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旅

譯註:本文譯自足立源一郎『山に描く』書中『台湾の旅』節錄文,原書於1939年自行出版,因戰爭燒毀,由古今書院於1950年7月29日再發行。

足立源一郎(1889-1973),日本畫家、作家、登山家。生於大阪府大阪市南船場,京都市立繪畫工藝專門學校(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畢業後,師事淺野忠,

1914-1918年及1923-1926年等七年赴歐(巴黎),學習作為畫家的基礎。回國後與多位畫家共同設立春陽會(1922年)及日本山岳畫協會(1936年),並住過北阿爾卑斯一年半,

留下諸多的山岳畫如『日暈西鎌尾根』、『滝谷ドームの北壁』、『北穂高岳南峰』等。他的作風以現場主義聞名,並以山岳作家的身份,足跡遍及國內外,

1936年3月與田中薰教授帶領的神戶商大山 岳部來台,進行約一個月的積雪期南湖大山 、次高山、大霸尖山 登山行,本文是其中一篇山行紀錄。

另田中薰的神戶商大山 岳部山行紀錄請參考

1.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南湖(上)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48492

2.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南湖(下)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79951

3.積雪期的台灣山岳-雪之次高、大霸

https://blog.xuite.net/ayensanshiro/twblog/586748499

1.雨之基隆

船清晨接近世界有名的雨港基隆時

原本昨夜之前星星都還如降雨般閃爍的天空

也變成如灰鉛的陰霾

在台灣北端遙遙可眺的時分

冰冷的霧雨開始濕潤起甲板

好不容易看到的島影

隨著靠近反倒變得朦朧

只有被波濤洶湧的白浪所切劃的山裾

微微烘托出鮮明的綠色

基隆之雨細而纖纖地籠降

將煤煙所燻的港街特有之粗礫建築香郁成舒服的墨色

並與剛好的新綠呈現美麗的對照而保持調和

下雨的基隆才是真正求之不得的景色

但因係要塞地帶

讓我們的手動彈不得

此一美麗雨景到台北的中間山地都一直持續

那之後的南方天空

突然就明亮的放晴起來

2.新高山

登新高山的途中通過阿里山

從迴繞獨立山而登爬的車窗中數度顯現身影的塔山 斷崖

露出水成岩的規律岩層而如城塞般聳立在雲霧之間

實在是雄偉景觀

與此相對地

如墓場般阿里山 之林枯竭地開展

阿里山 之名令人想起白晝猶暗的深林

但現實上的阿里山

巨木的樹頭四處散陳

不過是令人心痛的憂鬱廢墟而已

越過兒玉山 接近塔塔加時

才首度有山的氣氛

從海拔來說是在相當高的地方

但因樹相的關係

卻感覺不出實際的高度

依據新高登山道路中到處設立的『海拔標柱』

槍岳與山梨縣的北岳也立在不容易得見的深深箭竹林 的冷杉樹陰下 

實在讓人懊惱

3.台車

台車是台灣獨特的交通工具之一

是像以前從小田原通過熱海的『人車鐵道』原型

乍見之下似乎很危險

但一旦搭乘起來卻意外的愉快

其快適程度似乎來自於台車的奔馳速度不會比觀看周圍景物過快地飆出讓肌膚感覺涼風的快速力道

不過在渡過長長鐵線橋 或在懸崖的道路上急轉彎時

會讓人有點擔心整台台車會被拋出去

我想這也是台車的快樂滋味所在

這讓我想起在巴黎遊樂場中的雲霄飛車(Montaigne Russes)

搭這樣的台車通過一望無際的廣闊香蕉園

其快樂是其他交通工具無法體會的獨特滋味

1214469312_o.jpg

4.蕃社

在下往卑亞南的休養之夜

去拜訪了從南湖大山 到次高、大霸尖山 等十多天生活與共的泰雅蕃人的蕃屋

他們最佳且唯一的款待方法

就是勸喝貴重的小米酒

無法拒絕特地的盛情而稍微沾了一口

辣而酸

伴隨酒醉唱著蕃歌的口簧琴

像夏威夷吉他(Hawaiian Guitar)持續發出纖細的哀音

說是隨著這哀音在月明中跳舞

但它實在不是會誘人跳舞的音色

一旦與他們一起圍著燃燒樹脂的焚火

氣氛就變得如太古般單純而平靜

同時

無垠的寂寞與黑暗一同沁入心底

交疊著嘓嘓的蛙鳴聲

像太鼓般Tan、tan斷續傳來織布機的聲音

令人覺得寂寥

(1936.6.文藝)

(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