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門山行

(由路門山隔著奇卡噹鞍部(コーレキカッタン)眺望阿玉山方面)

譯註:本文譯自木田文治「ルモン山登行」,刊於1930年台灣山岳第五號。

利用昭和4年9月21日至22日的休假

和岳友植松君、有馬、土肥氏一起在21日下午2點6分從螢橋驛出發

(譯註:與沼井的「由內洞溪往阿玉山」日期比對,應是22日出發才合理,以下同)

並在享受今日天空作美的蔚藍晴空的山行下外出

從新店起徒步

抵達龜山是日暮黃昏的下午5點10分

5點40分在龜山三井事務所員的好意下搭乘往吶哮的台車

腳下俯瞰夕闇中湧起白波的南勢溪

披著宛如灑注而下的繁星

那前進此山峽的愉快

實在是重複幾次都不厭倦的情景

晚上8點抵達吶哮

並借住在該三井詰所(屯所)鈴木氏的家

夜更深

仰望中天高高亮潔的月光

有種全身要跳起舞的心情

22日快晴(譯註:應是23日)

昨天拜託吶哮駐在所島田警官所僱請的嚮導蕃人

已經準確按照約定的時間前來

吶哮社蕃人(隘勇)哈勇拜荷(ハヨンバイホ)

年齡推斷是52、3歲

早上6點25分踏出路門山行的第一步

由吶哮的三井詰所下約一町左右

渡過架在南勢溪的鐵線橋

抵達大保克山麓的腦寮

由此登爬大保克山腹約30分鐘

抵達該山腹的運材纜線起點、亦即三井運材輕便路線(稱為內洞線)的終點

由此沿著內洞溪右岸步行該輕便線約1小時10分鐘

抵達從波露山側注入內洞溪的匯流點

此輕便線是起自於由此匯流點右折越過內洞溪主流而稍微進去波露山側的地方

此地方雖有2、3間本島人樵夫小屋(苦力寮)

但看到內洞溪清冽而且充沛的水流潺潺流去的情景時

就完全被其魅力所惑了

以露營地來說也是相當優秀的場所

一行在此以蕃人的焚火用飯盒炊飯

吃完早餐

並以完全陶醉的心情充分休息

如果從此匯流點、亦即從波露山側注入溪的右岸往南溯行

我想就可以登頂波露山

以前生駒氏、沼井氏等本會有志之士

其攀登波露山的第一步

應該也是這裡

我們一行9點55分從此一休息場、亦即匯流點的河床出發

稍微向後退後(約20間)往東南前進

10點10分抵達腦寮

由此再走35分抵達樵夫小屋(杣小屋)

(由匯流點到此共徒涉內洞溪主流2次。雖說是徒涉,也是可沿飛石渡過的。但如果洪水時,就相當難渡涉了。三井的採伐事業目前延伸到這小屋場)

從此小屋起開始攀登從路門山向西北延伸的繁茂闊葉樹林稜線

從小屋之後

傾斜角度突然變陡

是與之前所踏的山徑完全大異其趣的蕃人獵徑

一如地形圖所示的

此稜線相當長

我們在日影完全照不下來的原始林中氣喘吁吁地登爬比預期還陡峭的坡路

發現稍微輕緩的斜面時

休息了2、3次

隨著一步步登高

森林越來越深濃

溪流聲也聽不到了

最後是整面的樹、石

不論大小從樹幹到樹枝都仔細纏繞著青苔之衣

實在太美麗了

以致連歎聲都發不出

一行只像粉絲般默默跟在蕃人後面

甚至連搖晃樹梢的微風都沒有

也聽不到蟬聲或小鳥聲

是千古的靜謐

透過隱約的樹蔭洩下的陽光

更添增了無比的柔軟氣氛

以前

在森林間徘徊的北歐人教導了全世界偉大的哲學

令人不禁認為在思索與冥想中訓誨人生永恆理想的是森林

此森林正是將生存者不可或缺的一滴貴重的水變成泉水、變成瀧津瀨(瀑布)、變成淵、變成大河

最後注入了汪洋大海

久違地徘徊憧憬的森林

讓人回到小時候夢想的世界

想到這美麗的森林不久將變成現代經濟組織的犧牲品而無情地遭砍伐

我的美夢就因此破滅

遙遙腳下方微微聽到淙淙的溪流聲

心領神會這是阿玉溪流淌在左腳下方

突然間東邊方向連樹枝都稀疏地開闊起來

蕃人突然說看到「アゲック」然後指著彼方

果然

圓茅嶺的阿玉山在樹枝間隱約可見

原本的登爬在不知不覺間變平坦

走在四處像沼澤般的溼地

變成柔軟蕨類的草地

腳踏的蕃路感覺也逐漸變下行

山容感覺一變

似乎已經爬到很高的樣子

不久抵達感覺像是溪水源頭的地點

時間是正中午過5分

下往似乎是乾凅的溪

有巨大的立岩

清水涓涓地從其岩根流下

大家驚喜地喝起水

定睛一看

聚水處中有米粒掉落

啊地說了一聲

原來這是沼井氏齋藤氏青木氏等一行的露營地

於是去探營地殘跡

結果在稍微下行處看到明顯的營跡殘留

闊葉樹柔軟的青葉

依舊像臨時睡墊般未散開地殘留

也有小石所圍成的焚火跡象

伸手一探還有溫度

我大叫這裡!這裡!

一股懷念之情湧上來

很佩服他們果然找到如此理想的營地

之後聽沼井說

蕃人稱呼此營地為害羞(ハイショ)

而且有小屋

亦即名稱是害羞小屋(タッタク ハイショ)

我們一行都沒人注意到這小屋

這裡是蕃地地形圖(宜蘭)所示從路門山側注入阿玉溪的一條支流水源

海拔約在4400-4500左右

而且以路門山八合目以上的露營地而言

這是最佳恐怕也是唯一的場所

沼井氏一行從此露營地大概往左循蕃路而下往阿玉山、奇卡噹鞍部(コーレキカッタン)

之後從此稜線接合點到這裡並沒有飲用水

山頂上也沒有

雖然在稍微登爬稜線地方的小徑側面有一個小水池

但看起來不能喝(雖然蕃人說這山裡的水很乾淨並喝了起來)

接著從此處到路門山頂上

完全找不到像道路或蕃人的足跡

中午12點27分從此處出發

約走了5分鐘

抵達一條清冽、實際上很冷而水量豐富的小溪

在這裡又喝起水來

擔任嚮導的蕃人踏著石頭開始登爬溪流

一行跟在後面

短暫登爬後

可能是溪水變成地下水的關係

只見石頭堆疊而不見溪水的身影

石頭也是一無遺漏地都覆上深深的青苔

這雖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但如此美麗地被青苔所包覆

實在太令人讚嘆了

我們一面佩服一面登爬而上

斜坡逐漸變陡峭

變成要攀爬岩根、樹根

再加把勁奮力而上

心想陡峭到很誇張的急斜坡瞬間是不是變平了

結果是森林變得更形黑暗的感覺

抵達了突然變平而濕氣多像台地般的地方

突然間可以窺見碧空

有點像兔耳般的地形

東、西兩方小小的隆起

蕃人登往東方的高處

一行也跟著登爬

像是高山杜鵑的老樹一如偃松伸展般向四方擴展

蕃人突然用蕃刀砍開樹梢

並像猴子般爬上老柊樹

是山頂

下午1點45分(從小屋場裡側稜線到山頂上剛好3小時)

和蕃人交替換我們爬上柊樹

喔!實在是壯觀的美景

大家都接著聚集過來

遙遙從東南橫亙西南並宛如衝天之姿般聳立的南湖大山、桃山、次高、大霸尖山等一大山塊在一望之間盡收眼底

一行只有一逕呆然恍神而已

東方中與阿玉山並肩的西阿玉山(完全按照蕃人バボーシラック的發音。蕃地地形圖舊版中誤記為奇卡噹鞍部(コーレキカッタン))

如響斯應地在指顧之間

我們放聲地重複Yeho的吶喊

北方遙遙的地方

甚至看到大屯山連嶺霞翳在煙波之間而像夢一般地浮現出來

阿玉山的彼方、蘭陽的沃野中

今天的濁水(蘭陽)溪也像銀線纏繞般地閃爍輝耀

從阿玉山的左肩甚至連拍打東海岸海濱的白色波浪都看得到

何其壯觀的景致啊

何其蔚藍的晴空啊

只覺得全身律動著感激之情

大家交替著盡情觀賞此一大觀

擔任嚮導的蕃人也仰望遙遙的大霸尖山怪姿而恍惚入神

而腳下所展開的森林之海

完全令人目眩神迷

我連想都沒想過會是這樣光景

一行在歡喜與感激之中吃完午餐

植松君辛苦地拍攝阿玉山方面的景色

南湖大山方面從溪谷捲上奇怪的白雲

拍攝似乎變得很困難

盡情地觀賞此大觀後

下午3點25分惋惜地踏上下山之途

我們避開登爬時的陡峭斜坡

改由左側迂迴

下午4點10分抵達露營地上的草場

由此處循來時路一口氣下行

下午5點25分通過稜線直下的小屋場(由山頂上而下剛好2小時)

6點40分抵達內洞線的終點

小憩一番

然後各自準備燈火下大保克山的山腹

7點30分一行平安抵達吶哮

晚上8點搭台車從吶哮出發

9點30分抵達龜山

9點50分從龜山出發

一面沐浴在剛好可以窺見大桶山肩的舊曆21日的月光

一面追在從阿玉山歸來的沼井氏一行之後

24日清晨零點5分抵達文山郡郡役所

並在新店汽車起迄站與沼井氏一行相遇

在互相開心談論天作之合的山行中

搭汽車在清晨1點15分回到台北

聽說蕃人稱呼路門山為巴浪鋼山(バボーバランガン)

巴浪鋼(バランガン)是母鹿的角

並說以前此山是獵鹿的中心地

並告訴我們現在還是有很多鹿以及濕地中留有鹿跡的地方

在三井事務所時

島田氏等人也說午後還放晴的狀況實在很罕見

此山大概經常午後會烏雲密佈

雲如果籠罩上來

因為森林很深且山很大

所以如果沒有嚮導

登山上就很困難

這事尤其令人贊同

因此在此附帶一說

要登此山

不管如何必須要在天候相對平穩且至少在中午前登完頂下到露營地點不可

最後我想針對擔任嚮導的蕃人談一下感想

一如開始所寫的

擔任嚮導的蕃人是初老的隘勇長輩

雖然個頭小

但總覺得是精悍的男人

語言方面本島語相當流利

但日語僅是會隻字片語的程度

但以嚮導的資質而言

感覺是相當具備的

當然對陸測或總督府的測量並不懂

但似乎有常擔任嚮導的經驗

而且這一帶是很好的狩獵地

再加上是年長的長輩

而常出入這一帶

所以對這邊的地理非常熟悉

此外只要稍有展望可能的地點

就一定自發性地指著每座山並告知山的名字

至少對於地形圖附有名稱的山

對照起來都完全符合

當然這僅止於一定的範圍內而已

其次

他對一行細心的注意力

特別是在下山的時候很明顯(此行因為時間落後的關係,下行時非常急促,我想恐怕是盡全力快速地下行)

站在前頭一旦踏出就不看後面

然後約隔10分鐘就一定會發聲喚叫

直到排在最後的人回答後才停止

聽到最後一位的聲音後再往前進

然後他常常用手指數一行的人數

稍微回頭一看

如果順序變了

就一一掐指算人數

然後一個人頷首後再前進

我想可能看到臉也不知道名字

所以用自己的手指來數人數吧

他也除了必要之外並不愛講話

而且很順從

動作也俐落、敏捷

他的氏名、職業

已如前所述

(昭和4年10月12日稿)

(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