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註:本文譯自齋藤武彥「大雪山、ウライルーマ社、鹿場大山の探検」,刊於1915.8台灣時報,圖資及原文由阿超Leon Tsai提供,謹此致謝。
本人在理蕃五年計畫中忝列蕃務本署的一員,在前輩野呂技師的指導監督下,從事蕃地的探險及地形測量,出生入死不知幾回,幸獲當局各位的庇護而得以苟全至今。唯獨遺憾者,乃至今尚有若干未踏查之地。心中唸著要將之詳細踏查善盡吾輩的任務時,正巧由監督者野呂技師傳來本署署長的命令,終於踏上這些未踏查地的探險之途。亦即桃園管轄的大霸尖山方面及宜蘭管轄的溪頭蕃方面,由同事財津君負責;台中管轄的大雪山方面及新竹管轄的鹿場大山方面,則由我受命前往。
(一)大雪山
要進入此高山地帶,一定要由其蕃人嚮導不可。現在的蕃人雖然已經平定歸順而無需顧慮,但因為仍須相當的警備,所以還是編組搜索隊同行。其全部的探險隊成員如下:
測量員 總督府技手齋藤武彥及測量人夫1名
參加人員 台中廳警部 隈元多市郎
搜索隊員 同上 大野勝衛
同警部補 竹內猛
同巡查 13名
同 隘勇8名
合計26名
除此之外,伴隨到最後的有本島人夫20名、蕃人15名。「蕃通」的大野警部專責蕃人操控,竹內警部補則擔任隊員的指揮。對於這樣的61名預定隊員,光是搬運25天的糧食及器具就頗為困難,僅由35名人夫在蕃地的困難路線進行擔送畢竟不可能,這一點頗令人費思量。亦即光是預定隊員的米就要9石餘,所以每位人夫平均要揹1斗5升,這樣算來就要60名,再加上副食品、攜帶的器具等,合計要約百名的人夫。但受限經費,無可奈何下,只好採取中途遞減人夫的方法。
一行完成各種準備後,大正4年6月5日,率領人夫70名由東勢角支廳出發踏上入山之途。抵達烏石坑後,解散其中20名人夫。烏石坑是大野警部操控蕃人的根據地,大雪山的攀登道路亦由此取道。分發事前準備的贈品給該地的武榮(ブヨン)社頭目カゲノーケ及以下的眾多蕃丁,並命其誠心誠意擔任東道主。數年前勇猛反抗的北勢八社中最有名的這位ブヨン社頭目カゲノーケ已經歸順,如今變成非常從順之人並奮然答應。他回覆說只用該社蕃人來擔任,除了其自身代理人的權力者弟弟セツオーケ及第二、第三的兒子外,並選拔12名蕃丁參加本隊。
6月6日,率領50名人夫及15名蕃丁從烏石坑出發。下烏石溪溯行約十餘町後,抵達形成匯流點的一條稜線,在此首度有坡路陡峭之感。突出於此匯流點的稜線,是大雪山脈的一條支棱。氣喘吁吁攀登約8小時後,抵達分歧點且成一大鞍部、蕃稱「バアエンワヘー」的地方。砍伐森林中的樹木在此露營,海拔約5300尺,早上5點氣溫攝氏15度(同時間台北溫度24度)。此地無水,必須下到烏石溪上游的溪底才有水,所以就在該溪底設炊事場,再運送早餐及晚餐,其往返需要1小時。
7日從露營地出發,攀登陡坡約2小時後終於抵達大雪山主稜。在感覺坡路終於變緩時,有一處像森林稀疏的公園而令人嚮往的地方,隊員的臉看來汗也流得少了。終於在攀登接近8000尺時,扁柏及鐵杉的巨木四處散生,其間密生6尺餘的箭竹。其枯立者縱橫倒錯,簡直變成像「鹿砦」的防禦障礙物。所有人都訴苦說步行困難,特別是人夫的搬運,其困難可見一斑。通過此困難道路後,抵達茅草地,有一水池,討論之下決定在此露營。此地稱為シバレン(譯註:鞍馬山?),海拔8854尺,氣溫方面,早上5點時10度(同時間台北為24度)。詢問蕃人下,此地恰如位當大雪山與烏石坑的中間,前面眺望白狗大山,大甲溪的展望亦自在可得,測量作業上頗為方便。於是決定將此地定為糧食蓄積所,並為了搬運剩餘的糧食而讓50名人夫下往烏石坑。
6月10日,全部的糧食已經搬運完畢,因此減少30名人夫,預定人數變成20名,並依必要來派遣,以期目的的完成。
11日,才正要出發時就遇到下雨,加以霧濃,雷鳴響徹山中。正當白雲濛濛、咫尺難辨時,下起傾盆大雨,天幕內外充滿水珠,頓而浸水,在如此情況下困坐愁城4日。
6月15日,蔚藍晴空,一同雀躍踏上攀登之途。在稱為ヨヲー的地方露營,此地是位於南溪源頭的小凹地,清水滾滾而流,成一小池,是露營的最適地。海拔約9500尺。氣溫方面,早上5點10度8分(台北同時間是23度5)。
6月16日,預計要抵達目的地。山越來越高,空氣稀薄,一步比一步艱難,最後終於抵達大雪山下。有一水池。蕃人說山上無水,應當要在此露營翌日再攀登。但這裡與山頂海拔高度差3000尺,攀登此稍微陡峭的山路需要2小時,如在此露營然後往返山頂,作業上不僅不便,甚至也不知能否達成測量目的。於是在此開設炊事場並作早餐及晚餐的運送,其餘一半人員抵達山上,在海拔11464尺的地點露營。氣溫早上4點時是6度(台北同時間25度3)。
6月17日,是不可或忘的領台20週年紀念日。正巧我探險隊在此慶賀之日將要達成目的。隊員一同精神抖擻,早上6點終於登頂,盡情眺望,大氣晴朗,快不可言。身處聳天的群峰腳下,我打開帶來的珍藏日本酒,與隊員一同向東舉起祝杯,在東勢角支廳長隈元警部的發聲下,於三唱天皇陛下萬歲及探險隊員萬歲後,開始作業。接近中午時,白雲掩蔽山巔,另因有下往昨夜的露營地探水源的必要,於是午後在蕃人的嚮導下讓巡查及若干人夫進行搜查,終於在往返2小時的地方發現水源,並得以在山上進行炊事。在此滯留4日,完成這方面的作業,依據測量的結果,決定大雪山海拔是11888尺。
18日,抵達距大雪山巔北方1里、蕃稱モーアウテン的地方(譯註:奇峻山?)。此地點僅比大雪山低37尺,亦即是海拔11843尺的高地,距北部高山シルビヤ山直徑約2里半強,距大霸尖山4里半,皆在指顧之間可望。新竹、台中的平原固不待言,連台北平原的七星、觀音兩山也在雲煙模糊之間可見,隊員不覺大叫快哉。
大雪山在此兩個突起的山中,主山東北是兩面斷崖,西南是輕緩的茅生斜坡,岩石之間有尺餘的高山杜鵑及玉山圓柏匍匐地面,交錯著薄桃色與綠色的色彩。山腹中有杜鵑盛開亂綻,色彩宛如熊熊燃燒貌。對此絕景,初初入山的隈元支廳長其貌呆然,真想將他拍攝入鏡。
遙望四周時,以新高山、秀姑巒山的高峰為始,中央山脈一帶的能高、奇萊主、畢祿、南湖大山盡入眼簾,シルビヤ山在眼前現其雄姿。由該山的西部起,斷崖秃岩重疊連嶺到大霸尖山,大霸尖山在輕緩的茅生地中突起如酒樽倒伏般的奇岩,絕頂看來到底是無法攀登。
大雪山脈是突出於大甲溪、大安溪之間的一大山脈,此森林的詳細狀態尚待專家的視察,但全體台灣的森林區分為熱帶、溫帶、寒帶等三帶,亦即一如4000尺以下、6000尺以下、8000尺以下、一萬尺左右所述,各依其海拔而整然區分森林狀態。4000尺以下多為闊葉樹的混合林並交錯一些溫帶植物,6000尺以下是闊葉針葉的混合林,屬於溫帶植物,8000尺以下是針葉樹,寒溫帶共通,至於一萬尺左右,則全然屬於寒帶植物的針葉樹。其重疊的樹林方面,4000尺左右屬於樟木及樫科的闊葉林,6000尺左右是闊葉林中交混一些鐵杉、扁柏,8000尺左右是扁柏、鐵杉混合林,並隨著攀登而變成鐵杉純林,一萬尺左右則變成冷杉的純林。而各溪流的斜面,多為扁柏。在3、4000尺的地點,則似乎多小楠木。
天候在早上9點左右白雲由山下上騰,並逐漸及於高山地帶。大概在10點左右沒有展望,此時經常是作業中止並著手歸營或露營的準備,午後則一定有驟雨,大家為之備嘗辛酸。
自烏石坑出發起16天的時間都持續露營,清晨2點或3點起床,最遲5點出發開始行動,下午隨著尋找水池而轉移營地,不曾有安詳休憩的片刻而前進復前進。這雖是隊員最痛苦的地方,但在此匱乏之中行動都能獲得支援,這是令我私下不禁感淚梗喉的所在。
(二)ウライルーマ社(譯註:中橫青山一帶)
白狗大山北面下方大甲溪左岸中,近年來有新蕃社ウライルーマ社。蕃人雖說由大雪山一帶可以望見,但不管從什麼地點都無法發現其位置,只認得出一條稜線上的小部分耕地。因為這樣,向蕃人確認位置時仍不得要領。6月21日一回到シバレン,就立刻商議由ウライルーマ社嚮導從此地出發。但蕃人的長年習慣,出獵期最長不超過10天,大概都在7天左右回家,所以不僅已經厭倦16天的露營,而且還有其他陸稻的除草等要務要處理,所以就要求由其他蕃人替換。但萬一讓他們替換,勢必要在此山上浪費兩三天等待,所以不如下山後由東勢角經クラス監督所入山。久良栖(クラス)頭目與ウライルーマ社有親戚關係,由該社與シラック社蕃人擔任嚮導反而是好方法。所以22日由烏石坑打電話到クラス監督所,傳達派遣該社蕃丁2名到ウライルーマ社以我們要入社而請該社頭目出來迎接的意旨,同時我們經牛欄坑先回到東勢角。
24日從東勢角出發,抵クラス。招來該社頭目ルバックバーラン及シラック社頭目セットハエン,命令他們擔任前往ウライルーマ社的東道主。他們為此選拔13名蕃丁,但之前派遣的2名蕃丁尚未回報,於是詢問可否不等該頭目回報就出發,他們回覆是一點都無所謂。
25日早上5點,氣溫20度5分(台北同時間24度5)。從クラス出發,經シラック社,看到大甲溪右岸的稍來社蕃的避難地。走在該溪沿岸3000尺至5000尺的山腹蕃路,下午2點,露營在小溪底、蕃稱ゴンカヨ的地方。此時遇到2名蕃丁使者歸來,命他們在該所露營一晚,再慢慢質問詳細情況。他們說ウライルーマ社稍微有危懼之念,如果日本人來了50名,那除了逃避別無他法。使者勸諭說只有4、5名的來社,應該盡可能出來迎接。他們回答說不會前來迎接,但如果來了,不會拒於門外。於是就命クラス社頭目ルバックバーラン及另外一名,明天早上先發,再度說服ウライルーマ社蕃。
26日早上5點,攝氏18度(台北同時間24度4)。我們緊追先發使者之後7點從ゴンカヨ出發,下午1點,路途中看到有耕地,知道這一帶是ウライルーマ社,我們就停在該地點而讓蕃人先行。不久之後,接到在耕作小屋的先行者的示意,我們立刻前往。ウライルーマ社頭目セットコーモ帶著1名蕃丁前來該處迎接,入社的時間在下午2點。
ウライルーマ社位於由白狗大山向北方突出的稜線下、發源於大雪山的小溪匯流至大甲溪的稍稍下游左岸要地,戶數8戶(其中3戶有2位戶主),人口53。其中壯丁約15名,以マカナジー及マシトバヲン兩社為主,再加上サマラオ社等一、二種族的集合體。3年前移住此地,但不管如何也不再歸返南投,想來應該是幾年前襲擊駐在所時來此避難,然後就定住於此。
往白狗及シカヤウ方面道路險惡,連蕃人都要走2天。由クラス監督所到此一般似乎不要2天,但攀登斷崖、匍匐絕壁數回,以困難道路而言,其令人膽寒之處毋寧更甚大雪山。
(三)鹿場大山方面
測量員 台灣總督府技手 齋藤武彥及1名測量夫
搜索隊員 新竹廳警部 萩原榮袈裟
同巡查 5名
同隘勇5名
蕃人人夫20名
合計33名
鹿場大山方面不過是大雪山方面的輔助性探險,所以作業上也相對簡單。但該山在明治42年左右曾是野呂技師一行的探險之地,當時受到蕃人襲擊而有2、3名負傷,在非常紛亂的情況中下山。這是載入史冊的所在。這次是由當時襲擊的帶頭蕃社パスコワラン的頭目ビリンタロー為首,再加上ロッカホ社頭目ユーミンフラン等5、6社的各頭目及蕃丁擔任嚮導兼糧食搬運者。擔任以前自己避難地點的嚮導,由此事可知如今此方面的蕃情是如何的靜穩。萩原警部擔任這些蕃人的操控者。
我從北埔出發,7月2日抵達パスコワラン監督所,7月3日在風雨中登上大窩分遣所,踏上攀登鹿場大山之途。4、5兩日大窩附近幾乎是暴風雨,事後聽說平地只有降雨,其餘沒什麼事。由此可以察知山上的氣候如何劇烈。6日快晴,所以從該地出發。抵達鹿場大山絕頂。該山海拔8856尺,是由大霸尖山連亙的山脈中的主山,一向西走變成加里山,突出於苗栗地方;一向南走變成東洗水山、司馬限山,突出於三叉河地方。
由鹿場大山出發到北坑,討伐中曾在此避難,有北勢蕃、汶水蕃、鹿場蕃及パスコワラン、シイガヲ各社。透過這次的探險,讓這些避難地更為鮮明,且得以測量從大雪山難以充分覘望的地點。山上露營3日完成探險作業,7月10日踏上下山之途,11日歸抵北埔,12日歸府。請參照卷頭的踏查地圖,並請注意此地圖與從前的位置稍有變更。(完)