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註:本文譯自1897年總督府民政局事務官高橋虎太「龜山島探險復命」,引自明治30年台灣總督府公文類攥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卷官規官職。
日前銜命探險龜山島,(1897年)9月5日早上7點半,從台北出發,在基隆搭乘天龍軍艦,10點拔錨,海上平安,同日下午5點半抵蘇澳,與宜蘭廳服部書記官一行會面,針對探險事宜再進行商討。翌6日早上6點再搭乘天龍,海上航行2小時餘後抵達龜山島,並立刻放下小艇,與12名水兵一起上岸,時間是上午10點。
一行甫上岸,島民即群集而來擔任東道主。抵達一間廟宇,該廟包含媽祖宮及關帝廟,平時充作校舍之用,本島的甲長居住廟旁。甲長據說祖籍漳州,名叫楊紅,年齡53,25年前移住本島。相貌溫和,因為頗讓島民順服,所以推舉擔任甲長。召集島民到廟前集合,來者約百餘人。小官首先告知來島之意,並揭示明治28年6月台灣割讓當時的告諭文,接者捧讀有關撫育台民的敕語,說明玉旨的優渥措施及總督閣下撫民趣旨與施政方針,並由佐藤囑託進行口譯。島民始終傾聽,並異口同聲非常高興成為日本臣民。最後頒發帶來的國旗,並告知需懸掛的時間,同時頒發每戶日曆一部,之後再請喝酒,並贈送藥品及其他日常用品,同時由同行的醫師(宜蘭公醫)為病人診療。島民滿面喜色,揭揚國旗,頻頻喝采。
在所有儀式結束後,又針對甲長及師學等再進行調查。
不久,海浪漸高,因為天氣有變化之虞,軍艦催促歸艦,且也無特別滯留島上的必要,所以僅留下5名宜蘭廳員及同行的醫師1名為島民患者進行治療,本官與湯目參事官、服部宜蘭廳書記官等,在島民的送行下,下午3點歸艦。
軍艦同日下午4點離開本島,歸抵蘇澳。茲謹就此次調查的事實另紙報告復命。
此致乃木台灣總督閣下
明治30年9月15日
台灣總督府民政局事務官高橋虎太
龜山島調查書
沿革
本島原是無人孤島,據說在距今7、80年前,漳州人陳同率4人前來捕魚,最後就移住留下來。加以之後移民漸多,至而形成現今的聚落。島民全是漳州人,未參雜他州人,又語言並無漳州音,是純然的台語。由其語言推想,陳同等人可能並非從漳州直接移住本島,而是由頭圍地方過來。因為頭圍地方本來就是漳州人的移住地,在混居影響下,久而久之,其語言已經脫離故國的鄉音,而轉訛為台語。要言之,陳同等人先在該地居住,再轉到本島來,殆無疑義。
曾聽聞琉球人有來本島,但依此次調查,不僅毫無前來的形跡,且據說未曾有過外國人渡海而來。
地理
本島位於宜蘭廳轄管下的頭圍正東2里餘、突兀於海上的一小島,周圍約2里半,全島盡由陡峭的山地而成,最高點距海面1340尺,其東北端的山麓有突出的一岬,勉強有稍許的平地,並有一小村。戶數96,人口500餘(男女人數難以確認,惟男子較女子多),其餘未有聚落。要言之,全島是高峻的山地,難有形成聚落的地區。
沿海潮流湍急,能堪船舶停泊的地方,僅有面本村的一小灣。然而灣狀鈍然,倘一朝風波高颺,畢竟不適停泊,但巨艦僅能投錨於距海岸約10町,而全島沿岸斷崖峭立,沒有其他上岸點。本島中,除了本灣外,並無其他良好的錨地。
制度
當時的舊政府並無政治干涉的形跡,宛如化外之地。僅在約7、8年前,前舊政府官吏有來過一次,但這並非出於施政的目的,僅是作一次鹽務上的視察而已。而島民業已知悉本島劃歸帝國版圖,實際上也知道明治28年6月所揭示的台灣割讓諭告及清國人上陸條例等。
如上所述,島民雖被舊政府置於治外之地,但因仍朝夕與頭圍地方往來,也持續見聞當時舊政府制度的一斑,可說宛如以一種不完全的自治組織持續統理島內,所以並無讓人有意外之感。他們作戶口調查,也創立學校,宛然成一小國。以蕞爾之一島地而言,毋寧是令人驚訝的現象。
島上有甲長2名,都頗孚眾望,負責處理島內的戶口調查及一切事務,另學校有師學1名,專職子弟的教育。目前有學生12名,但甲長與師學並無收取定額的薪俸,而是榮譽職。島民慣例上經常贈送米、鹽,以資助其生計,作為其勞力的報酬。甲長及師學的姓名、籍貫如下:
甲長
楊紅,年齡53,籍貫漳州,25年前由宜蘭來本島。
黃國,年齡48,25、6年前由頭圍前來。
師學
李朝北,年齡25,2、3年前由頭圍庄來此。
如上所述,以制度而言,是相當單純的組織,其程度也相當幼稚,今日能看到的成果,僅止於興建媽祖宮與關帝廟的一間小廟宇而已。
有關土地的慣例,全無可觀者。島內的土地,已悉數開墾成為田圃,且自己開墾、自己擁有、自己耕種,因此並無土地的買賣、借貸,另亦不知有租稅、田租等事。而全島的山地,全歸人民所共有,偶有田圃的買賣,但實例極少,其價格標準,依土地的廣狹而無一定比率。另島內爭鬥、竊盜等犯罪不曾聽聞。
島民狀態
如觀察島民的生活狀態,與台灣本島的土人並未大相徑庭。島民主以漁業為生,閒暇之餘從事農業。而女子不知織杼,僅知衣服的裁縫、網罟線條的製造。
家屋方面,因為島內並無森林,木材取得不便,因此多是茅葦的矮屋。糧食是甘藷及米,雞、豬、魚介作為副食品,衣服和台灣本島下等民並無大差別,皆由頭圍地方輸入。
島內曾經沒有任何醫生或藥品,衛生上的觀念也極為幼稚,一旦染病,就只是到廟裡祈求康復。本島曾經一度流行瘧疾等熱性病,但近年來病患並不多,又本島中未實施種痘,可看到6名顏面有痘痕者。
島民的婚嫁年齡,男女都是17、8歲。雖有媒人介紹,但僅限島內婚嫁,未曾與外人婚嫁。如上所述,島民生活狀態頗為單純,自家的需用,以自己供給為常,其家屋什器,都是獨力或協力而成,並未有分工之法。通貨主要是支那的一厘紙錢,另多少有日本銀貨。惟買賣、借貸、傭役、工資等,其發達程度極為幼稚,其所謂的資產家,僅不過是2、3位擁有3、400圓而已。
島內槍械約有10挺,其中7挺已向頭圍警察署申請,並持有許可證明。其彈藥是原本所持有,並非最近購入。
另吸食鴉片者,全島有10名。其中7名是三等吸食者,已經向頭圍警察署申請並持有許可證明,其餘3名原擬近日申請,但因海象惡劣,渡海危險,所以尚未成行。
農產品以甘藷、落花生為主,耕地有15、6甲,甘藷僅19萬斤餘,落花生不過19石餘。因無平地及水利之便,水田全無,米、鹽、蔬菜全數由頭圍輸入。島民看起來有買賣的仲介風氣,但實際上是將本島輸出的甘藷、落花生等在頭圍進行交換的委託業者。
島民的燃料是薪材,隨意從山中砍伐而來,並燒成木炭,並在無樹木時才做使用?。
漁業是本島將來產業中稍微有望的領域,目前其方法也比較進步,漁具也稍稍具備,魚類以紅魚鰭之類捕獲最多,其捕獲量以6人搭乘的一隻船計算,一年約可賣得5、60圓,以此計算全島捕獲金額,則每年不下1500圓。不過對於原來缺乏統計思想的他們而言,很難保證這樣的計算正確。另島內船隻有22隻。
結尾
島民的性情頗為樸實溫順,我們一行甫抵達,就提供飲食,其他方面的應對亦極為懇切。要言之,他們自認是帝國臣民,同時遵循我政令之下,因此現下並無在此島地特別設置官署之必要,惟由頭圍弁務署及警察署不時前來巡檢,另派遣公醫時時注意衛生問題,那治民上就應該沒有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