脈的稜線

再下白石腳抵達菁桐坑

(台灣山岳VI-10(昭和4年))

第2次的登行是昭和9年10月28日

新井、田村兩氏踏破菁桐坑-峯頭-稜線-東勢格-峠-通過白山虎口坑的岩場之間-東瓜坑炭事務所-石底

(台灣山岳彙報VI-51(昭和9年)

此山只有這兩個紀錄實在有點寂寞

不過透過新井氏等一行受惠於好天氣的報告

整體山勢已經相當清楚了

該報告說「此山的山頂由兩個組成,所以附近的警察命名為二頭山。又本島人似乎稱為Anmoa(アンモア)。所謂峯頭尖,即使問了也說不知。峯頭尖的主稜,大體上向東西延伸,北側是斷崖,南側傾斜,小樹木繁茂,到處有裸岩。向東方延伸的稜線,分歧而複雜,似乎成了白山的岩場。」

岩場位於前項白山與虎口坑以及山脈西端的某處等

主稜幾乎是普通的山行

主稜北側的斷崖也似乎只是岩壁

詳細不明

如從景尾方面或二格山一帶遠望

則與皇帝殿山重疊而呈現奇怪的尖山群型

這恐怕是支棱的形狀吧

無論如何

我想現今仍有詳細踏查本山脈的必要

石底方面的其他岩場、石溪

石底方面的其他岩場石溪只有遠望並沒有踏查過

所以無法評論

不過從石底到東勢格方面的山峽

以前聽說是蕃社的區域

所以一面進行歷史的土俗學調查一面探查散在的峽流、岩峰

也不是全然無意義的

另外肉板峠的石底這一側中

看起來有一、二處像是岩山的地方

石笋尖山的東南方也有一種叫冬瓜寮坑山的尖山群

又石笋尖山的北北東中也有無名的尖山群

昭和2年12月18日

筆者與林田、齋藤齋、古平、渡邊平作、井上、越村、大橋捨三郎諸氏一起攀登的薯榔寮山的展望台

確實是有豬背狀結構山崖的山

(台灣山岳III-167(昭和3年))

此外在石底與三貂嶺驛的中間望向南側

也看得到尖波綿延的山脈

筆者並不知這是否叫新寮山?

再且

以懸瀑及壺穴聞名的沿線溪谷

不論主流或支流的溪谷行都是相當出色的

不過洗炭的黑水所流經的地方

即使是飢不擇食的攀岩人也不會靠近吧

總之

不能否定的是

石底方面不僅是岩場

即便是普通的山行也還有尚未探查的地方

北勢溪、景尾溪的分水嶺

(台灣山岳IV-7(昭和4年))

此分水嶺及支脈中有猴山岳、二格山、燭猩尖(蠟燭尖)、直潭山、樹梅嶺、獅公髮山(司公髻山)、伏獅山等近郊名山或大眾化的山及峠

對台北市民而言

是僅次於大屯山群的休閒小登山地

但這裡面也包括必須特別對待的險峻稜線及岩壁

猴山岳

雖無特別強調的必要

從指南宮登上猴山岳時

可以清楚知道山頂的西側是山崖

然而這只是閒人能夠入手的山崖

不過我曾想過那一帶的溪谷不知如何?

二格山

有全連脈盟主之感的二格山

並沒有像岩場般的地方

不過北側陡峭

如登爬長在岩石之間的樹林中

會有接近攀岩的氣氛

(台灣山岳彙報V-55(昭和3年)

原本二格山會被登山夥伴注意並進行初次的探查

其動機在於依不同角度所見的二格山是很出色的尖山型

實際上這是筆者自身的經驗而感到不好意思

我在秋日中從新店附近的河床西側眺望

看到茅穗泛著銀光

這讓此出色的尖峰特別感覺誇張而心動不已

於是在昭和2年3月27日與谷口政一郎君及蓮沼君一起從新店沿著青潭溪前進

在登頂完成展望的當時

並不知道山名

而不得不在台灣山岳第2號發表題為「內湖、小格頭間的好展望台2362尺」的介紹文章

(沼井鐵太郎「內湖、小格頭間の好展望台」;台灣山岳II-61(昭和2年))

確定是二格山的山名

是在那之後的事

二格山在本稿中之所以重要

在於現在所說的好展望台

特別是近則筆架山的剃刀稜線、遠則石碇、石底方面的尖山群

都是恰好的眺望點

筆架山連峰(台灣山岳彙報VI-27(昭和9年)

原本筆架山連峰是以二格山作為蠟燭尖山脈的接合點向東到接近石碇烏塗窟岩場的山為止的連峰

但本項在權宜上僅限於從二格山東北的峠到筆架山頂為止的稜線及附近的地帶

筆架山的業餘首登及東稜的最初縱走

是在台北近郊的近代山行探查勃然興起的昭和2年6月26日

由本會調查隊的有志之士生駒、山下、慶谷、石田、越村、加村、古平、中曾根及另外1名合計9位首創

(台灣山岳II-142(昭和2年),中曾根生「山岳會有志により征服された筆架山」臺灣日日新報9758號及9759號(昭和2.6.28及29)台灣山岳II-133)

當時中曾根君以令人顫慄的華麗筆觸讓愛好其他群山與筆架山記事的山行年輕人為之傾倒

此事如今想來仍是令人綻顏的話題

筆者在昭和3年4月8日進行業餘的第2次縱走而獲得此山脈的知識

(台灣山岳IV-75(昭和4年)

其情形詳如台灣山岳第4號「台北附近的山」

從峠往東

第一峰對於步行者來說(ペデストリアン:Pedestrian)有點麻煩

但之後因為有很多人走

所以變簡單了

到筆架山的縱走

並沒有像從台北所見的那麼驚險

但相當狹窄

北側多斷崖

也常常有裸岩

總之

對於初初學習攀岩的人來說

在適應上是不壞的路線

筆架山雖小

但很尖銳

特別是雙耳峰的東北峰

其登降上要目不轉睛才行

當然繩索是不需要的

但聽說昭和7年5月1日

田口、山村、笹戶等3君在岩稜縱走後

再走到筆架山東稜陸測圖有記入的峠

並在登爬時有使用過一次繩索

(台灣山岳彙報IV-31(昭和7年))

不過並沒聽說在哪裡及如何使用繩索

反而是從筆架山正北方下深坑的路線就需要用到繩索了

筆架山的北側有被密林所覆的山崖陷阱

所以準備繩索、燈及食物並非不需要

以前(昭和6年1月5日)千千岩、田口、田中武雄、山村氏一行從北方下其隔壁的稜線時

因為暗夜及斷續的懸崖而備嘗苦頭

(台灣山岳彙報III-14(昭和6年))

另外

本會的紀錄上雖未刊載

聽說昭和5-6年左右高尾君等台銀和樂路會的一行

其中包括女性

直接從深坑登爬筆架山

下山時以垂降方式下北側的路線而備嘗困難

從二格山方面的岩稜縱走

也被女性登山家所踏破(昭和8年9月10日田中鋒子小姐及田口、大窪兩氏)

(台灣山岳彙報V-55(昭和8年)

西帽子岩

筆架山已被多方探查

但其東鄰的西帽子岩就非常沒有人氣

本會的紀錄上

本年的彙報中只有西帽子岩鞍部行的月例登山報告

(「第113回月例登山報告西帽子岩の峠行」-台灣山岳彙報X-33(昭和13年)(昭和13年6月12日之行)

根據報告

一行預計也包含岩峰的攀登

也準備了繩索

但因酷熱及厭惡樹叢的關係

結果似乎變成靜靜的越鞍行

然而

此山脈自從被齋藤三男君幾乎完登以來

已經很久沒有被登爬了

本會的紀錄雖未登載

筆者直接聽聞該君在昭和4-5年左右再三重複獨行探查了稜線與岩石

總之

聽說西帽子岩有明顯的岩壁

此外接續往石碇的稜線有到處看得到岩石露出

烏塗窟的岩場(台灣山岳彙報VI-27(昭和9年)
位於筆架山連脈的支脈上

從景尾搭巴士到石碇

取道皇帝殿山的相反方向後

約30分鐘來到可見岩場的地方

(這一帶的敘景,前記的「西帽子岩の峠行」中有相當有趣的書寫)

從烏塗窟主部落渡溪後攀登山道

從最後的農家可立刻抵達岩場的下方

最初嘗試攀登此岩場的

是昭和9年4月8日新井、山村、今井、田村、大窪等5氏與筆者一行

(台灣山岳彙報VI-21(昭和9年)

其後尚未看到新的紀錄

岩場分為上下2段

下段平凡

如果不特意選擇惡場就無法練習

上下段都有中央有水的岩溝(ルンゼ)裂開

此為這岩場的罕見特徵

遠望上也是非常清楚的特徵

上段的岩場中

有水的岩溝左方起初是淺薄的凹角粘板岩

再來是蜂巢狀中有孔的卡爾克阿爾卑斯(Kalkalpen:カルクアルペン)風格的岩面

最上部則是稍微有孔的純粹粘板岩岩

此路線是由一行中的一組人做攀登

離開岩溝的右方中也有相同程度的路線

但尚未被攀登過

岩溝兩個相鄰的凹角

下方並不清楚

起登也相當麻煩

但由左繞行再單腳踏入凹角

就可完成理想的凹角攀登

但上方有一、二個地方是相當的惡場

雖比想像中容易

但考慮到回程時萬一發生不測的事故

除了值得信賴的繩索

感覺岩釘(ハーケン)與快扣(カラビナ)也有必要

不過總而言之

台北附近的岩場

特別是砂岩的粘板岩

其施打的岩釘是否在來型就好?仍有疑問

即使被批評

我認為使用岩槌(ロックハンマー)應該比較恰當

烏塗窟的岩場我僅探過一次

高低差也有相當距離(上段的岩場有70米?)

有水岩溝的右方凹角攀登

3人用30米的繩索相互結繩

繩距6左右

的確這岩壁並非單純的岩壁

凹角或蜂巢的存在也很特別

是很適合台北附近一流專家的岩場

石碇東南的岩場

隔著石碇溪與皇帝殿山對望的山中

也看得到幾個岩峰及出色的裸壁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

這個山群似乎沒有登山家有意識要來嘗試

特別是所見之處

與其是攀登

看起來是只能作下降的岩壁

不過尚不能斷言

新店附近與青潭溪奧(台灣山岳彙報VI-49(昭和9年)

談到新店附近的岩場

任誰都會注意到所謂新店碧潭的左岸河岸山崖吧

但這裡必須從船上攀登不可

而我的夥伴中都還沒人嘗試過

另在觀光船或租借船舶面前也沒有特地進行特技表演的心情

反而在注重山林氣氛的情況下

去新店街町背後的小山樹木茂密中的山崖還比較好

根據齋藤三男君的說法

這並非大山崖

都是可以好好午睡的地方

另外

如由新店進入清潭溪

則有宣傳上頗為有名的銀河洞的洞穴

其附近有隱藏於樹叢中的岩場

筆者也曾經獨自一人去探過(年月日不詳)

根據報導

昭和6年4月29日

小原泰治、高尾、西村、岡野、大崎氏等探查了陸測1/25000新店圖幅中記有「青潭」的東側標有230米的山峰

(台灣山岳彙報III-26(昭和6年)

之後昭和6-7年左右

高尾君、小原君等台銀和樂路會一行屢屢探查的雞心尖?

(台灣山岳彙報IV-5(昭和7年)

這兩者是否相同的岩山?

筆者並不知

兩者雖然都不是很大不了的岩山

但地形圖上標記起來似乎有點東西的樣子

直潭山

很久以前曾經從伸丈坂道路離開後溯行位於直潭山的表側亦即北側的溪

記得這是昭和2年3月中的事(沒有紀錄)

溪的深處有山聳立並有點山崖

但我並沒有再遊的心情

與其是直潭山岩場

反倒是陡峭的谷線亦即筆者的用語「石溪」而為人所知的

是注入裡側亦即南側北勢溪的二、三支流

(台灣山岳彙報IV-6,9(昭和7年)

這些都是台銀和樂路會的高尾、小原、岡野君等一行所踏查的路線

昭和6年11月底有溯行由西算來的第一條溪的紀錄

昭和7年2月27日則有溯行第二條溪的紀錄

據說第二條溪有高3丈的瀑布

但第一條溪的感覺比較優

筆者也常常由大桶山看見直潭山的南壁而大受誘惑

阻擋在南勢溪、北勢溪匯流點的山崖是接續直潭山的稜脈

聽說此處常有猴子出沒

如果只是谷線

那直潭山還有許多待探查的地方

皇帝殿山

(台灣山岳IV-9(昭和4年);(台灣山岳彙報VI-28,32(昭和9年)

如今講到皇帝殿山

已經是台北附近的代表性岩山且是尖山群之一

此事如果是優秀的山黨便無人不知

此山塊的所在地成為問題所在

是在本會創立之後不久的黎明期大正15年到昭和2年期間

以尖銳為目標而登頂二格山等一看

看到比其還尖銳而層疊的群山

於是四處向服務於台北州地方課的會員林田稔氏等人詢問山的大體方向、地勢

並僅藉助堡圖進行實地調查

皇帝殿山是事後才知道的山名

最初的踏查是昭和2年5月29日生駒、谷口政一郎、井上、慶谷、中曾根、越村、加村諸氏及筆者10名

當時權宜上採用地方行政上的暫稱「小粗坑山」

接著接續踏查由中央的鞍部縱走到西方最高峰蟻戶渡稜線

是在昭和6月12日的生駒、林田、小林、谷口政一郎、古平、中曾根諸氏及另外1名與筆者共8人

沿著赤岩東鄰現在稱為屏風岩從西的最高峰逆向縱走第一次走的路線

(台灣山岳II-141(昭和2年)中曾根生「首都附近の靈峰小粗坑山の征服」臺灣日日新報9744-9746號昭和2.6.14),台灣山岳II-129)

昭和4年筆者以4次踏查為基礎彙整寫了「台北附近的山皇帝殿山」

其後被相當多的隊伍探查過

(台灣山岳II-165(昭和3年),同IV-76(昭和4年),台灣山岳彙報I-23(昭和4年),同II-4(昭和5年),同IV-34(昭和7年),同IV-61(昭和8年),同VI-10(昭和9年),同IX-26(昭和12年),同X-13,35(昭和13年)

或以露營悠哉地進行攀登或舉行本會的岩登講習會

又或月例登山也在昭和12年4月25日及同13年2月24日舉行2次

也有女性參加

但多是主稜(蟻戶渡)的稜線縱走

幾乎沒看到新的岩場紀錄

主稜(蟻戶渡稜線)

以皇帝殿山主稜(蟻戶渡稜線)為目的的最普通路線

是從石碇約前進15分鐘後渡溪

通過下橫坪部落後

剛開始不取左道

接下來不取右道而奮力登畢

稍微往下時有小溪

取左時直接變成西方的主峰或赤岩行的路線

第一次走的人為了要進行一般調查

則不取此路線而沿著溪前進

越過峠後再越過一個峠

下降到相當下方時再進入小粗坑上方的部落

取溪水上方的道路

如此一來就向右轉又越過峠

倘在下一個斜面登抵主稜的方面

則這就是越過皇帝殿山山脈的山脈中央的峠

或者不通過下橫坪稍微前行街道登爬小粗坑亦可

但這樣路線看來稍遠

最近似乎反倒採用此路線

如果登爬峠東方大量生長破傘菊(ヤブレガサ)的陡峭山峰

返回時沿著開墾地(以前沒有)

就能夠比較簡單在2小時以內抵達西方的主峰

此間有約8個裸岩的蟻戶渡

如果是相反路線

則有初學者需要繩索的地方

除了熟悉岩石外

只要領隊佳

就變成是適合大眾路線

對岩人則沒有什麼價值也說不定

但在知悉皇帝殿山的外觀地理上

我相信是值得推薦的路線

從西方的主峰主幹接合點下往南側

是一枚岩叢生著樹叢的地方

路線的預想(アンデイシベーション)頗為重要

隨著離開往鞍部的最大傾斜線

山崖變大

繩索變成絕對必要

從下切的鞍部之後

雖有樹叢

也只有一點而已

出茶園再下行的話

則變成先前提到的由小溪而來的道路

總之

以上的路線

以一日行程的初學者行程來說頗為適當

西方主峰一帶

有部分稍短但可以攀登一個尖岩而有爽快的登爬(對初學者則很恐怖(おっかない))

如有時間餘裕

則也可從西方的主峰朝赤岩的稜線攀登

這反而是登爬上比較趣味深深

昭和12年及13年的最近月例登山路線

詳細雖不清楚

但走法多少有所不同

特別是12年的登行

19名的登山者依賴繩索?攀登了70米的岩壁

這在哪一帶?

筆者並不知道

赤岩

這是筆者們初次探查時(昭和12年11月6日)因為岩石的顏色所取的名稱

之後沿用

所以還是以赤岩稱之

要來赤岩的岩場

從前項路線的下橫坪出小溪後登往左方

稍微走往稜線(西方的毛峰的直接登路)後向左切

則有下溪谷的小徑

其後道路似乎逐漸荒廢而被樹叢掩蓋

與其這樣

從溪谷的下方溯石碇溪前往一定沒錯

道路雖然怪

因為目標是壓迫溪谷右岸的大岩壁

所以不會迷路

從大岩壁下方登爬往西方的踏跡(原先是燒炭小屋)

然後繞進有大岩壁的山時

會出現赤岩的稜線尖端

此稜線與遠望的相反

容易往有點難分辨的主稜方向走去

如果弄錯

反而會知道赤岩的特徵而會想回頭

赤岩稜線的尖端破碎

但也有岩塊

從這岩塊的最下端有極度扭曲的岩石

對身形龐大的人有點麻煩

這裡是昭和7年5月29日岩登講習會時聽說田口君率先攀抵

所以取名T岩

真正的稜線前端是位於陰氣的樹木中

即使利用樹木也是相當的惡場

是需要特技的地方

通過之後立即長有樹木

變成是令人舒暢的傾斜岩稜

到赤岩山頂上為止

真正的惡場只有正中央的一段岩稜而已

這裡我以前曾橫切右側以背膝式登爬小的煙囪地形

其後只要克服恐怖感

則變成明亮爽快的刀稜攀登

在這附近的岩稜休息的感覺相當棒

赤岩的山頂附近不過是什麼都沒有的叢林

不過

下赤岩的東北方則頗為有趣

而且是適合熟練者的岩場

這裡至少需要使用40米以上的繩索折成兩折

(途中使用自然或人工的安全確保(ピレーイング)就沒問題)

初次下降的人

要切記下降的要領

此稜面東輕緩

但層面就這樣以一枚岩的形式落下

面西則有凹凸但頗陡峭

以人的本能來說

會想垂降傾斜比較緩的東側

但岩稜的下降線與斜面的最大傾斜成相當的角度

所以如果執意要從東側下稜

失去踏點時的滑落範圍會很大

因此即使看起來陡峭

也還是應該採取西側的路線

亦即在山頂凸端附近的穩固樹木的根部繞繩並折成兩折

先前進2、3米

之後下有點懸垂味道的山崖方向

這距離短到即使不使用股溝或股溝與繞肩的垂降亦可

傾斜變緩而達到支撐的腳可輕鬆停留的傾斜時(約3米)

則在握住繩索的情況下向左橫切

暫時站上岩稜的凹所

接著將垂下西側的繩索使力繞向東側

再以岩稜充當定錨再度斜左下西側的陡峭斜面

再度站在岩稜的凹所將繩索繞向東側

又以岩稜充當定錨下西方斜面

之後就不站在岩稜而走到赤岩的根幹

此最後的下降頗長

必須斜斜下降

因為霧而使得繩索及岩石都潮濕時

則相當麻煩

不過像前面所說

下赤岩的東北方是可以安全行進的

沿著岩稜走時

作為可以思考的有效拋繩例子

希望諸君可以自己進行種種研究

似乎尚未有以相反方向上爬及下降赤岩的人

上爬時

坦白說沿著稜線是比較好

另外在先前攀登的地方下煙囪的地形時

最後的人和前面的人以平衡姿態(バランシング)走稜線的左右而下再施以繩圈確保(ルーピング)的話

就不用棄繩也可以下降

赤岩南方的岩壁

位於前往赤岩根幹路線圖中的大岩壁

以岩壁來說是這一帶最出色的

並可以從攀登西方主峰的一般路線好好觀察

自從第2次的皇帝殿山探查以來

似乎尚未有紀錄

這裡也上有一些尚待精查的地方

以前嘗試精查時

是從前往赤岩的路線離開

攀登入口的第1岩壁與第2岩壁間的岩溝

岩場清爽的地方是必須出第2岩壁

但此稜在當時的準備上

即使可以抵達很多地方

但傾斜很陡峭

導致升降不可能

不得已只好鑽游樹叢攀登

然而這第2岩壁也除了抓起來危險的草根以外

完全沒有確保點

所以就放棄直上岩壁並向右沿著條狀草地下溪谷而與想要攀登的岩場完全分開

然後再往內部的樹叢稜線一逕的攀登而出西方主峰的西南稜

此一攀登就是台灣山岳第4號形容為「宛如走入迷途的岩壁與岩壁間的攀登線」的地方

最高點590米峰及其支棱

從蟻戶渡稜線終點的皇帝殿山中央的峠沿東行

抵達全山中最高點的590米峰

此間可能因為樹叢緊密

感覺遠比地形圖坪林的標示還要長

到最高點跟前的山峰(576.3米)之前幾乎沒有岩石

記憶中只有途中有很小但像是石灰石的結實之所

最高點附近大都光禿像岩山

但並不需要繩索

相反地

從最高點往北的支棱中

有一個有點出色的攀岩點

截至目前為止

只有昭和3年5月13日谷口政一郎、蓮沼兩君與筆者3人有進行下降的紀錄

藉此稍作說明

從最高點的山峰往北的隆起

大致很容易走

從其山峰向西北下往下降的稜線

該處一如地形圖所示有岩石出現

繩索只使用2次

沿稜走時

因為變得很高

所以途中垂降南壁

這一帶倘下往有拋繩樂趣的岩場溪谷

則可從鄰近的溪谷登爬踏跡清楚的道路往主稜中的峠

峠-最高點-北稜的岩場-溪谷-峠

無論順向或逆向

都是剛好適合從台北來的一日行程

另外

高尾君曾從小粗坑、峰頭間的峠沿著稜線抵達最高點峰

聽說這是價值低的樹叢稜線(紀錄不詳)

以台北附近的岩場來說

皇帝殿山群是最初被開發的地方

但岩場的人氣一度與鳳髻尖相比而望塵莫及

最近因為交通變便利

開始有人陸續進入

但對筆者來說尚是未解之謎的支棱上奇怪的小岩峰(位於面對峰頭部分及北側支棱四處)的小但人跡未至的岩場

希望有勇士前去探勘

南勢溪溪身附近

南勢溪流域的谷線僅有少部分被探勘過

但谷線當然伴隨有攀岩的地方

源頭變成石溪的處所也很多

然而此項中僅紀錄沿著主流溪身的二、三岩場

確定有谷線攀岩的地方則寫在他項中

龜山附近的裂谷(台灣山岳彙報VII-23(昭和10年)

從龜山的三井合名會社台車起迄站沿著南勢溪左岸前進時

在馬上大大左彎的地方看得到二、三處陡峭的裂谷

裂口都很小容易漏看

但其中有上方開著漏斗狀而有點淒慘感的裂谷

裂谷與裂谷之間被森林所覆

但卻是相當的銳稜

此岩場只有筆者與永石、德田兩君曾在昭和7年8月7日一起探勘過

(台灣山岳彙報IV-45(昭和7年)

登行的高低差300米頗長

但除了躲避落石練習與粘板岩岩外

並不是很值得練習的地方

裂谷的岩石下半部比較堅硬

但上半部脆弱而有落石的危險

整體而言氣氛很陰沉

所以是實在沒辦法才前往的令人掛意的岩場

烏來瀑布附近的溪身

懸掛烏來瀑布的岩壁是相當高而且是真正的岩壁

所以攀岩上不成問題

然而增加溪身及沿岸的上爬下降

是伴隨流水的顫慄的日本式攀爬

筆者沒嘗試過

但本會的前幹事、台灣奇骨岳人兼釣客的新沼氏

聽他說以前曾帶著釣竿緊緊跟隨岸邊

烏來信賢(ラハウ)間右岸的凸角

在出烏來、信賢(ラハウ)間的隧道後的前方南勢溪右岸

有一處凸角

是帶有相當裸露角度的岩場

以前曾和齋藤三男、今野三郎等2位共3人去探過

要抵達該處

是從台車道下小溪後沿河床前進

在正面面對凸稜的地方徒涉溪流

水深且流速快

不同季節時甚至有徒涉困難之感

第一次是攀登凸稜

一直相互結繩

感覺像水成岩岩塊的大階段

有一處是全然裸露的困難岩稜

第二次是借肩的刺激攀岩

岩稜變成水平之處是南面大碎石坡的頭

下降時向相當的東方避開此碎石坡而盡可能走在樹林中

即使如此

30米打兩折的垂降做了3、4次

起初是懸垂的岩壁下降

但全部變成倒栽蔥

大家累得差點出事

最後的部分很長

令人厭煩

不過終於清楚此處的岩場是比預期還惡劣的岩場

大桶山的溪

位居文山郡蕃界樞扼的大桶山

應該歸入森林之山的類別

但侵蝕入山腹的幾處小谷線

又是可以攀登的道場

其溯溪的最初動機

是昭和4年4月14日渡邊平作、齋藤三男兩君與筆者一行在腦丁的嚮導下

沿著羅曼溪(ガオン ローマン)(烏來駐在所的飲用水水源)旁的細徑攀登大桶山的偵查行

(譯註:烏來觀光大橋東南方附近的南勢溪支流,今無溪名)

(台灣山岳彙報I-10(昭和4年)

之後最認真探查大桶山溪水的是齋藤三男君

羅曼溪(ガオン ローマン)

昭和5年3月9日

齋藤三男、土肥辰夫兩君與筆者一行

在沒有嚮導人夫的情況下

首次達成此溪的完全溯溪

(台灣山岳彙報II-21(昭和5年)

透過本次的溯溪

得以清楚桶後溪是瀑布豐饒而附近森林是深邃之境

而且從源頭登往稜線之處都是谷頭有山崖

在攀登上需要相當費心

之後第二次的山行

則是沒有攀登的偵查行

這是昭和5年9月14日木田、古平、齋藤三男、千千岩、田口等5氏從桶後溪左岸攀登大桶山南稜(バボーボカハツ)的山行

(台灣山岳彙報III-7(昭和6年)

之後本會就無紀錄

也沒有口述的傳聞

西側其他的溪

與桶後溪平行而流入大桶山西側的溪流

曾有2次的溯溪紀錄

(台灣山岳彙報IV-32,35(昭和6年)

昭和6年9月13日

齋藤三男、千千岩氏等曾由桶壁(タンピヤ)往大桶山的二個跟前的溪谷攀登

同年8月13日

齋藤三男、千千岩氏等兩氏由另外的西側溪流攀登

或許也多探了一條溪谷也說不定

依據齋藤君的說法

相較桶後溪

都比較小

而最後都是樹叢

南側的溪

大桶山南側中

與其說有比桶後溪還佳的石溪

不如說是比其還大的水溪

但齋藤君對此溪谷的憧憬與追求究竟實現了多少

則還未聽聞

另外

大桶山南側最靠近烏來的地方

有一個頗為陡峭的下降岩溝

我想

攀登此岩溝抵達曾經探查過的大桶山南稜

然後去看四處露出的岩壁

也是住在台北的攀岩者的一個走法

插天山脈

這裡所謂的插天山脈

是指從獅仔頭山(獅頭山)一帶往拉拉山(ララ)、塔曼山(タマン)方面的分水嶺山脈

山脈中的溪谷幾乎尚未被探查過

另岩壁也未被攀爬過

是完全的陌生之境

也因此不準備繩索而要下未知的山側絕非是安全的

獅仔頭山

(台灣山岳IV-14(昭和4年),台灣山岳彙報VI-49(昭和9年))

從台北看

是以稍微有點恐怖的四角頭在威嚇

但其實只有環繞東側的帶狀山崖是個問題而已

不過接續猴洞尖的東稜等

雖然短卻有點難纏

第一次去時

是善用了樹木

最近不知如何了

昭和3年6月3日豪邁勇壯的生駒氏一行4名

從山頂無繩地下此東稜險崖

筆者一行6名則採相反路線

不料變成聯絡登山的形式

筆者等人反而未攀登而返

這是最初的山行

(台灣山岳IV-76(昭和4年)

當時稜線的稍微南側發現了一個淺的岩窟

恰巧又下雨

所以就愉快地在此躲雨

順便也聊了爆笑性的八卦傳聞

(「岳界ゴッシプ」台灣山岳彙報II-6(昭和5年)

從東稜再向南繞時

有一條最深入獅仔頭山東側的岩溝

昭和5年4月3日

齋藤三男、土肥辰夫兩氏及另外一名

從前記的岩窟向南纏縛崖下

進入其岩溝

再攀登抵達山頂

(台灣山岳彙報II-25(昭和5年)

根據去過的人的說法

距離雖然不長

但攀岩上有點難纏

對想看看獅仔頭山岩場的人

因為沒有資料

只能寫這些

高腰山(カウヤウ)、拔刀爾山(バットル)(台灣山岳IV-15(昭和4年)

從台北看姿態美麗的此一連山

一度廣為山人攀登

但最近可能因為道路荒廢

連名字都聽不到了

很久以前的昭和2年8月底

要探高腰山的一行8人前來

先從加九寮溪(スガニー)方面了解其模樣

接下來想要走到拔刀爾山再下信賢(ラハウ)

於是同年9月11日

渡邊平作、谷口政一郎兩氏與筆者3名就出門了

然而從拔刀爾東山往信賢方面的下降非常陡峭

林中斷續有好幾個山崖

因為沒有繩子

積心苦慮的結果

花費了相當的時間

最後終於沿著樟樹溪的山道出來

然後沐浴在剛好的十六夜月光讓台車奔馳到龜山

而在深夜回到台北

(台灣山岳III-164(昭和3年)

那之後的昭和4年10月20日

古平、木田、植松、土肥辰夫等4人

從高腰山往新方面的北側溪谷下山

因此被密林、險崖所惱

到了晚上才勉強出到溪谷深處的腦寮

而在隔日的凌晨2點才回到台北

(台灣山岳彙報I-41(昭和4年)

之後不再有人嘗試來探查山崖或溪谷的惡場

總而言之

此小山塊是相當不容小覷的地方

拔刀爾主山的南方中腹中

有一座高低差相當大的銳利岩峰

據信賢的蕃人說

以前曾在這裡取石

亦即拔刀爾是飾石之意

我最終未靠近過該岩峰觀察

但恐怕不過像是烏來瀑布一樣的岩壁吧

北插天山及其以南

從拔刀爾山接續逐鹿(チーロック)、卡保(カボ)、樂佩(ブチヤシ或ロッペイ)、北插天山的山脈中

只有在卡保山的東側有山崖而已

整體而言是像秩父般的森山

然而水系中有相當的山崖

這從南勢溪溪身附近的懸瀑飛瀑及其他仰望亦可得知

雖然不到岩場的程度

但北插天山的西北相當高的地方

可以看到像是高山的碎石坡場

這從台北也可注意到

昭和7年1月3日

高尾、出羽、岡野、小原諸氏及另外1名

曾從雙溪出發(譯註:大豹溪的雙溪)

由登山正路抵此碎石坡然後直登北插天山

(台灣山岳彙報IV-6(昭和7年)

攀登上輕而易舉

但聽說剛好有殘雪、降霜、結冰的美觀、奇觀

頗有氣氛

從雙溪的一般登山路線

如果不是樹叢之山

那應該有相當的岩場或陡峭草原(Steep grass)

絕頂山峰附近西側

有一座像被一個險崖林中包圍的山

而似乎被山友相當覬覦

另外從北插天山南走時變成是南插天山

然後經由拉拉山抵達南勢溪流域最高的塔曼山

其東方的拳頭母山及西方的夫婦山

是地形有點陡峭奇形讓人在意的山

但似乎尚未有人探查過

插天山脈的更深奧南方的玫瑰西魔(メクイシモ)、庫魯(クル)、復興尖山(シナレク)等

昭和8年初被田口與四郎、田中武男、山下只三、松本芳夫諸氏探查過(台灣山岳彙報V-11(昭和8年)

聽說復興尖山或附近的山是岩山

但真偽不知

鶯歌、三峽附近

雖然有點小

在此僅提出鶯歌驛及其近處的三峽附近的二個岩場

鶯歌石(台灣山岳彙報VI-24(昭和9年)

這是任誰都會注意到的鶯歌驛北側的獨立岩塔

以岩場來說

除了好奇心的驅使外就沒有別的了

筆者也曾經到過岩石的根幹處看過

(台灣山岳彙報I-41(昭和4年)

但不能作遊技性的攀登

只能使用長棒或拋繩、垂繩的方法作特技表演

聽說此岩曾是鐵道部的山人在前往次高山、大霸尖山的逆向縱走前練習的地方

我覺得是相當沒道理的練習場

不過也證明當時我們開拓的台北附近岩場

只有少數人知道而已

另外鶯歌石正確的寫法是鸚哥石

鳶山(台灣山岳彙報VII-28(昭和10年)

從鶯歌驛搭台車往三峽時首先碰到的就是此低山

名稱是形容山容

山頂上有岩壁

但聽說不大

我尚未去看過

大豹溪流域

從鶯歌、三峽進入大豹溪流域

除了健行的山外

也有岩場

其最顯著的就是鳳髻尖連脈

但權宜上將此連脈以別項的方式說明

而僅對其他的大豹溪兩岸的山岳岩場做如下的紀錄

鹿窟尖、白石鞍山(台灣山岳彙報VII-23(昭和10年)

這是聳立大豹溪右岸的山塊

感覺湊合方面的谷線岩石肋骨(リブ)相當出色

但尚未嘗試過

任誰都會注意到在山上不知誰講過的「三峽的大霸尖山」(感覺實在太小了)亦即鹿窟尖的岩瘤

昭和5年2月9日本會的第14回(15回是錯誤的)大眾登山在鳳髻尖舉行時

遲到一班列車前來的醫專的福田、橫田兩君攀登鹿窟尖

是最初的業餘登山紀錄

(台灣山岳彙報II-15(昭和5年)

月例登山也曾舉辦過

然而從登山價值而言

因為對岸聳立著台北附近的代表性岩山

所以沒辦法諂媚(テンア)

雞罩山(台灣山岳彙報VII-28(昭和10年)

此山看得到稍微令人在意的V型切谷(ギャップ)

但似乎不怎麼樣

不過前往溪谷時

似乎有相當的惡場

有隊伍曾經要前往探查但後來中止

也看不到紀錄

熊空山、竹坑山

熊空山是山背輕緩的山

但下往雙溪並從北側的登山道路一看

山的東方稍微有山崖

溯溪上感覺也有相當氣氛

竹坑山在插天山脈的項中漏寫了

面對東側其稜線是長的山崖

向東側下降時要注意

西側的溪感覺也有不能胡亂下降的惡場

大豹溪左岸的山

大豹溪的主流水源是插天山脈

由此方面溯溪的話應該很刺激

左岸的山脈中

首先有東眼山

也同樣有溯溪刺激的情形

從大豹往正南的無名山中

確實看得到有岩壁的陡峭山腹

曾經想過好好登上該處再越過塞口山與金平山

但最後無疾而終

塞口山

這也是大豹溪左岸中的一山塊

是此地方僅次於鳳髻尖的奇峰

特別是其中一峰的東北面是壯觀的裸壁

是被比喻為阿里山的塔山岩壁

(台灣山岳IV-21(昭和4年)

塞口山的首次探查是在昭和6年3月8日

木田、千千岩、高尾、齋藤三男、永石、阿部、井上、田中武男、吉岡諸氏從主峰取往向北分歧的稜線並攀登陡峭的岩稜而登頂最高點(台灣山岳彙報VI-22(昭和6年)

接者在昭和7年12月27日

齋藤三男、永石、吉岡諸氏的塞口前輩加上筆者

和第1次時相反方向進入大豹溪支流的右股之溪

偵查像塔山的目標岩峰東側

在約略的中央部

藉由永石君的帶領嘗試放膽的攀登

但上部懸垂而毫無確保點

所以不得不折回

(台灣山岳IV-6(昭和7年)

但藉由此次的偵查得以知悉岩峰的地形與岩石的性質

所以同年1月11日永石、齋藤三男兩君與筆者3人向南前進岩壁的裙裾

在某個地方發現了可以充當固定保護(Belaying;ビレーイング)的強韌彎曲樹木

所以在拋繩數次後

終於將繩索纏繞該樹上賴以確保

前頭的永石君並利用它先攀登到樹木為止的懸垂

接著我們兩人相互結繩跟隨前頭

在第一個繩距(Pitch)上也有很駭人的逆層感覺的惡劣岩場

永石君慢慢地避開而終於抵達岩峰的稜線邊緣

筆者殿後

但以上的繩距稍微令人緊張

所以心想當天應該沒辦法擔任先鋒

但無論如何

第三次終於達成此一台北附近無以倫比惡場的東側峭壁的首登

(台灣山岳彙報IV-6(昭和7年)

之後也有以僅觀看岩峰的目的而摻雜女人前來的多人登頂活動

但不知為何並看不到紀錄(有拍照片)

鳳髻尖、白石山山脈

(台灣山岳彙報VII-25(昭和10年),台灣山岳IV-21(昭和4年)

陸測五萬分之一的桃園圖幅中並未紀錄此一顯著地形(非著名)的山

但湊合西方標有639米的山峰就是鳳髻尖主峰

本山脈由此向西南連嶺並崛起最高點

然後一路奔行接續陸測圖上的金面山

實際上這是誤稱或僅是一部分的稱呼

真正的山名是鳥嘴山

之後並繼續連嶺到白石山

原本此連山之所以被注意到

其最初的動機和皇帝殿山的情形相同

是在昭和2年的秋天左右

當時在大豹溪內進行公所的土地調查的林田稔氏來跟我說這好像很有趣

於是業餘的第1次山行是在昭和2年11月25日

大橋準一郎、古平、木田、井上、林田諸氏與三井合名會社的田中市二氏一起率同1位嚮導人夫登行鳳髻尖連峰的北半部後下五寮

(台灣山岳III-166(昭和3年)

當時鳳髻尖是依據三井合名會社作業地(茶園)人夫的暫稱而稱為五寮尖山

接著在同年12月11日

渡邊平作、植松氏等與筆者一行4名攀登全山脈中央的鳥嘴尖山

然後北進山側的道路

也攀登了前記鳳髻尖連峰的山域

(台灣山岳III-167(昭和3年)

就這樣

我們的焦點越來越強烈地集中在本山脈

昭和5年2月9日也舉辦了大眾登山

另方面

岩場的探查則以筆者為中心

後來以齋藤三男氏為中心

比其他任何岩場都還認真地反覆研究

終於像今日一樣有很多的隊伍以岩石為主地進行攀爬

總地來說

一如台灣山岳第4號所載

它並不像皇帝殿山般主脈山稜如此薄弱而多少帶有肌肉

山脈中露岩不少

特別是東北端的岩稜

除了形狀美之外

以攀登場來說也是非常棒的道場

此外再加上展望非常優良、交通比較便利、冬天吹季風、雨季時比較不下雨

所以容易引起攀岩者的興趣

也是筆者們在有再遊台北的機會時最先想去的山之一

鳳髻尖主峰(台灣山岳IV-22(昭和4年)

鳳髻的名稱似乎是形容此山峰的山容而來的

因此我們就將之稱為鳳髻尖

然而如將鳥嘴尖附近為止的山脈放入鳳髻尖連山的範圍內

那最高峰會位於中央部

所以實際上稱為北峰(正確來說是最東北峰)也許比較好

抵達鳳髻尖主峰的路線有三

三者都可稱為「藪山行」

但只有北稜有一、二個岩場

無法簡單上下通行稜線而必須繞密林中前行

除了昭和3年1月22日渡邊平作氏與筆者2人有由此下降外

並無其他紀錄

鳳髻尖連山主脈

主脈稜線相當瘦薄

露出岩石的地方有二、三處

但都不礙事

只有一個地方要是滑下去就會是跌落谷底的一枚岩

然而這也沒到皇帝殿山的蟻戶渡般的感覺

最高峰在北側是稍微陡峭的岩稜

山頂上立著目標的圓形岩塊

由此縱走到鳥嘴尖山域是樹叢之山

感覺並不有趣

下五寮方面

則從最高峰起只有一處隆起地折回北方

並由小鞍部向東下廢道

是稍微容易迷路的道路

也有古老的腦寮遺跡等

下行道路的途中右方(南側)有「南畫式」的山崖

(台灣山岳III-176(昭和3年),同IV-75(昭和4年))

總體而言

主脈的東側及西側的攀登路線幾乎未被探查過

特別是東側中似乎尚藏有岩場

鳳髻尖岩稜(台灣山岳IV-23(昭和4年),台灣山岳彙報VII-28(昭和10年)

地形圖上

看起來似乎從鳳髻主峰起分歧成北稜及東稜

實際上真正的東稜是立即落入谷底而非常短

而且並不清楚明確

所謂東稜是由筆者們稱為第1副峰的主峰西南方的小山峰起分歧的

岩場很優秀且很長的就是此稜

我們屢屢只單把此稜稱為「岩稜」(岩尾根)

而與附隨的2個獨立峰及第2與第3副峰東稜共同成為克雷特萊 (Kletterei ;クレッテライ)的道場

此稜線如今已不為人所知

但從發現到確定抵達的路線

卻花費了相當的苦心

亦即第1次探查是昭和3年1月22日

勸誘渡邊平作的筆者一起溯行湊合、五寮間的一條小溪登往岩稜的中央部

此路線是上爬東西2個獨立峰之間再抵達岩稜上最危險的裸露稜線的上端

上下東方的獨立峰之後縱走到西方鞍部再下北側炭坑方面

(台灣山岳IV-74(昭和4年)

接著同年3月3日2人再度外出

這次不溯小溪而是走繞山的道路由東繞向北而行再出岩稜末端(東北端)

然後縱走岩稜再縱走到前述的西方鞍部

此時西方的獨立峰也可從北側攀登看見

陡峭是陡峭

但有樹木

所有發現意外的輕鬆

(台灣山岳IV-75(昭和4年)

接著此行之後的3月11日

因為已經對岩稜有信心

所以除了原本的2人外

也勸誘了生駒、井上、齋藤齋等3人

溯湊合跟前的溪

從炭坑事務所上伏地索的途中向東切而登爬小徑

抵達以前來過的岩稜東北端的峠

完全縱走及登頂岩稜及東西獨立峰

再從尋常道路登上鳳髻主峰後南走主脈下五寮

(台灣山岳IV-75(昭和4年)

亦即一如這小登山史所示的

筆者們在第2次時完成了岩稜全稜的攀登

且在第3次確定了抵達岩稜東北端的道路

首先

要進入峠

則要不到湊合而在往三峽的前一個溪谷入口下台車

然後從炭坑道爬上伏地索

從炭坑事務所的上方第二個伏地索的中途前往前述的峠道

另似乎也有不往峠頂上而往右略去岩稜第一峰的走法

峠頂是稜線的茶園

展望佳

由此處看鳳髻主峰的山容最為壯觀也最立體

從茶園循著奇怪的踏跡稍微鑽游樹叢後

抵達第一峰的正下方

說是第一峰

其實不過是小岩瘤而已

此小峰一般是由西側向北爬岩壁然後繞南作小小的攀岩再下北方的

凹窩

不過此處倘不特別作垂降

是不需要繩索的

也有從第一峰西進時

先是短小的樹叢稜線

因為稍有樹叢

經過惱人的下降後從鞍部相同的樹叢中稍微有愉快心情的登抵方法

直直往前因為是岩壁

所以向左繞

接著利用樹木做攀登

然後裸露的刀稜幼兒終於現身

之後有趣的地方有往下一個鞍部的直壁下降(已經習慣的人,因為是短距離,所以不需要垂降)、有洞穴而且北側變成是有點棒的煙囪鞍部、以平衡攀登利用小而稀少的確保點作岩塊的上下、下降稜線北側稍微有點不安的地點、在中央有尖銳裂開的V型切谷裸露岩稜等

有V型切谷的岩稜在起登時有點困難

岩稜也相當長

且V型切谷本身常常讓初學者膽顫心驚

就這樣

從岩稜中央部來到稍微靠西的裸岩銳稜(ベーアロックアレート)

到此為止並不需要繩索

但只有這個銳岩因為左右都是裸壁

特別是岩石濕濡時很危險

所以要用繩索

多人數的情況

只有通過時不全部使用相互結繩

也可使用所謂扶手梯(ハンドレール)的方便方法

最初筆者以此首登時

是借用渡邊氏的冰斧在砂岩面的陡峭地方相當辛苦第慢慢刻鑿

如果是乾燥且是橡膠鞋底的草鞋

在攀登上就容易了

總而言之

這部分是非常清爽

但如果稍微增加角度

就會是非常困難的岩場

裸岩銳稜是從岩稜中央部稍微靠西的地方

登抵該銳岩的地方有從南側而來的小徑

此小徑可下岩稜南側面抵東方獨立峰之間的鞍部

(台灣山岳彙報VII-45(昭和10年)

由此到西方的岩稜

以前的彙報並未有記載

大致來說

到岩稜西端為止主要是叢林的瘠稜

高度也沒增加很多

南側的東西兩獨立峰

特別是一面眺望西方的出色岩峰狀的山峰一面小心腳步地抵達迄至鞍部的岩稜最高點

此間通過一二個小岩場

岩稜最高點的附近是感覺良好的地方

北側變凹陷(コンケーヴ)

其前方變成是直壁的岩稜

也有成為目標的亭亭玉立台灣五葉松?(タイワンゴエウノマツ)

凹陷的上方也很適合躺睡

一般從東北端前來的話

大致上此處是午休的地方

稜線從最高點轉向西南且經過一個又一個V型切谷而急轉直下之後

變成最西端的隆起岩石

從最高段的下降

不管如何還是需垂降不可

雖然不長

我曾經以垂降方式下到V型切谷

再以安定上無法贊同的穩固樹木的根部附近作為錨地(anchorage;アンカレッヂ)繞繩索成為雙繩而只用猛推支撐的方式下降裸露的岩石上方

又將中段岩瘤附近的樹木當成第二個錨地

此下方的垂降

其下降線的角度變成最大傾斜線

所以要稍微注意一下

但也不能因為這樣而恐懼

所以要心一橫將身體保持在岩面的直角或以上角度的心情

一面在踏點加以充分的壓力一面下降(這是一般岩登的垂降注意事項,特別在此記載)

從V型切谷下到有路的鞍部則有兩條路線

一條是從V型切谷立刻下往右方頗為陡峭的地方

此處樹木很多

所以並不需要繩索

但樹木之間有小山崖

所以要注意

不要遠離最西端的岩峰而滑下時

會抵達稍微有路底的道路

此道路是在短暫繞行岩峰的根幹後轉向右而下並繞右山後終於抵鞍部的道路

從鞍部下往滾落木材的陡坡道路時

與從炭坑而來的鳳髻尖主峰登山道路會合

另一條路線是是稍微專業人士應該採取的路線

首先站上最西端的岩峰上

此一攀登並沒有大不了

但在濕淋的日子逆向下降時要注意一下

最西端岩峰上的氣氛又是屹立而爽快的緊張感

岩峰西面是懸垂的山崖

南方有岩稜

其東方稍緩

樹叢從下方長到附近來

必須巧妙下到此一樹叢

此路線可從岩峰稍微返回東方再下

也可在岩峰上找錨地作垂降亦可

這路線需要好的領隊

為了安全要儘早下樹叢

只要踏著岩石與此的邊界下稜的話

該處可抵一條道路

此道路抵達東西的獨立峰與岩稜主稜的鞍部

並下往東西獨立峰間的溪谷間

西方在下有點像岩場的地方後立刻就和前述路線的下往右方的地方會合

通常的情況

從岩稜最高點下行時

從V型切谷下來比較好

而要攀登最高點時

則可以通過最西端的南稜

整體而言

岩稜的縱走還是從東北方開始比較好

逆走的情況

到最高點為止

下降時垂降的地方也比較容易以平衡攀登的方式進行

然而岩稜中央部的裸岩銳稜下降

至今未有人嘗試過

需要相當的考慮

其他大致垂降都可巧妙使用

從岩稜西方的鞍部再往西

也可看到一二個岩石

但攀登上樹叢多

上爬下降看來趣味很少(筆者僅知其中一部分)

但面向鳳髻尖主峰登山道路而屹立的稜線北壁的懸垂下降應很刺激

鳳髻尖岩稜東方的獨立峰

從岩稜中央部靠西的裸岩銳稜終點(高點)下細徑

經過鞍部可輕鬆站上東方的獨立峰

然而這山峰的東南側有相當長的兀場

有引起齋藤三男君等人的注目

但最終似乎還沒有人搜刮過東方獨立峰的岩石

鳳髻尖岩稜西方的獨立峰

此山峰的駭人光景

從五寮附近的遠望亦可知道

不過還是一面通過岩稜一面就近觀看的感覺比較尖銳

似乎也有石頭公的在地名稱

昭和3年3月4日

筆者與渡邊平作氏2人在完全通過岩稜之際

雖然陡峭

但樹木及岩石都相當穩固

意外地輕鬆就攀登上去

該處也看得到伐木道路

偶而也看到村人前來

山頂上有點寬廣

區別西側額岩與東側岩塊的樹木相當茂密

出到這兩個點一看

各自腳下都出現了壯觀的岩景

以看到的瞬間來說

東側的比較壯觀

首次從東側下降的是昭和4年10月6日的齋藤三男與筆者兩人

(台灣山岳彙報I-41(昭和4年)

筆者們從山頂的岩石先滑下岩石邊緣的樹叢

再以勉強生長於一枚壁上端的大樹為錨地

將160米的繩索折成兩折而下

其平均傾斜以嵌入式傾斜儀(クリノメーター)測量約50度

以雙股緊纏的方式腳一面接觸岩面一面稍微向北下降

橫切淺窪後來到生長一棵樹木的地方

第二段是以該樹為基礎

開始時很輕鬆

但在陡落的地方股、首緊纏地操作繩索

垂下數米後再度抵達傾斜岩面

此後因為距離短

所以僅雙股纏繞地下到樹叢的地方

下到底之後心想

這個下降即使100米的繩索打雙折也可以

但中段的錨地樹木如今已虛弱到要被拔起

因此將來應該要打岩釘才行

此一下降之後筆者也複習了兩次

其他的人也似乎嘗試過1-2次

但因為是僅能下降的岩場

看起來似乎並無多樣化路線

然而以組合岩場的長度與陡峭程度的下降而言

說是台北附近的第一名亦無不可

嘗試從東側下降的那個月份

筆者從西側的點調查南稜

確認了上下強行不用繩索也可以以及上面的部分使用繩索來作攀登會很有趣

之後最早詳細研究此南稜岩石的是齋藤三男君

最初的行動是筆者在出差外國時的昭和5年9月28日的一行ㄩ

其次是同年12月14日的一行

(台灣山岳彙報III-7(昭和6年)

同行者有千千岩氏或谷口政一郎與千千岩兩氏

翌昭和7年1月5日齋藤三男、永石兩氏之行

(台灣山岳彙報IV-6(昭和7年)

同年11月4日齋藤三男、野間口、河村3氏及筆者之行

(台灣山岳彙報IV-62(昭和7年)

同日中崎、浦上、武上3氏之行(兩支隊伍都是露營之行)

其他的紀錄也許有遺漏

但似乎都衝著這南稜而來

總體而言

對初學者並不是很好的岩場

特別是第一次沒看到的在很下方的岩稜與岩面及前上不岩稜

是要利用小握點的極端平衡攀登

甚或需要更強的特技表演的高超技術

只要眼睛一不留神就會有危險

初學者當然也可能可以

但恐怕領隊需要相當的細心絕對不能滑落

鞋子以很能抓住岩石的橡膠底最佳

又也有缺乏這樣的鞋子就無法攀登的地方

這是經驗過鳳髻尖岩場的心得

鳳髻尖岩稜西方最西端岩峰的南稜

此岩峰的南稜是和西方獨立峰南稜很相似的岩稜

昭和7年1月5日首先被齋藤三男、永石兩氏從道路開始探查

(台灣山岳彙報IV-6(昭和7年)

接著有昭和6年3月6日由齋藤三男、永石、千千岩等3氏及筆者

(台灣山岳彙報IV-16(昭和7年)

、同年11月4日齋藤三男、野間口、河村3氏及筆者、

(台灣山岳彙報IV-62(昭和7年)

昭和8年12月3日新井、田村2氏之外加另外1名的隊伍與池田雄之進氏及筆者的隊伍共同探查(台灣山岳彙報VI-4(昭和9年)、

同年12月24-25日松本、長谷川、大窪3氏及筆者、

昭和9年4月27日新井、松元2氏外另加1名等紀錄

即使沒有特別的記述

大體上和西方的獨立峰南稜很像

但對筆者來說

這最西端岩峰的南稜稍微有趣些

因為最容易接近

看起來最多人來攀岩

鳳髻尖岩稜西方鞍部南方的溪

岩稜西方的鞍部看起來像是峠的一個鞍部

但相較從北方而來的道路

下往南側的道路是沒什麼踏跡的道路

如往下而行

則從像是溪流的一帶踏跡往右岔離後抵達第1副峰東稜

右方看到所謂岩稜的延續的南腳的裸露岩壁

越過第1及第2副峰間的岩溝

來到看來是從第2副峰延伸的稜上一個露岩旁

此露岩雖小

是稍微可以攀岩的地方

山頂展望良好

特別是岩稜西端及西方獨立峰及各副峰東稜的岩景可以舒服地一望無際

如從此岩場向東南下降

是第2副峰、第3副峰間的岩溝

這個岩溝是這附近幾處岩溝中感覺最好的

然後如果稍微下此岩溝

就變成可輕鬆攀爬的瀑場

其下方有一個漲滿清水的小瀑壺

這裡至少是鳳髻尖北部中幾乎唯一的緊急迫降場所

被森林所覆

相對溫暖而頗為原始

這是山黨一旦在此露營就不會忘懷的地方

沒有搭建天幕的餘地

無法睡4-5名以上

即使2-3名也無法睡袋並排睡覺

最初踏足鞍部南方的溪水

應該是昭和6年12月30日的齋藤三男、谷口政一郎兩氏

(台灣山岳彙報IV-6(昭和7年)

其後為了各副峰東稜的攀登而屢屢有山客前來拜訪

不過

發現前述水場的瀑壺是昭和7年12月25日的齋藤三男、永石2氏及筆者

當時筆者們在完成攀登後

下山時嘗試此溪的下降

雖有1、2個惡場

但並不礙事地在五寮的北方出台車道

(台灣山岳彙報V-10(昭和8年)

又開始在此水場野營享受攀登的

是在昭和8年12月24-25日的松本、長谷川、大窪3君及筆者一行

(台灣山岳彙報VI-10(昭和9年)

鳳髻尖第二及第三副峰等其他岩場

筆者所命名的鳳髻尖副峰

是位於鳳髻尖主峰東南的三個一連的山瘤

從通常主峰登山道路要前往主峰本體的鞍部(岩稜西方鞍部的西方高處)往南數並命名為第1、第2及第3副峰

第1副峰的東稜

與其說是稜

不如說是鳳髻尖山脈的一條支脈

亦即所謂岩稜

第1副峰的東稜中

在迄至岩稜西方鞍部的南側中亦有裸露的岩壁

但此處尚未有人嘗試過

乍見之下

似乎是僅能垂降的岩壁

錨地也好像極度缺乏

由此也可攀登第2及第3副峰

相當有趣

最初進行此方面攀登的

是昭和6年12月30日齋藤三男、谷口政一郎兩氏

(台灣山岳彙報IV-6(昭和7年)

他們恐怕攀登了第3副峰東稜

接著在昭和7年3月6日

齋藤三男、永石、千千岩3君及筆者攀登第2副峰東稜

再由此以相互結繩下降第3副峰側稍微向東開口的大斜面岩壁

(台灣山岳彙報IV-16(昭和7年)
攀登上

岩場與草叢交錯

岩場方面確保點少

領隊常常必須強行作驚人的攀登

相對攀登更棒的是垂降的場所

3次連續合計250尺

這次此山塊筆者所嘗試的最長距離

傾斜40-50度雖不怎麼樣

全部是一枚岩

寬幅也相當寬

僅是纏繞雙股就相當疲勞

也有局部急斜的地方

絕非是適合初學者的垂降

接著昭和7年7月10日

齋藤三男、古平、桑子、荻阪4氏及筆者攀登第3副峰東稜

因為在山頂上碰到豪雨

所以中止其後的下降

攀越過第2副峰、第1副峰後出鳳髻尖主峰登山道路賦歸

(台灣山岳彙報IV-40(昭和7年)

其後昭和7年12月25日齋藤三男、永石兩氏及筆者從水場附近攀登第3副峰東稜

並新嘗試上次放棄的下端岩壁

相互結繩有100米多

(台灣山岳彙報V-10(昭和8年)

岩石的攀附是完全沒有確保點的粘板岩

在此領隊齋藤君不得不拿出準備的岩石榔頭刻鑿了數段後攀登

此處相當陡峭

僅僅刻鑿一點是仍會有顫慄感的惡所

此時一行下往北側的岩溝

這就沒什麼大不了

接著是昭和8年1月22日齋藤三男、永石、田口3君

有紀錄「攀登岩稜南方溪谷並5次垂降下其右岸的稜線,雖是新方面的探查,但並未獲得期待之事」(台灣山岳彙報V-17(昭和8年)

這是指第3副峰東稜延伸的下方或南方支棱?

筆者並不清楚

其次

第2及第3副峰間岩溝瀑布下的緊急迫降

是在昭和8年12月24-25日的松本、長谷川、大窪3氏及筆者一行

從第3副峰東稜下端惡場到第2副峰東南面進行攀登練習

(台灣山岳彙報VI-10(昭和9年)

所謂練習

是以新高主山北稜為目標的練習

除了以上

之外並無紀錄

筆者也未聽聞有前往的隊伍

此副峰東面地形上稍微複雜

所以不作進一步的踏查是無法紀述地理上的情形

鳳髻尖領域的岩場大致如上並就此結束

白石山頂稜

從鳳髻尖到白石山之間

其主脈必然是藪稜

在稜線上或溪谷內或支稜中看來多少有岩場

但這些是筆者未知之境

鳥嘴尖稍微尖聳

西面確實是陡崖

但因為收縮

無法歸類為岩場

白石山從很久以前就被盯上了

但很不好起攀

在昭和9年5月20日新井、松本兩氏與筆者探查之前

山的真實性情並不為人所知

要前往此山

路線是台北-桃園-大溪-宮之臺跟前的張數造林地

下台車後進入抵達水流東的捷徑

從峠沿著像萬里長城般生長的相思樹林支稜

再由東側登頂

(台灣山岳彙報VI-26(昭和9年)

此山頂很長

但其頂稜是很壯觀的蟻戶渡稜

但這不像皇帝殿山般的狹窄

岩石儘只是岩石

是有寬裕幅度且裸露長度很出色的長距離渡岩廊下

西側變成很駭人懸垂岩石

岩上的攀岩太輕鬆

如非初學者

大部分的人用跑的都可以通過

這是台北附近最平坦寬廣的岩稜吧

有這樣岩稜的頂稜

展望原本就很好

再加上登山道路的相思樹林山稜、山麓中美麗的樟樹林與山湖中趣緻深深的池水等

讓白石山成為近郊的名山

在第一次的探查後不久ㄓ

昭和9年7月8日本會月例登山第66回舉辦了白石山行

(台灣山岳彙報VI-32(昭和9年)

新井、田口氏等6名參加

紀錄說當時因為下雨

所以並沒有像筆者們向南往返

然後下山路是走往北(西北?)延伸的支稜下到571米峰的鞍部

再下往東側溪水的道路

即使沿著河中飛石也左右渡溪穿越樟樹林中而出大溪

第2回的月例登山是在昭和12年9月12日舉行

新井氏加上12名參加並一起登頂

(台灣山岳彙報IV-16(昭和12年)

然而此山的頂稜左右的岩壁及其他岩場仍然是未知之境

角板山方面

以前在「台北附近的山」中曾簡短記述了「角板山方面(大嵙崁溪流域)」

之後此方面除了一般登山的蕃地道路行外

僅有插天山脈(以角板山烏來為中心)的數次山旅以及木田、今崎、田口、山村是等的那結山、貴妃山、鳥嘴山踏破(台灣山岳IV-23(昭和4年))與其他枕頭山行等

因此岩場、石溪的探查並不充分

然而此方面在上述的群山或溪谷附近中應該有相當的岩石

今後仍寄望諸兄的努力

新竹方面

(台灣山岳彙報IV-6(昭和7年))

和角板山方面一樣

在探查上並不充分

幾乎無法做實地踏查的記述

五指山

本會的文獻中最初有新竹州五指山的記載

是在中曾根氏的大霸尖山攀登記中

(台灣山岳V-19,20(昭和5年))

五指山之後才被登山家攀登

記得是昭和7年左右新竹的山人所開始的

(台灣山岳彙報IV-50(昭和7年))

最初出現在本會登行紀錄的
似乎是昭和9年6月3日新井良三郎氏的獨行

(台灣山岳彙報VI-30(昭和9年))

從北側往西側是陡斜面並有山崖

東側是被森林所覆的緩傾斜地

新井氏從竹東經上坪

從北面山麓的雲光寺裡側直接登往西峰

向南繞開最高峰(中指)北側的絕壁後抵達山頂上三角櫓

接著在同年11月3-4日

新井、田口、田村、山村4氏經新竹-竹東-十八兒-大隘駐在所

並以大隘為根據地登上五指山及其南鄰的森林之山、鵝公髻山

(台灣山岳彙報VI-52(昭和9年))

翌昭和10年11月27-28日的第104回月例登山

下澤、德永氏等一行7人住宿在上坪長春茶葉組合工場宿舍

並由此繞經五指山廟(附近是奇岩怪石)-大坪雲光寺-五指山中腹西側斷崖的道路-小指、紅差指鞍部-紅差指-鞍部-大隘社-十八兒-竹東與五指山一周

(台灣山岳彙報X-1(昭和13年))

除了以上的山行外

並未看到有關五指山岩場的記述

獅頭山

從竹南進入的新竹州獅頭山中也有寺廟

似乎也有小岩場

但以攀岩愛好者的立場

似乎並無值得一探的岩場

加里(裡)山

從竹南經南庄攀登的加里山

最近一再被攀登並被公認是台北附近一流的山

在我們之間最初的探查是昭和7年2月4-6日的永石君與筆者

(台灣山岳彙報IV-9(昭和7年),沼井鐵太郎「馬那邦山與加里山」-台灣山岳VI-167(昭和3年))

當時筆者注意到了石壁(後述)、鹿場附近的山崖及加里山稜線的岩稜

岩稜中的一個小山峰看來很粗大

但可無繩地輕鬆通過

山頂上狹小

有岩蜂之感

然而稜線上並不需要繩索技巧

不過南方面對上島溫泉的方向

從下方仰望

名為虎山(虎子山)的山有相當寬廣的山崖

其他山體深深刻鑿

讓人感覺很難攀登

丹桂之助在昭和10年5月上旬因為地質調查的目的

從上島溫泉繞行虎山東側並沿虎山稜線在九合目緊急迫降後登頂加里山

(丹桂之助「上島溫泉附近的褶曲構造與加里山層」-台灣地學記事Vol,VI,NO.6,43頁(昭和10年);台灣山岳彙報VII-18(昭和10年))

然而其他的登山家並無半個人有走過一般登降道路以外的路線

石壁

筆者寫過「隱身的勝地石壁」

(台灣山岳VII-172(昭和8年))

這是從道路所見的景觀

此處留有幾個光是看到就想親臨的大岩溝

曾經想過要來探石壁的山

但還是過門不入

馬那邦山

筆者與下澤、池田雄之進、澤谷3氏一起從苗栗驛進入拜訪此山

是在昭和7年12月3-4日

(台灣山岳彙報V-2(昭和8年),參見加里山項的註腳)

此山以展望台來說毋寧是在加里山之上

也是理蕃史蹟之地

可說又得另一名山

但以岩場來說

地質脆弱

所以不適合想活命的人

成為西側登山道路的粘板岩聽說條件惡劣

又鞋子如穿戴不適當就容易滑

接續山嶺的細道邦山東側是容易崩落的斷崖

火炎山

在三叉附近從火車窗戶可以清楚看見的大安溪畔的奇峰火炎山

似乎尚未被台北的山黨所染指

昭和3年12月左右生駒氏等台中的人士到此山一遊

又本會的台中支部在昭和6年4月29日舉辦大眾登山

(台灣山岳IV-82(昭和7年))

然而岩場的詳細如何並不知

恐怕是容易崩落的山崖而登降困難吧

附、中南部都市近郊

談到本島中南部

因為不能說是台北附近

所以用附錄方式處理

但只要不介意夜行火車的話

時間上也有可以包括在台北附近的情形

只是與一般的登山不同

對於必須要最佳狀態的岩場行

就不能如此簡單的思考

此外應該知道的是

以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都市為中心的近郊登山

並沒有像以台北為中心那樣有如此研究的累積

醜崠山、大尖山

從山岳展望的都市台中市眺望

最尖的山峰是大尖山(鳶嘴山)

本會創立後的活動初期昭和4年春

從榮任台中州知事的生駒氏得到如此信函「利用空閒的空擋想要去位於東勢深處由台中眺望非常醒目的尖銳之山,名稱也叫大尖山。因為是所謂很在意的山,所以希望在山上住一晚來攀登」(台灣山岳彙報I-17(昭和4年)

但生駒氏最後並無登頂的機會

會員中最先去大尖山的是台中支部的田中列二君及其他2名

昭和7年7月2-3日

該氏在上個月亦即6月16-17日一行13名

以支部的月例登山登頂醜

並偵查了大尖山

(台灣山岳彙報IV-39(昭和7年)

根據台中支部的報告

山(2020米)是東勢群峰之雄

連嶺於鳶嘴山北稜的一座岩峰

可由豐原-中坑坪-出雲山駐在所(泊)-橫流溪上游-肥崠山下腦寮-醜山的路線登頂

如果是走稜線似乎只是一般的登山

不過如由此向南

則稜線變細

越過2、3個岩瘤

銳稜突然變險峻

這裡即是大尖山的山肩

一面借助高山杜鵑一面穿岩而登

就會抵達東南-西北狹長15間的山頂2225米

如觀看田中氏寄贈本會的大尖山照片

岩稜看起來類似鳳髻尖連脈的白石山

上述的大尖山並非首登

因為該年1月2-3日已被東勢國民學校的一行數名人士所攀登

(今川三郎「登大尖山」-シルビア3の2號59頁(昭和7年))

又之後本會的第57回月例登山在昭和8年10月27-29日大崎忠一氏從台北來、田中列次、松尾兩氏從台中來合計3名往返上述的路線

(台灣山岳彙報V-51,64(昭和8年)

總而言之

大尖山似乎是有攀登價值的山

一如北部的加里山

是中部地方一流的中級山

而由大尖山東稜經捎來來抵東卯山的縱走

則似乎尚未有人嘗試過

據說需要繩索而是台中附近最佳的岩石花園(ロックガーデン)

頭嵙山

根據生駒氏的說法

位處台中近郊的東勢頭嵙山

從三角點暫時先沿馬背的山峰登行時

剛好會讓人想起筆架山

(台灣山岳彙報I-17(昭和4年)

地形圖中也有五個岩稜記號

南投火炎山

在臺中平原上以奇怪天際線聳立山波的南投火炎山群

確實是特異的地形

登山家的山行是以昭和3年12月9日為嚆矢

(台灣山岳IV-82(昭和4年)

一行有住在台中的生駒、赤崛、關根、渡邊彌億、崛江、常見、今井、白石、四田壯太郎等諸氏

雖不知道究竟要攀登號稱八十八峰的火炎山群的哪一座山?

但無論如何此行是火炎山行的第一頁

接著在昭和5年的台中支部的行事大綱中

預定10月舉辦南投火炎山的一日登山

(台灣山岳彙報II-13(昭和5年)

不過並未見其實行的登山紀錄

昭和6年11月21-23日從台北來的齋藤三男、井上一男、永石、千千岩、堺英雄、今井淳諸氏與筆者共7名進行遠征

在與台中支部的宇佐見、田中列二氏等共同攀登之前

以宇佐見為中心進行了至少2次的探查攀登

所以昭和5年應該也有探查拜訪

昭和6年11月之行

(台灣山岳彙報III-40(昭和6年)

台北組搭夜行列車赴台中

並於黎明前與台中組會合

搭輕鐵到草屯

再搭台車在上城換車而在龜子頭下車

然後徒涉烏溪進入火炎山群東部的地形圖中有記載峠路的河床大凅溪

約前進半里後

搭建基地營

並在宇佐見氏的嚮導下進入小峽谷

然後靠近一個山峰

一面避開猛烈崩落的石壁小石一面相互結繩盡可能攀登樹林中

後站上山頂

此一攀登

其陡峭度相當厲害

落石更是可怕

探查山峰的東稜一看

最後變成山崖

採取垂降似乎雖可下降

但從地質的構成上

攀登絕對不可能

不過營地非常棒

隔天的攀登則以完全不同山峰的新地方為目標

但在某個岩溝時

排在第二位的筆者在確保之際

先頭的宇佐見氏所掉落的石礫碰到石壁而產生不規則的彈跳

筆者避開不及而打到頭部

幸好有帽子所以並無大礙

但因為感覺會有陸續落石的危險

所以中止攀登

之後順路出火炎山的山懷並經由台中返北

像火炎山這樣複雜的山塊

倘不詳細進行測量探查

是無法知悉其地理的

因此只去一次的筆者除了以上的事外

無法再寫

希望宇佐見氏等熟知地理的攀岩愛好者可以彙整發表

其後大崎忠一氏轉到台中之後

也知悉他拜訪了火炎山

(台灣山岳彙報VIII-39(昭和11年)

總而言之

火炎山是由寬廣平坦而幾乎無水有河床的溪谷、錯綜的斷崖山峰與包覆這些的森林(舉目所見)所構成

一進入山塊就有如走入迷宮之感

與其說是岩石

不如說是在無法變成年輕地質時代的岩石的軟地層間斷續夾雜相當大的圓形石礫

也因為如此而有落石的危險

以通常的方法能攀登的地方有限

筆者看過攀登過相當多國內外的岩山

但像火炎山這般恐怕、不乾脆的岩場則是首次

雖尚待探查的最後結果而無法遽下定論

但此山的山崖

恐怕連專業人士都不適合

筆者等在進入溪谷的入口稍微西方的一座山峰中

聽說有來測量或開發山林事業的人慘死的事

總而言之

雖然高度低

但火炎山是問題之山而且是令人不安之山

大橫屏山、大屏風山、其他台中附近

前往火炎山時

看到山塊東北方的大橫屏山的颯爽山姿而引人興致

此山的南北狹長稜線中

似乎到處有岩石露出

但尚未看到紀錄

有關台中附近的山

昭和11年左右大崎忠一氏似乎已大部分走過

但詳細不明

如引用該氏的信函「攀登了以東勢為中心的出雲、橫嶺,以頭峠坑為中心的大屏風、埤頭山,以南投為中心的中心山、大南邊山、火炎山、集集大山,另外也由竹山前往鳳凰山(ホーオ)。攀登了台中近郊的山,其中最受吸引的是溪谷,實在很出色。但因為是砂岩,不能碰。在大屏風山的回程時通過兩側大絕壁的溪谷花了3小時左右。另外瘦稜很多,可能是因為水成岩之山的關係。大部分是像拇指山的型態….」

(台灣山岳彙報VIII-39(昭和11年)

依此紀錄

就和台北附近相異的意義上

台中附近似乎也有相當的岩場、石溪

另外

這只是筆者自己的思考

如就台中市(或嘉義市)加以考量

我想也有各式各樣的山行型態

首先是透過集集線的山岳探查

這個探查先是由水裡坑搭汽車及台車

可嘗試在筆石附近陳有蘭溪右岸的山崖的顯著岩場

另外也可伸手阿里山山塊北端的岩場與溪谷

新高登山道路的樂樂瀑布附近的岩石也可以1日半或2日的行程嘗試

新高山舊登山道路的陳有蘭溪溪底

一部分也可行走吧

如有2、3天的餘裕

也可享受新高主山、東山的日本最高岩場及近郊登山

結果在攀岩者的熱心且周詳的計畫與經驗下

這些行程都是可能的

岩仔山、半天新山

昭和8年2月12日

小原泰治君與西島君2人從嘉義經竹崎縱走內埔庄的這些岩山

並走到北方的大湖山

依據信函「岩仔山西面的崩岩即更形脆弱的岩壁、山頂上附近嚴重茅草交錯的約900尺斷崖,讓精神與肉體持續相當的辛苦。攀登半天岩山的岩頭時,濃霧散開變晴,只有東方的諸峰山頭陸續浮出頭來」

似乎並未使用繩索

但可以想像樹叢與易崩的岩場相當惱人

隙頂山、瀨頭山

從阿里山鐵道的奮起湖附近起

有一條長而大的支稜南下

此為曾文溪右岸的山脈

該處有此兩山並列

其隙頂山是昭和8年3月26日由小原泰治、田中長英、西島一道3君由簡單的一側登頂

下山時下北面的岩溝

並以相互結繩的狀態強制夜營

完成紀錄性的攀登

(台灣山岳彙報V-26(昭和8年)

從隙頂山的西側往北側

陡峭度很急峻

斷崖與大岩溝的岩場似乎非常駭人

筆者曾以筆名針對該君們的山行有寫一篇文章

(井口刀水「某日的隙頂山」-台灣山岳VIII-173(昭和8年)

瀨頭山南鄰隙頂山

昭和8年11月28-29日

小原泰治、西島一道、山下只三(從彰化參加)等3君

在Sabiki(サビキ)的林李雲君的嚮導下登頂

(台灣山岳彙報V-65(昭和8年)

路線是腦寮道進入南方稜線

再縱走-南峰-主山-與隙頂山的鞍部

雖非岩稜

但山的西面似乎有類似隙頂山的斷崖

岳亞那山(ヨイアナ)、矢場谷山(ヤバガナ)

依據前述小原君的信函

瀨頭山行原先預定是岳亞那山(ヨイアナ)的山行

然後小原君寫道「下次的機會中將執行岳亞那山及矢場谷山的斷崖。矢場山將有相當的收穫,從達那依谷(タナイク)溪如突立水柱般的該山異容,如今仍縈繞腦海。…」

最後似乎沒有探山的機會

筆者以前也曾注意到此一Sabiki(サビキ)附近的奇妙地形與斷崖之山

但最終喪失一親芳澤的機會至今

這一帶如果要執行

從嘉義往返至少需要兩天半吧

塔山、其他阿里山的岩場

阿里山的塔山南側的絕壁

其高度與寬幅

特別是後者在台灣中屬於一流

且在全日本中也是相當罕見的

然而此一大岩壁仍然尚未被開拓

所以攀登路線不多

如果是眼睛銳利的登山家

會考慮兩條路線

其中一條經過調查是蕃人很少走的獵路

另外昭和7年11月營林所員一行所攀登的路線

約略與此一蕃人獵路一致

這是文化人最初的塔山岩壁的攀登

(南山燕「塔山斷崖正面攻擊記」-台灣の山林99號-41(昭和9年))

其後純粹登山家未有一人來嘗試過

實在令人感到寂寞

當然從遠隔之地前來登山的人

其心情會認為更高的新高山岩場更有魅力

但住在嘉義、台南一帶的人

只要花費三天在阿里山塔山就可以

塔山(小塔山)之外

後藤岩(大塔山)的東側

其高度意識可匹敵的岩壁

另外從阿里山鐵道的交力坪、奮起湖一帶起

其北側可以看到石壁山等其他清水溪流域的岩山

塔山及此等岩山

除了客車以外

如有森林鐵道之便

應該可以用兩天的短時間完成充分的試登

半屏山、岡山附近

從台南往高雄前進時

聳立在路旁的半屏山

是任誰都會注意到的低山

因為地質結構的關係

西側看起來是山崖

然而攀登的趣味如何就不知了

另外岡山附近有寺廟的山

遠望上看起來有一點岩場

究竟狀況如何

真希望看到報告

壽山

因為有此山

高雄的市街與港口變得很美麗

因為是石灰石

靠近海岸面看起來有相當的岩場

伊藤彥一氏在高雄時似乎有去探過

希望也看到此處和一般路線的報告

大尖石

如利用速度快的交通工具

鵝鑾鼻方面在時間上也會變成近郊之山

此處除了專門的地質研究人員外

似乎尚未有登山家前來

後記

以上就此結束長長的談話

如進入最後項目的安排

我是希望可以搭飛機飛往花蓮港

享受太魯閣或三棧溪或清水溪的岩石

這件事時期尚早

暫且擱置

最後

僅對與筆者一起登山以及提供紀錄的人們深表感謝

另附圖的地圖與素描是來自齋藤三男氏等的鼎力協助

僅藉此誌深致謝意

(昭和13年10月27日武漢陷落公報之日脱稿)(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