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行

譯註:本文譯自足立源一郎『山に描く』書中『台灣登山行』一文,原書於1939年自行出版,因戰爭燒毀,由古今書院於1950年7月29日再發行。

足立源一郎(1889-1973),日本畫家、作家、登山家。生於大阪府大阪市南船場,京都市立繪畫工藝專門學校(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畢業後,師事淺野忠,1914-1918年及1923-1926年等七年赴歐(巴黎),學習作為畫家的基礎。回國後與多位畫家共同設立春陽會(1922年)及日本山岳畫協會(1936年),一年中有泰半是在北阿爾卑斯渡過,留下諸多的山岳畫如『日暈西鎌尾根』、『滝谷ドームの北壁』、『北穂高岳南峰』等。他的作風以現場主義聞名,並以山岳作家的身份,足跡遍及國內外,1936年3月與田中薰教授帶領的神戶商大山岳部來台,進行約一個月的積雪期南湖大山 、次高山、大霸尖山 登山行,本文是其中一篇山行紀錄。

另田中薰的神戶商大山岳部山行紀錄請參考

1.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南湖(上)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48492

2.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南湖(下)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79951

3.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次高、大霸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48499

1.泰雅蕃

從豐原經東勢溯行大甲溪

到途中的久良栖社為止是搭營林署森林鐵路的便車

這是屬於輕鐵中最破舊的一種

僅型態如客車

像一輛『圓太郎馬車』勉強連結有座席

(譯註:圓太郎馬車,明治時代可多人乘坐的公共馬車。落語家『菊家圓太郎』模仿明治10-19年期間馬車的車夫而獲好評,因而得名)

在八位隊員將天幕、雪撬、糧食、防寒器具等五十餘個行李裝進貨車的當下

客車被要返回內山的農夫們佔據了

所以半數的隊員就進了像木箱的車廂內

隔壁的車中

穿著骯髒蕃布的泰雅四、五人屈腳蹲著和裝入全黑豬隻的粗籠一起

嘴下到耳朵整著臉孔一半染上刺青的老婦臉龐中

刻著深深的皺紋

讓看的人無由感到心痛

昨天出席東勢的郡下學童學藝會而獲得歌唱二等賞的少女

(譯註:學藝會係將兒童、學生平常的學習成果,以戲劇、音樂、舞蹈等形式在家長等監護人面前表演的學校活動)

有著夢幻般的美麗瞳孔

其水手服惹人憐愛般地相配

2.南湖大山

泰雅蕃人被稱為是台灣現住七蕃族中最為剽悍勇猛的

但他們迷信般地怕雪

也因此無法使用特地帶來的衣服及雪靴

從三日月屋頂的三角點之後

全部物品都由隊員搬運

學生們分擔天幕及糧食

將放入防寒衣物的背包裝上吉貝纖維(カポック)及雪撬後

攀登為雪所覆的岩石屋頂

這是最近都沒有過的打工幹活

然而搭在北峰第四峰頂肩部的雪中幕營

其晨昏受惠於好天氣而令人讚嘆

大大聳立的南湖大山主峰因為剛好的名月而綻放出怪異的光芒

從其右角可窺見像是馬特洪峰的中央尖山蒼白頭頂 

fullsizeoutput_1b3.jpeg - 山行九年

3.品田山的斷崖

決定以新達小屋為『基地營』並讓蕃人們留守狩獵小屋

接著分成次高班與大霸班後出發

心想應該是沒有踏跡的入山路

卻有蕃人狩獵的通路

這宛如獸徑般的細微且無視傾斜的陡峭

在深深的箭竹斜面上

行動上卻是非常容易

Avens牌的天幕搭在布秀蘭山懷為茂密冷杉深林所圍的雪上與形成次高、大霸、品田山三叉點的岩稜上

午後的濃霧從傍晚起消散

在星星呼吸吐納於黑暗天空的閃爍時分

迴響著微微叫人的Yaho聲

這是來自次高班的信號

三角臺的某個岩稜旁閃動著電燈

一面高興知道遙遠僚友的安全

一面快樂回覆Yaho的喚聲

IMG_9759.JPG - 山行九年

4.卑亞南鞍部

這次的山旅總共經過卑亞南鞍部三次

其中兩次是下雨

第三次才首度得以踏在乾燥的道路上

但這也只是大甲溪側這邊

只要踏進對向的馬當溪一步

就會突然為濃霧所覆

卑亞南鞍部位於二千米的高處

大甲溪的水源相連著高原狀的草山與濕地

讓人有點想起尾瀨的沼山峠

行走在為蕭蕭降臨的冷雨所淋濕的枯草之原

寂寥非常

泰雅的蕃人們也說這個鞍部是寒冷的地方

裏側的蘭陽溪在迄至與耶克糾溪的匯流點是一口氣下降千米的陡坡

形成白晝猶如暗夜的密林

對越嶺鞍部的人來說

有一種完全奇異的感受

而長滿蘚苔的樹間

漂著蕃人抽煙後殘留的強烈菸味

(昭和11年6月,文藝春秋) 

(2022.11.17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