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註:本文譯自小林 生『馬太鞍 溪を巡るの記ー處女峰丹大山 の印象』,刊於1930.7.1台灣山林會報51號。
小林 生應係小林 勇夫,他們一行於1930.5.12由富源出發,循關門古道往倫太文山 後,
經西南稜抵丹大山 ,完成丹大山 首登。之後沿稜往北經大石公山 、關門山 後,
下馬太鞍 、萬里 橋兩溪的分水稜線往王武塔 山,最後抵萬榮,完成前後十天的山林調查
小林 勇夫,生平待查,1925年曾任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技手,1935年曾任專賣局鹽腦課囑託,因負責山林資源調查而首登諸多高山。
第一日(5.12)晴後雨
與廳當局進行種種討論後
搭下午3點過後的火車前往『拔子』(譯註: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富民村與富興村一帶,另有拔子(Passhi)站,為今富源站)
陰暗的天空不久下起雨
山隱在濛濛之中
令人預想此行的多難
傍晚
抵達拔子時
雨下得更激烈
到達派出所(譯註: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派出所一帶)
碰到三角 班的T君、搜索隊的I部長、U巡查
交換著久闊及初見 面的問候
浴後上桌被勸酒
但因這幾天來的下痢很虛弱
氣勢更加不振
詢問所員丹大山 方面的狀況
但只說不明及困難而不得要領
依地圖思考行程並整理行囊後就寢
第二日(5.13)晴後雨
早上7點半和蕃人四十餘名從拔子出發
T君送我們到途中
離開田圃後入山
朝舊清國道路(關門越嶺道路)前進
渡過一溪時
K君瞬間跌落小瀑布下方
還一度沒入水中而不見蹤影
終於浮出水面時讓大家鬆了一口氣
K君也苦笑不已
此乃第一失策也
路由此轉為陡峭
在闊葉樹林中拼命攀爬
11點左右下起雨
在四千尺附近過後
螞蝗猛然附著
忙得抓取而不可開交
每人至少都被附著二三十隻以上
在不愉快之中
下午3點左右抵達面對馬太鞍 (マタアン)溪(譯註:疑是今光復 溪)而位於海拔5700尺附近的布農族露營地(番稱Horumarugaran(ホルマルガラン))
是在一大岩石之下
立刻脫去衣服放在火上
前面谿谷已是整面白雲而不辨一物
8點過後就寢
至晨曉
感覺有相當寒氣
第三日(5.14) 晴
早上6點半朝倫太文(ロンタブン)山出發
道路約略在稜線上
看到紅檜散見其間
惟數量不多
一面欣賞懸垂的石斛類白花
在8500尺附近的露崖地午餐(此下方樹蔭處看到『熊谷草』(譯註:扇脈杓蘭))
由此脫離樹林地
朝草地前進
路還留存著清國時代的舊身影
足供懷想盛時光景
依蕃人所述
往昔開鑿時
清兵持槍監督
不聽命者則就地槍殺
越過倫太文山 (9700餘尺)後
矮茅草間『敦盛草』(譯註:大花杓蘭)嫣然綻放
雖缺香氣
惟美花可憐之狀
堪慰旅愁而一新心氣
原本預定由此沿西南稜線朝丹大山 前進
惟蕃人不知路徑
不得已乃在此宿營而另派一隊找路
時間是下午2點半
此日10點左右起谿谷起霧
不過雨沒下
一行意氣高昂
露營在倫太文(9000尺)
第四日(5.15)晴後小雨
早上7點出發
一面探路一面砍伐向稜線前進
上下五、六次高低四、五百尺乃至千尺的路途
抵達岩石疏林地時
鐵杉、雲杉、松樹之間
有高山杜鵑滿開天下的絕景
落花如積雪
令人有不忍踐踏之情
於一萬尺高地午餐
在崖稜線往丹大山 的叉路處劇烈陡下
最後進入竹叢
短暫混沌之後找到路
抵達Ninabu(ニンアブ)鞍部(9200尺)
時間是下午1點
雖有點早
但決定思考明天的行程而搭帳
2點半起下小雨
第五日(5.16)晴
早上7點出發
先循崖下一段時間後攀登稜線
陡峭處約千尺
至抵稜上
感覺暖和而行走在輕緩路上
9點左右
雖抵達目標的丹大山 前
但雲霧已經襲來
無法眺望
僅在白雲去來之間
得以見到丹大的絕顛
仰望之下
Tabira(タビラ)(譯註:疑是太平溪)的源頭形成一大崩壁
紅褐色土面相逼
馬太鞍 溪的源頭
在冷杉間形成突兀的斷崖
令人懷疑是否有登爬路線
而崖面混著白紅
是為高山杜鵑及杜鵑
俯瞰之下
眼前的綠色鞍部中已經冉冉冒煙
是搭帳營的訊號
一部分三角 班的K君、N君率領蕃人七、八名前往建造覘標(譯註:指設置在三角 點或精密尋線點供觀測使用的標架。
用木材鋼材或其他材料製成,成三角 錐或四角錐形,高度數米至數十米)
有丹大蕃人來此狩獵
詢問中央山脈的路徑卻不得要領
10點左右搭起天幕
弄乾濕毛毯
等待煮午餐
飯後我想獨行登頂丹大山
於是就慢慢攀登
因為沒路在往高處爬時
突然抵達一處斷崖上
於是後退下到樹林中
僅用前方聳立的一峰為目標
就這樣攀登三、四處屹立的草面而抵達岩頭時
左右是斷崖崩壁而無法下行
而前面岩石磊磊也無法前進
回望則草面滑溜感覺無法止滑
令人徬徨不已
就在不時拭去冷汗的當下
頭上聽到叮叮咚咚的聲響
那是建造覘標的聲音
我發出歡喜聲大聲呼叫後
有二、三位蕃人拿著繩子過來
在他們的帶路下
渡過岩上及崖腹後就是絕頂
看到已經高聳天空的覘標
時間是下午1點半
雲霧閉鎖東谿間而無法眺望
僅丹大溪 方面模糊在霧靄之間
在一萬一千餘尺上被颯颯微風吹撫
並不覺得身處高處
顧慮到回程及明朝的再登之難
決定在此宿營
於是砍伐冷杉建造小屋
到了這裡是蕃人的天下
宛如猴子易如反掌地行走在岩上、崖腹
焚火、炊飯、暖酒、談笑
8點過後睡在11124尺上
丹大山 蕃稱Tonnorinharu(トンノリンハル)
第六日(5.17)晴
早上5點起床
立刻到覘標旁眺望四方
雲尚未起
新高、秀姑巒、馬博拉斯、喀西帕南、東郡大山 、東巒大山 、次高等遠近諸峰
或濃或淡地展開山容
雄壯開闊的靈氣靜靜逼身而來
雖稍感寒氣
暫且在此品嚐此一秀麗之氣時
腳下有聲音
是在鞍部露營的隊伍意氣雄壯地攀登上來
拍完紀念照後上午8點從山頂出發
向北奔行中央山脈朝大石公山 前進
此路臨馬太鞍 溪而斷崖連續
途中有二、三處困難地形
以為會樹叢深深卻意外沒有
9點左右山谷湧起雲霧展望不良
不過一萬尺上的日頭溫暖
令人昏昏欲午睡
大石公山 由三峰組成
南峰宛如盤上立棋石
中峰如烏紗帽而由岩石組成
北峰為樹林所覆
由北峰陡下有Battorain(バットライン)的草地大鞍部(譯註:疑是2595米鞍部)
下午3點半在此搭起天幕
露營地8800尺
此方面的稜線沒有路
但鞍部中有越嶺的道路
係由丹大通往拔子方面
所以此地必有水池而不缺飲用水
第七日(5.18)晴
拂曉之後起風
天幕激烈搖晃
一度令人不安
上午7點出發
攀登陡斜草原
9點抵關門
此地附近
舊路尚稱完整
倫太文山 近在呎尺呼之即應
實在是避暑勝地
行走在天氣晴朗的一萬尺以上草原
實在爽快
原本行走在不明之地加上沈重行李而發出哀號的太魯閣蕃
也因行囊變輕且可望見王武塔 山、林田山而自覺山頭日近
所以就恢復了力氣
此附近的草地有很多『大花杓蘭』
下馬太鞍 、Maribashi(マリバシ)(譯註:疑是萬里 橋溪)兩溪的分水稜線
有Kahabiraigasu(カハビライガス)鞍部(9300尺)
取水後搭營
時間已過下午一點
行路良好且天候晴朗
行程上甚為愉快
不久霧至
晚上雜談縱橫
9點左右就寢
第八日(5.19)晴
早上6點半出發往王武塔 山
此附近蕃路(布農族的獵路)四通八達
倘循好走的路前進
原本就有幾乎沒有起伏且可依地形下溪的路
倘砍伐樹林竹叢再攀登
又有像路的路徑
跟路前進
又下溪再開闢路徑攀登
先發隊伍已經抵達8300尺高地
倘下東南方恐為雲霧所蔽而前途不明
但還是下溪
看地圖再比較高度計
尚在9200尺高地
在令人意氣消沈的此地
還是抬起疲倦雙腳邁向高地後眺望附近
在雲霧散開的瞬間眺望前方
有一山峰
腳下如帶
僅以一小稜線相連接
日漸黃昏
在思考何處是今日宿營地時
因為看到此景而釋然
循羊腸小徑前進
求水而不得
5點抵8300尺南方鞍部搭營
此地位於馬太鞍 溪大崩壁上方的大龜裂旁
在小溪濕潤處挖洞待其成池
勉強得以炊飯用餐
本日忽視地圖的行程而被獵路所惑上下蛇行三、四次
疲勞困頓
乃第二失策
露營地蕃稱Tontanhego(トンタンヘゴ)
7800尺
夜半有地震
因為睡在崩壁附近而令人惶恐不安
第九日(5.20)晴後雨
早上6點半過後出發
路通往崖緣
經過8300尺高地後愈發險峻
攀緣、坐騎地四肢並用前進
此馬太鞍 溪大崩壁是附近最大的崩壁
此溪會流失如此大之土砂
亦導因於此
在與萬里 橋溪側蕃路會合之處
和布農族的獵人相會
問說從何處來
答說凱特喀蘭(カトグラン)社
驚訝其從如此遙遠地方來
立刻用模仿同行番人的動作要和他物物交換
這也是一種樂趣
不久進入茅草之間
雖想休息
但因蛾類聚集而不能
抵達狩獵小屋
得水而煮午餐
之後道路變成萬里 橋溪溪側山腹
2點起降雨
抵王武塔 山下露營地Rarataromu(ララタロム)時(6000尺)
是下午4點
第十日(5.21)晴
早上7點過後出發
經王武塔 山鞍部沿稜線往長漢社(譯註:花蓮縣萬榮鄉萬榮一帶)
王武塔 山附近看到木斛白花的馥郁
道路通過闊葉樹林中
有些許的起伏而逐漸往下
馬太鞍 附近的平原在眼下開展
山下的氣氛頓覺濃厚
又開始有悶熱感
下午3點半抵長漢社
吃胡瓜、玉蜀黍到大腹便便
泡澡洗去塵埃而回歸人間味
此行不僅受惠於天候
月初的降雨讓鞍部湛水而適合露營
是一大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