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山與日本阿爾卑斯的比較

譯註:本文譯自鈴木常良所編『新高山』一書中的『日本アルプスと比較して』,是日本早期登山家志村烏嶺的文章。志村1916-1921年來台任職台中中學校。1918年4月20日-30日,他參加台灣新聞社主辦的『新高登山會』,由東埔入山經八通關登頂玉山,之後下塔塔加,由嘉義返台中。

志村烏嶺(1874-1961),本名志村寬,栃木縣那須郡烏山町人,16歲擔任富山小學教員,之後畢業於水戶師範,取得博物、地理科的中等教育檢定合格,歷經佐野、茨城、仙台各中學教職後,1893年起任教於長野中學。

1904年為了在飯綱、戶隱山的高山植物採集而開始登山。同年7月第一次攀登白馬岳,發現『白馬黃耆』、『梅鉢草』的新種。當時以兩個月薪水購得的德國製相機Goerz Dagor,成了一生的摯友。所拍的相片,在前田曙山氏的『園藝之友』連載,得到相當的迴響。日本登山啟蒙者Walter Weston氏也透過小島烏水氏取得志村的照片,刊登在英國山岳雜誌(Alpine Journal)第23卷(1906年5月),首度透過照片將日本阿爾卑斯介紹到歐洲。

1907年7月,與前田曙山氏共著的『山』出版。1909年3月出版『高山植物採集及培養法』,同年6月出版山岳寫真集『山岳美觀』第一輯,8月出版第二輯,1913年9月出版『千山萬岳』一書。

登盡日本的群山後,1916年在台灣總督府的邀請下來台,任職於台中中學校(今台中一中)。1918年4月27日登頂玉山,一償多年夙願,但因其終生理解者的妻子Take病逝而於1921年返日,之後在東京目黑經營植物園。

1956年8月16日,時年83歲,第13次獨登白馬岳,是他最後一次的登山。所採集的四千種高山植物標本,保存在國立科學博物館及大町山岳博物館。1961年3月7日,結束88歲的生涯。

由新高山頂眺望四周的瞬間

感覺山頗為雄偉

這雄偉之感和一般登高山的人慣常所說的並不相同

從越中的立山山頂眺望東南的日本阿爾卑斯連山

或從黑岳、槍岳山頂展望四方的景色也頗為雄偉

但總覺山形或溪谷的樣貌極其窘迫

感覺彷彿是看到精巧細緻的雕刻

然而由新高山所見的臺灣群峰

卻有一種渾厚味

像是看到粗獷的粗鑿雕刻一般

因此不管再怎麼私心看待

前者是屬於島國型的

而後者卻是大陸型的

大部分的日本阿爾卑斯主要是由安山岩、火山、石英班岩、花崗岩的新舊火山岩所構成

但新高山的山頂主係由形成水成岩的粘板岩所構成

因此其外觀相異

即便同樣是日本阿爾卑斯

新火山岩的山和舊火山岩的花崗岩之山也有極大的不同

以前我曾如此寫道

『一般而言,花崗岩之山有跌宕豪爽的雄姿,其色澤燦然,其質地純潔,溪間的流水清澄,大氣亦覺清爽,花崗岩之山如春天,駘蕩和順,有為萬物而生之概。新火山岩之山如秋天,荒涼蕭殺,有為萬物而死之趣,江山洵美應見於花崗岩之地,而淒愴悒鬱則於新火山岩之山可感』

黝黑色粘板岩的新高山

雖和新火山岩的地方予人相同之感

但粘板岩並不如安山岩般堅緻

對風化水蝕的抵抗力相異

兩者之山皺、山稜等模樣頗為不同

其次

相對於日本阿爾卑斯地方的喬木帶

新高山中七、八千尺乃至一萬尺附近的喬木帶讓人頗感趣味

當然其喬木帶的樹種並不相同

但從陳有蘭溪到八通關附近

讓人有旅行在木曾的幽谷之感

相對於日本地方的山毛櫸(ブナ)、檜木(ヒノキ)、鐵杉(ツガ)、北海道鐵杉(コメツガ)、シャマゴエフ、白葉冷杉(シラビソ)、其他的日本冷杉(モミ)類

台灣則有台灣赤楊(タイワンハンノキ)、台灣杉(タイワンスギ)、扁柏(ベニヒ)、檜木(ヒノキ)、台灣雲杉(ニイタカタウヒ)、台灣冷杉(ニイタカトドマツ)等喬木

特別是荖濃溪的源頭或阿里山方面宛如太古時代的鬱蒼大森林

其陰濕之氣逼人

腐葉踩踏無聲

而不管岩面或樹層整面為為蘚苔類所覆的光景

是在日本阿爾卑斯地方所看不到的

一如日本阿爾卑斯高地的喬木帶中生長著整面像『根曲竹』(ネマガリザサ)、『水篶』(ミスズ)的箭竹

新高方面也長著整面的阿里山箭竹(アリサンザサ)

其一致性予人一種趣味之感

日本阿爾卑斯的連嶺到處有很多的火山噴出

所以由火山灰、火山砂、泥流等堆積所形成的寬緩山麓頗為發達

但由地皮皺曲所形成的臺灣群山則完全不見此種景致

這次十一天的旅行中

只在八通關與鹿林山附近看過些許的草地

看不到像立山的『彌陀之原』或鷲羽岳附近的『雲之平』、『五色之原』的景色

像『割取夏麻而鳥海山萬里無雲』的開闊景致

(譯註:出自正岡子規的俳句『麻刈りて鳥海山に雲もなし』)

還是屬於火山地方的特殊景色

與日本阿爾卑斯地方相較

台灣的山讓人感覺比較不足的地方

則是缺乏我們經常視為高山象徵的萬年雪與高嶺之花(高山植物)

所謂萬年雪是稱作粒雪(Firn)的堅硬之雪

冬季時和山下之雪頗為不同

冬季山上所堆積的雪片為風所吹襲而深埋谿谷

即使到了夏季仍不融化

其表面融化

水濕入內部而凍結成粒狀組織的堅冰

終年沒有消融跡象

日本阿爾卑斯到處有此冰雪

有些地方甚至可見綿延數町、數十町之雪

盛夏之際看到此雪時

會給登山者一種壯美之感

這次的登山中

也在新高的山頂附近看到殘雪

不禁讓我油生一種感懷

高山植物亦即寒帶性的植物

是產於擁有特殊氣候的高山山頂上

所以其型態、生態與山下的不同而頗富風韻且適合日本的風尚

然而

高山植物的真正價值在於其群集之美

因此如果未見橫亙數里的山嶺上百花齊放的花田美觀

則未能知其美

關於台灣的山地植物分佈

在早田博士、川上技師的調查中

一萬二千尺以上是草木帶

但依據我在新高所目擊的

覺得新高的山頂上是屬於灌木帶

當然也有具備高山性質形態的美麗尼泊爾籟簫(ニイタカウスユキ)或玉山薄雪草(カワカミウスユキサウ)

但這些實在僅是少數

我首度得以攀登熱帶的高山並親眼目擊植物分佈的狀態

再與日本內地的高山做比較而能夠做出有益的研究

這都要感謝此次的新高登山會

(完)

(2022.8.1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