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峠與高原

(八通關鞍部,引自桑子政彥「台灣山岳寫真大觀」,Hunan Lee提供。

譯註:本文譯自沼井鐵太郎「臺灣の峠と高原」,刊於1938.9「山と溪谷」511期。資料由曾根正和氏提供,原資料出自「山と溪谷」五十嵐雅人總編輯,謹此致謝。

在目前日本的純粹領土中,有最寬廣的高原或綿延的高原性山岳、且有相當發達而象徵與人類生活最初交涉的峠、山間或山上聚落的,一般咸認是朝鮮北部吧。但南海的一小島台灣,在某種意義上,亦即相對於朝鮮北部的廣袤,台灣以高峻地塊的皺曲隆起與原住民族自古以來的山中交通而有為數眾多的峠道等其他山路刻劃在地表上,也意外地富有種種高原性地形。

日本山岳會的「山日記」中,本年度僅記載台灣11處的峠,也似乎未曾調查過有多少高原。這原因之一是來自於統計調查的不完備。正確的地形圖尚未完成,大部分的山地仍未向一般大眾開放。想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台灣,最為多數人登山旅行且地理上略居中央的,是新高山與八通關越。如將峠單純定義為以任意的點及任意的高度越過地表上二點間的高所,那從八通關方面或阿里山、塔塔加方面越過的新高主山山頂3950米,是我國最高的峠。實際上,新高主山的東西登山道路,是日本阿爾卑斯等中少見的超乎純粹登山道路的警備道路,是連絡台中、台南兩州的警用交通路。如果依照峠的傳統概念(Conventionism),即使從峠道中剔除越過非高原性的山岳尖頂道路,亦即像內地的「乘越」(譯註:乘越(のっこし),意思同峠,此處指狹義的越鞍點)一樣,僅定義為越過山肩或鞍部的道路,那古來的蕃人,例如像布農族,也有由荖濃溪源頭越過新高主山與東山間(3700米以上)而前往荖濃溪支流源頭狩獵的歷然形跡。台中州側新高登山道路開鑿之前的文化人登山路線,也都是沿著這蕃人通路。又,現在的台中州側登山道路,是由荖濃溪源頭登繞北山側,再從連結主山、北山的稜線一角沿主山西北面北隅的之字形道路抵達山頂。這裡的「一角」,是指位當主山西北的肩部,從該處斜斜往南攀過二個沙里仙溪源頭的岩溝,抵達接續新高西山的稜線,再下楠梓仙溪源頭的大岩溝,可抵達阿里山口登山道路。此踏行路線(路跡不清楚),目前大致上是警察電話線通過的路線,為了架線、維修,有警察及勞役蕃人在使用,筆者等登山者則很少通行。在道路改築前,恐怕是被布農族或鄒族使用的越嶺道路,海拔高度比前述的還要高。又與此匹敵的明顯狩獵越嶺道路,是刻畫於位當新高南山略為東南的一個隆起的寬緩美麗草原山背上。高度三千七百數十米。這應該是郡大蕃或長期反抗的玉穗社所使用的路。

總之,以上的越鞍點(乘越),在台灣以及日本中,應該是歸類於海拔高度最高的原始峠吧。

然而,新高山附近中最為明顯的越鞍點,是塔塔加鞍部。位於地質結構互異的新高山脈與阿里山山塊的接合點,正是所謂的鞍部,海拔約2580米,比前述的三個越鞍點還要低一千一百米以上。但如放入「山日記」本國主要峠高度表的本州部分,則相當於第三名的三伏峠。以交通道路來說,其作為現在新高登山道路通過的鞍部及水源地上是相對重要的。不過,從沙里仙溪方面有出色的林道接上來。從陳有蘭溪的東埔登爬此林道越過新高山,經由八通關再繞往東埔,也是新高登山的推薦路線之一。鞍部的北方開鑿有林道,但往南側楠梓仙溪方面,則僅有模糊的蕃路。然而古來這個鞍部,是蕃人狩獵等其他旅行時利用的重要越鞍點。那個昭和三年郡大蕃逃離警察治理管轄權而與未歸順蕃玉穗社合流時所走的路順,除了一部分似乎是通過烏拉孟山外,大部分男女小孩是巧妙橫切陳有蘭溪的警備線後,越過塔塔加鞍部再越過新高山脈南半的稜線,奔往雲峰西方玉穗山(3049米)南側中腹的玉穗社。

八通關越,正確的名稱是八通關大水窟越,其最高點(3273米)並非陳有蘭溪、荖濃溪的分水嶺鞍部,而是位於接近其東方大水窟鞍部的地方。台灣蕃地的峠大都是這樣,此八通關越也是大致以平均的坡度從東埔拉出一線斜上山腹的情形,在八通關與大水窟之間,主要變成坦坦林蔭大道(ブールバール;Boulevard)而穿越針葉樹林、渡過清流行往草原,其景趣與內地自古開鑿的峠路感覺相當不同。除了在第一次元景觀要素(譯註:主要指地形地物,例如高度、大小、配置、地質結構與岩石、地理位置與氣候、地覆物等)相當不同之外,景觀觀察者的感覺性心理要素,亦即以筆者定義的作為景觀的第三次元要素(譯註:指面對景觀時人的主觀感覺),因為在道路構成上不同,其綜合結果與大和民族懷古的「峠」概念差異甚大,對於初次經驗者來說,甚至有招致美的混亂之感。

新高山脈與八通關越一帶的高原性景觀,相較於台灣的其他山地,是相對少見的。僅大水窟附近的茫洋緩斜草原、鹿林山山背的展望台,在地位上可以相媲比。

擁有濃厚高原性景觀的台灣高海拔峠道,是以合歡越為最吧。如從霧社進入,霧社上方的下一個見晴駐在所附近,是牧場草原,直立的樹木全部是栓皮櫟,霧社事件前,有羅多夫社,亦稱為羅多夫牧場。接下來的立鷹,又是讓人想起喜馬拉雅的某某鞍部(truông;ツオング)般的高台上城砦。經過其後的追分、櫻之峰(2758米),來到合歡山駐在所(3061米)時,從這邊到合歡駐在所(2783米)為止的十數公里,是進入高度三千米的高原道路,到處是可以隨意躺睡的阿爾卑斯風情的大草原山背。「山日記」中,將合歡山的高度寫為3200米,但依台灣山岳第9號的第24頁,記有佐久間峠(3265米)的新名稱。合歡越和新高山八通關越,是目前台灣最為熱門的兩大健行路線,但由東側進入太魯閣峽的深谷登爬而行,是最能品嚐其高原性山行的深切滋味。

位於合歡越南方而在領臺後很快就開鑿的能高越(2860米),反倒盡是陡峭的地形,景觀和合歡越也是不遑多讓。不過,峠的舊道還越過更高的地點3308米,是台灣最高道路中的峠最高點。值得留意的是,前往附近的奇萊南峰(3360米)一帶,可以充分品嚐高原性山背的廣闊感。從能高越往南走中央山脈時,能高南峰(3333米)、白石山(3138米)、安東軍山(3088米)等逐漸變低,但有半數的登山家未曾來過的此一山稜上,聽說到處是壯觀的開闊高原。之後山脈再度稍微變高,是關門山(3052米)。這裡是舊清領時代接續八通關之後所開鑿,如今是廢道的峠。此關門越尚未被登山家染指,實在是不可思議。

之前提及,合歡越及新高八通關越,是台灣的健行路線代表。比其更平易的一般性蕃地漫遊道路,是卑亞南松嶺越。它是結合了展望、山水美、蕃社巡禮、越峠的本國代表性健行路線,即便推薦給外國人,也可博得讚賞。以峠而言,卑亞南越(1948米),其南北大異其趣,非常有意思。北方是充份顯現出台灣地方色彩的粗獷宜蘭濁水溪流域,冬季雨期時濕淋淋地登抵峠時,不知怎地,以峠為界,南方的台中州側卻可以窺見蔚藍晴空,像這樣的變化,經常可見。峠最高點的卑亞南鞍部附近的小高原風景,也讓人感覺舒服。但最能發揮卑亞南越特色的,是從這裡到平岩山駐在所之間的悠緩下行道路,而在七家灣溪支流的清冷溪流中釣到珍奇滋味的撒拉茅鱒,也相當愉快吧。流水、森林、山的展望與剛好的坡度傾斜,條件具足,其秋色,在台灣可能也是一流的吧。七家灣溪流域一帶,大致是山中高原狀,部分的次高山東麓溪畔等,不論高度或地形,都讓人想起未開發前的上高地。聽說以前志佳陽社蕃人曾溯此溪越過桃山(3324米)的肩部,連絡北部的卡澳灣蕃地方面。

接續卑亞南越的松嶺,也是從北方登爬過來而具有峠風情的所在。海拔約2400米,從合歡山遠離中央山脈而越過連嶺遙遠白姑大山支棱的稜線,其稍微西方的鞍部,稱為撒拉茅鞍部,是以前蕃路的峠。從松嶺南下,在接近霧社的地方有合望越(約1660米)。這裡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展望。

有關卑亞南越,其附近山地中不可或忘的,是南湖大山全體的所謂高原性風光、山頂部冰蝕地形的布納奎(ブナッケイ)盆地高原、與次高山脈同樣的類似地形和幾段的山麓階阿爾卑斯風情的緩斜地以及平坦河岸河階的堆疊。

在新高山南方中,和合歡越同樣屬於新興越嶺道的,有關山越。對筆者而言,其風情比八通關越更具有令人喜歡的陽剛嚴峻味。從峠頂前往就近的向陽山(3611米)或其北邊的山,是所謂的大山型,也是高原性山岳。

在台灣,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名的峠或無名或海拔低但走起來有趣的峠,下次有機會再做介紹。有關高原方面,也應該再做調查彙整後紀錄。日支事變下無提筆餘裕,僅以此辯解結束本文。

(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