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大山

譯註:本文譯自沼井鐵太郎『清水山』,刊於台灣山岳第七號(1933年11月)。沼井鐵太郎在昭和7(1932)年12月29日,

和齋藤三男及今野三郎搭乘火車從台北車站 出發前往花蓮攀登清水山 (即清水大山 )迎接新年,並於1933年1月3日回到台北。

沼井一行由清水駐在所(今北迴鐵路清水隧道南口西南方100M處),沿大富溪(又稱小清水溪)左岸的山頭穆納陽(Munayan)起登後,

循稜上爬登頂清水大山,這是首度由清水大山的東南側登頂的紀錄。文中註為作者所註,譯註則為譯者所加。

沼井鐵太郎(1898-1959),秋田縣人,東京帝大農藝化學科畢業,1926年來台任職菸酒公賣局,同年創立台灣山岳會,

至1936年返日為止10年間,曾負責台灣山岳會的會務、編輯,也熱衷登山,1927年帶隊首登大霸尖山,並引文「聖稜線」名詞,

是台灣登山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沼井文筆成熟而觀察細膩,本身亦是日本山岳會的有力會員,並留有多項首登紀錄。著有「台灣登山小史」、「仙人峠」等。

註:清水大山參照陸測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姑姑子(グウクツ)、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姑姑子社,參照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第8頁及15頁

(1)出發前迄至清水(石硿子)為止

自從昭和7(1932)年12月上旬

在馬拉邦山行中

眺望過次高山群北半邊的雄偉樣貌後

(註:參照台灣山岳彙報第4年第2頁及本誌馬那邦山的記事)

登高的心以及對雪、岩的想望日益高漲

但原先的夥伴永石君在年底前無法成行

我本身也因為無法取得長假

不得不中止大霸尖山 方面的冬山行

不過

齋藤三男君卻提出了清水大山 的山行建議

我真心地問

「真的要爬嗎?」

以前在中田廳長統治下的所謂花蓮港 支部鼎盛時期

該支部以登頂七腳川山 的騎虎之勢

(註:參照台灣山岳第3號第122頁)

曾計畫由海岸方面登頂鄰近的清水大山(セキスイザン)

但因當地警官回覆說往返需要兩天半及其他種種事情

最後中止了該計畫

之後

花蓮港 的阿部氏等其他人曾一兩次嘗試從清水駐在所起登

(註:清水駐在所在蕃地地形圖中變成是石硿子。交通局稱呼為石硿子(セキコウシ))

卻因途中找不到路而中撤以歸

(註:此係根據在清水駐在所任職的巡查毛利明氏所說)

所謂大太魯閣的海岸景觀

古來以台灣東海岸的大斷崖聞名航海業者之間

而其最高點就是清水大山

臨界道路或蘇花公路所經過的最陽剛的清水斷崖

就是它的山腳

它在日本可能是第一流的全山石灰的岩山

不僅如此

從海面到山頂的傾斜角度

依蕃地地形圖的計算約為32度

我想起了從合歡越嶺下行至立霧溪的最後一天

自海上眺望的一大峭壁及其內的某一高點

另外末梢神經又浮起重遊臨海道路時所仰望的堅緻岩嶂及懸崖的魅惑

以及再三和S君(譯註:齋藤三男)等人交談著對這山岩的Anticipation(想望)

「一起爬吧」

那之後

實踐的羽翼便撲撲地開始伸展

首先是行程

接下來是透過山岳會和當局交涉、隊伍的確立、準備商談的會議、採購、針對研海支廳「攀登困難請再思考」

的回覆分門別類據理再次以私函拜託、以及最後的行李分配等相當緊急的事宜

因為S君等人希望此行能做大大的節約

所以剔除了很多享樂的食物

我們執行了以前我在飯豐山域山旅時

因預見缺乏揹工所採取的極端行李限制

(註:參照山岳第20年第2頁)

一天中的一餐食物變成燕麥

副食的乾魚類也把頭尾切掉

做到了如此程度

(註:此事從結果來看,是可以更儉約的。這是從無嚮導登山時所學會的『維持生命上最需要的是什麼?』)

另外

為了隊伍的訓練(特別是相互結繩)

我們去了台北近郊的鳳髻尖(譯註:五寮尖)的新岩場

這一天是12月25日

永石君因為年底有緊急的出差後來未能成行

但當時尚能與會

一行三人

山岩是完全不同的平板砂岩

但對惡劣場地的所謂拋繩、鈎釘或鎯頭類的使用、平衡攀登等方面受益良多

(註:參照台灣山岳彙報第5年第10頁)

無論如何

筆者等人就是僅僅着眼於攀岩而出發的

昭和7年12月29日早上8點26分

台北驛 出發

一行有齋藤三男、今野三郎兩位和我

車站內有山岳會最辛苦的木田文治氏

以及ホッホアルペン(Hochalpen)的紀錄保持人千千岩助太郎氏

(譯註:據峠社團的張吉娜小姐說明,此係德文,Hoch是高的、alpen是阿爾卑斯之意。Hochalpen,意思是阿爾卑斯高山。

另根據伍元和老師的看法,Hochalpen或意指台灣阿爾卑斯(台湾アルプス)。 這裏指千千岩於1932.7帶隊完成畢祿山 縱走中央尖 山、南湖大山 的首度壯舉,

詳見http://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23494302-畢祿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縱走)

以及感嘆不能幫大家打雜的登山新人也是勇者的永田淳一君前來送行

季風吹來

過汐止、五堵之後

窗外就開始下起季節雨

從八堵進入宜蘭線之後

雨腳越發頻繁

和同車的台南長老教會 女學校修學旅行團的女學生們閒話家常

讀著最近剛拿到的山岳雜誌(Alpine Journal)

就覺得慵懶想睡覺了起來

在看到龜山島 的山崖邊睜開了眼

回頭看S君時

車長好像講了什麼

仔細一問

才知道發生傷腦筋的事

也就是從蘇澳起8公里處的地方坍方

臨海道路的交通很難在今天中恢復通車

年底有匆忙的商人

也有返鄉的學生

就連我們

如果延遲一天

就無法悠哉地攀岩了

之後雖又接到同樣的通知

但我們不死心

邊吃著宜蘭車站 的便當

邊仰望頗有濕氣的蘭陽平原的陰霾天空前行

中午12點12分抵達蘇澳車站

但預約的包車當然沒來

前往舊識的製腦會社出張所

除我之外的兩人邊吃便當

邊從公司的人得到協助進行商談

結果是警察及交通局雙方都無法提供接駁的協助

從這裡到接近道路毀壞地方的東澳

越過東澳嶺的話倒是可以

但距離是攀山越嶺的三里之遙(譯註:一里約3.927公里)

另外我們很重的大型背包

如果沒有揹工根本沒辦法

而且嚮導現在突然要找也來不及

道路又原本是蕃路

最近很少人通行

也未做整理

終於決定搭今晚的船前往花蓮港 、再從那裡繞上來時

已是下午3點左右

三個人一身輕

穿著厚重的鋲鞋(ネールドブーツ:nailedboot)

前往南方澳 的漁港方面遊玩

並在中途的海岸進行攀岩消磨時間

(註:蘇澳附近似乎沒有就在身邊的好岩場)

實際上

山男等候船隻時

做這樣的事也是莫可奈何

約下午5點半之後

利用舢舨搭進船內

即使在海象荒險的東部被稱為是最優良港的蘇澳

舢舨一出海

就宛如貨物般東倒西歪

靠上大船時

因為有大浪

是被拉上去搭船的

出航預定是10點過後

但這樣抵達花蓮港 會太早

而且港(?)口也不甚佳

所以在過12點前就這樣一直待著

狹窄的二等船艙不久人滿為患

對山很強對海卻很弱的S君

對於東台灣交通的不完備似乎特別有感

以搭上夜行列車就在暖蒸氣中溫暖地睡著、然後ㄧ覺醒來已到滑雪場的內地冬山行而言

此次因為無法按照原定計劃行事

誇張地說也就帶有探險的氣氛(雖然感覺也不甚好)

不過

海上的航行比想像中容易

30日的早上6點抵達花蓮港

不到1小時內就上了岸

因為沒看到昨天電話預約的汽車

便搭了計程車到停車場前的東海自動車會社事務所

ㄧ問才知道車子是有但沒有司機

於是叫我們在該處搭巴士

交通斷絕而且大魯閣的觀光客多

這時候發生這樣的事也是莫可奈何

早上8點發車的定期巴士晚了40分開出

天候不甚好

在新城附近之後霧雨襲來

海風意外的冷

第一次來這一帶的K君(譯註:今野三郎)

很新奇地看著蕃人、海、斷崖、隧道、立霧溪

他從立霧橋上發覺溪的左岸有洞穴

便眼睛發亮地說「要是清水大山 也有的話該多好」

今天將要攀登的石硿子溪(譯註:石公溪)的裂谷

從眼前一看就非常明顯

這把我們從罕有的「自海上攀登」夢想中拉回現實

早上10點

在可以俯視清水駐在所的凸角(海拔73M)的稍稍前方下車

(註:花蓮港到清水約11里,蘇澳到清水約20里)

霧雨中等候貨車約5分鐘

收妥了一行的行李後

從街道抄近路下到暫時沒有水的石硿子溪

然後緩上抵達海拔40M左右的駐在所

和此處的主任巡查毛利明氏及夫人、還有另一位田中巡查

做了初次見面的問候之後

便針對清水大山 的攀登進行種種的討論

因為目前在此駐在所附近並無蕃社

有關山的事情只能一ㄧ向南鄰的立霧駐在所請教

蕃人警丁也只去過石硿子溪橋的鄰近上游左岸的凸出部分(原石硿子社的所在)

以及駐在所水源的溪水左岸的禿山一帶

問毛利氏最近是否有人從溪的深處下來

結果是位在立霧溪支流砂卡噹溪左岸山腹的砂卡噹社的蕃人有下來過

其蕃路據說是進入石硿子溪後立刻登山而行

清水大山 的登頂方面

好像山林課調查隊登頂兩次

另外陸地測量部的一支隊伍也登頂過

而且都是從內太魯閣方面攀登的

(註:根據砂卡噹駐在所橋口氏的說法『就蕃人的記憶所及,最初首登清水大山的日本人,應該是距今17年前的陸地測量部為了測量而登頂』。

另外之後的登山者『中間雖不明,但以最近的來說,則有去年夏天陸地測量部首藤瀨平之外的3名警備人員在山頂上宿泊6天』。

以結果來說,似乎尚未聽說有從東側海岸登頂的)

有關陸測圖所顯示的路線方面

則完全問不到

我們認為陸測部的人應該是從砂卡噹社進去

在下山時經過一次此路線

另外如前所述

此路線之所以尚未能成功地直接登頂

可能是記號所顯示的地方尚未充分踏查的緣故

無論如何

我們決定這天下午先探訪石硿子溪

讓大家進行攀岩的練習

31日起

在得到蕃人揹工後進入溪裡或上記的路線登頂

並在高峰上進行攀岩的遊玩

坦白說

原先的計劃是想依S君的主張

預定在石硿子溪的深處紮基地營

再從該處至少進行兩次攀登

再去觀看清水大山 北側的山崖

最後一天再嘗試攀爬小清水溪(譯註:今清水溪)或大清水溪(譯註:今卡納崗溪)方面的岩石

(註:小清水溪是陸測圖中清水駐在所一個北方溪谷中向東流的溪水。大清水溪則是同樣陸測圖中記為カナガン(卡納崗)溪的溪水。

石硿子溪雖無記名,但這無外是屬於清水駐在所的溪谷)

(2)石硿子溪

30日的午後

我們探勘石硿子溪(蕃稱アヨ ムセガン)(譯註:音Ayo musegan,今石公溪))至海拔600M左右的地點

此溪在陸測圖或蕃地地形圖中均有水線的記號

事實卻是相反的完全凋谷 

反而是兩圖均未記有水線的駐在所水源的溪(靠近海岸與石硿子溪匯合,蕃稱アヨ リハン)

(譯註:音Ayo rihan,現大富溪)

有著充沛的水量

簡單輕食後

一行享受著剛出爐的入餡麻糬

順且把它當成午餐食物

我們僅著小背包及繩索的輕裝

只有K穿草鞋 

S君及我還是穿著鋲鞋

12點從駐在所出發

經由捷徑行往橋樑

石硿子溪的橋樑北側

立有「臺灣石材株式會社作業所」的立牌

隨著拍岸的溪流聲外

劃破這一帶靜寂的

是下方切割大理石的鑿具及鎯頭的聲音

與立霧溪相比雖只是一條小溪

而且又是裂谷

但這一帶的狀況是山腳窘迫

溪身立即向左曲折

前路原本是蕃社的山膝

其中部分看得到木炭原料採伐的跡地

高聳地阻絕去路

其背後則是馬上有著黑壓壓逼迫而來的大稜線山肌

循著往炭竈的道路入溪

就這樣踏著溪石而行

河床是堅硬的石灰岩 

在一個處所測試了一下帶來的鉤釘及鎯頭

左岸的木炭小屋已在身後

向左曲折後再右轉的地方休息

氣壓計顯示這裡海拔100M

是有蕃人的焚火及野營跡象的地方

吸了一根菸後再往前行

從入口起算約40分鐘之後

落差開始變大

我們已經繞過山稜突起處的背後

來到經過右手小崖的地方

俄然的巨大圓石阻絕了乾凅的溪身

輕易越過之後

上面暫時是平坦之地

休憩到午後1時

右岸有一順下的岩溝

繼續前進後

右岸又有相同順下的岩溝

從這裡可以看到內部深處

不過這些岩溝都毫無攀登價值

相對地

河寬達10-15M的石硿子溪主流的附近還連續著的圓石

其攀登就有趣多了

當然還不到使用繩索的程度

而且也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不過

其中有約40度的岩面所雕刻出的深而小的孔、手勾欄或堅固的凸起處

很能快意的利用

另外也有懸攀(Overhanging)及其下是斜斜的裂縫、其上是平岩組合而成的有趣地方

色澤雖然髒

但大理石的攀岩遊玩頗踏實而能安心

鞋鋲也抓得牢

可以奮力地盡情攀登是無上的樂事

我們的心聲是:

台北附近就完全沒有這樣的確保點(Hold)

相互結繩雖也可以

但卻不如石灰岩般的確實

不知何時

左岸的山變低

開闊在山谷正面的大崖也近在眼前

下午1:40

在稍稍寬闊的河床小憩

氣壓計顯示是250M的地點

我們發出Yeho的聲音

結果窮谷的回響非常大聲

我們起身後即刻向右轉前行

左邊是先前提過的不可能攀登的大崖下的岩溝

身子屈曲短暫做稍陡攀登後的地方有一個岩場

繞行左邊的話似乎可以輕鬆攀登

不過還是先練習並移向右邊

而且讓穿草鞋有利摩擦的K君帶頭先攀登

是60呎的相互結繩

上方也有二、三處未使用繩索但有趣的吊壁及攀登

這一帶的谷岸均是極好的山岩 

也生長著許多樹木

如果時間足夠的話

這裡好像有很多可帶新人一起慢慢享受岩石觸感的地方

西側的大崖雖不行 

這裡和第二的上方大崖之間、高150M左右的岩稜看來應該不錯

第二的大崖呈現巨大圓形劇場(Amphitheatre)的造型

極其狀觀

高距300M以上 

這是左邊的景觀

主谷脈卻是突然地完全平坦

覺得不可思議地往左前的岩角地方

結果

左轉的谷脈盡頭卻更爲平坦

前方出現三襟相合的右傾急陡崖山

溪谷的方向正好是NS

左岸稜線幾乎是與溪谷貼近般的低矮

看ㄧ下氣壓計是320M

因為剛好霧雨襲來

於是在岩蔭下休息

K君外出偵查

回來報告說溪谷似乎又向左折

這讓我想起了被稱為富士擬壁的御阪山塊的岩行

「果然是這樣沒錯。這樣也好。如果一如我們所看到的,溪谷立刻移往ㄧ個小小的鞍部,而我們就必須朝崖山的溪谷向北下行。

但這裡是石硿子溪,此外,陸測圖並未繪有大溪的存在。到目前為止我們激烈地曲折前來,也必須再激烈地曲折下去。

地圖沒畫的那麼詳盡,這是像鬼之岳、十二之岳的岩谷」

(註:參照山岳21年3號(昭和2年9月)第18頁所載、沼井『十二ッ岳と鬼ッ岳』)

下午2:40左右再度出發

幾乎就是折返溪谷般地曲折

再次又逐漸接近NS的方向

過了3點的時候

發現有一條蕃路從左岸的叢林中出溪來

之後問蕃人得知是從原本石硿子社來的蕃路

聽說比走溪還要近

難怪到此為止在溪內幾乎未發現人類的形跡

此後往上的地方有一些小小的伐痕之類的東西

再往上又消失了

3點25分

在頗廣的河床右岸的崖邊休息

霧雨變粗了

幸好有山崖遮蔽

才能在乾燥地方休息

氣壓計海拔460M

吃著駐在所夫人好意提供的麻糬

K君前去偵查

偵查的結果

ㄧ行的目的地二股

似乎就在前面

所以在3點45分又起身向上

約5分鐘有二股

右邊的溪水似乎是主流

入口處堆疊著厚重的岩塊

稍為往內看得到二個連續乾凅的瀑布

左邊是急斜的溪水

岩石似乎才崩塌不久 

看得到稜角

就在此二溪的匯流點處

有一個天然的岩石小屋

裡面橫躺可睡三、四個人

前頭則可睡ㄧ倍以上的人

是ㄧ處有防空壕味道的突出場所

當然

只要稍加整理就會是很好的Pii(譯註:蕃人稱小屋為ピー(音Pii))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沒有水 

氣壓計的海拔是500M 

「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則在此處住宿,隔天越過右股的乾凅瀑布,朝清水大山 繼續攀登吧」

正當我邊想這樣想邊抽煙做記錄時

聽到已前往左溪試登的二人的Yeho呼聲

原來是發現了瀑布

經過二、三個險惡的攀登

前行60-70M左右

果然有瀑布

高40M左右的2段懸瀑高掛著

水雖少、瀑壺也小 

此後再走不到20M

水就變成伏流

恐怕其前頭是直到太平洋之前都不會出現地表的水吧 

是意料之外好甘甜之水(?)

不過此處附近山腹亦頗急峻

畢竟無法紮營

瀑布下方不是不行

但落石相當危險

無論如何

因爲這個水

讓在匯流點的岩石小屋住宿變得可能

在取水上雖然需要相當的攀爬

但總比從海岸帶上來要好

我們因爲瀑布和水而心情大好

比預定3點折返的時間大幅慢了1個半小時

我們就此結束今天的探查

因爲找到目的地的匯流點

所以就用稍做的記錄代替名片放在岩石小屋內

並在前頭埋了積石後返回放背包的地方

吃完剩下的麻糬後

4點45分急忙地下往溪谷 

穿鋲鞋下谷地實在不怎麼愉快

使用繩索下降在相反方向的輕易地方

在下面的大崖附近時

已經完全日暮黃昏

只靠一個手電筒的照明

沒想到竟需重覆的「時差下降」

攀登時輕而易舉的地方

在夜間的條件下

身體的動作卻令人神經緊繃

6點50分抵清水駐在所

向毛利先生的地方借了一個房間 

入浴、夜食然後獲得了一個暖暖的睡眠

3)從穆納陽山攀登拉漢高帕屋西山的稜線

因為探查石硿子溪而少了充裕的時間

所以決定本次以登頂清水大山(蕃稱デュギャック タドス(Dyugyakku tadosu):禿山之意)及山頂附近的攀岩為主

(註:デュギャック タドス是外太魯閣蕃人的稱呼,依據照會任職於沙卡噹駐在所的橋口房一氏所得的回答,砂卡噹社蕃人稱清水大山為ヂギャック スコツック。

砂卡噹社的獵區遠比清水大山一帶還要遙遠,及於越過大濁水溪台北州管轄內的Goon(ゴオン)溪上游的廣泛區域。除了清水大山以外,

砂卡噹社稱呼的地名試舉如下,稱石硿子溪為イヤフ パロ,小清水溪為イヤフ チッコ,大清水溪為ヤヨン カナラガン,

三角錐山為ヂギャック ムクラーアン,三角錐山與清水大山連結的高峰為ヂギャック ルミンダフ,

本文第四節的穆希拉克(ムシラック)岩石小屋為ラハンガウ、ムカレイ(ラハンガウ是岩屋之意),位於清水大山南稜2160米地點的小屋是ピー キライサン)

用三天的時間往返陸測圖所顯示的稜線

亦即從清水駐在所飲用水的水源蕃稱アヨ リハン(大富溪)的溪流左岸頭穆納陽山(デュギャック ムナヤン:Dyugyakku Munayan)起登

經過剛好從下面可清楚看到禿岩的拉漢高帕屋西山(デュギャック ラハンガウ パウシ:Dyugyakku Rahangau Paushi)

(譯註:穆納陽山應係今上河北島地圖1044峰,拉漢高帕屋西山應係1849峰)

抵達石硿子溪的源頭

並在此野營(應該有砂卡噹社的Pii,亦即狩獵小屋。又,相信應該也有水源)

然後只在清水大山 的山頂一帶悠遊攀岩一天

再乖乖循相同的路線返回

很遺憾地此一計畫因為找不到嚮導揹工

最後僅能做單純的往返

1932年的最後一天

和昨天不同

早上天氣相當晴朗

昨天攀登的石硿子溪右岸的兩個大峭壁、稜線

以及警丁去取門松樹枝的今日行程的突兀地

其陡峭角度讓人從庭前遠眺到脖子會痛的程度

昨晚已經拜託的立霧社蕃人好像要來不來的

因為最近要求住裡面的蕃社移住並雜居

可以察知其統治上的辛苦

不論如何

在登山上

外太魯閣是很難提供揹工的

結果

因為大致確定蕃人不來了

所以就借得這裏的兩名警丁

中午前盡量請他們幫忙揹東西

之後再換我們接手

因此又把原先打包好的行李重新整理

各自將行李打包成一個

早上8點50分出發

從駐在所裡面向西北攀登

此溪比石硿子溪更呈現壯年期的樣貌

溪水因為較細小

相對地其聲響非常大

顯示出活潑的浸蝕作用

蕃路在登爬10分鐘後沿著石頭渡溪

在此處把水筒裝滿

然後起登突然的陡峭山腳

即便吹著文化之風

高砂族警丁們的腳力還是厲害

大概才爬升100M左右的海拔

行李較少的我們就先投降喘口氣

9點10分過後

休息中看到溪流的深處斷然成為山壁

雖有樹木

實在是令人屏氣凝神的景觀

那個大突兀下的純白大理石的大露出

成為其中的目標

之後的攀登就能呼吸與節奏調和地穩定而行

有一處是讓穿草鞋的K君回程要擔心的必須攀附的石礫之上的陡坡

溪流深處的白白兀地逐漸低降

以為開始看到茅草了

結果是舊蕃社(石硿子社)時代所種植的甘蔗

一位警丁砍下宛如野生的甘蔗

胡亂地咬著邊吃邊行

耕地的遺跡早已變平坦

變成好像行走在輕緩傾斜的瘦瘠稜線

9點50分

在來到約三分之一距離的展望點休息

海拔400M

是可看到海浪拍打岸邊甚至遠方太平洋核心的地點

一直聽到此起彼落的臨界道路的巴士警笛聲

從休息處往前進約10分鐘

又變成傾斜度很陡的岩場

此後約300M的攀登

是從下方看得到的、位於東側的山崖陡峭稜線

最初的岩石高約10M

不難從右手攀爬

之後攀登了約6個大小不一的岩石(也有上爬時令人無視它存在的岩石)

結果猛然一看

我的舊褲子破的太厲害

所以就在稍稍向右大繞的地方

在10點35分-10點50分之間讓大家休息

趁機縫補褲子

該處是海洋看得很清楚的地點

氣壓計顯示是580M

縫補一完畢

又被警丁央求四處去岩場攀爬

只有兩個地方稍稍險惡

剛開始是幾乎把垂直岩壁當成踏點的岩棚攀爬約5M的地方

接下來的險惡之所是很注重鞋子摩擦的攀登

此等岩稜的攀岩斷續進行

並不需要任何的繩索

但如果不知道路

就會呈現出相當令人苦惱的險峻及岩石的露出

全體的岩場感覺並不算好

大部分為樹林所掩蓋

但岩石本身確實具備石灰岩的性能

在攀登上方便很多

「去Pii(小屋)簡單午餐一下吧」

在蕃人警丁們的建議及催促下

我們不太休息地攀登而行

才想說看不到岩石了

蕃路卻繞著稜線的西斜面幾乎直線地上升

11點過後

依地形圖的圖示所顯示的輕緩傾斜地之後

稍稍上登

結果在稜線的西側面南處

出現一個簡單的Pii

時間是11點半

立刻焚火午餐

氣壓計的氣壓是691釐米

海拔830M

這個小屋為立霧(タッキリ)社所有

好像也有蕃地名

但發音很難理解

就叫穆納陽山上的立霧小屋(ピー タッキリ)吧

真的像在山上工作的休憩所的小屋

飲用水也僅是立於側稜高6M的立岩頂部所儲存的雨水

警丁從東側滑溜地攀上岩石將水存到水筒內

中午12點20分

背起行囊自我激勵說再一下就到了

出發

天氣變壞

山的上方暗然地陰霾起來

稍微上登後

又有一個平坦的像鞍部的地方

聽得到東海岸拍打岸邊的強烈波濤聲

從該處蕃路逐漸向西繞路而行

越過森林中兩個小鞍部

幾乎呈現西進模樣的稜線再度高聳起來

和地形圖、指北針及氣壓計(顯示在1080M)比對

確認開始要攀登長長的陡坡

因此在這裡讓蕃人警丁回去

此後變成只有我們自己前行

霧雨變大

就在衣服要淋濕的當下

我們寫起要給駐在所的信函

並把行李禮金和稍許的物品放在裡面託他們帶回

之後重新整理背包

享受地抽起一根香菸

約30分的大休息後

開始了沒有嚮導揹工的山行

出發時是1點25分

走了不久之後

蕃路變得奇怪

休息了兩次在肩與腰的狀況變好的時候

傾斜角度稍變輕鬆後又突然陡峭了起來

2點左右作第三次休息時

遙遠的東北方下面有人的聲音

不過並不是和我們分手的警丁們

應該是卡納崗(カナガン)社ㄧ帶的人吧

2點20分起身再循舊砍伐痕跡陡上時

立刻出現了岩石

循左方攀登5分鐘後

俄然景觀乍開

從該處往上是短菅芒之類及只有岩石的荒涼陡峭斜面

深霧之間

在高逾100M的高處出現岩石的尖頭

滾落著像墜石般的碎礫

我們堆疊積石做成路標

稍稍向右(北)方而行

攀登在四處像是崖錐(Talus)及淺岩溝的地形

隨處有樹叢

在那裡有台灣長鬃山羊(タイワンカモシカ)的踏跡

有它們特徵的糞便屯積在岩石上

繞進破碎的小碎地

落石聲在耳中響起

令人想像小清水溪 的險惡

2點45分登往凸角處

凸角的正下方有一個小岩窟

小霧雨並不礙事

所以就在上面休息

四周因為霧開而放眼一看

附近的崩岩遺跡、巉岩及植物的高山生態等

和之前的景致一變

極其荒野而扮演著凍結人間情感的角色

然而那不就是打從心底恐懼卻又持續追求的地球肌膚嗎?

那不就是在山男信奉技術登山主義(Alpinism)的面前

期待落空地在過長的森林陡峭稜線上、欣喜地想要捕捉的心靈綠洲嗎?

我想這凸兀場所附近的山

外太魯閣的蕃人應該稱為拉漢高帕屋西山

休息的所在是在1330M的地點

正南方的清水駐在所方向稍為放晴

大富溪這ㄧ邊的陡峭的令人恐懼

腳下的碎崖地

是即使準備了一流的冰斧及登山鞋兩樣東西也不想攀下的地方

因為南方又再度為雲霧所蔽

往小清水溪 對岸的山望去

拍打八千尺險崖而碎裂的海浪聲音

發出令人驚悚的高度聲響襲來

將K君採集的植物堆在岩間而更往上前進時

時間已逾下午3點

片刻往岩石稜線後進入茅草地帶

穿越後又是山崖

之後出發行往松樹混生的森林約20分鐘後

在稜線上有小屋(Pii)的形跡

但光看形跡是不能住宿的地方

又陡上大致面南而行

但蕃路相當奇怪

有一、二次走錯而重新摸索

3點40分

在1450M的地點卸下背包休息約5分鐘

然後在之前攀登30分鐘的地點

奇怪的路徑方向無法辨識

稜線稍有岩石出現後又陡峭了起來

S君及K君空身向左右分開在5分鐘內進行探查

兩人在我的呼喚下回來

S君的情報是棚狀的地方相當延續

但不是路也找不到水源及住宿的地點

K君則從稜線回來認為那就是路徑

因為早就宣布要做宿營的準備

在大家集合的4點半時

终於決定在此地點稍稍南下的輕緩斜地紮營

氣壓計顯示氣壓635毫米、高度1540M

首先砍倒直徑2-5寸左右的樹木

將之截成適當的長度

堆疊大木頭及岩塊後將之重疊於蘚苔之上

作成極爲原始的床

然後是燃料的問題

利用100呎的線將它把唯一的一張軍隊用行動帳篷斜面撐起作為天花板

至於火則在樹木頭部煞費苦心的撒了很多油

但因爲是樹芯都濕了的闊葉樹生木

很難著火

在搭完帳篷後的5點-7點之間ㄧ直努力

最後终於確定要過著無火無水的野營生活

天空轉爲雨

也稍微有點風

用炊具煮沸過的水壺剩下的水摻入剩飯弄溫

再把罐頭食物(寶來煮)及細長蘿蔔(守口大根)當成營養的副食品

打發肚裡的迴蟲

另外又拿出Espero(台灣專賣局新製的威士忌)來取暖

穿上所有能穿的衣物

捲著木綿與麻製的睡袋及羅紗的披風入睡

1932年整年都沒有做什麼壞事

但其總結算的歲末

卻是沒水沒火而且是風雨中冷冽的野營命運

4)經過穆希拉克的岩石小屋行往清水大山的峯頭

真是悲慘的跨年

然而

不安之中卻睡得頗好(S君例外)

雨停的1933年第一天的魚肚白

不規則地舞落在相偎依的三人頭上

時間是早上6點左右

藍天不久出現在東南方向

只有樹梢、葉影下掉落的雨滴點綴著寂寥

氣溫是攝氏8度半

因為身體弄濕了 

S君訴苦說很冷

早餐是昨晚特意留的午餐剩菜

照例加水加溫再和著魚乾與蘿蔔的味醂醃物食用

不夠的部分再吃燕麥

水很少

所以無法充分享受

因為元旦 

效率沒法提高 

出發時是8點半 

出發前把過剩物品、甚至輔助繩都割愛放置在岩隙 

蕃路是直直朝著稜線而去

砍伐跡象很少

因此愈發令人膽却 

張大眼睛、嗅覺全開

主要往稜線左側攀登而行 

有一個地方出現斷崖頗煞費苦心 

9點10分因為要大小便

在1650M的地點休息

坐在一人粗的細木樹頭 

靜心傾聽 

海濤之音襲來

和山谷的跫音不同 

其遙遠之音是不可思議的合唱曲

不時的小鳥鳴叫聲

劃破了單調

20分後

揹上行囊的我們不久登往右側

經過茅草後抵達岩場

該處是真正的稜線

在北向的岩蔭中小憩時 

恰巧的日射令人感覺溫暖

從小清水溪 源頭的茅草處眺望溪流入海的一帶

在海拔1720M處已經看到許多針葉樹

但仍然聽得到海濤

此地點之上

道路突然開鑿得很好(像道路般地開展)

步行上也非常輕鬆 

背向開闊的藍天和太陽奮力上爬 

終於抵達山肩的森林邊緣 

在該處也做小休

在清楚的蕃路引導下右轉而行

10點25分 

抵達一間很棒的岩石小屋

事後聽說這裏叫穆希拉克(ムシラック:Mushirakku) 

是砂卡噹社蕃人造的小屋

如果對照陸測姑姑子的圖幅

標示清水大山 東南路線的稜線

從1800M的圈線一帶起畫著寬廣的平坦稜線

小屋是在1830M的地點

位於平坦稜線稍稍下方的東北位置

巨大的石灰岩做40度的突出 

在變成屋簷的地方

天然石和樹枝巧妙地築成避風的岩石小屋 

裡面看得出來使用頻繁 

地面鋪平

放著燃料、鹽、陷阱用的木片及其他簡單狩獵野營用具

茅草鋪散 

ㄧ副隨時可以住宿的樣子 

空間可以收容10人以上

這雖不如我去年2月加里山 行睡過的岩石小屋般狀觀、便利

但在明亮這一點上則遙遙領先

而且在擔心的水源方面

在繞過岩蔭稍爲上面的岩間有自然泌流所儲存的水

量雖不豐富

但在山裡的炊事上已經是太過充分的清水了

這ㄧ帶還能利用的岩石小屋

在這旁邊稍遠的地方上下共約有三處

如此岩石小屋密集的地方 

我想在全島中也不多見

我們宛如馘了鬼首般地欣喜萬分 

有人炊飯

有人奮力砍材 

有人立即起火做炊飯的準備 

被雨淋濕的跨年之後 

元旦在這豪華的岩石小屋中的焚火 

真是無上的歡樂 

熱騰騰的飯和煙燻鯡魚(Pacific herring)與其他張羅來的副食品

以及慢工烹調的甜燕麥粥(Porridge) 

為了減輕行李而慌張忘記帶咖啡來 

真是令人憎恨

取而代之地 

我們用調理器具作了香味很濃的熱檸檬

也有餅乾、巧克力等甜點 

真是棒到吃得肚子鼓鼓的 

整整花了將近3小時 

要是昨晨沒有蕃人要來不來的時間浪費 

31號就可以來到這小屋 

今天也就可以很輕鬆地攀爬在很高地方的石灰岩了 

即使不是這樣

至少如果警官或警丁知道這裡有水

從昨天緊急迫降(Forced bivouac)的地方到這裡只要2小時的時程 

我們當然會拼了命抵達岩石小屋 

可以想像所謂拓荒任務(Pioneer-works)的實踐苦心及傻勁 

即使在有路的地方

如果執著沒有紀錄的路線 

事後看卻是不可思議地浪費寶貴時間

午後1時15分 

我們充滿著回到真人間的愉快精神向上攀爬 

發現水源方向的路是錯的又再回返 

這次就在岩石小屋的正上方稍稍下行後抵達稜線 

然而 

理當是寬闊而平坦的稜線 

實際上是瘦脊而凹凸不平的小隆起

方向也很奇怪 

返回剛要左下的路 

S君一人去探查稜線的前方 

結果據說是稜線一直向下行而變成山崖 

於是我們在這裡不得不變更對未知山地的假設 

亦即所謂地形圖的記載以海拔為要而地形其次這件事 

稜線實際上很細沒錯 

到目前為止被認為很寬的地方 

地圖也如此記載嗎? 

否!

拉漢高帕屋西山及其上的岩場有被記載嗎? 

否!

所以我們不拘泥地形圖的等高線而修正假設

僅用氣壓計與指北針及地形圖所顯示的大致方向來確認理論與實驗的一致 

領隊所憑據的 

是從經驗而來的山感

在如此考察之下採取行動並前往剛剛要下行的道路的我們 

立刻又抵達稜線 

證明了自己的判斷正確 

在1870M的地點休息並抽了一根沒有濾嘴的煙 

雖然說這事有點扯遠了 

我們這次一行3人都有抽菸 

所以休息上也是意氣投合 

10分鐘後出發 

隨處可見蕃人架設的陷阱 

7分鐘左右 

又看到兩個岩石小屋 

附近沒有水 

住宿的痕跡也很舊 

爬上石灰岩層脈形成有趣紋理的岩石 

之後步往山的左側 

2點25分抵達一處鞍部(Saddle)

氣壓計顯示1930M 

山路越過山頭下往對向

因為正好和地圖的說明完全一致

前方的迷路不安感一掃而空

鞍部的左邊亦即東南方 

是小稜線的平坦地 

針葉樹很少而高山杜鵑類很多 

5分鐘後要下往的方向是西南方

斜面潮濕令人感覺不是很好

10分鐘後有湧泉水 

這或許是清水大山 的特色之一 

水量雖不多

但看起來似乎多少有人為作成易於汲水的樣子

之後往右向山的右側步行

很像台北附近阿玉山 頂正下方的林相 

就這樣從湧泉水處起走5分多鐘

沒想到橫斷了一個大碎崖地

在往前行約一町(譯註:約109公尺)中央的五葉松下卸下行李 

高度是1840M的地點

此碎崖地頗有高山氣氛的大景觀 

上方陰霾看不清楚 

但像石灰岩的小岩肌山塊厚重地堆疊 

呈現出粗獷的線條 

每一個岩塊都有稜角

訴說著山強烈的地表運動 

阿里山 往新高山(譯註:玉山)的山路中 

也有『一服谷』或其他堅硬岩塊的碎崖地

(譯註:一服谷是地理名稱,其命名疑是指令人想抽菸休息的山谷。一服,日文指抽一根煙)

但此處的碎崖地遠比那些還要雄偉 

這是海拔2000M以下的地方而有如此的狀態

植物的確也有變化

而且即使是石灰岩

讓人不得不改變日常漠然所思考的高山樣貌以及高山植物的定義 

也沈浸在必須帶這方面的專家前來的想法

開通的碎崖地上方 

霧風令人稍感寒冷無法久待 

午後3點出發 

步往碎崖地的後半段

此處岩塊較小 

再稍往森林走去 

又有小碎崖地 

接下來亦有岩溝般的小碎崖地 

也許上方都相同也說不定 

心想會碰到的小屋卻ㄧ個也沒有 

所以就繼續前進 

檜木及五葉松很多

從這裡開始往上 

3點20分 

在第三個小碎崖地的岩溝休息時 

已經上到1860M的地方

3點半 

登爬已變成霧雨的蕃路 

又越過ㄧ個似乎相同的岩溝 

奮力地斜登陡峭的傾斜地 

又渡過ㄧ個小溪(無水) 

再稍往上爬進入陡坡後休息 

3點50分 

1980M

已經過了地形圖所記載的蕃路分歧點 

但我們不知道北上的路在哪裏 

霧雨终於變成真正的下雨

接近4點時出發

登往極度陡峭的稜線

稍微上方有二個新的檜木製材痕跡

地形圖所顯示的這條蕃路爲何通過也有陡峭岩壁的雜亂地方? 

之前就曾自我想像可能是因為有岩石小屋及水源的關係吧? 

所以看製材的痕跡時 

就越有自信認為會有小屋的存在 

然而路攀登起來越發險惡 

再巧妙避開山崖 

竟也花了25分鐘  

右方及上方有岩石的所在 

氣壓計顯示是海拔2140M

又在該處進行偵查

結果聽到行往右上方的S君「有小屋」的歡聲

午後4點30分 

抵達那間小屋 

雖猜對了小屋 

但並沒有猜對它的位置 

它實際上是在清水大山 南稜的稜線上

海拔2160M 

氣溫6.5度C 

在附近探查時又在西側的棚狀地形發現二個小屋 

其中的一個很完善 

另外 

西側及上方有砍倒檜木橫放並挖鑿木材而有雨水積存的地方 

很明顯是小屋的飲用水 

天未亡我

這是將檜木皮重疊作成ㄟ字形的簷頂小屋 

建在距清水大山 山頂高度僅250M以內的下方 

總之是有水源的 

我們不禁得意起來

小屋的南方稍微穿開樹叢時 

變成是岩石厚重地堆疊的光禿稜線 

立著ㄧ根好像被作爲測量用的柱子 

其柱面似乎也相當光禿 

南面稜線緩緩下降後湧現一個小隆起

其後看起來是更形開闊般地相當往下 

想起終於要從這裡下往砂卡噹社 

我一個人不禁微笑起來

4點55分

空身僅帶一條繩索往上去探查 

小屋的背後 

在檜木的天然水桶之後馬上是蕨類及石塊的斜面 

越過五、六個隆起後 

吹來寒冷的晚風 

從荒涼的碎崖地稜線 

攀登10米以內的有趣銳稜

直到行抵2260M的地點 

最高壇為雲遮蔽看不到 

但看著左右急速傾斜及前面山峰正面、好像有點困難的岩壁 

就燃起了登高的精神 

這路徑並非蕃路

而是所謂台灣長鬃山羊的專用道路

稍帶藍味的灰白色石灰岩的岩山

擁有看起來可和新高主峰以降的東峰相匹敵的凸兀 

祈禱明天的首登順利

就測試的結果而言

岩石是大致可以不用繩索的底懸頗好

如此確認的我們就這樣返回 

5點50分抵達小屋

這個小屋的住宿也非常棒 

西側樹枝的壁面再用帶來的帳幕遮蓋 

裁製的木板既可坐也可當飯桌 

嗶烈嗶烈燃燒著數量很多的焚木 

做起加了洋蔥與味醂醃製魚乾(桜ぼし)的茶 

也做了燕麥 

8點40分 

很悠閒地吃完晚餐 

當然也沒忘輪流喝著獻給清水大山 之神的御神酒 

10點左右 

室溫7度半 

因為有燒到屋頂的危險 

所以把火稍微弄小 

各自伸長著身體橫躺 

外面是星光燦爛的夜晚

正月2日 

清晨2點半左右醒來 

加了材火後又睡去

在過4點之前都還做著夢見山的夢

起床看氣溫是2度半 

稜線上的住宿還是相當冷 

Breakfast

1.Herring,

2.Porridge with milk &sugar,

3.Biscuits and Butter,

4.Chocolate,

5.Baked  sausage,

6.Tea 

用英文寫來有點像是豪華團 

實際上是代替米飯(對我自己來說是和日常生活的早餐沒什麼兩樣) 

不太能持久的菜單 

因為預計下到穆希拉克的小屋之後再吃午餐

所以把Biscuits和Chocolate放入背包 

身輕的啟程 

腳程和K君一致 

為了以隊伍的攀登法保持一定的節奏 

S君與我第一次穿上草鞋 

6點50分出發

先前的霧雨停了 

只剩霧氣迷濛 

氣溫上升到4度 

花了16分來到昨天偵查的刀稜前頭 

比昨天早了6分 

攀向岩場時 

岩石雖被雨弄濕了

但草鞋果然很能攀抓石灰岩的岩石 

行進也快速 

正面山崖的山頂

不到5分鐘就到了 

是藍黑色堅緻岩石的疊積 

看起來很像凸起的樣子 

實際上是45度左右的傾斜 

從尖銳的刀稜左邊開始起登 

橫斷刀刃下再向右邊攀登 

往上並不難 

只是落石很危險 

霧風吹得很厲害 

另外空手攀爬露出的岩石 

尖銳到有痛的感覺

簡直就像刨蘿蔔絲的刨刀板 

也因為這樣很好抓懸 

可盡情地放開身體享受平衡感

7點30分左右 

稍微休息一下 

原以為此處已經是山頂的正下方(昨天也這樣想) 

卻不過是一個小隆起而已 

其上方是粗糙的斜面 

雖有萬物荒涼之景的感覺

但我們因覺得這是地球的臉龐而喜悅 

眼前凸起的20M左右的岩場 

看起來宛如在要求我們的修練

因為是稍微危險的攀登 

就從易於攀附的岩面起登

也做了輕快的橫移 

岩上寒霧冰凍 

是冰翼發達的低矮森林

該處看得到新的採伐痕跡 

感覺是從上採伐過來的 

抵達平坦的森林稜線 

確認山頂已近

走了50M左右

離開森林來到蕨類蔓生的石頭堆疊的小廣丘陵 

三角點的櫓果然立在其高處上

8點過5分 

抵達清水大山 的山頂 

岩山及其不似陡峭稜線的寬廣圓頭 

讓人心靈煥發 

新的三角點柱子上寫著「昭和七年六月陸地測量」 

這裏是一等三角點 

但是抵達時正所謂雲霧漠漠 

展望全無

覺得揹上來的攝影器材太可惜

就想用計時器拍留念照片 

就在這個時候 

太陽出現了 

然後立刻躍出雲表照射出來 

這可以說是今年第一個山上的太陽 

感謝著溫熱的太陽光 

猛然轉向西邊的天空一看 

結果看到像中央尖 山的尖銳山頭挺拔而出 

就在驚呼的當下 

雲霧全部散去 

就這樣 

我們獲得了清水大山 山頂的大展望

當時的美麗莊嚴山容以及佇立時得到的歡喜與安心

極端地說 

就如同貧窮牧羊人得到的神啓 

現今想來

仍然有以拙筆機械式地羅列山名是一種冒瀆的感覺 

但是弱者如我

也僅能傳達其羅列而已

看起來像中央尖 山的西南方山頭 

和我們站著的清水大山 相對

隔著沙卡噹溪的是三角錐山(2606M) 

是針葉樹很美的森林之山

但又是名符其實的三角錐山 

山脈由此向北連嶺

之後從東北2500M級似乎是好獵場的山峰

向這邊連結

三角錐山 向左(南)方的中央山脈明顯的山峰是能高山 

這可由東面的堅硬陡斜與雄峻的山勢察知 

太魯閣水源的一大怪峰、從奇萊主山北峰到南方的奇萊主山固有的連脈 

很可惜多雲

合歡山 的山頂也多為雲所遮

但卻剛好是三角錐山 很好的背景 

北合歡山 的寬廣山背、畢祿山 以及和中央尖 山之間的無明山(ムツタライホル(Mutsutaraihoru)或稱クッシャ(Kussya))、然後連向中央尖 山、南湖大山

中央尖 山宛如生氣蓬勃般地令人想封以大山之名 

山肌的顏色果然有一流的岩山的本色 

令人讚嘆的恐怕是無明山的重厚(Massive)

南湖大山 也和中央尖 山一樣散發光芒地君臨展望視界

特別是其南峰

其形狀和從大霸尖山 方面看到的正好相反 

有著有趣而氣質高貴的山姿

南湖大山 東峰 

也可以看到連向馬比杉(マビーサン)山的稜線

果然是大山的壯闊 

而且最棒的是從清水山 眺望時宛如接近天上的ホツホアルペン(Hochalpenstraße)(譯註:指畢祿山 至中央尖山、南湖大山 的中央山脈北段)

去年夏天抱著非我莫屬而踏破這一帶高嶺蕃路的S君臉龐 

也越發爽朗了

(譯註:S君(齋藤三男),1932年7月曾參加千千岩助太郎帶領的畢祿山縱走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的山行)

頂上晴天

外觀上山行效率百分百的我們

也沒忘記對山神獻上威士忌而在yeho的同時乾杯

氣溫攝氏2度

風寒

眺山

以玻璃杯窺看 

按快門的約一小時的心情 

是滿溢的溫暖

5)下山返北

上午8點50分

我們離情依依地告別清水大山山 頂

循來時路賦歸

陽光照射

結凍狀況緩融的冰翼

好像連我們的腳步聲都會誘發地如冰雹般灑落在森林的稜線上

那聲音

那與一片冰翼的親吻(Baiser)

是如何希望我們留在山裡而難以抗拒的誘惑

然而元月3號當天必須返北的世間束縛悲哀中

原先預定探查北稜及東稜岩石的事沒有達成

也沒辦法在南稜或在其兩面遊玩

僅能在不借助他人的情況下、從此險山的東側試登成功

在滿足了近距離調查一個稜線與溪谷的狀況後必須下山

小心謹慎地注意最頂端的崩落處開始下山時

山轉為陰霾

實際上是像以前在合歡越嶺看到的一樣

只有山頂為日所照射而整個沒入了雲海

約1小時後抵達小屋

下山的身軀開始感受到暑熱

在雲霧隱顯之間

整理了背包

啃著餅乾及巧克力

10點25分告別

上爬時的陡坡

在下行時感受更強烈

只要人一旦走過

踏跡就非常清楚

甚至到不需要依賴砍伐痕跡

11點17分

在那處感覺很好的大碎崖地休息

今天

到上方為止都還晴天

因此可看到相當險惡的岩壁

西方反倒非常壯觀

清水大山 旁的凸兀場所、石硿子溪源頭的陡峭V字型峽谷、兩岸的山腹等

呈現無與倫比的妖麗、奪人眼目

10分鐘後出發

11點45分

抵達攀登100公尺的上方肩部

此一登爬實在非常厲害

之後悠哉走在輕緩的稜線

中午12點10分

在昨天完全放鬆、心情愉快而變得親暱的穆希拉克岩石小屋卸下行李

在這裡

我們在剩飯中加了燒烤味增、魚乾(丸ぼし)、蘿蔔味增醃物(大根味噌漬)、紅生薑作為午餐

不夠的部分再開了燕麥罐頭

貪婪地喝著熱湯

下午1點12分出發

行往前頭還很長的下坡路

來時花了約2小時的地方

用了約30分的時間陡下

來到緊急迫降的所在

把剩餘的些許東西放入背包

又再下行

此時起

又進入了雨區的範圍

約1小時餘

下往與警丁們分手的鞍部

途中的兩處惡劣場所

從山頂附近落下很多落石

令人心情不是太好

淋著霧雨

聽著拍岸海濤聲

再行30分後抵達立霧小屋

也可能是因為疲倦

這個稍微往上的地方

下山路卻反而不好走

小石頭累累

石頭之間的陡斜很滑

下午4點多

通過下方的岩場

上爬時不怎樣的低岩

下山時卻相當困難

最後的平坦地也是石道

眼、腳與冰斧的使用很頻繁

從原本蕃社附近做最後的下行

體內很熱

溪水的聲音比海的聲響還強烈地入耳

最後的陡坡沒想像中困難

下午5點半

就在要日暮黃昏時

終於下抵大富溪畔

用水流強勁的溪水沖頭冷卻一下

抽起煙

仰望這從山頂上到溪水為止幾乎是一步也不能放鬆的下坡

雖沒用上繩子

但覺得是我二十年餘的山林生活裡

在沒有嚮導揹工的山旅中

算是最嚴酷的下行

我脫掉殘破不堪的木棉手套

與不安的情緒一起將之丟棄溪流旁

緊張過後環繞全身的血潮

開始四處弛緩起來

雨區至山腹為止

這邊是乾的

仍然小心注意這令人心情愉悅的人間通道

下往街道

再抵達駐在所時

是5點45分

在清水駐在所

先是聽到狗的歡迎聲

愉快地接受警察們的招待

洗著已然忘懷的澡

來到村里

發現新年的祝賀

睡著乾燥柔軟的床

正月3日

早上花些時間整理、攝影、眺望

搭上從花蓮港 叫來的計程車

時間是8點43分

在搭乘前

碰到剛好路過的原石硿子社的有力人士拉翰希利(Rahan shiri)、他的兒子闊達沃拉翰( koudao rahan) 、還有另一位年輕人爪幹由塔沃(tuakan yuutao)

在田中巡查的翻譯下

能夠調查附近山澤的蕃名

真是幸福

清水大山 般險峻的山歸來之後

姑姑子附近以北的群山

看起來就很平易近人了

中午左右抵達蘇澳

在車站前的茶屋午餐

搭下午1點50分的火車

和去能高越、太魯閣歸來的德田、矢野氏同車

宜蘭線沿線來時所看到的、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尖山奇岩

如今看來已經毫無稀奇

接近台北時

大屯的群山看來簡直就是假山(譯注:原文なせ,語意不明)

令人對台北今後的近郊山林生活感到不安

午後6點抵達台北

叫了計程車奔馳街道時

發現出門時沒看到的新霓虹燈閃爍在咖啡廳的一角

令人深感:

山即使聽到落石聲音

也呈現出形狀不改的偉大

但平地人間的集團生活

卻是瞬時萬變而無常

(1933.5.2)(完)

(2023.1.6一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