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山的首登

譯註:本文是1932年3月14日台灣山岳會主辦的山岳演講,主講者為伊藤太右衛門,刊於1932年11月台灣山岳第六號。原文題目「概觀台灣的山」(台湾の山を大観して)。伊藤太右衛門( Ito Taemon),生平不詳,依「悠遊森林」部落格所載,係台灣總督府山林課職員,日治時期著名登山家,為台灣山岳會幹部,台灣若干高山由其完成首登,如1908年2月首登西巒大山,1920年7月登太魯閣大山,1926年9月登馬博拉斯山。因此在登山的過程中也做了若干採集,包括台灣瑞木,山黃皮,以及1915年在大霸尖山採集的黃花鳳仙花,尖山菫菜,大霸尖山榨漿草等特有種在內。曾發表「大霸尖山踏查記」(1915),「南澳蕃地踏查記」(1916),「台灣產の竹に就きて」(1916),「淡水河流域に於ける森林分布の實相」(1923)等。

今天晚上

與其說是我來演講

倒不說如是想要就教或是接受教導的心情站在這裡

也許和主題「概觀台灣的山」不是很相符

我想就攀登台灣高山的部分歷史沿革及自己以前的登山經驗

作一簡單報告

實際上

前幾天和兩、三位同事

針對一萬尺以上的山有多少已經被攀登做了調查

結果是有四、五座山尚未被攀登過

那時候想

老人如果不在了

登山的歷史也就無人知曉了

所以想趁現在盡可能先做調查

前輩的見元老師希望我做一個演講

我就答應談這事以便向各位就教

首先

我先調查了首登的人及首登時間

但不清楚的地方很多

勉強做成了這張表

當然這是不成熟的東西
如看這張表

尚未被攀登的山

僅剩東巒大山和ウバノシン山(譯註:庫哈諾辛山)

(註:東巒大山在1931年9月1日被鹿野忠雄首登。參照台灣山岳彙報III-6(1931.6.6)第4頁)

雖然不能說會爬高山就是厲害

不過我相信

爬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很多收穫

特別是對心情的影響非常大

這樣講雖然有點多餘

下一次的演講者三宅先生的題目剛好是「登山者的心情」

我想那樣的心情

應該是無以名狀的爽朗、剛健而勇敢的吧

那麼進入主題

讓我就剛剛那張表做一說明

大體而言

對於一萬尺以上的山

因為有各種意見

所以少有無名的山

這裏僅就三十萬分之一台灣全圖中有的山挑選出來

我和二、三個人討論後

先就其首登者及時間進行調查

卻發覺很難清楚了解

且有經確認有誤或不完備的地方

因此請各位諒解

未來將會再做修訂

目前就先完成此表

將來在編輯登山史時

或者其他各種情況時

應該可供參考及充當資料之用

首先來談新高山(譯註:玉山)

這個在備註也有寫道

紀錄上出現是1896年9月由長野中尉一行人首登

不過是否有登頂尚有些疑點

因此一如大橋先生的「新高山」中所述

我認為本多林學博士在1896年11月的攀登是首登

(註:本多博士的新高山登山記,出現在1896年12月號的植物學雜誌,似乎是最初的紀錄)

然後是次高山(譯註:雪山)

這也是很多人攀登過

我認為1916年蕃務本署的野呂寧氏、財津久平氏的攀登應該是首登

我跟隨財津兄去爬大霸尖山是在1916年

當時因為尚未有人攀登次高山

所以有談到希望可以一登

以搶下拔得頭籌的功名

那之後財津兄去桃山方面測量

回來後向我抱歉說

被蕃人拉著去爬了

所以聽說當時就攀登了

至於有沒有登頂

當時只聽說是去爬了

時間也不太確定

應該是1916年底

至於秀姑巒山

這是大石浩在1924年12月花蓮港的森林調查時首登的

(註:馬霍拉斯(Mahorasu)是秀姑巒山的蕃名,地形圖的馬博拉斯(Maborasu)山是蕃名烏拉孟(Uramon山))

馬博拉斯山方面

他們當時因為天氣不好而中途折返

所以我不客氣地寫下自己的名字

(註:1926年9月殖產局伊藤太右衛門登頂)

1918年7月

玉里支廳長松尾溫爾、梅澤氏等人也經過這裡

但似乎沒有登頂

接下來的南湖大山

這也不是很清楚

我認為是刊載於蕃族史的蕃務本署野呂寧氏首登

(註:1913年5月1日。山岳10年3號(1916.5.15)66頁以下所載。參照野呂寧「南湖大山方面探險記」)

中央尖山

眾所周知

是由1928年8月台北一中的登山隊首登

(註:參照台灣山岳第5號(1930.9.20)第45頁及山岳25年3號(1930.11.30)第80頁)

關山也不是很確定

有紀錄說蕃務本署測量員的志田梅太郎去過那一帶

但不清楚有沒有到山上

所以採用最近登頂的八木氏及富永警視一行的登頂紀錄

(註:台灣山林會報54號(1930.10.10)第36頁,依據鷲頭武的「關山調查紀行」,關山登頂是1930年5月16日,但隔天17日第二次登頂時,發現寫有朦朧可辨的明治42(1909)年4月3日文字的木柱,認為「應該是故飯田囑託一行人所立」。參照台灣山岳第5號(1930.9.20)第127頁及128頁)

大水窟山

好像確實有1908年11月志田梅太郎登頂的紀錄

奇萊主山北峰

野呂寧一行在1914年(譯註:應是1913年)10月聽說去過

但不清楚有無確實登頂

所以我認為首登是1924年陸地測量部的人

(註:依據「太魯閣蕃事情」(1914年4月14蕃務本署發行),探險隊(含野呂寧)在1913年10月3日聽說有登頂,另外,之後1918年陸地測量部人員似乎有作第二次的登山。參照台灣山岳第5號(1930.9.20)第125及126頁)

接下來是東郡大山

是因為殖產局的治水調查

由高野剛治氏在1926年首登

大雪山

是在1915年6月由蕃務本署的齊藤武彥首登

(註:其後,依伊藤及吉井氏等的調查,是由竹內警部在1915年6月17日的始政紀念日,首登大雪山)

1927年我們攀登時尚有標柱

字雖完全消失看不見

但確實有人登頂過

我們原先認為是我們首登大雪山

看到標柱後再行調查的結果

發現有蕃務本署齊藤氏和警察一起攀登的紀錄

其次是大霸尖山

1916年6月

財津氏和我雖未抵達山頂

但有繞周圍一圈

總之

其首登眾所周知

是1927年8月生駒氏及沼井氏等一行完成的

(註:參照台灣山岳第5號(1930.9.20))

雲峰最初是吉井隆盛君一行在1930年4月完成首登

(註:參照台灣山岳彙報III-1(1931.2.1)第6頁)

奇萊主峰的陸地測量在1920-1924之間

詳情並不確知

在這之前

野呂寧曾到過這一帶

應該登頂過

但詳情並不清楚

(註:根據伊藤的說法,1911年12月,財津久平有到過奇萊主峰和合歡山的中間)

東巒大山

我認為尚未有人登頂過

(註:參照前註,東巒大山在1931年9月1日被鹿野忠雄首登)

合歡山應該是野呂寧氏一行在1914年首登

歸途遇到大雪

凍死了幾十位人伕

在這之前有紀錄去過東合歡山

但北合歡山方面就不清楚

因此予以擱置

這一帶

我想在討伐當時有各式各樣的人登頂過

南玉山在1931年8月27日

由台北帝大的鹿野忠雄首登

(註:參照山岳26年3號(1931.12.30)第1頁,鹿野忠雄「新高南山與南玉山的攀登」。另,1929年1月,沼井鐵太郎、木田文治、平澤龜一郎、青木孝二、齋藤三男諸氏和岡村巡查一行,從稜線嘗試縱走,但因時間過晚而放棄登頂。參照台灣山岳彙報II-1(1930.1.15)第3頁)

然後桃山方面

是大石氏為森林調查而在1921年登頂

我認為那是首登

接下來新康山是有名的山

不論從何處看都是很壯觀的山

就像阿里山的塔山

蕃人說山住著他們祖先的祖靈

森丑之助氏想要登頂時

因為蕃人不願前往而折返

所以是1930年4月吉井隆盛君先首登的

畢祿山是1929年1月由沼井鐵太郎氏首登

在那之前

我們一行

還有小林勇夫君到中途為止都有同行

剛好我們一起去的蕃人和花蓮港外出狩獵的太魯閣蕃交戰

以致中途折返

(註:沼井氏一行從霧社經合歡山、畢祿山抵達太魯閣時,和山林課的小林勇夫、藤井隆氏以及本會的平澤(龜一郎)、鹿野(忠雄)二氏同行。參照台灣山岳彙報I-1(1929.4.30)第2-4頁。以及台灣山林會報36號(1929.3)第44-49頁)

丹大山是大石氏在1924年11月從花蓮港首登

(註:真正登上丹大山山頂的,似乎是1930年5月由小林勇夫氏等首登。參照台灣山岳彙報III-1(1931.2.1)第6頁及台灣山林會報51號(1930.7.1)第15頁)

白姑大山與奇萊南峰是陸地測量部首登

(註:依作者的表,白姑大山是1916年5月,奇萊南峰是1924年首登)

能高山南峰也不是很確定

應該是中井宗三氏首登

但並無根據

中井氏有拍攝能高山壯觀的高山杜鵑照片

但南峰方面並無任何照片

因此依道路開鑿隊的紀錄

先以1917年12月初為首登

卑南主山是吉井隆盛君在1927年11月前往的

(註:依作者在演講時揭示的表,卑南主山的下一個山是干卓萬山,由殖產局的山下新三在1924年3月首登)

喀西帕南山

是1924年11月由大石浩氏首登

郡大山我認為是吉井隆成君先去的

(註:1926年10月)

太魯閣大山方面

是我充當山崎嘉夫氏的隨同

由我於1920年7月首登

當時不是很確定那是不是山頂

不過覺得應該是首登就先寫下來

(註:依作者的表,太魯閣大山的下一個是卓社大山,是1922年3月山下新三首登)

小關山

最近確認應該還是山林課一行首登

(註:1930年10月。八木氏及平原氏等一行)

能高山聽說是中井宗山氏登過

但不清楚攀登年月

暫先認定是1914年

屏風山是誰首登並不明確

但很確定有人攀登過了

(註:可能是太魯閣討伐,亦即1914年當時吧。登頂者可能是警官及駐在太魯閣的陸軍軍人)

北大武山方面

野呂寧在1909年11月的攀登是首次

達芬尖山是最近由殖產局的測量人員攀登

(註:近藤盛雄氏。1930年6月)

巴都諾夫山是從太平山行往南湖大山必經的地方

所以應該還有其他人

但我們1920年6月攀登南湖大山時順便經過

就暫且先寫下

(註:山崎嘉夫氏及作者)

海諾南山是由山林課的八木君一行首登的

(註:1930年4月。參照台灣山林會報54號(1930.10.10)第39頁)

馬比杉山是吉井隆盛在1927年3月攀登的

白石山、安東軍山

應該是在1919年10月的濁水溪調查時

首度由山崎嘉夫氏、大石浩氏攀登

(註:作者的表中,附記著自1914年至1920年期間,陸地測量員登安東軍山)

沒聽過攀登庫哈諾辛山的人

但這山離中央山脈有點距離

西巒大山應該是我在1908年2月首登

關門山由佐藤善吉在1916年首登

在這之前

這樣的地方應該沒有人去

總之不是很清楚

就先以佐藤為首登

大石公山是由小林勇夫君

小雪山是由綱島技師一行

就我們所知的範圍就暫且如此認定

要言之

談到首登

真得很難清楚確認

今後託各位的力量做進一步調查讓它更清楚的話

我希望能再做修正

所以今晚就把表拿出來

接下來

想以我個人的體驗

想談一下古時候登山的概要

有人常說我爬很多山

實際上那只是風聲

我只爬了一點點的山

這表中的山

我只爬了十四座

吉井(隆成)氏爬了二十五座

我想這恐怕是紀錄吧

四十八座中

爬過二十座以上就很稀奇了

也不是說爬過很多山

就說自已了不起

其實登山是很有趣的事

山行的心情很難形容

自己也說不上來

今天有點老王賣瓜

但我一開始就喜歡而覺得有幸爬山

現在已經到了一年不爬一次高山

心情會很不舒服的程度

台灣我最早登過的山是西巒大山

我大致是1907年來台

1908年攀登西巒大山

剛開始的1907年夏天

是去三角湧(今三峽)裡面的隘勇線(今警備線)

當時的隘勇線有很好的道路

不過因為是危險的年代

此起彼落都有蕃人出草的跡象

晚上都要敲打監督所的響板警戒

我們通過時

會有三名警察跟隨

一人先走四、五町(譯註:一町109公尺)

在我們通過之前

都採取跪射姿勢持槍

前後的人腕下持槍

是隨時可以擊發的態勢

當時一起看到的警察

大概就是把槍扛在肩上像散步一樣

但從警備上來說

這根本無法應付

有時也會看到隨時可以手上持槍不懈怠警戒的人

心想這人已經習慣成自然

總之

當時根本不知何時何地會被襲擊

所以要有隨時可以回擊的準備

就在這樣的年代

我去了西巒大山

剛好是藤田組在進行伐木的正月到二月的期間

我在那邊做調查

雪也多少已經融化

就只帶著當地的伐木組頭及懂蕃語的巡查共三位

早上五點半很早就前往駐在所附近的山屋

抵達山頂時是十二點左右

然後約五點折返回來

只是單純去登頂而已

這是第一次攀登一萬尺以上的山

當時的印象無法忘懷

之後我在1922年

和很多人也從治卯山前往西巒大山

在山頂附近的鞍部露營

當時因為沒有水很困擾

翌日登上山頂放鬆休息之後

再往內茅埔的方向

四點半下到郡坑溪

抵達內茅埔時是晚上九點過後

因為人很多

速度緩慢

郡坑溪流域有很駭人的斷崖

以致大家把手上的東西全部丟掉

接下來是去大霸尖山

一如這裡寫的時間是1915年

回到泰亞岡(タイヤカン)那一天剛好飄舞著始政紀念日的國旗

抵達大霸尖山是六月十日

在大霸尖山的岩石山麓露營五天

總之

天候因為在這樣的地方只有早上七點前後才天晴

只能趁此段時間進行測量等事

無法登頂

只登頂小霸尖山

或往北往東或繞一圈看看

就這樣每天繞來繞去

停留了五天

南湖大山是野呂兄首登的

那是1913年的事

我是在1920年去的

是六月很熱的時候

從卑亞南社(譯註:南山村)上溯耶克糾溪

在看得到南湖主峰後再稍向前的地方露營

隔天登上主峰

再隔天去了巴都諾夫山

然後就這樣回到卑亞南方面

剛好當時帶去登頂南湖主峰的蕃人們

突然把行李放下就飛奔出去

心想到底發生什麼事

就聽到槍響聲

並有短暫的互擊

一起去的大道警部補大聲喊道「你不知道我是大道嗎」

但卻不聽勸

不久

槍響聲熄之後就回來了

問說到底怎麼一回事

原來是被稱為南澳蕃總頭目的比亞豪社Wuirantaiya(ウイランタイヤ)一行人來了

不知為何

南澳和溪頭蕃自古關係就不好

幸好沒人受傷

這種事在1918-1919年經常發生

爬太魯閣大山是在1920年

是在爬南湖大山回來之後

從蘇澳經大南澳進入南澳蕃地

再回返大南澳

經過海岸前往太魯閣

沒有特別像樣的道路

因此通過像海中「親不知」的地方

(譯註:親不知(Oyashirazu),係形容路途險惡,以致父親無暇看顧孩子,今位於臺11線約41K新隧道旁的臨海峭壁處)

抵達新城

再由內太魯閣經過西拉歐卡夫尼(セラオカフニー)

由最後的托博闊(トボコ)駐在所前往太魯閣大山

帶著一名巡查部長、二名巡查、蕃人五、六名

登頂太魯閣大山後

由能高越的巴特蘭(バトラン)出去

當時在太魯閣大山山頂的附近露營一晚

想要爬到最高的地方

不像現在有三角點就知道是山頂了

當時連蕃人都不知道

所以不管三七二十ㄧ就往附近最高的地方爬

究竟是不是山頂也不是很確定

秀姑巒山知道的人很多

如同之前說的

我是在1926年第四次爬新高山時去的

從秀姑巒駐在所和搜索隊一行

從早上六點出發

剛好在中午左右登頂秀姑巒

然後下鞍部在馬博拉斯山的前方露營

那附近如眾所周知

有讓人心情愉快的玉山圓柏林

鹿在該處飛奔的情景

如今仍映在眼前

實在令人感到心情愉悅

隔天登上馬博拉斯山

然後就這樣回返秀姑巒駐在所

接下來有點離題

我第一次登新高山

是在1922年

當時到避難小屋只有小小的道路

去攀登了所謂與東峰之間的斷崖

因為是十二月中

山谷間積雪二尺餘

斷崖冰凍

當時蕃人四、五名以及巡查二名

蕃人很怕冷

其中一人在雪中哭了出來

另一個人回頭

敲碎冰雪登爬

終於爬上去了

但下來時

心想受傷就算了地用滑的下來

現在整建的狀況非常好

之前道路僅到八通關

要到現在的避難小屋都要花一天的時間

現在只要不到二小時就可抵達

當時除了小部分路段外

是不太容易行走的

接下來的次高、大雪山、小雪山的橫斷或著說是縱斷

我是1927年去的

次高在1921年首度去過

然後心想大雪山應該是首登

一定要去

在這之前

由八仙山登爬了白姑大山

那一帶沒有路

斷崖非常多

以致途中野營二晚

特別是完全沒有水

令人困擾

只好喝竹筍的罐頭汁或啃蘿蔔

第三天登頂白姑大山後下往烏來(ウライ)駐在所(譯註:今青山警所舊址一帶)

當時看到的次高與大雪山的稜線

實在非常平穩

看起來像是一天即可抵達

實際上卻是很有距離

野營在次高下方所謂的水桶河床(筧磧)

隔天越過次高之後住宿一晚

然後在大雪山的前方一泊後

登上大雪山

那座山很女性或者說是很平穩的山

然後再往小雪山前進

中途野營一晚

隔天早上登頂小雪山

然後通過避難蕃的地方

抵達烏來駐在所

是只要天氣好就會令人愉快的山

從次高縱走過來至少要野營二晚

我們野營了三晚

所以非規劃兩晚以上不可

接下來想談一下南大武山

我是在1924年去的

就在去之前

屏東、高雄的登山隊才剛去過

在明治時代

中井宗三、出口雄二氏從太麻里行往北大武山

我聽中井氏說

當時沒去北大武山

而是從南大武山拍了照片就折返

我們去的當時

從舊筏灣(下バイワン)起登

在八合目野營

隔天登上絕頂

然後回返舊筏灣

前年(1930)

我從台東的太麻里爬上去

我想從太麻里方向的登爬應該是第一次

溯太麻里溪

經過Karatara(カラタラ)、Birarau(ビララウ)駐在所

(譯註:カラタラ(卡拉達蘭),現在的介達部落,位於台東縣金峰鄉正興村。ビララウ(密老老),現在的比魯部落,位於台東縣金峰鄉比魯村)

再下太麻里溪的上游

其上游有二千尺

然後一口氣登爬一萬尺

所以非常險峻

幾乎都貼著胸

途中野營一晚

隔天過午後

登上北大武的山頂

距離也許較近

但在短短的距離中

要一口氣登爬將近一萬尺

真的非常困難

現在還是從屏東攀登比較輕鬆

太麻里方面比較近

特別是駐在所就在附近

心想應該會有開鑿的道路

談了以前年代的事

謹就我想起來可能可以供參考的事向各位報告

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也懇請事後做指正及指導

今天就講到這裡(終)

(1932年3月14日)

(2022.8.15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